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梁桥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17113阅读:2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梁桥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连续梁桥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中小跨径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类,满堂支架一次成桥和先简支后连续体系转换。满堂支架连续梁桥整体性好,成桥体系结构受力合理,一期恒载作用下跨中弯矩水平较低,但施工过程复杂,施工工期长,造价较高;先简支后连续体系桥梁通过预制拼装,施工方便快速,但一期恒载作用下,跨中最大弯矩与同跨径的简支梁几乎相等,通过体系转换也未能改善成桥后结构体系的内力状态,只是在结构上“桥面连续”而已,对于重载交通荷载,结构上的“桥面连续”也难以保证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简支变连续体系梁桥在运营期内结构安全储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连续梁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预制梁在梁场施工完成后,在桥墩盖梁上设置临时支座并且安装永久支座,预制梁逐孔安装置于临时支座上;

B、在预制梁端部设置临时墩,临时墩上安装千斤顶,各千斤顶上、下用钢板抄平;

C、同时对各千斤顶均匀施力,位移计全程监测梁端顶升过程,顶升至计算高度;

D、千斤顶顶升至计算高度后,浇筑预制梁连续接头混凝土,后浇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张拉负弯矩区预应力钢束;

E、撤去预制梁连续接头处临时支座,完成结构体系转换;

F、依次卸除各跨千斤顶荷载,使主梁回落至顶起前位置,最终结构体系内力状态达到一次落架成桥状态。

上述方案中,所述步骤C中,所述计算高度由等式(I)计算得到:

其中,q为预制梁每延米自重;l为计算跨径;E为砼弹性模量;I为预制梁截面抗弯惯性矩。

本发明,使用千斤顶在预制梁端部进行顶升施工,并最终使主梁回落,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施工快速;另外,施工过程中,体系受力明确、结构安全可靠,可极大改善最终成桥内力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预制梁安装示意图。

图2为千斤顶预制梁端部顶升装置示意图。

图3为千斤顶顶升预制梁施工示意图。

图4为预制梁简支变连续施工示意图。

图5为结构体系转换示意图。

图6为主梁顶升回落示意图。

图7为结构体系最终状态示意图。

图8为预制梁简支状态内力图。

图9为千斤顶顶升预制梁力学模型示意图。

图10为预制梁回落力学模型示意图。

图11为预制梁回落内力图。

图12为结构体系最终成桥内力图。

附图标记说明:

桥墩盖梁-1、预制梁-2、临时支座-3、永久支座-4、正弯矩区预应力束-5、临时墩-6、千斤顶-7、钢板-8、位移计-9、连续接头-10、负弯矩区预应力束-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梁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预制梁2在梁场张拉正弯矩区预应力束5施工完成后,在桥墩盖梁1上设置临时支座3并安装永久支座4,预制梁2逐孔安装置于临时支座3上;

预制梁2简支安装置于临时支座3上,内力状态见图8,各跨跨中最大正弯矩:

梁端转角:

式中:q为预制梁每延米自重;l为计算跨径;E为砼弹性模量;I为预制梁截面抗弯惯性矩。

B在预制梁2端部设置临时墩6,临时墩6上安装千斤顶7,各千斤顶7上、下用钢板8抄平;

C同时对各千斤顶7均匀施力,位移计9全程监测梁端顶升过程,使顶升高度符合计算要求。

千斤顶7在顶升预制梁2施工过程中,预制梁端产生的转角:

由∑θc′=0、∑θc=0可得:

千斤顶7在顶升预制梁2施工过程中,计算顶升高度Δ,见图9:

D千斤顶7顶升至计算高度后,浇筑预制梁连续接头混凝土10,后浇混凝土10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负弯矩区预应力束11进行张拉;

E撤去预制梁2连续接头10处临时支座3,完成结构体系转换;

F依次卸除各跨千斤顶7荷载,使主梁2回落至顶起前位置,最终结构体系内力状态达到一次落架成桥状态。

卸除B端千斤顶7荷载,使主梁2梁端回落高度Δ,见图10,在结构体系内引起的内力。

式中:

B端回落后,卸除A端千斤顶荷载,结构体系内引起的累计内力见图11:

图11所示内力图与图8所示的内力图进行叠加,得到最终结构体系内力状态,即达到一次落架成桥状态,图12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是为了阐述本发明的原理和可实施性的示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