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救生索系统的方法、装置和布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5844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救生索系统的方法、装置和布置的制作方法
用于救生索系统的方法、装置和布置发明背景发明领域本发明总体涉及跌落保护系统和布置,且具体涉及与救生索系统、较佳地水平救生索系统结合使用的方法、设备和布置,并且还涉及一种梭件、梭件布置和在使用期间将这些梭件穿过这种救生索系统的方法。相关领域的描述在建筑行业中,最危险的方面之一是在地面上方较高高度处,例如高层建筑进行作业、维修某些大型结构等。建筑行业中死伤的主要原因是从高位跌落。在多种不同行业和活动中也存在这种危险情况和环境。因此,重要的安全考虑是保护在高空操作和从事活动的工人和其他人员。为了在跌落情况事件中对人员进行保护,已经开发了某些垂直和水平救生索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是永久性或临时性的。当在同一地点总是或者至少在足够长时期进行活动时使用永久性系统,以调整救生索系统的永久设施。但是,在某些其它情况和环境下,例如在建造一结构时,设置在该高度使用的临时救生索系统,并在完成结构的每个特定部分时取下。因此,在建筑行业中的多种情况下,使用便携式临时救生索系统。可作为便携式临时布置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救生索系统是水平救生索系统,该水平救生索系统包括附连在两个锚固点之间并沿结构延伸的细长绳索、例如缆绳等。操作时,使用者将吸震牵索或自缩回牵索附连至某些附连装置,诸如可沿绳索移动的梭件。在跌落的情况下,牵索和细长绳索将防止使用者跌至地面。此外,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多个工人将使用其各自分开且不同的附连装置附连至同一绳索。同样,在存在某些永久性方案时,至少部分基于以下原因,便携式临时水平救生索系统通常是较佳的(1)在安装和取下临时系统时的时间节省;(2)安装和移除临时系统的简易和方便性;以及(3)在较高位置和高度操纵和操作临时系统的简易性。但是,如上所述,在现有系统中,通常一个以上工人附连至单个救生索,这致使需要工人彼此穿过。在当前布置中,两工人通常必须移动至救生索系统的一端,每人分别拆除其附连装置并将附连装置连接至临时锚固点,并然后以较佳次序将装置重新附连以允许工人“穿过”彼此。这将明显使得时间增加、效率降低且工人进行交换时某些意外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该领域需要允许连接至系统中单个绳索或缆绳的多个附连装置安全穿过的救生索系统。此外,在本领域仍然需要改进使用者安全性而不减损效率和效果的方法、装置和布置。

发明内容
通常,本发明提供克服现有系统中存在的某些或全部缺点和缺陷的用于救生索系统的方法、装置和布置。较佳地,本发明提供允许连接至同一绳索或缆绳的多个附连装置安全穿过的用于救生索系统的方法、装置和布置。较佳地,本发明提供致使安全性增加且易于实施和使用的用于救生索系统的方法、装置和布置。较佳地,本发明提供用于救生索系统的方法、装置和布置,其与诸如便携式临时水平救生索系统的新型或现有救生索系统结合是有用的。因而,且在一较佳且非限制实施例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救生索系统的梭件,该救生索系统具有附连在至少两个锚固点之间的至少一根细长绳索。该梭件包括本体,该本体具有(i)上部,该上部构造成通过至少部分围绕绳索而附连至绳索;(ii)中部,该中部与上部一起限定至少一个通道槽;(iii)附连部,该附连部构造成用于附连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附连,以及其中至少一个通道槽的尺寸设置成细长绳索不能穿过其中,即使在跌落情况的力下也不能穿过。且在一较佳且非限制实施例中,本发明用于救生索系统,该救生索系统具有附连在至少两个锚固点之间的至少一根细长绳索。具体来说,且在该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梭件穿过布置,该布置包括第一梭件和第二梭件,每个梭件具有本体,该本体具有(i)上部,该上部构造成直接或间接附连至绳索;(ii)中部,该中部与上部一起限定至少一个通道槽;以及(iii)附连部,该附连部构造成用于附连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附连。第一梭件构造成允许第一梭件的上部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二梭件的侧面移动穿过第二梭件的内部区域和通道槽,由此允许第一梭件穿过第二梭件。在又一较佳且非限制实施例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救生索系统中第一梭件和第二梭件的穿过方法,该救生索具有附连在至少两个锚固点之间的至少一根细长绳索。该方法包括将第一梭件和第二梭件附连至救生索系统的绳索;使第一梭件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梭件侧面第一侧进入第二梭件的内部区域;以及使第一梭件整个穿过第二梭件的内部区域,由此允许第一梭件穿过第二梭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特征和特性,以及结构的相关构件的操作方法和功能以及部件的组合和制造的经济性将参照附图考虑以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时更加明显,所有的附图形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相应的部件。