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噪音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27743发布日期:2019-05-10 23:50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噪音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噪音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现有食品加工机通常包括机座及搅拌杯,机座内设有电机,以驱动搅拌杯内的粉碎刀对搅拌杯内的食物进行加工处理,而电机工作过程中必然会持续发热,因此现有食品加工机一般均设有散热结构,通过散热结构实现对机座限定出的腔体进行散热,但是这种散热机构的出风是直接向下出风的,因此气流容易冲击台面产生较大的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噪音食品加工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噪音食品加工机,包括具有电机和线路板的机座、与机座连接的搅拌杯、设于搅拌杯内的粉碎刀,机座包括机壳、顶盖和底盖,底盖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电机位于机壳内,电机的电机轴上端与粉碎刀连接,电机轴下端设有排风扇,所述排风口处设有排风罩,所述排风罩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排风罩的侧壁设有排风孔,所述底盖上设有导风筒,所述导风筒包括由外到内设置的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所述第一环形壁的上端罩设于排风扇外围,所述第一环形壁的下端与排风口连通,所述第二环形壁的上端口封闭,所述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之间形成环形导风通道,所述环形导风通道内设有导风板。

进一步,所述第二环形壁的下端低于第一环形壁的下端。

进一步,所述第二环形壁的下端与排风罩的底壁抵接。

进一步,所述电机轴下端还设有风扇罩,所述风扇罩将排风扇罩设于其内,所述风扇罩底部设有通风孔,所述第一环形壁的上端与风扇罩底部抵接并位于通风孔外围。

进一步,所述第一环形壁的上端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紧贴风扇罩底部设置。

进一步,所述导风板一端连接于第一环形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环形壁。

进一步,所述导风板为曲面板且为多个,多个导风板围绕第二环形壁均匀分布。

进一步,所述排风孔为弧形且为多个,多个排风孔围绕排风罩中心均匀分布于所述排风罩的侧壁上,所述排风孔分布方向与导风板分布方向一致。

进一步,所述线路板竖直设于机座内一侧,所述线路板将机座分隔成进风腔和排风腔,所述进风腔顶部和排风腔顶部之间设有连通通道,所述进风口与进风腔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排风腔连通,所述电机工作时,外界风进入进风腔并通过连通通道进入排风腔。

进一步,所述进风腔内设有进风扇,所述进风扇靠近进风口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排风口处设有排风罩,排风罩包括底壁和侧壁,排风罩的侧壁设有排风孔,底盖上设有导风筒,导风筒包括由外到内设置的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第一环形壁的上端罩设于排风扇外围,第一环形壁的下端与排风口连通,第二环形壁的上端口封闭,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之间形成环形导风通道,环形导风通道内设有导风板,当电机工作时,排风扇排出的气流经环形导风通道导向后被引入排风罩,再从排风罩的侧壁的排风孔排出,由于第二环形壁的上端口封闭,因此环形导风通道为中间封闭四周导风的通道,即环形导风通道的中间位置不出风,这样极大地减少了气流从排风罩的侧壁竖直排出的概率,能够保证绝大部分气流从排风罩侧壁侧向排出,进而避免了气流直接正面冲击台面引起噪音,而且采用侧出风模式能够避免气流回流反窜,这样加快了气流循环,能快速对机座散热。

2、第二环形壁的下端低于第一环形壁的下端,这样第二环形壁的下端与第一环形壁的下端之间具有高度差,能将导风筒流出的气流往侧部引导,以保证绝大部分气流侧出风而非竖直出风,进而能够避免气流直接正面冲击台面引起噪音,而且还能有效带走电机高速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提高了散热效果。

3、第二环形壁的下端与排风罩的底壁抵接,一方面能够保证从导风筒流出的气流绝大部分被第二环形壁往侧部引导,同时,不会出现排风罩底壁与第二环形壁之间的气流回流乱窜而带来噪音,另一方面利于提高排风罩的安装牢靠性,使得排风罩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形变或错位,进而保证了侧出风的正常进行。

4、电机轴下端还设有风扇罩,风扇罩将排风扇罩设于其内,风扇罩底部设有通风孔,第一环形壁的上端与风扇罩底部抵接并位于通风孔外围,如此设置,排风扇排出的气流能够完全进入导风筒的环形导风通道,进而被完全导入排风罩。

