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0459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利用分别设在传送路径的相对位置上的驱动辊和夹持辊而夹持传送记录介质,利用设在该驱动辊和夹持辊的下游侧的图像记录部将图像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上。
背景技术
图21表示现有的图像记录装置上的图像记录部的外围结构。如图所示,在传送路径90的上侧设置记录头91,该记录头91可以进行扫描,沿着记录纸的宽度方向进行扫描并喷出墨水,在与该记录头91相对的传送路径90的下侧,设置用于支撑正在进行记录的记录纸的压板。而且,分别在与传送路径90的相对位置上,在记录头91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成对地设置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在下游侧成对地设置出纸辊94和加速辊96。另外,在驱动辊93和出纸辊94上,从未图示的电动机等驱动源经由齿轮等传递驱动力。另一方面,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夹持辊95和加速辊96,并且分别通过弹簧等向驱动辊93或出纸辊94侧施力,从而与驱动辊93或出纸辊94压接。
利用传送装置从未图示的纸托盘传送的记录纸P,被上游侧的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夹持并传送到压板92上。当记录纸P的前端到达记录头91的下方时,记录头91开始扫描,墨水从记录头91喷出到该记录纸P上。以规定的换行量间歇驱动上述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该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每次间歇时,记录头91进行扫描,并反复进行此动作,从而在以规定换行量传送的记录纸P的规定区域上记录图像。而且,当记录纸P的前端到达下游侧的出纸辊94和加速辊96时,记录纸P的前端侧被出纸辊94和加速辊96夹持,并且后端侧被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夹持,在此状态下进行图像记录。这样,在记录头9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由辊夹持记录纸P,从而付与记录纸P适当的张力。当从记录头91喷出的墨水滴弹到记录纸P上时,虽然该墨水滴的溶剂立即蒸发而在记录纸P上发生收缩,但是利用此张力可以使压板92上的记录纸P保持平坦。另外,当传送记录纸P时,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该记录纸P由下游侧的出纸辊94和加速辊96进行传送。而且,图像记录结束的记录纸P,还通过出纸辊94和加速辊96,排出到未图示的出纸托盘。
图22是表示设在记录头91的上游侧的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的俯视图。如图所示,相对于一个驱动辊93,沿轴向以规定间隔排列设置四个夹持辊95。驱动辊93的轴与各夹持辊95的轴平行,如图中的斜线所示,驱动轴93和各夹持辊95在与轴平行的线状区域内分别压接而形成夹持位置N。因此,记录纸P虽然在四个线状夹持位置N上被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夹持,但是当记录纸P通过该夹持位置N时,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产生的夹持力暂时放开,并且向记录纸P的后端施加各夹持辊95的作用力,从而向传送方向推出记录纸P。
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设在记录头91下游侧的加速辊96,由于直接与弹到墨水滴之后的记录纸P的记录面接触,所以如果向出纸辊94侧强力挤压,则导致该记录面上残留痕迹等问题。因此,不能向加速辊96施加强挤压力。因此,出纸辊94和加速辊96对记录纸P的夹持力不得不减弱,如上所述,即使在记录纸P通过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的夹持位置N时产生推出力,也无法利用出纸辊94和加速辊96对记录纸P的夹持力限制该推出力。因此,由于存在该推出力,所以导致记录纸P从出纸辊94和加速辊96之间的夹持位置滑出,被传送规定的换行量以上,即所谓的“跃变”。当发生该跃变时,副扫描方向的记录位置偏移,记录图像上产生不均或拔白。
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对策,公知的是图23A所示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结构中,相对于记录头91上游侧的一个大径的驱动辊97,直径小于该驱动辊97并且以圆锥状形成大径部和小径部的两个夹持辊98作为一对进行同轴配置,使其各大径部位于两端,从而形成一个辊组99,在驱动辊97的轴向上以规定间隔排列设置四个辊组99。此外,将各辊组99的轴配置成相对于驱动辊97的轴仅倾斜规定角度,并且使设在两端侧的两个辊组99的该倾斜角大于设在驱动辊97中央侧的两个辊组99的该倾斜角。由此,驱动辊97与各夹持辊98之间的夹持位置N形成点状,并且传送方向的位置彼此偏移。因此,记录纸P通过各自的各夹持位置N的时间偏移,驱动辊97和夹持辊98对记录纸P的夹持阶段性地放开,从而可以抑制记录纸P的跃变。
专利文献1特开平2002-226077号公报另外,根据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下内容以图23B(与专利文献1的图4(b)对应)所示的对应关系配置夹持辊和驱动辊。夹持辊(压紧辊)98,可旋转地安装在设于未图示的支架上的旋转轴上。如上所述,相对于驱动辊97的旋转轴倾斜规定角度而安装夹持辊98的旋转轴。通过弹簧向所述支架施力,从而将夹持辊98挤压在驱动辊97的上部,将夹持辊98的大径部98a和98d压接在驱动辊97上而形成夹持。这时,由大径部98a和驱动辊97所形成的夹持位置与由大径部98d和驱动辊97所形成的夹持位置都处于驱动辊97最上端的下方并处于传送方向下游侧。如图23B所示,由大径部98d和驱动辊97所形成的夹持位置,与由大径部98a和驱动辊97所形成的夹持位置相比,更靠近传送方向下游侧。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记录介质,在其前端侧被图像记录部下游侧的辊组夹持而在传送路径上进行传送的状态下,后端越过驱动辊的最上端部位并下降,阶段性地与夹持位置分离。即,记录介质相对于夹持辊与驱动辊的接触终止位置,与由大径部98d和驱动辊97所形成的夹持位置一致,因此,记录介质的后端,在趋向于下降方向的状态下与夹持位置分离,立即成为自由状态,因此易于上浮。当后端上浮时,有损整个记录介质的平坦性,由于在图像记录部上记录介质与记录头之间并未产生均等的间隙,因此产生有损记录质量的问题。
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夹持辊的大径部与驱动辊的夹持位置偏离传送方向,并且在沿着传送方向一侧的端边侧将记录介质位置对齐之后进行传送。因此,当夹持宽度方向尺寸在规格之外的记录介质时,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夹持位置不对称,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夹持辊和驱动辊的接触开始位置或夹持位置偏离传送方向,因此可能会向传送方向倾斜地传送记录介质。
如上所述,各夹持辊98的外径沿着轴向以锥形进行变化,并且,使其轴相对于驱动辊97倾斜。另外,上将夹持辊98可旋转地安装在设于由弹簧施力的支架上的旋转轴上,并挤压在驱动辊97上。根据夹持辊98相对于驱动辊97的位置,一个辊组99上的各夹持辊98与驱动辊97压接的位置N,在一个辊组99中有时相对于与辊的旋转轴垂直的轴并不是左右对称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夹持位置上的夹持辊98的直径在左右辊上不同,所以随驱动辊97的旋转而从动的夹持辊98的旋转速度左右不同。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左右夹持辊98必须独立旋转。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左右夹持辊98可以相对于辊组99的轴自由旋转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各夹持辊98可以相对于轴向移动,并使一个辊组99上的夹持位置N的间隔可以发生变动。于是,导致难以准确设定各夹持位置N的传送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为了将左右夹持辊98固定在轴上而使左右夹持辊同样旋转,必须使锥形一定,使得各夹持辊98的外径左右对称,并且必须相对于驱动辊97进行定位,使得左右夹持辊同样旋转,因此导致夹持辊98的制造和驱动辊97以及各辊组99的装配繁琐。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述,当将夹持辊可旋转地支撑在设于支架(压紧辊支架)上的旋转轴(支撑轴)上,并且通过弹簧将该支架挤压在驱动辊上时,则该挤压力的反力作用在支撑轴的轴承部上。但是,由于支架和夹持辊一般是ABS等合成树脂材料的,而夹持辊的支撑轴是金属(钢材),所以当为了传送记录介质而使夹持辊与支撑轴一体旋转时,合成树脂制的轴承部分被削减,产生噪音问题。而且,当上述轴承部的削减变大时,则支撑轴的轴心位置远离驱动辊,相反支架的表面(传送面)与驱动辊的外周面对接,因而导致夹纸。此外,当驱动辊为硬质材料时,支架的表面被削减。
即使为解决此问题而在轴承部上涂敷润滑油等润滑材料,当作为记录介质的纸粉混入润滑油时,该纸粉作为研磨剂而发挥作用,也会导致轴承部越来越被削弱。另外,当在轴承部上涂敷润滑油时,在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存在润滑油变成液态等而附着并弄脏记录介质的问题。
