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745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搬运墨带带部并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通过印刷头对墨带带部加热而进行印刷的打印机中,对于墨带带部,被加热的印刷部位伸缩,在印刷部位与非印刷部位之间产生张力差。

由于墨带带部的张力局部地发生变化,因此当在墨带带部产生褶皱时,存在有产生漏印等缺陷的可能性。于是,提出有如下技术:通过断开作用于墨带带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应力来吸收施加到墨带带部的张力的局部的紊乱,从而抑制褶皱的产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提出有如下技术:在搬运墨带带部的引导辊形成螺旋状的凸部或者槽部,从而抑制褶皱的产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666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1-12805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通过断开作用于墨带带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应力来吸收施加到墨带带部的张力的局部的紊乱的结构中,在墨带带部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存在有张力较高的部位与较低的部位,在张力较低的部位无法抑制褶皱的产生。

另外,在引导辊形成螺旋状的凸部或者槽部的结构中,在如印刷较大的图案、较大的文字的情况等那样墨带带部的加热区域较大时,通过基于印刷的来自墨带带部的墨的转印,与墨从墨带带部排出相伴的伸缩变大,无法充分地抑制褶皱的产生。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去除墨带带部的褶皱的打印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打印机,具备:搬运单元,搬运印刷介质;印刷单元,沿被搬运单元搬运的印刷介质的搬运方向搬运墨带带部,并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张力赋予单元,相对于墨带带部的搬运方向设于印刷单元的上游侧,使施加到墨带带部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的张力比施加到该墨带带部的两端区域的张力高;及搬运引导单元,相对于墨带带部的搬运方向设于印刷单元的上游侧,且设于印刷单元与张力赋予单元之间,对墨带带部施加沿该墨带带部的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的力。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当通过墨带带部的搬运对墨带带部施加有张力时,通过在墨带带部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提高张力,能够抑制褶皱的产生。另外,由于在墨带带部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及两端区域中,墨带带部一边被施加有向外侧拉伸的力一边被搬运,因此即使在张力较弱而易于产生褶皱的区域,也能够抑制褶皱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墨带盒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墨带盒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部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从动按压辊及引导辊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12是表示从动按压辊及引导辊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功能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动作例的结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与以往的对比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结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结构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部的变形例的结构图。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其他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结构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其他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结构图。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部的其他变形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例>

图1~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在此,图1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从背面观察打开了罩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从正面观察关闭了罩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用纸及墨带带部的搬运路线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的墨带带部的搬运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的墨带带部的搬运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的墨带带部的搬运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而且,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而且,图8~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墨带盒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在此,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墨带盒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墨带盒的外观立体图。

首先,说明墨带盒10a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墨带盒10a具备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纳墨带1a的主体壳体11。

墨带1a具备供墨带带部2卷绕的抽出芯部20和供墨带带部2收卷的收卷芯部21。

在本例中,墨带带部2构成为,能够通过热和压力向印刷对象物转印的墨被以薄膜状涂敷于长条的介质。

在芯部的一个例子中,抽出芯部20在新开始使用时卷绕有使用前的墨带带部2。抽出芯部20由纸、树脂等圆筒状的部件构成。收卷芯部21是芯部的一个例子,供使用后的墨带带部2卷绕。收卷芯部21由纸、树脂等圆筒状的部件构成。

墨带盒10a具备分别安装于抽出芯部20的一个端部及收卷芯部21的一个端部的第一连结部件12和分别安装于抽出芯部20的另一端部及收卷芯部21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连结部件13。

主体壳体11具备收纳供墨带带部2卷绕的抽出芯部20的第一收纳部14和收纳供墨带带部2卷绕的收卷芯部21的第二收纳部15。

另外,主体壳体11在第一收纳部14与第二收纳部15之间具备带搬运部16,该带搬运部16使被从收纳在第一收纳部14的抽出芯部20抽出并收卷于收纳在第二收纳部15的收卷芯部21的墨带带部2露出。

而且,主体壳体11具备对第一收纳部14进行开闭的第一罩17和对第二收纳部15进行开闭的第二罩18。

主体壳体11在墨带带部2的搬运方向的上游侧设置能够收纳供墨带带部2卷绕的抽出芯部20的形状的凹部而构成第一收纳部14。

另外,主体壳体11以与收纳于第一收纳部14的抽出芯部20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相向的方式在第一收纳部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形成有支撑安装于抽出芯部20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第一支撑部14a。而且,主体壳体11以与收纳于第一收纳部14的抽出芯部20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相向的方式在第一收纳部14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支撑安装于抽出芯部20的第二连结部件13的第二支撑部14b。

主体壳体11在墨带带部2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设置能够收纳供墨带带部2卷绕的收卷芯部21的形状的凹部而构成第二收纳部15。

