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0567发布日期:2018-12-14 22:13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液体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中式菜肴烹饪经常用到多种液体调料,例如生抽、蒸鱼豉油等等。目前,饭店为了方便厨师对液体调料的搭配,设计了一种液体调料下料设备。但是,这种液体调料下料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并不能有效的储存液体调料,从而导致液体调料在液体下料设备中出现漏液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液体下料装置,能够解决液体调料在液体下料装置中的漏液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体下料装置,包括:

机箱、挤压组件与压料机构,所述挤压组件与所述压料机构均设置在所述机箱内;

软管,所述软管设置在所述挤压组件与所述压料机构之间,且所述软管靠近压料机构的一侧为挤压侧,所述软管靠近挤压组件的一侧为贴合侧;

所述挤压组件包括挤压件与弹性件,所述挤压件与所述弹性件相互接触,所述挤压件用于与所述软管的贴合侧相互贴合,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挤压件远离软管的一侧;

所述压料机构用于抵接所述挤压侧,使所述挤压侧与所述贴合侧贴紧。

上述液体下料装置,将软管设置在机箱内部,挤压组件包括挤压件与弹性件,软管的贴合侧与挤压组件的挤压件相互贴合实现固定,软管的挤压侧与所述压料机构相互抵触。通过压料机构抵接挤压侧时,软管的贴合侧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实现了软管在机箱内部的间隙补偿。进而实现了软管挤压侧与贴合侧的紧密贴合。使得软管内部的液体能够储存在软管中,解决了液体调料在液体下料装置中的漏液问题。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所述弹性件为硅橡胶、弹性垫片及热塑性弹性体中的一种或多种,且所述弹性件的硬度为30HA~40HA。

所述挤压件为塑胶件、金属压铸件与电木的一种或者多种,且所述挤压件的表面弧度与所述贴合侧的弯折弧度相一致。

所述挤压件远离所述软管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周缘设有筋条,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部并与所述筋条抵触配合,实现了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凹槽内侧壁纵向方向的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还留有用于所述弹性件横向方向变形的变形间隙。

所述机箱包括箱体与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箱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盖体上设有进料口,所述箱体上设有出料口,所述软管的一端穿过所述进料口与所述盖体相连,所述软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出料口与所述机箱相连。

所述压料机构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挤压组件设置在所述盖体上,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盖体与所述挤压件之间。

所述盖体上还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挤压组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部设有固定座与卡接座,所述挤压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活动连接,所述挤压组件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卡接座对应的卡扣。

液体下料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机箱的内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压料机构转动。

所述压料机构包括转盘及辊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转盘传动连接,所述辊轮沿所述转盘的周缘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辊轮用于与所述挤压侧抵接。

所述压料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辊轮同时与所述软管抵接,所述挤压件呈与所述辊轮旋转轨迹匹配的弧形,所述辊轮与所述挤压侧抵触时所形成的压合角的角度范围为30°~9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体下料装置的盖体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体下料装置的挤压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体下料装置的机箱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体下料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箱,100、箱体,110、出料口,200、盖体,210、进料口,220、固定座,221、卡接座,222、卡扣,230、第一卡接件,231、第二卡接件,240、第一磁性件,250、第二磁性件,260、第二凹槽,270、卡槽,300、压料机构,301、转盘,302、辊轮,303、连接件,310、第一驱动机构,320、挤压组件,321、弹性件,322、挤压件,323、第一凹槽,324、筋条,400、软管,410、挤压侧,420、贴合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一种液体下料装置,包括:机箱10、挤压组件320、压料机构300与软管400。所述挤压组件320与所述压料机构300均设置在所述机箱10内。所述软管400设置在所述挤压组件320与所述压料机构300之间,且所述软管400靠近压料机构300的一侧为挤压侧410,所述软管400靠近挤压组件320的一侧为贴合侧420。所述挤压组件320包括挤压件322与弹性件321,所述挤压件322与所述弹性件321相互接触,所述挤压件322用于与所述软管400的贴合侧420相互贴合。所述弹性件321设在所述挤压件322远离软管400的一侧。所述压料机构300用于抵接所述挤压侧410,使所述挤压侧410与所述贴合侧420贴紧。

上述液体下料装置,将软管400设置在机箱10内部,软管400的贴合侧420与挤压组件320相互贴合实现固定,软管400的挤压侧410与所述压料机构300相互抵触。通过压料机构300抵接挤压侧410进而实现了软管400挤压侧410与贴合侧420的紧密贴合。使得软管400内部的液体能够储存在软管400中,解决了液体调料在液体下料装置中的漏液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体下料装置为快拆式液体下料装置。压料机构300与挤压组件320均可以实现在液体下料装置的快速拆卸,避免液体长时间遗漏在液体下料装置中对其他零部件造成损坏。

