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快速布放的高效油膜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6182发布日期:2019-03-15 20:43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快速布放的高效油膜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面溢油环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膜的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快速布放的高效油膜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现代化造船技术的发展,油轮规模也随之迅速增长,出现了大型油轮甚至巨型原油船。大规模的海上运输和超级油轮的迅速发展,无疑大大增加了海面溢油事故发生的风险。

对于像汽、煤、柴油等轻质油,因其密度小、黏度小、在海面扩散速度快等特点,能否及时快速的进行油膜的回收是遏制污染物蔓延的关健。现有油膜回收装置的布放大多由人工完成,但是由于现有溢油回收装置重量较大,使用人工操作工作难度大,需要船舶配备的船员人数较多,且支撑立柱占用船舶的立体空间大,致使溢油回收效率降低,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通过对公开专利文献的检索,并未发现与本专利申请相同的公开专利文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布放快速、省人省力、节约成本、回收效率高、方便使用、易于实现的一种能够快速布放的高效油膜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能够快速布放的高效油膜回收装置,包括拖船、储油罐、抽油泵及油膜回收单元,所述的储油罐及抽油泵设置在拖船的船尾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船尾两端的电动卷索器,所述的拖船包括拖船本体、后托板、侧托板、后液压缸及侧液压缸,在所述拖船本体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开有一前后开口的空腔,在该空腔的左右两端设有滑道,在滑道上滑动安装有由后液压缸驱动的后托板,该后液压缸安装在拖船本体的底部,后液压缸的缸杆铰装在后托板的底部,在所述拖船本体的前端底部两侧通过合页安装有侧托板,该侧托板通过安装在空腔内的侧液压缸驱动实现横向展开与纵向折叠;所述的油膜回收单元包括吸油本体及漂浮气囊,该吸油本体通过拖索与拖船本体上的电动卷索器连接并实现对吸油本体的收放,所述的吸油本体为一两端设置冲锋尖端的半弧形结构,在半弧形结构的内弧面上中上部开有吸油口,在吸油口的两端一直延伸到半弧形结构的外弧面上设置有漂浮气囊,该漂浮气囊的下端面位于吸油口中下部的位置上,在所述吸油本体的内部设有油水分离机构,该油水分离机构将吸油本体内部的空间分隔成混合部、滤水部及储油部,在储油部的上方设置有抽油口,该抽油口通过抽油管道连接至抽油泵,再由抽油泵连接至储油罐。

而且,在所述拖船本体的底部左右两端还均匀安装有滚轮。

而且,在所述拖船本体的船头处安装有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控制抽油泵、电动卷索器、后液压缸以及侧液压缸的工作。

而且,所述的电动卷索器为由电机控制的收放线架构成,通过电机的正转及反转实现对油膜回收单元的收放。

而且,所述的油水分离机构由亲水憎油滤板及亲油憎水滤板构成,在所述吸油本体的内部两侧对应吸油口的位置设置有亲水憎油滤板,在两亲水憎油滤板之间设置有与吸油本体弧度相同的亲油憎水滤板,所述两亲水憎油滤板的外侧形成滤水部,滤水部外侧的弧面为一网板结构,所述两亲水憎油滤板之间亲油憎水前方的区域形成混合部,两亲水憎油滤板之间亲油憎水后方的区域形成储油部。

而且,还包括导流板,在所述吸油本体上冲锋尖端的位置设置有向外张开的导流板。

而且,在所述导流板的后部与吸油本体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该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导流板及吸油本体铰装。

而且,还包括液面传感器及报警器,在所述储油罐的内部设置有液面传感器,该液面传感器分别与报警器及抽油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能够快速布放的高效油膜回收装置,未使用时,拖船上的后托板及侧托板为打开的状态,油膜回收单元的中部置于后托板上,前部两端置于侧托板上,此时电动卷索器将托索收紧;当需要使用时,可通过拖船上配备的充气罐对漂浮气囊进行充气,然后通过拖船底部的滚轮将整个拖船推入海中,当达到油带后通过各液压缸将各托板收回或放下,使油膜回收单元漂浮在海上,此时,再通过对托索的释放实现对油膜回收单元的释放。整个布放过程简单、快速,由其适合应对扩散速度快的轻质油,有效避免了因人工布放而导致的布放效率低以及劳动强度大的弊端。

油膜回收单元在工作的时候,通过拖船的牵引,实现吸油本体的移动以及向吸油口处输油的目的;油膜连同水首先进入混合部,分别通过亲水憎油滤板以及亲油憎水滤板对水、油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水进入滤水部,并由网板排向大海,油进入储油部,并通过抽油泵将其泵到储油罐内;储油罐中设有液面传感器,当回收的油超出储油罐的存放能力时,液面传感器感应,报警器报警以警示工作人员向另外的容器中输油或采取其他措施,同时,抽油泵停止工作,防止二次溢油的发生。本油膜回收单元结构简单、重量相对较轻,同时,弧形的吸油本体及吸油口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能够快速布放的高效油膜回收装置,通过导流板处缓冲弹簧的设置,避免因海水阻力过大,或突然海浪而将导流板折断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布放快速、省人省力、节约成本、回收效率高、方便使用、易于实现的优点,是一种具有较高创新性的一种能够快速布放的高效油膜回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拖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拖船展开后托板及侧托板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拖船的仰视图(省略后托板及侧托板);

