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盖梁施工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425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盖梁施工平台。



背景技术:

在桥梁施工中,在墩柱上搭建施工平台的传统施工方法主要采用满堂脚手架,满堂脚手架施工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比较高,一般均要求对地基压实,遇到软土地基还要进行硬化(如浇注混凝土地坪),对地基处理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处理稍有不慎,还可能造成脚手架的整体沉降或者不均匀沉降,导致桥梁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严重影响桥梁的施工质量。

墩柱较高时,必须要把排基础宽度加宽加长才能更加保证支架的整体稳定性,这样就会因所需钢管及扣件的数量会成倍增加。满堂脚手架的搭设、拆除及转运均需要大量的人力,相应施工时间会加长,桥梁高度越高成本越高,安全隐患多也越多;当桥梁处于河流或者水塘中时,该种方法会更难满足施工要求,同时,在河床突发洪水时,不利于行洪,徒增防洪度汛压力,不便重复利用,也不方便拆除。

搭建满堂脚手架的施工时间长,资源消耗大、人力投入大,成本高,安全隐患多,适应性差,吊装物件也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满堂脚手架的施工时间长,资源消耗大、人力投入大,成本高,安全隐患多,适应性差,吊装物件也很不方便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盖梁施工平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盖梁施工平台,所述盖梁在两个墩柱上施工,所述盖梁施工平台包括插销孔、插销、工字钢、木方、平板和吊架,所述插销孔开设于墩柱的顶部,所述插销穿插在所述插销孔中且其两端沿桥的延伸方向伸出于墩柱,所述工字钢设有两条,两条所述工字钢平行搭设在所述插销两端,所述木方架设于两条所述工字钢之间且其两端沿桥的延伸方向伸出,所述平板铺设在所述木方上,所述吊架安装在所述平板上,所述吊架包括支撑架和吊绳,所述支撑架的顶部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吊绳导向杆、第二吊绳导向杆和第三吊绳导向杆;

当吊绳用于起吊位于所述支撑架外侧的物件时,所述吊绳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吊绳导向杆、第三吊绳导向杆连接位于所述支撑架外侧的物件,另一端与牵引设备连接;

当吊绳用于起吊位于所述支撑架下方的物件时,所述吊绳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吊绳导向杆、第二吊绳导向杆连接位于所述支撑架下方的物件,另一端与牵引设备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插销孔的下方的墩柱上围设有加强筋。

作为优选方案,两条所述工字钢之间通过固定筋限位紧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销孔为在桥梁墩柱施工时预埋在墩柱顶部的钢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插销与所述工字钢的搭接处设有垫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吊管伸缩臂,所述第三吊绳导向杆连接于所述吊管伸缩臂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的中部两侧分别设有水平伸缩托架,所述水平伸缩托架承托起吊到位后的位于所述支撑架外侧的物件,所述水平伸缩托架的前端设有阻挡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吊管伸缩臂的前端与所述支撑架之间设有可拆卸的斜撑杆,所述斜撑杆的上端与所述吊管伸缩臂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斜撑杆的下端通过插销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吊绳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槽轮,所述第三吊绳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槽轮,当吊绳用于起吊位于所述支撑架外侧的物件时,所述吊绳依次绕过第一槽轮、第三槽轮连接位于所述支撑架外侧的物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吊绳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槽轮,所述第二吊绳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槽轮,当吊绳用于起吊位于所述支撑架下方的物件时,所述吊绳依次绕过第一槽轮、第二槽轮连接位于所述支撑架下方的物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盖梁施工平台,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包括插销孔、插销、工字钢、木方、平板和吊架;在墩柱顶部开设插销孔并穿插插销,通过插销承载平行搭设的两条工字钢,并在工字钢之间架设木方,最后在木方上铺设平板,该施工平台的施工流程简单、节能省材、安全可靠;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在平板上安装吊架,方便吊装施工物件,提高施工效率,并能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摆放位置的物件采用不同的起吊方式,空间利用率高,实用性强;直接在墩柱顶部搭设施工平台,借助墩柱本身的承载基础保证了平台承载的安全可靠性,避免了地基的影响,并且有利于防洪度汛,能在河流环境进行施工平台的搭建,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盖梁施工平台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盖梁施工平台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吊架的放大图。

