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6391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空气炸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壳体、及安装在壳体内的热风装置和烹饪容器,热风装置设置在壳体的上部,烹饪容器安装在壳体下部的空腔内,所述热风装置包括风扇和加热管,所述风扇将加热管加热过的热空气流吹向烹饪容器并对其中的食物进行加热,但是只依靠热空气流加热,食物烹饪的速度较慢,热效率偏低,同时,由于热空气流是通过离心式风扇产生风流,热空气流集中吹向烹饪容器的侧部,使得烹饪容器中心的热量低,加热不均匀,需要对空气炸锅的加热方式进行改进,以提高空气炸锅的加热效率和加热的均匀性,提高用户对空气炸锅产品的信赖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加热方式的空气炸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进的空气炸锅,包括壳体、烹饪容器和加热组件,所述烹饪容器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烹饪容器的上方,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辐射加热部和对流加热部,所述对流加热部位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侧,所述对流加热部将热量吹向烹饪容器。

进一步的,所述辐射加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具有将辐射加热部的热量反射至烹饪容器的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有隔热罩,并且所述隔热罩位于所述导流罩的上方,所述导流罩与所述隔热罩之间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对流加热部的热空气流通过导风通道吹向烹饪容器。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罩上还设有供热空气流循环的对流孔。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罩中心处还设有凸台,所述对流孔设于所述凸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对流孔设于所述导流罩的中心位置,所述对流孔的边沿向下延伸有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和加热管,所述风扇将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热量吹向烹饪容器内,所述辐射加热部包括加热管,辐射加热部的加热管与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罩包括顶壁和顶壁向下延伸出的侧壁,所述侧壁向外侧倾斜设置,所述辐射加热部设所述导流罩内。

进一步的,所述辐射加热部包括第一加热管,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第二加热管,第二加热管设置在第一加热管的外周,第一加热管的功率是第二加热管功率的1/2~4/5。

进一步的,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位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正上方,所述风扇包括水平部和向腔体方向延伸的下垂部,所述下垂部的内径大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径,且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径为80~100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进的空气炸锅,包括壳体、烹饪容器和加热组件,所述烹饪容器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烹饪容器的上方,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辐射加热部和对流加热部,所述对流加热部位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侧,所述对流加热部将热量吹向烹饪容器。这样设置,辐射和热风对流的双重加热,对烹饪容器内食物的加热更快速、更高效,辐射加热部正对烹饪容器中心区域,保证烹饪容器中心区域的温度达到烹饪所需的温度值,对流加热部产生的热空气流加速烹饪空间空气的流动,并且热空气流先吹向烹饪容器的四周侧流动加热,然后热空气流沿着烹饪容器内侧壁和底壁流动加热,再继续往中心区域流动,在此过程中,热空气流补充和均衡烹饪空间内各处的温度场,使得加热更均匀,烹饪效果更理想。

2.所述辐射加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具有将辐射加热部的热量反射至烹饪容器的下表面。这样设置,减少风扇对辐射加热部的影响,确保辐射加热部与对流加热部的功能分配明确,控制更准确,还使得热量更有效的集中在对食物加热上,提高了加热的效率,更节能,加热更快速。

3. 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有隔热罩,并且所述隔热罩位于所述导流罩的上方,所述导流罩与所述隔热罩之间形成导风通道,所述对流加热部的热空气流通过导风通道吹向烹饪容器。导风通道引导热空气流进入到烹饪容器内,优化流动路径,降低热空气流的流动损耗,更节能。

4.所述导流罩上还设有供热空气流循环的对流孔。这样设置,对流加热部产生的热空气流吹向烹饪容器并加热食物,对食物加热后的热空气流可以从导流罩上的对流孔返回对流加热部,从而使得热空气流形成循环利用,提高加热效率,循环空气流还具有使烹饪空间内各处温度场趋向均匀的效果,烹制的食物品质好。

5.所述导流罩中心处还设有凸台,所述对流孔设于所述凸台上。导流罩内的空气从对流孔流向对流加热部的空气负压区,凸台的设置使得导流罩截面的下表面形成阶梯上升状,对流孔设置在阶梯凸台顶部,则更利于空气流沿着导流罩下表面从低处往高处的对流孔流动,由于空气流沿着导流罩下表面流动,空气流可以带走导流罩下表面粘附的一些油渍、油烟等物质,避免了空气流中的油渍、油烟等积聚在导流罩的下表面,保证了导流罩的反射效果。

6.所述对流孔设于所述导流罩的中心位置,所述对流孔的边沿向下延伸有翻边。由于对流加热部的热空气流从烹饪容器外周侧吹向烹饪容器内,对流孔设置在中心位置,使得循环空气流的路径流经整个烹饪空间,热空气流能够对烹饪容器内各处空气温度起到搅动、均衡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食物烹饪品质的效果。

