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双电扭力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8870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式双电扭力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扭力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铁路钢轨连接螺栓拆装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
背景技术
扭力扳手是用于拧紧螺母、螺栓等紧固件的常用工具。铁路钢轨之间、钢轨和轨枕之间的连接螺栓的拆装现在主要用的是内燃机扭力扳手或者手持式电动扭力扳手,内燃机扭力扳手重量较大,可达70Kg,需要通过运输车辆运送到施工现场,需要至少两个人操作,而且需要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人力成本较高,现有技术的内燃机扳手只能用于拆装轨枕上竖直安装的螺栓,不能用于拆装钢轨连接板上水平固定的螺栓。手持式电动扭力扳手可以实现钢轨连接螺栓的拆装,重量轻,单人即可操作,虽然能够拆装钢轨连接板上水平固定的螺栓,但由于其在拆卸竖直安装的螺栓时,需要操作人员蹲下弯腰操作,当螺栓的拆装量较大时,造成操作人员易疲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量轻、操作简便的可伸缩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在拆装轨枕上安装的螺栓时,操作人员不需蹲下弯腰操作,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解决操作人员易疲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包括壳体、动力输出组件、套筒,动力输出组件安装在壳体内,动力输出组件包括至少一块电池和电动机,电池与电动机连接,电动机下端的输出轴与套筒传动连接,在壳体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立杆,立杆的轴线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重合,立杆的上端安装有竖直操作手柄。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立杆为可伸缩式杆。通过将立杆设置为伸缩式,可针对操作人员的身高及工作姿势来调节立杆的长度,以使立式双电扭力扳手适应不同的工况。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立杆包括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下连接杆为空心管,上连接杆插装在下连接杆内,下连接杆的上端套装有下摩擦防转套,上连接杆的下端套装有上摩擦防转套,下摩擦防转套上套装有下U形紧固套,下U形紧固套的开口端两侧通过第一螺栓紧固,上摩擦防转套上套装有上U形紧固套,上U形紧固套的开口端的两侧通过第二螺栓紧固,上U形紧固套的下端和下U形紧固套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还包括锁紧手柄,锁紧手柄的前侧面上开设有台阶孔,台阶孔为通孔,在锁紧手柄上还安装有转轴,转轴能够相对锁紧手柄转动,转轴的轴线与台阶孔的轴线垂直相交,转轴穿过台阶孔的小孔,在转轴上开设有与台阶孔同轴的螺栓安装孔,螺栓安装孔的直径小于台阶孔的小孔直径,锁紧手柄的后侧面上设置有凸起,凸起的垂直于转轴的轴线方向的截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线段、圆弧和第二直线段构成,台阶孔穿过凸起的圆弧部分,第一直线段与圆弧的连接点到转轴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直线段与圆弧的连接点到转轴轴线的距离,第二螺栓穿过锁紧手柄的台阶孔,第二螺栓的端头压在台阶孔的台阶上,第二螺栓的尾端用螺母固定,第二螺栓与上U形紧固套的开口端的两侧的安装孔之间为间隙配合,锁紧手柄的凸起压在上U形紧固套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立杆包括上连接杆、下连接杆和固定杆,下连接杆为空心管,上连接杆插装在下连接杆内,在上连接杆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水平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在下连接杆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每个第二安装孔的轴线均与第一安装孔的轴线平行,固定杆固定的插装在一个第二安装孔内,且固定杆穿过第一安装孔。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立杆包括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上连接杆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多边形,下连接杆为空心管,下连接杆的内孔的形状与上连接杆相一致,上连接杆插装在下连接杆内,在下连接杆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内安装有螺纹顶丝。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还包括水平操作手柄,水平操作手柄的后端固定安装在壳体前端面的中下部。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中所述上连接杆、下连接杆、套筒均由铝合金或不锈钢制作,竖直操作手柄、水平操作手柄、锁紧手柄和壳体上均设置有尼龙防水蒙皮。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中所述电池为两块,电动机通过双电源供电电路供电,双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池、第二电池、调速摁钮、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第一电池、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和源极与电动机顺序构成第一回路,第一电池为电动机供电;第二电池、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和源极与电动机顺序构成第二回路,第二电池为电动机供电;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连接调速摁钮的输出端。