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16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向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棘轮扳手,尤其涉及一种三项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参考图11所示的的现有技术的结构图,该棘轮扳手包括一扳手主体1、
一棘齿轮2、 二制动块3、 一旋钮座4等组件。该扳手主体1 一端的头部11具有一容室111,该容室111并与贯穿于头部11侧边的制动槽12连通,恰巧可供棘齿轮2、制动块3等构件容置,并使其呈啮合构态。该扳手主体1于头部11顶缘适处钻设有一可供旋钮座4容置的旋座孔13,该旋座孔13恰巧与制动槽12的中段缘适处相连通,使该旋钮座4的顶制部42可顶触其一制动块3,而可变换棘齿轮2与制动块3啮合制动的方向。
然该旋座孔13的孔深约为扳手主体1厚度的3/4,该孔深过深的旋座孔13大幅削弱了头部11的结构强度。当棘轮扳手驱转螺件时,该制动块3的前端整个悬空于旋座孔13内,该制动块3的前端未钢性接触于扳手主体1,使得该制动块3的前端无法将所承受的扭力传递给扳手主体1,从而严重的影响到该制动块3所能承受的扭力值,降低了该棘轮扳手的操作性能,不符合专业人士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棘轮扳手的旋座孔的孔深约为扳手主体厚度的3/4,该旋座孔的深孔削弱了头部的结构强度,且使该制动块的前端整个悬空于旋座孔内,而无法将所承受的扭力传递给扳手主体,从而严重的影响到该制动块所能承受的扭力值。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向棘轮扳手,包括
一本体,该本体的一端设有一驱动部,该驱动部连接有一握持部,该驱动部设有一第一容置部、 一与第一容置部相切的第二容置部及一与第二容置部相切的第三容置部,该第二容置部设有至少一开口;
一棘动件,该棘动件可转动的设于本体的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外缘的侧壁面环设有齿;
二卡掣件,该二卡掣件分别可滑移的设于本体的第二容置部内,该二卡掣件相对于棘动件的一侧设有齿,该二卡掣件朝向棘动件的第一端分别设有一导引部,该卡掣件的第二端分别受一弹性体弹抵;
至少一固定件,该固定件卡固于该第二容置部的开口,以将该第二容置部封闭;
一控制件,该控制件枢设于本体的第三容置部内,该控制件内侧的一端设有一控向部,该控向部可选择性的顶推卡掣件的导引部,使卡掣件的齿分离于棘动件的齿;
该第三容置部的深度不越过该第二容置部的中心线,使卡掣件的第一端可大面积的钢性抵靠于本体的第二容置部的壁面,提高了卡掣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
所述本体的第三容置部的中央设有一固定孔,控制件的中央设有一孔,将一固定栓穿入控制件的孔而螺锁于固定孔,使该控制件结合于本体,且将本体的第二、三容置部封闭。
所述本体的第三容置部设有一定位孔,该定位孔供一定位装置容置,该控制件内侧的另一端设有三相邻的定位凹陷,该定位装置可卡入该定位凹陷内以将控制件定位,定位装置包括一弹性体及一卡固件。
所述控制件可于至少三个操作位置间移动,该控制件位于中间位置时,该控制件的控向部未顶推该二卡掣件的二导引部,该二卡掣件的齿分别啮合于棘动件的齿。
所述开口设于第二容置部的一端。
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另端设有一开口,可将一固定件卡固于该第二容置部另端的开口,以将该第二容置部封闭。
所述第二容置部概呈椭圆形孔,该二卡掣件概呈椭圆形柱。所述二卡掣件的第二端设有一限位部,该二弹性体分别设于该二限位部内。
所述棘动件的中央设有一驱转部,该驱转部可供紧固物容置。所述棘动件设有一可供套筒结合的驱转部,该驱转部内设有一卡固装置,而可将套筒卡固于驱转部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三向棘轮扳手,其第三容置部的深度不越过该第二容置部的中心线,使卡掣件的第一端可大面积的钢性抵靠于本体的第二容置部的壁面,提高了卡掣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三向棘轮扳手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三向棘轮扳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三向棘轮扳手的控制件的仰视图。
图4为沿图1的4-4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5为沿图4的5-5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表控制件位于第二操作位置。
图6为图5的延续,表控制件位于第三操作位置。
图7为图5的延续,表控制件位于第一操作位置。