另外,主体壳体11以与收纳于第二收纳部15的收卷芯部21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相向的方式在第二收纳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形成有支撑安装于收卷芯部21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第一支撑部15a。而且,主体壳体11以与收纳于第二收纳部15的收卷芯部21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相向的方式在第二收纳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支撑安装于收卷芯部21的第二连结部件13的第二支撑部15b。

第一连结部件12具备:芯安装部12a,插入到抽出芯部20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凸缘部12b,限制抽出芯部20的轴向上的安装位置;轴支撑部12c,支撑于主体壳体11的第一支撑部14a;齿轮12d,传递驱动力;及轴部12e,支撑于打印机100a。此外,安装于收卷芯部21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部的第一连结部件12也为相同的结构。

第二连结部件13具备:芯安装部13a,插入到抽出芯部20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凸缘部13b,限制抽出芯部20的轴向上的安装位置;轴支撑部13c,支撑于主体壳体11的第二支撑部14b;齿轮13d,传递驱动力;及轴部13e,支撑于打印机100a。此外,安装于收卷芯部21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连结部件13也为相同的结构。

在本例中,第一罩17安装于主体壳体11,能够通过以支点部17a为支点的旋转对第一收纳部14进行开闭。此外,在图5中,以从主体壳体11卸下第一罩17的形态进行了图示,但是第一罩17也可以在不脱离支点部17a的情况下进行开闭。第一罩17通过将锁定部17b卡定于主体壳体11而将第一收纳部14保持为关闭状态。

在本例中,第二罩18安装于主体壳体11,能够通过以支点部18a为支点的旋转对第二收纳部15进行开闭。此外,在图5中,以从主体壳体11卸下第二罩18的形态进行了图示,但是第二罩18也可以在不脱离支点部18a的情况下进行开闭。第二罩18通过将锁定部18b卡定于主体壳体11而将第二收纳部15保持为关闭状态。

在墨带盒10a中,通过打开第一罩17而能够进行墨带1a的抽出芯部20相对于第一收纳部14的装卸。另外,在墨带盒10a中,通过打开第二罩18而能够进行墨带1a的收卷芯部21相对于第二收纳部15的装卸。

在墨带盒10a中,安装于抽出芯部20的一个端部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轴支撑部12c被安装于第一收纳部14的第一支撑部14a。另外,安装于抽出芯部20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连结部件13的轴支撑部13c被安装于第一收纳部14的第二支撑部14b。并且,关闭第一罩17。

在墨带盒10a中,安装于收卷芯部21的一个端部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轴支撑部12c被安装于第二收纳部15的第一支撑部15a。另外,安装于收卷芯部21的另一端部的第二连结部件13的轴支撑部13c被安装于第二收纳部15的第二支撑部15b。并且,关闭第二罩18。

由此,在墨带盒10a中,使抽出芯部20与收卷芯部21之间的墨带带部2在带搬运部16露出。并且,通过使收卷芯部21旋转而从抽出芯部20抽出墨带带部2,通过收卷芯部21卷绕墨带带部2,从而搬运在带搬运部16露出的墨带带部2。

墨带盒10a在第一收纳部14的出口14c具备张力赋予部19。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部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张力赋予部19是张力赋予单元的一个例子,构成为通过出口14c的墨带带部2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最高,且高度随着从中央部分朝向两侧端部阶段性地降低。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与墨带带部2的抽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及墨带带部的面方向突出的最突出部19a。

另外,张力赋予部19沿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在最突出部19a的外侧形成有突出高度比最突出部19a低的第二突出部19bl、19br,在最突出部19a与一个第二突出部19bl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9cl,在最突出部19a与另一第二突出部19br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9cr。

而且,张力赋予部19沿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在第二突出部19bl、19br各自的外侧形成有突出高度比第二突出部19bl、19br低的第三突出部19dl、19dr。张力赋予部19在一个第二突出部19bl与一个第三突出部19dl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9el,在另一第二突出部19br与另一第三突出部19dr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9er。

另外,张力赋予部19沿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在第三突出部19dl、19dr各自的外侧形成有突出高度比第三突出部19dl、19dr低的第四突出部19fl、19fr。张力赋予部19在一个第三突出部19dl与一个第四突出部19fl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9gl,在另一第三突出部19dr与另一第四突出部19fr之间形成有台阶部19gr。

由此,张力赋予部19构成为墨带带部2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的高度较高而两端的高度降低的阶梯状。

