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真空清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6512发布日期:2021-03-23 11:2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智能真空清洗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智能真空清洗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在受雨时,往往会增加径流量,雨水和污水常常会汇合,增加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管网的负担,尤其是在降雨初期,形成的初雨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若初雨直接排放到天然水体,会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调蓄池不仅可消减雨水洪峰,而且可避免初期雨水造成的面污染,但是雨水中的杂质在调蓄池中很容易淤积,并且容易产生异味,现有的冲洗设备存在不能保证清洗效果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智能真空清洗系统,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通过在池底设置凸起部及调蓄池底设有导流墙有效防止杂质进入存水室,第一调蓄池上方为封闭结构,阻隔了清淤顺着水流直接流入虹吸单元从而流进存水室,进一步保证了存水室中的清洁,通过真空吸引的方式配合虹吸原理对调蓄池池底进行除杂清淤的冲洗工作。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智能真空清洗系统,包括顺次连通的存水室、调蓄池和收集池,所述存水室与调蓄池之间的侧壁底部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缝隙,所述调蓄池与存水室相邻的一端底部固定安装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缝隙相配合形成虹吸单元;所述存水室顶部安装有真空阀;所述收集池固定安装在调蓄池的另一端,且所述收集池的池底位置低于调蓄池的池底位置;还包括控制柜,所述控制柜固定安装在存水室上方,所述控制柜内固定安装有真空泵,所述真空阀与真空泵的密封管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蓄池包括第一调蓄池和第二调蓄池,所述第一调蓄池和第二调蓄池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调蓄池与存水室相邻近。

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蓄池的顶面与存水室的顶面相齐平,且所述第一调蓄池的顶面低于第二调蓄池的顶面高度,所述第一调蓄池的顶面为密封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调蓄池的内壁上等间距固定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高度与第二调蓄池的高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二调蓄池的顶部安装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形状与第二调蓄池的顶部形状相同,所述顶盖与控制柜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蓄池底部设置有导流墙,所述凸起部设置在导流墙邻近存水室的一端,所述导流墙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在0-1°区间内,且所述导流墙的厚度沿远离存水室的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调蓄池内腔上表面设置有凸起,所述存水室的底部、第一调蓄池与第二调蓄池连接处以及收集池的侧壁均采用加固处理。

优选地,所述凸起部的表面设置有光滑曲面,所述凸起部的宽度与调蓄池的宽度相同,所述凸起部的高度高于存水室与调蓄池之间的侧壁底部缝隙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存水室上表面还固定安装有压力变送器,所述存水室及调蓄池的上方均设有水位计。

优选地,所述收集池内固定安装有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智能真空清洗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池底设置凸起部及调蓄池底设有导流墙有效防止杂质进入存水室,第一调蓄池上方为封闭结构,阻隔了清淤顺着水流直接流入虹吸单元从而流进存水室,进一步保证了存水室中的清洁,通过真空吸引的方式配合虹吸原理对调蓄池池底进行除杂清淤的冲洗工作,调蓄池与收集池的高度差使杂质绝大多数冲入收集池,完成收集杂质的初步工作,根据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智能真空清洗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对调蓄池池底的清洗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柜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存水室;2、调蓄池;3、收集池;4、凸起部;5、真空阀;6、压力变送器;7、控制柜;8、水位计;21、第一调蓄池;22、第二调蓄池;23、支撑柱;24、顶盖;25、导流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智能真空清洗系统,包括顺次连通的存水室1、调蓄池2和收集池3,存水室1与调蓄池2之间的侧壁底部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缝隙,调蓄池2与存水室1相邻的一端底部固定安装有凸起部4,凸起部4缝隙相配合形成虹吸单元;存水室1、调蓄池2及收集池3的主体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水室1、调蓄池2及收集池3的主体形状可设为长方形,使其在结构稳固的同时,池体的盛水量多,且便于加工;

存水室1顶部安装有真空阀5,真空泵与真空阀5的具体型号、规格不作具体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真空阀5可以选择气动真空阀,其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工作过程中因气体的缓冲性质,不易因阀门卡住而损坏,真空阀5至少为液体密封等级,以保证存水室1顶面为密封结构;

收集池3固定安装在调蓄池2的另一端,且收集池3的池底位置低于调蓄池2的池底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冲洗水在冲洗调蓄池2时,清淤及垃圾在水中反复碰撞、翻滚,冲洗水流末尾的垃圾未能得到有效冲洗,具有高度差设计的调蓄池2底面与收集池3底面,使调蓄池2池底的垃圾能够更加有效的得到清理;调蓄池2、收集池3中设有排水闸门,调蓄池2和收集池3通过排水闸门与城市地下水管道相连,通过控制柜7控制闸门的开闭,使调蓄池2、收集池3中的水可以迅速排出;

控制柜7固定安装在存水室1上方,控制柜7内固定安装有真空泵,真空阀5与真空泵的密封管相连接;存水室1上表面还固定安装有压力变送器6,压力变送器6将压力转化为气动信号作为稳定气源提供给真空阀5,使真空阀5配合真空泵有效的调节存水室1内的真空度。存水室1及调蓄池2的上方均设有水位计8,压力变送器6和水位计8均与控制柜7电性连接;真空阀5与压力变送器6的安装位置之间距离大于1米,真空阀5、压力变送器6与周边其他环境距离大于1米,安装控制柜140的立体空间高度大于2米,保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轻松通过且易于维护、检修真空阀5和压力变送器6;同时为了方便操作及检修控制柜7,控制柜7与存水室1、真空阀5的位置靠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材料,降低成本,同时减少控制柜7中各类线路的长度及设备的故障率。

