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厂区供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207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供水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厂区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离不开供水,在厂区生产时,经常会因为用水量较大而使得高层区域的供水水压过低,导致水流量过小甚至无水流出,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甚至还会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降低。为了确保供水水压的稳定,一些企业会在入水管道上加设增压装置,在厂区用水量较大时,通过该增压装置为高层区域提供足够的水压,确保厂区的用水稳定,从而降低水压不足对生产带来的影响。但是由于厂区用水设备较多,用水时间不固定,导致增压装置常常频繁开启关闭,使增压装置损耗过快。此外,当高层区域没有用水时,仍会启动增压装置,浪费了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靠性好的厂区供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厂区供水装置,该装置包括供水站、与供水站相连通的总供水管、分别与总供水管相连通的高层用水单元、低层用水单元以及控制器,所述的高层用水单元包括与总供水管相连通的高层供水管以及与高层供水管相连通的高层用水组件,所述的高层供水管上设有蓄水机构,所述的低层用水单元包括与总供水管相连通的低层供水管以及与低层供水管相连通的低层水龙头,所述的总供水管上设有真空增压泵,所述的控制器分别与真空增压泵、蓄水机构、高层用水组件电连接。低层用水单元不会出现水压不足的情况,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低层用水单元;高层用水单元经常会出现水压不足的情况,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高层用水单元。蓄水机构能够存储一定量的水,当高层供水管内水压不足时,可通过蓄水机构为高层用水组件供水,而不必频繁启动真空增压泵;当高层供水管内水压不足,且蓄水机构内没有水时,再启动真空增压泵加压供水。控制器与装置中所有的电气设备电连接,进行总控。

所述的蓄水机构包括蓄水池、蓄水池进水管及蓄水池出水管,所述的蓄水池通过蓄水池进水管、蓄水池出水管与高层供水管相连通。当蓄水时,高层供水管内的水经蓄水池进水管进入蓄水池中;当用水时,蓄水池中的水经蓄水池出水管进入高层用水组件中。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蓄水池进水管及蓄水池出水管沿高层供水管内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在高层供水管上。

所述的蓄水池进水管上设有蓄水池进水管单向阀,所述的蓄水池出水管上设有蓄水池出水管单向阀,所述的高层供水管上设有高层供水管单向阀,该高层供水管单向阀位于蓄水池进水管与蓄水池出水管之间。各单向阀能够使相应水管内水流的流向保持固定,避免水倒流。高层供水管单向阀将蓄水池进水管及蓄水池出水管分隔开,避免蓄水池进水管及蓄水池出水管内的水经高层供水管相流通。

所述的蓄水池进水管上设有蓄水池进水管水压传感器,所述的高层供水管上设有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该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位于蓄水池进水管与蓄水池出水管之间,所述的控制器分别与蓄水池进水管水压传感器、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电连接。各水压传感器实时监测相应水管内的水压,并反馈至控制器。

所述的蓄水池进水管上设有蓄水池进水管流量控制阀,所述的蓄水池出水管上设有蓄水池出水管流量控制阀,所述的控制器分别与蓄水池进水管流量控制阀、蓄水池出水管流量控制阀电连接。当蓄水池进水管水压传感器检测到蓄水池进水管中压力足够大时,反馈至控制器中,控制器控制蓄水池进水管流量控制阀打开,高层供水管内的水经蓄水池进水管进入蓄水池内储存。当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检测到高层供水管中压力足够大时,表明供水站提供的水压已足够大,毋需耗费蓄水池内的水,控制器控制蓄水池出水管流量控制阀关闭。

所述的蓄水池内设有液位传感器,该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蓄水池内水的液位,并反馈至控制器。

所述的高层用水组件包括与高层供水管相连通的高层水龙头、设置在高层水龙头上的电磁阀以及与电磁阀电连接的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与控制器电连接。当需要用水时,按下操作面板上相应按键,电磁阀开启,高层水龙头打开,同时操作面板将指令反馈至控制器,由控制器对装置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时,低层水龙头通过低层供水管提供足够的水;当高层需要用水时,按下操作面板上的相应按键,电磁阀开启,高层水龙头打开,同时操作面板将指令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以下不同情况对装置进行控制:

(1)当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检测到高层供水管中的水压足够大时,由高层供水管为高层水龙头供水;

(2)当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检测到高层供水管中的水压不足,同时液位传感器检测到蓄水池内的水量充足时,控制器控制蓄水池出水管流量控制阀打开,使蓄水池为高层水龙头供水;