7. 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和加热管,所述风扇将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热量吹向烹饪容器内,所述辐射加热部包括加热管,辐射加热部的加热管与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一体成型。这样设置,所述辐射加热部与所述对流加热部可以设置为同一加热管的两部分,虽然不具有单独控制的两个加热管的那么控制方便,但简化了加热管的加工和组装,成本低。

8.所述导流罩包括顶壁和顶壁向下延伸出的侧壁,所述侧壁向外侧倾斜设置,所述辐射加热部设所述导流罩内。这样设置,使热空气流沿着导流罩表面更好的流动,保证热空气流通的平滑度;更利于热空气流带走油烟部分,减少油烟在辐射面积聚,方便对导流罩的清洁;还有倾斜的侧壁能更好将辐射加热部的热量聚焦到烹饪容器的中心区域,使得加热更均匀。

9.所述辐射加热部包括第一加热管,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第二加热管,第二加热管设置在第一加热管的外周,第一加热管的功率是第二加热管功率的1/2~4/5。这样设置,使得烹饪容器内的温度能够快速的达到所需的烹饪温度,并且能够让烹饪容器内的温度较为均匀,温差浮动小。当第一加热管的功率小于第二加热管功率的1/2时,烹饪容器中心处的烹饪温度还是较低,其温度没有达到适宜的温度范围,均匀效果不够理想。当第一加热管的功率大于第二加热管功率的4/5时,由于辐射热流的加热热量过大,可能会造成所辐射加热区域的食物被烤糊、烧焦,使得食物的烹饪效果,并且食物口味变差。

10. 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位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正上方,所述风扇包括水平部和向腔体方向延伸的下垂部,所述下垂部的内径大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径,且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径为80~100毫米。这样设置,能够更好使辐射加热部对烹饪容器进行辐射加热,减少风扇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对辐射加热部的影响,使得辐射加热部与对流加热部的功能作用明确,加热控制更准确。综合加热管的成型工艺的难易度和空气炸锅产品设计的实际需求,在保证性能可靠的基础上,选择加工相对容易、成本相对适宜的加热管成型的外径范围为80~100毫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加热管设置的示意图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加热管设置的示意图2;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空腔,2-烹饪容器,21-炸锅,211-面板,22-炸篮,221-把手,3-加热组件,31-第一加热管,32-第二加热管,33-风扇,4-隔热罩,5-导流罩,51-对流孔,52-凸台,53-翻边,6-导风通道,7-热空气流,8-辐射热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改进的空气炸锅,包括壳体、烹饪容器和加热组件,所述烹饪容器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烹饪容器的上方,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辐射加热部和对流加热部,所述对流加热部位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侧,所述对流加热部将热量吹向烹饪容器。这样设置,辐射和热风对流的双重加热,对烹饪容器内食物的加热更快速、更高效,辐射加热部正对烹饪容器中心区域,保证烹饪容器中心区域的温度达到烹饪所需的温度值,对流加热部产生的热空气流从烹饪容器的周侧向内流动加热,先对烹饪容器内的四周加热,热空气流再继续往中心区域流动加热,补充和均衡烹饪容器各处的温度场,使得加热更均匀,烹饪效果更理想。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翻盖式空气炸锅,包括壳体1、烹饪容器2和加热组件3,所述壳体1包括盖体和锅体,所述盖体的后部铰接于锅体上,所述锅体设有上开口的空腔,所述烹饪容器2安装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盖体设有隔热罩4和加热组件,隔热罩4位于烹饪容器2的上方,所述烹饪容器2的内腔与所述隔热罩4内腔共同形成烹饪空间,所述加热组件3位于烹饪空间内,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辐射加热部和对流加热部,所述对流加热部位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侧,所述对流加热部将热量吹向烹饪容器。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包括对烹饪容器进行辐射加热的第一加热管31,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33和第二加热管32,第二加热管32位于风扇33的下方,所述风扇33将第二加热管32的热量吹向烹饪容器2并加热,所述隔热罩4上方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伸入隔热罩的内腔中,电机的输出轴与风扇联接并驱动风扇转动。这样设置,对烹饪容器形成具有辐射加热与对流加热的双重加热,并且分区域集中加热,使得加热更均匀,加热也更加快速,烹饪品质和烹饪体验更好。

具体的,如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加热部包括第一加热管31,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第二加热管32,所述第一加热管31和第二加热管32为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平面螺旋加热管,所述第二加热管设置在第一加热管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分别具有电连接端且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在选择不同烹饪功能时可以对应匹配选择不同的加热方式,控制设计方便、功能多样。

