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可切换的电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0916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功能可切换的电扳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动冲击扳手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功能可切换的电扳手。



背景技术:

电动冲击扳手通过将被驱动旋转的锤子所产生冲击力施加在作为输出轴的安装座从而拧紧螺栓或螺母。现有的电动冲击扳手一般包括驱动马达、齿轮减速机构和冲击装置,该冲击装置包括由齿轮减速机构的输出轴旋转驱动的主动冲击块、与主动冲击块啮合的被动冲击块以及连接于被动冲击块且由被动冲击块带动旋转的工作轴,主动冲击块在工作轴所受的负载增大到特定值时可选择地与被动冲击块脱离啮合和脱开,从而在旋转方向上对工作轴施以间歇性的冲击。

申请公开号为CN102458772A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冲击扳手》(申请号:CN200980159697.4)披露了一种结构,其设置了芯保持机构,该芯保持机构可以使副锤的旋转轴线与主轴的轴线一致的状态保持副锤,防止产生芯摆动运动,从而在维持旋转冲击力的同时缓和轴线方向上的振动。但是,由于现有的类似冲击扳手结构冲击功能与旋转功能同时存在,即使用过程中电动扳手始终具有冲击功能,这种扳手只适合作为拧螺母使用,而不能作为电动螺丝批使用,因为在电动螺丝批使用时,如始终有冲击功能容易将螺钉拧爆。

因此,提供一种能对电动扳手的冲击功能存在与否进行切换的结构显得尤为必要,而现有技术中仅披露了能对电动扳手的冲击扭矩进行调节的结构,而未见能对电动扳手的冲击功能存在与否进行切换的结构,即现有的电扳手不能作为电动螺丝批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的功能可切换的电扳手,该电扳手可实现对冲击功能的存在与否进行切换。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功能可切换的电扳手,包括壳体;驱动马达,设于所述壳体内;输出轴,设于所述壳体内并由驱动马达带动旋转;冲击块,能前后移动的设于所述输出轴上并能随输出轴的旋转而旋转,该冲击块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向前凸起的主动冲击部;冲击弹簧,设于所述冲击块后侧并使该冲击块始终保持向前移动的趋势;工作轴,能转动的设于所述壳体前侧,该工作轴的后端设置有能与所述主动冲击部相配合撞击的被动冲击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调节套,约束在壳体内并仅能沿壳体轴向滑移,该第一调节套位于所述冲击块后侧并能在冲击块受力后移的驱动下也向后移动;以及第二调节套,能周向转动的设于壳体中,该第二调节套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套后方并与第一调节套配合,通过第二调节套的转动能决定是否限制第一调节套向后移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调节套的后端成形有多个沿圆周间隔布置的第一齿部,对应,第二调节套的前端具有能与第一齿部相啮合的第二齿部。优选地,所述第一齿部的顶面及第二齿部的顶面对应成形为能相互抵靠的平面,平面接触能使第二调节套更好顶住第一调节套,防止两者在该状态下相对偏转,相邻两第一齿部之间形成有供第二齿部卡入的第一齿槽,相邻两第二齿部之间形成有供第一齿部卡入的第二齿槽,第一齿槽的侧边与第二齿槽的侧边分别成形为自底部向相应平面逐渐外扩的斜面,这个能更轻松转动第二调节套。

采用上述结构,当转动第二调节套使第一调节套上的第一齿部平面与第二调节套上的第二齿部平面相对齐时,第一调节套在第二套解套的限制下无法向后移动,进而限制了冲击块向后移动,这样工作轴上的被动冲击部就与冲击块上的主动冲击部始终保持啮合而使电扳手只具有旋紧功能而不具有冲击功能;当转动第二调节套使第一调节套上的第一齿部与第二调节套上的第二齿部相互错位时,即第一齿部对应于第二齿部之间的间隙,这样冲击块在工作轴所受的负载增大到特定值时,冲击块压缩第一弹簧向后移动从而使冲击块上的主动冲击部与工作轴上的被动冲击部脱离啮合状态,冲击块推动第一调节套向后移动,第一调节套向后移动时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啮合,而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下冲击块又保持向前移动,从而使该状态下的电扳手具有冲击功能。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开设有沿输出轴的轴向布置的限位滑槽,对应的,所述第一调节套的外周壁上具有与限位滑槽相对应的限位凸块,该限位凸块的长度小于限位滑槽的长度,上述限位凸块与限位滑槽共同构成允许第一调节套前后移动而限制第一调节套周向转动的限位部。采用上述结构,由于限位凸块的长度小于限位滑槽的长度,从而可以允许第一调节套在壳体内部前后移动而限制第一调节套在壳体内周向转动。