如图1-2所示,所述弹性件321为硅橡胶件、弹簧、弹性垫片或热塑性弹性体。且优选的所述硅橡胶件、弹性垫片或热塑性弹性体的硬度为30HA~40HA。所述挤压件322优选为塑胶件、金属压铸件或电木。且所述挤压件322的表面弧度与所述贴合侧420的弯折弧度相一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21为硅橡胶件,挤压件322为塑胶件。所述挤压件322与所述弹性件321相互贴合,使得软管400在所述机箱10内部与挤压组件320相互贴合后能够获得间隙补偿。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挤压件322与所述弹性件321均为弧形件,所述挤压件322与所述弹性件321的弧度均与软管400在机箱10中的弯折弧度相同。进而使得挤压件322与软管400的贴合面积更大。具体地,在挤压件的表面填涂有耐磨材料,有效的提高了挤压件在与软管摩擦过程中的耐磨度。同时也避免了挤压组件320的弹性件321与软管400的直接接触,有效延长了弹性材料与软管400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所述挤压件322远离所述软管400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323,所述第一凹槽323的周缘设有筋条324。所述弹性件321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323内部并与所述筋条324抵触配合,实现了所述弹性件321与所述第一凹槽323内侧壁纵向方向的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凹槽323的内部还留有用于所述弹性件321横向方向变形的变形间隙。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323的这种设计形式便于弹性件321压入第一凹槽323中,且在弹性件321压入第一凹槽323后通过弹性件321与第一凹槽323内侧壁的抵触,进而避免了弹性件321从第一凹槽323中脱落。沿所述第一凹槽323的周向方向设置的筋条324能够对压入第一凹槽323的弹性件321进行挤压固定,避免弹性件掉落,便于安装。

如图1所示,所述机箱10包括箱体100与盖体200。所述盖体200与所述箱体100可转动连接,所述盖体200上设有进料口210,所述箱体100上设有出料口110,所述软管400的一端穿过所述进料口210与所述盖体200相连。所述软管40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出料口110与所述机箱10相连。所述压料机构300设置在所述箱体100上,所述挤压组件320设置在所述盖体200上。所述弹性件321设置在所述盖体200与所述挤压件322之间。

所述盖体200采用半包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机箱10上。当盖体200相对机箱10开合时,所述机箱10中部设有弧形开口便于工作人员直接观察软管400中的储液情况。当盖体200扣合在机箱10上时,挤压组件320通过弧形开口与软管400相互贴合。且在盖体200与机箱10上分别设置第一卡接件230与第二卡接件231提高了液体下料装置的稳定性,避免了在压料机构300挤压软管400的过程中盖体200与机箱10的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在盖体200与机箱10上分别加设第一磁性件240与第二磁性件250避免了盖体200与机箱10在扣合过程中出现错位的情况。进而,使得第一卡接件230与第二卡接件231的配合更加容易,操作更加方便。

如图1所示,所述盖体200上还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挤压组件320的第二凹槽260。所述第二凹槽260内部设有固定座220与卡接座221,所述挤压组件320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220活动连接,所述挤压组件320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卡接座221对应的卡扣222。避免了挤压组件320在跟随盖体200移动过程中自身的移动。进而使得挤压组件320在盖体200扣合在机箱10后能够与软管400的贴合侧420贴合的更加紧密。

具体地,挤压组件插入第二凹槽,挤压组件的一端与固定座可转动连接,挤压组件的另一端通过卡扣与卡接座卡接配合,实现了挤压组件在第二凹槽中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仅描述了一种挤压组件与第二凹槽的固定方式。挤压组件与第二凹槽的固定方式并不唯一,例如:挤压组件两端均通过卡扣与第二凹槽的内侧壁卡接配合。

更具体地,盖体200的表面设有卡槽270可用于和不同型号的接料箱卡接配合。

如图4所示,液体下料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31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设置在所述机箱10的内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用于驱动所述压料机构300转动。所述压料机构300包括转盘301及辊轮30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与所述转盘301传动连接,所述辊轮302沿所述转盘301的周缘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辊轮302用于与所述挤压侧410抵接。

进一步地,转盘301的表面周向间隔设置有五个辊轮302,在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转盘301转动的过程中,当辊轮302经过软管400的挤压侧410时都能与所述挤压侧410相互抵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转盘301自转控制液体调料在软管400中的输送。这仅仅是本实施例中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例如: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压料机构300进行水平的来回移动。当液体下料装置停止工作时,第一驱动机构310带动压料机构300朝向软管400的挤压侧410移动实现挤压侧410与贴合侧420的相互抵触,进而实现了液体调料在软管400中的储存。当液体下料装置工作时,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压料机构300收缩远离挤压侧410,此时软管400依靠自身的弹性复位,软管400内部产生缝隙,进而实现了液体从软管400中流出。

所述压料机构300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辊轮302同时与所述软管400抵接。所述挤压件322呈与所述辊轮302旋转轨迹匹配的弧形,所述辊轮302与所述挤压侧410抵触时所形成的压合角的角度范围为30°~90°。

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转盘301转动的过程中至少有两个辊轮302同时与软管400的挤压侧410相互抵触。这种工作模式能够完全解决液体在软管400中的遗漏问题。更进一步地,随着辊轮302数量增加,辊轮302滚压软管400的有效长度可相应减少,此种方式传动更为稳定和可靠,使用寿命更长。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辊轮302与转盘301之间还设有弹性伸缩件,避免压料机构300在转动出料的过程中由于辊轮302与软管400的挤压侧410抵触过于紧密。转盘301通过连接件303固定在机箱10内部,且连接件303的周缘间隔设置有多个隔离件,避免辊轮302在滚压过程中出现过度移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