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长丝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438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混合长丝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将2种丝线并丝而制造混合长丝(混纤丝)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将物性等不同的2种丝线并丝(混合)而成的混合长丝。作为其代表,存在将热收缩率不同的2种丝线混合而成的异收缩混合长丝。一般的异收缩混合长丝通过利用空气络交等将在拉伸后进行热处理(热定形)的热处理丝线、和在拉伸后不进行热定形的非热处理丝线并丝来生产。

初期的异收缩混合长丝通过分别生成热处理丝线和非热处理丝线且并丝来生产。后来,开发出了使用对未拉伸丝线(UDY)、中间取向丝线(POY)等原丝进行拉伸的拉伸机在进行拉伸的同时制造异收缩混合长丝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8示出以往的异收缩混合长丝的制造装置的一例。该装置100具备:加热辊即第1辊101、非加热辊即第2辊102、配置在第1辊101与第2辊102之间的加热器103、以绕过加热器103的方式设置的引导件104、并丝部105。

在利用上述装置生产异收缩混合长丝时,首先,准备卷绕有未拉伸丝线(UDY)、中间取向丝线(POY)等原丝的2个卷装Pa、Pb。一方的卷装Pa的丝线Ya被设置成在从第1辊101经过加热器103而到达第2辊102的丝线通道行进。丝线Ya在由第1辊101加热至能够拉伸的温度后,在第1辊101与第2辊102之间被拉伸,但在该拉伸的中途,利用加热器103对丝线Ya进行热处理。与此相对,另一方的卷装Pb的丝线Yb被设置成在从第1辊101经过引导件104而到达第2辊102的丝线通道行进。丝线Yb在由第1辊101加热至能够拉伸的温度后,在第1辊101与第2辊102之间被拉伸,但与丝线Ya不同,丝线Yb在拉伸时并未被进行热处理。

在拉伸后被进行热处理的丝线Ya成为热收缩率低的低收缩丝线,未被 热处理的丝线Yb成为热收缩率高的高收缩丝线。这2种丝线Ya、Yb在并丝部105中通过空气络交等被并丝,由此得到异收缩混合长丝Yx。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7-193543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的混合长丝的制造中,预先准备UDY、POY等原丝的卷装,使用这些原丝而生成热收缩率不同的2种丝线。即,经过生产原丝的卷装的工序、和使用这些卷装而生成2种丝线并混合的工序至少2个以上工序来生产混合长丝,因此耗费劳力和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连续地进行从纺丝至混合长丝的制造为止的工序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

第1发明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喂丝辊,输送从纺丝装置纺出的多条丝线;第1拉伸辊,是喂丝速度比上述喂丝辊快的辊,供从上述喂丝辊输送的上述多条丝线中的第1丝线卷挂,对在与上述喂丝辊之间被拉伸后的上述第1丝线进行加热并输送;第2拉伸辊,是喂丝速度比上述喂丝辊快、且辊表面温度比上述第1拉伸辊低的辊,供从上述喂丝辊输送的上述多条丝线中的第2丝线卷挂,输送在与上述喂丝辊之间被拉伸后的上述第2丝线,以及并丝部,对从上述第1拉伸辊输送的上述第1丝线和从上述第2拉伸辊输送的上述第2丝线进行并丝。

本发明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具有输送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条丝线的喂丝辊、和喂丝速度比喂丝辊快的2个拉伸辊。上述多条丝线中的第1丝线在喂丝辊与第1拉伸辊之间被拉伸,第2丝线在喂丝辊与第2拉伸辊之间被拉伸。此处,第2拉伸辊的辊表面温度比第1拉伸辊低。即,由第1拉伸辊拉伸的第1丝线与第2丝线相比在拉伸后以高温度被加热,因此,在拉伸后的第1丝线和第2丝线之间,热收缩率等物性不同。然后,第1丝线和第2丝线在并丝部被并丝而成为混合长丝。

在本发明中,连续地进行从自纺丝装置纺出的多条丝线生成物性不同的2种丝线、并进一步形成2种丝线的并丝为止的工序。即,能够连续地进行从纺丝至混合长丝的制造为止的工序,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大幅减少劳力、成本。

对于第2发明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在上述第1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拉伸辊是对卷挂于其表面的上述第1丝线进行加热的加热辊,上述第2拉伸辊是不对卷挂于其表面的上述第2丝线进行加热的非加热辊。