5、第一环形壁的上端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紧贴风扇罩底部设置,密封圈的设置使得第一环形壁的上端与风扇罩底部密封连通,防止排风扇排出的气流从第一环形壁的上端与风扇罩底部的连接处流出而无法导入排风罩内排出。

6、导风板一端连接于第一环形壁,导风板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环形壁,即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通过导风板连接,导风板为曲面板且为多个,多个导风板围绕第二环形壁均匀分布,这样导风筒导出的气流为旋转气流,旋转气流利于从排风罩的侧壁侧向排出,而且旋转气流利于提高气流的流通速度,加速了气流的循环,便于机座散热。

7、排风孔为弧形且为多个,多个排风孔围绕排风罩中心均匀分布于排风罩的侧壁上,排风孔分布方向与导风板分布方向一致,这样便于排风扇排出的气流快速经导风筒后从排风罩的侧壁排出,进一步加速了气流循环速度。

8、线路板竖直设于机座内一侧,线路板将机座分隔成进风腔和排风腔,进风腔顶部和排风腔顶部之间设有连通通道,进风口与进风腔连通,排风口与排风腔连通,电机工作时,外界风进入进风腔并通过连通通道进入排风腔,排风腔内的气流经环形导风通道导向后被引入排风罩,再从排风罩的侧壁的排风孔排出,这种散热机制,冷风和热风不会混合,散热效果好,而且外界风先对温度相对较低线路板进行散热,再对温度相对较高的电机进行散热,能够同时满足线路板和电机的散热要求。

9、进风腔内设有进风扇,进风扇靠近进风口设置,能够提高进风量,进而加速了机座内气流的流动速度,能够快速对机座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机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导风筒与底盖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电机与顶盖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食品加工机的结构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机座1、与机座1连接的搅拌杯2,该机座1包括机壳11、顶盖12和底盖13,顶盖12和底盖13分别设于机壳11的顶部和底部,机座1内设有电机14和线路板15,电机14和线路板15位于机壳11内,搅拌杯2包括杯体21和杯盖22,该杯盖22和杯体21合围形成粉碎空间,杯体21一侧设有把手211,杯体21内设有粉碎刀212,电机14的电机轴上端与粉碎刀212连接,两者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联轴器包括上联轴器和下联轴器,上联轴器与粉碎刀212的刀轴连接,下联轴器与电机轴上端连接,当搅拌杯2置于机座1上到位后,上联轴器和下联轴器配合连接,使得电机14能驱动该粉碎刀212在粉碎空间内旋转以粉碎食物。底盖13设有进风口131和排风口132,排风口132处设有排风罩3,排风罩3罩设于排风口132的下方,排风罩3的侧壁设有排风孔31,电机14的电机轴下端设有排风扇4,底盖13上设有导风筒5,导风筒5位于电机14的下方并与排风口132连通,在电机14运行的过程中,排风扇4转动产生向下的气流,这样排风扇4的上方形成负压,促使外界风从进风口131处进入机座1,外界风进入机座1后先进入线路板15所在的腔体对线路板15进行散热,接着进入电机14所在的腔体对电机14进行散热,最后被排风扇4排出,从排风扇4排出的气流带动电机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向下流动,经过导风筒5的引流从排风罩3排出,如此实现机座1内电机14以及线路板15的散热。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食品加工机包括机座1、与机座1连接的搅拌杯2,该机座1包括机壳11、顶盖12和底盖13,顶盖12和底盖13分别设于机壳11的顶部和底部,机座1内设有电机14和线路板15,电机14和线路板15位于机壳11内,搅拌杯2包括杯体21和杯盖22,杯体21为玻璃杯并带有把手211,杯盖22为塑料杯盖,该杯盖22和杯体21合围形成粉碎空间,杯体21内设有粉碎刀212,电机14的电机轴上端与粉碎刀212连接,两者之间通过联轴器连接,联轴器包括上联轴器和下联轴器,上联轴器与粉碎刀212的刀轴连接,下联轴器与电机轴上端连接,当搅拌杯2置于机座1上到位后,上联轴器和下联轴器配合连接,使得电机14能驱动该粉碎刀212在粉碎空间内旋转以粉碎食物。