(3)当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检测到高层供水管中的水压不足,同时液位传感器检测到蓄水池内的水量也不足时,控制器控制真空增压泵启动,为总供水管及高层供水管中的水增压,以满足高层水龙头用水需求;

(4)在真空增压泵的作用下,高层供水管中的水压不断增大,当蓄水池进水管水压传感器检测到蓄水池进水管内的水压达到一定值时,控制器控制蓄水池进水管流量控制阀打开,为蓄水池供水,同时由于水压充足,不会影响高层水龙头的正常用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蓄水机构能够储存一定量的水,当高层区域的水压不足时,能够为高层水龙头供水,保证高层水龙头的正常用水,而不必频繁开启真空增压泵,因而延长了真空增压泵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好;

2)当启动真空增压泵为高层水龙头供水时,利用足够的水压将蓄水池内充满水,而不必专门启动真空增压泵为蓄水池充水,节约了电能,并进一步避免了真空增压泵的频繁启动;

3)当高层区域没有用水时,真空增压泵不会开启,节省了电能;

4)当同时设有多个并列的高层用水单元时,若某一高层用水单元启动了真空增压泵,其它的高层用水单元可以利用真空增压泵运行所产生的高水压为相应的蓄水池充水,充分利用真空增压泵的每一次启动机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供水站、2—总供水管、3—高层供水管、4—高层水龙头、5—低层供水管、6—低层水龙头、7—控制器、8—真空增压泵、9—蓄水池、10—蓄水池进水管、11—蓄水池出水管、12—蓄水池进水管单向阀、13—蓄水池出水管单向阀、14—高层供水管单向阀、15—蓄水池进水管水压传感器、16—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17—液位传感器、18—蓄水池进水管流量控制阀、19—蓄水池出水管流量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厂区供水装置,该装置包括供水站1、与供水站1相连通的总供水管2、分别与总供水管2相连通的高层用水单元、低层用水单元以及控制器7,高层用水单元包括与总供水管2相连通的高层供水管3以及与高层供水管3相连通的高层用水组件,高层供水管3上设有蓄水机构,低层用水单元包括与总供水管2相连通的低层供水管5以及与低层供水管5相连通的低层水龙头6,总供水管2上设有真空增压泵8,控制器7分别与真空增压泵8、蓄水机构、高层用水组件电连接。

其中,蓄水机构包括蓄水池9、蓄水池进水管10及蓄水池出水管11,蓄水池9通过蓄水池进水管10、蓄水池出水管11与高层供水管3相连通。蓄水池进水管10上设有蓄水池进水管单向阀12,蓄水池出水管11上设有蓄水池出水管单向阀13,高层供水管3上设有高层供水管单向阀14,该高层供水管单向阀14位于蓄水池进水管10与蓄水池出水管11之间。

蓄水池进水管10上设有蓄水池进水管水压传感器15,高层供水管3上设有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16,该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16位于蓄水池进水管10与蓄水池出水管11之间,控制器7分别与蓄水池进水管水压传感器15、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16电连接。蓄水池进水管10上设有蓄水池进水管流量控制阀18,蓄水池出水管11上设有蓄水池出水管流量控制阀19,控制器7分别与蓄水池进水管流量控制阀18、蓄水池出水管流量控制阀19电连接。

蓄水池9内设有液位传感器17,该液位传感器17与控制器7电连接。

高层用水组件包括与高层供水管3相连通的高层水龙头4、设置在高层水龙头4上的电磁阀以及与电磁阀电连接的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与控制器7电连接。

装置在实际应用时,低层水龙头6通过低层供水管5提供足够的水;当高层需要用水时,按下操作面板上的相应按键,电磁阀开启,高层水龙头4打开,同时操作面板将指令反馈至控制器7,控制器7根据以下不同情况对装置进行控制:

(1)当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16检测到高层供水管3中的水压足够大时,由高层供水管3为高层水龙头4供水;

(2)当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16检测到高层供水管3中的水压不足,同时液位传感器17检测到蓄水池9内的水量充足时,控制器7控制蓄水池出水管流量控制阀19打开,使蓄水池9为高层水龙头4供水;

(3)当高层供水管水压传感器16检测到高层供水管3中的水压不足,同时液位传感器17检测到蓄水池9内的水量也不足时,控制器7控制真空增压泵8启动,为总供水管2及高层供水管3中的水增压,以满足高层水龙头4用水需求;

(4)在真空增压泵8的作用下,高层供水管3中的水压不断增大,当蓄水池进水管水压传感器15检测到蓄水池进水管10内的水压达到一定值时,控制器7控制蓄水池进水管流量控制阀18打开,为蓄水池9供水,同时由于水压充足,不会影响高层水龙头4的正常用水。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