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雨水收集及生态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288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雨水收集及生态处理装置,利用植物收集处理道路上的雨水,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雨水的收集与净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具体涉及到雨水径流的控制、减缓洪涝、雨水作为中水水源进行收集利用、城市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及其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已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城市传统的市政排水系统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遇到暴雨时,易引发城市内涝、积水;

2、雨水浸泡携带地面上的大量生活垃圾与污染物,加重自然水体的面源污染;

3、大量雨水通过市政管网排放到自然水体中,引发水体生态环境破坏;

4、雨水资源流失严重。

因此,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设计开发一种道路雨水收集及生态处理系统,让城市“弹性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对减轻城市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道路雨水收集及生态处理装置,主要解决路面初期雨水收集、净化及城市面源污染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道路雨水收集及生态处理装置,包括集水槽、植物沟和溢流井,所述植物沟内从上到下依次为植被层、基质层和石英砂层,所述石英砂层内设有渗水导流管,渗水导流管伸入溢流井,植被层表面设置溢流管,溢流管伸入集水槽。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井底部设有出水管。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槽顶部设有集水槽盖板。同样的,作为优选,所述溢流井顶部设有溢流井盖板。在集水槽和溢流井顶部设置盖板之后,可有效防止行人、车辆、宠物或垃圾杂物掉入其中。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井内侧壁上安装检查梯。检查梯方便维修人员对地下管路的疏通情况进行检查维护。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槽顶部与植物沟顶部之间通过路沿石进行分隔。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槽深度为800-1000mm。作为优选,所述植被层厚度为25-35mm,所述基质层厚度为150-350m,所述石英砂层,厚度为350-450mm。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对路面上的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减轻面源污染,促进了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前的“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相一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集水槽盖板,2为集水槽,3为路沿石,4为溢流管,5为植物沟,6为植被层,7为基质层,8为石英砂层,9为溢流井,10为溢流井盖板,11为渗水导流管,12为出水管,13为检查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道路雨水收集及生态处理装置,包括集水槽2、植物沟5和溢流井9,所述植物沟5内从上到下依次为植被层6、基质层7和石英砂层8,所述石英砂层8内设有渗水导流管11,渗水导流管11伸入溢流井9,植被层6表面设置溢流管4,溢流管4伸入集水槽2。

所述溢流井9底部设有出水管12。

所述集水槽2顶部设有集水槽盖板1。

所述溢流井9顶部设有溢流井盖板10。

所述溢流井9内侧壁上安装检查梯13。

所述集水槽2顶部与植物沟5顶部之间通过路沿石3进行分隔。

所述集水槽2深度为800-1000mm。

所述植被层6厚度为25-35mm。植被层6具有消耗大量太阳能、补充空气中水分、调节空气湿度、滞留尘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有害气体等作用。

所述基质层7厚度为150-350m,通常采用有机土壤、腐殖质、有机肥料、泥炭或泥煤,保证植物生长层松软、通气良好和培养,并兼之具有较好的蓄水作用和排水作用,在满足植物正常生长要求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雨水中BOD、 COD、 SS含量。

所述石英砂层8,厚度为350-450mm,用于有效的截留除去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胶质颗粒、微生物、氯、嗅味及部分重金属离子等,用于降低水浊度、净化水质。

本实用新型可直接敷设到所需道路两边,有效减少了施工环节,降低了施工成本。经过植物沟收集到的雨水通过自身物理过滤功能就能满足中水回用的水质要求,可达到绿化、给水及人工湖补水的水质。使用安全,成本低,使用雨水做中水和景观用水的费用大大降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