所述双电源供电电路还包括非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光电隔离器和电压转换模块,调速摁钮的电源输入负极连 接第一电池的负极,调速摁钮的电源输入正极连接第一电池的正极;调速摁钮的输出端连接非门的输入端,非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调速摁钮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第一电阻连接光电隔离器的引脚1,光电隔离器的引脚2连接第一电池的负极,光电隔离器的引脚5连接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光电隔离器的引脚4连接第二电池的负极;电压转换模块的接地端连接第二电池的负极,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电池的正极,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第二电阻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的引脚6。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池给电动机供电,带动安装在电动机下端的套筒旋转,从而能够拆装铁路钢轨连接螺栓,因为用电动机代替内燃机,所以体积小,重量轻,单头扭力扳手最大重量不超过6.5Kg,一人就可随身携带和操作,并且通过设置立杆及竖直操作手柄,在拆装轨枕上安装的螺栓时,操作人员站立即可拆装螺栓,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解决操作人员易疲劳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的实施例1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0018]图3为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的实施例2的主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的实施例3的主视图;图6为图5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包括种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包括壳体
11、动力输出组件、套筒12,动力输出组件安装在壳体11内,动力输出组件包括两块电池和电动机13,电池与电动机13连接,电动机13下端的输出轴与套筒12传动连接。壳体1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立杆14,立杆14的轴线与电动机13的输出轴的轴线重合,立杆14的上端安装有竖直操作手柄15,水平设置的竖直操作手柄15的中部与立杆14的上端固定连接。其中立杆14为可伸缩式杆。本实施例中立杆14包括上连接杆16和下连接杆17,下连接杆17为空心管,上连接杆16插装在下连接杆17内,下连接杆17的上端套装有下摩擦防转套18,上连接杆16的下端套装有上摩擦防转套19,下摩擦防转套18和上摩擦防转套19均采用橡胶或工程塑料制作。下摩擦防转套18上套装有下U形紧固套20,结合图3所示,下U形紧固套20的开口端两侧通过第一螺栓22紧固,上摩擦防转套19上套装有上U形紧固套21,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两侧通过第二螺栓23紧固,上U形紧固套21的下端和下U形紧固套20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上U形紧固套21和下U形紧固套20为一体成型。使用时,通过松紧第二螺栓23,即可实现立杆14的伸缩。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下述方式来实现立杆14的伸缩。结合图2所示,在第二螺栓23的端头处还设置有锁紧手柄24,锁紧手柄24的前侧面上开设有台阶孔25,台阶孔25为通孔,在锁紧手柄24上还安装有转轴26,转轴26能够相对锁紧手柄24转动,转轴26的轴线与台阶孔25的轴线垂直相交,转轴26穿过台阶孔25的小孔,在转轴26上开设有与台阶孔25同轴的螺栓安装孔27,螺栓安装孔27的直径小于台阶孔25的小孔直径。在锁紧手柄24的后侧面上设置有凸起28,凸起28的垂直于转轴26的轴线方向的截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线段29、圆弧30和第二直线段31构成,第一直线段29位于第二直线段31的左侧,第一直线段29与圆弧30相切,圆弧30从左到右其曲率半径逐渐减小。台阶孔25穿过凸起28的圆弧30部分,第一直线段29与圆弧30的连接点到转轴26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直线段31与圆弧30的连接点到转轴26轴线的距离,第二螺栓23穿过锁紧手柄24的台阶孔25,第二螺栓23的 端头压在台阶孔25的台阶上,第二螺栓23的尾端用螺母固定,第二螺栓23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两侧的安装孔之间为间隙配合,锁紧手柄24的凸起28压在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上。本实施例中,通过扳动锁紧手柄24来实现立杆14的伸缩,结合图2所示,当向前扳动锁紧手柄24时,锁紧手柄24与转轴26相对转动,凸起28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上相接触的部分由圆弧30变为第二直线段31,最后凸起28的第二直线段31部分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贴合,锁紧手柄24实现自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圆弧30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贴合点距离转轴26的轴线越来越近,第二螺栓23对上U形紧固套21的紧固力越来越小,当最后凸起28的第二直线段31部分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贴合时,第二螺栓23将上U形紧固套21松开,对应的,上摩擦防转套19对上连接杆16摩擦紧固力减小,从而可实现立杆14的伸长。