但是,应当清楚地理解,附图仅是用于说明和描述目的,而不意图作为本发明限制的限定。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包括复数指示物,除非文中清楚地另有说明。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救生索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救生索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a)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两个梭件的第一位置的示意图;图3(b)是图3(a)的梭件的中间位置的示意图;图3(c)是图3(a)的梭件的中间穿过位置的示意图;图3(d)是图3(a)的梭件的另一中间穿过位置的示意图;图3(e)是图3(a)的梭件的最终穿过位置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两个梭件处于穿过位置的侧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7(a)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7 (b)是图6 (a)的梭件的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又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又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又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5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又一实施例的侧视图;以及图16是根据本发明原理的梭件的另一实施例附连至救生索系统时的正视图。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为了下文描述的目的,术语“端”、“上”、“下”、“右”、“左”、“竖直”、“水平”、“顶部”、
“底部”、“侧”、“纵”机器派生词应当是指处于附图中定向时的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除了明确相反指出的情况之外,本发明可采取各种替代变型和步骤顺序。还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以及以下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定装置和工艺仅是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涉及这里所揭示实施例的特定尺寸和其它物理特性不应认为是限制。例如,术语“端”可指极远部或与该部分靠近或相邻的区域。此外,还应当理解,除了明确相反指出的情况之外,本发明可采取各种替代变型和步骤顺序。根据现有技术,且如图1所示,已知包括所示水平救生索系统LS在内的各种救生索系统LS。具体来说,该救生索系统LS包括附连至或定位在诸如梁B的坚固结构的某些部分上的多个锚固点AP。细长绳索L附连在位于相对梁B上的两个相对锚固点AP之间。使用者U可拆卸地连接或操作地配合至该绳索L。在某些已知实施例中,使用者U将吸震牵索Y或其它附连装置直接附连至绳索L。 该吸震牵索Y包括在一端附连至使用者u(通常附连至使用者配戴的全身带束)的牵索绳索孔。在牵索绳索YL的另一端有某些牵索附连结构YA,牵索附连结构YA通常包括本体, 该本体具有用于可拆卸地附连至绳索L的夹子或其它结构。还如图1所示,且如本领域中已知的,牵索附连结构YA可附连至梭件SM,该梭件SM附连至绳索L。该梭件SM通过允许使用者U沿救生索系统LS内的绳索L容易地移动而提供附加和有效的功能。但是,当两个使用者U需要更换位置时,牵索附连结构YA必须与梭件SM脱开并再连接至彼此的另一侧上,因为梭件SM必须在绳索L上穿过彼此。尽管该机械脱开和再连接可能在操作时易于完成,但在沿绳索L的任何位置进行这种操作都是不安全的。取而代之的是,两个使用者U必须移动至救生索系统LS的一侧或另一侧,诸如朝向具有锚固点AP的一个或另一个梁B移动。在该点,使用者U中的一个或两个将牵索Y与绳索L脱开,将其连接至梁B上另一锚固点AP,并然后在将相应牵索Y的位置适当布置在使用者U的相邻梭件 SM之后再连接。如预期的那样,这种操作会使时间增加、效率降低且使用者U进行交换时某些意外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且在一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与以上讨论的救生索系统LS 结合使用的梭件10。该梭件10包括上部12,该上部12构造成或适于通过至少部分围绕绳索L而附连至绳索L。此外,中部14与上部12 —起限定至少一个通道槽16。通道槽16的尺寸设置成绳索L不能穿过其中,即使在跌落期间产生的力下也是如此。此外,梭件10包括附连部18,该附连部18适合或构造成附连至诸如牵索附连结构YA的附连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当然,构思构造成可拆卸地附连至梭件10的任何这种附连装置。图3(a)_3(e)和4中示出穿过操作。具体来说,这些图示出穿过彼此的第一梭件 10-1和第二梭件10-2。第一梭件10-1在第一位置Pl开始,且第二梭件10-2在第二位置 P2开始。在该实例中,第一梭件10-1的使用者希望穿过第二梭件10-2的使用者,从而在救生索系统LS的另一端完成某些任务。图3(a)示出分别处于其初始位置PI、P2的第一梭件10_1和第二梭件10_2。