在工作时,当调蓄池2中的水位升高到水位计8的预设水位时,由控制柜7控制真空泵启动,并打开真空阀5,将存水室1内的空气抽空,使得存水室1内产生真空,应用虹吸原理,使得调蓄池2内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留入存水室1内,当存水室1内的水升高到预设高度时,压力变送器6将存水室1内的压力转换为气动信号,使真空阀5和真空泵关闭,此时水位高度以及存水室1内的中空度不变。根据合适时间再打开排水闸门,使调蓄池2内的水被排空后,打开真空阀5,使存水室110内的真空环境被破坏,存水室1中的水将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通过凸起部4缝隙相配合形成的虹吸单元在调蓄池2底部产生水平冲洗波,快捷、有效的冲洗调蓄池2的池底绝大多数的清淤和垃圾。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柜7可以通过手动控制,也可以根据用户预设的参数(如调蓄池2的水位高度、存水室1的水位高度、真空泵的启停条件、存水室2内真空环境的保持时间等)实现控制柜7的自动启停,以及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自动化控制;如图2所示,控制柜7上设有人机交互界面,实施人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完成对图中各单元的控制,操作简便,实现可视化控制与智能控制,系统操作界面、智能操控系统为现有技术,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定。

实施例二,基于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调蓄池2包括第一调蓄池21和第二调蓄池22,第一调蓄池21和第二调蓄池22相互连通,第一调蓄池21与存水室1相邻近。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调蓄池22的长度不做限定,可根据当地降雨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保证降雨量峰值时期调蓄池2足够缓解城市地下水压力,又不会出现过大体积的调蓄池2造成设施浪费以及增加多余成本。凸起部4设置在凸起部4邻近存水室1的一端,与存水室1和第一调蓄池21相连的侧壁下发的缝隙形成虹吸单元。

实施例三,基于对实施例二的进一步改进,第一调蓄池21的顶面与存水室1的顶面相齐平,且第一调蓄池21的顶面低于第二调蓄池22的顶面高度,第一调蓄池21的顶面为密封结构,以防止清淤与垃圾直接沿虹吸单元进入存水室1的池底。

实施例四,基于对实施例二的进一步改进,第二调蓄池22的内壁上等间距固定安装有支撑柱23,支撑柱23的高度与第二调蓄池22的高度相同。以确保支撑柱23具有足够支撑第二调蓄池22的强度。本申请的清洗系统高度不作具体限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实施地点自由调整池体的体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蓄池22的侧壁上可加装扶手方便维护人员检修,如果池体本身体积较小,也可以不做安装或通过其余手段保证维护人员的安全,能够顺利、方便的完成检修。

实施例五,基于对实施例二的进一步改进,第二调蓄池22的顶部安装有顶盖24,顶盖24的形状与第二调蓄池22的顶部形状相同,顶盖24与控制柜7电性连接。在收集池3上方也可以同样设置顶盖24,使调蓄池2中的水会流到收集池3中,也可以使水流直接流入收集池3中,顶盖24的开合方式不做限定,一般情况下,当降水量骤增时,打开顶盖24,调蓄池2与收集池3共同收集城市地下水,当收集完毕后,等待存水室1中的冲洗水及控制柜7协同完成冲洗工作,冲洗完毕后,为保证各池体中不再有垃圾、清淤进入,关闭顶盖24。

实施例六,基于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调蓄池2底部设置有导流墙25,凸起部4设置在导流墙25邻近存水室1的一端,导流墙25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在0-1°区间内,且导流墙25的厚度沿远离存水室1的方向逐渐减小。导流墙25的倾斜角度设为0-1°,以保证第二调蓄池22在长达100多米时,不会造成调蓄池2两端高低差值过大,大幅降低调蓄池2的总容量,通过设置导流墙25,使积聚在调蓄池2池底的淤泥减少漂向存水室1,更多的流向收集池3,靠近收集池3一侧的淤泥和垃圾更易于被冲洗水清理,尽量降低调蓄池2池底的清淤残留。

实施例七,基于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为保证控制柜7安装牢固,可在第一调蓄池21内腔上表面设置有凸起,以对控制柜7进行加固,凸起与调蓄池2的池体相同,均为混凝土浇筑,并且由于存水室1、第一调蓄池21及收集池3的底部外壁长时间受到地下水或冲洗水的冲击,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存水室1的底部、第一调蓄池21与第二调蓄池22连接处以及收集池3的底部外壁均采用相同的加固处理,通过增加存水室1的底部外壁、第一调蓄池21的部分底部外壁以及收集池3的底部外壁的墙体厚度,以分散水流因重力作用对池底产生的冲击力。保证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稳固。

实施例八,基于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凸起部4的表面设置有光滑曲面,凸起部4的宽度与调蓄池2的宽度相同,凸起部4的高度高于存水室1与调蓄池2之间的侧壁底部缝隙的高度。通过凸起部4能够有效阻挡绝大多数清淤及垃圾流入存水室1的池底,以利于保持存水室1池底的清洁,且凸起部4的高度高于缝隙的高度,保证存水室1的底部更易液封,构成虹吸单元,即存水室1内有水时,存水室1为完全密封结构。同时通过圆滑曲面设计的凸起部4具有流线型,减少了冲洗水流冲刷对凸起部4造成的磨损。

实施例九,基于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收集池3内固定安装有过滤装置。在本实施例中,过滤装置可以为滤网结构,以便于收集池3内的水体与清淤分离,方便更进一步的清理。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