当立杆14伸长的需要的长度时,向后扳动锁紧手柄24,锁紧手柄24与转轴26相对转动,凸起28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上相接触的部分由第二直线段31逐渐过渡为第一直线段29,最后凸起28的第一直线段29部分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贴合,锁紧手柄24实现自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圆弧30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贴合点距离转轴26的轴线越来越远,第二螺栓23对上U形紧固套21的紧固力越来越大,当最后凸起28的第一直线段29部分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贴合时,第二螺栓23将上U形紧固套21达到最大,对应的,上摩擦防转套19对上连接杆16摩擦紧固力最大,从而实现上连接杆16和下连接杆17的锁紧。如图1所示,本立式双电扭力扳手还包括水平操作手柄37,水平操作手柄37的后端固定安装在壳体11前端面的中下部。在壳体11上固定安装有水平操作手柄37,水平操作手柄37的后端用螺栓固定安装在壳体11前端面的中下部,水平操作手柄37和竖直操作手柄15与相互垂直设置。在竖直操作手柄15上设置有旋向控制开关38和启停开关39,旋向控制开关38用于控制电动机13的正转或反转,以实现螺栓的装卸,启停开关39与控制电路连接,用于控制电动机13的启停。上连接杆16、下连接杆17、套筒12均由铝合金或不锈钢制作,竖直操作手柄15、水平操作手柄37、锁紧手柄24和壳体11上均设置有尼龙防水蒙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13通过双电源供电电路供电,双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池BAT1、第二电池BAT2、调速摁钮BUT、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和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第一电池BAT1、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的漏极和源极与电机M顺序构成第一回路,第二电池BAT2、第二场效应管M0S FET2的漏极和源极与电机M顺序构成第二回路,第一场效应管MOSFETI和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的栅极分别连接调速摁钮BUT的输出端,调速摁钮BUT通过输出PWM调制信号,分别控制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栅极和源极间的电压、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栅极和源极间的电压,控制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漏极和源极间的导通,控制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漏极和源极间的导通,进而实现第一回路、第二回路的导通控制。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池BAT1、第二电池BAT2、调速摁钮BUT、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和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第一电池BATl、第一场效应管MOSFETI的漏极和源极与电动机13顺序构成第一回路,第一电池BATl为电动机13供电;第二电池BAT2、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的漏极和源极与电动机13顺序构成第二回路,第二电池BAT2为电动机13供电;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和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的栅极分别连接调速摁钮BUT的输出端,调速摁钮BUT通过输出PWM调制信号,分别控制第一场效应管MOSFETI栅极和源极间的电压、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栅极和源极间的电压,控制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漏极和源极间的导通,控制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漏极和源极间的导通,进而实现第一回路、第二回路的导通控制。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实施例还包括非门D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光电隔离器OC和电压转换模块DC,调速摁钮BUT的电源输入负极连接第一电池BATl的负极,调速摁钮BUT的电源输入正极连接第一电池BATl的正极;调速摁钮BUT的输出端连接非门Dl的输入端,非门Dl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的栅极;调速摁钮BUT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第一电阻Rl连接光电隔离器OC的引脚1,光电隔离器OC的引脚2连接第一电池BATl的负极,光电隔离器OC的引脚5连接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的栅极,光电隔离器OC的引脚4连接第二电池BAT2的负极;电压转换模块DC的接地端连接第二电池BAT2的负极,电压转换模块DC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电池BAT2的正极,电压转换模块DC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第二电阻R2连接电压转换模块DC的引脚6。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和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采用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光电隔离器OC和电压转换模块DC采用标准器件即可,第一电池BAT1、第二电池BAT2为锂电池。