在本发明中,在喂丝辊与第1拉伸辊之间被拉伸后的第1丝线在作为加热辊的第1拉伸辊中被加热。另一方面,在喂丝辊与第2拉伸辊之间被拉伸后的第2丝线卷挂于作为非加热辊的第2拉伸辊,因此第2丝线并未被第2拉伸辊加热。

对于第3发明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在上述第1或者第2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拉伸辊的喂丝速度比上述第2拉伸辊的喂丝速度快。

在拉伸后由第1拉伸辊以高温度被加热后的第1丝线与第2丝线相比成为硬挺的丝线。该硬挺度的差异是在并丝部中2种丝线难以络交的1个主要原因。在本发明中,第1拉伸辊的喂丝速度比第2拉伸辊快,因此并丝时的丝线张力产生差别,第1丝线的张力与第2丝线相比变低。由此,硬挺的第1丝线变得容易弯曲,在并丝部中第1丝线和第2丝线容易络交。

另外,优选即将并丝前的第1丝线和第2丝线的并丝时的张力差并不过大。具体而言,优选第1拉伸辊的喂丝速度与第2拉伸辊的喂丝速度的速度差为上述第1拉伸辊的喂丝速度的0.25%~2.5%(第4发明)。

对于第5发明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在上述第1~第4的任一项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丝线以小于360度的卷挂角度卷挂于上述第1拉伸辊,上述第2丝线以小于360度的卷挂角度卷挂于上述第2拉伸辊。

在本发明中,第1丝线和第2丝线相对于拉伸辊的卷挂角度均小于360度。即、丝线相对于各拉伸辊并不卷绕1圈以上,因此朝各拉伸辊的挂丝容易。

对于第6发明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在上述第1~第4的任一项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拉伸辊和上述第2拉伸辊均沿预定方向延伸,朝上述第1拉伸辊卷挂之前的上述第1丝线和朝上述第2拉伸辊卷挂之前的上述第2丝线以在上述预定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行进,上述第1丝线以小于360度的卷挂角度卷挂于上述第1拉伸辊,与上述第2拉伸辊接近地配置有分丝辊,上述第2丝线在上述第2拉伸辊与上述分丝辊之间卷挂1圈以上。

第2拉伸辊与第1拉伸辊不同,并非将丝线加热至高温度,因此能够缩小辊的直径。但是,若缩小第2拉伸辊的直径,则第2丝线的接触长度变短而夹持力降低。对于该点,在本发明中,第2丝线在第2拉伸辊与分丝辊之间卷挂有1圈以上。因此,第2丝线相对于第2拉伸辊的接触长度变长而夹持力变高,第2丝线变得难以滑动。

并且,在本发明中,第1丝线和第2丝线在沿着辊轴方向的方向排列。第1丝线以小于360度的卷挂角度卷挂于第1拉伸辊,因此,在卷挂于第1拉伸辊前后,第1丝线的丝线通道难以偏移。另一方面,第2丝线在第2拉伸辊与分丝辊之间卷挂1圈以上,因此,在卷挂于第2拉伸辊前后,第2丝线的丝线通道偏移。由此,也能够使由第1拉伸辊输送的第1丝线和由第2拉伸辊输送的第2丝线的丝线通道在并丝部的近前侧一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保温箱、预热辊、第1拉伸辊、以及第2拉伸辊的立体图。

图3是变更方式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其他的变更方式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其他的变更方式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其他的变更方式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其他的变更方式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以往的混合长丝制造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标号说明

1:纺丝牵引装置

2:纺丝装置

3:混合长丝制造装置

11、12、13:预热辊

14、15:第1拉伸辊

16:第2拉伸辊

26:络交装置

33:分丝辊

41、42:预热辊

43、44:第1拉伸辊

45:第2拉伸辊

49:络交装置

51:分丝辊

61:纺丝牵引装置

Y:丝线

Y1:丝线

Y2:丝线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丝牵引装置的主视图。另外,将图1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分别定义为纺丝牵引装置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定义为纺丝牵引装置的前后方向。另外,图1的纸面近前侧为前方。如图1所示,纺丝牵引装置1具备混合长丝制造装置3、卷绕装置4、控制装置5等。

