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7653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织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纺织加工设备技术领域,一种纺织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纺纱机中,需要对纺织出来的成品纱进行绕制,而现有的绕线柱的长度是固定的,无法根据绕线作业的需要而改变。传统的绕线柱的长度一般通过人们手动调节,调节速度慢,不能满足现有需要,如今,在纺织业上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在绕线柱长度调节的方式上不在使用手动调节长度的绕线机,逐渐采用自动调节绕线柱长度的绕线机进行绕线,能够提高绕线效率,但是传统的自动绕线机调节步骤复杂,需要人工反复的进行调节,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纺织加工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纺织加工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左侧固定设有支撑杆,所述底座顶部右侧端面内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左右延伸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槽内的所述导向杆上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设置的滑动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滑动支撑杆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一绕线体和第二绕线体,所述支撑杆内设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左右延伸设置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周向固定设有第一锥轮,所述第一锥轮右侧底部啮合连接有第二锥轮,所述第二锥轮上固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转动套筒,所述转动套筒右侧延伸段贯穿所述支撑杆的右侧端面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转动套筒末端与所述第一绕线体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套筒内过渡配合连接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绕线体由第一挡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右侧端面且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一绕线组件组成,所述第二绕线体由第二挡板、右侧端与所述滑动支撑杆左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三转动轴以及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挡板左侧端面且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二绕线组件,所述第一挡板内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前后内壁对称设有滑动槽,前后两侧的所述滑动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左侧的所述第二腔体左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三锥轮,所述滑动块右侧的所述第二腔体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有第四锥轮,所述第三锥轮和所述第四锥轮上方的所述滑动块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五锥轮,所述第一转动轴左侧端与绕线电机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导向杆左侧端与所述导向槽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右侧端与所述导向槽右侧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绕线电机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一腔体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右侧端与所述第一腔体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转动轴左侧端与长度调节电机配合连接,所述长度调节电机外表面嵌于所述绕线电机下方的所述第一腔体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右侧延伸段贯穿所述第一挡板左侧端面且探至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二转动轴与所述第一挡板左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探至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右侧末端与所述第三锥轮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每个所述第一绕线组件均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绕线杆组成,前后对称的所述绕线杆相对侧相对称设有导槽,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二绕线组件分别位于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一绕线组件内的前后两侧所述绕线杆之间且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绕线组件左侧末端边缘处前后对称设有分别探至前后两侧所述绕线杆内的所述导槽内且滑动配合的凸块。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所述滑动槽内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与所述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所述滑动槽内的所述滑动块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顶部末端与所述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所述滑动槽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底部末端与第一电机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所述滑动槽内底壁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下方的所述第一挡板内设有蓄电块,所述蓄电块与所述第一电机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四锥轮右侧末端固定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长度调节转动轴,所述长度调节转动轴右侧延伸段贯穿所述第一挡板右侧端面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长度调节转动轴右侧端面内设有调节螺纹孔,所述调节螺纹孔内螺纹配合连接有长度调节螺纹杆,所述长度调节螺纹杆右侧末端与所述第二绕线组件之间的所述第二挡板左侧端面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滑动块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五锥轮之间设有第四转动轴,所述第四转动轴贯穿所述滑动块且转动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散热减震装置包括散热片和减震板,所述散热片设置在所述绕线电机前后侧面,所述减震板设置在所述绕线电机上下侧面和左侧面,所述减震板与所述支撑杆内侧壁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一腔体内设左右延伸设置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上周向固定设第一锥轮,第一锥轮右侧底部啮合连接第二锥轮,第二锥轮上固设向右侧延伸设置的转动套筒,转动套筒右侧延伸段贯穿支撑杆的右侧端面且转动配合连接,转动套筒末端与第一绕线体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绕线驱动工作,转动套筒内过渡配合连接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左侧端与长度调节电机配合连接,长度调节电机外表面嵌于绕线电机下方的第一腔体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右侧延伸段贯穿第一挡板左侧端面且探至第二腔体内,第二转动轴与第一挡板左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第二转动轴探至第二腔体内的右侧末端与第三锥轮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第一绕线体和第二绕线体的探至配合连接,实现长度驱动调节。

2.通过第一绕线体由第一挡板以及设置在第一挡板右侧端面且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一绕线组件组成,第二绕线体由第二挡板、右侧端与滑动支撑杆左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三转动轴以及固定设置第二挡板左侧端面且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二绕线组件,第一挡板内设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前后内壁对称设滑动槽,前后两侧的滑动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滑动块,滑动块左侧的第二腔体左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三锥轮,滑动块右侧的第二腔体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四锥轮,第三锥轮和第四锥轮上方的滑动块左右两侧对称设第五锥轮,从而实现第一绕线体与第二绕线体的长度调节配合。