图8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三向棘轮扳手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三向棘轮扳手的纵向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三向棘轮扳手的纵向剖视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结构的正面剖视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三向棘轮扳手,再第一实施例中,其包括一本体IO、 一棘动件20、 二卡掣件30及一控制件40。
该本体10的一端设有一驱动部11,该驱动部11连接有一可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持部12。该本体10的驱动部11设有一第一容置部13、 一第二容置部14及一第三容置部15,该第二容置部14位于第一容置部13与第三容置部15间,并分别与第一、三容置部13、 15相切。该第一容置部13内缘壁面的一端环设有一凹槽131,该第二容置部14为一横孔,并由驱动部ll的至少一侧贯穿而于第二容置部14的一端形成有一开口 141,该第二容置部14的封闭端设有一孔142。该第三容置部15由驱动部11 一端的外缘开放,该第三容置部15的深度不越过该第二容置部14的中心线。该第三容置部15设有一固定孔151及一定位孔152,该定位孔152供一定位装置16容置,该定位装置16包括一弹性体161及一卡固件162。该第三容置部15与第一容置部13间形成有一非中空的连接部17。
该棘动件20可转动的设于本体10的第一容置部13内,该棘动件20的中央设有一驱转部21,该棘动件20外缘的侧壁面环设有相连的多个齿22,该棘动件20外缘的一端环设有一凹槽23。同时参照图4,将一C形扣环24设于棘动件20的凹槽23与本体10的凹槽131间,使该棘动件20结合于本体10的第一容置部13内,并可与本体10产生相对的转动关系。
该二卡掣件30分别可滑移的设于本体10的第二容置部14内,每一卡掣件30相对于棘动件20的一侧设有相对于齿22的多个齿31。每一卡掣件30朝向棘动件20的第一端设有一导引部32,每一卡掣件30的第二端设有一限位部33,同时参考图5,可将一具有一孔351的固定件35卡固于该第二容置部14的开口 141,以将该第二容置部14封闭。将二弹性体34分别设于该第二容置部14的二端,使其分别弹性顶推于该二卡掣件30第二端的限位部33,该二弹性体34的另端分别设于固定件35的孔351及第二容置部14的孔142内。于第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容置部14概呈椭圆形孔,该二卡掣件30概呈椭圆形柱。
该控制件40枢设于本体10的第三容置部15内,该控制件40的中央设有一孔41,同时参照图三,该控制件40内侧一端的中央凸设有一控向部42,该控制件40内侧的另一端设有相邻的一第一定位凹陷43、 一第二定位凹陷44及一第三定位凹陷45。该控制件40远离控向部42的一端设有一拨柄46。将一固定栓47穿入控制件40的孔41而螺锁于本体10的固定孔151,使该控制件40结合于本体10,且将本体10的第二、三容置部14、 15封闭。
参考图4,由于该第三容置部15的深度不越过该第二容置部14的中心线,使该第三容置部15与第二容置部14的相切深度较浅。因此,该二卡掣件30的第一端仍可大面积的钢性抵靠于本体10的第二容置部14的底壁,该二卡掣件30的第一端不致于整个悬空。当三向棘轮扳手进行驱转时,因该卡掣件30的第一端大面积的钢性抵靠于本体10,使得卡掣件30的第一端可将所承受的扭力传递给本体10,从而大幅增加了卡掣件30所能承受的扭力,提高了三向棘轮扳手的操作性能,符合专业人士的使用需求。
图5进一步显示该控制件40位于第二操作位置(中间位置),该定位装置16的卡固件162卡入控制件40的第二定位凹陷44内,该控制件40的控向部42相对位于第二容置部14的中间。该二卡掣件30第一端的导引部32皆未受到控向部42所顶推,该二卡掣件30的齿31分别啮合于棘动件20的齿22。此时,该棘动件20无法与本体IO产生相对的转动关系,该三向棘轮扳手即如同固定式扳手一般,可同时以顺、逆时钟方向来驱动紧固物。
参考图6,该控制件40受拨转而位于第三操作位置,该定位装置16的卡固件162卡入控制件40的第三凹陷45内。该控制件40的控向部42会顶推右侧卡掣件30的导引部32,使右侧卡掣件30的齿31分离于棘动件20的齿22。由于该左侧卡掣件30并未被控制件40所顶推,该左侧卡掣件30的齿31啮合于棘动件20的齿22,此时,该棘轮扳手可以逆时钟方向来驱转紧固物。
参考图7,该控制件40受拨转而位于第一操作位置,该定位装置16的卡固件162卡入控制件40的第一凹陷43内。该控制件40的控向部42会顶推左侧卡掣件30的导引部32,使左侧卡掣件30的齿31分离于棘动件20的齿22。由于该右侧卡掣件30并未被控制件40所顶推,该右侧卡掣件30的齿31啮合于棘动件20的齿22,此时,该棘轮扳手可以顺时钟方向来驱转紧固物。该控制件40可于至少三个操作位置间移动。
图8显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别在于该本体10的第二容置部14贯穿该驱动部11 二侧,而于第二容置部14的二端分别形成一开口 141,可分别将二固定件35卡固于该第二容置部14的二开口 141,以将该第二容置部14封闭。
