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7012发布日期:2018-12-05 20:34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楔形结构导引夹爪以进行夹取动作的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普及的电子产品例如平板计算机及智能型手机,皆会利用板对板连接器连接主板与副板,以作为各电子组件间的沟通桥梁,使电能顺利地流通于组件之间,达成所预定的功能。在电子产品的生产组装过程中,如有产品不良而需要重工时,或在电子产品的部分组件损坏而需进行维修及更换时,通常需将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从电路板的插槽上拆卸,因此连接器频繁的插拔动作是无法避免的。

为了保持良好的电连接关系,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与电路板上对应的插槽一般具有易于组合、不易于分离的设计。因此,当欲更换电路板或是板对板连接器时,需要一定的拉拔力才可将连接器由电路板上拆除,而目前拆除连接器的方式主要通过镊子将连接器由电路板拔起,如此操作容易造成连接器被夹取的两侧受力不均而左右倾斜,导致连接器插头与对应的插槽于拉拔连接器时发生不当摩擦,尤其现今连接器的插头与电路板的插槽的尺寸及结构微小且精细,此摩擦可能导致连接器插头或对应的插槽损坏,造成电能传输阻力增加,进而影响电子产品功能的执行。

因此,实有必要发展一种可避免于夹取连接器时因受力不均而发生倾斜的夹持装置,以减少拉拔连接器时连接器插头与对应插槽摩擦与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其利用楔形结构导引夹爪进行夹取动作,且具有方便、省力的结构设计,以解决公知技术于进行拆除动作时,被夹取的连接器因受力不均而容易与对应插槽发生不当摩擦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包含握持部及夹头。握持部包含第一主体及主轴,其中,第一主体包含轴道,主轴可移动地设置于该轴道,且包含第一按压部。第一按压部设置于主轴的第一端部且外露于第一主体。夹头与握持部可拆卸地相连接,且包含第二主体、活动压块及夹持结构。其中,第二主体包含容置穿槽,活动压块可移动地容设于该容置穿槽,且包含楔形结构。夹持结构组接于该第二主体,且包含至少一夹爪。夹爪包含顶部及至少一夹持部,顶部架构于与活动压块的楔形结构相接触。其中,主轴与活动压块同步移动,使楔形结构推抵夹爪的顶部,以使至少一夹持部进行张合作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第一主体包含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以及一第一基板,第一壳体包含一第一子轴道;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相组接,且包含一第二子轴道;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壳体相连接,设置于该第一主体与该夹头之间,且包含一第三子轴道;其中,该第一子轴道、该第二子轴道与该第三子轴道共同定义形成该轴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握持部还包含一第一弹性组件,该主轴还包含一凸缘,其中,该第一弹性组件设置于该主轴的外缘,且抵顶于该凸缘及该第一基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第二壳体还包含一第一限位槽,且该凸缘容设于该第一限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第二壳体还包含一第二限位槽,以及该握持部还包含一第一铜套,该第一铜套套设于该主轴,抵顶于该凸缘及该第一基板之间,且容设于该第二限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握持部还包含一定位单元,该第一主体还包含一第一嵌槽、一第二嵌槽、一容置空间及至少一通道,其中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第一嵌槽且与该轴道相连通,该至少一通道穿透该第一主体且连通于该容置空间及第二嵌槽之间,该主轴还包含一第一定位部,其中,该定位单元包含:一第一嵌块,嵌设于该第一嵌槽,且包含一第一凹部;一第一滑块,可移动地至少部分容设于该容置空间;一第二定位部,设置于该第一滑块,且架构于与该第一定位部相卡合;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容设于该第一嵌块的该第一凹部,且抵顶于该第一凹部的一面与该第一滑块之间;一第二嵌块,嵌设于该第二嵌槽,且包含一第二凹部以及一开孔;一第二滑块,可移动地容设于该第二嵌块的该第二凹部;至少一抵顶件,可移动地穿设于该至少一通道且架构于推抵该第一滑块;以及一第二按压部,设置于该第二滑块,且穿设于该第二嵌块的该开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夹头的该第二主体包含一第二基板,该第二基板设置于该第二主体与该第一主体连接的一侧,且包含一第一穿孔,该第一穿孔与该第一主体的该轴道相连通,该夹头的该活动压块还包含一轴部,且该轴部穿设于该第二基板的该第一穿孔,并于该主轴沿该轴道向该夹头移动时,与该主轴相抵顶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第二基板还包含至少一第二穿孔,架构于供一固定件穿过,使该第二主体与该第一主体相连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夹头还包含一第二铜套,该第二铜套设置于该第一穿孔内,且套设于该活动压块的该轴部的外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第二主体还包含至少一第一抵顶部,该活动压块还包含至少一第二抵顶部,且该至少一第一抵顶部架构于支撑该至少一第二抵顶部,以使该活动压块容设于该第二主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夹头还包含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且该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抵顶于该第二主体的该至少一第一抵顶部及该活动压块的该至少一第二抵顶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夹头的该夹持结构还包含一第三基板及至少一定位座,该至少一夹爪还包含至少一第一定位孔,其中,该第三基板包含一穿槽,该穿槽架构于供该活动压块通过,该至少一定位座与该第三基板相连接,且包含至少一第二定位孔及至少一定位件,其中,该至少一第一定位孔与该至少一第二定位孔相互对应,且该至少一定位件穿设于该至少一第一定位孔及该至少一第二定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该夹头的该夹持结构还包含一第四弹性组件,夹设于该至少一夹爪的该顶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其利用楔形结构导引夹爪进行夹取动作,且具有方便、省力的结构设计,以解决公知技术于进行拆除动作时,被夹取的连接器因受力不均而容易与对应插槽发生不当摩擦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夹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于第一状态时于A-A’切面的局部结构剖面图。