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实施例通过PWM调制信号分别控制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为电动机13供电,即实现了双路供电,又避免了电源简单并联供电,电源间形成回路,导致电源电量损失,甚至因电源内阻较小导致电源发热、爆炸。本实施例通过光电隔离器使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分隔开实现电气隔离,控制信号通过光电隔离器光 电转换传递,避免使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间电信号互相影响。第一回路中元器件通过第一电池BATl供电,第二回路中元器件通过第二电池BAT2供电,保证了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的独立运行。本实施例控制信号单向传输,电路输入端与输出端完全实现了电气隔离,电路输入端与输出端无影响,电路抗干扰能力强,工作稳定,无活动触点,使得本实施例使用寿命长,传输效率高,驱动信号和控制信号有良好的隔离作用。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在工作人员垂直操作站立时,先调节立杆14的长度,然后双手握住竖直操作手柄15的两端,将扭力扳手的套筒12对准螺母套住,拨动旋向控制开关38至需要的旋向,按下启停开关,此时电动机13输出动力,带动套筒12旋转,从而将螺母或螺栓拧紧或拧松,达到紧固或拆卸的目的;当扭力扳手在水平操作时,先将立杆14缩短,然后一手握住竖直操作手柄15,另一手握住水平操作手柄37,将扳手的套筒12对准螺母套住,拨动旋向控制开关38至需要的旋向,按下启停开关39,此时电动机13输出动力,通带动套筒12旋转,从而将螺母拧紧或拧松,达到紧固或拆卸的目的。实施例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立杆14包括上连接杆16、下连接杆17和固定杆34,在上连接杆16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水平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孔32,下连接杆17为空心管,上连接杆16插装在下连接杆17内,在下连接杆17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33,第二安装孔33两两之间距离相等,每个第二安装孔33的轴线均与第一安装孔32的轴线平行,固定杆34固定的插装在一个第二安装孔33内,且固定杆34穿过第一安装孔32,固定杆34的右端设置有端头40,端头40的直径大于第二安装孔33的孔径,固定杆34的右端通过开口销固定。上连接杆16和下连接杆17通过固定杆34固定连接,通过调节固定杆34的位置,可实现立杆14的长度的调节,从而使扳手适用于不同工况。实施例3: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立杆14包括上连接杆16和下连接杆17,上连接杆16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或五边形,或者如图6所示的花键形,下连接杆17为空心管,下连接杆17的内孔的形状与上连接杆16相一致,上连接杆16插装在下连接杆17内,在下连接杆17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35,第三安装孔35内安装有螺纹顶丝36,通过螺纹顶丝36对上连接杆16的顶紧与松开,来实现上连接杆16和下连接杆17之间的紧固与松开,从而调整立杆14的长度。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体积小,占用空间小,运输及储存时节省占用的空间,并且维护工作量小;只需日常对电池进行充电。本扭力扳手工作效率高,拆卸螺栓时,只需双手提起电动扭力扳手,放到下一个螺栓位置,就可以进行拆装操作,从一个螺栓拆掉到把扭力扳手移动到下一个螺栓位置只需2-3秒钟时间;本扭力扳手可在施工现场迅速进入或撤离工作状态,当线路上来车时操作人员可迅速从工作线路撤离,降低了施工作业的危险,增加了有效工作时间。本扭力扳手操作时人员可处于直立状态,无须弯腰操作,避免长时间工作导致操作人员疲劳的现象发生。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 内。
权利要求1.一种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包括壳体(11 )、动力输出组件、套筒(12 ),所述动力输出组件安装在壳体(11)内,动力输出组件包括至少一块电池和电动机(13),所述电池与电动机(13)连接,所述电动机(13)下端的输出轴与套筒(12)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立杆(14),所述立杆(14)的轴线与电动机(13)的输出轴的轴线重合,所述立杆(14)的上端安装有竖直操作手柄(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14)为可伸缩式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14)包括上连接杆(16 )和下连接杆(17),下连接杆(17 )为空心管,上连接杆(16 )插装在下连接杆(17 )内,所述下连接杆(17)的上端套装有下摩擦防转套(18),所述上连接杆(16)的下端套装有上摩擦防转套(19),所述下摩擦防转套(18)上套装有下U形紧固套(20),所述下U形紧固套(20)的开口端两侧通过第一螺栓(22)紧固,所述上摩擦防转套(19)上套装有上U形紧固套(21),所述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两侧通过第二螺栓(23)紧固,所述上U形紧固套(21)的下端和下U形紧固套(20)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手柄(24),所述锁紧手柄(24)的前侧面上开设有台阶孔(25),所述台阶孔(25)为通孔,在锁紧手柄(24)上还安装有转轴(26 ),转轴(26 )能够相对锁紧手柄(24 )转动,所述转轴(26 )的轴线与台阶孔(25)的轴线垂直相交,所述转轴(26)穿过台阶孔(25)的小孔,在转轴(26)上开设有与台阶孔(25)同轴的螺栓安装孔(27),所述螺栓安装孔(27)的直径小于台阶孔(25)的小孔直径,所述锁紧手柄(24)的后侧面上设置有凸起(28),所述凸起(28)的垂直于转轴(26)的轴线方向的截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一直线段(29)、圆弧(30)和第二直线段(31)构成,所述台阶孔(25)穿过凸起(28) 