虽然为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考虑使支撑轴的轴端外周的一部分成形为D型剖面,但是,如果支撑轴的直径小,则难以进行加工。并且,轴承部也必须形成D型孔,制造成本升高,并且将支撑轴组装入轴承部的作业也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可靠地抑制记录介质的跃变并防止图像记录装置的记录图像劣化的装置。而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利用图像记录部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精度良好,并可以防止因对于记录介质的记录位置偏移而导致记录质量下降。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不必对支撑轴进行成形加工,即可使夹持辊顺利地旋转,并可以消除轴承部的削减等损伤,可以可靠利用图像记录部传送记录介质,组装性能优良且价格低廉。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包括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部和用于将记录介质传送至该图像记录部的传送路径;在设置于该传送路径上的驱动辊和随之从动的多个夹持辊之间夹持记录介质而进行传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辊的下方大致沿着该驱动辊的驱动轴的方向具有多个所述夹持辊,并将上述多个夹持辊的各旋转轴配置成相对于上述驱动辊的驱动轴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所述夹持辊与驱动辊对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上述驱动辊外周的最下端部位的上方,并位于传送方向上游侧。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夹持辊的旋转轴设置成相对于驱动辊的驱动轴倾斜,并且夹持辊与驱动辊对记录介质的夹持,通过与夹持辊数目相同的多个点形成,所以与通过线接触而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夹持记录介质时相比,当夹持状态放开时,可以减小向传送方向多余推出记录介质的力。
根据本发明,由于各夹持位置位于上述驱动轴外周的最下端部位的上方,且位于传送方向上游侧,夹持辊和驱动辊的与记录介质的接触终止位置位于夹持位置的下游侧,所以记录介质的后端,在离开夹持位置之后,进一步被沿着驱动辊下端侧的外周引导至夹持位置的下方,所以终止与驱动辊的接触。因此,可以抑制其后端向上浮起而进行传送,可以保持整个表面的平坦性。其结果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传送,而无损图像记录部的记录质量。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多个夹持辊的各旋转轴,可以将其两端部中靠近与所述传送路径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的一侧端部配置成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进行传送时夹持辊向传送方向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旋转,拉伸所述两侧端的张力作用在记录介质上,所以可以防止在记录介质的中央部附近发生挠曲或折皱等,并传送至图像记录部。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多个夹持辊的配置可以形成下述形状在所述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上,以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为中心的两侧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沿着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平衡良好地夹持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夹持辊的外形为,夹持辊的轴线方向上的包含夹持位置的规定区域可以形成相同直径。在这种情况下,与夹持辊的外形形成锥形时相比,在设定夹持位置时可以达到易于与驱动辊对齐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所述驱动辊和所述夹持辊中任一方或两方的外周,至少所述夹持位置可以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使橡胶状弹性材料压缩变形,从而在多个夹持位置上,仅在各个微小范围内形成曲面状的面接触。因此,当记录介质离开夹持位置时,除了多个点(夹持位置)的夹持状态放开所产生的上述效果之外,在各夹持位置上可以逐渐缓慢地放开夹持状态,因而可以提高抑制多余推出记录介质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将所述多个夹持辊中的至少两个辊设置成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将其旋转轴的轴线平行地配置在大致与所述传送路径平行的面内。在这种情况下,与将夹持辊的旋转轴配置在同一轴上时相比,可以缩小配置夹持辊时在传送方向上的占有空间。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将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与所述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对齐而进行传送。在这种情况下,还在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上将夹持辊配置成,以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位中心的两侧形成对称形状,这样相互结合,即使记录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通常也可以沿着宽度方向而平衡良好地夹持传送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使向同一方向倾斜配置的所述夹持辊与所述驱动辊的夹持位置,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而延伸的同一直线上。这时,即使所传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并且该尺寸为规格外的尺寸,通常也可以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前端以传送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开始夹持,并且通常可以沿着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平衡良好地夹持传送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从所述夹持位置的下方经由U型转弯传送路径向所述夹持位置传送所述记录介质。这时,从下方经由U型转弯传送路径上引并传送记录介质,换言之,即使驱动辊与夹持辊之间需要较大的夹持力,由于驱动辊与夹持辊之间的夹持状态放开,所以可以将记录介质高精度地传送给图像记录部,而不会多余地排出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在所述夹持辊上分别形成凹陷部,并且分别在该凹陷部的轴向两侧形成分别与所述驱动辊压接的夹持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各夹持辊上分别形成凹陷部,并且分别在该凹陷部的轴向两侧形成分别与驱动辊压接的夹持部,将所述夹持辊排列设置成使其轴相对于驱动辊的轴向传送方向倾斜规定角度,从而在各夹持辊上,由传送方向上的两处与驱动辊之间夹持传送记录介质。由此,由于可以分散夹持辊与驱动辊的夹持压力,并且当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时,在这两处分开而放开夹持辊与驱动辊的夹持,所以当夹持辊与驱动辊放开对记录介质的夹持时,可以减弱向传送方向传送该记录介质的力,并且可以抑制记录介质的跃变。因此,可以实现一种不会在记录介质后端附近产生图像混乱的图像记录装置。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在至少夹持记录介质的后端附近而进行传送时,可以以规定的单位传送距离对上述驱动辊进行间歇驱动;所述各夹持辊的各夹持部分别与驱动辊压接的各夹持位置的传送方向的分离距离可以在所述单位传送距离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至少传送记录介质的后端附近时,以单位传送距离对上述驱动辊进行间歇驱动,上述各夹持辊的各夹持部分别与驱动辊压接的各夹持位置的传送方向的分离距离在上述单位传送距离以上,所以当记录介质的后端位于夹持辊的各夹持位置之间时,驱动辊必定间歇。由此,可以将各夹持辊与驱动辊所夹持的记录介质的后端附近的两处分别放开的时间可靠地分开,因而可以通过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夹持来抑制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夹持放开时的推出力。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各夹持辊的各夹持部可以形成相同直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述各夹持辊的各夹持部形成相同直径,所以与驱动辊的两处压接的夹持辊容易对齐。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各夹持辊的各夹持部与所述驱动辊压接的夹持位置,在传送方向上具有上游侧夹持位置组和下游侧夹持位置组,在上游侧夹持位置组中,夹持位置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一直线上,在下游侧夹持位置组中,夹持位置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直线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述各夹持辊的各夹持部与上述驱动辊压接的各夹持位置,在处于传送方向上游侧的夹持位置组和处于下游侧的夹持位置组的各个夹持位置组中,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同一直线上,所以,例如当使记录介质的前端与驱动辊对接而进行倾斜矫正时,可以使该对接位置相对于传送方向为同一位置,并且由于夹持记录介质前端的时间为同一时间,所以具有可以不倾斜地传送记录介质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对应于待传送的多种记录介质尺寸,将所述各夹持辊设置在各种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应于待传送的多种记录介质尺寸,将所述各夹持辊设置在各种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所以可以平衡良好地夹持传送各种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相对于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所述夹持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相对于传送路径宽度方向的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所述夹持辊,所以可以平衡良好地夹持传送以该中心为基准进行传送的各种记录介质,尤其是对于除定型尺寸以外的记录介质有效。