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梁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9406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叠梁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桥设备,特别是叠梁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属工程机械类。

背景技术
在桥梁施工中,采用移动模架造桥机制梁,已在施工得到广泛应用。移动模架造桥机可在桥位现浇混凝土,避免了大型运架梁设备和预制梁场的一次性投入,特别适用于软基、深谷、水中等复杂环境,它象一座“桥梁预制工厂”沿桥移动,逐孔施工。移动模架造桥机主要由主梁、导梁、梳形横梁、墩旁托架、台车和液压系统、悬挂、模板系统及平台走道组成。
传统的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主梁为一对箱形主梁构成,虽能满足施工要求,但由于设计及结构上的原因,箱梁重量重,箱梁的横截面除中间危险截面外,其余横截面,实际承载应力都比较小,反之无用结构重量较重。这对于移动模架的安全及使用方便都带来很大问题。
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导梁仅作为纵移过孔之用,但导梁和主梁采用固定连接,使得纵移过孔相对困难,安全隐患较多。
移动模架横向开模通常有两种结构1、梳形横梁固接在主梁上主梁外侧带配重块平衡横梁对主梁的力矩,这种结构需主梁带动梳形横梁在托架滑板上移动整体开模,而且托架受力太大和托架较宽,影响施工便道车辆通行。2、梳形横梁设置在主梁腹中它可相对主梁作横向移动,主梁所受梳形横梁重心力矩靠活动门去平衡。它对主梁上的活动门受力要求较高,施工中对梳形横梁及活动门连接困难较多,施工辅助时间较长。通常传统的下行式移动模架在低墩和超低墩条件下,由于主梁结构过高使得设备无法施工,需新投入满樘散模支架来完成施工任务,这无形中加大了设备投入。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梁、主梁形成可相互移动的叠合梁,而且梳形横梁在开模时也可以实现独立移动的造桥机,包括主梁(5)、导梁(7)、梳形横梁(4)、墩旁托架(10)、台车(9)、液压系统模板系统,造桥机为对称结构,台车(9)设置在墩旁托架(10)上方,导梁(7)设置在台车(9)上方,台车(9)和导梁(7)之间设有液压油缸(8),液压油缸(8)下端固定在台车(9)上,上端位于设置在主梁(5)两侧的承重耳(12)下方,主梁(5)置放在导梁(7)中,在导梁(7)和主梁(5)的结合面上设置均匀排列的气垫(6),在主梁(5)两端外侧面上固定装有旋转楔块,液压油缸(8)下端固定在台车(9)上,上端位于设置在主梁(5)两侧的承重耳(12)下方,梳形横梁(4)安装设置在主梁(5)上的导轨(13)中,导轨(13)垂直于主梁(5)的轴线,活动配重小车(3)安装设置在梳形横梁(4)上方的轨道上,梳形横梁(4)下方固定装有液压推拉油缸,活动配重小车(3)上设有卷扬机,缠绕卷扬机上的钢索一端固定在梳形横梁(4)的对接端,另一端固定在梳形横梁(4)外端。
所述的主梁(5),由工字梁(11)、筋板(15)、箱形拱肋(14)构成,箱形拱肋(14)分别对称固定连接在工字梁(11)的左右槽中,筋板(15)分布固定连接在工字梁(11)上翼缘板内壁和箱形拱肋(14)的上表面上。
所述的导梁(7)由工字梁(11)、箱形拱肋(14)和筋板(15)构成,箱形拱肋(14)对称固定连接在工字梁(11)两侧,箱形拱肋(14)的两端平面分别连接在工字梁(11)下翼缘板的上表面上,箱形拱肋(14)和工字梁(11)之间连接均匀排列的筋板(15),箱形拱肋(14)的拱面高于工字梁(11)的上平面。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模架造桥机它改变了现有造桥机的上部结构,使导梁承载着主梁形成可联合承力且能移动的叠合梁,而且梳形横梁在开模时也可以实现独立移动,增加了桥梁机的功能,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降低了设备重量及设备成本,它具有以下优点 1.主梁采用工字钢加双拱结构,它利用工字钢和拱肋的联合作用可使在与箱梁同外形尺寸条件下比较,使得主梁整体重量轻,承载能力强,(可将拱顶垂直力传于梁的两端分解成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其中水平分力由工字梁主筋板承担)梁的刚性更好。该梁结构可广泛用于移动模架造桥机主梁,架桥机主梁,门、桥式起重机主梁及各种钢结构承重梁。
2.主梁设置在导梁中,它们的叠合结构不仅可以完成纵移前后导接的功能,而且大大减轻鼻梁部分的功能构造重量,同时还可使用这一导接纵移功能变得更安全,便捷、适用、方便。而这种结构的叠合梁它具备各层梁可分开工作,使得一套主梁可与多套梳形横梁所载的模板联合作业分步制梁,成倍提高了制梁效率,它还适用于完成低墩及超低墩梁的制梁工作。它还适用于门、桥式起重机及各种钢结构承重梁。
3.主梁和导梁之间设置的气垫可以减少复杂的液压动力系统。采用气垫输送纵横移,使得移动模架纵横移动变得方便,安全,容易。
4.设置在梳形横梁上的配重小车可以在梳形横梁横向移动时自动实施横梁对主梁体的重心调节。
5.主梁和导梁之间的均布楔块可限制两梁贴合面间的受力状态下的相对运动,提高承载能力。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造桥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主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2的A-A视图。
