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线圈组件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1869发布日期:2018-10-30 21:4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线圈组件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接地线通常设置于电饭煲侧面的周向导热壁30上,并需用螺钉102固定在周向导热壁30上,在粘贴侧面的加热线圈104时,常规的侧面的加热线圈104由于需要将设置有螺钉102的位置进行避空处理,存在以下缺陷:

(1)导致产生加热空白区,影响加热与保温效果;

(2)导线易与螺钉102接触,存在断线与短路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线圈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线圈组件,包括:加热线圈,环绕设置周向导热壁上,加热线圈设置有折弯结构,折弯结构用于避让接地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线圈环绕设置在周向导热壁上,通过在加热线圈上设置折弯结构,一方面,能够在圆周方向都能够设置加热线圈,防止出现加热空白区,提升加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避开设置在周向导热壁上的接地部,降低断线与短路风险,提升采用加热线圈加热的安全性。

具体地,以电饭煲为例,加热线圈为电阻加热丝,通过接通电流,使加热线圈加热升温,通过周向导热壁与底壁导热,直接对金属内胆加热,接地部包括螺钉以及通过螺钉固定在周向导热壁上的接地线,螺钉安装在周向导热壁上,为了防止加热线圈或导线与螺钉接触造成断线与短路,通过本来呈水平环绕设置的加热线圈折弯设置,在设置螺钉的区域改变之前的水平位置,以对螺钉进行避让,与现有的设置方式相比,能够在设置螺钉的区域下方也设置加热线圈,提升了加热效率。

环绕设置的加热线圈,可以只有一圈加热线圈,也可以设置多圈加热线圈,避让接地部的折弯结构,在设置多圈加热线圈时,折弯结构可以只设置在最靠近螺钉的一圈加热线圈上,也可以分别并排设置在多圈加热线圈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线圈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线圈固定部,设置于周向导热壁上,线圈固定部用于将加热线圈固定在周向导热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线圈固定部,实现了加热线圈周向导热壁上的固定。

具体地,线圈固定部可以是多个分布设置的固定卡件,将加热线圈卡接在周向导热壁上,也可以是整片设置的粘接层,或者多片分片设置的粘接层,将加热线圈粘接在周向导热壁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线圈固定部为环绕贴合于周向导热壁上的双面胶层,加热线圈粘接在双面胶层的外壁上,双面胶设置有缺口区,缺口区用于避让接地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线圈固定部设置为双面胶层,环绕贴合在周向导热壁上,使加热线圈通过粘接固定在周向导热壁上,一方面,安装简单,另一方面,制备成本低,可靠性高。

其中,双面胶层为耐高温双面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隔热层,加热线圈设置于双面胶层与隔热层之间,隔热层设置有缺口区。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隔热层,以将加热线圈设置在双面胶层与隔热层之间,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加热线圈的固定强度,另一方面,减少周向发射侧壁向外界的热量发散,在周向发射侧壁作为烹饪器具的金属内胆侧壁使用时,有利于提升烹饪器具的保温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隔热层为铝箔,铝箔通过粘接在双面胶层上,覆盖加热线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隔热层设置为铝箔,以粘接在双面胶层上,实现加热线圈的全面覆盖,由于铝箔表面涂覆塑膜,在具有高贴合度、高耐热度的同时,还能够具有较高的绝缘密封性,并且还具有屏蔽功能。

另外,也可以锡箔或金箔代替铝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双面胶层与铝箔覆盖在周向导热壁上缺口区以外的区域,其中铝箔与双面胶层的外形轮廓重合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双面胶层与铝箔覆盖在周向导热壁上的缺口区以外的区域,并且将铝箔与双面胶层的外形轮廓重合设置,实现了铝箔与双面胶层的全面贴合,一方面,使周向导热壁能够保持一定的美观性,另一方面,通过最大化覆盖周向导热壁上,对应能够最大化环绕设置加热线圈,以提升了周向环绕侧壁的加热效率,在做烹饪器具的加热器件时,能够缩短烹饪时间,提升烹饪效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线圈包括至少一组环绕设置的U 形线圈,U形线圈的自由端设置折弯结构,自由端还安装有导线连接部,导线连接部通过连通导线与U形线圈实现U形线圈通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线圈包括至少一组环绕设置的U形线圈,U形线圈的一端呈U形封闭,U形线圈的另一端具有两个自由端,在自由端安装有导线连接部,以通过导线连接部将加热线圈与导线连通,实现U形线圈通电,以使加热线圈加热,减少了热量传导过程,提高了制热效率。

另外,加热线圈也可以由一条加热线沿周向导热壁螺旋绕设形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线连接部为导电端子,导电端子通过铆接分别连接至U形线圈的自由端与导线的一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线连接部设置为导电端子,导电端子通过铆接分别连接至U形线圈的自由端与导线的一端,实现电导通,导电端子结构简单,成本低,端子铆接可靠性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耐热硅胶套管,套设于导电端子上,其中,接地部设置于缺口区内,第二耐热硅胶套管设置于缺口区的下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电端子上套设第一耐热硅胶套管,防止了导电端子漏电,提升了加热线圈组件的安全性,另外,通过将第一耐热硅胶套管设置在接地部的下方,进一步降低了断线与短路的风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耐热硅胶套管,套设于导线的暴露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线的暴露区域套设第二耐热硅胶套管,进一步提升了导线的强度,降低了断线风险,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插接端子,设置于导线的另一端,插接端子通过外接电源,实现加热线圈制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插接端子,接入市电(220V),使加热线圈接通电流,实现电磁加热功能。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线圈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因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线圈组件,因此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热线圈组件的全部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或电蒸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加热线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线圈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A剖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线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加热线圈组件。