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将所述各夹持辊的各轴配置成其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侧的端部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将所述各夹持辊的各轴配置成其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侧的端部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所以向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张力作用于由驱动辊和各夹持辊所夹持传送的记录介质上。由此,可以防止记录介质上发生挠曲或折皱等。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驱动辊和夹持辊上游侧的传送路径,可以从该驱动辊与夹持辊的夹持位置的下方向该夹持位置引导记录介质。而且,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传送路径也可以使记录介质从下向上U型转弯而进行引导。当上述驱动辊和夹持辊上游侧的传送路径,从驱动辊与夹持辊的夹持位置的下方将记录介质引导向该夹持位置时,尤其是当传送路径使记录介质从下向上U型转弯而进行引导时,为了借助于驱动辊和夹持辊的传送力而向上方传送记录介质,要求驱动辊和夹持辊具有较大的夹持力,当放开该夹持时的推出力大时尤其有效。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图像记录部可以包括用于喷出墨水而进行图像记录的喷墨记录头。使所述图像记录部包括用于喷出墨水而进行图像记录的喷墨记录头,则当驱动辊和夹持辊传送记录介质的后端所产生的跃变使图像劣化时尤为有效。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仅在夹持辊的轴上设置一个夹持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相对于驱动辊的轴仅设置一个辊,所以容易对辊进行定位。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夹持辊的凹陷部可以是与该夹持辊的轴向垂直相交的圆筒状的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凹陷部的形状简单,所以容易对夹持辊进行加工。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夹持辊的凹陷部可以是向该夹持辊的轴向倾斜而形成的槽。在这种情况下,夹持辊两端的夹持位置随着辊的旋转而逐渐变化。因此,当在驱动辊的下方沿着驱动辊的驱动轴相对于驱动辊的驱动轴倾斜地排列设置多个夹持辊时,各辊的夹持位置,在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各不相同。由此,可以分散放开夹持记录介质的时间,从而可以适当调整推出记录介质的力。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夹持辊的支撑轴的两端部由轴承部进行轴支撑;所述轴承部具有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其中,该第一轴承部用于支撑所述支撑轴两端部的外周面中的、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侧部,该第二轴承部用于支撑所述支撑轴的两端部,以使其不会脱落;在所述支撑轴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嵌入轴旋转阻止部件,并将该轴旋转阻止部件限制在所述第二轴承部上。这时,轴承部由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构成,其中,该第一轴承部用于支撑所述支撑轴两端部的外周面中的、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侧部,该第二轴承部用于支撑所述支撑轴的两端部,以使其不会脱落;在所述支撑轴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嵌入轴旋转阻止部件,并将该轴旋转阻止部件限制在所述第二轴承部上。因此,由于安装有轴旋转阻止部件的支撑轴不能相对于第二轴承部进行旋转,所以只有夹持辊可以顺利旋转,并可以消除轴承部的削减等损伤,因而可以可靠传送记录介质,达到防止图像记录质量劣化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可以形成过盈配合而嵌入所述支撑轴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形成过盈配合而嵌入所述支撑轴的形状,所以形成仅将一个轴旋转阻止部件嵌入支撑轴的至少一个端部的简单结构,不必对支撑轴实行成形加工,因而制造成本不会升高很多。而且,由于夹持辊和支撑轴对于轴承部的组装作业,也是先将安装有轴旋转阻止部件一侧的支撑轴的一端部分嵌入到第二轴承部上,所以组装作业性良好。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将第一轴承部配置在靠近夹持辊端面的一侧,夹持所述第一轴承部而将所述第二轴承部配置在远离夹持辊端面的一侧;第二轴承部可以具有用于扣合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的一对扣合爪。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将第一轴承部配置在靠近夹持辊端面的一侧,夹持所述第一轴承部而将所述第二轴承部配置在远离夹持辊端面的一侧,并且第二轴承部具有用于扣合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的一对扣合爪,所以先将安装有轴旋转阻止部分一侧的支撑轴的一端部分嵌入到第二轴承部中,之后使支撑轴返回到水平状态,仅通过这种简单操作就可以使支撑轴不从轴承部脱落,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组装作业性。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在构成所述传送路径的引导部件上一体形成所述第一轴承部和所述第二轴承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构成所述传送路径的引导部件上一体形成所述第一轴承部和所述第二轴承部,所以可以达到简化结构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夹持辊和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可以由合成树脂构成,支撑轴由金属制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夹持辊和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由合成树脂构成,支撑轴由金属制成,所以利用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使支承轴不能旋转,不会削减轴承部,所以夹持辊的姿势不会发生变化,可以达到防止记录介质经年劣化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相对于支撑轴可以是具有高摩擦性的材料。这时,当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相对于支撑轴为具有高摩擦性的材料时,可以达到防止该轴旋转阻止部件同时相对于支承轴和第二轴承部进行相对旋转。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可以为具有可插通所述支撑轴的插通孔的金属制的扁平形状;并且可以在所述插通孔上设置多个进入内侧的环状突起,所述各突起的前端部到达所述支撑轴的外周面,并且过盈配合嵌入该支撑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为具有可插通所述支撑轴的插通孔的金属制的扁平形状,并且在所述插通孔上设置多个进入内侧的环状突起,所述各突起的前端部到达所述支撑轴的外周面,并且过盈配合嵌入该支撑轴,所以将该金属制的扁平形状的轴旋转阻止部件牢固地固定在支撑轴上,只要将该轴旋转阻止部件固定,使其不能在轴承或夹持辊的支撑部的适当部位上旋转即可。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可以是金属制的扁平形状,并可以具有嵌入所述第二轴承部上的开放槽而阻止所述支撑轴旋转的舌片。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是金属制的扁平形状,并具有嵌入所述第二轴承部上的开放槽而阻止所述支撑轴旋转的舌片,所以可以达到极小地缩小轴旋转阻止部件的形状,并且防止支撑轴的旋转阻止效果劣化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将所述多个辊的各个支撑轴的两端部中靠近与所述传送路径的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的一侧端部配置成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在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上将夹持辊配置成以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为中心的两侧形成对称形状,即使记录介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通常也可以沿着宽度方向平衡良好地夹持传送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可以在所述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上,关于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左右对称地配置所述多个辊。这时,即使所传送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并且该尺寸为规格外的尺寸时,通常也可以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前端,以传送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开始夹持,并且通常可以沿着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平衡良好地夹持传送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中,还可以包括供纸盒和用于将堆积在供纸盒内的记录介质传送到传送路径的供纸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供纸盒内准备大量记录介质,所以可以将记录介质连续地供应给传送路径。