附图4为导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4的B-B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造桥机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见附图 造桥机由主梁5、导梁7、梳形模梁4、墩旁托架10、台车9、配重小车3、液压系统、模板系统等组成,造桥机为对称结构,其中台车9为四个,主梁5、导梁7分别为两个,梳形横梁4为八对,台车9设置在墩旁托架10上方,导梁7设置在台车9上方,台车9和导梁7之间设有液压油缸8,液压油缸8下端固定在台车9上,上端位于设置在主梁5两侧的承重耳12下方,液压油缸8起到调整导梁7的位置,实现制梁时合模定位和脱模的作用,主梁5置放在导梁7中,在导梁7和主梁5的结合面上设置均匀排列的气垫6,气垫6起到主梁以上构件纵移过桥孔时,减少移动时的摩擦阻力,方便主梁5的移动,在主梁5两端外侧面上固定装有旋转楔块,在合模时旋转楔块与导梁7相结合,使主梁5和导梁7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在过孔时,楔块与导梁7脱离。主梁5的顶升系统下端固定在台车9上,上端位于设置在主梁5两侧的承重耳12下方,在主梁5的端面设置推进装置或牵引装置用于主梁5的运行,八对梳形横梁4分别安装在两个主梁5的导轨上,梳形横梁4的外端并联连接,形成整体,梳形横梁4的内端为对接端,对接端螺栓连接,安装设置在主梁5上的导轨13中,导轨13垂直于主梁5的轴线,在梳形横梁4上方连接模板系统,模板系统包括支撑架2、内、外模板1,活动配重小车3安装设置在梳形横梁4上方的轨道上,梳形横梁4下方固定装有液压推拉油缸,液压推拉油缸起到对梳形横梁4的开合和定位作用,活动配重小车3上设有卷扬机,缠绕卷扬机上的钢索一端固定在梳形横梁4的对接端,另一端固定在梳形横梁4外端,配重小车3在梳形横梁4开、合过程可起到平衡的作用。
所述的主梁5,由工字梁11、筋板15、箱形拱肋14构成,箱形拱肋14分别对称固定连接在工字梁11的左右槽中,筋板15分布均匀的固定连接在工字梁11上翼缘板内壁和箱形拱肋14的上表面上。
所述的导梁7由工字梁11、箱形拱肋14和筋板15构成,箱形拱肋14对称固定连接在工字梁11两侧,箱形拱肋14的两端平面分别连接在工字梁11下翼缘板的上表面上,箱形拱肋14和工字梁11之间连接均匀排列的筋板15箱形拱肋14的拱面高于工字梁11的上平面,导梁7长度是主梁5长度的5倍。
权利要求1叠梁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包括主梁(5)、导梁(7)、梳形模梁(4)、墩旁托架(10)、台车(9)、液压系统、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造桥机为对称结构,台车(9)设置在墩旁托架(10)上方,导梁(7)设置在台车(9)上方,台车(9)和导梁(7)之间设有液压油缸(8),主梁(5)置放在导梁(7)中,在导梁(7)和主梁(5)的结合面上设置均匀排列的气垫(6),在主梁(5)两端外侧面上固定装有旋转楔块,液压油缸(8)下端固定在台车(9)上,上端位于设置在主梁(5)两侧的承重耳(12)下方,梳形横梁(4)安装设置在主梁(5)上的导轨(13)中,导轨(13)垂直于主梁(5)的轴线,活动配重小车(3)安装设置在梳形横梁(4)上方的轨道上,梳形横梁(4)下方固定装有液压推拉油缸,活动配重小车(3)上设有卷扬机,缠绕卷扬机上的钢索一端固定在梳形横梁(4)的对接端,另一端固定在梳形横梁(4)外端。
2.如权利要求所述的叠梁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梁(5),由工字梁(11)、筋板(15)、箱形拱肋(14)构成,箱形拱肋(14)分别对称固定连接在工字梁(11)的左右槽中,筋板(15)分布固定连接在工字梁(11)上翼缘板内壁和箱形拱肋(14)的上表面上。
3.如权利要求所述的叠梁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梁(7)由工字梁(11)、箱形拱肋(14)和筋板(15)构成,箱形拱肋(14)对称固定连接在工字梁(11)两侧,箱形拱肋(14)的两端平面分别连接在工字梁(11)下翼缘板的上表面上,箱形拱肋(14)和工字梁(11)之间连接均匀排列的筋板(15),箱形拱肋(14)的拱面高于工字梁(11)的上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造桥设备,特别是叠梁下行式移动模架造桥机,属工程机械类。造桥机由主梁、导梁、梳形横梁、墩旁托架、台车、配重小车、液压系统模板系统等组成。导梁设置在台车上方,台车和导梁之间设有液压油缸,主梁置放在导梁中,在导梁和主梁的结合面上设置均匀排列的气垫,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模架造桥机它改变了现有造桥机的上部结构,使导梁,承载主梁形成可移动的叠合梁,而且梳形横梁在开模时也可以实现独立移动,增加了造桥机的功能,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降低了设备重量及设备成本。
文档编号E01D21/00GK201381482SQ20092008410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2日
发明者石焕松, 晓 杨, 于丙子, 吴振铭, 张连军, 吴林威, 吴晓平, 肖惠平 申请人:武汉众磊工程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