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开放式轴配置部之对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04474发布日期:2020-06-30 20:07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具有开放式轴配置部之对位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位平台,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开放式轴配置部之对位平台创新结构形态。



背景技术:

对位平台之实际应用场合颇为广泛,诸如机械加工部件之检测、制造或者组配等场合。

对位平台结构形态设计上,主要由基座、载台以及设置于载台与基座之间的数组滑座以及驱动各滑座位移的驱动器所构成的主要架构;目前可见的对位平台产品,在前述主要架构下,亦发展出数种不同的细部差异形态,以满足客户端的不同使用需求。

现有对位平台的结构形态,于广泛实际应用经验中发现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点,举例而言:对位平台的载台底面供各滑座顶端锁接处,通常设成平整面或向上的内凹面形态,如此一来,造成载台的浮升高度难以进一步减降,相对造成对位平台整体高度与体积难以进一步缩减的问题;再者,对位平台的各组滑座均被载台所覆盖遮挡,然而,因为各组滑座结构设计上,均有轴承构件存在,而所述轴承构件适用何种形态,可能随着对位平台的实际使用需求或者装配型式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当管理者需要进行轴承构件的更换工作时,基于前述对位平台结构形态的限制,必须先将载台完全卸下之后,才能进行各轴承构件的更换工作,然而,由于载台与全部滑座之间的锁附螺栓至少有十几支,如此显然造成更换作业相当费时费工而作业成本过高等问题点;此外,一旦完成更换后,操作人员若在载台锁组之后才发现局部轴承构件必须再进行各别更换时,并无法直接对局部轴承构件进行更换,还是必须先将载台完全卸下后才能进行,如此会造成对位平台使用上相当为人诟病的问题与缺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开放式轴配置部之对位平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开放式轴配置部之对位平台,所述对位平台包括:一基座,具有一构件装设面;三组致动滑座以及一组从动滑座,呈十字点分布形态设置定位于基座的构件装设面上,其中三组致动滑座各自组配有一驱动器,驱动器包括x轴向及y轴向驱动形态,又各致动滑座及从动滑座之顶部均各自设有一支撑圆盘,且各支撑圆盘下方均设有一扩径限位座,各扩径限位座设有复数个锁固定位孔;一载台,设置于致动滑座及从动滑座上方,载台包括一顶面以及一底面,且载台之轮廓呈矩形而界定形成有四个侧边;四个开放式轴配置部,呈十字点分布形态设于载台,各开放式轴配置部呈立向孔洞形态贯穿载台的顶面及底面,且各开放式轴配置部分别对应于载台相对应的各侧边中间段位置处;各致动滑座及从动滑座之顶部所设支撑圆盘,向上分别穿置于相对应的开放式轴配置部中,并通过各相对应的扩径限位座支撑于载台之底面从而限位载台,且各开放式轴配置部的周边间隔处设有复数个锁设用穿孔,以供复数个螺锁组件穿组复螺锁于扩径限位座所设相对位之锁固定位孔,从而锁固定位载台。

藉此创新独特结构形态与技术特征,使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而言,可达到下列优点及实用进步性:

一、通过所述开放式轴配置部的形态设置,使得各致动滑座及从动滑座顶部所设支撑圆盘能够向上错入对应的开放式轴配置部中,进一步缩减该载台厚度,相对缩减对位平台整体高度与体积,从而达到利于对位平台扁型化与小型化设计发展趋势且降低对位平台设制成本之实用进步性与较佳产业经济效益。

二、通过所述开放式轴配置部的形态设置,使得各致动滑座及从动滑座顶部具有向上穿透载台顶面的结构部位,利于各致动滑座及从动滑座内部构件(如轴承)之各别拆装结构形态规划,有效解决现有结构必须先将载台完全卸下才能进行各滑座内部构件拆装作业之问题,达到构件拆装更换更加方便有效率之实用进步性。

三、通过该四个开放式轴配置部呈十字点分布形态,且各开放式轴配置部各别对应于载台各侧边中间段位置之配置形态特征,可因应目前xyy对位平台之特定驱动配置形态,使其达到前述之优点及实用进步性。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更通过各相对应支撑圆盘与扩径限位座之间呈组合可拆式形态,其中扩径限位座设有环状容置槽,该环状容置槽的内、外围相对界定形成一中央座部及一外围框体,环状容置槽供一轴承嵌置其中,中央座部设有一中央锁孔,外围框体则设有复数个外围锁孔,支撑圆盘对应复数个外围锁孔具有复数个穿设孔,以供复数个螺锁固定件穿组螺锁,以将支撑圆盘锁固于外围框体且将轴承压制定位;又支撑圆盘中央具一透空部组设有一扣压件,且透空部周边设有环状肩部以供扣压件的周边向下抵压,且扣压件具有一中央穿设孔与中央座部所设中央锁孔相对位,以供一中心锁固件穿组螺锁,从而将扣压件锁固于中央座部,同时构成扣压件压制支撑圆盘之另一技术特征,以达到在载台无需拆卸前提下,可通过拆解各支撑圆盘进行各别轴承的拆装更换之优点与实用进步性。