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图像记录装置1的外观构成的透视图;图2是表示图像记录装置1的内部构成的纵剖视图;图3是表示拆除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沿图3中IV-IV线的向视剖视图;图5是表示引导部件28的构成的透视图;图6是表示夹持辊43的构成的透视图;图7是表示驱动辊42与各夹持辊43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驱动辊42的端部附近的夹持辊43的放大俯视图;图9是表示拆除滑架的图像记录装置的透视图;图10是表示支撑夹持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说明驱动辊与夹持辊的位置关系的模式剖视图;图12是说明夹持辊的配置的模式俯视图;图13是支撑夹持辊的第2传送壁的俯视图;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旋转阻止部件的夹持辊的支撑部的放大俯视图;图15A是沿图14的XVa-XVa线的向视剖视图,图15B是沿图14的XVb-XVb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夹持辊的安装作业的模式剖视图;图17A是第2实施方式的轴旋转阻止部件的后视图,图17B是侧视图,图17C是正视图;图18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轴旋转阻止部件安装在支撑轴上的透视图;图19A是夹持辊的支撑部的剖视图,图19B是放大剖视图;图20是相对于辊轴形成有斜槽的夹持辊的概略图;图21是表示现有的图像记录装置中的图像记录部的外围结构的图;图22是表示现有的图像记录装置中的驱动辊93和夹持辊95的俯视图;图23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图像记录装置中的驱动辊和夹持辊的配置的俯视图,图23B是驱动辊和夹持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参照

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复合机(图像记录装置)1的外观构成的图。本图像记录装置1是下部具有打印部2且上部一体具有扫描部3的多功能装置(MFDMulti Function Device),具有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和复印功能。该图像记录装置1中的打印部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图像记录装置,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因此,即使是没有扫描部3而不具有扫描功能或复印功能的打印机,也可以进一步包括通信部,从而具有传真功能等。而且,在将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用作复合机的情况下,可以是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图像记录装置1这样的小型装置,也可以是具有多个供纸盒和自动送纸装置(ADFAuto Document Feeder)的大型装置。此外,图像记录装置1虽然主要与未图示的计算机相连,根据该计算机发送的图像数据和文件数据而将图像或文件记录在记录纸上,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以与数字照相机相连而将数字照相机输出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纸上,或装填各种记录介质而将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上的图像数据等记录在记录纸上。
如图1所示,图像记录装置1的外形基本为长方体,图像记录装置1的下部为打印部2。打印部2在正面形成开口2a,以上下两层设置供纸托盘20和出纸托盘21,使得露出该开口2a。供纸托盘20用于储存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可以收容A4尺寸、B5尺寸、明信片尺寸等各种尺寸的记录纸,可以根据需要拉出滑动托盘20a而扩大托盘面。将收容于该供纸托盘20内的记录纸(未图示)传送向打印部2的内部并记录下所希望得到的图像,之后,排向出纸托盘21。
图像记录装置1的上部为扫描部3,构成所谓的平板扫描器。如图1和图2所示,在可自由开闭地设置成图像记录装置1的顶板的原稿盖板30的下侧,设置压板玻璃31和图像读取滑架32。压板玻璃31用于放置进行图像读取的原稿,在该压板玻璃31的下方,设置以图像装置1的进深方向为主扫描方向的图像读取滑架32,该图像读取滑架32可以沿图像记录装置1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Y方向)进行扫描。
在图像记录装置1的正面上部,设置用于对打印部2和扫描部3进行操作的操作面板4。操作面板4由各种操作按钮和液晶显示部构成,图像记录装置1可以根据来自该操作面板4的操作指示进行动作,也可以与计算机相连并根据该计算机通过打印机驱动器所发送的指示进行动作。例如,在图像记录装置1正面的左上部上,设有可以装填作为记录介质的各种小型存储插件的插槽部5,可以读出记录在装填于该插槽部5内的小型存储插件上的图像数据,并显示在液晶显示部上,而且可以由操作面板4进行输入,从而通过打印部2将任意图像记录在记录纸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图示的墨水储存部上,作为每种颜色的单个墨盒,收容有黑(Bk)、青绿(C)、品红(M)、黄(Y)各色墨盒,在通常情况下,利用具有挠性的墨水供给管将各墨盒和图4所示的记录部(图像记录部)24上的记录头(喷墨记录头)40连接起来。
在该外壳102的底部,配置可以从其前侧(图2中的左侧)的开口(开口部)2a插入的供纸盒(供纸托盘)20。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纸盒20,例如使被切割成A4尺寸、Letter尺寸、法定尺寸、明信片尺寸等尺寸的作为记录介质的纸P的短边,沿着与纸传送方向(X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在图2中为Y轴方向)延伸,将多张纸层叠(堆积)起来进行收容。
在供纸盒20的内侧(图2中的右侧),配置分纸用的分离倾斜板22。而且,如图4所示,在外壳102侧,将供纸装置106上的供纸臂26的基端部安装成可以沿上下方向转动,通过设于供纸臂26内的齿轮传递机构(驱动传递机构)27,将来自未图示的驱动源的旋转传递给设于该供纸臂26前端部上的供纸辊25(参照图4)。而且,通过该供纸辊25和分离倾斜板22,逐一分离传送堆积在供纸盒20内的作为记录介质的纸P。分离后的纸P经由包括朝向侧面的U型转弯路径的传送路径23,传送给设于供纸盒20后方的上侧(高位置)的记录部(图像记录部)24。
如图2和图4所示,作为用于将纸P传送到记录头40的下表面的传送辊,在压板41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配置驱动辊42,并在与该驱动辊42相对的下方配置夹持辊43。后文对该驱动辊42和夹持辊43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压板41的传送下游侧,配置为了将记录完毕的纸P传送(排出)到出纸部(出纸托盘)21而进行驱动的出纸辊44,并与此相对地配置用于向出纸辊44侧施力的加速辊45。
如图2所示,在供纸盒20的上侧形成有出纸部21,该出纸部21将利用记录部24进行记录的纸P记录面朝上地排出,与出纸部21连通的出纸口110a与外壳102前表面的开口部2a共通地开口。而且,在从纸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引导部件123的下表面到外壳102前端的出纸口110a之间,与外壳102一体地形成覆盖出纸部21上方的合成树脂制的隔板(下罩体)129。
下面,参照图2和图4对图像记录装置1的内部构成,尤其是对打印部2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所示,在设于图像记录装置1底部的供纸托盘20的内侧,配置用于使堆积在供纸托盘20上的记录纸分离并向上引导的分离倾斜板22,从该分离倾斜板22向上形成传送路径23。该传送路径23,先朝向上方,之后向正面侧弯曲,从图像记录装置1的背面侧向正面侧延伸,通过图像记录部24之后通向出纸托盘21。因此,收容在供纸托盘20内的记录纸,被传送路径23以从下向上U型转弯的方式进行引导而到达图像记录部24,通过该图像记录部24进行图像记录之后,被排出到出纸托盘21。
如图4所示,在供纸托盘20的上侧,设置用于逐一分离堆积在供纸托盘20上的记录纸并供应给传送路径23的供纸辊25。该供纸辊25,轴支撑在供纸臂26的前端26a上,该供纸臂26可与供纸托盘20接合或分离地上下移动,利用多个齿轮啮合而成的驱动传递机构27传递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并进行旋转。将供纸臂26设置成能够以基端26b为轴沿着上下方向摆动,在待机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供纸离合器或弹簧等向上侧跳起(图4所示的状态),在供应记录纸时向下侧摆动。通过使供纸臂26向下侧摆动,将轴支撑在其前端的供纸辊25压接在供纸托盘20上的记录纸的表面上。在此状态下,使供纸辊25旋转,从而利用供纸辊25的辊面与记录纸之间的摩擦力将处于最上方位置的记录纸排向分离倾斜板22。该记录纸,其前端与分离倾斜板22对接而被向上引导,并送入传送路径23。此外,当利用供纸辊25排出处于最上方位置的记录纸时,虽然有时会因摩擦或静电作用同时排出其正下方的记录纸,但是被这样错误排出的记录纸与分离倾斜板22对接,因而可以停止。
除了配置图像记录部24等的部位之外,在以规定间隔相对的外侧引导面160(第一传送壁)和内侧引导面152(第二传送壁)之间形成传送路径23。例如,图像记录装置1的背面侧的传送路径23,与图像记录装置1的框架一体形成有外侧引导面160,并通过将引导部件28固定在框架内而构成引导面152。此外,在传送路径23上,尤其是在传送路径23弯曲的部位,使各种传送辊29向外侧引导面160或内侧引导面152露出辊面,并能够以传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为轴向自由旋转。利用上述各传送辊29,顺利地传送与引导面接触的记录纸。
如图4所示,在传送路径23从下向上U型转弯之后的下游侧,设置图像记录部24。该图像记录部24,设有装载于未图示的扫描滑架上的喷墨记录头40,喷出由未图示的墨盒所供应的青绿色(C)、品红(M)、黄(Y)、黑(K)各色墨水并进行扫描,从而向压板41上所传送的记录纸进行图像记录。记录头40,可以沿主扫描方向(Y方向)和副扫描方向(X方向)进行扫描。
尤其是如图3和图9所示,将记录部24设在长方形的板状的第1和第2引导部件122、123之间,所述第1和第2引导部件122、123由箱型的主框架121及其左右一对侧板121a支撑,并沿Y轴方向(主扫描方向)延伸。记录部24上的装载有喷墨式记录头40的滑架105,横跨纸传送方向上游侧的第1引导部件122和下游侧的第2引导部件123而被可自由滑动地支撑(装载),并可以往复移动。
为了使滑架105往复移动,在配置于纸传送方向(箭头A方向)下游侧的第2引导部件123的上表面上,沿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延伸地设置同步皮带124,将用于驱动该同步皮带124的CR(滑架)电动机(未图示),固定在第2引导部件123的下表面上。
如图3和图4所示,与滑架105上的记录头40的下表面相对地沿Y轴方向延伸的扁平状的压板41,在上述引导部件122、123之间固定在主框架121上。