此外,作为识别信息记录部,本实施方式的墨带盒10a也可以具备rfid标签。rfid标签以贴附于主体壳体11的形态、或者贴附于收纳在第一收纳部14或者第二收纳部15内的标签安装部件的形态等被安装。rfid标签构成为能够进行记录的信息的基于无线电通信的读取及基于无线电通信的信息的记录。作为识别信息,在本例中,rfid标签记录有能够通过墨带带部2进行印刷的墨的颜色的信息、与能够通过墨带带部2进行印刷的墨的种类相关的类型信息、墨带带部2的使用量信息、制造者信息等。

接着,说明打印机100a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a具备如下机构:搬运在长条状的剥离纸p11贴附有长条状的片材p1的用纸p,对片材p1进行印刷,并且进行称为全切的遍及用纸p的整个宽度的切断、片材p1的预定形状的剪切、切断。

用纸p作为以被称为片材p1的印刷面向外的外卷的形态卷成的卷筒纸p10被提供。用纸p在剥离纸p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沿长边方向以固定的间隔形成有称为带齿卷盘孔的多个贯通孔p12。此外,片材p1、在剥离纸p11贴附有片材p1的用纸p、卷绕用纸p而成的卷筒纸p10是印刷介质的一个例子。

打印机100a具备供卷筒纸p10装配的装配部101。另外,打印机100a具备:印刷头102,对从装配于装配部101的卷筒纸p10抽出的用纸p进行印刷;及压纸辊103,将用纸p向印刷头102按压并进行搬运。

而且,打印机100a具备:带齿卷盘辊104,搬运从装配于装配部101的卷筒纸p10抽出的用纸p;按压辊105a、105c,将用纸p向带齿卷盘辊104按压;从动按压辊105b,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以按压辊105a的内侧按压用纸p;及从动按压辊105d,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以按压辊105c的内侧按压用纸p。

另外,打印机100a具备:清扫用纸p的第一清扫部件106及第二清扫部件107;引导用纸p的第一引导辊108及第二引导辊109;进行片材p1的剪切、切断的第一切断刃部110;及进行称为全切的遍及用纸p的整个宽度的切断的第二切断刃部111。

而且,打印机100a具备:盒安装部112,安装有在图5等中说明的墨带盒10a;盒支撑部113,支撑安装于盒安装部112的墨带盒10a;及墨带搬运部114,搬运墨带盒10a的墨带带部2。此外,在墨带盒10a具备rfid标签的结构中,具备与rfid标签进行通信的天线。

打印机100a在打印机主体120具备装配部101、压纸辊103、带齿卷盘辊104、按压辊105a、105c、从动按压辊105b、105d、第一清扫部件106及第二清扫部件107、第一引导辊108及第二引导辊109、第一切断刃部110及第二切断刃部111及盒支撑部113。

另外,打印机100a在罩121具备印刷头102、盒安装部112及墨带搬运部114。罩121能够以轴部122为支点进行开闭地安装于打印机主体120。打印机100a在打印机主体120的正面侧设有用纸p的排出口123。

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100a中,当打开罩121时,安装于盒安装部112的墨带盒10a向上方退避,露出用纸p的搬运路线。由此,通过将卷筒纸p10装配于装配部101并使用纸p通过带齿卷盘辊104与按压辊105a、105c之间而能够将用纸p设为能够搬运的状态。另外,能够进行卷筒纸p10的更换。

而且,墨带盒10a能够相对于罩121的盒安装部112进行装卸。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100a中,当罩121关闭时,安装于盒安装部112的墨带盒10a被打印机主体120的盒支撑部113支撑。另外,如图3所示,印刷头102和压纸辊103以夹着墨带带部2和用纸p的方式相向。

装配部101通过设置能够收纳具有预定直径的卷筒纸p10的空间而构成,设有支撑卷筒纸p10的外周的片材辊101a。

印刷头102是印刷单元的一个例子,在本例中由热敏头构成。在印刷头102中,未图示的线状的元件以沿压纸辊103的轴向的朝向且以与压纸辊103相向的配置设置。作为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头102构成为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比片材p1的宽度长。

印刷头102安装于支撑部件130。支撑部件130相对于印刷头102在墨带带部2的抽出侧具备第一引导辊131,在墨带带部2的收卷侧具备第二引导辊132。另外,支撑部件130具备供压纸辊103的轴103a进入的轴承部133。

印刷头102、第一引导辊131及第二引导辊132通过后述的马达的动作使支撑部件130沿相对于压纸辊103靠近/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被相对于压纸辊103定位于适当的位置。

另外,印刷头102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将支撑部件130向压纸辊103方向推压,从而通过压纸辊103来按压用纸p。

第一引导辊131是搬运引导单元的一个例子,具备对被搬运的墨带带部2施加沿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的力的输送槽131al、131ar。输送槽131al通过在第一引导辊131的圆周面且在沿第一引导辊131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侧的预定的范围内设置螺旋状的凹凸形状而构成。输送槽131ar通过在第一引导辊131的圆周面且在沿第一引导辊131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侧的预定的范围内设置螺旋状的凹凸形状而构成。

