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推拉闸门的双钩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50356发布日期:2020-06-20 14:24阅读:7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推拉闸门的双钩锁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推拉闸门使用的锁体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推拉闸门的双钩锁体。



背景技术:

目前,推拉闸门是一种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具有伸缩门扇结构的门。双钩锁是一种常用门锁,通常用于两个推拉门扇之间,现时的这类双钩锁一般没有上锁状态的自锁定功能,有些推拉闸门在关上后可能可以在门缝挑动锁舌,则门会被开启,所以现时此类双钩锁适应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推拉闸门的双钩锁体,它具有上锁状态的自锁定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其中,所述底座内设有驱动板,所述驱动板设有下凸销和上凸销,所述底座内设有下钩和上钩,所述下钩设有下后轴,所述下钩通过所述下后轴与所述底座枢接,所述下钩设有下连接孔,所述下凸销置于所述下连接孔内,所述上钩设有上后轴,所述上钩通过所述上后轴与所述底座枢接,所述上钩设有上连接孔,所述上凸销置于所述上连接孔内,所述下连接孔设有用于在上锁状态时阻碍所述下钩往开锁方向转动的下内凸,所述上连接孔设有用于在上锁状态时阻碍所述上钩往开锁方向转动的上内凸,所述驱动板设有下长孔和上长孔,所述驱动板置于所述下钩和所述上钩与所述底座的内底面之间,所述下后轴置于所述下长孔内,所述上后轴置于所述上长孔内。

优选地,所述底座安装有盖子,所述下钩和上钩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盖子所围成的空腔内,所述下钩设有下前轴,所述上钩设有上前轴,所述下钩通过所述下前轴与所述盖子枢接,所述上钩通过所述上前轴与所述盖子枢接,所述下前轴与所述下后轴同轴,所述上前轴与所述上后轴同轴。

优选地,还包括下钩扭簧及上钩扭簧,所述下钩扭簧设有下短臂和下长臂,所述上钩扭簧设有上短臂和上长臂,所述下钩枢接所述下长臂,所述底座内下部枢接所述下短臂,所述上钩枢接所述上短臂,所述底座内上部枢接所述上长臂。

优选地,所述驱动板中部设有向外延伸凸出所述底座的手柄,所述手柄套有手柄盖。

优选地,所述底座侧面设有用于在安装到门扇上使用时遮盖底座外露部分的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底座贴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内设有驱动板,驱动板设有下凸销和上凸销,底座内设有下钩和上钩,下钩设有下后轴,下钩通过下后轴与底座枢接,下钩设有下连接孔,下凸销置于所述下连接孔内,上钩设有上后轴,上钩通过上后轴与底座枢接,上钩设有上连接孔,上凸销置于上连接孔内,下连接孔设有用于在上锁状态时阻碍所述下钩往开锁方向转动的下内凸,上连接孔设有用于在上锁状态时阻碍所述上钩往开锁方向转动的上内凸,通过这样设置,使得当上锁后,不能通过外力往开锁方向拨动下钩或上钩,即具有上锁状态自锁定的功能,达到了适应性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向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钩和上钩与驱动板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锁向开锁状态转换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开锁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a向剖视图。

标号说明:1-盖子;2-底座;3-面板;201-柱子;3-面板;4-下钩;401-下连接孔;4011-下内凸;402-下后轴;403-下前轴;5-下钩扭簧;501-下短臂;502-下长臂;6-上钩;601-上连接孔;6011-上内凸;602-上后轴;603-上前轴,7-上钩扭簧;701-上短臂;702-上长臂;8-驱动板;801-下凸销;802-上凸销;803-下长孔;804-上长孔;805-手柄;9-手柄盖;901-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底座2是总体上看是长方体形的壳体,根据图1来说,它的左侧设有一块板,板上下端都设有用于插入安装到门扇框侧面以定位的柱子201,该柱子201都有用于螺钉将底座2固定到门扇的孔,如图2所示,底座2内设有驱动板8,该驱动板8总体是长方平板状的,驱动板8设有下凸销801和上凸销802,下凸销801和上凸销802都是圆柱形的,底座2内还设有下钩4和上钩6,下钩4设有下后轴402,下钩4通过下后轴402与底座2枢接,下钩4设有下连接孔401,下凸销801置于下连接孔401内,该下连接孔401最佳为三工位的梅花孔结构。上钩6设有上后轴602,上钩6通过上后轴602与底座2枢接,具体来说,下钩4和上钩6都是通过自身凸出的轴头各自与底座2内底面上的孔间隙配合,上钩6设有上连接孔601,该上连接孔601同样最佳为三工位的梅花孔结构,上凸销802置于上连接孔601内,下连接孔401设有用于在上锁状态时阻碍下钩4往开锁方向转动的下内凸4011,上连接孔601设有用于在上锁状态时阻碍上钩6往开锁方向转动的上内凸6011,如图4所示,驱动板8设有下长孔803和上长孔804,驱动板8置于下钩4和上钩6与底座2的内底面之间,下后轴402置于下长孔803内,上后轴602置于上长孔804内,这样设置,使得驱动板8被下后轴402和上后轴602限制着只能沿下长孔803和上长孔804的长度方向移动。