在纺丝牵引装置1的上方配置有纺丝装置2的多个纺丝喷丝头7(7a、7b)。另外,在图1中,纺丝喷丝头7仅示出2个,但实际上,沿着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纺丝喷丝头7。从多个纺丝喷丝头7分别纺出合成纤维(例如聚酯纤维)的丝线Y(Y1、Y2)。在各纺丝喷丝头7的下方设置有对所纺出的丝线Y赋予油剂的油剂引导件8。

混合长丝制造装置3具备对被赋予了油剂的丝线Y进行牵引的多个辊10~19。混合长丝制造装置3在利用上述的多个辊10~19进行牵引的期间,对丝线Y进行拉伸、热处理而分别生成物性不同的2条丝线Y1、Y2。进而,通过将2条丝线Y1、Y2并丝而制造1条混合长丝Ym。混合长丝制造装置3的详细结构后述。

卷绕装置4是分别卷绕利用混合长丝制造装置3制造的多条混合长丝Ym的装置。卷绕装置4具备筒管支架21、接触辊22等。筒管支架21具有沿前后方向(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的长条的形状,且由未图示的 马达旋转驱动。在该筒管支架21上,沿着其长度方向排列装配有多个筒管23。卷绕装置4通过使筒管支架21旋转而在多个筒管23上分别卷绕多条混合长丝Ym,从而形成多个卷装24。接触辊22通过与多个卷装24的表面接触而对其分别赋予预定的接触压力,由此调整各卷装24的形状。

控制装置5具有用于设定纺丝牵引装置1的各种各样的动作的控制参数的设定部25。控制装置5基于由操作者从设定部25设定的参数而分别控制混合长丝制造装置3以及卷绕装置4的各部分。例如,控制装置5进行驱动混合长丝制造装置3的辊10~19的马达(省略图示)的速度控制、在辊11~15上分别设置的加热器30的温度控制等。

接着,对混合长丝制造装置3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混合长丝制造装置3具备辊10、保温箱20、预热辊11、12、13(本发明的喂丝辊)、第1拉伸辊14、15、第2拉伸辊16、辊17、18、19、以及络交装置26。

辊10~19以各自的轴向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配置。另外,无需使辊10~19全部为轴向与前后方向平行,可以至少一部分辊的轴向相对于前后方向稍稍朝上下倾斜地配置。并且,辊18、19可以以轴向沿着左右方向的姿势配置。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条丝线Y由辊10~19输送,由此以前后排列的状态行进。

在辊10上,从纺丝装置2的多个纺丝喷丝头7纺出的多条(例如8条)丝线Y以在辊10的轴向(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排列的状态卷挂。辊10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对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条丝线Y进行牵引并朝保温箱20输送。

图2是保温箱20、预热辊11~13、第1拉伸辊14、15、以及第2拉伸辊16的立体图。保温箱20由绝热性材料形成。在该保温箱20的右壁部形成有丝线导入口20a、第1丝线导出口20b、以及第2丝线导出口20c。丝线导入口20a形成在保温箱20的右壁部的下端部。第1丝线导出口20b形成在保温箱20的右壁部的上端部,第2丝线导出口20c形成在右壁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

从辊10输送的多条丝线Y从丝线导入口20a被导入保温箱20内。在保温箱20内,收纳有3个预热辊11~13和2个第1拉伸辊14、15总计5 个加热辊。3个预热辊11~13配置在保温箱20内的下侧空间,2个第1拉伸辊14、15配置在保温箱20内的上侧空间。

5个加热辊由未图示的马达分别旋转驱动。3个预热辊11~13的喂丝速度分别为V1、V2、V3。另外,为了防止丝线Y的松弛,3个预热辊11~13的喂丝速度的关系为V1<V2<V3,在3个预热辊11~13之间,将丝线Y的行进速度逐渐提高。另一方面,2个第1拉伸辊14、15的喂丝速度分别为V4、V5,V4和V5大致相等。并且,2个第1拉伸辊14、15的喂丝速度V4、V5比3个预热辊11~13的喂丝速度V1~V3快。