在该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中,作为第一步骤,第一梭件10-1相对于第二梭件10-2转动(约 180° )。具体来说,第一梭件10-1从第一位置Pl转动和移动至第三位置P3。参见图3(b)。接着,且如图3(c)和3(d)所示,第一梭件10-1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到第二梭件 10-2的内部区域20内(这也意味着第二梭件10-2的一部分会位于第一梭件10-1的内部区域20内)。在任何情况下,通过每个梭件10-1、10-2的通道槽16的定位和对准来实现在内部区域20内的这种定位和运动。具体来说,每个梭件10-1、10-2的本体22移动穿过另一梭件10-1、10-2的通道槽16并沿该通道槽16移动。一旦完成穿过,且如图3(e)所示, 第一梭件10-1转动或移动回其初始定向,于是第一梭件10-1现处于第二位置P2,而第二梭件10-2处于第一位置Pl。重要的是,在该穿过操作期间,且如图4所示,梭件10-1、10_2保持在相对于救生索系统LS的绳索L的附连或连接位置。具体来说,绳索L仍然至少部分由梭件10-1、10-2 的每个上部12围绕,即绳索L至少部分位于每个梭件10-1、10-2的内部区域20内。因而, 在穿过期间两个使用者都保持安全地连接至绳索L,使得,在跌落情况下,梭件10(以及用于牵索Y的附连装置)在必需的跌落阻止功能方面仍然有效。为了实现该穿过操作,本发明提供各种较佳且非限制性结构和布置,如图5-16所示。下面将讨论梭件10的这些各种较佳且非限制实施例中的每个实施例。参照图5,且在该较佳且非限制实施例中,上部12和中部14形成限定通道槽16的大致C形结构对。通道槽16的尺寸设置成绳索L不能穿过其中,即使在跌落产生的力下也是如此。在其它实施例中,辊轮(未示出)可操作地与梭件10的上部12配合或配合在该上部12内,以用于在梭件10的正常操作期间与绳索L接触。但是,在某些情况和环境下, 使用诸如辊轮的附加机械结构并不是最佳的。而是,上部12包括适于、构造、尺寸设置和/ 或形状设置成与绳索L接触的内表面沈。这样,梭件10沿绳索L滑行。此外,且为了增强该滑动或滑行功能,上部12的内表面沈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是光滑的、圆形的、异形的、带涂层的等。这种构造和布置用于减小摩擦、由此增加使用者在附连至救生索系统LS的同时有效作用的能力。还如图5所示,梭件10的附连部分18呈从中部14延伸的延伸部28的形式。此外,该延伸部观包括开口 30,该开口 30尺寸和形状设置成允许附连部分(例如牵索附连结构YA)连接至该开口。图6中示出另一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上部12呈钩32的形式, 且中部14呈延伸舌部34的形式。因而,钩32和延伸舌部34共同限定通道槽16。通道槽16小于绳索L的直径。该实施例也使用上述延伸部观和开口 30。图7(a)_7(b)中示出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利用钩32和延伸舌部M。此外,且如图7(a)最清楚示出的,钩32包括圆形或特定轮廓的边缘36,且本体22包括锥形 (或角形)边缘38。参照图7(b),延伸舌部34还包括锥形或角形的某些边缘40。通过在本体22、上部12和/或延伸舌部34上使用圆形、锥形、角形、异形等边缘, 在转动之后在结构上促进适当的定向和对准以进行穿过。具体来说,基于异形表面、边缘和侧,更易于快速且有效地定位和开始梭件10之间经由其相应通道槽16的进入。例如,且基于本体边缘38和钩边缘36的轮廓和形状,当与舌部边缘40接触(且基于边缘40的锥形或角形特性)时,本体22沿通道槽16滑动并被推入通道槽16。当然,可设想提供这种“推压”或对准功能的其它变型和形状。此外,上部12、中部14、通道槽16和/或本体22的形状和轮廓可构造、尺寸设置和/或形状设置成将第一梭件10-1开始推压或完全推压至相对于第二梭件10-2的转动位置,从而它们对准以进行穿过。因而,在某些实施例中,本体22(或其任何部分)可具体构造成允许在接触时转动和穿过而无需使用者相互作用或具有最小的相互作用。在其它实施例中,本体22(或其各部分)的尺寸和形状设计和构造成仅开始将梭件10推压至适当位置, 但需要由一个或两个使用者进行最终手动定位和穿过。图8中示出另一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使用上述异形钩32和本体22。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延伸舌部34的边缘40形成使得舌部34呈大致半圆形(当从上面看时)。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当从上面看时,延伸舌部34是大致平坦构件。此外,通过使用延伸舌部34的半圆形,以及梭件10的其它异形边缘和表面,实现更容易的定向和穿过。图9中示出类似布置。但是,在图9的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中,钩32偏移,使得钩32的第一侧边缘42具有比钩32的第二侧边缘44长的尺寸。这提供附加转动特性,并还可产生其它结构和强度优点。在图10的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本体22是大致U形结构,其中本体22的底部边缘46是圆形的。类似地,附连部18的延伸部观内的开口 30同样是圆形的。在开口的操作和使用期间,开口 30的圆形允许牵索Y的附连结构YA与梭件10之间更大的运动和