在输送槽131al、131ar中,螺旋的朝向构成为,在与墨带带部2之间的接触面上伴随着第一引导辊131的旋转而产生沿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的力的朝向。在输送槽131al与输送槽131ar中,螺旋的朝向构成为反向。

在第一引导辊131处,输送槽131al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开始位置pl以位于比张力赋予部19的最突出部19a与一个第二突出部19bl之间的台阶部19cl靠外侧且比一个第二突出部19bl与一个第三突出部19dl之间的台阶部19el靠内侧的方式设置。另外,在第一引导辊131处,输送槽131ar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开始位置pr以位于比张力赋予部19的最突出部19a与另一第二突出部19br之间的台阶部19cr靠外侧且比另一第二突出部19br与另一第三突出部19dr之间的台阶部19er靠内侧的方式设置。

第一引导辊131相对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方向设于张力赋予部19的下游侧。由此,当从抽出芯部20抽出墨带带部2,通过收卷芯部21卷绕墨带带部2并搬运墨带带部2时,在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上,中央附近的张力较高,两端侧的张力比中央附近低。

即,在张力赋予部19与设于张力赋予部19的下游侧的第一引导辊131之间的墨带带部2作用有张力,但是对于在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上作用于墨带带部2的张力中,与最突出部19a接触的范围内的张力较高,与第二突出部19bl、19br接触的范围内的张力比与最突出部19a接触的范围低,台阶部19cl、19cr形成为张力的变化点。

另外,与第三突出部19dl、19dr接触的范围内的张力比与第二突出部19bl、19br接触的范围低,台阶部19el、19er形成为张力的变化点。

而且,与第四突出部19fl、19fr接触的范围内的张力比与第三突出部19dl、19dr接触的范围低,台阶部19gl、19gr形成为张力的变化点。

另外,通过伴随着在宽度方向上张力发生变化了的墨带带部2的搬运而从动的第一引导辊131,对墨带带部2施加有沿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的力。

由此,在张力赋予部19,在形成为张力的变化点的台阶部19cl、19cr、19el、19er、19gl、19gr产生的墨带带部2的褶皱被拉伸,能够抑制墨带带部2的褶皱的产生。

压纸辊103是搬运单元的一个例子,在本例中,由被后述的马达在正反两方向上旋转驱动的1根辊构成。压纸辊103构成为沿轴向的长度比用纸p的宽度长,以使圆周面与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体接触的方式将用纸p向印刷头102按压。

在打印机100a中,当关闭罩121时,压纸辊103的轴进入到安装有印刷头102的支撑部件130的轴承部133,从而相对于压纸辊103规定印刷头102的朝向。

带齿卷盘辊104是搬运单元的一个例子,相对于被向从装配部101侧朝向第二切断刃部111侧的正向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方向而设于压纸辊103的下游侧。带齿卷盘辊104与设于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贯通孔p12的配置相对应地设于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进入到形成用纸p的一部分的剥离纸p11的贯通孔p12的销104a与贯通孔p12的间隔相对应地沿圆周方向设置。

带齿卷盘辊104通过后述的马达而与压纸辊103联动地在正反两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在打印机100a中,当带齿卷盘辊104及压纸辊103被向正向旋转驱动时,用纸p被向正向搬运,通过以压纸辊103按压用纸p的印刷头102来进行印刷。另外,用纸p被从卷筒纸p10抽出。当带齿卷盘辊104及压纸辊103被向相反方向旋转驱动时,用纸p被向相反方向搬运。

按压辊105a设为与带齿卷盘辊104相向,通过后述的马达而与带齿卷盘辊104及压纸辊103联动地在正反两方向上被旋转驱动。

从动按压辊105b在与按压辊105a相同的轴线上设于一对按压辊105a之间,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以按压辊105a的内侧按压用纸p。从动按压辊105b在使按压辊105a旋转的驱动力不传递的情况下从动于用纸p的搬运而旋转。

按压辊105c相对于被向正向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方向,以与带齿卷盘辊104相向的方式设于按压辊105a的下游侧。按压辊105c通过后述的马达而与带齿卷盘辊104及压纸辊103联动地在正反两方向上被旋转驱动。

从动按压辊105d在与按压辊105c相同的轴线上设于一对按压辊105c之间,在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以按压辊105c的内侧按压用纸p。从动按压辊105d在使按压辊105c旋转的驱动力不传递的情况下从动于用纸p的搬运而旋转。

