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流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1749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弃流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回收利用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弃流池。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紧缺,而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水源危机和雨洪危害日益严重,更是可用水的大大减少,因此将雨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嘉懿收集利用,对其实行综合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兴课题,同时由于天然雨水具有硬度 低、污染物少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对其收集处理和利用,从而有效地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但是由于道路上存在较多的灰尘等泥垢,初期的雨水冲刷地面会带来较多的污染物,同时沿街商铺有可能将污水直接排放到雨水口中,因此降水初期收集到的雨水中污染物较多,如果将这些污水一起排放到雨水收集池中,会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清理。

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设计出初期雨水弃流池收集雨水,可以将降水初期的雨水排放到污水处理装置中,而将之后的雨水排放到雨水收集装置中,大大减少了清洁雨水所需要的人力、消耗和时间。

目前,公开号为CN20238051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池,它包括进水区、弃流区、净雨水收集区及弃流控制装置,所述进水区与所述弃流区、净雨水收集区相连通,所述进水区内设有与所述弃流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液位传感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进水区内的水位高度,所述弃流区内开设有弃流区排水口,并设有与所述弃流控制装置电连接的弃流阀,所述弃流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所述液位传感装置检测的所述进水区内的水位高度控制所述弃流阀,从而控制所述弃流区排水口的通断。

这种雨水弃流池虽然能够根据进水区内的水位高度控制弃流区排水口的通断,从而达到根据雨量自动调节雨水弃流量的效果,但是由于其需要安装液位传感装置,并且其容积较大,占地面积广,因此在建造时需要较高的花费,不易进行后期的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弃流池,其具有占地面积小,建造成本低,方便后期维护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弃流池,包括埋设在土质层内的弃流主体、污水区、设置在弃流主体上的雨水管和清水管,所述弃流主体内设有隔板,隔板将弃流主体分隔为上室和下室,隔板上开设有通孔,雨水管与清水管均连通至上室,下室中设有连通至污水区的污水管,所述下室内设置有用于封闭通孔的启闭机构。

如此设置,当降雨初期降水量较少以及平时沿街商铺将污水倾倒进入排水管道中时,污水从雨水管中进入弃流主体,污水会先进入上室,并且从隔板上的通孔流到下室中,再从下室的污水管排放到污水区中,而降雨中后期,降水量增大至一定程度后,由于雨水管的进水量大于污水管的出水量,积水将下室填满,此时启闭机构将通孔封闭,从雨水管中进入的较为干净的雨水则会在上室汇集并且通过清水罐排放到雨水收集装置中,由此将降水初期的污水与降水中后期干净的水分开排放,并且由于收集污水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十五分钟,因此弃流主体不需要设置太大的容积,占地面积小,同时这种弃流池并没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设置,其建造的花费较小,还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后期对其进行维护。

进一步设置:所述启闭机构包括固定在下室内通孔位置的封闭篮和放置在封闭篮内的橡胶浮球。

如此设置,由于下室内水位的上升,橡胶浮球会随着水面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当水位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橡胶浮球会将通孔阻挡住,这样就能够阻止上室中的水流继续进入下室内,而封闭篮的设置可以让橡胶浮球随着固定的路线向上浮起,避免由于水的振荡而导致橡胶浮球的错位,同时由于橡胶的密封性较好,使用橡胶作为浮球的材料可以较好地将上室和下室隔离,防止下室中的污水进入上室污染干净的积水。

进一步设置:所述封闭篮和橡胶浮球的直径均大于通孔的直径。

如此设置,橡胶浮球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在橡胶浮球上浮时就能够很好地将整个通孔阻挡住,保持上室和下室之间的密封性,并且封闭篮的直径大于橡胶浮球的直径才能够使橡胶浮球在封闭篮中上下浮动,橡胶浮球与封闭篮的结构简单,相对于水位传感器造价低廉,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弃流池的造价,且方便后期维护与维修。

进一步设置:所述污水区内设有排污管,污水管的位置高于排污管的位置。

如此设置,降雨初期的污水从下室的污水管排入污水区内,再从污水区内的排污管排出,因此污水管的高度高于排污管的高度可以防止污水过多积攒在污水区内时,污水从污水管中倒灌回下室内,同时污水管位于污水区靠近底面的位置可以方便污水的排放。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室的侧壁通过水泥浆层与周围的土质层隔离。

如此设置,下室的侧壁设置水泥砂浆层可以增加整个下室的牢固性和耐用性,防止污水长时间的侵蚀而导致下室的损坏,同时可以防止周围土质层中的水分渗透到下室内,为整个弃流池增加负担。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室的底面设有透水层,透水层由若干砂砾石填充,并留有孔隙。

如此设置,降水量较大时,下室容易蓄满,而此时如果发生二次降雨,雨水中又会带有较多的杂质,而此时下室中的积水较多,通孔处于启闭机构,会使污水进入雨水存放装置中,在下室的底面设置透水层,可以通过土壤过滤的方式将很大部分的污水在下室中进行排放,加快整个弃流池排放污水的效率。