在上述各优选方案中,所述的电扳手还包括一拨动件,该拨动件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插接柱,对应的,所述第二调节套上开有供该插接柱插置其中的限位孔。采用该拨动件结构,便于对第二限位套的转动位置进行调整。

优选地,所述拨动件成型为与第一调节套、第二调节套外周面相契合的弧形状,所述拨动件的顶部具有向上延伸的拨钮,所述壳体的表面开有供拨钮露出的调节长孔,该调节长孔的长度恰好与第二齿部或第二齿槽的长度相同。采用这样的结构,如果拨动件位于调节长孔一端且第一调节套上的第一齿部恰好可以与第二调节套上的第二齿部处于能啮合位置时,那么将拨动件拨动至调节长孔另一端时,第一调节套上的第一齿部就可以与第二调节套上的第二齿部相抵,从而防止第一调节套向后移动。

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扳手还包括能使第一调节套始终保持向前移动趋势的第二弹簧。由于本发明中的第一调节套与冲击块之间未采用紧配连接,在电扳手使用冲击功能时,如果第一调节套在向后移动后没有向前复位的推动力,那么在不断冲击过程中第一调节套会与前后侧的结构多次撞击产生较大的噪音,也会产生较大的磨损,而采用上述结构,第一调节套在第二弹簧的驱动下始终紧随冲击块的运动轨迹,可避免第一调节套与冲击块之间噪音的产生,减少磨损。

为了使电扳手内各部件配合紧密,所述第一调节套的后侧面上开设有一环向布置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弹簧的前端卡置于该第一凹槽内并与槽底相抵,所述第二弹簧的后端与齿轮减速机构的前端面相抵。所述冲击块的后端面上开有围绕通孔外周布置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弹簧的前端卡置于该第二凹槽内并与槽底相抵,所述输出轴的后部具有沿周向布置的凸台,所述第一弹簧的后端与该凸台的前端面相抵。

在上述各方案中,所述冲击块的中部开有前后贯通的通孔,所述输出轴的前端自后向前穿过该通孔露出于冲击块的前端,对应的,所述工作轴的后端开有供输出轴的前端插入的插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设置一简单合理的结构而使电扳手可对冲击功能的存在与否进行切换,具体的,本发明在冲击块后侧设置了能在冲击块的驱动下向后移动的第一调节套,同时在第一调节套后方设置了与第一调节套相对布置并能限制第一调节套向后移动的第二调节套,当电扳手需要采用冲击功能时,即作为电扳手拧螺母使用时,保持第一调节套与第二调节套间隔布置,冲击块可正常向后移动从而可选择的与工作轴上的被动冲击部脱离啮合;当不需要采用冲击功能时,即作为电动螺丝批拧螺丝使用时,调节第一调节套与第二调节套之间的位置,使二者紧密相抵,限制第一调节套向后移动,进而限制冲击块向后移动,此时,冲击块上的主动冲击部与工作轴上的被动冲击部始终保持接触状态而无法脱离,使得电扳手只具有旋紧功能而不具有冲击功能,这样在工作轴的端部插设上螺丝刀工作头便可作为电动螺丝批使用,本发明操作方便,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起到了一物多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不具备冲击功能的状态结构示意图(隐藏壳体);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具备冲击功能的状态结构示意图(隐藏壳体);

图4为图1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套、第二调节套、拨动件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调节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第二调节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功能可切换的电扳手包括壳体1、驱动马达2、齿轮减速机构3、输出轴4、冲击块5、第一弹簧6、工作轴7、第一调节套8、第二调节套9、拨动件10及第二弹簧11。