第一清扫部件106由纤维缠绕而成的材料构成,相对于被向正向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方向而设于带齿卷盘辊104的下游侧。第一清扫部件106构成为能够从用纸p的搬运路线退避。

第二清扫部件107是清扫单元的一个例子,由纤维缠绕而成的材料构成,相对于被向正向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方向而设于压纸辊103的上游侧。第二清扫部件107构成为能够从用纸p的搬运路线退避。

第一引导辊108相对于被向正向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方向而设于第二清扫部件107的下游侧且设于压纸辊103的上游侧。第二引导辊109是引导单元的一个例子,相对于被向正向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方向而设于第二清扫部件107的上游侧。第二引导辊109构成为与第二清扫部件107联动地能够从用纸p的搬运路线退避。

如图7所示,在本例中,安装有第二清扫部件107的安装部件140与安装有第一引导辊108及第二引导辊109的安装部件141通过设于安装部件140的操作杆140a的操作而联动地进行位移,第二清扫部件107与第二引导辊109构成为能够沿相对于构成用纸p的搬运路线的搬运引导件150靠近/离开的方向位移。

第一切断刃部110相对于被向正向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方向,以与左右一对带齿卷盘辊104之间的部位相向的方式设于设有按压辊105a和从动按压辊105b的轴部件与设有按压辊105c和从动按压辊105d的轴部件之间。第一切断刃部110构成为被后述的马达驱动而能够沿用纸p的宽度方向移动,通过用纸p的搬运和第一切断刃部110的移动而进行贴附于剥离纸p11的片材p1的任意形状的剪切、切断。

第二切断刃部111相对于被向正向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方向而设于第一清扫部件106的下游侧,遍及整个宽度切断结束了印刷等预定的处理的用纸p。

盒安装部112构成为在罩121设置供图6等所示的墨带盒10a进入的空间,且具备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卡定墨带盒10a的未图示的卡定机构。在打印机100a中,当在盒安装部112安装有墨带盒10a时,在带搬运部16露出的墨带带部2与印刷头102相向。

盒安装部112具备按压部112a,该按压部112a按压安装于图5等所示的墨带盒10a的抽出芯部20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轴部12e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轴部13e、安装于收卷芯部21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轴部12e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轴部13e。

盒支撑部113设于供安装于图5等所示的墨带盒10a的抽出芯部20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轴部12e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轴部13e、安装于收卷芯部21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轴部12e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轴部13e进入的位置。

在打印机100a中,通过关闭在盒安装部112安装有墨带盒10a的罩121的动作,安装于抽出芯部20及收卷芯部21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轴部12e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轴部13e以被按压部112a按压的状态分别被对应的盒支撑部113支撑。

由此,供墨带带部2卷绕的抽出芯部20及收卷芯部21的轴向上的朝向对应于与被压纸辊103及带齿卷盘辊104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方向大致正交的朝向,用纸p与墨带带部2被大致平行地搬运。

墨带搬运部114是印刷单元的一个例子,具备与安装于图5等所示的墨带盒10a的抽出芯部20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齿轮12d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齿轮13d啮合的齿轮114a和经由未图示的轴而与齿轮114a连结的未图示的制动部件。

另外,墨带搬运部114具备与安装于墨带盒10a的收卷芯部21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齿轮12d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齿轮13d啮合的齿轮114b和驱动齿轮114b的后述的马达。

在打印机100a中,当在罩121的盒安装部112安装墨带盒10a时,安装于抽出芯部20及收卷芯部21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齿轮12d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齿轮13d与分别对应的齿轮114a、齿轮114b啮合。

另外,在打印机100a中,通过关闭在盒安装部112安装有墨带盒10a的罩121的动作,安装于抽出芯部20及收卷芯部21的第一连结部件12的轴部12e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轴部13e在分别被对应的盒支撑部113支撑的状态下,保持第一连结部件12的齿轮12d及第二连结部件13的齿轮13d与分别对应的齿轮114a、齿轮114b的啮合。

图11及图12是表示从动按压辊及引导辊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在此,图11是从动按压辊105b、105d及第一引导辊108、第二引导辊109的立体图,图12是从动按压辊105b、105d及第一引导辊108、第二引导辊109的剖视图。

从动按压辊105b、105d是引导辊的一个例子,由塑料构成。在本例中,从动按压辊105b、105d在轴向上的一个端部侧和另一端部侧这两处形成有从圆周面沿径向突出的凸缘部105e。凸缘部105e是接触部的一个例子,沿从动按压辊105b、105d的轴向具有预定的宽度,两个凸缘部105e从从动按压辊105b、105d的中心以相同的半径沿圆周方向延伸。凸缘部105e构成为宽度1mm左右。