图9显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第三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别在于该棘动件20,型态上的改变,该棘动件20'外缘的侧壁面环设有齿22,及一凹槽23,,该棘动件20'的另端设有一可供套筒(图中未示)结合的驱转部21',该棘动件20,内设有一快脱卡固装置25',该快脱卡固装置25'可选择性的限制套筒与驱转部21,间的相对位移关系。该棘动件20'的凹槽23'与本体10的凹槽131间设有一 C形扣环24'使该棘动件20'可转动的结合于本体10的第一容置部13内。于第三个实施例中该驱转部21,实施为一方头。图10显示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第四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
相同,其差别在于该棘动件20"型态上的改变,该棘动件20"外缘的侧壁面环设有齿22"及一凹槽23",该棘动件20"的另端设有一可供套筒(图中未示)结合的驱转部21",该驱转部21"内设有一卡固装置25",该卡固装置25"用以将结合于驱转部21"上的套筒卡固定位。该棘动件20"的凹槽23"与本体10的凹槽131间设有一 C形扣环24",使该棘动件20"可转动的结合于本体10的第一容置部13内。于第四个实施例中该驱转部21"实施为一方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本发明精神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涵盖于以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该本体的一端设有一驱动部,该驱动部连接有一握持部,该驱动部设有一第一容置部、一与第一容置部相切的第二容置部及一与第二容置部相切的第三容置部,该第二容置部设有至少一开口;一棘动件,该棘动件可转动的设于本体的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外缘的侧壁面环设有齿;二卡掣件,该二卡掣件分别可滑移的设于本体的第二容置部内,该二卡掣件相对于棘动件的一侧设有齿,该二卡掣件朝向棘动件的第一端分别设有一导引部,该卡掣件的第二端分别受一弹性体弹抵;至少一固定件,该固定件卡固于该第二容置部的开口,以将该第二容置部封闭;一控制件,该控制件枢设于本体的第三容置部内,该控制件内侧的一端设有一控向部,该控向部可选择性的顶推卡掣件的导引部,使卡掣件的齿分离于棘动件的齿;该第三容置部的深度不越过该第二容置部的中心线,使卡掣件的第一端可大面积的钢性抵靠于本体的第二容置部的壁面,提高了卡掣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第三容置部的中央设有一固定孔,控制件的中央设有一孔,将一固定栓穿入控制件的孔而螺锁于固定孔,使该控制件结合于本体,且将本体的第二、三容置部封闭。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第三容置部设有一定位孔,该定位孔供一定位装置容置,该控制件内侧的另一端设有三相邻的定位凹陷,该定位装置可卡入该定位凹陷内以将控制件定位,定位装置包括一弹性体及一卡固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可于至少三个操作位置间移动,该控制件位于中间位置时,该控制件的控向部未顶推该二卡掣件的二导引部,该二卡掣件的齿分别啮合于棘动件的齿。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设于第二容置部的一端。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另端设有一开口,可将一固定件卡固于该第二容置部另端的开口,以将该第二容置部封闭。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部概呈椭圆形孔,该二卡掣件概呈椭圆形柱。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卡掣件的第二端设有一限位部,该二弹性体分别设于该二限位部内。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棘动件的中央设有一驱转部,该驱转部可供紧固物容置。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向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棘动件设有一可供套筒结合的驱转部,该驱转部内设有一卡固装置,而可将套筒卡固于驱转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向棘轮扳手,包括一本体、一棘动件、二卡掣件及一控制件。该本体的一端设有一驱动部,该驱动部连接有一握持部并设有一第一容置部、一第二容置部及一第三容置部。该棘动件可转动的设于本体的第一容置部内,该棘动件外缘的侧壁面环设有齿。该二卡掣件分别可滑移的设于本体的第二容置部内并相对于棘动件的一侧设有齿,朝向棘动件的第一端分别设有一导引部。该控制件枢设于本体的第三容置部内,该控制件内侧的一端设有一控向部,可选择性的顶推卡掣件的导引部。其中,该第三容置部的深度不越过该第二容置部的中心线,使卡掣件的第一端可大面积的钢性抵靠于本体的第二容置部的壁面,提高了卡掣件所能承受的扭力值。
文档编号B25B23/00GK101683729SQ200810167710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8日
发明者胡厚飞 申请人:胡厚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