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桥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7530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桥梁结构。



背景技术: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每次的强震几乎都伴有桥梁的震害实例。桥梁的功能失效往往给交通系统造成难以在端时间内恢复的破坏,不仅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也给震后的抗震救灾工作带来诸多困难。目前的减震桥梁结构的减震效果不是很好,一般就是在桥体和桥墩之间安装橡胶块和弹簧,减震的效果十分的有限,而且地震不仅仅是竖向能量波,也伴随着横着横向能量波,而目前的减震桥梁结构在横向能量波造成桥梁偏位的问题上鲜有涉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桥梁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桥梁结构,包括弧形弹性钢板和耗能阻尼器,所述弧形弹性钢板的顶部安装在桥梁本体的凹槽内部,所述弧形弹性钢板的内部交替连接有弹性立柱和高能弹簧,所述耗能阻尼器的上端与弧形弹性钢板的底部连接,所述耗能阻尼器的下端与铅芯橡胶块连接,所述铅芯橡胶块设置在限位空腔的内部,所述限位空腔安装在桥墩上的凹槽内部,所述限位空腔的两端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铅芯橡胶块与限位空腔的底部安装有钢制滚珠,所述铅芯橡胶块与限位块之间预留有移动空腔。

优选的,所述弹性立柱和高能弹簧均设置为4-6根,且二者交替连接在弧形弹性钢板的内部。

优选的,耗能阻尼器设置为4个,且以间隔等距连接在弹性弧形钢板与限位空腔之间。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减震桥梁结构通过弧形弹性钢板的顶部安装在桥梁主体的凹槽内部,弧形弹性钢板的内部交替连接有弹性立柱和高能弹簧,在地震发生时,桥梁本体在产生剧烈抖动时产生的能量通过弧形弹性钢板变形吸收部分的能量,同时弹性立柱可以支撑起弧形弹性钢板,不至于桥梁跨塌,剩余的能量由耗能阻尼器提供运动的阻力来消耗;由于限位空腔的两端安装有限位块,铅芯橡胶块与限位空腔的底部安装有钢制滚珠,铅芯橡胶块与限位块之间预留有移动空腔,在地震产生横向能量波造成桥梁横向运动时,由钢制滚珠带动铅芯橡胶块在移动空腔左右移动,避免出现因横向能量波造成桥梁垮塌的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桥梁本体、2凹槽A、3弹性立柱、4弧形弹性钢板、5限位块、6桥墩、7高能弹簧、8耗能阻尼器、9钢制滚珠、10限位空腔、11凹槽B、12铅芯橡胶块、13移动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减震桥梁结构,包括弧形弹性钢板4和耗能阻尼器8,所述弧形弹性钢板4的顶部安装在桥梁本体1的凹槽A 2内部,所述弧形弹性钢板4的内部交替连接有弹性立柱3和高能弹簧7,所述弹性立柱3和高能弹簧7均设置为4-6根,且二者交替连接在弧形弹性钢板4的内部,所述耗能阻尼器8的上端与弧形弹性钢板4的底部连接,在地震发生时,桥梁本体1在产生剧烈抖动时产生的能量通过弧形弹性钢板4变形吸收部分的能量,同时弹性立柱3可以支撑起弧形弹性钢板4,不至于桥梁跨塌,剩余的能量由耗能阻尼器8提供运动的阻力来消耗;所述耗能阻尼器8的下端与铅芯橡胶块12连接,耗能阻尼器8设置为4个,且以间隔等距连接在弹性弧形钢板4与限位空腔10之间,所述铅芯橡胶块12设置在限位空腔10的内部,所述限位空腔10安装在桥墩6上的凹槽B 11内部,所述限位空腔10的两端安装有限位块5,所述铅芯橡胶块12与限位空腔10的底部安装有钢制滚珠9,所述铅芯橡胶块12与限位块5之间预留有移动空腔13,在地震产生横向能量波造成桥梁横向运动时,由钢制滚珠9带动铅芯橡胶块12在移动空腔13左右移动,避免出现因横向能量波造成桥梁垮塌的事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