枕头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7553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枕头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枕头结构改良,特别是指一种在休息躺卧时,枕头可根据个人的颈部长度来恰当的选择上下位置、或前后向翻转,使头部和颈椎在接触时能获得更佳抵靠的枕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休息躺卧的枕头为获得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相关业者均积极投入改善,以使这种枕头在应用上更具备接触时除了透气外兼具适度扶持头部及颈部的应用,因此市面上的枕头应用的材质、形态皆各有其独特使用的特色,以利使用者依所需作适合的选择。

在此,提出一相关业者公开在89.10.01的中国台湾证书号:407479“缕空型枕头”新型案,该种枕头是采用:在枕头底部的中间位置处挖设一拱门型缕空,使该缕空减少枕头中间位置的支撑力,让使用者在仰睡时,可完全支撑头骨及颈部的重量,及自然调整一适当颈背落差的高度,以利使用者在翻身侧睡,能自然使面颊贴靠在枕头两侧无缕空处,并利用枕头两侧较强的支撑使颈椎部避免左右侧弯情况,且该枕头的适宜高度能利于肩膀宽度,使使用者在呈仰睡、翻身侧睡时,对颈椎部均有依托,符合人体工学支撑颈、头部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这种同类别的其间呈缕空形态的枕头来作另一新形态设计,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应用上能依据个人的需求作上下方位、或前后向翻转,使头部和颈椎在接触时能获得更佳的抵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枕头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包括:至少一靠外侧的第一垫体,另一靠外侧的第三垫体,及结合在所述第一、第三垫体之间的第二垫体,其中,在所述第二垫体的中间部位形成一透空区域,且所述透空区域和相邻的每一周边具备不同宽度的支持段落。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垫体为呈略硬质的部件,所述第三垫体为呈略软质的部件,所述第二垫体呈三者中最硬质的部件。

所述第一垫体、第三垫体及第二垫体能在被接触下压时选择足以支撑头部和颈椎部的厚度。

所述第一垫体、第三垫体及第二垫体每一层均能选择使用不同硬度的泡棉成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枕头在应用时能根据个人颈部长度作适宜的上下向或前后向的翻转,而在任一角度的侧躺或仰躺均可保持较佳的舒适接触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枕头的构件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枕头组体的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枕头组体的侧视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枕头在上下翻转作为侧躺使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枕头在前后翻转作为仰躺使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能让头部和颈椎部获得舒适接触的枕头结构改良,其枕头4包括:至少一靠外侧呈略硬质的第一垫体1、另一靠外侧呈略软质的第三垫体3、及结合在前述第一、第三垫体1、3之间呈三者最硬的第二垫体2,其中,在第二垫体2的中间部位形成一透空区域21,且透空区域21和相邻的每一周边具备不同宽度的支持段落22、23、24、25(如图3所示)。

枕头4的靠外侧第一垫体1呈略硬质的部件,另一靠外侧的第三垫体3为呈略软质的部件,结合在第一、第三垫体1、3之间的第二垫体2则呈三者中最硬质的部件,是为让使用者可依据所需作预躺卧的接触面选择。枕头4所包括的靠外侧第一垫体1、另一靠外侧的第三垫体3及结合在第一、第三垫体1、3之间的第二垫体2,每一层的厚度能根据在被接触下压时作足以支撑头部和颈椎部的合宜选择,其中第一垫体1、第二垫体2及第三垫体3每一层都可选择使用不同硬度的泡棉成形。

采用上述结构的枕头4如图2所示,其在应用时能根据个人颈部5的长度作适宜的上下向翻转(如图4所示)、或前后向的翻转(如图5所示),而任一角度的侧躺(如图4所示)、或仰躺(如图5所示)均可保持较佳的舒适接触应用,同时枕头4的透空区域21可利于用户在侧躺时保持舒适接触,而不会压迫到耳部,及在仰躺时能让头部呈适宜的抵靠支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