在本实施例中,底盖13设有进风口131和排风口132,进风口131位于底盖13一侧,排风口132位于电机14的正下方,排风口132处设有排风罩3,排风罩3包括底壁和侧壁,排风罩3底壁和排风罩3侧壁大致垂直连接,排风罩3罩设于排风口132的下方,排风罩3的侧壁设有排风孔31,电机14的电机轴下端设有排风扇4,底盖13上设有导风筒5,导风筒5包括由外到内设置的第一环形壁51和第二环形壁52,第一环形壁51和第二环形壁52均为直筒状,能将排风扇4排出的气流直接向下引导排出,有利于机座1通风顺畅性的提高,第一环形壁51的上端罩设于排风扇4外围,第一环形壁51的下端与排风口132连通,第二环形壁52的上端口封闭,第二环形壁52的下端与第一环形壁51的下端齐平且与排风罩3抵接,排风罩3的底壁设有向上延伸的支撑座32,支撑座32与第一环形壁51的下端抵接,第一环形壁51和第二环形壁52之间形成环形导风通道53,环形导风通道53内设有导风板54,导风板54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环形壁52上,导风板54的另一端与第一环形壁51之间有间距即不接触。

这样电机14、导风筒5和排风罩3构成电机散热风道,当电机14工作时,排风扇4排出的气流经环形导风通道53导向后被引入排风罩3,再从排风罩3的侧壁的排风31孔排出,由于第二环形壁52的上端口封闭,因此环形导风通道53为中间封闭四周导风的通道,即环形导风通道53的中间位置不出风,这样极大地减少了气流从排风罩3的侧壁竖直排出的概率,能够保证绝大部分气流从排风罩3的侧壁侧向排出,进而避免了气流直接正面冲击台面引起噪音,而且采用侧出风模式能够避免气流回流反窜,这样加快了气流循环,能快速对机座1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轴下端还设有风扇罩6,风扇罩6将排风扇4罩设于其内,风扇罩6底部设有通风孔61,第一环形壁51的上端与风扇罩6底部抵接并位于通风孔61外围,如此设置,排风扇4排出的气流能够完全进入导风筒5的环形导风通道53,进而被完全导入排风罩3。第一环形壁51的上端设有密封圈7,密封圈7下端设有凹槽,第一环形壁51的上端伸入凹槽内,密封圈7上端紧贴风扇罩6底部设置,密封圈7的设置使得第一环形壁51的上端与风扇罩6底部密封连通,防止排风扇4排出的气流从第一环形壁51的上端与风扇罩6底部的连接处流出而无法导入排风罩3内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54为曲面板且为多个,多个导风板54围绕第二环形壁52均匀分布,这样导风筒54导出的气流为旋转气流,旋转气流利于从排风罩3的排风孔31侧向排出,而且旋转气流利于提高气流的流通速度,加速了气流的循环,便于机座1散热,对应地,排风孔31为弧形且为多个,多个排风孔31围绕排风罩3中心均匀分布于排风罩3的侧壁上,排风孔31分布方向与导风板54分布方向一致,即阵列排布方向一致,这样便于排风扇4排出的气流快速经导风筒5后从排风罩3的侧壁排出,进一步加速了气流循环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线路板15竖直设于机座1内一侧,线路板15将机座1分隔成进风腔8和排风腔9,进风腔8顶部和排风腔9顶部之间设有连通通道,进风口131与进风腔8连通,排风口132与排风腔9连通,电机14工作时,如图2中箭头所示,排风扇4转动产生向下的气流,这样排风扇4的上方形成负压,促使外界风从进风口131处进入机座1,外界风进入机座1后先是进入进风腔8,对线路板15进行散热,接着通过连通通道进入排风腔9对电机14进行散热,在排风扇4的作用下,排风腔9内的气流经环形导风通道53导向后被引入排风罩3,再从排风罩3的侧壁的排风孔31排出,这种散热机制,冷风和热风不会混合,散热效果好,而且外界风先对温度相对较低线路板15进行散热,再对温度相对较高的电机14进行散热,能够同时满足线路板15和电机14的散热要求。为了提高进风量,进而加速了机座1内气流的流动速度,以快速对机座1进行散热,本实施例在进风腔8内设有进风扇81,进风扇81靠近进风口131设置。