3.通过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滑动槽内设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与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滑动槽内的滑动块螺纹配合连接,第一螺纹杆顶部末端与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滑动槽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螺纹杆底部末端与第一电机配合连接,第一电机外表面嵌于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滑动槽内底壁内且固定连接,第一电机下方的第一挡板内设蓄电块,蓄电块与第一电机电性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传动连接以及自动控制脱离工作。

4.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快速实现对第一绕线体和第二绕线体的伸缩调节,提高了调节速度,能通过绕线电机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以及第一锥轮转动,由第一锥轮带动第二锥轮转动,进而由第二锥轮带动转动套筒以及带动第一绕线体和第二绕线体转动,从而实现绕线驱动工作,提高绕线效率以及稳定性,调节步骤简单,提高了整体工作进程。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纺织加工装置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纺织加工装置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绕线体和第二绕线体配合连接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绕线杆内的导槽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绕线组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滑动块左右两侧的第五锥轮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第三锥轮和第四锥轮配合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纺织加工装置长度调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腔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绕线电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纺织加工装置,包括底座5,所述底座5顶部左侧固定设有支撑杆6,所述底座5顶部右侧端面内设有导向槽51,所述导向槽51内左右延伸设有导向杆52,所述导向槽51内的所述导向杆52上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设置的滑动支撑杆7,所述支撑杆6与所述滑动支撑杆7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一绕线体8和第二绕线体9,所述支撑杆6内设有第一腔体61,所述第一腔体61内设有左右延伸设置第一转动轴611,所述第一转动轴611上周向固定设有第一锥轮612,所述第一锥轮612右侧底部啮合连接有第二锥轮615,所述第二锥轮615上固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转动套筒617,所述转动套筒617右侧延伸段贯穿所述支撑杆6的右侧端面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转动套筒617末端与所述第一绕线体8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套筒617内过渡配合连接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二转动轴616,所述第一绕线体8由第一挡板8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81右侧端面且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一绕线组件82组成,所述第二绕线体9由第二挡板91、右侧端与所述滑动支撑杆7左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三转动轴93以及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挡板91左侧端面且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二绕线组件92,所述第一挡板81内设有第二腔体83,所述第二腔体83前后内壁对称设有滑动槽84,前后两侧的所述滑动槽84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滑动块841,所述滑动块841左侧的所述第二腔体83左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三锥轮831,所述滑动块841右侧的所述第二腔体83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有第四锥轮832,所述第三锥轮831和所述第四锥轮832上方的所述滑动块841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五锥轮843,所述第一转动轴612左侧端与绕线电机613配合连接,所述绕线电机613上设置有散热减震装置。

其中,所述导向杆52左侧端与所述导向槽51左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52右侧端与所述导向槽51右侧内壁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滑动支撑杆7沿导向槽51左右方向导向移动,提高滑动支撑杆7移动稳定性。

其中,所述绕线电机613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一腔体61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612右侧端与所述第一腔体61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绕线工作,提高绕线工作效率。

其中,所述第二转动轴616左侧端与长度调节电机614配合连接,所述长度调节电机614外表面嵌于所述绕线电机613下方的所述第一腔体61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616右侧延伸段贯穿所述第一挡板81左侧端面且探至所述第二腔体83内,所述第二转动轴616与所述第一挡板81左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616探至所述第二腔体83内的右侧末端与所述第三锥轮831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第一绕线体8和第二绕线体9的探至配合连接,实现长度调节。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绕线组件82均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绕线杆821组成,前后对称的所述绕线杆821相对侧相对称设有导槽8211,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二绕线组件92分别位于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一绕线组件82内的前后两侧所述绕线杆821之间且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绕线组件92左侧末端边缘处前后对称设有分别探至前后两侧所述绕线杆821内的所述导槽8211内且滑动配合的凸块921,从而实现第一绕线体8和第二绕线体9配合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所述第二腔体83后侧内壁的所述滑动槽84内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螺纹杆844,所述第一螺纹杆844与所述第二腔体83后侧内壁的所述滑动槽84内的所述滑动块841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844顶部末端与所述第二腔体83后侧内壁的所述滑动槽84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844底部末端与第一电机845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机845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二腔体83后侧内壁的所述滑动槽84内底壁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845下方的所述第一挡板81内设有蓄电块846,所述蓄电块846与所述第一电机845电性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传动连接以及自动控制脱离工作。

其中,所述第四锥轮832右侧末端固定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长度调节转动轴833,所述长度调节转动轴833右侧延伸段贯穿所述第一挡板81右侧端面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长度调节转动轴833右侧端面内设有调节螺纹孔834,所述调节螺纹孔834内螺纹配合连接有长度调节螺纹杆835,所述长度调节螺纹杆835右侧末端与所述第二绕线组件92之间的所述第二挡板91左侧端面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第一绕线体8和第二绕线体9的伸缩工作配合。

其中,所述滑动块841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五锥轮843之间设有第四转动轴842,所述第四转动轴842贯穿所述滑动块841且转动配合连接。