图2B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于第二状态时于A-A’切面的局部结构剖面图。

图3A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握持部的定位单元结构爆炸图。

图3B为图3A所示握持部于另一视角的定位单元结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夹头结构爆炸图。

图5A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握持部于第一状态时于B-B’切面的局部结构剖面图。

图5B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握持部于第二状态时于B-B’切面的局部结构剖面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轴及第二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主轴及第二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夹持装置

10:握持部

11:第一主体

111:轴道

112:第一壳体

1121:第一子轴道

113:第二壳体

1131:第二子轴道

1132:第一限位槽

1132a:第一限位槽的底面

1133:第二限位槽

114:第一基板

1141:第三子轴道

115:第一嵌槽

115a:第一嵌槽的第一表面

116:第二嵌槽

116a:第二嵌槽的第一表面

117:容置空间

117a:容置空间的第一表面

118:通道

12:主轴

12a:主轴的第一端部

12b:主轴的第二端部

121:第一按压部

122:凸缘

123:第一定位部

13:第一弹性组件

14:定位单元

141:第一嵌块

1411:第一凹部

1411a:第一凹部的第一表面

142:第一滑块

142a:第一滑块的第一表面

142b:第一滑块的第二表面

143:第二定位部

144:第二弹性组件

145:第二嵌块

1451:第二凹部

1451a:第二凹部的第一表面

1452:开孔

146:第二滑块

146a:第二滑块的第一表面

146b:第二滑块的第二表面

147:抵顶件

147a:抵顶件的第一端部

147b:抵顶件的第二端部

148:第二按压部

15:第一铜套

20:夹头

21:第二主体

211:第三壳体

211a:第三壳体的第一表面

2111:容置穿槽

2112:第一抵顶部

2112a:第一抵顶部的第一表面

212:第二基板

2121:第一穿孔

2122:第二穿孔

22:活动压块

221:楔形结构

222:轴部

223:第二抵顶部

223a:第二抵顶部的第一表面

23:夹持结构

231:夹爪

2311:顶部

2311a:顶部的第一表面

2312:夹持部

2313:第一定位孔

232:第三基板

2321:穿槽

233:定位座

2331:第二定位孔

2332:定位件

234:第四弹性组件

24:第三弹性组件

24a:第三弹性组件的第一端部

24b:第三弹性组件的第二端部

25:第二铜套

A-A’、B-B’:切线

Lv:垂直线

Lh:水平线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夹持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于第一状态时于A-A’切面的局部结构剖面图。图2B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于第二状态时于A-A’切面的局部结构剖面图。如图1、2A及2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1包含握持部10及夹头20。握持部10包含第一主体11及主轴12,其中,第一主体11包含轴道111,主轴12可移动地设置于该轴道111,且包含第一按压部121。第一按压部121设置于主轴12的第一端部12a且外露于主体11。夹头20与握持部10可拆卸地相连接,且包含第二主体21、活动压块22及夹持结构23。其中,第二主体21包含容置穿槽211,活动压块22可移动地容设于该容置穿槽211,且包含楔形结构221。