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9862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具有自航、自挖、自载、自卸一体的挖泥船主要有耙吸式挖泥船和抓斗式挖泥船,耙吸式挖泥船特别适合于狭长航道的浚深工作,但在扫浅过程中因需要频繁掉头,故在狭长航道扫浅时不宜使用,在挖泥作业中,由于船舶是在航行和漂浮状态下作业,所以挖掘以后的土层平整度差,超挖土方相比其他类型的挖泥船要多一些,且不能挖硬质土、石块等杂物;抓斗式挖泥船多为非自航式,具有自航、自挖、自载、自卸一体的却极为少见,而且传统抓斗式挖泥船是是利用旋转式吊机的吊杆及钢丝绳来悬挂抓斗,在抓斗本身自重的作用下,放入河床抓取泥土。然后开动斗索绞车,吊斗索即通过吊杆顶端的滑轮,将抓斗关闭,升起,再转动吊机到将泥装入泥驳,吊机再转回挖掘地点进行挖泥,如此循环作业,对于大容量挖泥船而言,抓斗机起升机构需要足够大的驱动能力,而且需要占据更大的安装空间,难以实现大跨距和大转矩的要求,且工作效率和连续性差。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能够解决现有挖泥船工作连续性差,不能独自完成挖泥、运泥、抛泥的全过程;自动控制集成化程度不高,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且挖掘面平整度差、超方大、容量小,在作业时占用大量水域,需要频繁调头,对其他通航船舶影响大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水线以下的首、尾两端分别设有叶轮推进器,所述船体尾部水线以下设有螺旋桨和舵;所述船体泥舱底设有泥舱启闭机构,所述船体尾部甲板上部设有驾驶台及上层建筑,所述驾驶台及上层建筑底部设有第一组绞车,所述船体泥舱前方甲板上设有第二组绞车,所述第二组绞车的后方与驾驶台及上层建筑的前方分别设有定位插桩,所述定位插桩前方设有定位插桩绞车,前后方所述定位插桩之间沿船舱两侧的甲板上分别设有门式起重机轨道,所述门式起重机轨道上安装门式起重机,所述门式起重机架体上部固定行车梁,所述行车梁包括固定段和与固定段连接的悬臂段,所述门式起重机架体的顶端延伸至固定段的上方,所述悬臂段与门式起重机架体之间设置液压油缸,所述行车梁顶部安装有起重行车,所述起重行车下方吊挂有抓斗。

进一步的,所述门式起重机轨道与船体甲板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起重行车与抓斗之间采用钢丝绳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段和悬臂段之间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油缸与悬臂段及门式起重机架体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段的长度不大于所述船体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集自航、自挖、自载、自卸于一体,挖泥过程采用数控技术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高,解决了工作效率低,作业连续性差,浪费大量人力的问题;采用抛锚定位和定位插桩定位两种定位方式,解决了作业条件限制性大,在作业过程中需要频繁调头,作业时占用大量水域,对其他通航船舶影响大的问题;抓斗随门式起重机沿泥舱长度方向在船舶两侧排斗挖泥,解决了挖掘面平整度差,超方大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使该挖泥船在适用性能和节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门式起重机剖面图;

图中:

1、定位插桩;2、起重行车;3、门式起重机;4、门式起重机轨道;5、液压油缸;6、铰;7、抓斗;8、行车梁;81、固定段;82、悬臂段;9、船体;10、驾驶台及上层建筑;11、螺旋桨;12、泥舱启闭机构;13、叶轮推进器;14、定位插桩绞车;15、舵;16、第一组绞车;17、第二组绞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包括船体9,所述船体9水线以下的首、尾两端分别设有叶轮推进器13,所述船体9尾部水线以下设有螺旋桨11和舵15;所述船体9泥舱底设有泥舱启闭机构12,所述船体9尾部甲板上部设有驾驶台及上层建筑10,所述驾驶台及上层建筑10底部设有第一组绞车16,所述船体9泥舱前方甲板上设有第二组绞车17,所述第二组绞车17的后方与驾驶台及上层建筑10的前方分别设有定位插桩1,所述定位插桩1前方设有定位插桩绞车14,前后方所述定位插桩1之间沿船舱两侧的甲板上分别设有门式起重机轨道4,所述门式起重机轨道4上安装门式起重机3,所述门式起重机3架体上部固定行车梁8,所述行车梁8包括固定段81和与固定段81连接的悬臂段82,所述门式起重机3架体的顶端延伸至固定段81的上方,所述悬臂段82与门式起重机3架体之间设置液压油缸5,所述行车梁8顶部安装有起重行车2,所述起重行车2下方吊挂有抓斗7。