5个加热辊(3个预热辊11~13和2个第1拉伸辊14、15)分别在内部具备加热器30。卷挂于各加热辊的丝线Y在由加热器30维持在预定温度的辊表面被加热。3个预热辊11~13是用于将丝线Y加热至能够拉伸的温度的加热辊。3个预热辊11、12、13的辊表面温度分别为T1、T2、T3。首先,预热辊13的辊表面温度T3被设定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例如聚酯纤维的情况下为80~95℃)。并且,为了短时间且高效地使丝线Y的温度上升至玻璃化转变温度,3个预热辊11~13的温度的关系为T1>T2>T3。另外,相邻的2个预热辊间的温度差例如为5℃左右。

另一方面,2个第1拉伸辊14、15是用于在对丝线Y进行拉伸后进行加热而将其状态固定的加热辊。以下,将对拉伸后的丝线进行的热处理称为“热定形”。2个第1拉伸辊14、15的辊表面温度分别为T4、T5。T4和T5可以相等,也可以不同。并且,T4、T5被设定为比T3高的温度(例如120~150℃)。

第2拉伸辊16配置在保温箱20外侧的、第2丝线导出口20c右侧的位置。该第2拉伸辊16也由未图示的辊驱动,第2拉伸辊16的喂丝速度V6比预热辊11~13的喂丝速度V1~V3快。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拉伸辊14、15的喂丝速度V4、V5被设定得比第2拉伸辊16的喂丝速度V6快。其原因后面说明。

并且,第2拉伸辊16并不具备加热器。即、第2拉伸辊16是并不对卷挂于其表面的丝线进行加热的非加热辊。因而,第2拉伸辊16的辊表面温度T6与周围的环境温度大致相等(例如40℃),与2个第1拉伸辊14、15的辊表面温度T4、T5相比非常低。

从纺丝装置2纺出并由辊10牵引后的多条丝线Y从丝线导入口20a被导入保温箱20内,依次卷挂于3个预热辊11~13。然后,多条丝线Y在保温箱20内被分成两部分,从2个丝线导出口20b、20c分别被导出。

首先,对多条丝线Y中的、从图1左侧的纺丝喷丝头7a被纺出的丝线Y1(本发明的第1丝线)进行说明。从丝线导入口20a被导入保温箱20内的丝线Y1首先分别卷挂于3个预热辊11~13的前侧部分,由下侧3个预热辊11~13预热至能够拉伸的温度。此外,预热后的丝线Y1卷挂于上侧的2个第1拉伸辊14、15。此时,丝线Y1借助预热辊13与第1拉伸辊14之间的喂丝速度差而被拉伸。并且,丝线Y1在由上侧2个第1拉伸辊14、15输送的期间被加热至更高的温度,且拉伸后的状态被热定形。热定形后的丝线Y1从第1丝线导出口20b被朝保温箱20的外部导出。

接着,对从图1右侧的纺丝喷丝头7b纺出的丝线Y2(本发明的第2丝线)进行说明。从丝线导入口20a被导入保温箱20内的丝线Y2分别卷挂于3个预热辊11~13的后侧部分,并由这些预热辊11~13预热至能够拉伸的温度。至此为止,与丝线Y1相同,但丝线Y2并不卷挂于上侧2个第1拉伸辊14、15,而是从第2丝线导出口20c被朝保温箱20的外部导出。

从第2丝线导出口20c被导出后的丝线Y2卷挂于第2拉伸辊16。此时,丝线Y2借助预热辊13与第2拉伸辊16之间的喂丝速度差而被拉伸。但是,第2拉伸辊16是不具备加热器的非加热辊。因而,在预热辊13与第2拉伸辊16之间被拉伸后的丝线Y2与丝线Y1不同,在拉伸后未被热定形。由此,2条丝线Y1、Y2成为热收缩率等物性相互不同的丝线。

对于热收缩率而言,拉伸后未被热定形的丝线Y2与被热定形的丝线Y1相比热收缩率高。即、被热定形的丝线Y1成为热收缩率低的低收缩丝线,未被热定形的丝线Y2成为热收缩率高的高收缩丝线。丝线Y1的热收缩率(沸水收缩率)例如为5~10%,丝线Y2的热收缩率例如为10~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前侧的丝线Y1相对于3个预热辊11~13和2个第1拉伸辊14、15分别以小于360度的卷挂角度卷挂。并且,后侧的丝线Y2也相对于3个预热辊11~13和第2拉伸辊16分别以小于360度的卷挂角度卷挂。即、丝线Y1、Y2相对于各辊并未卷 挂1圈以上,因此挂丝容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丝线Y2在后侧行进、丝线Y1在前侧行进,但先进行丝线Y2的挂丝,然后进行丝线Y1的挂丝。并且,也可以丝线Y1在后侧行进、丝线Y2在前侧行进,在该情况下,先进行丝线Y1的挂丝。