夹持结构23组接于该第二主体21,且包含至少一夹爪231。夹爪231包含顶部2311及至少一夹持部2312,顶部2311架构于与活动压块22的楔形结构221相接触。其中,主轴12与活动压块22同步沿着与垂直线Lv平行的方向(以下简称为垂直方向)移动,使楔形结构221推抵夹爪231的顶部2311,以使夹持部2312进行张合作动。于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1以一笔状结构为较佳,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续参阅图1及2A。于本实施例中,握持部10的第一主体11以柱状结构为较佳,且由第一壳体112、第二壳体113及第一基板114组成,其中,第一壳体112、第二壳体113与第一基板114依序相互连接,而第一基板114更与夹头20相连接。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2及第二壳体113以分别具有卡合凹部及卡合凸部为较佳,以使第一壳体112与第二壳体113相互对位与组接。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3与第一基板114为一体成形者,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壳体112包含第一子轴道1121,第二壳体113包含第二子轴道1131,第一基板114包含第三子轴道1141,第一子轴道1121、第二子轴道1131与第三子轴道1141共同定义形成第一主体11的轴道111。主轴12包含第一端部12a、第二端部12b及第一按压部121。其中,第一端部12a外露于第一壳体112。第二端部12b外露于第二壳体113,并容置于第一基板114的第三子轴道1141中。第一按压部121设置于第一端部12a。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按压部121以一环状柱为较佳,且可拆卸地与主轴12相连接,其中第一按压部121以通过螺丝锁固于主轴12的第一端部12a为较佳。

请续参阅图2A。于本实施例中,握持部10还包含第一弹性组件13及第一铜套15,主轴12还包含凸缘122。第一弹性组件13及第一铜套15设置于主轴12的外缘,且位于凸缘122与第一基板114之间。其中,第一弹性组件13以一弹簧为较佳。于本实施例中,凸缘122、第一弹性组件13与第一铜套15依序排列于轴道111内并相互抵顶,其中,凸缘122的直径大于第一子轴道1121的直径,第一铜套15与第一基板114相抵顶,亦即第一铜套15的外缘直径大于第三子轴道1141的直径。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13具有第一限位槽1132及第二限位槽1133,第一限位槽1132与第二限位槽1133分别连通于第二子轴道1131垂直方向上的两端,且直径大于第二子轴道1131的直径。第一限位槽1132容设凸缘122,并与凸缘122的外缘相贴合,且于垂直方向上具有允许凸缘122移动的特定移动距离。第二限位槽1133容设第一铜套15,并与第一铜套15的外缘相贴合,且于垂直方向上具有与第一铜套15长度相同的深度。

图3A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握持部的定位单元结构爆炸图。图3B为图3A所示握持部于另一视角的定位单元结构爆炸图。如图3A、3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握持部10包含定位单元14,且与之相对应地,第一壳体112包含第一嵌槽115、第二嵌槽116、容置空间117及至少一通道118,主轴12包含第一定位部123。第一嵌槽115与第二嵌槽116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12的两侧,且分别具有第一表面115a、116a。容置空间117形成于第一嵌槽115的第一表面115a,与第一子轴道1121相连通,且包含第一表面117a。通道118贯穿容置空间117的第一表面117a与第二嵌槽116的第一表面116a,连通于容置空间117与第二嵌槽116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2以具有两个通道118为较佳,且通道118以未与第一子轴道1121相连通为较佳。