第一引导辊108是引导辊的一个例子,由塑料构成。在本例中,第一引导辊108在轴向上的一个端部侧和另一端部侧这两处形成有从圆周面沿径向突出的凸缘部108a。凸缘部108a是接触部的一个例子,沿第一引导辊108的轴向具有预定的宽度,两个凸缘部108a从第一引导辊108的中心以相同的半径沿圆周方向延伸。凸缘部108a构成为宽度1mm左右。

第二引导辊109是引导辊的一个例子,由塑料构成。在本例中,第二引导辊109在轴向上的一个端部侧和另一端部侧这两处形成有从圆周面沿径向突出的凸缘部109a。凸缘部109a是接触部的一个例子,沿第二引导辊109的轴向具有预定的宽度,两个凸缘部109a从第二引导辊109的中心以相同的半径沿圆周方向延伸。凸缘部109a构成为宽度1mm左右。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功能结构例>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功能的一个例子的框图。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a具备控制基于印刷数据的文字、图像等的印刷、基于轮廓数据的片材p1的剪切、切断、基于切断数据的称为用纸p的全切的遍及整个宽度的切断等的控制部200。

另外,打印机100a具备驱动压纸辊103、带齿卷盘辊104及按压辊105a、105c的用纸搬运马达201和驱动收卷芯部21的墨带搬运马达202。另外,打印机100具备驱动第一切断刃部110的第一切断马达203和驱动第二切断刃部111的第二切断马达204。而且,打印机100a具备检测用纸p的前端的用纸传感器205。

另外,打印机100a具备:印刷头升降马达206,使安装有印刷头102的支撑部件130沿相对于压纸辊103靠近/离开的方向移动;及清扫部件升降螺线管207,使第一清扫部件106沿相对于用纸p的搬运路线靠近/离开的方向移动。而且,打印机100a具备接收用纸p的搬运操作等的操作部208。

控制部200是控制单元的一个例子,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的信息处理装置300取得印刷数据等,驱动印刷头102、用纸搬运马达201及墨带搬运马达202、印刷头升降马达206及清扫部件升降螺线管207,对片材p1进行印刷。另外,控制部200驱动用纸搬运马达201及第一切断马达203,进行片材p1的预定形状的剪切、切断。而且,控制部200驱动用纸搬运马达201及第二切断马达204,在指定的位置遍及整个宽度地切断用纸p。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动作例>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印刷动作的说明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与以往的对比例的动作说明图,接着,参照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a的动作例。

首先,说明装填用纸p的动作,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100a中,当打开罩121时,安装于盒安装部112的墨带盒10a向上方退避,用纸p的搬运路线露出。

由于当打开罩121时,预先形成为印刷头102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状态,因此操作杆140a不会被与支撑部件130设为一体的压力板130a按压。因此,第二清扫部件107形成为向不与用纸p接触的退避位置移动的状态。另外,第二引导辊109形成为位于在用纸p被向相反方向搬运时按压用纸p的弯曲的第二按压位置的状态。当第二清扫部件107向退避位置移动、且第二引导辊109向第二按压位置移动时,第二清扫部件107及第二引导辊109从构成用纸p的搬运路线的搬运引导件150分离,从而能够在搬运引导件150与第二清扫部件107及第二引导辊109之间容易地进行通过用纸p的动作。此时,由于第二清扫部件107位于第一引导辊108与第二引导辊109之间,因此减少了卷筒纸p10、更换卷筒纸p10的操作者等与第二清扫部件107的接触,能够抑制异物附着于第二清扫部件107。

对于用纸p,在装配部101装填卷筒纸p10,使用纸p通过带齿卷盘辊104与按压辊105a、105c之间,使形成于剥离纸p11的贯通孔p12进入到带齿卷盘辊104的销104a。由此,通过关闭罩121,以能够进行带齿卷盘辊104对用纸p的搬运的状态装填卷筒纸p10。

接着,说明用纸p的印刷动作。在印刷动作中,控制部200驱动清扫部件升降螺线管207,如图14所示,使第一清扫部件106从与用纸p接触的清扫位置朝向不与用纸p接触的退避位置移动,使第一清扫部件106从用纸p分离。

另外,控制部200驱动印刷头升降马达206,使印刷头102从不与压纸辊103接触的退避位置朝向与压纸辊103接触的印刷位置移动,设为通过印刷头102与压纸辊103将墨带带部2向用纸p按压的状态。

在打印机100a中,当印刷头102向印刷位置移动时,通过压力板130a按压操作杆140a。由此,第二清扫部件107从不与用纸p接触的退避位置向与用纸p接触的清扫位置移动。另外,第二引导辊109从在用纸p被向相反方向搬运时按压用纸p的弯曲的第二按压位置向用纸p被向正向搬运时按压用纸p的第一按压位置移动。此外,第二引导辊109也可以是位于第二按压位置的状态。