但是,若相对于各辊的卷挂角度小于360度,则在朝各辊的卷挂前后丝线Y1、Y2的丝线通道不会偏移,因此丝线Y1和丝线Y2以前后排列的状态行进。因此,若使第2拉伸辊16的辊轴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稍稍倾斜等而欲使丝线Y2的丝线通道偏移,则能够容易地使丝线Y1和丝线Y2的丝线通道合并。

如图1所示,从保温箱20的第1丝线导出口20b被导出后的丝线Y1、和从第2丝线导出口20c被导出并从第2拉伸辊16输送的丝线Y2均卷挂于辊17、18。

在辊18的丝线行进方向下游侧配置有使2种丝线Y1、Y2络交的络交装置26(本发明的并丝部)。络交装置26并不限定于特定结构的装置,例如能够采用具有从与丝线Y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喷射空气流而使多条长丝相互络交的、交织喷嘴的结构。例如,如图2所示,当丝线Y1和丝线Y2的条数分别为4条的情况下,络交装置26具备4个交织喷嘴。在各交织喷嘴中插入有1条丝线Y1和1条丝线Y2,在各喷嘴中构成2条丝线Y1、Y2的长丝借助空气流的作用络交。由此,利用络交装置26生成4条混合长丝Ym。利用络交装置26生成的多条混合长丝Ym由辊19朝卷绕装置4输送,在卷绕装置4中分别卷绕于多个筒管23。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包含预热辊11~13、第1拉伸辊14、15、第2拉伸辊16的各种辊的喂丝速度的设定、以及在5个加热辊11~15中设置的加热器30的温度设定由操作者所进行的设定部25的操作来进行。控制装置5基于利用设定部25设定的喂丝速度的设定値、以及温度设定値,控制对各辊进行驱动的马达的旋转速度、加热器30的加热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条丝线Y中的丝线Y1,在拉伸后热定形,对于丝线Y2在拉伸后不热定形,从而生成物性不同的2种丝线Y1、Y2。进一步,连续地进行直至2种丝线Y1、Y2的并丝为止的工序。即、能够连续地进行从纺丝至混合长丝Ym的制造为止的工序,因 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大幅减少劳力、成本。

另外,供丝线Y2卷挂的第2拉伸辊16并非对丝线进行加热而进行热定形的辊,因此不需要使丝线Y2的接触长度那么长。即,第2拉伸辊16可以是能够得到不使丝线Y2滑动的程度的夹持力的程度的大小的辊,能够形成为直径比第1拉伸辊14、15小的辊。本实施方式的纺丝牵引装置1形成为与现存的设备相比较而追加设置第2拉伸辊16的结构,但与能够缩小第2拉伸辊16的直径这一情况相应地,并不使设备那么大型化。

以高温度被热定形后的丝线Y1与未被热定形的丝线Y2相比成为硬挺的丝线。该硬挺度的差异成为在络交装置26中2种丝线Y1、Y2难以络交的1个主要原因。对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拉伸辊14、15的喂丝速度V4、V5比第2拉伸辊16的喂丝速度V6快,因此并丝时的丝线张力产生差别,丝线Y1的张力与丝线Y2相比变低。由此,硬挺的丝线Y1变得容易弯曲,在络交装置26中2种丝线Y1和丝线Y2变得容易络交。但是,优选并丝时的2种丝线Y1、Y2的丝线张力差并不过大。因此,第1拉伸辊14、15与第2拉伸辊16的速度差优选为第1拉伸辊14、15的喂丝速度V4、V5的0.25%~2.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纺丝牵引装置也可以并非仅仅制造生成2种丝线Y1、Y2且并丝的混合长丝Ym,还能够作为仅制造相同种类的丝线的装置使用。例如,也可以将从纺丝装置2的多个纺丝喷丝头7纺出的多条丝线Y全部卷挂于2个第1拉伸辊14、15,而在第2拉伸辊16上并不卷挂丝线Y。由此,能够针对多条丝线Y的全部在拉伸后进行热定形,仅生产热收缩率低的丝线。并且,与上述情况相反,能够将从多个纺丝喷丝头7纺出的多条丝线Y全部卷挂于第2拉伸辊16,针对多条丝线Y的全部在拉伸后不进行热定形,从而仅生产热收缩率高的丝线。

