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强度预制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0604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强度预制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调强度预制桩。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建筑的基础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很多都会采用可调强度预制桩作为基础进行施工,而对于可调强度预制桩而言,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可调强度预制桩的桩身材料质量缺陷,导致承载力达不到要求。

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对桩体进行机械开口,在开口中置入增强体,再进行灌浆,以实现桩体承载能力的增加,这种操作过程繁琐,往往会拖延工期,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强度预制桩,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可调强度预制桩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调强度预制桩,包括桩体,桩体为圆柱结构,桩体上设有灌浆孔;

桩体一端为上端,另一端为下端,灌浆孔在桩体上端至桩体下端的方向上延伸,灌浆孔靠近桩体上端的一端为顶端,灌浆孔靠近桩体下端的一端为底端,灌浆孔顶端贯通至桩体上端;

灌浆孔中设有预留管道,预留管道覆盖灌浆孔内壁,预留管道外壁与灌浆孔内壁贴合;

桩体柱面上靠近桩体下端的横截面直径随横截面到桩体下端距离的减小而缩小。

通过在可调强度预制桩的桩体上设置灌浆孔,并在灌浆孔中设置预留管道,一方面可以通过预留管道的材料保证桩体的承压能力,另一方面为作业现场日后可能出现的增强灌水泥沙浆预留了通道。相比在作业现场进行的钻孔、下管等一系列操作,本方案提供的可调强度预制桩可以更好地保证预留管道与桩体的结合强度,在简化操作的同时,能到达到更好的可调强度预制桩的承压能力强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强度预制桩的桩体柱面上靠近桩体下端的横截面直径随横截面到桩体下端距离的减小而缩小,既保证了足够的承压面积,也使得桩体能更好地打入岩层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预留管道的内壁和预留管道的外壁设有多个凸起。

在预留管道的内壁和预留管道的外壁设置多个凸起,可以增加预留管道与外侧的桩体和内侧的水泥砂浆的结合面积,使预留管道与桩体和水泥砂浆更接近于一个整体,增加结合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灌浆孔顶端设置为敞口形。

灌浆孔的敞口形顶端有利于现场操作的灌浆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预留管道靠近灌浆孔顶端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一封堵件。

在可调强度预制桩强度足够时,使第一封堵件与预留管道连接,避免预留管道中落入杂物。在可调强度预制桩强度不够时,打开第一封堵件,向预留管道中灌入水泥砂浆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灌浆孔底端贯通至桩体的下端,预留管道靠近灌浆孔底端的内壁可拆卸地连接有第二封堵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可调强度预制桩还包括桩芯,桩芯用于置于预留管道中,桩芯一端设有第一定位件,第二封堵件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定位件适配的第二定位件。

在向预留管道中灌入水泥砂浆之前,在预留管道中放入桩芯,然后灌入水泥砂浆,桩芯对水泥砂浆起到支撑作用,可以更好地保证可调强度预制桩的强度。桩芯通过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定位,简化了现场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桩芯包括桩芯本体和第一定位件,桩芯本体为钢筋笼,第一定位件环设于钢筋笼外侧且与钢筋笼固定相连,第一定位件与钢筋笼形成环形的配合空间,第二定位件为与环形的配合空间适配的环形凸台。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预留管道靠近灌浆孔底端的内壁上设有凹槽,第二封堵件包括封堵件本体和活动件,活动件上具有凸块,凸块和凹槽相对设置,凸块和凹槽吻合,活动件和封堵件本体滑动连接,活动件可靠近或者远离凹槽。

一种可调强度预制桩,包括桩体,桩体为圆柱结构,桩体上设有灌浆孔;

桩体一端为上端,另一端为下端,灌浆孔在上端至下端的方向上延伸,灌浆孔靠近桩体上端的一端为顶端,灌浆孔靠近桩体下端的一端为底端,灌浆孔为盲孔,灌浆孔顶端贯通至桩体上端;

灌浆孔中设有预留管道,预留管道覆盖灌浆孔内壁,预留管道外壁与灌浆孔内壁贴合;

桩体柱面上靠近桩体下端的横截面直径随横截面到桩体下端距离的减小而缩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可调强度预制桩还包括桩芯,桩芯上设有第一定位件,灌浆孔中设有与第一定位件适配的第二定位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可调强度预制桩,使用时,将可调强度预制桩打如地层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在预留管道中灌入水泥砂浆,从而简化了现场操作的生产流程。除此之外,该可调强度预制桩的成品即包含预留管道,批量生产有助于保证管道与桩的体结合强度,避免在现场进行机械开孔和下套管操作造成预留管道与桩体的结合强度不够。可调强度预制桩的下端的直径逐渐缩小,既保证了承压面积,又有利于桩身顺利地进入地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可调强度预制桩桩体在第一视角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I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可调强度预制桩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桩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可调强度预制桩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二提供的可调强度预制桩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二提供的可调强度预制桩桩体的剖视图。

图标:100-可调强度预制桩;110-桩体;130-桩芯;112-灌浆孔;114-预留管道;116-第一封堵件;118-第二封堵件;1122-凹槽;1142-凸起;1182-封堵件本体;1184-凸块;1186-弹簧;1188-第二定位件;132-桩芯本体;134-第一定位件;136-配合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图8。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调强度预制桩100。这种可调强度预制桩100包括桩体110和桩芯130。桩体110一端为上端,桩体110另一端为下端。

桩体110上设有灌浆孔112,灌浆孔112在桩体110上端至桩体110下端的方向上延伸。灌浆孔112靠近桩体110上端的一端为顶端,灌浆孔112靠近桩体110下端的一端为底端。灌浆孔112顶端贯通至桩体110上端。预留管道114置于灌浆孔112中且覆盖孔壁,预留管道114与灌浆孔112内壁贴合。