角度变化。在图11的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中,钩32和延伸舌部34在轮廓和形状上与图 7 (a)-7(b)的实施例类似。但是,在该实施例中,本体22的边缘38大致是直的。此外,该实施例包括在侧边缘38底部区域附近从这些侧边缘38延伸的保护件48。具体来说,这些保护件48大致与开口 30相邻定位,且此外,这些保护件48向内呈锥形。基于这些保护件48 的位置、定向和形状,当且如果两个梭件10彼此接触时附连至开口 30的牵索附连结构YA 受到保护。这种布置会防止牵索Y(或附连装置)从梭件10意外脱开,且因此从救生索系统LS意外脱开。图12中示出根据本发明梭件10的又一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 本体22是大致方形结构,且开口 30同样是方形形状。此外,钩32具有比图7-11的实施例更平坦、更宽的形状。参照图13的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延伸舌部34包括以与图7和11中实施例的延伸舌部34的角形边缘40类似方式向下弯曲的边缘40。此外,开口 30以及本体22的边界底部边缘46弯曲以提供多个弯曲表面。当使用者沿救生索系统LS的绳索L前后移动时, 这种布置会有助于在该弯曲表明上引导牵索附连结构YA。在又一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中,且如图14所示,本体22的一部分的前表面50, 诸如延伸部观(或本体22的底部)可呈锥形或角形。通过使附连部18呈锥形或角形,对牵索附连结构YA,且因此对牵索Y施加不同的延伸角。同样,这可能有助于便于更容易地沿救生索系统LS的绳索L移动。类似地,附连部18的前表面50可弯曲,如图15的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所示。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延伸舌部34还朝向钩32向上弯曲。这种布置允许梭件10高效且有效地穿过,同时仍确保两梭件10保持附连至绳索L。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可基于绳索L的强度要求、尺寸、形状和类型或使用者 U利用梭件10的环境选择用于制造梭件10的材料。例如,梭件可全部或部分由金属、半金属、粉末金属、合成材料、模压材料、模制材料等形成。可设想任何适当的构造材料。使用时且如上所述,梭件10附连至救生索系统LS中的绳索L。然后牵索附连结构YA附连或连接至开口 30,即附连部18。在图16的较佳且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牵索附连结构YA包括可拆卸地附连穿过开口 30的夹子或竖钩C。牵索绳索1诸如通过使用夹子C 和牵索绳索1上的连接环永久地附连至夹子C。这样,本发明提供与救生索系统LS结合使用的方法、装置和布置,其允许使用者U 使用附连至梭件10的牵索附连装置Y安全穿过。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装置和布置,允许安全穿过而没有已知布置的时间限制且不降低工人的安全性。尽管本发明可用于任何类型和风格的救生索系统(无论是水平还是竖直、现有的还是新型的、临时的还是永久的), 但本发明与便携式临时水平救生索系统LS结合是尤其有用的。尽管基于当前认为是最实际和较佳的实施例出于说明目的已详细描述了本发明, 但应当理解,这种细节仅用于该目的,且本发明并不限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而是相反意图覆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更改和等同布置。例如,应当理解,本发明考虑到,尽可能地,任何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可与任何其它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组合。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救生索系统的梭件,所述救生索系统具有附连在至少两个锚固点之间的至少一根细长绳索,所述梭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i)上部,所述上部构造成通过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绳索而附连至所述绳索;(i)中部,所述中部与所述上部一起限定至少一个通道槽,所述至少一个通道槽的尺寸设置成使得所述细长绳索不能穿过所述至少一个通道槽;以及(iii)附连部,所述附连部构造成用于附连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附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和所述中部形成限定所述通道槽的大致C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呈钩的形式,所述钩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救生索系统的所述绳索,且所述中部呈延伸舌部的形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梭件,其特征在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上部的至少一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中部的至少一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附连部的至少一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或其组合是以下中的至少一个锥形、角形、尖的、圆形、异形或其任何组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梭件的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侧边缘形状做成相对于相邻梭件将所述梭件从第一位置推压至第二位置。