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位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正上方,所述风扇33包括水平部和向腔体方向延伸的下垂部,所述下垂部的内径大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径,且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径为80~100毫米。本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加热部包括第一加热管,并且第一加热管的外径为90毫米,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和第二加热管,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管的正上方,所述风扇包括水平部和向腔体方向延伸的下垂部,所述水平部与下垂部的夹角为90°,并且所述下垂部位于第一加热管的外侧,即所述下垂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加热管的外径,所述风扇33为离心式风扇,主控板控制电机转动来带动风扇旋转,风扇旋转时,风扇的下垂部将空气从风扇的外侧部切向吹出并形成空气流,所述空气流将位于外侧的第二加热管的热量沿着导风通道引向烹饪容器内并形成热空气流,能够有效对食物进行加热。这样可以更好使辐射加热部对烹饪容器进行辐射加热,减少风扇旋转产生的空气流对辐射加热部的影响,使得辐射加热部与对流加热部的功能作用明确,加热控制更准确。

所述辐射加热部的正上方设置有导流罩5,所述导流罩5具有将辐射加热部的热量反射至烹饪容器2的下表面,所述壳体的上部设置有隔热罩,并且所述隔热罩位于所述导流罩的上方,所述导流罩5与所述隔热罩4之间形成导风通道6,所述对流加热部的热空气流7通过导风通道6吹向烹饪容器2。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加热管31与所述风扇33之间的高度空间内设置有所述导流罩5,所述导流罩5包括顶壁和顶壁周侧向下延伸出的侧壁,所述侧壁向外侧倾斜设置,导流罩5的侧壁外边沿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管31与第二加热管32之间,所述第一加热管31安装在所述导流罩5的侧壁内,所述第一加热管产生辐射加热的辐射热流8,所述导流罩的下表面设有将所述辐射热流8向下反射的辐射反射面,这样设置,导流罩能够减少了风扇形成的空气流对辐射加热部的影响,确保辐射加热部与对流加热部的功能分配明确,加热更快速,控制更准确。导流罩的辐射反射面将第一加热管的辐射热流反射至烹饪容器底面中心区域,使得对食物加热的热量更集中,提高了加热效率。所述导流罩5上表面与所述隔热罩4之间形成所述导风通道6,所述风扇位于导风通道内,所述第二加热管32设置在导风通道6的出风口处,所述导风通道引导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吹向烹饪容器内,优化热空气流流动路径,热空气流更多吹向烹饪容器内的食物,降低热空气的流动损耗,更节能、加热更快速。

所述导流罩5上还设有供热空气流循环的对流孔51。本实施例中,对流孔51设在与风扇相对应的导流罩顶壁的中心区域,这样设置,风扇的转动形成空气流从风扇的侧部吹出,该空气流流经第二加热管并携带第二加热管产生的热量形成热空气流吹向烹饪容器,而当空气流被吹出后,在风扇中心处形成空气负压区,空气负压区较其它区域气压低,使得烹饪容器内的热空气通过对流孔流向所述空气负压区,再返回到对流加热部,使得热空气流在烹饪空间内形成循环空气流,充分利用,提高加热效率,循环空气流使得烹饪空间内各处温度场更均匀,食物加热品质更好。

为了使得烹饪空间内的温度更快速的达到所需的烹饪温度且各温度点的温度更相近,所述第一加热管31的功率与第二加热管32的功率的比值设置为1/2~4/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相加的总功率1200W,并且所述第一加热管功率与第二加热管功率的比值为2/3,此设置使得烹饪容器内的温度能够快速的达到所需的烹饪温度,并且能够让烹饪容器内的温度较为均匀,温差浮动小。

可以理解的,所述所述辐射加热部与所述对流加热部的具体设置有多种,例如: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加热器:加热膜、加热板;也可以是不同材质的加热管:金属加热管、卤素加热管、碳纤维加热管;形状设置也可以是多样多样的,等,可以根据空气炸锅的设计来作相应的选择。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区别在于,所述加热组件的设置不同。

如图3,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和加热管,所述风扇将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热量吹向烹饪容器内,所述辐射加热部包括加热管,辐射加热部的加热管与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一体成型。导流罩的侧壁设置在辐射加热部的加热管和对流部的加热管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辐射加热部和对流加热部均包括有加热管,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加热管和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为安装在烹饪空间上部的同一平面螺旋状加热管的两部分,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加热管为中部区域的第一螺旋管部分,并且该作为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加热管的第一螺旋管部分的上方设置有导流罩,另外,位于所述导流罩的侧壁外侧的该平面螺旋状加热管外周圈的第二螺旋管部分为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风扇旋转形成空气流将第二螺旋管的热量吹向烹饪容器并加热,并且第一螺旋管部分的螺旋管间距与第二螺旋管部分的螺旋管间距不相同,以调节两者的功率比例关系,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第一螺旋管部分的螺旋管间距为4,第二螺旋管部分的螺旋管间距为8,当然,为了配合不同产品的设计,第一螺旋管部分的螺旋管间距和第二螺旋管部分的螺旋管间距可以依据设计而调整,优选范围为:第二螺旋管部分的螺旋管间距是第一螺旋管部分的螺旋管间距的1.5~2倍。此设置虽然不能对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加热管和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进行单独控制,没有独立设置的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加热管和对流加热部的加热管的功能多样及控制方便,但也能达到本发明的基本目的,而且在成本上有明显优势,同样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区别在于,所述导流罩的结构不同。

