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继电器触点保护的中控锁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3827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继电器触点保护的中控锁控制器。



背景技术:

现阶段的车辆门锁系统已由最初的机械式控制升级到电子式控制阶段,寿命及可靠性有大幅度提升。电子式车门锁控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1、逻辑控制部分(中控锁控制器或BCM)2、驱动部分(继电器盒)。3、执行部分(门锁门锁电机)。

在12V系统的车辆中已经实现了逻辑控制部分和驱动部分的合并。不仅降低了整车的零部件成本和装配成本,也提升了门锁系统的可靠性。但是,在24V系统的车辆中,逻辑控制部分和驱动部分的合并实施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继电器盒中的继电器属于插片式继电器,要集成进中控锁控制器中就必须使用PCB继电器,而可靠性及体积能满足DC24V系统的PCB继电器基本上没有,市面上的PCB继电器大部分是用于12V系统的。即使通过定制,让继电器厂家将插片式DC24V继电器制作成PCB继电器,但由于触点工作时存在电弧放电现象,且24V继电器体积数倍大于12V继电器,集成进中控锁控制器的可行性基本为零:一般DC12V的PCB继电器体积12mm*15mm*12mm,而一般DC24V继电器体积30mm*30mm*30mm,要改装成PCB继电器体积则可能更大,中控锁控制器在车辆上的安装空间有限,不可能有很大的空间预留,因此大体积的24VPCB继电器不能集成进中控锁控制器。因此在24V系统车辆中逻辑控制部分和驱动部分的合并从成本及可实施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继电器触 点保护的中控锁控制器,其可应用在24V系统车辆中,通过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将中控锁继电器低成本的集成于中控锁控制器内部,降低门锁控制系统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

一种带继电器触点保护的中控锁控制器,包括分别连接在门锁电机的正极和负极的两个继电器电路,所述继电器电路包括继电器及控制继电器动作的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继电器包括三个触点及控制触点动作以形成继电器吸合或关闭的线圈,所述三个触点分别为公共触点、常开触点及常闭触点,两个继电器的公共触点分别连接门锁电机的正极和负极,公共触点与常闭触点连接,常闭触点接电池正极,常开触点与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连接,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用于根据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线圈得电使得公共触点转而与常开触点接触,所述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用于根据继电器保护控制信号控制常开触点在高阻状态与接地状态之间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包括MOS管以及控制MOS管闭合或断开的开关电路,MOS管的漏极与两个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连接,MOS管的源极接地,MOS管的栅极与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用于接收继电器保护控制信号,控制MOS管的导通或关闭,以使得MOS管的漏极与源极断开或连接,进而使得继电器的常开触点在高阻状态与接地状态之间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三极管、分压电阻,分压电阻的一端作为信号输入端可接入继电器保护控制信号,分压电阻的另一端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阻接入正电压,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开关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MOS管的栅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MOS管为N沟道MOS管。

进一步的,线圈两端并联有续流二极管,用于抑制线圈产生的反向感应电动势。

进一步的,门锁电机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并联有压敏电阻,用于抑制外部门锁电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本实用新型通过创新性设计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以及配合控制信号逻辑设计,在将24VPCB继电器集成于中控锁控制器内部时,可有效防止继电器触点间切换时发生空气放电(即电弧)现象,降低门锁控制系统成本,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继电器触点保护的中控锁控制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继电器,2—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3—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4—门锁电机,K1、K2—线圈,a1、a2—公共触点,b1、b2—常开触点,c1、c2—常闭触点,D1、D2—续流二极管,R1—压敏电阻,R2、R3、R4、R5、R6、R7—电阻,C1—电容,31—MOS管,32—开关电路,Q2—三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带继电器触点保护的中控锁控制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所述带继电器触点保护的中控锁控制器包括分别连接在门锁电机4的正极(M+)和负极(M-)的两个继电器电路,所述继电器电路包括继电器1及控制继电器1动作的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2,所述继电器1包括三个触点及控制触点动作以形成继电器1吸合或关闭的线圈(K1、K2),所述三个触点分别为公共触点(a1、a2)、常开触点(b1、b2)及常闭触点(c1、c2),两个继电器1的公共触点(a1、a2)分别连接门锁电机4的正极M+和负极M-,且公共触点(a1、a2)与常闭触点(c1、c2)连接,常闭触点(c1、c2)直接接电池正极BAT,常开触点(b1、b2)与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3连接。

