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地救援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9920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泥地救援气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救援装备,具体的说是一种泥地救援气筒。背景技术
泥地救援中,使用泥地救援通气导锥向陷入泥潭遇难者足下、身下通气,是帮助遇难者摆脱困难的简单有效方法,救援人员泥地救援活动,也需穿用泥地救援靴于足下通气以提高运活效率和保证安全,一般情况下,依靠拔足抽身与淤泥间产生的负压引力,通过人为通气管路能够达到充气平衡目的,但在拔足抽身力量不足,或通气管路阻塞等状况下,常压通气难以实现,需人工正压充气,人工正压充气以岸基方式为佳,但因距离设施条件受限时,岸基充气常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携带、以救援者自身身体为支点、提供正压气源的泥地救援气筒。一种泥地救援气筒,包括肩托、肩带、背带、活塞筒、活塞杆、活塞把手和导管组成。 其中气筒支点端设置L形肩托,肩托两端连接可收放的肩带,肩托中部连接可收放的背带一端,背带另一端连接并固定活塞把手,其特征是以肩带固定的肩托为泥地救援气筒的受力支点,同侧上臂拉伸活塞把手完成活塞往返运动。本发明的泥地救援气筒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灵活、制做方便等特点,此外还具有携带方便,单人单手操作,无须外界环境提供受力支点等优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1为泥地救援气筒示意图。附图标记肩托1、肩带2、背带3、活塞筒4、活塞杆5、活塞把手6、导管7。五、具体实施例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泥地救援气筒作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泥地救援气筒其结构包括肩托1、肩带2、背带3、活塞筒4、活塞杆5、活塞把手6、导管7,其中肩托1、活塞筒4、活塞杆5、活塞把手6为硬质塑钢制做,活塞筒4为 08cm X25cm,活塞杆5抽出后气筒总长度为52 55cm,气筒支点端为L形肩托1,肩托 1两端连接可收放的肩带2,肩托1中部连接可收放的背带3 —端,背带3另一端连接并固定活塞把手6,导管7为连接标的装具的塑胶管。使用时,从背部取下泥地救援气筒,将导管7连接于标的装具,将肩托1抵于肩部, 拉紧肩带2固定,同侧手握活塞把手6连续抽拉活塞杆5实施正压充气。本发明的泥地救援气筒结构简单,按说明书附图即可制做。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权利要求
1. 一种泥地救援气筒,包括肩托、肩带、背带、活塞筒、活塞杆、活塞把手和导管,其特征是其中气筒支点端设置L形肩托,肩托两端连接可收放的肩带,肩托中部连接可收放的背带一端,背带另一端连接并固定活塞把手。
全文摘要
一种泥地救援气筒,包括肩托、肩带、背带、活塞筒、活塞杆、活塞把手和导管组成。其特点是在泥地救援中,因泥潭遇难者及救援人员足下通气的装具通气不畅时,由以肩带固定,肩托为受力支点,同侧单手拉伸活塞杆的泥地救援气筒,完成加压充气。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单人单手操作,无须外界环境提供支点等优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文档编号A62B99/00GK102151374SQ201010575288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6日
发明者崔芳芳, 王东, 董兰田, 董娜, 董婷婷 申请人:董兰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