图5本实用新型吸油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内部透视,安装导流板);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吸油本体外弧面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吸油本体内弧面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器、2-拖船、3-储油罐、4-电动卷索器、5-导流板、6-漂浮气囊、7-抽油泵、8-拖索、9-抽油管道、10-吸油本体、11-侧托板、12-空腔、13-滚轮、14-后液压缸、15-滑道、16-后托板、17-滤水部、18-亲水憎油滤板、19-混合部、20-储油部、21-亲油憎水滤板、22-抽油口、23-网板、24-吸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能够快速布放的高效油膜回收装置,包括拖船2、储油罐3、抽油泵7及油膜回收单元,所述的储油罐及抽油泵设置在拖船的船尾处,其创新之处在于:还包括设置在船尾两端的电动卷索器4,所述的拖船包括拖船本体、后托板16、侧托板11、后液压缸14及侧液压缸,在所述拖船本体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开有一前后开口的空腔12,在该空腔的左右两端设有滑道15,在滑道上滑动安装有由后液压缸驱动的后托板,该后液压缸安装在拖船本体的底部,后液压缸的缸杆铰装在后托板的底部,在所述拖船本体的前端底部两侧通过合页安装有侧托板,该侧托板通过安装在空腔内的侧液压缸驱动实现横向展开与纵向折叠;所述的油膜回收单元包括吸油本体10及漂浮气囊6,该吸油本体通过拖索8与拖船本体上的电动卷索器连接并实现对吸油本体的收放,所述的吸油本体为一两端设置冲锋尖端的半弧形结构,在半弧形结构的内弧面上中上部开有吸油口24,在吸油口的两端一直延伸到半弧形结构的外弧面上设置有漂浮气囊,该漂浮气囊的下端面位于吸油口中下部的位置上,在所述吸油本体的内部设有油水分离机构,该油水分离机构将吸油本体内部的空间分隔成混合部19、滤水部17及储油部20,在储油部的上方设置有抽油口22,该抽油口通过抽油管道9连接至抽油泵,再由抽油泵连接至储油罐。

在所述拖船本体的底部左右两端还均匀安装有滚轮13。

在所述拖船本体的船头处安装有控制器1,该控制器分别控制抽油泵、电动卷索器、后液压缸以及侧液压缸的工作。

所述的电动卷索器为由电机控制的收放线架构成,通过电机的正转及反转实现对油膜回收单元的收放。

所述的油水分离机构由亲水憎油滤板18及亲油憎水滤板21构成,在所述吸油本体的内部两侧对应吸油口的位置设置有亲水憎油滤板,在两亲水憎油滤板之间设置有与吸油本体弧度相同的亲油憎水滤板,所述两亲水憎油滤板的外侧形成滤水部,滤水部外侧的弧面为一网板23结构,所述两亲水憎油滤板之间亲油憎水前方的区域形成混合部,两亲水憎油滤板之间亲油憎水后方的区域形成储油部。

还包括导流板5,在所述吸油本体上冲锋尖端的位置设置有向外张开的导流板。

在所述导流板的后部与吸油本体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该缓冲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导流板及吸油本体铰装。

还包括液面传感器及报警器,在所述储油罐的内部设置有液面传感器,该液面传感器分别与报警器及抽油泵连接。

未使用时,拖船上的后托板及侧托板为打开的状态,油膜回收单元的中部置于后托板上,前部两端置于侧托板上,此时电动卷索器将托索收紧;当需要使用时,可通过拖船上配备的充气罐对漂浮气囊进行充气,然后通过拖船底部的滚轮将整个拖船推入海中,当达到油带后通过各液压缸将各托板收回或放下(后托板收纳进空腔内,侧托板竖直向下),使油膜回收单元漂浮在海上,此时,再通过对托索的释放实现对油膜回收单元的释放。整个布放过程简单、快速,由其适合应对扩散速度快的轻质油,有效避免了因人工布放而导致的布放效率低以及劳动强度大的弊端。

油膜回收单元在工作的时候,通过拖船的牵引,实现吸油本体的移动以及向吸油口处输油的目的;油膜连同水首先进入混合部,分别通过亲水憎油滤板以及亲油憎水滤板对水、油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水进入滤水部,并由网板排向大海,油进入储油部,并通过抽油泵将其泵到储油罐内;储油罐中设有液面传感器,当回收的油超出储油罐的存放能力时,液面传感器感应,报警器报警以警示工作人员向另外的容器中输油或采取其他措施,同时,抽油泵停止工作,防止二次溢油的发生。本油膜回收单元结构简单、重量相对较轻,同时,弧形的吸油本体及吸油口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