如图4所示,在上述图像记录部24的上游侧,设置驱动辊42和夹持辊(与驱动辊之间夹持记录纸的压辊)43,该驱动辊42和夹持在辊43夹持传送路径23上进行传送的记录纸,并传送到压板41上。另一方面,在图像记录部24的下游侧,设置用于夹持并传送记录完毕的记录纸的出纸辊44和加速辊45。在驱动辊42和出纸辊44上,从未图示的电动机传递驱动力,并以规定的换行量进行间歇驱动。另一方面,对该夹持辊43施力,使其压接在驱动辊42上,并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夹持辊43。夹持辊43,当记录纸进入到与驱动辊42之间时,仅退避该记录纸的厚度部分,并与驱动辊42一起夹持记录纸,将驱动辊42的旋转力可靠地传递向记录纸。虽然加速辊45也同样地设置在出纸辊44上,但是由于与记录完毕的记录纸压接,所以在辊面上形成马刺状的凹凸,以防止记录在记录纸上的图像劣化。
因此,在压板41上以规定的换行量间歇传送由驱动辊42和夹持辊43夹持的记录纸,每次换行时,喷墨记录头40进行扫描,从记录纸的前端侧进行图像记录。然后,进行图像记录后的记录纸的前端侧,由出纸辊44和加速辊45夹持,该记录纸的前端侧被出纸辊44和加速辊45夹持,后端侧被驱动辊42和夹持辊43夹持,在这种状态下,以规定的换行量进行间歇传送,同样地,由喷墨记录头40进行图像记录。另外,当传送记录纸时,记录纸的后端通过驱动辊42和夹持辊43,上述部件的夹持放开,由出纸辊44和加速辊45以规定的换行量进行间歇传送,同样地由喷墨记录头40进行图像记录。在记录纸的规定区域上进行图像记录之后,连续地驱动出纸辊44旋转,将出纸辊44和加速辊45所夹持的记录纸排向出纸托盘21。
参照图5详细说明驱动辊42和夹持辊43。图5是表示上述引导部件28的图,各夹持辊43分别轴支撑在引导部件28上。引导部件28形成有作为传送路径23的内侧引导面152的引导面70,通过其两端上所形成的安装部71而固定在图像记录装置1的框架等上。引导面70,上游侧形成从下向上弯曲的曲面,下游侧基本形成平面状,在引导面70上沿着传送方向适当形成引导挡边72,从而可以减少记录纸与引导面70的接触面积,并降低摩擦。
此外,在引导部件28上,从引导面70的下游端向传送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缺口73,从而将该下游端部分割成四部分,在各分割部分上形成夹持辊支撑部74。该夹持辊支撑部74稍微宽于夹持辊43轴向长度地凹陷,在其两端侧分别直立设置用于轴支撑夹持辊43的支撑片75。另外,在支撑片75上形成用于支撑夹持辊43的旋转轴的轴承。各夹持辊43分别轴支撑在两支撑片75上,将其辊面的一部分设置成从引导面70突出。该辊面与引导面70所引导传送的记录纸接触。虽然适当设定各夹持辊43从引导面70突出的高度即可,但是最好与上述引导挡边72的高度相同。此外,在各夹持辊支撑部74的底面上分别形成有弹簧支架76,在该弹簧支架76与图像记录装置1的框架等之间分别设置螺旋弹簧158(参照图9),从而向上方对各夹持辊支撑部74施力。引导部件28由合成树脂等可以弹性变形的原料构成,而且由于存在上述缺口73,各夹持辊支撑部74容易沿上下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所以各夹持辊43向设置在其上侧的未图示的驱动辊42施力,并且可以根据与驱动辊42之间夹持的记录纸的厚度向下侧退避。这样,沿着驱动辊42的轴向排列设置四个夹持辊43。
图6表示夹持辊43的结构。如图所示,夹持辊43,将树脂制的辊51可旋转地安装在金属制的轴(杆)50上。而且,也可以通过下文的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法,可相对于轴50旋转地轴支撑夹持辊51。辊51的材料最好是变形少的硬质塑料,此外,也可以取代金属制的轴50而采用螺旋弹簧轴支撑辊51。在该辊51上,在辊51的两端留有规定区域而形成沿径向陷没的凹陷部52。即,辊51的轴向的两侧(53L、53S)的直径大于其间的中央部(52)。在凹陷部52两侧留有的规定区域,成为用于与驱动辊42压接的夹持部53L、53S。如后文所述,各夹持辊43虽然将其轴50设置成相对于驱动辊42的轴朝传送方向倾斜规定角度,但是由于使轴50倾斜,所以夹持辊43与驱动辊42相接而形成的夹持位置不是线状而是点状。在该点状的夹持位置所存在的位置上形成上述凹陷部52,从而在凹陷部52两侧的夹持部53L、53S两处与驱动辊42压接。图中将该区域表示为夹持区域(夹持位置)N。由于各夹持部53L、53S形成相同直径,所以凹陷部52的两侧成为夹持部53L、53S上的夹持位置N。因此,夹持位置N之间的距离根据凹陷部52的宽度而不同,根据该距离与夹持辊43的倾斜角度,设定两个夹持位置N在传送方向上的分离距离。设定该凹陷部52,使得该分离距离为驱动辊42进行间歇驱动而传送记录纸的单位传送距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夹持部53L、53S的轴向宽度不同,并且相对于夹持部53S将夹持部53L加宽,但是各夹持部53L、53S的宽度,是考虑到由驱动辊42和夹持辊43夹持而传送向压板41的记录纸的传送角度等而设定的,并不特别限定该宽度。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夹持辊43处于传送方向上驱动辊42上游侧的位置上。即,由于在夹持辊43的最高高度位置下侧与驱动辊42相接,所以由该驱动辊42和夹持辊43夹持并传送的记录纸,比水平方向下偏规定角度而被排出。由此,记录纸被压在压板41上而进行传送,从而可以保持喷墨记录头40与记录纸之间的距离一定。考虑到排出记录纸的角度,设定驱动辊42与夹持辊43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夹持辊43的倾斜角度,并设定使夹持位置N处于辊51的何处位置,利用上述关系设定夹持部53L、53S和宽度。
图7表示各夹持辊43相对于驱动辊42的配置。如图所示,在一个驱动辊42的轴向上以列状设置四个夹持辊43(43a~43d)。作为辊的轴向宽度,该驱动辊42至少具有与待传送的A4尺寸或明信片等多种尺寸的记录纸对应的通纸宽度,该辊在金属制的辊的表面上涂敷陶瓷涂层而对记录纸施加摩擦力,随温度变化灵敏并且记录纸的传送力高,因此十分合适。在本打印部2上,由于使传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中心C(图7所示的单点划线)与记录纸的中心一致而进行传送,所以各夹持辊43,对应于A4尺寸或明信片等而待传送的多种尺寸的记录纸,在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地配置在各尺寸的记录纸的两端附近。例如,图7中的两端侧的两个夹持辊43a、43d与A4尺寸的两端附近对应,中央的两个夹持辊43b、43c与明信片尺寸对应。这样,通过将夹持辊43配置在记录纸的两端附近,可以平衡良好地夹持并传送各种尺寸的记录纸。此外,通过相对于中心C左右对称地配置各夹持辊43还可以平衡良好地夹持并传送记录纸,尤其是在传送A4尺寸或明信片尺寸等定型尺寸以外的记录纸时,可以相对于该记录纸左右对称地设定夹持位置N,因而十分合适。
而且,各夹持辊43的轴50,相对于驱动辊的轴倾斜规定角度θ。如图所示,将四个夹持辊43a~43d的各轴50配置成倾斜规定角度θ,使得处于传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C侧的端部成为传送方向下游侧。即,图右侧的两个夹持辊43c、43d的轴50向右上方倾斜角度θ,图左侧的两个夹持辊43a、43b的轴50向左上方倾斜角度θ,图右侧的夹持辊43的轴50与图左侧的两个夹持辊43的轴50的倾斜方向虽然相对于中心C左右对称,但是各自倾斜的角度θ相同。因此,如图所示,在被驱动辊42和各夹持辊43夹持而传送的记录纸P上,由驱动辊42和各夹持辊43施加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张力并进行传送。由此,可以防止在传送过程中记录纸P产生挠曲或折皱等。
如图7所示,配置各夹持辊73,使得宽幅的夹持部53L处于传送方向下游侧。其中,将各夹持部53L上的夹持位置作为N1,将各夹持部53S的夹持位置作为N2,则构成处于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夹持位置组的各夹持位置N1,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直线L1上,构成处于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夹持位置组的各夹持位置N2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直线L2上。这样,由于使各夹持位置N1、N2分别位于直线L1、L2上,所以驱动辊42和各夹持辊43夹持记录纸P的时间在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上为同一时间。尤其是,有助于使记录纸P的前端与处于停止状态的驱动辊42和各夹持辊43的夹持位置N1或辊面对接,并沿着该夹持位置N1进行倾斜矫正,而且,之后,驱动辊42和各夹持辊43夹持记录纸P前端的时间为同一时间,所以具有传送记录介质P时不会倾斜的优点。而且,如上所述,各夹持辊43的各夹持部53L、53S形成相同直径,所以为了使各夹持位置N1、N2位于各直线L1、L2上,使各夹持辊43的倾斜角度θ相同即可,因而容易对齐。此外,如图6所示,各夹持部53L、53s,通过在各夹持辊43的辊51上形成凹陷部52而一体形成在一个辊51上。因此,在传送记录纸P时,夹持部53L、53S不会沿轴向移动。即,由于夹持位置N1、N2不会沿轴向移动,所以在传送记录纸时也可以维持上述对齐之后的夹持位置N1、N2。
图8以图7右端的夹持辊43d为例表示记录纸P后端通过夹持位置N1、N2的状态。如上所述,在夹持辊43上形成凹陷部52,使该夹持辊43的轴相对于驱动辊42的轴倾斜规定角度θ,从而如图所示,使凹陷部52两侧的夹持部53L、53S与驱动辊42压接的各夹持位置N1、N2,与传送方向上的各位置L1、L2之间仅分离距离W。驱动辊42和各驱动辊43对记录纸P的夹持分开在夹持位置N1、N2上而分散夹持压力,而且,当记录纸9的后端通过时,由于在该夹持位置N1、N2上分开而放开对记录纸P的夹持,所以在各自放开时,各夹持辊43的作用力作用在记录纸P上,与未设置角度θ时相比,向传送方向推出该记录纸P的力变小。
此外,上述夹持位置N1、N2之间的传送方向的距离W,在用于间歇驱动的驱动辊42的单位传送距离以上。由此,当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夹持位置N1、N2时,如图所示,当记录纸P的后端位于各夹持位置N1、N2之间时,驱动辊42的动作必定间歇,可以将各夹持位置N1、N2的夹持放开的时间可靠地分开。因此,通过由夹持位置N2夹持记录纸P,可以抑制夹持位置N1上的夹持放开时的推出力。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各夹持部53L、53S一体形成在一个辊51上,所以夹持位置N1、N2不会沿轴向移动,因而通常能够维持上述距离W恒定。