的圆弧(30)部分,所述第一直线段(29)与圆弧(30)的连接点到转轴(26)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直线段(31)与圆弧(30)的连接点到转轴(26)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二螺栓(23)穿过锁紧手柄(24)的台阶孔(25),第二螺栓(23)的端头压在台阶孔(25)的台阶上,第二螺栓(23)的尾端用螺母固定,第二螺栓(23)与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两侧的安装孔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锁紧手柄(24)的凸起(28)压在上U形紧固套(21)的开口端的前侧的前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14)包括上连接杆(16)、下连接杆(17)和固定杆(34),下连接杆(17)为空心管,上连接杆(16)插装在下连接杆(17)内,在上连接杆(16)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水平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32),在下连接杆(17)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二安装孔(33),每个第二安装孔(33)的轴线均与第一安装孔(32)的轴线平行,所述固定杆(34)固定的插装在一个第二安装孔(33)内,且固定杆(34)穿过第一安装孔(3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14)包括上连接杆(16)和下连接杆(17),上连接杆(16)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多边形,下连接杆(17)为空心管,下连接杆(17)的内孔的形状与上连接杆(16)相一致,上连接杆(16)插装在下连接杆(17)内,在下连接杆(17)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35),第三安装孔(35)内安装有螺纹顶丝(36)。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5或6所述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平操作手柄(37),所述水平操作手柄(37)的后端固定安装在壳体(11)前端面的中下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杆(16)、下连接杆(17)、套筒(12)均由铝合金或不锈钢制作,所述竖直操作手柄(15)、水平操作手柄(37)、锁紧手柄(24)和壳体(11)上均设置有尼龙防水蒙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两块,所述电动机(13)通过双电源供电电路供电,双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池(BAT1 )、第二电池(BAT2 )、调速摁钮(BUT )、第一场效应管(MOSFETI)和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 ),第一电池(BAT1)、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的漏极和源极与电动机(13)顺序构成第一回路,第一电池(BATl)为电动机(13)供电;第二电池(BAT2)、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的漏极和源极与电动机(13)顺序构成第二回路,第二电池(BAT2)为电动机(13)供电;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和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的栅极分别连接调速摁钮(BUT)的输出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源供电电路还包括非门(D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光电隔离器(OC)和电压转换模块(DC),调速摁钮(BUT)的电源输入负极连接第一电池(BATl)的负极,调速摁钮(BUT)的电源输入正极连接第一电池(BATl)的正极;调速摁钮(BUT)的输出端连接非门(Dl)的输入端,非门(Dl)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M0SFET1)的栅极;调速摁钮(BUT)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第一电阻(Rl)连接光电隔离器(OC)的引脚1,光电隔离器(OC)的引脚2连接第一电池(BATl)的负极,光电隔离器(OC)的引脚5连接第二场效应管(M0SFET2)的栅极,光电隔离器(OC)的引脚4连接第二电池(BAT2)的负极;电压转换模块(DC)的接地端连接第二电池(BAT2)的负极,电压转换模块(DC)的输入端连接第二电池(BAT2)的正极,电压转换模块(DC)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第二电阻(R2)连·接电压转换模块(DC)的引脚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铁路钢轨连接螺栓拆装的立式双电扭力扳手。本实用新型立式双电扭力扳手,包括壳体、动力输出组件、套筒,动力输出组件安装在壳体内,动力输出组件包括至少一块电池和电动机,电池与电动机连接,电动机下端的输出轴与套筒传动连接,在壳体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立杆,立杆的轴线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的轴线重合,立杆的上端安装有竖直操作手柄。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扳手通过设置立杆,在拆装轨枕上安装的螺栓时,操作人员不需蹲下弯腰操作,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从而解决操作人员易疲劳的问题。
文档编号B25B21/00GK203141394SQ20122048826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陈春江 申请人:北京安沃科瑞铁路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