如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5顶壁中心处还设有凸台52,所述对流孔51设于所述凸台52上,其中,凸台的侧壁倾斜设置,凸台侧壁与导流罩顶壁的连接为光滑过渡,对流孔为一个大的通孔,并且该通孔面积与凸台顶壁面积相等。导流罩内的空气沿着导流罩下表面往上流动从对流孔中流向对流加热部的空气负压区,光滑表面有利于空气流的流动,还由于空气流沿着导流罩下表面流动,空气流可以带走导流罩下表面粘附的一些油渍、油烟等物质,避免了空气流中的油渍、油烟等积聚在导流罩的下表面,保证了导流罩的反射效果。还有倾斜的侧壁能更好将辐射加热部的热量聚焦到烹饪容器的中心区域,使得加热更均匀。

为了使空气流导流罩的流动更平滑顺畅,及导流罩内的热空气流引导和汇聚,凸台的高度大于10毫米,凸台的侧壁与导流罩顶壁的连接处设为圆角过渡,且所述圆角半径为5-10毫米。

可以理解的,所述对流孔51的设置方式还可以是:在凸台顶壁上设置的多个对流孔,同样具有相同的功能,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区别在于,所述导流罩的结构不同。

如图5,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流孔51设于所述导流罩5顶壁的中心位置,所述对流孔的边沿向下延伸有翻边53,使得导流罩的截面形状呈拱门状,并且第一加热管完全被罩在所述环状导流罩内,具体的,所述对流孔的直径为80毫米,翻边53的下端与顶壁距离为10毫米,当然,对流孔的直径还可以根据产品不同在40~100毫米的范围内进行匹配选择。对流孔设置在中心位置,由于热空气流从烹饪容器的外周的侧壁吹入并进行加热,再从上方中心位置的对流孔循环流动,使得循环空气流的路径流经整个烹饪空间,热空气流的搅动能够对烹饪容器内各处空气温度起到搅动、均衡的作用,能够提高食物的烹饪品质。而且使拱门状的导流罩内的热量也能够充分进入空气流的循环中,在导向流的顶壁还间隔地设有多个孔径为6~8毫米的小对流孔,并且该对流孔的总面积小于导向罩顶壁面积的1/2,这样同时还能够保证足够的反射面积,并提升对烹饪容器内食物的烹饪效果的目的。

本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如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立式空气炸锅,包括壳体1和烹饪容器2,所述壳体1下部设有空腔11,壳体在空腔11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烹饪容器2包括炸锅21和炸篮22,炸篮22设置在炸锅21内,炸锅21的一侧设有将开口关闭的面板211,炸篮22上设置有把手221,把手221位于面板211的外侧,把手上设置有按钮,把手内设置有活动卡钩,面板与炸锅之间设置有与活动卡钩配合的卡扣台阶,活动卡钩通过按压按钮来驱动与卡扣台阶分离,从而将炸篮从炸锅中取出,活动卡钩通过复位弹簧来保持与卡扣台阶的配合。炸锅和炸篮装配成一体后,通过开口推入腔体中或从腔体中抽出。

壳体1的上部设有隔热罩4和加热组件3,隔热罩4位于烹饪容器2的上方,所述炸锅21的内腔与所述隔热罩4内腔共同形成烹饪空间,所述加热组件3位于烹饪空间内,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辐射加热部和对流加热部,所述对流加热部位于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外侧,所述对流加热部将热量吹向炸锅。所述辐射加热部的包括对炸锅进行辐射加热的第一加热管31,所述对流加热部包括风扇33和第二加热管32,第二加热管32位于风扇33的下方,所述风扇33将第二加热管32的热量吹向炸锅21并加热,所述隔热罩4上方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伸入隔热罩的内腔中,电机的输出轴与风扇联接并驱动风扇转动。这样设置,对烹饪容器形成具有辐射加热与对流加热的双重加热,并且分区域集中加热,使得加热更均匀,加热也更加快速,烹饪品质和烹饪体验更好。

本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的其余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