其中,用于间歇驱动的驱动辊42的单位传送距离,不必与利用图像记录部24在记录纸P上进行图像记录时的换行量一致。该换行量随着图像记录密度等发生变动,一般而言,图像质量高于正常模式图像记录的高级模式图像记录的换行量减少。即,作为图像记录装置1的打印部2,虽然将上述距离W设定为一定,但是可以根据所记录的图像质量来改变换行量。例如,当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夹持位置N1、N2时,为了将换行量分成多个而以微小的传送距离传送记录纸P,进一步详细划分驱动辊42的间歇驱动,这时,将所分割成的微小传送距离作为单位传送距离。这样,不局限于根据图像记录密度等而改变的换行量,为了将记录纸P的后端通过夹持位置N1、N2时的传送距离作为上述微小传送距离,只要对驱动电动机41的间歇驱动进行控制,即可使上述距离W与单位传送距离之间的关系一定。
这样,根据本图像记录装置1的打印部2,可以抑制记录纸P后端的夹持放开时的跃变,并且可以防止该后端附近的记录图像的混乱。尤其是,如本图像记录装置1的打印部2一样,处于驱动辊42和夹持辊43上游侧的传送路径23,在采用从夹持位置N1、N2下方使记录纸P以U型转弯并引导向夹持位置N1、N2的所谓U型转弯路径时,通过驱动辊42和夹持辊43将记录纸P向上方引出而进行传送,所以必须增大夹持位置N1、N2上的夹持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该夹持放开时的推出力也趋于变大,因此上述效果显著。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沿轴向以圆筒形而形成夹持辊的凹陷部,但是如图20所示,也可以沿轴向倾斜形成凹陷部301。
第二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夹持辊。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如了以下说明的特征之外,基本上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相同的结构。如图9所示,驱动辊42沿着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Y轴方向)较长地延伸,其两端被轴支撑在主框架121的侧板121a上,从未图示的驱动源向驱动辊42传递驱动力从而驱动其旋转。如图9和图10所示,大致沿着驱动辊42的轴线方向设置多个夹持辊251。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四个夹持辊251(分别标注标号251a、251b、251c、251d),在嵌入了金属制的旋转轴(支撑轴)153的合成树脂制的圆筒形部件的外周覆盖橡胶状弹性材料157而形成各夹持辊251。至少在与驱动辊42的夹持位置上配置该橡胶状弹性材料157即可。而且,夹持辊251的外形,最好使其轴线方向上包含夹持位置的规定区域形成相同直径,其中,沿上述圆筒形部件的长度方向连续安装橡胶状弹性材料。此外,例如,也可以分别在上述圆筒形部件的两端部覆盖环状的橡胶状弹性材料,在圆筒形部件的中央部卷绕不同原料的橡胶状弹性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在金属轴的表面上涂敷陶瓷粒子等而形成驱动辊42。另外,驱动辊42和夹持辊251外周的原料并不限定于上述材料,可以采用任意材料。例如,可以在驱动辊42上涂敷橡胶状弹性部件,在夹持辊251上涂敷陶瓷等,也可以采用其他原料,只要在传送纸P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夹持而不会产生滑动等即可。
将上述的四个夹持辊251以列状配置在构成传送路径(输送路径)23的内侧引导面152(第二传送壁),并被可以自由旋转地支撑。该内侧引导面152,由合成树脂制成,并沿着与传送方向(输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Y轴方向)较长地形成。在内侧引导面152的上表面上,突出设置沿着传送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部154,并且向下方弯曲而形成传送方向上游侧的端边。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被沿传送方向以直线状贯穿的三个切入部155分割成四个支撑片部156,在各支撑片部156上分别单个支撑夹持辊251。支撑片部156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形成凹状,将夹持辊251安装在各支撑片部156上,使其最上端部位与上述突条部154前端大致处于相同的高度位置。
而且,在各支撑片部156的下表面与主框架121之间,对应于各夹持辊251的位置而分别安装螺旋弹簧158,作为向驱动辊42侧对夹持辊251进行施力的施力装置(施力部件),从而可以可靠地向驱动辊42侧对各夹持辊251进行施力。
如图10和图12所示,当将上述夹持辊251安装在内侧引导面152上时,夹持辊251的旋转轴153两端部中靠近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一侧的端部,被向传送方向下游侧(箭头A方向)倾斜地支撑。在图10和图12中,将传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作为中心线B,并以单点划线表示。而且,将夹持辊251的配置成,其两侧在宽度方向上以中心线B为界左右对称形状,而且向同一方向倾斜配置的夹持辊251的旋转轴153的轴线,被平行配置在基本与传送路径平行的面内。即,如图12的示意俯视图所示,将位于中心线B右侧的两个夹持辊251c、251d的旋转轴153配置成向右上方倾斜角度θ,相对于此,将位于中心线B左侧的两个夹持辊251a、251b的旋转轴153配置成向左上方倾斜角度θ。而且,夹持辊251和驱动辊42的夹持位置N10,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同一直线C上。在图12中表示该直线C。此外,由于纸P具有厚度,所以纸P相对于驱动辊42和夹持辊251的接触开始位置R10位于夹持位置N10的上游侧,接触终止位置R20位于夹持位置N10的下游侧。相对于纸P的四个接触开始位置R10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同一直线C1上,四个接触终止位置R20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同一直线C2上。
而且,如图11所示,驱动辊42和夹持辊251对纸P的夹持位置N10,位于距离驱动辊42外周的最下端部位S仅为ΔH的上方侧,并位于距离驱动辊42外周的最下端部位S仅为ΔL的传送方向上游侧,驱动辊42的最下端部位S与相对于上述纸P的接触终止位置R20一致。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记录装置1中,如利用与图2的关系进行说明的那样,根据图像记录的指令,使堆积在供纸盒20内的纸P中处于最上层的纸P借助于供纸辊25的旋转前进,使其前端与分离倾斜板22对接,并由传送路径23进行引导。纸P利用传送路径23从下向上U型转弯,当其前端到达图12所示的直线C1时,驱动辊42与夹持辊251开始接触,当到达直线C上时,以规定作用力进行夹持。
由于将夹持辊251的旋转轴153设置成相对于驱动辊42的驱动轴进行倾斜,所以驱动辊42与夹持辊251进行点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四个夹持位置N10(点)上进行夹持。因此,与通过较长的线接触而夹持纸P的后端,并一次放开该夹持状态(θ=0°)时相比,夹持辊251与驱动辊42之间具有足够的夹持力,并可以减少沿传送方向将纸P的后端多余排出的力。
如图11所示,夹持位置N位于驱动辊42最下端位置S的上方,且处于传送方向上游侧。因此,由于纸P的后端在与夹持位置N10分开而成为自由状态之后,被沿着驱动辊42下端侧的曲面向下方引导而前进,并到达纸P的接触终止位置R20的最下端位置S,所以成为可以抑制上浮的状态。因此,可以维持纸P原有的平坦性而传送至记录部24,由于记录头40与纸P之间的间隙在纸P的整个表面上保持均匀,因而不会有损记录质量。
在夹持位置N10上,夹持辊251由橡胶状弹性材料157构成,并且向驱动辊42侧对夹持辊251进行施力,所以在上述夹持位置N10上,橡胶状弹性材料157压缩变形,从而可以严格地在微小范围内形成曲面状的面接触。因此,由于当纸P的后端与夹持位置N10分离时,所述曲面状的面接触所产生的夹持状态逐渐放开,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止将纸多余排出的效果。
利用传送路径23使纸P中心对齐而进行传送,在传送路径23的中心线B的两侧以左右对称形状配置上述夹持辊251,并且将夹持位置N10都配置在直线C上,这样互相结合,当纸P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时(例如,图12中W1、W2所示的情况),即使该尺寸为规格以外的尺寸,由于在纸P中心线B的两侧左右对称地进行夹持,所以夹持力在宽度方向上变得均匀,因而可以笔直地传送纸P而不会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此外,无论是何种尺寸的纸,当其前端到达直线C时都能够以规定的作用力进行夹持。换言之,即使纸的尺寸变化,由于夹持位置不会偏离传送方向,所以传送条件不会产生标准离差。
如图12所示,夹持辊251,其旋转轴153两端部中处于上述中心线B侧的端部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换言之,在由该夹持辊251传送的纸P加力,使得从中心线B侧向沿着纸P的传送方向(箭头A方向)延伸的两侧边(宽度方向的外侧)排出,因此,向上述两侧边侧拉伸的张力作用在纸P上。由此,可以防止在纸P的中心线B附近产生折皱或挠曲,并可以保持纸P平坦地传送至记录部2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供纸盒20配置在记录部24的下方,并经由U型转弯路径从下方引上纸P而进行传送,所以与从上方将纸P传送至记录部时相比,驱动辊42和夹持辊251必须强力夹持纸P,因而有较强的作用力作用在夹持辊251上。因此,在这种强夹持力类型的图像记录装置1中,上述的防止将纸P后端多余排出的结构,可以达到极其显著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夹持辊、夹持辊的轴承部以及轴旋转阻止部件。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除了以下说明的特征之外,基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具有相同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采用图9中所说明的配置来设置驱动辊42和夹持辊151(随驱动辊从动的从动辊)。
如图13和图14所示,各夹持辊151是合成树脂制成的圆筒形部件,沿着轴线方向的中央部167a的直径小,其两侧的两个大径部167b、167b作为与驱动辊42的夹持部而减轻纸P的跃变。各夹持辊151,可旋转地嵌入到金属制的支撑轴153上,并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起来。在夹持辊151上,可以沿上述圆筒形部件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安装未图示的橡胶状弹性材料。此外,例如也可以分别在上述圆筒形部件的两端部侧覆盖环状的橡胶状弹性材料,在圆筒形部件的中央部上卷绕不同原料的橡胶状弹性材料。另一方面,还可以在金属轴的表面上涂敷陶瓷粒子等而形成驱动辊42。此外,驱动辊42和夹持辊151外周的原料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在驱动辊42上涂敷橡胶状弹性部件,在夹持辊151上涂敷陶瓷等,也可以采用其他原料,只要在传送纸P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夹持而不会产生滑动等即可。