控制部200在将墨带带部2向用纸p按压的状态、且将第二清扫部件107向用纸p按压的状态下驱动用纸搬运马达201,使压纸辊103、带齿卷盘辊104及按压辊105a、105c向箭头f1所示的正转方向回转。另外,驱动墨带搬运马达202,使收卷芯部21旋转,与用纸p的搬运相对应地搬运墨带带部2。而且,驱动印刷头102。

由此,将用纸p向箭头f2所示的正向搬运,从而与用纸p的搬运相对应地搬运墨带带部2,通过印刷头102将与印刷数据相对应的文字、图像等向片材p1印刷。

另外,在将用纸p向箭头f2所示的正向搬运并进行印刷的动作中,在相对于用纸p的搬运方向的印刷头102的上游侧第二清扫部件107与作为片材p1的印刷面的片材p1接触的状态下搬运用纸p。

由此,由于被印刷头102搬运之前的片材p1的印刷面被第二清扫部件107清扫,因此能够抑制以在片材p1的印刷面附着有垃圾的异物的状态下进行基于印刷头102的印刷。

对于第二引导辊109,由于与用纸p的接触部位为凸缘部109a,接触面积较少,因此能够抑制在供第二引导辊109接触的片材p1的印刷面带有接触了第二引导辊109的痕迹。

对于第一引导辊108,与第二引导辊109相同,由于与用纸p的接触部位为凸缘部108a,接触面积较少,因此能够抑制在供第一引导辊108接触的片材p1的印刷面带有接触了第一引导辊108的痕迹。

而且,从动按压辊105b、105d也与第一引导辊108及第二引导辊109相同,由于与用纸p的接触部位为凸缘部105e,接触面积较少,因此能够抑制在供从动按压辊105b、105d接触的片材p1的印刷面带有接触了从动按压辊105b、105d的痕迹。

由于在上述印刷动作中,通过印刷头102对墨带带部2加热,因此墨带带部2的被加热的印刷部位伸缩,在与非印刷部位之间产生张力差。

由于墨带带部2的张力局部地发生变化,因此当在墨带带部2产生褶皱时,存在有产生漏印等缺陷的可能性。相对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方向,在印刷头102的下游侧,墨带带部2通过印刷而被转印有墨,从而存在有墨漏印的部位,因此沿搬运方向拉伸时的张力不固定。因此,需要在印刷头102的上游侧去除墨带带部2的褶皱。

在此,设为如下结构:相对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方向在印刷头102的上游侧具备改变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张力的张力赋予部19,相对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方向在印刷头102的上游侧、且在印刷头102与张力赋予部19之间具备具有螺旋状的输送槽131al、131ar且将墨带带部2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的第一引导辊131,从而去除墨带带部2的褶皱。

首先,如图15(b)所示,考虑如下结构:输送槽131al的开始位置pl设于比最突出部19a与一个第二突出部19bl之间的台阶部19cl靠内侧的位置,输送槽131ar的开始位置pr设于比最突出部19a与另一第二突出部19br之间的台阶部19cr靠内侧的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台阶部19cl及台阶部19cr产生的褶皱通过从动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而旋转的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而受到被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另一方面也受到被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伸的力。

当由台阶部19cl及台阶部19cr产生的褶皱被向宽度方向的内侧拉伸而使褶皱偏靠墨带带部2的中央时,褶皱彼此重叠而形成为较大的褶皱。

与此相对,如图15(a)所示,考虑如下结构:输送槽131al的开始位置pl设于比最突出部19a与一个第二突出部19bl之间的台阶部19cl靠外侧的位置,输送槽131ar的开始位置pr设于比最突出部19a与另一第二突出部19br之间的台阶部19cr靠外侧的位置。

在这样的构成中,通过张力赋予部19的最突出部19a而使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ec的张力比两端区域ee高,从而抑制了褶皱的产生,并且将褶皱的产生部位规定为台阶部19cl及台阶部19cr。

通过从动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而旋转的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而将墨带带部2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的力分别形成在比由台阶部19cl及台阶部19cr产生的褶皱的产生部位靠外侧的位置。

由此,由台阶部19cl及台阶部19cr产生的褶皱被从动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而旋转的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沿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

因此,由台阶部19cl及台阶部19cr产生的褶皱被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伸,从而能够拉伸并去除褶皱。由此,即使在因印刷较大的字体的文字等、基于印刷的来自墨带带部2的墨的转印而导致墨带带部2的与墨的漏印相伴的伸缩变大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抑制褶皱的产生的同时拉伸并去除产生的褶皱。