可以理解的,杯体底部设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可对杯体进行加热实现食物加热加工。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导风筒和排风罩的结构,结合图3至图5所示,该导风筒5的第一环形壁51与底盖13的连接处具有弧度α,即第一环形壁51的下端与底盖13的连接处具有弧度α,其中5°≤α≤35°,本实施例中α为15°,能够将导风筒5流出的气流往侧部引导,进而避免了绝大部分气流直接正面冲击台面引起噪音和气流回流,使得机座1的通风十分顺畅。该第一环形壁51的下端向外延伸形成筒座511,筒座511位于排风口132上方,并通过螺丝固定在底盖13上,第一环形壁51通过筒座511安装于底盖13上,这种安装结构使得第一环形壁51连同导风筒5可拆,便于维修,而且筒座511由第一环形壁51的下端向外延伸而成,使得安装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形壁52的下端低于第一环形壁51的下端,这样第二环形壁52的下端与第一环形壁51的下端之间具有高度差h,其中1mm≤h≤20mm,本实施例中h为8mm,能将导风筒5流出的气流往侧部引导,以保证绝大部分气流侧出风而非竖直出风,进而能够避免气流直接正面冲击台面引起噪音,而且还能有效带走电机高速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提高了散热效果。第二环形壁52的下端与排风罩3的底壁抵接,一方面能够保证从导风筒5流出的气流绝大部分被第二环形壁52往侧部引导,同时,不会出现排风罩3的底壁与第二环形壁52之间的气流回流乱窜而带来噪音,另一方面利于提高排风罩3的安装牢靠性,使得排风罩3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形变或错位,进而保证了侧出风的正常进行。

本实施例的导风板54一端连接于第一环形壁51,导风板54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环形壁52,即第一环形壁51和第二环形壁52通过导风板54连接,导风板54为螺旋曲面板,这样排风扇4排出的气流呈螺旋式从导风筒5排出,螺旋气流的流通速度更高,更加加速了气流的循环,便于机座1顺畅通风。这样,在电机14运行的过程中,排风扇4高速转动产生向下的气流,气流带动电机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向下流动,排风扇4排出的气流经过导风筒5的环形导风通道53内的导风板54引流形成螺旋式气流,即最终气流呈螺旋式从导风筒5的环形导风通道53排出,避免了直接正面冲击底板引起噪音,同时带走电机14高速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提高了散热效果,使得机座1的通风十分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壁51为锥形,且第一环形壁51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能将导风筒5流出的气流往侧部引导,进而避免了绝大部分气流直接正面冲击台面引起噪音和气流回流,使得机座1的通风十分顺畅。

实际工作过程中,进风扇81启动工作,进风口131通过将外部的冷空气吸入进风腔8,气流经过线路板15后通过连通通道进入出风腔9,排风扇4高速转动使得气流自上而下经过电机14后向下排,向下排的气流带动电机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向下流动,在经过导风筒5的环形导风通道53的引流,气流呈螺旋式从导风筒5排出,再通过排风罩3上设有的排风孔31大致水平排出底盖13的外部,避免了直接正面冲击台面引起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排风罩3的底壁无上述支撑座,排风罩3的底壁直接与第二环形壁52的下端抵接,排风罩3的底壁和侧壁之间具有角度β,其中100°≤β≤150°,本实施例中β为135°,能够确保排风罩3排出的气流绝大部分为侧出风,避免了绝大部分气流直接正面冲击台面引起噪音和气流回流,使得机座1的通风十分顺畅。

可以理解的,弧度α也可以是5°或10°或20°或22°或25°或27°或30°或32°或35°,只要满足5°≤α≤35°即可,在此范围内,弧度α的取值越大环形导风通道将气流往侧部引导的效果越明显。

可以理解的,高度差h也可以是1mm或3mm或5mm或7mm或9mm或11mm或13mm或15mm或17mm或19mm或20mm,只要满足1mm≤h≤20mm即可,在此范围内,高度差h的取值越大环形导风通道将气流往侧部引导的效果越明显。