接着,说明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后的变更方式。但是,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1]也可以在作为低收缩丝线的丝线Y1与作为高收缩丝线的丝线Y2之间使丝线的粗细(长丝的粗细、长丝的数量)不同。在针对所卷绕的混合长丝Ym在后工序中进行了热处理时,作为低收缩丝线的丝线Y1位于外 侧而成为鞘丝,作为高收缩丝线的丝线Y2位于内侧而成为芯丝。因此,例如若将成为鞘丝的丝线Y1形成为细丝线、将形成为芯丝的丝线Y2形成为粗丝线,则成为拉伸强度或韧性强、且手感柔软的丝线,且在质量风格的方面也是优选的。另外,为了改变丝线Y1和丝线Y2的粗细,可以使纺出各丝线的纺丝喷丝头7的结构(纺出长丝的孔的大小、或者孔的数量)、或者聚合物的排出量不同。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丝线Y2卷挂的第2拉伸辊16是不具备加热器的非加热辊,但如图3所示,第2拉伸辊16也可以是具备加热器31的加热辊。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5通过以使得第2拉伸辊16的辊表面温度比第1拉伸辊14、15的辊表面温度低的方式控制加热器31,能够生成热收缩率不同的2种丝线Y1、Y2。并且,控制装置5也可以根据要生产的丝线的种类切换第2拉伸辊16的加热器31的接通/断开。

3]如图4所示,也可以形成为:与第2拉伸辊16接近地配置分丝辊33,丝线Y2在第2拉伸辊16与分丝辊33之间卷挂1圈以上。

虽在前面的实施方式中也进行了说明,第2拉伸辊16与对拉伸后的丝线Y1进行热定形的第1拉伸辊14、15相比能够缩小直径。但是,若第2拉伸辊16的直径小,则丝线Y2的接触长度变短而夹持力降低。对于该点,如图4所示,若丝线Y2在第2拉伸辊16与分丝辊33之间卷挂1圈以上,则丝线Y2相对于第2拉伸辊16的接触长度变长而夹持力变高,丝线Y2变得难以滑动。另外,由于主要目的是提高夹持力,因此并不需要那么增多丝线Y2的卷挂圈数,1圈或2圈就足够了。

并且,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说明了的那样,朝第1拉伸辊14、15卷挂之前的丝线Y1、和朝第2拉伸辊16卷挂之前的丝线Y2以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行进(参照图2)。前侧的丝线Y1相对于第1拉伸辊14、15以小于360度的卷挂角度卷挂,因此,在第1拉伸辊14、15的卷挂的前后,丝线Y1的丝线通道并不偏移。另一方面,对于后侧的丝线Y2,通过在第2拉伸辊16与分丝辊33之间卷挂1圈以上,卷挂于第2拉伸辊16后的丝线Y2的丝线通道相对于卷挂前的丝线通道朝前方偏移。由此,能够使由第1拉伸辊14、15输送的丝线Y1和由第2拉伸辊16输送的丝线Y2的丝线通道在于络交装置26中并丝之前一致。

更详细地说,通过将丝线Y2在第2拉伸辊16和分丝辊33上卷挂1圈,能够使丝线Y1和丝线Y2的丝线通道一致。若丝线Y2的卷挂圈数为2圈,则丝线Y2的丝线通道相对于丝线Y1而朝反方向偏移,但偏移量尚小,因此使丝线Y1和丝线通道一致并不怎么困难。但是,若丝线Y2的卷挂圈数在此以上,则与丝线Y1之间的丝线通道的偏移进一步变大而难以使丝线通道一致。因而,若使丝线Y2的卷挂圈数为1圈或者2圈,则容易使丝线Y1与丝线Y2的丝线通道一致。反言之,使丝线Y2的卷挂圈数为1圈或者2圈,以利用该圈数获得必要甚至更大夹持力的方式也能够决定第2拉伸辊16的直径。另外,在图4的方式中,先进行后侧的丝线Y2的挂丝,在第2拉伸辊16和分丝辊33中,将丝线Y2从后侧朝前侧卷挂1圈或者2圈。然后进行前侧的丝线Y1的挂丝。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送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条丝线Y(丝线Y1和丝线Y2双方)的喂丝辊(预热辊11~13)是加热辊,但该喂丝辊也可以是非加热辊。例如,在纤维材料为尼龙的情况下,玻璃化转变温度低(40~50℃左右),因此多不需要进行拉伸前的预热。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上述喂丝辊形成为非加热辊。