这里先描述本实用新型关于上锁状态的自锁定功能的原理:上述的两个连接孔形状如图5,图5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下钩4和上钩6在上锁状态时的位置,同时展示了下连接孔401与下凸销801的位置关系及上连接孔601与上凸销802的位置关系,如图5下侧的局部放大图,此时如果用外力将下钩4往顺时针方向拨动,即开锁方向拨动时,由于形成下内凸4011的两个斜面的其中一个斜面的方向此时正好与驱动板8的下长孔803长度方向相同,拨动力矩对下凸销801产生的推力基本垂直于上述的斜面,而因下凸销801被限制着只能沿下长孔803的长度方向移动,加上驱动板8受到底座2和下凸销801及上凸销802的静摩擦力作用,所以拨动力矩产生的推力不能使驱动板8移动,即相对来说,下钩4被驱动板8卡住了,达到了上锁状态的自锁定功能,需要开锁时,只能直接对驱动板8施加向上的推力,如图6所示,使下凸销801脱离上述斜面,驱动板8通过下连接孔401推动下钩4往开锁方向转动,直至图7所示位置,对于上钩6的情况,原理一样,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及图8所示,底座2安装有盖子1,下钩4和上钩6置于底座2和盖子1所围成的空腔内,下钩4设有下前轴403,上钩6设有上前轴603,下钩4通过下前轴403与盖子1枢接,上钩6通过上前轴603与盖子1枢接,下前轴403与下后轴402同轴,上前轴603与上后轴602同轴,具体来说,上述盖子1对下钩4和上钩6各提供多一个转动的支点,使这两个钩转动的时候更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及图5所示,还包括下钩扭簧5及上钩扭簧7,下钩扭簧5设有下短臂501和下长臂502,上钩扭簧7设有上短臂701和上长臂702,如图4所示,上述下短臂501和下长臂502及上短臂701和上长臂702的末端都有由弹簧丝自身卷成的圆筒状套,这些套都是用来套在轴上用于连接的,下钩4通过自身的一个圆柱轴枢接下长臂502,底座2内下部通过自身一个圆柱轴枢接下短臂501,上钩6通过自身一个圆柱轴枢接上短臂701,底座2内上部通过自身一个圆柱轴枢接上长臂702,通过这样设置安装下钩扭簧5及上钩扭簧7,使在上锁状态时,扭簧的弹性力将下钩4和上钩6压在底座2上,起到辅助锁定上锁状态的作用,而如图7所示,由于下钩4和上钩6各自枢接下钩扭簧5或上钩扭簧7的上述圆柱轴的位置已经相对上锁状态时的右边移动到左边,扭簧的弹性力在此时又起到将下钩4和上钩6推着维持住开锁状态,使本实用新型的性能更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1至3所示,驱动板8中部设有向外延伸凸出底座2的手柄805,手柄805套有手柄盖9,手柄盖9设有一个方孔901,手柄盖9通过该方孔901套在手柄805,手柄805用于人手操作拨动驱动板8执行上锁或开锁动作,而手柄盖9增加了握持稳定性和不刮手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底座2侧面设有用于在安装到门扇上使用时遮盖底座2外露部分的面板3,面板3可以用拉丝不锈钢制作,同时遮盖住前文所说的柱子201,面板3上中下部各有一个小孔和底座2侧面上对应位置的3个孔用塑料铆钉连接,便于拆卸,也美观,面板3与底座2贴在一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