其中,所述散热减震装置包括散热片6132和减震板6131,所述散热片6132设置在所述绕线电机613前后侧面,所述减震板6131设置在所述绕线电机613上下侧面和左侧面,所述减震板6131与所述支撑杆6内侧壁相连接,通过设置所述散热减震装置能够加快所述绕线电机613散热并减少所述绕线电机613工作产生的热量。

初始状态时,滑动块841位于第二腔体83前后内壁内的滑动槽84内的最顶部位置,此时,滑动块841左右两侧的第五锥轮843分别最大程度远离左右两侧第三锥轮831和第四锥轮832,同时,长度调节螺纹杆835最大程度探至调节螺纹孔834内,此时,长度调节螺纹杆835右侧端面与第二挡板91左侧端面相抵接,同时,滑动支撑杆7位于导向槽51内的最左侧位置。

当需要调节长度以及绕线工作时,首先通过第一电机845带动第一螺纹杆844转动,由第一螺纹杆844带动滑动块841逐渐沿前后滑动槽84的底部方向滑动,直至如图6所示滑动块841移动到前后滑动槽84内最底部位置时,此时,滑动块841左右两侧的第五锥轮843分别与左右两侧第三锥轮831和第四锥轮832啮合连接,然后控制第一电机845停止转动,接着控制长度调节电机614带动第二转动轴616转动,由第二转动轴616带动第三锥轮831转动,进而由第三锥轮831带动滑动块841左侧的第五锥轮843转动,由滑动块841左侧的第五锥轮843带动第四转动轴842转动,进而由第四转动轴842带动滑动块841右侧的第五锥轮843转动,由滑动块841右侧的第五锥轮843带动第四锥轮832转动,进而由第四锥轮832带动长度调节转动轴833转动,此时由长度调节转动轴833与长度调节螺纹杆835螺纹转动配合,使长度调节螺纹杆835带动第二绕线体9以及第二绕线体9上的滑动支撑杆7朝右侧移动,此时,滑动支撑杆7逐渐沿导向槽51内的导向杆52右侧方向滑动,直至调节至指定位置后,然后控制长度调节电机614停止转动,然后通过第一电机845带动第一螺纹杆844反向转动,由第一螺纹杆844带动滑动块841逐渐沿前后滑动槽84的顶部方向滑动,直至滑动块841移动到第二腔体83前后内壁内的滑动槽84内的最顶部位置,此时,滑动块841左右两侧的第五锥轮843分别最大程度远离左右两侧第三锥轮831和第四锥轮832,然后通过绕线电机613带动第一转动轴612转动,进而由第一转动轴612带动第一转动轴612上的第一锥轮612转动,由第一锥轮612带动第二锥轮615转动,进而由第二锥轮615带动转动套筒617转动,由转动套筒617带动第一绕线体8和第二绕线体9转动,从而实现绕线驱动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一腔体内设左右延伸设置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上周向固定设第一锥轮,第一锥轮右侧底部啮合连接第二锥轮,第二锥轮上固设向右侧延伸设置的转动套筒,转动套筒右侧延伸段贯穿支撑杆的右侧端面且转动配合连接,转动套筒末端与第一绕线体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绕线驱动工作,转动套筒内过渡配合连接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左侧端与长度调节电机配合连接,长度调节电机外表面嵌于绕线电机下方的第一腔体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右侧延伸段贯穿第一挡板左侧端面且探至第二腔体内,第二转动轴与第一挡板左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第二转动轴探至第二腔体内的右侧末端与第三锥轮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第一绕线体和第二绕线体的探至配合连接,实现长度驱动调节。

2.通过第一绕线体由第一挡板以及设置在第一挡板右侧端面且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一绕线组件组成,第二绕线体由第二挡板、右侧端与滑动支撑杆左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三转动轴以及固定设置第二挡板左侧端面且上下对称设置的第二绕线组件,第一挡板内设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前后内壁对称设滑动槽,前后两侧的滑动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滑动块,滑动块左侧的第二腔体左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三锥轮,滑动块右侧的第二腔体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第四锥轮,第三锥轮和第四锥轮上方的滑动块左右两侧对称设第五锥轮,从而实现第一绕线体与第二绕线体的长度调节配合。

3.通过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滑动槽内设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与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滑动槽内的滑动块螺纹配合连接,第一螺纹杆顶部末端与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滑动槽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螺纹杆底部末端与第一电机配合连接,第一电机外表面嵌于第二腔体后侧内壁的滑动槽内底壁内且固定连接,第一电机下方的第一挡板内设蓄电块,蓄电块与第一电机电性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传动连接以及自动控制脱离工作。

4.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快速实现对第一绕线体和第二绕线体的伸缩调节,提高了调节速度,能通过绕线电机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以及第一锥轮转动,由第一锥轮带动第二锥轮转动,进而由第二锥轮带动转动套筒以及带动第一绕线体和第二绕线体转动,从而实现绕线驱动工作,提高绕线效率以及稳定性,调节步骤简单,提高了整体工作进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