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位置是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高达约180°定向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呈延伸舌部的形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舌部的至少一个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是以下中的至少一个锥形、角形、尖的、圆形、异形或其任何组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连部限定延伸穿过所述梭件的所述本体的开口,且所述开口的尺寸和形状设置成允许所述附连装置的附连部的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梭件的至少一部分呈以下中至少一个的形式金属、半金属、合金、粉末金属、合成材料、模压材料、模制材料或其任何组合。
11.在具有附连在至少两个锚固点之间的至少一根细长绳索的救生索系统中的一种梭件穿过布置,所述布置包括第一梭件和第二梭件,每个梭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i)上部,所述上部构造成直接或间接附连至所述绳索;(i)中部,所述中部与所述上部一起限定至少一个通道槽,所述至少一个通道槽的尺寸设置成使得所述细长绳索不能穿过所述至少一个通道槽;以及(iii)附连部,所述附连部构造成用于附连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的附连;其中,所述第一梭件构造成允许所述第一梭件的所述上部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二梭件的侧面移动穿过所述第二梭件的内部区域和通道槽,由此允许所述第一梭件穿过所述第二梭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和所述中部形成限定所述通道槽的大致C形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呈钩的形式,所述钩构造成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救生索系统的所述绳索,且所述中部呈延伸舌部的形式。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上部的至少一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中部的至少一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附连部的至少一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或其组合是以下中的至少一个锥形、角形、尖的、圆形、异形或其任何组合。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梭件的所述本体的至少一侧边缘形状做成相对于相邻梭件将所述梭件从第一位置推压至第二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呈延伸舌部的形式。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连部限定延伸穿过所述梭件的所述本体的开口,且所述开口的尺寸和形状设置成允许所述附连装置的附连部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附连至救生索系统的所述绳索的多个梭件。
19.一种用于救生索系统中第一梭件和第二梭件的穿过方法,所述救生索系统具有附连在至少两个锚固点之间的至少一根细长绳索,所述方法包括使所述第一梭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梭件第一侧进入所述第二梭件的内部区域;以及使所述第一梭件整个穿过所述第二梭件的所述内部区域,由此允许所述第一梭件穿过所述第二梭件。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入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使所述第一梭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梭件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水平救生索系统的梭件,该水平救生索系统具有附连在至少两个锚固点之间的至少一根细长绳索。该梭件包括本体,该本体具有(i)上部,该上部构造成通过至少部分围绕绳索而附连至绳索;(i)中部,该中部与上部一起限定至少一个通道槽,该至少一个通道槽的尺寸设置成使得细长绳索不能穿过至少一个通道槽;以及(iii)附连部,该附连部构造成用于牵索的至少一部分的附连。还揭示了梭件布置和穿过方法。
文档编号A62B35/00GK102596327SQ201080022585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0日
发明者J·博德纳, J·朱拉, N·海达利, Z·布里奇斯, 周如倩, 朴正焕 申请人:矿井安全装置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