其中:1、插销孔;2、插销;3、工字钢;31、固定筋;4、木方;5、平板;6、吊架;61、支撑架;62、吊绳;611、第一吊绳导向杆;612、第二吊绳导向杆;613、第三吊绳导向杆;614、吊管伸缩臂;615、斜撑杆;616、水平伸缩托架;617、阻挡部;618、第一槽轮;619、第二槽轮;620、第三槽轮;7、墩柱;8、盖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盖梁施工平台,所述盖梁8在两个墩柱7上施工,盖梁施工平台包括插销孔1、插销2、工字钢3、木方4、平板5和吊架6,所述插销孔1开设于墩柱7的顶部,所述插销2穿插在所述插销孔1中且其两端沿桥的延伸方向伸出于墩柱7,所述工字钢3设有两条,两条所述工字钢3平行搭设在所述插销2两端,所述木方4架设于两条所述工字钢3之间且其两端沿桥的延伸方向伸出,所述平板5铺设在所述木方4上,所述吊架6安装在所述平板5上,所述吊架6包括支撑架61和吊绳62,所述支撑架61的顶部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吊绳导向杆611、第二吊绳导向杆612和第三吊绳导向杆613;

当吊绳62用于起吊位于所述支撑架61外侧的物件时,所述吊绳62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吊绳导向杆611、第三吊绳导向杆613连接位于所述支撑架61外侧的物件,另一端与牵引设备连接;

当吊绳62用于起吊位于所述支撑架61下方的物件时,所述吊绳62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吊绳导向杆611、第二吊绳612导向杆连接位于所述支撑架61下方的物件,另一端与牵引设备连接。

可见,该施工平台的施工流程简单、节能省材、安全可靠;另外,在平板5上安装吊架6,方便吊装施工物件,提高施工效率,并能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摆放位置的物件采用不同的起吊方式,空间利用率高,实用性强;

通过直接在墩柱7顶部搭设施工平台,借助墩柱7本身的承载基础保证了平台承载的安全可靠性,避免了地基的影响,并且有利于防洪度汛,能在河流环境进行施工平台的搭建,适应性强。

示例性的,插销孔1为在桥梁墩柱7施工时预埋在墩柱7顶部的钢管。通过预埋合适管径的钢管,可以有效保证插销孔1的大小符合要求,并保证了插销孔1有一定的强度。

示例性的,两条工字钢3之间通过固定筋31限位紧固。

为了避免插销孔1在承重时产生应力集中破坏,示例性的,优选的,墩柱7上所述插销孔1的下方围设有加强筋。

为了方便拆卸,节能环保,利于重复利用平台构件,同时起到缓冲冲击力的效果,示例性的,优选的,插销2与所述工字钢3的搭接处设有垫木。

为了方便吊装大体积物件,避免吊装时磕碰到施工平台等施工结构造成安全隐患,示例性的,优选的,支撑架61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吊管伸缩臂614,所述第三吊绳导向杆613连接于所述吊管伸缩臂614之间。可以根据吊装物件的体积大小,通过伸缩吊管伸缩臂614调整第三吊绳导向杆613的位置。

为了增强结构的强度,提高安全性,示例性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吊管伸缩臂614的前端与所述支撑架61之间设有可拆卸的斜撑杆615,所述斜撑杆615的上端与所述吊管伸缩臂614的前端转动连接,所述斜撑杆615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架61以销孔-销的方式固定连接。斜撑杆615对吊管伸缩臂614起到支撑及固定的作用,提高吊管伸缩臂614在负载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方便将吊装上来的物件安全可靠地转移,示例性的,优选的,支撑架61的中部两侧分别设有水平伸缩托架616,所述水平伸缩托架616承托起吊到位后的位于所述支撑架61外侧的物件。为了防止物件掉出水平伸缩托架616,提高安全可靠性,示例性的,进一步优选的,水平伸缩托架616的前端设有阻挡部617。

示例性的,优选的,所述第一吊绳导向杆61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槽轮618,所述第三吊绳导向杆61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槽轮620,当吊绳62用于起吊位于所述支撑架61外侧的物件时,所述吊绳62依次绕过第一槽轮618、第三槽轮620连接位于所述支撑架61外侧的物件。

同样的,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吊绳导向杆61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槽轮618,所述第二吊绳导向杆61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槽轮619,当吊绳62用于起吊位于所述支撑架61下方的物件时,所述吊绳62依次绕过第一槽轮618、第二槽轮619连接位于所述支撑架61下方的物件。

通过设置第一槽轮618、第二槽轮619和第三槽轮620,能够有效防止吊绳62在起吊过程中发生摆动,方便吊绳62顺利完成吊装。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盖梁施工平台,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包括插销孔、插销、工字钢、木方、平板和吊架;在墩柱顶部开设插销孔并穿插插销,通过插销承载平行搭设的两条工字钢,并在工字钢之间架设木方,最后在木方上铺设平板,该施工平台的施工流程简单、节能省材、安全可靠;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在平板上安装吊架,方便吊装施工物件,提高施工效率,并能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摆放位置的物件采用不同的起吊方式,空间利用率高,实用性强;直接在墩柱顶部搭设施工平台,借助墩柱本身的承载基础保证了平台承载的安全可靠性,避免了地基的影响,并且有利于防洪度汛,能在河流环境进行施工平台的搭建,适应性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