可以理解的,导风板也可以是球面板或椭球面板或非螺旋式的曲面板,均能实现导风效果,当然螺旋式曲面板的导风效果最佳,导风速度快,且将气流往侧部引导的效果也好。

可以理解的,第一环形壁的下端与排风口重合,第一环形壁与底盖一体成型,便于第一环形壁的成型,且无需在第一环形壁与排风口之间的设置密封圈。

可以理解的,角度β也可以是100°或110°或120°或130°或140°或150°,只要满足100°≤β≤150°即可,在此范围内,角度β的取值越大排风罩排出的气流侧出风的效果越好。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电机的安装结构,结合图6和图7所示,该电机14上端设有电机支架141,电机14通过电机支架141固定设置于顶盖12的下方,电机支架141与顶盖12之间具有间距a,其中10mm≤a≤30mm,间距a形成将进风腔8顶部和排风腔9顶部之间连通的连通通道,本实施例中a为18mm,能够有效保证进风腔8流过的气流自上而下经过电机以对电机进行散热,底盖13上设有托架,托架位于电机14下方并与该电机14下端抵接,如此设置,将电机14上端和下端均进行支撑限位设置,能够保证在整机工作过程中电机不易晃动,从而提高电机寿命,同时简化了结构,避免安装结构过于复杂,而且当需要对机座1内部元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时,只需拆卸底盖13和机壳11之间的固定连接而不用拆掉电机14即可完成维修或更换,托架与上述的导风筒5一体成型,即两者合为一体,这样导风筒5既起到了托架的作用,对电机14下端进行限位设置,以保证在整机工作过程中电机不易晃动,从而提高电机寿命,又起到了导风作用,且由于导风筒5的第二环形壁52的上端口封闭,因此环形导风通道53为中间封闭四周导风的通道,这样极大地减少了气流竖直排出的概率,进而避免了绝大部分气流直接正面冲击台面引起噪音和气流回流,使得机座1的通风十分顺畅。

在本实施中,顶盖12设有供电机轴上端贯穿的轴121孔,顶盖还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柱122,电机支架141固定设置于连接柱122上以将电机14固定设置于顶盖12下方,即通过电机支架141与连接柱122的连接,能够实现快速将电机14固定设于顶盖12下方,固定结构也十分简单,电机14外罩设有电机罩142,电机罩142上端和下端均开口,电机罩142位于电机支架141的下方,电机罩142将电机支架141连接于连接柱122上,即电机罩142自下而上罩设在电机14外后与连接柱122连接,电机支架141设于电机罩142与连接柱122之间,以实现将电机14固定设置于顶盖12下方,安装较为方便,电机罩142下端口的高度低于电机14下端的高度,即电机罩142完全将电机14罩设于其内,对电机14的噪音进行阻隔,利于减小整机运行的噪音,而且电机罩142下端口为收缩口,利于提高对电机14噪音阻隔的效果,有效降整机运行的噪音,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第一环形壁51的上端伸入电机罩142后与风扇罩6底部抵接并位于通风孔61外围,而且第一环形壁51的上端与电机罩142之间具有水平间距,以避免同电机14共振引起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罩142上端口四周设有安装孔143,电机支架141边缘设有通孔144,螺钉145自下而上穿过安装孔143、通孔144后与连接柱122螺纹连接,从而使得电机支架141夹紧在连接柱122和电机罩142之间,由于螺钉145和螺纹的配合固定,使得安装结构稳定,在高速运行过程中不会发生振动引起的分离问题,保证了轴向的紧固度,进一步保证了夹紧的效果,从而保证了整机在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平稳运行。通孔144内设有减震圈146,减震圈146为中间小两端大的形状,减震圈146的上端与通孔上端紧密贴合,减震圈146的下端与通孔144下端紧密贴合,减震圈146由弹性材料组成,可以压缩变形,保证了减震效果,从而保证了整机在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平稳运行。

可以理解的,间距a也可以是10mm或12mm或14mm或16mm或20mm或22mm或24mm或26mm或28mm或30mm,只要满足10mm≤a≤30mm即可,在此范围内,间距a的取值越大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的气流的流通越顺畅。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及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