如图2至4所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加热线圈组件,包括:加热线圈202,环绕设置周向导热壁30上,加热线圈202设置有折弯结构,折弯结构用于避让接地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线圈202环绕设置在周向导热壁30上,通过在加热线圈202上设置折弯结构,一方面,能够在圆周方向都能够设置加热线圈 202,防止出现加热空白区,提升加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避开设置在周向导热壁30上的接地部,降低断线与短路风险,提升采用加热线圈202加热的安全性。

具体地,以电饭煲为例,加热线圈202为电阻加热丝,通过接通电流,使加热线圈202加热升温,通过周向导热壁30与底壁导热,直接对金属内胆加热,接地部包括螺钉以及通过螺钉固定在周向导热壁30上的接地线,螺钉安装在周向导热壁30上,为了防止加热线圈202或导线208与螺钉102接触造成断线与短路,通过本来呈水平环绕设置的加热线圈202折弯设置,在设置螺钉102的区域改变之前的水平位置,以对螺钉102进行避让,与现有的设置方式相比,能够在设置螺钉102的区域下方也设置加热线圈202,提升了加热效率。

环绕设置的加热线圈202,可以只有一圈加热线圈202,也可以设置多圈加热线圈202,避让接地部的折弯结构,在设置多圈加热线圈202时,折弯结构可以只设置在最靠近螺钉102的一圈加热线圈202上,也可以分别并排设置在多圈加热线圈202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线圈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线圈固定部,设置于周向导热壁30上,线圈固定部用于将加热线圈202固定在周向导热壁30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线圈固定部,实现了加热线圈202周向导热壁 30上的固定。

具体地,线圈固定部可以是多个分布设置的固定卡件,将加热线圈202 卡接在周向导热壁30上,也可以是整片设置的粘接层,或者多片分片设置的粘接层,将加热线圈202粘接在周向导热壁30上。

如图2与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线圈固定部为环绕贴合于周向导热壁30上的双面胶层204,加热线圈202粘接在双面胶层204 的外壁上,双面胶设置有缺口区,缺口区用于避让接地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线圈固定部设置为双面胶层204,环绕贴合在周向导热壁30上,使加热线圈202通过粘接固定在周向导热壁30上,一方面,安装简单,另一方面,制备成本低,可靠性高。

其中,双面胶层204为耐高温双面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隔热层,加热线圈202设置于双面胶层204与隔热层之间,隔热层设置有缺口区。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隔热层,以将加热线圈202设置在双面胶层 204与隔热层之间,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加热线圈202的固定强度,另一方面,减少周向发射侧壁向外界的热量发散,在周向发射侧壁作为烹饪器具的金属内胆侧壁使用时,有利于提升烹饪器具的保温效果。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隔热层为铝箔206,铝箔206通过粘接在双面胶层204上,覆盖加热线圈202。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隔热层设置为铝箔206,以粘接在双面胶层204 上,实现加热线圈202的全面覆盖,由于铝箔206表面涂覆塑膜,在具有高贴合度、高耐热度的同时,还能够具有较高的绝缘密封性,并且还具有屏蔽功能。

另外,也可以锡箔或金箔代替铝箔206。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双面胶层204与铝箔206 覆盖在周向导热壁30上缺口区以外的区域,其中铝箔206与双面胶层204的外形轮廓重合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双面胶层204与铝箔206覆盖在周向导热壁30 上的缺口区以外的区域,并且将铝箔206与双面胶层204的外形轮廓重合设置,实现了铝箔206与双面胶层204的全面贴合,一方面,使周向导热壁30能够保持一定的美观性,另一方面,通过最大化覆盖周向导热壁30上,对应能够最大化环绕设置加热线圈202,以提升了周向环绕侧壁的加热效率,在做烹饪器具的加热器件时,能够缩短烹饪时间,提升烹饪效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线圈202包括至少一组环绕设置的U形线圈,U形线圈的自由端设置折弯结构,自由端还安装有导线208连接部,导线208连接部通过连通导线208与U形线圈实现U形线圈通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线圈202包括至少一组环绕设置的U形线圈,U 形线圈的一端呈U形封闭,U形线圈的另一端具有两个自由端,在自由端安装有导线208连接部,以通过导线208连接部将加热线圈202与导线208连通,实现U形线圈通电,以使加热线圈202加热,减少了热量传导过程,提高了制热效率。

另外,加热线圈202也可以由一条加热线沿周向导热壁30螺旋绕设形成。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线208连接部为导电端子210,导电端子210通过铆接分别连接至U形线圈的自由端与导线208的一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线208连接部设置为导电端子210,导电端子 210通过铆接分别连接至U形线圈的自由端与导线208的一端,实现电导通,导电端子210结构简单,成本低,端子铆接可靠性高。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耐热硅胶套管212,套设于导电端子210上,其中,接地部设置于缺口区内,第二耐热硅胶套管设置于缺口区的下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电端子210上套设第一耐热硅胶套管212,防止了导电端子210漏电,提升了加热线圈组件的安全性,另外,通过将第一耐热硅胶套管212设置在接地部的下方,进一步降低了断线与短路的风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耐热硅胶套管(图中未示出),套设于导线208的暴露区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线208的暴露区域套设第二耐热硅胶套管,进一步提升了导线208的强度,降低了断线风险,延长了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插接端子214,设置于导线208的另一端,插接端子214通过外接电源,实现加热线圈制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插接端子214,接入市电(220V),使加热线圈202接通电流,实现电磁加热功能。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线圈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因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线圈组件,因此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加热线圈组件的全部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或电蒸锅。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