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5183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领域,特别地,是一种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



背景技术:

空气变形工艺是将单股或多股复丝,通过超喂方式进入到变形喷咀,在超声空气流的作用下,产生长度的收缩和毛圈的成形,从而形成互相缠绕的带圈圈的纱。

其中,喷嘴是空气变形工艺中重要的部件,由于喷嘴内部的气流速度很大,因此当高速气流从喷嘴内喷出时,与周围的空气发生摩擦,产生大量的噪音,因此,如何减小噪音就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该结构能够很好降低空气变形工艺中的喷嘴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包括喷嘴和降噪导流腔体,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降噪导流腔体的一端,所述喷嘴前设置一进气道,所述进气道环绕包覆所述喷嘴,所述降噪导流腔体内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一空腔的横截面大于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道连通,所述降噪导流腔体内、环绕所述第一空腔周向等距设置有第一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与所述进气道连通,环绕所述第二空腔周向等距设置有第二通气道,所述第二通气道与第一空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空腔的横截面不小于所述第一通气道的横截面之和,所述第二空腔的横截面不小于所述第二通气道的横截面之和。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气道、第二通气道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突出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气道、第二通气道的数量分别不少于2个。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一通气道、第二通气道起着分流的作用,因此气流从第一空腔到第二空腔的速度逐渐减小,因此其与空气的摩擦减小,起到降噪的目的,同时,由于通气管道内设置有突出部,同样起到降噪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高,能够很好的降低空气变形喷嘴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的A—A处截面图;

图3是本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中通气道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该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包括喷嘴10和降噪导流腔体20,所述喷嘴10设置在所述降噪导流腔体20的一端,所述喷嘴10前设置一进气道5,所述进气道5环绕包覆所述喷嘴10,所述降噪导流腔体20内设置互相连通的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16,所述第一空腔12的横截面大于所述第二空腔16,所述第一空腔12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道5连通,所述降噪导流腔体20内、环绕所述第一空腔12周向等距设置有第一通气道11,所述第一通气道11与所述进气道5连通,环绕所述第二空腔16周向等距设置有第二通气道15,所述第二通气道15与第一空腔12连通。

上述的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所述第一空腔12的横截面不小于所述第一通气道11的横截面之和,所述第二空腔16的横截面不小于所述第二通气道15的横截面之和。

上述的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所述第一通气道11、第二通气道15的内壁上间隔设置有突出部。

上述的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所述第一通气道11、第二通气道15的数量分别不少于2个。

上述的降噪空气丝喷嘴结构的工作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高速气流从进气道5中进入,气流作用在纱线1上,同时进入第一空腔12和第一通气道11,由于第一通气道11的分流作用,因此第一空腔12内气流的速度小于气流在进气道5中的速度,同时,由于第一通气道11的通气量小于第一空腔12的通气量,因此第一空腔12内的气流速度大于第一通气道11的气流速度,因此,纱线1不会进入第一通气道11,同理,由于第二通气道15的分流作用,第二空腔16内的气流速度小于第一空腔内12的气流速度,而第二通气道15内的气流速度又小于第二空腔16内的气流速度,因此纱线1不会进入到任一通气通道内,这样,气流速度由于第一通气道11和第二通气道15的分流作用而逐渐减小,因而从降噪导流腔体20内出来的气流与外部空气的摩擦减小,达到降噪的目的。

由于第一通气道11和第二通气道15内间隔设置有突出部13,因此气流在通气道内曲折流动,因此气流的流速逐渐平稳,达到进一步消音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通气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处不同的形状,比如长方体、圆柱体等,随着通气道的形状的改变,其内的突出部13也作出相应的变化,同时,第一通气道11与第二通气道15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连通或者不连通,而同样根据实际情况,可设计相应的第一空腔12和第二空腔16,甚至第三空腔,其形状逐级减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很好的实现降噪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