如图13和图14所示,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在构成传送路径23内侧的引导部件即内侧引导面152(第二传送壁)上,以列状配置四个夹持辊151,并可自由旋转地进行轴支撑。该内侧引导面152由合成树脂支撑,沿着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Y轴方向)较长地形成。在第2传送壁152的上表面上突出设置沿着传送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部154,而且向下方弯曲而形成内侧引导面152处于传送方向上游侧的端边。内侧引导面152处于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被沿传送方向以直线状切开的三个切入部155分割成四个支撑片部156。各支撑片部156处于传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形成向上敞开的凹部,将夹持辊152配置在该凹部上。在上述各支撑片部156的凹部的左右两端部上,一体形成用于分别单个支撑夹持辊152的支撑轴153的两端部的轴承部。
如图14、图15A和图15B所示,该轴承部包括一对第一轴承部157a,对支撑轴153两端部的外周中的纸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面和下游侧面进行支撑,宽度与进行定位的支撑轴153的直径相同,呈向上敞开的U字槽型;和一对第二轴承部157b,对支撑轴153两端部的外周中的另一侧面(上侧)进行支撑,使其不会脱落。在一对第一轴承部157a之间配置夹持辊151,在一对第一轴承部157a的外侧形成第二轴承部157b。如图15B所示,在第二轴承部157b的上端形成一对扣合爪161,在这一对扣合爪161的下侧形成宽度尺寸为W1的向下的开放槽162。
如图14所示,在支撑轴153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嵌入管状的轴旋转阻止部件159。轴旋转阻止部件159,由第二轴承部157b的一对扣合爪161进行限制。轴旋转阻止部件159由合成树脂制的高摩擦部件构成,例如为热塑性弹性体(橡胶状弹性材料)。由于轴旋转阻止部件159与支撑轴153进行过盈配合,所以轴旋转阻止部件159不会从支撑轴153上简单地脱落,并且轴旋转阻止部件159与支撑轴159不会相对旋转。轴旋转阻止部件159的外周而可以为圆形,使其外周直径比开放槽162的宽度尺寸W1大一些,从而可以使轴旋转阻止部件159牢固地扣合在开放槽162上,并进行限制。此外,轴旋转阻止部件159的外周面,为了易于与一对扣合爪161和开放槽162之间扣合,也可以在圆形外周面上设置突起,或形成多边形外周面。
如图1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当安装夹持辊151时,使安装有轴旋转阻止部件159一侧的支撑轴153的一个端部与夹持辊151一起向下倾斜,在一方的第一轴承部157a与第二轴承部157b之间插入到开放槽162的下方。接着,使支撑轴153呈水平状,该支撑轴153的一个端部由一个第一轴承部157a的U字槽部进行轴支撑,从而将其前端侧的轴旋转阻止部件159的上表面侧牢固限制在一对扣合爪161上,而不会脱落。夹持辊151的另一端部轴支撑在另一方的第一轴承部157a和第二轴承部157b上。而且,由于支撑轴153不能相对于轴旋转阻止部件159相对旋转,而夹持辊151与支撑轴153可以相对旋转,所以当纸P被驱动辊42与夹持辊151夹持,并对驱动辊42进行驱动以使其旋转时,支撑轴153并不旋转,只有夹持辊151旋转。
调整一对第一轴承部157a的U字槽的高度位置,使得夹持辊151左右两侧的最上端部位与内侧引导面152上所形成的突条部154的前端大致处于相同高度。
此外,在各支撑片部156的下表面与主框架121之间,对应于各夹持辊151的位置分别安装螺旋弹簧158,作为用于向驱动辊42侧对夹持辊151进行施力的施力装置,从而可以在每个夹持辊151上向驱动辊42侧可靠地施力。而且,如上所述,在各夹持辊151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嵌入轴旋转阻止部件159,与轴旋转阻止部件159扣合,使得不能相对于第二轴承部157b上进行旋转并且不会向上脱落,而且,安装支撑轴153,使得不能相对于轴旋转阻止部件159进行相对旋转。因此,支撑轴53不能相对于第二轴承部157b进行旋转,只有夹持辊151可以与驱动辊42一起旋转。因此,不会如现有技术那样,当金属制的支撑轴相对于合成树脂制的轴承部旋转时等,削减轴承部而使夹持辊151的支撑高度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噪音问题。
第四实施方式图17~图19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轴旋转阻止部件163为金属制的扁平形状。如图17A~C所示,轴旋转阻止部件163包括形成有插通孔165的环状主体164,其中该插通孔165用于嵌入支撑轴153;和从该主体164外周的一部分延伸的舌片166。如图17B所示,舌片166相对于主体的表面倾斜延伸。在主体164上以放射状设置与插通孔165连通的多个切槽164a,并沿圆周方向形成分离的多个突起165a。该突起165a(插通孔165的周面部位),从主体164的平面向内侧突出一些,当嵌入支撑轴153时具有弹性。如图17A所示,从主体164延伸的舌片166,形成宽度尺寸W2(<W1(参照图15B)),使得可以嵌入第二轴承部157b的宽度尺寸为W1的开放槽162上。
下面说明该轴旋转阻止部件163向夹持辊151的安装方式和向夹持辊151的轴承部的安装方式。如图18、图19A和图19B所示,将夹持辊151上的支撑轴153的一端插入到轴旋转阻止部件163的插通孔165上,并且向下配置舌片166。而且,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使安装有轴旋转阻止部件163一侧的支撑轴153的一个端部与夹持辊151同时斜向下,在一方的第一轴承部157a与第二轴承部157b之间插入到开放槽162的下方。接着,使支撑轴153呈水平,该支撑轴153的一个端部被一个第一轴承部157a的U字槽部轴支撑,其前端侧的轴旋转阻止部件163的主体164位于第一轴承部157a与第二轴承部157b之间。而且,将舌片166嵌入到开放槽162内。夹持辊151的另一端部轴支撑在另一方的第一轴承部157a和第二轴承部157b上。
由此,安装轴旋转阻止部件163的主体164,使其不能相对于支撑轴153进行相对旋转,并且将舌片166嵌入到开放槽162内,所以支撑轴153不能相对于第二轴承部157b进行旋转,并且借助于一对扣合爪161扣合,从而不会向上脱落。因此,可以使夹持辊151独立于支撑轴地,以规定的姿势进行旋转。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轴旋转阻止部件159和第四实施方式的轴旋转阻止部件163的所有结构中,都是仅将上述部件159、163嵌入支撑轴153的简单结构,不必在支撑轴上实行成形加工,因此制造成本不会提高很多。而且,由于夹持辊151和支撑轴153相对于轴承部的组装作业,先将安装有轴旋转阻止部件159、163一侧的支撑轴153的一端部分嵌入第二轴承部157b,所以可以达到组装操作性良好的效果。另外,第一轴承部157a也可以为长孔型,在这种情况下,将支撑轴153插入到长孔内后,将轴旋转阻止部件159、163嵌入支撑轴153之后嵌入到第二轴承部157b上。
另外,如图13所示,当将夹持辊151安装到内侧引导面152上时,从俯视看,夹持辊151的旋转轴153的两端部中靠近宽度方向中央部位一侧的端部,被向传送方向下游侧(箭头A方向)倾斜地进行支撑。在图13中,将传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作为中心线B,并以单点划线表示。将夹持辊151配置成,其两侧在宽度方向上以中心线B为界左右对称形状,而且,向同一方向倾斜配置的夹持辊151的支撑轴153的轴线被平行配置在基本与传送路径平行的面内。即,如图13所示,将位于中心线B右侧的两个夹持辊151c、151d的支撑轴153配置成向右上方倾斜角度θ,相对于此,将位于中心线B左侧的两个夹持辊151a、151b的支撑轴153配置成向左上方倾斜角度θ。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记录装置1中,根据图像记录的指令,使堆积在供纸盒20内的纸P中处于最上层的纸P随着供纸辊25的旋转而前进,其前端与分离倾斜板22对接,并由传送路径23进行引导。纸P借助于传送路径23从下向上U型转弯,其前端边抵接在驱动辊42与夹持辊151的接触部上。在开始供纸的状态下,由于驱动辊42向与纸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4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向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矫正所传送的纸P的前端边。接着,当驱动辊42沿着纸传送方向(在图4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则利用螺旋弹簧158的夹持力,由驱动辊42和夹持辊151夹持传送纸P。
由于将夹持辊151的支撑轴153设置成相对于驱动辊42的驱动轴倾斜,所以驱动辊42与夹持辊151为点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四个夹持位置(点)上进行夹持。因此,与通过较长的线接触而夹持纸P的后端,并一次放开该夹持状态时相比,即使夹持辊151与驱动辊42之间具有足够的夹持力,也可以减弱向传送方向多余排出纸P后端的力。
利用传送路径23使纸P中心对齐而进行传送,在传送路径23的中心线B的两侧以左右对称形状配置夹持辊151,互相结合,当纸P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时(例如在图12中以W1、W2表示),即使该尺寸为规格外的尺寸,由于可以在中心线B的两侧左右对称地夹持纸P,夹持力在宽度方向上变得均匀,所以可以笔直地传送纸P,而不会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此外,无论为何种尺寸的纸,当其前端到达夹持位置时,都能够以规定的作用力进行夹持。换言之,即使纸尺寸变化,由于夹持位置不会偏离传送方向,所以传送条件不会产生标准离差。
如图13所示,夹持辊151的支撑轴153两端部中处于所述中心线B侧的端部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换言之,由于向该夹持辊151所传送的纸P施力,使得从中心线B侧向沿纸P的传送方向(箭头A方向)延伸的两侧边(宽度方向的外侧)排出,所以向上述两侧边拉伸的张力作用在纸P上。由此,可以防止在纸P的中心线B附近产生折皱或挠曲,并可以保持纸P平坦地传送至记录部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供纸盒20配置在记录部7下方,通过U型转弯路径从下方上引纸P而进行传送,所以与从上方将纸P传送至记录部时相比,驱动辊42和夹持辊151必须以强力夹持纸P,有较强的作用力作用在夹持辊151上。因此,在这种强夹持力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1中,如上所述,可以有效防止将纸P的后端多余排出。