本实施例的驱动马达2、齿轮减速机构3、输出轴4、冲击块5、第一弹簧6均设于壳体1内,本实施例的驱动马达2为一电机,该电机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该电机的输出端与齿轮减速机构3的输入端连接,齿轮减速机构3的输出端与输出轴4的输入端连接。冲击块5能前后移动的设于输出轴4上并能随输出轴4的旋转而旋转,该冲击块5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向前凸起的主动冲击部51;工作轴7能转动的设于壳体1前侧,该工作轴7的后端设置有能与冲击块5上的主动冲击部51相配合撞击的被动冲击部71;具体的,冲击块5的中部开有前后贯通的通孔52,输出轴4的前端自后向前穿过该通孔52露出于冲击块5的前端,对应的,工作轴7的后端开有供输出轴4的前端插入的插孔72。第一弹簧6设于冲击块5后侧并使该冲击块5始终保持向前移动的趋势,冲击块5的后端面上开有围绕通孔52外周布置的第二凹槽53,第一弹簧6的前端卡置于该第二凹槽53内并与槽底相抵,输出轴4的后部具有沿周向布置的凸台41,第一弹簧6的后端与该凸台41的前端面相抵。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套8约束在壳体1内并仅能沿壳体轴向滑移,该第一调节套8位于冲击块5后侧并能在冲击块5受力后移的驱动下也向后移动;第二调节套9能周向转动的设于壳体1中,该第二调节套9位于第一调节套8后方并与第一调节套8配合,通过第二调节套9的转动能决定是否限制第一调节套8向后移动。具体的,第一调节套8的后端成形有间隔布置的第一齿部81,对应的,第二调节套9的前端具有能与第一齿部81相啮合的第二齿部91。第一齿部81的顶面811及第二齿部91的顶面911对应成形为能相互抵靠的平面,相邻两第一齿部81之间形成有供第二齿部91卡入的第一齿槽812,相邻两第二齿部91之间形成有供第一齿部81卡入的第二齿槽912,第一齿槽812的侧边813与第二齿槽912的侧边913分别成形为自底部向相应顶面811、911逐渐外扩的斜面。

壳体1内壁上设置有允许第一调节套8前后移动而限制第一调节套8周向转动的限位部,以防止在非人为操作状态下电扳手工作状态发生改变。具体的,壳体1的内周面开设有沿输出轴4的轴向布置的限位滑槽12,对应的,第一调节套8的外周壁上具有与限位滑槽12相对应的限位凸块82,该限位凸块82的长度小于限位滑槽12的长度,上述限位凸块82与限位滑槽12共同构成限位部,由于限位凸块82的长度小于限位滑槽12的长度,从而可以允许第一调节套8在壳体1内部前后移动而限制第一调节套8在壳体1内周向转动。

本实施例的拨动件10成型为与第一调节套8、第二调节套9外周面相契合的弧形状,拨动件10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插接柱101,对应的,第二调节套9上开有供该插接柱101插置其中的限位孔92;拨动件10的顶部具有向上延伸的拨钮102,壳体1的表面开有供拨钮露出的调节长孔13,该调节长孔13的长度恰好与第二齿部91或第二齿槽912的长度相同,如果拨动件10位于调节长孔13一端且第一调节套8上的第一齿部81恰好可以与第二调节套9上的第二齿部91处于能啮合位置时,那么将拨动件10拨动至调节长孔13另一端时,第一调节套8上第一齿部81的顶面811就可以与第二调节套9上第二齿部91的顶面911相抵,从而防止第一调节套8向后移动。

如图4所示,第二弹簧11能使第一调节套8始终保持向前移动的趋势。具体的,第一调节套8的后侧面上开设有一环向布置的第一凹槽83,第二弹簧11的前端卡置于该第一凹槽83内并与槽底相抵,第二弹簧11的后端与齿轮减速机构3的前端面相抵。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调节套8与冲击块5之间未采用紧配连接,在电扳手使用冲击功能时,如果第一调节套8在向后移动后没有向前复位的推动力,那么在不断冲击过程中第一调节套8会与前后侧的结构多次撞击产生较大的噪音,也会产生较大的磨损,而采用上述结构,第一调节套8在第二弹簧11的驱动下始终紧随冲击块5的运动轨迹,可避免第一调节套8与冲击块5之间噪音的产生,减少磨损。

使用本实施例的电扳手,当电扳手不需要采用冲击功能时,即作为电动螺丝批拧螺丝使用时,推动拨动件10使第二调节套9发生转动,使第一调节套8上的第一齿部81的顶面811与第二调节套9上的第二齿部91的顶面911相对齐,此时,第一调节套8在第二套解套9的限制下无法向后移动,进而限制了冲击块5向后移动,这样工作轴7上的被动冲击部71就与冲击块5上的主动冲击部51始终保持接触而使电扳手只具有旋紧功能而不具有冲击功能,这样在工作轴的端部插设上螺丝刀工作头便可作为电动螺丝批使用;当电扳手需要采用冲击功能时,即作为电扳手拧螺母使用时,推动拨动件10使第一调节套8上的第一齿部81与第二调节套9上的第二齿部91相互错位时,即第一齿部81对应于第二齿部91之间的间隙,这样冲击块5在工作轴7所受的负载增大到特定值时,冲击块5压缩第一弹簧6向后移动从而使冲击块5上的主动冲击部51与工作轴7上的被动冲击部71脱离接触状态,冲击块5推动第一调节套8向后移动,第一调节套8向后移动时第一齿部82与第二齿部91啮合,而在第一弹簧6的弹力下冲击块5又保持向前移动,从而使该状态下的电扳手具有冲击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