请续参阅图3A、3B,于本实施例中,定位单元14包含第一嵌块141、第一滑块142、第二定位部143、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144、第二嵌块145、第二滑块146、至少一抵顶件147及第二按压部148。其中,第一嵌块141嵌设于第一嵌槽115,且包含第一凹部1411,其中第一凹部1411包含第一表面1411a。第一滑块142可沿与水平线Lh平行的方向(以下简称为水平方向)移动且至少部分容设于容置空间117,并且包含分别位于水平方向的两端的第一表面142a及第二表面142b,其中第一表面142a与容置空间117的第一表面117a相对,第二表面142b则与第一凹部1411的第一表面1411a相对。第二定位部143设置于第一滑块142的第一表面142a,且架构于与第一定位部123相卡合。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23以一凹槽、第二定位部143以一凸块为较佳。第二弹性组件144容设于第一嵌块141的第一凹部1411,且抵顶于第一凹部1411的第一表面1411a与第一滑块142的第二表面142b之间。于本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144以两个弹簧为较佳,第一凹部1411及第一滑块142皆以具有两个定位凹槽为较佳,且分别形成于第一表面1411a及第二表面142b,以供该两个弹簧与第一凹部1411及第一滑块142相互定位。

请续参阅图3A、3B,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嵌块145嵌设于第二嵌槽116,且包含第二凹部1451及开孔1452,其中第二凹部1451包含第一表面1451a,而开孔1452由第二凹部1451的第一表面1451a沿水平方向穿透第二嵌块145。第二滑块146可沿水平方向移动地容设于第二凹部1451,且包含第一表面146a及第二表面146b。其中第一表面146a与第二嵌槽116的第一表面116a相对,第二表面146b与第二凹部1451的第一表面1451a相对。抵顶件147可沿水平方向移动地穿设于通道118内,且包含第一端部147a及第二端部147b,其中第二端部147b用以推抵容设于容置空间117中第一滑块142的第一表面142a。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47a以与第二滑块146的第一表面146a相连接为较佳。于本实施例中,定位单元14以具有两个抵顶件147为较佳,且抵顶件147以圆柱体为较佳。第二按压部148设置于第二滑块146的第二表面146b,穿设并部分外露于第二嵌块145的开孔1452。

图4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夹头结构爆炸图。如图2A及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21由第三壳体211及第二基板212组成。其中,第三壳体211包含容置穿槽2111、第一抵顶部2112及第一表面211a。容置穿槽2111于垂直方向上穿透第三壳体211,第一抵顶部2112形成于容置穿槽2111内部,且包含第一表面2112a。于本实施例中,容置穿槽2111以具有限制活动压块22仅能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结构为较佳。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抵顶部2112位于容置穿槽2111于垂直方向的一端,且其第一表面2112a的相对面与第三壳体211的第一表面211a共平面。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抵顶部2112更以位于容置穿槽2111长边的两端为较佳。第二基板212设置于第三壳体211于垂直方向的一侧,架构于使第二主体21与第一主体11相连接,且包含第一穿孔2121及至少一第二穿孔2122。其中,第一穿孔2121与轴道111及容置穿槽2111相连通,第二穿孔2122用以供固定件(例如螺丝)穿透,以使第二基板212与第一基板114相连接与锁固。