5]各种辊的个数、布局等也能够适当变更。

(1)如图5的(a)所示,第2拉伸辊16也可以配置在相比辊17更靠右侧的位置。由此,丝线Y2相对于第2拉伸辊16的卷挂角度变大,夹持力上升。并且,例如在图1中,第2拉伸辊16设置在从纺丝喷丝头7到辊10的丝线通道与辊17和辊18间的丝线通道之间的空间。但是,实际上,上述的空间窄,因此难以进行挂丝作业,要求慎重的作业。与此相对,在图5的(a)中,第2拉伸辊16配置在相比辊17与辊18之间的丝线通道更靠右侧的空间,因此不会产生如上所述的问题。

并且,如图5的(b)所示,由第2拉伸辊16输送的丝线Y2也可以并未卷挂于辊17而直接被朝辊18输送。并且,如图5的(c)所示,丝线Y2并未卷挂于辊17而直接被朝辊18输送的结构,也可以在与图5的(b)相同的基础上,使丝线Y2在第2拉伸辊16与分丝辊33之间卷挂1圈以上。

(2)图6的纺丝牵引装置61具备被收纳于保温箱40的2个预热辊41、42以及2个第1拉伸辊43、44,以及配置在保温箱40的外侧的第2拉伸 辊45。

2个预热辊41、42配置在保温箱40内的上侧空间,2个第1拉伸辊43、44配置在保温箱40内的下侧空间。这4个辊41~44是分别具备加热器50的加热辊。另一方面,第2拉伸辊45是不具备加热器的非加热辊,且配置在保温箱40的下方。

控制装置5针对保温箱40内的2个预热辊41、42和2个第1拉伸辊43、44的每个分别控制马达(省略图示)以及加热器50。2个第1拉伸辊43、44的喂丝速度V3、V4被设定成比2个预热辊41、42的喂丝速度V1、V2快。并且,2个第1拉伸辊43、44的辊表面温度T3、T4被设定成比2个预热辊41、42的辊表面温度T1、T2高。

此外,控制装置5控制第2拉伸辊45的马达。第2拉伸辊45的喂丝速度V5被设定成比2个预热辊41、42的喂丝速度V1、V2快。另外,第2拉伸辊45为非加热辊,因此,第2拉伸辊45的辊表面温度T5比2个第1拉伸辊43、44的辊表面温度T3、T4低。

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条丝线Y从丝线导入口40a被导入保温箱40内。多条丝线Y中的丝线Y1首先卷挂于2个预热辊41、42,且在由2个预热辊41、42输送的期间被预热至能够拉伸的温度。接着,丝线Y1卷挂于2个第1拉伸辊43、44。丝线Y1在喂丝速度不同的辊42、43之间被拉伸,并进一步由2个第1拉伸辊43、44加热至高温度而被热定形。然后,丝线Y1从第1丝线导出口40b被导出至保温箱40的外侧,并被卷挂于辊47。

另一方面,多条丝线中的丝线Y2也卷挂于2个预热辊41、42,且在由2个预热辊41、42输送的期间被预热至能够拉伸的温度。接着,丝线Y2从第2丝线导出口40c被导出至保温箱40的外侧,且被卷挂于第2拉伸辊45。丝线Y2在喂丝速度不同的辊42、45之间被拉伸。但是,第2拉伸辊45是非加热辊,因此丝线Y2在被拉伸后未被热定形。然后,丝线Y2由辊46、47输送,且借助配置在辊47、48之间的络交装置49而被与丝线Y1并丝。通过并丝而生成的混合长丝Ym由卷绕装置4卷绕。

(3)在上述图6的结构中,也可以进行与前面的图4同样的变更。即、如图7所示,可以与第2拉伸辊45接近地配置分丝辊51,丝线Y2在第2 拉伸辊45与分丝辊51之间卷挂1圈以上。另外,在丝线Y2在第2拉伸辊45上卷挂1圈以上的图7的结构中,能够省略图6的辊46。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