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式车门安全开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18562发布日期:2020-12-01 10:5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两段式车门安全开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合车辆的车门应用的安全开车门装置结构,尤指一种两段式车门安全开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交通工具越发蓬勃发展,随着机车及汽车的增加,相关于车门的意外也随之增加,主要原因就是,汽车驾驶的不注意,想开门就开门,完全不在意其他用路人。

开门下车这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其实暗藏着未知的危险,汽车驾驶时常没注意就开车门,导致机车骑士发生被车门吓到而滑倒、又或者是直接被车门撞到而摔倒等状况,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于跌倒后遭后方来车辗过,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目前只能期望让更多驾驶能主动养成习惯,好对汽车驾驶或其他驾驶和行人都多一分保障,但是实际上,还是有许多汽车驾驶在开启车门时,未养成两段式开门习惯。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解决前述问题,迫使汽车驾驶两段式开门,落实安全开车门的两段式车门安全开启装置结构,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欲改进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同时保障车辆乘载人员及用路人安全的两段式车门安全开启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及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为一种两段式车门安全开启装置,所述安全开启装置能配合设置应用于车门框和车门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开启装置,其包括有一装置于所述车门框上的第一安全装置及一装置于所述车门上并与所述第一安全装置互相反向交错对应的第二安全装置;所述第一安全装置,其包括有一第一定位板、一第一引导盒、一第一滑臂、一第一活动钩、一第一拉伸弹簧、一第一限位件及一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板一侧与所述车门框连接;所述第一引导盒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板自由侧底端处,且内具有一第一引导槽;所述第一滑臂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槽内;所述第一活动钩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滑臂枢接,另一端凸出与所述第一引导槽并设有一第一弯钩部;所述第一拉伸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槽内,且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钩枢接端上方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引导槽远离所述第一活动钩一端的上方侧处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引导盒上方侧,邻近于所述第一滑臂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一引导槽,供对所述第一滑臂、所述第一弯钩部限位用;所述第一定位件设于所述第一引导盒下方侧,邻近于所述第一滑臂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一引导槽,供定位所述第一活动钩用;所述第二安全装置,其包括有一与所述车门连接的第二定位板、一第二引导盒、一第二滑臂、一第二活动钩、一第二拉伸弹簧、一第二限位件及一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板一侧与所述车门连接,并交错对应与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引导盒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板自由侧底端处,且内具有一第二引导槽,且平行对应于所述第一引导盒;所述第二滑臂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槽内;所述第二活动钩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槽内,并与所述第二滑臂枢接,另一端凸出与所述第二引导槽,并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活动钩配合的第二弯钩部;所述第二拉伸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槽内,且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钩枢接端下方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引导槽远离所述第一活动钩一端的下方侧处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二引导盒下方侧,邻近于所述第二滑臂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二引导槽,供对所述第二滑臂、所述第二活动钩限位用;所述第二定位件设于所述第二引导盒上方侧,邻近于所述第二滑臂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二引导槽,供定位所述第二活动钩用;前述车门被开启时,所述第二活动钩钩住并拉动所述第一活动钩,直到所述第一活动钩被所述第一滑臂、所述第二活动钩被所述第二滑臂所拉住,限制前述车门的开启幅度,当前述车门再被推动与拉动时,所述第一活动钩会被所述第一拉伸弹簧拉动而往上方偏转,而所述第二活动钩会被所述第二拉伸弹簧拉动而往下方偏转,让所述第一活动钩与所述第二活动钩产生脱钩,使所述第二安全装置脱离所述第一安全装置,前述车门被两段式安全开启。