本实用新型之又一目的,更通过该载台设有至少一穿线孔,所述穿线孔贯穿载台顶、底面之又一技术特征,以达到供载台上需要的电路线穿设之优点与实用进步性。

本实用新型之再一目的,系通过载台设有复数个嵌插孔系介于各开放式轴配置部之间的再一技术特征,以达到供载台上的附加板件插组时快速对位嵌插用之优点与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对位平台较佳实施例之组合立体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对位平台较佳实施例之局部构件分解立体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对位平台较佳实施例之俯视图。

图4系图3之4-4剖面图。

图5系为图4之局部放大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圆盘与扩径限位座内部构件较佳实施例之分解立体图。

图7系对应图6之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7所示,系本实用新型具有开放式轴配置部之对位平台之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之限制。

所述对位平台系包括下述构成:一基座10,具有一构件装设面11;三组致动滑座20以及一组从动滑座20b,呈十字点分布形态设置定位于基座10的构件装设面11上,其中三组致动滑座20各自组配有一驱动器30(通常为伺服马达),驱动器30包括x轴向及y轴向驱动形态者(注:本例为xyy对位平台驱动配置形态,如图2所示,即单一x轴向搭配双y轴向之驱动配置形态),又各致动滑座20及从动滑座20b之顶部均各自设有一支撑圆盘21,且各支撑圆盘21下方均设有一扩径限位座22,各扩径限位座22设有复数个锁固定位孔220;一载台40,设置于致动滑座20及从动滑座20b上方,载台40包括一顶面41以及一底面42,且载台40之轮廓呈矩形而界定形成有四个侧边43;四个开放式轴配置部50,呈十字点分布形态设于载台40,各开放式轴配置部50呈立向孔洞形态贯穿载台40的顶面41及底面42,且各开放式轴配置部50各别对应于载台40相对应的各侧边43中间段位置处;各致动滑座20及从动滑座20b之顶部所设支撑圆盘21,向上分别穿置于相对应的开放式轴配置部50中,并通过各相对应的扩径限位座22支撑于载台40之底面42从而限位载台40,且各开放式轴配置部50的周边间隔处设有复数个锁设用穿孔51,以供复数个螺锁组件52穿组复螺锁于扩径限位座22所设相对位之锁固定位孔220,从而锁固定位载台40。

如图6、7所示,本例中,各相对应之支撑圆盘21与扩径限位座22之间呈组合可拆式形态,其中扩径限位座22设有一环状容置槽221,环状容置槽221的内、外围相对界定形成一中央座部222以及一外围框体223,环状容置槽221供一轴承60嵌置其中,中央座部222设有一中央锁孔224,外围框体223则设有复数个外围锁孔225,支撑圆盘21对应复数个外围锁孔225具有复数个穿设孔210,以供复数个螺锁固定件211穿组螺锁,以将支撑圆盘21锁固于外围框体223,且将轴承60压制定位;又支撑圆盘21中央具一透空部212,透空部212中组设有一扣压件70,且透空部212周边设有一环状肩部213,以供扣压件70的周边向下抵压,且扣压件70具有一中央穿设孔71与中央座部222所设中央锁孔224相对位,以供一中心锁固件72穿组螺锁,从而将扣压件70锁固于中央座部222,同时构成扣压件70压制支撑圆盘21的状态(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状态);本例中所示实施形态,其功效主要是在载台40无需拆卸的前提下,可透过拆解各支撑圆盘21而进行各别轴承60的拆装更换,而轴承60需要更换的原因,可能是基于损坏或者须变更支撑型式、使用效果等需求。

如图1、2所示,本例中,载台40设有至少一穿线孔44贯穿载台40的顶面41及底面42;本例中增设所述穿线孔44的功效,主要是能够提供载台40上需要的电路线(图面省略绘示)穿设之用。

如图1、2所示,本例中,载台40设有复数个嵌插孔45介于各开放式轴配置部50之间;本例中增设所述嵌插孔45的功效,主要是能够提供载台40上的附加板件(图面省略绘示)插组时的快速对位嵌插之用。

如图5所示,本例中,各支撑圆盘21的盘面高度低于载台40的顶面41高度(如图5之h所示)。

通过上述结构组成形态与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具有开放式轴配置部之对位平台实际应用上,如图1至7所示,除了前文新型内容中所提功效与实用进步性之外,在此必须另外补充陈述的是有关更换轴承60的部份,所述开放式轴配置部50能够发挥的另一个功效,在于支撑圆盘21通常采用铝材,而载台40通常采用钢材,由此可见,各开放式轴配置部50所形成的周壁为坚硬的钢材所构成,因此,各开放式轴配置部50对于支撑圆盘21的周边能够产生较佳的刚性稳定护持效果,如此一来,当使用者欲拆装更换轴承60时,其周边同样能够获得较佳结构支撑状态,而更利于操作人员的施力;此外,让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实现在不丧失基础强度前提下,能够达到结构更加紧致、微小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