请续参阅图2A及4。于本实施例中,活动压块22可沿垂直方向移动地容设于容置穿槽2111内,且包含楔形结构221、轴部222及第二抵顶部223。楔形结构221与轴部222分别位于活动压块22于垂直方向上的两端。其中,楔形结构221部分外露于第三壳体211的第一表面211a,且以一V形槽为较佳。轴部222穿设于第二基板212的第一穿孔2121,且部分外露于该第一穿孔2121并容设于第一基板114的第三子轴道1141。于本实施例中,轴部222以与主轴12的第二端部12b相抵顶为较佳。于本实施例中,夹头20包含第二铜套25。第二铜套25设置于第一穿孔2121,并可供轴部222沿垂直方向移动地套设于轴部222的外缘。第二抵顶部223包含第一表面223a,该第一表面223a与第三壳体211的第一抵顶部2112的第一表面2112a相对。于本实施例中,夹头20包含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24,且第三弹性组件24抵顶于第一抵顶部2112的第一表面2112a与第二抵顶部223的第一表面223a之间。另外,第二抵顶部223以位于活动压块22的两侧为较佳,且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24以两个弹簧为较佳。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抵顶部223以具有形成于第一表面223a的定位凹槽为较佳,以供该两个弹簧与第二抵顶部223相互定位。

请续参阅图2A及4。于本实施例中,夹持结构23包含至少一夹爪231、第三基板232及定位座233。其中,夹爪231包含顶部2311、至少一夹持部2312及第一定位孔2313。其中,顶部2311与夹持部2312分别设置于夹爪231垂直方向上的两端。顶部2311架构于与活动压块22的楔形结构221相接触,且包含第一表面2311a。夹持部2312可具有一倒钩,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定位孔2313于水平方向穿透顶部2311。于本实施例中,顶部2311以具有一导角为较佳。于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夹持结构23以具有两个夹爪231以及一第四弹性组件234为较佳。该两个夹爪231相对设置,第四弹性组件234抵顶于该两个夹爪231的顶部2311的第一表面2311b之间。其中,第四弹性组件234以一弹簧为较佳,且夹爪231以具有形成于第一表面2311b的定位凹槽为较佳,以供该弹簧与该两个夹爪231相互定位。第三基板232连接于第三壳体211的第一表面211a,且包含穿槽2321。穿槽2321与容置穿槽2111相连通,以供活动压块22接触夹爪231的顶部2311。定位座233设置于第三基板232上相对于第三壳体211的一面,且包含至少一第二定位孔2331及至少一定位件2332。其中,第二定位孔2331与第一定位孔2313相互对应,且定位件2332穿设于第一定位孔2313与第二定位孔2331,以使夹爪231定位于定位座233。于本实施例中,定位座233以具有两个第二定位孔2331以及两个定位件2332为较佳。

请参阅图2A。于本实施例中,当夹持装置1为第一状态时,主轴12的凸缘122因第一弹性组件13的抵顶而抵顶于第一壳体112。活动压块22的第二抵顶部223因第三弹性组件24的抵顶而与第一抵顶部2112维持一特定距离。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抵顶部2112与第二抵顶部223的特定距离不小于第一限位槽1132中主轴12凸缘122的特定移动距离。活动压块22的楔形结构221与夹爪231的顶部2311相互接触。通过第四弹性组件234的抵顶以及楔形结构221的限制,两个夹爪231为相互平行。于本实施例中,此时,主轴12与活动压块22的轴部222以相互接触为较佳,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续参阅图2A及2B。于本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的第二状态可通过施加第一按压部121一朝向第一主体11方向的外力而达成。于夹持装置1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主轴12的第二端部12b推抵活动压块22的轴部222,使主轴12与活动压块22同步沿着垂直方向朝向夹持结构23移动,以使活动压块22的楔形结构221推抵并挤压两个夹爪231的顶部2311及第四弹性组件234。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限位槽1132的特定移动距离使主轴12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活动压块22不会因为过度的外力施加于第一按压部121而不当地推挤夹持结构23进而造成破坏。