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引导盒,其还包括有一第一底开槽及一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底开槽设于所述第一引导槽底侧邻近于所述第一活动钩的一端处,所述第一滑槽水平设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固定侧处;所述第一滑臂,其还包括有一第一导杆及一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导杆设于所述第一滑臂后端对应于所述第一滑槽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凹陷部设于与所述第一活动钩枢接端后侧上方处;所述第一活动钩,其还包括有一第一连接杆、第一定位凸块、第一定位扣钩部及一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连接杆设于所述第一弯钩部与所述第一活动钩枢接端之间,所述第一定位凸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底侧,位于第一弯钩部与所述第一活动钩枢接端之间,与所述第一底开槽和所述第一定位件配合,所述第一定位扣钩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顶侧,位于与所述第一活动钩枢接端处,供连接所述第一拉伸弹簧用,所述第一定位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定位扣钩部之间,供容纳所述第一拉伸弹簧连接端用;所述第二引导盒,其还包括有一第二底开槽及一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底开槽设于所述第二引导槽底侧邻近于所述第二活动钩的一端处,所述第二滑槽水平设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固定侧处;所述第二滑臂,其还包括有一第二导杆及一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导杆设于所述第二滑臂后端对应于所述第二滑槽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凹陷部设于与所述第一活动钩枢接端后侧上方处;所述第二活动钩,其还包括有一第二连接杆、第二定位凸块、第二定位扣钩部及一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连接杆设于所述第二弯钩部与所述第二活动钩枢接端之间,所述第二定位凸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底侧,位于所述第二弯钩部与所述第二活动钩枢接端之间,与所述第二底开槽和所述第二限位件配合,所述第二定位扣钩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顶侧,位于与所述第二活动钩枢接端处,供连接所述第二拉伸弹簧用,所述第二定位槽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定位扣钩部之间,供容纳所述第二拉伸弹簧连接端用。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限位件,其突出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一端处,还设有一第一弹性部;所述第一定位件,其突出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一端处,还设有一第一弹性定位部;所述第二限位件,其突出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一端处,还设有一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定位件,其突出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一端处,还设有一第二弹性定位部。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滑臂,其与所述第一活动钩枢接处,还设有一第一枢转槽,所述第一枢转槽供限制所述第一活动钩枢转用;所述第二滑臂,其与所述第二活动钩枢接处,还设有一第二枢转槽,所述第二枢转槽供限制所述第二活动钩枢转用。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凹陷部,其与所述第一定位槽之间,还形成一第一扣钩空间;所述第二凹陷部,其与所述第二定位槽之间,还形成一第二扣钩空间。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拉伸弹簧,其与所述第一引导槽连接处,还设有一第一定位螺丝;所述第二拉伸弹簧,其与所述第二引导槽连接处,还设有一第二定位螺丝。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拉伸弹簧,其与所述第一引导槽连接处,还设有一垂直于所述第一引导槽,且呈倒t字形的第一定位钩片;所述第二拉伸弹簧,其与所述第二引导槽连接处,还设有一垂直于所述第一引导槽,呈倒t字形的第二定位钩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所示:

本实用新型两段式车门安全开启装置,通过装置于车门框上的第一安全装置、装置于车门上的第二安全装置,其两者的配合,强制性地确保汽车驾驶及乘客,能以两阶段开启的方式来开车门,应用容易,且又不影响车门原有安全性,整体机械式的结构,设置方便且快速,不容易故障,且高强度设计,能避免因粗暴使用而发生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安全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安全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开车门时第一阶段的立体实施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开车门时第二阶段的立体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开车门时第一阶段动作一的正视实施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开车门时第一阶段动作二的正视实施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开车门时第二阶段动作一的正视实施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开车门时第二阶段动作二的正视实施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安全装置222第二滑槽

11第一定位板23第二滑臂

12第一引导盒231第二导杆

121第一底开槽232第二凹陷部

122第一滑槽233第二枢转槽

13第一滑臂24第二活动钩

131第一导杆241第二弯钩部

132第一凹陷部242第二连接杆

133第一枢转槽243第二定位凸块

14第一活动钩244第二定位扣钩部

141第一弯钩部245第二定位槽

142第一连接杆25第二拉伸弹簧

143第一定位凸块251第二定位螺丝

144第一定位扣钩部252第二定位钩片

145第一定位槽26第二限位件

15第一拉伸弹簧261第二弹性部

151第一定位螺丝27第二定位件

152第一定位钩片271第二弹性定位部

16第一限位件10第一引导槽

161第一弹性部20第二引导槽

17第一定位件30第一扣钩空间

171第一弹性定位部40第二扣钩空间

2第二安全装置100安全开启装置

21第二定位板200车门框

22第二引导盒300车门

221第二底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9所示,图中揭示出,为一种两段式车门安全开启装置,所述安全开启装置100能配合设置应用于车门框200和车门300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开启装置100,其包括有一装置于所述车门框200上的第一安全装置1及一装置于所述车门300上并与所述第一安全装置1互相反向交错对应的第二安全装置2;所述第一安全装置1,其包括有一第一定位板11、一第一引导盒12、一第一滑臂13、一第一活动钩14、一第一拉伸弹簧15、一第一限位件16及一第一定位件17;所述第一定位板11一侧与所述车门框200连接;所述第一引导盒12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1自由侧底端处,且内具有一第一引导槽10;所述第一滑臂13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内;所述第一活动钩14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内,并与所述第一滑臂13枢接,另一端凸出与所述第一引导槽10并设有一第一弯钩部141;所述第一拉伸弹簧15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内,且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钩14枢接端上方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引导槽10远离所述第一活动钩14一端的上方侧处连接;所述第一限位件16设于所述第一引导盒12上方侧,邻近于所述第一滑臂13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供对所述第一滑臂13、所述第一弯钩部141限位用;所述第一定位件17设于所述第一引导盒12下方侧,邻近于所述第一滑臂13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供定位所述第一活动钩14用;所述第二安全装置2,其包括有一与所述车门300连接的第二定位板21、一第二引导盒22、一第二滑臂23、一第二活动钩24、一第二拉伸弹簧25、一第二限位件26及一第二定位件27;所述第二定位板21一侧与所述车门300连接,并交错对应与所述第一定位板11;所述第二引导盒22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板21自由侧底端处,且内具有一第二引导槽20,且平行对应于所述第一引导盒12;所述第二滑臂23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0内;所述第二活动钩24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0内,并与所述第二滑臂23枢接,另一端凸出与所述第二引导槽20,并设有一与所述第一活动钩14配合的第二弯钩部241;所述第二拉伸弹簧25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0内,且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钩24枢接端下方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引导槽20远离所述第一活动钩14一端的下方侧处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26设于所述第二引导盒22下方侧,邻近于所述第二滑臂23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0,供对所述第二滑臂23、所述第二活动钩24限位用;所述第二定位件27设于所述第二引导盒22上方侧,邻近于所述第二滑臂23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0,供定位所述第二活动钩24用;前述车门300被开启时,所述第二活动钩24钩住并拉动所述第一活动钩14,直到所述第一活动钩14被所述第一滑臂13、所述第二活动钩24被所述第二滑臂23所拉住,限制前述车门300的开启幅度,当前述车门300再被推动与拉动时,所述第一活动钩14会被所述第一拉伸弹簧15拉动而往上方偏转,而所述第二活动钩24会被所述第二拉伸弹簧25拉动而往下方偏转,让所述第一活动钩14与所述第二活动钩24产生脱钩,使所述第二安全装置2脱离所述第一安全装置1,前述车门300被两段式安全开启。

其中,装置于车门框200上的第一安全装置1,以及装置于车门300上并与第一安全装置1互相反向交错对应的第二安全装置2,其两者的配合,组成本实用新型安全开启装置100,实现在不影响车门安全性的状况下,强制性地让汽车驾驶两段式开车门,如此一来,即能确保用路人的安全,让用路人再也不用担心会遇到被车门吓到、撞到的问题。