将本发明的驱动辊42配置在传送路径的下侧,夹持纸P而将夹持辊151配置在上侧,也适用于将支撑片部154和轴承部设置在外侧的外侧引导面160上,并利用螺旋弹簧158向下对夹持辊151挤压施力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或改进。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形状的夹持辊。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在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形状的夹持辊。此外,在第三或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夹持辊的轴承机构也可以用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记录部,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传送路径,用于将记录介质传送给图像记录部;以及驱动辊和多个夹持辊,分别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上并夹持所述记录介质而进行传送;所述多个夹持辊的轴,在所述驱动辊的下方大致沿着驱动辊的驱动轴排列,并相对于驱动辊的驱动轴朝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所述夹持辊与驱动辊对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所述驱动辊外周的最下端部位的上方,并位于传送方向上游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多个夹持辊的各旋转轴,其两端部中靠近与所述传送路径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的一侧端部,被配置成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上,关于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对称地配置所述多个夹持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夹持辊的外形为,夹持辊的轴线方向上的包含夹持位置的规定区域形成相同直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驱动辊和所述夹持辊中任一方或两方的外周上,至少所述夹持位置由橡胶状弹性材料形成。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将所述多个夹持辊中的至少两个辊设置成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将其旋转轴的轴线平行地配置在大致与所述传送路径平行的面内。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介质,是将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与所述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对齐而进行传送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向同一方向倾斜配置的所述夹持辊与所述驱动辊的夹持位置,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而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从所述夹持位置下方经由U型转弯传送路径向所述夹持位置传送所述记录介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夹持辊上分别形成凹陷部,并且分别在该凹陷部的轴向两侧形成分别与所述驱动辊压接的夹持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当至少夹持记录介质的后端附近而进行传送时,以规定的单位传送距离对所述驱动辊进行间歇驱动;所述各夹持辊的各夹持部分别与驱动辊压接的各夹持位置的传送方向的分离距离在所述单位传送距离以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各夹持辊的各夹持部具有相同的直径。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夹持辊的夹持部与所述驱动辊压接的夹持位置,在传送方向上具有上游侧夹持位置组和下游侧夹持位置组,在上游侧夹持位置组中,夹持位置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一直线上,在下游侧夹持位置组中,夹持位置位于与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直线上。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对应于待传送的多种记录介质尺寸,将所述各夹持辊配置在各种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附近。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相对于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所述夹持辊。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倾斜地配置所述各夹持辊的各轴,使得其传送路径宽度方向的中心侧的端部处于传送方向下游侧。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辊和夹持辊上游侧的传送路径,从该驱动辊与夹持辊的夹持位置的下方向该夹持位置引导记录介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传送路径,使记录介质从下向上U型转弯而进行引导。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图像记录部包括用于喷出墨水而进行图像记录的喷墨记录头。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在夹持辊的轴上仅设置一个夹持辊。
2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夹持辊的凹陷部为与该夹持辊的轴向垂直相交的圆筒状的槽。
2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夹持辊的凹陷部为向该夹持辊的轴向倾斜而形成的槽。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支撑轴,用于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夹持辊;和用于对支撑轴的两端进行支撑的轴承部,具有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该第一轴承部用于支撑所述支撑轴两端部的外周面中处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侧部,该第二轴承部用于支撑所述支撑轴的两端部,以使其不会脱落;在所述支撑轴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嵌入轴旋转阻止部件,并将该轴旋转阻止部件限制在所述第二轴承部上。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为过盈配合而嵌入所述支撑轴的形状。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将第一轴承部配置在靠近夹持辊端面的一侧,夹持所述第一轴承部而将所述第二轴承部配置在远离夹持辊端面的一侧;第二轴承部包括用于扣合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的一对扣合爪。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轴承部和所述第二轴承部一体形成在构成所述传送路径的引导部件上。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夹持辊和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由合成树脂构成,支撑轴由金属制成。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为相对于支撑轴具有高摩擦性的材料。
29.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为具有可插通所述支撑轴的插通孔的金属制的扁平形状;在所述插通孔上配置多个进入内侧的环状突起,所述各突起的前端部到达所述支撑轴的外周面,并且过盈配合而嵌入该支撑轴。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轴旋转阻止部件为金属制的扁平形状,并具有嵌入所述第二轴承部上的开放槽而阻止所述支撑轴旋转的舌片。
31.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辊的各支撑轴,其两端部中靠近与所述传送路径传送方向垂直相交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位的一侧端部,被配置成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在所述传送路径的宽度方向上,关于其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左右对称地配置所述多个辊。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还包括供纸盒和用于将堆积在供纸盒内的记录介质传送至传送路径的供纸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在驱动辊(42)的下方,大致沿着该驱动辊(42)的驱动轴的方向具有多个夹持辊(251),将所述多个夹持辊(251)的各旋转轴(153)配置成相对于驱动轴(42)的驱动轴向传送方向下游侧倾斜,夹持辊(251)和驱动辊(42)对记录介质(P)的夹持位置(N10),处于驱动辊(42)的外周的最下端部位(S)的上方侧,并处于传送方向上游侧。因此,图像记录部的记录介质的传送精度良好,可以防止因对记录介质的记录位置偏移而导致记录质量下降。
文档编号B41J2/01GK1727194SQ200510087629
公开日2006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8日
发明者佐佐雅彦, 古闲雄二, 井土正俊, 小出祥平, 杉山亘, 上田清志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