进一步设置:所述透水层与土质层之间的若干层土工格栅。

如此设置,土工格栅可以防止土质层中的土壤和砂石进入透水层内,造成透水层的堵塞,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透水层的排水效率和整个弃流池的排水效率,达到更为良好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设置:所述上室内连通有三个雨水管。

如此设置,由于降水量较大时,雨水的进水量会远大于雨水的排放量,设置三个雨水管可以将更多的雨水引入弃流本体中,从而将弃流池作为雨水的缓冲,配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增加雨水的排放效果。

进一步设置:所述污水区的结构与下室的结构相同。

如此设置,当污水进入较多或者排污系统出现问题时,污水区中的污水来不及进行排放,有可能导致污水的倒灌,将污水区的结构与下室的结构设置相同,可以增加污水区排放污水的速度,由此提高整个弃流池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污水管的直径。

如此设置,由于进入上室的污水量会大于下室排放污水的量,因此通孔的直径大于污水管的直径可以增加通孔中进入下室的污水的量,从而避免污水排放过慢而导致上室蓄满污水,防止污水从上室进入清水管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可以将降水初期的污水与降水中后期干净的水分开排放,并且弃流主体不需要设置太大的容积,占地面积小,同时这种弃流池并没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和设置,其建造的花费较小,还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后期对其进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显示启闭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弃流主体;11、雨水管;12、清水管;13、隔板;131、通孔;14、上室;15、下室;151、污水管;2、污水区;21、排污管;3、启闭机构;31、挡水板;32、连接杆;33、定位柱;34、浮球阀;4、封闭篮;41、橡胶浮球;42、竖槽;5、水泥浆层;6、透水层;7、土工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弃流池,如图1和2所示,其左侧为长方体形状的弃流主体1,弃流主体1包括上下两层,上层为上室14,下层为下室15,上室14与下室15之间通过中间的隔板13隔开,隔板13上设有通孔131,在上室14中的积水可以通过通孔131流通到下室15中,下室15的左侧设有污水管151,污水可以从污水管151中排出,而上室14中设有雨水管11以及清水管12,雨水管11设有三根,降水中后期的较为干净的雨水会从清水管12中流通到雨水收集装置内。

如图1和2所示,污水管151的左侧连通至污水区2中,污水区2呈圆柱形状设置,污水区2的下方靠近底面的位置设有两根排污管21,污水可以从排污管21中排放到污水处理装置中,而污水管151的高度大于排污管21的高度,这样污水进入污水区2中后会先从下方的污水管151中排出,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污水在污水区2中溢满并且从污水管151中倒灌回下室15中。

如图3所示,隔板13的通孔131下方设有启闭机构3,启闭机构3位于下室15内,并且可以在一定时间后将整个通孔131封闭,其包括封闭篮4,封闭篮4呈圆柱形状设置,其固定在通孔131的正下方,与通孔131同心圆设置并且开口朝向通孔131的方向,封闭篮4内设有橡胶材料制成的橡胶浮球41,橡胶浮球41的直径大于通孔131的直径。

参见图3,污水管151的左端设有浮球阀34,浮球阀34通过连接杆32与橡胶浮球41相连,封闭篮4的左侧开设有长条状的竖槽42,可以供连接杆32在竖槽42内上下活动,橡胶浮球41上升时,在连接杆32的作用下,浮球阀34开启,此时可以排放积水,橡胶浮球41下降时,浮球阀34流量减少甚至关闭,从而防止污水管151中的污水倒灌回下室15中。

当污水在重力作用下从通孔131流入下室15后,污水会先从污水管151排放到污水区2中,而当水流过大,污水管151来不及排放污水后,下室15中的水位上升,橡胶浮球41在水压的作用下沿着封闭篮4的轨道上浮,并且最终卡设在通孔131内,如此将上室14和下室15隔离开,此时从雨水管11中进入的雨水较为干净,就能够直接从清水管12中排放到雨水收集装置中。

参见图1和图4,下室15的侧壁由水泥浆层5构成,可以防止土质层中的水进入下室15中,下室15的底面设有透水层6,透水层6由若干个砂砾石构成,并且在透水层6中留有孔隙(图中未示出),孔隙的形成可以在下室15与透水层6之间形成压差,这样可以使下室15中的积水在透水层6中渗透,在下室15中就对污水进行渗透处理,增加整个弃流池的渗透和排污效率,透水层6和土质层之间还设有三层土工格栅7,土工格栅7可以防止土质层中的泥沙进入透水层6中,而污水区2的结构与下室15的结构完全相同,作用相同。

实施例2:一种弃流池,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污水管151的右侧滑动连接有挡水板31,挡水板31上方通过连接杆32与橡胶浮球41固定,挡水板31与橡胶浮球41之间设有定位柱33,定位柱33内设有滑道,连接杆32置于滑道内,当橡胶浮球41上浮时,能带动挡水板31上浮并且开启污水管151,当橡胶浮球41下降时,就能关闭污水管151,从而达到防止污水倒灌的目的。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