所述门式起重机轨道4与船体甲板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所述起重行车2与抓斗7之间采用钢丝绳连接。

所述固定段81和悬臂段82之间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液压油缸5与悬臂段82及门式起重机3架体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固定段81的长度不大于所述船体9的宽度。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在具体使用时,通过在船体9水线以下的首、尾两端分别设有叶轮推进器13,使得整个船舶机动灵活,可原地掉头,工作效率高,抗风浪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船体9尾部水线以下设有螺旋桨11和舵15,舵 15主要用来控制船舶航行方向,螺旋浆16靠其桨叶的高速旋转为船舶提供推进力,船体9的泥舱底设有泥舱启闭机构12,该挖泥船抛泥形式为全自动化开底式抛泥,操作人员通过操作仪表,操纵泥舱启闭机构12,打开船体底部仓门,开始抛泥,抛泥结束后,再通过操作仪表,关闭泥舱启闭机构,船体9尾部甲板上部设有驾驶台及上层建筑10,驾驶台及上层建筑10底部与船体9泥舱前方甲板上分别设有第一组绞车16和第二组绞车17,可通过操作其仪表完成锚缆的收与放,因前后分别设置绞车,固定时可不用调头,第二组绞车17的后方与驾驶台及上层建筑10的前方设有定位插桩1和与其相配合的定位插桩绞车14,定位插桩1通过操作在船体甲板上设置的定位插桩绞车14完成定位桩的升降,用于作业时固定挖泥船,该挖泥船采用抛锚定位和定位插桩定位两种定位方式,使得该挖泥船在近海、通航高度适宜的内河航道、港外与港内航道、锚地、回旋水域、港池以及水上建筑物的基槽等区域都能作业,不需频繁掉头,对其他通航船舶的影响较小,在船舶通航密集的内河航道及狭长水域,采用定位插桩定位,作业时不占用大量水域,较其他形式的挖泥船更具优越性,尤其是当水深较深,定位插桩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抛锚定位,前后方定位插桩1之间沿船舱两侧甲板上设有门式起重机轨道4,门式起重机轨道4上安装门式起重机3,门式起重机3可沿泥舱两侧的门式起重机轨道4行走,通过在起重机轨道4两端设限位装置,避免了起重机脱轨的风险,门式起重机3架体上部固定行车梁8,行车梁8包括固定段81和与固定段81铰接的悬臂段82,通过行车梁8向泥舱两侧分别悬挑10-15m左右的悬臂段82,非作业状态或航行状态下,悬臂段可通过门架上的液压油缸5顶推至竖直状态,与船体宽度相接近,不影响过往船舶,悬臂段82与门式起重机3架体之间设置液压油缸5,行车梁8顶端安装有起重行车2,起重行车2下方吊挂有抓斗7,抓斗7随门式起重机3沿泥舱长度方向在船舶两侧排斗挖泥,挖泥过程采用数控技术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高,排斗均匀,挖掘面平整度好,超方少,节省成本,可根据不同的土质选配不同类型的抓斗,且挖深调节简便,对土质和挖深限制少。该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是集自航、自挖、自载、自卸于一体的,抓斗规格及舱容一般都较大,工作效率高,作业具有连续性,不需配备泥驳便可完成挖泥、运泥、抛泥的全过程,且该挖泥船配备DGPS及GPS-RTK高精度定位系统、动力定位及自动循迹系统(DP/DT)、吃水装载仪、自动定深挖泥、自动化动态跟踪仪器等先进仪器和设备,挖泥船自动控制集成化程度高,在控制室里,只需配备1名操作员,轻点鼠标,即可完成包括船舶定位在内一系列有关的操作程序,不必再花费较多的人力。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桥式自动侧挖式抓斗挖泥船,通过集自航、自挖、自载、自卸于一体、数控技术电脑控制、采用抛锚定位和定位插桩定位两种定位方式以及抓斗在船舶两侧排斗挖泥等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挖泥船工作效率低,作业连续性差以及作业条件限制性大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