所述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2用于接收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以控 制线圈(K1、K2)得电后使得公共触点(a1、a2)转而与常开触点(b1、b2)接触,形成继电器1吸合状态,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消失后线圈(K1、K2)失电,公共触点(a1、a2)转而与常闭触点(c1、c2)接触,形成继电器1关闭状态。

线圈(K1、K2)两端并联有续流二极管(D1、D2),用于抑制线圈(K1、K2)产生的反向感应电动势,门锁电机4的正极(M+)和负极(M-)之间并联有压敏电阻R1,用于抑制外部门锁电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所述继电器触点保护电路3包括MOS管31以及控制MOS管31闭合或断开的开关电路32,MOS管31的漏极与两个继电器1的常开触点(b1、b2)连接,MOS管31的源极通过电阻R7接地,电阻R7的两端并联电阻R6和电容C串联而成的支路。

MOS管31的栅极与开关电路32的输出端连接,在开关电路32的输出端信号的控制下,MOS管31导通或者关闭,MOS管31导通时MOS管31的漏极接地,MOS管31导通关闭时MOS管31的漏极为高阻状态,这样可通过开关电路32输出控制信号,使得MOS管31的漏极,亦即两个继电器1的常开触点(b1、b2),在高阻状态和接地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开关电路32包括三极管Q2、分压电阻R3、R4,继电器保护控制信号通过分压电阻R3、R4接地(分压电阻R3的一端作为开关电路32的信号输入端),分压电阻R3、R4的节点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接入正电压(例如+24V),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开关电路32的信号输出端与MOS管31的栅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可通过电阻R5接地。所述开关电路32主要通过三极管Q2实现开关作用。所述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MOS管31为N沟道MOS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MCU没给开关电路32输出继电器保护控制信号时,三极管Q2截止,MOS管31也处于截止状态,两个继电器1的常开触点(b1、 b2)与地是断开状态,常开触点(b1、b2)处于高阻态。

在MCU没有输出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M+1、M-1)给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2时,两个继电器1的公共触点(a1、a2)与常闭触点(c1、c2)连接,此时门锁电机4的正极(M+)和负极(M-)压都为BAT(+24V),门锁电机不动作。

当需要控制继电器吸合时,MCU输出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M+1、M-1)给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2,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M+1、M-1)控制继电器1吸合。

具体的,当其中一个继电器1对应的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2收到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M+1时,线圈K1得电,使得继电器1吸合,公共触点a1转而与常开触点b1连接,由于此时常开触点b1处于高阻态,常闭触点c1切换到常开触点b1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空气放电现象(电弧)。当公共触点a1与常开触点b1完全接触后,MCU输出继电器保护控制信号(CGND_1)给开关电路32,即控制三极管Q2导通,进而控制MOS管31也处于导通状态,此时常开触点b1(即CGND)直接接地,门锁电机4的正极(M+)电压由BAT(24V)变为GND(0V),门锁电机4的正极(M+)电压低于负极(M-)电压,产生电压差E=-24V,门锁电机4反转,实现开锁(闭锁)动作;同理,当另一个继电器1的开关控制电路2收到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M-1时,常开触点b2(即CGND)直接接地,门锁电机4的负极(M-)电压由BAT(24V)变为GND(0V),门锁电机4的负极(M-)电压低于正极(M+)电压,产生电压差E=+24V,门锁电机4正转,实现闭锁(开锁)动作。

MCU先输出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M+1、M-1),再输出继电器保护控制信号(CGND_1),两个信号输出时间差为T1,T1根据继电器吸合动作时间T2进行确定,T1>T2。

当继电器从吸合状态恢复到断开状态时,MCU先停止输出继电器保护控制信号(CGND_1)再停止输出继电器开关控制信号(M+1、M-1),信号输出时间差T3,T3根据继电器断开动作时间T4确定, T3>T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