请续参阅图2B。当夹持装置1为第二状态时,主轴12的凸缘122压缩第一弹性组件13,活动压块22的第二抵顶部223压缩第三弹性组件24,楔形结构221压缩两个夹爪231的顶部2311及第四弹性组件234而使两个夹爪231形成一张角。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抵顶部2112位于容置穿槽2111的长边的两端,可抵顶并限制活动压块22往两侧歪斜,因此可避免两个夹爪231张角幅度不一致的情形发生。而当施加于第一按压部121的外力被移除时,第一弹性组件13推抵主轴12的凸缘122、第三弹性组件24推抵活动压块22的第二抵顶部223、第四弹性组件234推抵夹爪231顶部2311的第一表面2311b,使夹持装置1自发性地由第二状态回复为第一状态。

图5A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握持部于第一状态时于B-B’切面的局部结构剖面图。图5B为图1所示的夹持装置的握持部于第二状态时于B-B’切面的局部结构剖面图。如图2A、2B、5A及5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当夹持装置1于第一状态时,主轴12的第一定位部123与定位单元14的第二定位部143相互不对位,且第一定位部123略高于第二定位部143。此时,第二弹性组件144压缩且推抵于第一滑块142,使第二定位部143抵顶主轴12的外缘。当一外力施加于第一按压部121,主轴12沿垂直方向向下移动而形成夹持装置1的第二状态时,第一定位部123与第二定位部143即相互对位,并通过第二弹性组件144的推抵而相互卡合。同时,第一滑块142的第一表面142a推抵抵顶件147的第二端部147b,使第二滑块146的第二表面146b贴合第二凹部1451的第一表面1451a,第二按压部148则外露于第二凹部1451的开孔1452。此时,由于第一定位部123与第二定位部143相互卡合,主轴12于垂直方向上的移动已被限制,夹持结构23因此被固定在第二状态。而当有一足以克服第二弹性组件144的外力施加于第二按压部148,将第二按压部148由外往开孔1452的方向按下时,第二滑块146与抵顶件147同步沿水平方向朝第一滑块142移动,使抵顶件147的第二端部147b推抵第一滑块142的第一表面142a,以使第二定位部143脱离第一定位部123。此时,由于第一弹性组件13、第三弹性组件24及第四弹性组件234的作动,夹持装置1自动回复至第一状态。

图6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主轴及第二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主轴及第二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6A所示,于一实施例中,主轴12的第一定位部123可为一由主轴12的一侧形成的凹槽。于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因主轴12于使用过程中发生旋转而造成第一定位部123与第二定位部143无法相互对位的问题,凸缘122以具有削角的圆柱为较佳,且其外缘与第二壳体113的第一限位槽1132相贴合,以使主轴12无法任意旋转。然第一定位部123与凸缘122的结构并不以此为限。如图6B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定位部是一环绕主轴12外缘的凹槽,与之对应地,凸缘122是一环绕主轴12的圆柱,且其外缘同样与第二壳体113的第一限位槽1132相贴合。

综上所述,当欲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1夹取对象时,例如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时,先对第一按压部121施加外力,使夹持装置1切换为第二状态,再于夹持装置1的夹爪231靠近被夹取物的两侧时移除施加于第一按压部121的外力,使夹持装置1回复至第一状态,以使夹爪231的夹持部2312卡入被夹取物与所连接对象的间隙中,以便将被夹取物由该对象上拆除。而为提供一更加方便、省力的夹持装置1,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还包含定位单元14,使夹持装置1得以维持在第二状态而不需持续施加外力,并通过简单按压第二按压部148的方式使夹持装置1由第二状态回复至第一状态。

需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夹持装置1的笔状结构设计有利于前述操作的进行,但并不以此为限,可依需求任施变化。而夹爪231的张合方向与第二按压部148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关于握持部10与夹头20的组装方向,亦不以图1为限,可依需求旋转与改变。另外,由于夹头20可拆卸地与握持部10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握持部10可依需求与各种不同结构的夹头20相组接,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其利用楔形结构导引夹爪进行夹取动作,且具有方便、省力的结构设计,以解决公知技术于进行拆除动作时,被夹取的连接器因受力不均而容易与对应插槽发生不当摩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得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权利要求所欲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