桩体110柱面上靠近桩体110下端的横截面直径随横截面到桩体110下端距离的减小而缩小。

灌浆孔11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以满足不同的现场需求。

在施工中,若发现可调强度预制桩100的强度不能满足需求,则需要向预留管道114中灌水泥砂浆,以增加可调强度预制桩100的强度。因此,可以使灌浆孔112底端贯通至桩体110下端,在灌浆孔112底端连接第二封堵件118,以满足灌浆的要求;还可以将灌浆孔112设置为盲孔,灌浆孔112顶端贯通至桩体110上端,灌浆孔112底端封闭。

进一步的,为了使预留管道114与桩体110和灌入的水泥砂浆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保证结合强度,可以在预留管道114的内壁和外壁设置多个凸起1142。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施工人员的灌浆操作,灌浆孔112的顶端设置为敞口形。

进一步的,为避免杂物落入预留管道114中,在可调强度预制桩100上设置第一封堵件116,第一封堵件116与预留管道114靠近灌浆孔112顶端的一端可拆卸相连。具体的,预留管道114内壁设有内螺纹部,第一封堵件116外壁设有与内螺纹部适配的外螺纹部。还可以将使多个预留管道114上的第一封堵件116一体设置,采用卡接的方式实现第一封堵件116与预留管道114间的配合。

进一步的,为了使灌浆后的可调强度预制桩100获得更加的承压能力,可调强度预制桩100还可以包括桩芯130。桩芯130包括桩芯本体132和第一定位件134。第一定位件134设于桩芯本体132一端,预留管道114内设置与第一定位件134适配的第二定位件1188,将桩芯130放入预留管道114中时,使第一定位件134和第二定位件1188配合即可实现桩芯130的定位。

具体的,桩芯本体132为钢筋笼,第一定位件134环设于桩芯本体132外侧并与桩芯本体132相连。第一定位件134与桩芯本体132之间形成环状的配合空间136。第二定位件1188为与配合空间136吻合的环状凸台。当灌浆孔112上设置第二封堵件118时,第二定位件1188设于第二封堵件118靠近灌浆孔112顶端的表面上;当灌浆孔112为盲孔时,第二定位件1188设于第二封堵件118底端。

进一步的,当灌浆孔112为通孔,预留管道114与第二封堵件118相连时,第二封堵件118与预留管道114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可拆卸相连。二者之间的连接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预留管道114靠近灌浆孔112底端的内壁上设置凹槽1122,第二封堵件118包括封堵件本体1182和活动件。活动件上设置与凹槽1122适配的凸块1184,活动件与封堵件本体1182滑动连接。封堵件用于封堵灌浆孔112,活动件用于实现灌浆孔112与第二封堵件118的可拆卸相连。活动件上的凸块1184可靠近或远离凹槽1122。当活动件上的凸块1184靠近凹槽1122时,第二封堵件118与预留管道114相连,当活动件上的凸块1184远离凹槽1122时,第二封堵件118与预留管道114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强度预制桩100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简化现场施工的操作步骤,避免现场操作造成不同可调强度预制桩100的强度差异,使可调强度预制桩100的强度得到保证和提升。

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列举了关于可调强度预制桩100的两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强度预制桩100,请参阅图6,这种可调强度预制桩100包括桩体110和桩芯130。

请参阅图1,桩体110上设有灌浆孔112,桩体110还包括预留管道114、第一封堵件116和第二封堵件118。

请参阅图2及图4,桩体110上设有两个灌浆孔112,灌浆孔112在桩体110上端至桩体110下端的方向上延伸。灌浆孔112靠近桩体110上端的一端为顶端,灌浆孔112靠近桩体110下端的一端为底端。灌浆孔112顶端贯通至桩体110上端,灌浆孔112底端贯通至桩体110下端。灌浆孔112顶端为敞口形。

预留管道114置于灌浆孔112中且覆盖孔壁,预留管道114与灌浆孔112内壁贴合。预留管道114内壁和外壁设置多个凸起1142。预留管道114靠近灌浆孔112顶端的内壁设有内螺纹部,第一封堵件116上设有与该内螺纹部配合的外螺纹部。

请参阅图3,预留管道114靠近灌浆孔112底端的内壁上环设有凹槽1122。凹槽1122用于连接预留管道114和第二封堵件118。第二封堵件118包括封堵件本体1182和与凹槽1122适配的活动块。活动块与封堵件本体1182滑动相连。活动块的数量为两块,两块活动块在第二封堵件118的圆周直径两端相对设置并通过弹簧1186相连。封堵件本体1182与预留管道114的尺寸相适配。

桩体110柱面上靠近桩体110下端的横截面直径随横截面到桩体110下端距离的减小而缩小。

请参阅图5,桩芯130包括桩芯本体132与第一定位件134。桩芯本体132为钢筋笼。桩芯本体132一端环设有第一定位件134,第二封堵件118上设有与第一定位件134适配的第二定位件1188。

第一定位件134环设于桩芯本体132,第一定位件134与桩芯本体132之间形成一个环状的配合空间136。第二定位件1188为环状的凸台结构。当桩芯130置于预留管道114中时,第二定位件1188可置于配合空间136中,从而实现桩芯130的定位。

本实施例提供可调强度预制桩100,不仅便于工程人员在施工中进行桩身的强度加强,还可以在桩底岩层强度不够时,打开第二封堵件118,从而便于进行桩底加强施工。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7及图8,本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强度预制桩100与实施例一中的可调强度预制桩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灌浆孔112为盲孔,灌浆孔112顶端贯通至桩体110上端,灌浆孔112底端封闭。

相应的,在本实施例中,可调强度预制桩100上不再包括第二封堵件118;第二定位件1188设置于灌浆孔112的封闭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