另外,在墨带带部2,由台阶部19el及台阶部19er、台阶部19gl及台阶部19gr在张力比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ec弱的两端区域ee产生的褶皱被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

由此,在张力较弱的部位产生的褶皱也能够通过向墨带带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拉伸而拉伸并去除褶皱。

另外,张力赋予部19在最突出部19a的两侧具备高度阶段性地降低的第二突出部19bl、19br、第三突出部19dl、19dr及第四突出部19fl、19fr。由此,当搬运墨带带部2时,在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上,在两端区域ee内靠近墨带带部2的中央区域ec一侧的张力较高,且张力朝向外侧阶段性地变弱。因此,能够组合通过提高张力而产生的褶皱的产生抑制效果和通过沿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而产生的拉伸褶皱的效果,从而遍及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地去除褶皱。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变形例>

图16及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结构图,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部的变形例的结构图。张力赋予部19a1在墨带带部2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向与墨带带部2的抽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及墨带带部2的面方向突出的最突出部19h。

张力赋予部19a1构成为墨带带部2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的突出高度较高且高度从最突出部19h向两端缓缓地降低的弯曲状。

对于第一引导辊131,输送槽131al的开始位置pl设于比最突出部19h的一个端部19hl靠外侧的位置。另外,对于第一引导辊131,输送槽131ar的开始位置pr设于比最突出部19h的另一端部19hr靠外侧的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张力赋予部19a1的最突出部19h来提高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张力,从而能够抑制褶皱的产生,并且将褶皱的产生部位规定为最突出部19h。

通过从动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而旋转的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而将墨带带部2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的力分别形成在比由最突出部19h的端部产生的褶皱的产生部位靠外侧的位置。

由此,由最突出部19h产生的褶皱被从动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而旋转的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

因此,由最突出部19h产生的褶皱被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伸,从而能够拉伸并去除褶皱。

另外,在墨带带部2的、张力比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弱的部位产生的褶皱被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

由此,关于在张力较弱的部位产生的褶皱,通过将墨带带部2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伸,从而能够拉伸并去除褶皱。

图19及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其他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结构图,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部的其他变形例的结构图。张力赋予部19a2在墨带带部2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向与墨带带部2的抽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及墨带带部2的面方向突出的最突出部19i。

张力赋予部19a2构成为墨带带部2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的突出高度较高且高度从最突出部19i向两端缓缓地降低的弯曲状。张力赋予部19a2在最突出部19i的一个端部及另一端部具备摩擦部件19j,并且在最突出部19i的外侧具备摩擦部件19k。摩擦部件19j、19k例如通过以预定的间隔使橡胶等摩擦系数比构成张力赋予部19a2的树脂高的部件在张力赋予部19a2露出而构成。

对于第一引导辊131,输送槽131al的开始位置pl设于比最突出部19i的一个端部的摩擦部件19j靠外侧的位置。另外,对于第一引导辊131,输送槽131ar的开始位置pr设于比最突出部19i的另一端部的摩擦部件19j靠外侧的位置。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张力赋予部19a2的最突出部19i来提高墨带带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张力,从而能够抑制褶皱的产生,并且将褶皱的产生部位规定为摩擦部件19j、19k。

通过从动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而旋转的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而将墨带带部2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的力分别形成在比由摩擦部件19j、19k的端部产生的褶皱的产生部位靠外侧的位置。

由此,由摩擦部件19j、19k产生的褶皱被从动于墨带带部2的搬运而旋转的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

因此,由摩擦部件19j、19k产生的褶皱被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伸,从而能够拉伸并去除褶皱。

另外,在墨带带部2的、张力比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弱的部位,由摩擦部件19j产生的褶皱被第一引导辊131的输送槽131al、131ar沿宽度方向向外侧拉伸。

由此,关于在张力较弱的部位产生的褶皱,通过将墨带带部2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拉伸,也能够拉伸并去除褶皱。

此外,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将张力赋予部设为设于墨带盒10a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设于打印机100a的例如罩121的结构。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使用了通过热和压力进行转印的墨带带部的打印机。

附图标记说明

1a…墨带

2…墨带带部

20…抽出芯部

21…收卷芯部

10a…墨带盒

11…主体壳体

12…第一连结部件

13…第二连结部件

14…第一收纳部

15…第二收纳部

16…带搬运部

17…第一罩

18…第二罩

100a…打印机

101…安装部

102…印刷头

103…压纸辊

104…带齿卷盘辊

104a…销

105a…按压辊

105b…从动按压辊

106…第一清扫部件

107…第二清扫部件

108…第一引导辊

109…第二引导辊

110…第一切断刃部

111…第二切断刃部

112…盒安装部

113…盒支撑部

114…墨带搬运部

120…打印机主体

121…罩

122…轴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