其次,本实用新型安全开启装置100,在结构应用上是纯机械式的设计,不容易故障,不容易有无效或不正常作动的问题,非常耐用,使用上非常简易但有效。

再者,通过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的相互扣钩,来实现的扣钩连接手段,能提供一稳固地暂时性连接,能有效地限制车门的开度,安全性高,且容易维护,就算在使用过程中,稍有碰撞,也不容易发生无法正常作动的问题,能安心使用。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车门300被开启前,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两者呈现的是没有扣钩的状态,当车门300被开启,无论是往外推、或者被往外拉,第二安全装置2被车门300带动,远离车门框200上的第一安全装置1,直到第二活动钩24钩到第一活动钩14,并拉动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直到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受到第一导杆131、第二导杆231、第一滑槽122及第二滑槽222的联合限制,无法被再拉出,第一定位凸块143、第二定位凸块243卡到相应的第一弹性定位部171、第二弹性定位部271,完成安全的第一段开车门,让使用者强制性地回头看一下本实用新型安全开启装置100,并顺带地看一下是否有来车或路人经过。

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因为第二活动钩24、第一活动钩14相互钩到,且被第一定位凸块143、第二定位凸块243暂时定位,所以要稍微回拉后再推、再推后回拉,让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分别拉动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使第一活动钩14往上方偏转,第二活动钩24往下方偏转,让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两者脱钩,第一定位凸块143、第二定位凸块243得以脱离第一弹性定位部171、第二弹性定位部271,随后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便能快速拉回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并顺带让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缩回到原位,让使用者在回头看过,判断没有有来车或路人经过后,完成第二段开车门,让使用者被迫以两段式的方式,安全开车门。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第一引导盒12,其还包括有一第一底开槽121及一第一滑槽122,所述第一底开槽121设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底侧邻近于所述第一活动钩14的一端处,所述第一滑槽122水平设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的固定侧处;所述第一滑臂13,其还包括有一第一导杆131及一第一凹陷部132,所述第一导杆131设于所述第一滑臂13后端对应于所述第一滑槽122的一侧,并能与所述第一滑槽122滑动配合,所述第一凹陷部132设于与所述第一活动钩14枢接端后侧上方处;所述第一活动钩14,其还包括有一第一连接杆142、第一定位凸块143、第一定位扣钩部144及一第一定位槽145,所述第一连接杆142设于所述第一弯钩部141与所述第一活动钩14枢接端之间,所述第一定位凸块143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42底侧,位于第一弯钩部141与所述第一活动钩14枢接端之间,与所述第一底开槽121和所述第一定位件17配合,所述第一定位扣钩部144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42顶侧,位于与所述第一活动钩14枢接端处,供连接所述第一拉伸弹簧15用,所述第一定位槽145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42与所述第一定位扣钩部144之间,供容纳所述第一拉伸弹簧15连接端用;所述第二引导盒22,其还包括有一第二底开槽221及一第二滑槽222,所述第二底开槽221设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0底侧邻近于所述第二活动钩24的一端处,所述第二滑槽222水平设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0的固定侧处;所述第二滑臂23,其还包括有一第二导杆231及一第二凹陷部232,所述第二导杆231设于所述第二滑臂23后端对应于所述第二滑槽222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滑槽222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凹陷部232设于与所述第一活动钩14枢接端后侧上方处;所述第二活动钩24,其还包括有一第二连接杆242、第二定位凸块243、第二定位扣钩部244及一第二定位槽245,所述第二连接杆242设于所述第二弯钩部241与所述第二活动钩24枢接端之间,所述第二定位凸块243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42底侧,位于所述第二弯钩部241与所述第二活动钩24枢接端之间,与所述第二底开槽221和所述第二限位件26配合,所述第二定位扣钩部244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42顶侧,位于与所述第二活动钩24枢接端处,供连接所述第二拉伸弹簧25用,所述第二定位槽245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42与所述第二定位扣钩部244之间,供容纳所述第二拉伸弹簧25连接端用。

其中,通过第一底开槽121、第二底开槽221的应用,供配合容纳第一定位凸块143、第二定位凸块243用,避免影响到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的顺利滑动。

通过第一滑槽122、第二滑槽222的应用,配合第一导杆131、第二导杆231,让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有另一面的引导力,让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在第一引导槽10、第二引导槽20内滑动。

通过第一凹陷部132、第二凹陷部232的应用,能在不影响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滑动的前提下,有效容纳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的连接端。

其次,通过第一连接杆142、第二连接杆242的应用,让第一弯钩部141、第二弯钩部241与各自枢接端,有一个非常稳固的连接,不会发生因拉扯力而弯曲,或者是容易震荡而脱钩的问题。

通过第一定位凸块143、第二定位凸块243的应用,配合第一弹性定位部171、第二弹性部261,提供一抵顶作用,在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被拉出时,顺利地顶开第一弹性定位部171、第二弹性部261,并还能让在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被拉出后,提供一暂时性的定位。

通过第一定位扣钩部144、第二定位扣钩部244的应用,以顺利地与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的连接端配合,避免在拉动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枢转时,发生脱钩的状况。

通过第一定位槽145、第二定位槽245的应用,让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的连接端,在拉动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裕度。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第一限位件16,其突出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的一端处,还设有一第一弹性部161;所述第一定位件17,其突出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的一端处,还设有一第一弹性定位部171;所述第二限位件26,其突出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0的一端处,还设有一第二弹性部261;所述第二定位件27,其突出于所述第二引导槽20的一端处,还设有一第二弹性定位部271。

其中,第一弹性部161、第二弹性部261的应用,对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产生限制,避免两者过度枢转,并在两者被拉出起到引导、回位时弹回并引导的作用,同时还避免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被过度拉出,提供一定的抵挡和缓冲作用。

其次,第一弹性定位部171、第二弹性定位部271的应用,则是避免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回位过头,提供一定的抵挡和缓冲作用,同时配合第一定位凸块143、第二定位凸块243,让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被拉出后,受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影响而略为回弹时,有一暂时性的卡合定位,且当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被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拉动而相互反向枢转时,被第一定位凸块143、第二定位凸块243顺利越过,以顺利地进行两段式开车门。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第一滑臂13,其与所述第一活动钩14枢接处,还设有一第一枢转槽133,所述第一枢转槽133供限制所述第一活动钩14枢转用;所述第二滑臂23,其与所述第二活动钩24枢接处,还设有一第二枢转槽233,所述第二枢转槽233供限制所述第二活动钩24枢转用。

请参阅图6至图9,所述第一凹陷部132,其与所述第一定位槽145之间,还形成一第一扣钩空间30;所述第二凹陷部232,其与所述第二定位槽245之间,还形成一第二扣钩空间40。

其中,通过第一扣钩空间30、第二扣钩空间40的应用,有空间容纳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两者的连接端,以在第一活动钩14枢转、第二活动钩24枢转时,不会与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产生干涉,让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顺利地,通过拉动第一活动钩14、第二活动钩24,来拉回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避免影响到第一滑臂13、第二滑臂23的回位。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第一拉伸弹簧15,其与所述第一引导槽10连接处,还设有一第一定位螺丝151;所述第二拉伸弹簧25,其与所述第二引导槽20连接处,还设有一第二定位螺丝251。

其中,通过第一定位螺丝151、第二定位螺丝251的应用,能便于定位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使其两者能获得定位。

请参阅图10,所述第一拉伸弹簧15,其与所述第一引导槽10连接处,还设有一垂直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且呈倒t字形的第一定位钩片152;所述第二拉伸弹簧25,其与所述第二引导槽20连接处,还设有一垂直于所述第一引导槽10,呈倒t字形的第二定位钩片252。

其中,通过第一定位钩片152、第二定位钩片252的应用,构成本实用新型另种实施方式,能将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一端,以另种方式来实施定位,亦能便于定位第一拉伸弹簧15、第二拉伸弹簧25,使其两者能获得定位。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