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6562发布日期:2019-12-14 00:58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jp2009-179010a中公开有热转印方式的打印机,其具备将向印字部供给的墨带保持为辊状的带供给轴、和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的带卷绕轴,将墨带加热并将墨带的墨转印至印字介质来进行印字。

在上述的打印机中,优先考虑墨带的输送通路、打印机的大小来决定带供给轴与带卷绕轴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二者的位置关系不一定可以说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的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技术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带的更换较为容易的打印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打印机,该打印机具备:印字部,其在印字介质进行印字;带供给轴,其保持向上述印字部供给的墨带;带卷绕轴,其卷绕使用完毕的上述墨带;印字单元,其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具有构成上述印字部的热敏头;以及分隔部件,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上述印字单元,将上述墨带与上述印字介质之间隔开,上述带供给轴设置于上述分隔部件。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墨带的更换时,通过使分隔部件摆动,能够使带供给轴向可以容易地进行作业的位置移动。因此,墨带的更换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简要结构图。

图3是分隔部件和带供给轴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敞开了罩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使带供给轴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用于对印字单元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用于对使分隔部件从敞开位置变为关闭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用于对印字单元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简要结构图。

图10是表示敞开了罩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使带供给轴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使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带供给轴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14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简要结构图。

图15是分隔部件和带供给轴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敞开了罩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使带供给轴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8是用于对印字单元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用于对使分隔部件从敞开位置变为关闭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图20是用于对印字单元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2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简要结构图。

图23是表示罩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表示使带供给轴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5是用于对带卷绕轴锁止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6是表示锁止状态的带卷绕轴锁止机构的图。

图27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图。

图28是表示使带供给轴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29是表示带供给轴锁止机构的变形例的图。

图30是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31是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简要结构图。

图32是表示敞开了罩的状态的图。

图33是表示敞开了分隔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34是表示分隔部件和锁止机构的立体图。

图35a是表示锁止机构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35b是表示锁止机构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35c是表示锁止机构的动作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00进行说明。

打印机100是通过加热墨带r并将墨带r的墨转印至印字介质m,从而进行印字的热转印方式的打印机。印字介质m例如是在带状的底纸上连续地临时附着了多个标签的标签连续体。

如图1、图2所示,打印机100具备壳体10和覆盖壳体10的开口部的罩11。

如图2所示,印字介质m以卷绕为辊状的状态保持于介质供给轴12。此外,作为印字介质m,也能够使用无底纸标签、折叠式介质。

由设置于壳体10的支承轴13摆动自如地支承罩11的一端侧的端部。通过以支承轴13为支点使罩11进行摆动,从而能够切换敞开壳体10的开口部的敞开状态(参照图4)、和关闭壳体10的开口部的关闭状态(参照图2)。

在壳体10设置有将罩11维持在关闭状态的锁止机构(未图示)。通过操作图1所示的手柄14来解除锁止机构。

在罩11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与壳体10之间形成有排出口16,上述排出口16将在图2所示的印字部15印字的印字介质m从打印机100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罩11安装有面向排出口16的剪切器17。由此,能够将从排出口16排出的印字完毕的印字介质m切断。此外,能够在罩11安装各种单元。作为单元,例如有从带状的底纸剥离标签的剥离单元、将无衬标签(没有带状的底纸的标签)切断的剪切器单元。

另外,在罩11设置有用于操作打印机100的操作单元19。操作单元19具有各种操作按钮、显示器、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led等。显示器也可以是触摸面板。

在打印机100的内部收纳有用于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的印字单元30、和控制打印机100的动作的控制器40等。

印字单元30具备一端侧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轴13的主体部31、和安装于主体部31的热敏头32。

热敏头32与设置于壳体10侧的压纸辊20一起构成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的印字部15。

另外,印字单元30具备:带供给轴33,其将向印字部15供给的墨带r保持为辊状;带卷绕轴34,其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分隔部件35,其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导轴36,其规定墨带r从带供给轴33向印字部15的输送通路;以及导轴37,其规定墨带r从印字部15向带卷绕轴34的输送通路。带供给轴33可装卸地安装于分隔部件35。另外,带卷绕轴34可装卸地安装于主体部3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墨带r是涂覆了墨的面为外侧的外卷的墨带。

印字介质m从介质供给轴12向印字部15供给,并与墨带r一起被夹持在热敏头32与压纸辊20之间。

若在印字介质m和墨带r被夹持在热敏头32与压纸辊20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向热敏头32的发热元件的通电,则利用发热元件的热将墨带r的墨转印至印字介质m,从而进行向印字介质m的印字。

另外,若通过压纸驱动马达(未图示)使压纸辊20正转,则将印字介质m和墨带r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并将印字介质m从排出口16向打印机100的外部排出。

另外,带供给轴33和带卷绕轴34也分别由驱动马达(未图示)驱动而旋转。

如图3所示,分隔部件35具有基座部35a、设置于基座部35a的一端侧的轴部35b、与轴部35b平行地且转动自如地支承带供给轴33的支承部35c、35d、以及形成于轴部35b的中央部的卡合部35e。

分隔部件35由轴部35b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主体部31。

如图2所示,卡合部35e构成为与设置于罩11的被卡合部11a卡合。若使分隔部件35处于卡合部35e与被卡合部11a卡合的位置(关闭位置),则带供给轴33被收纳于主体部31内。由此,带供给轴33变为向印字部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

这样,通过卡合部35e与被卡合部11a卡合,从而将分隔部件35维持在带供给轴33变为带供给位置的关闭位置。另外,成为印字单元30与罩11结合的状态。

在进行打印机100的印字时,罩11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处于分隔部件35的卡合部35e与罩11的被卡合部11a卡合的状态。

因此,若将罩11从关闭状态变为敞开状态,则印字单元30与罩11成为一体并摆动,如图4所示,从而敞开壳体10的开口部。

由此,能够进行印字介质m向打印机100的设置、壳体10内的各部的维护。

并且,若从图4所示的状态中解除卡合部35e与被卡合部11a的卡合并使分隔部件35朝向壳体10侧摆动,则分隔部件35变为图5所示的敞开位置。

伴随着分隔部件35变为敞开位置,带供给轴33和保持于带供给轴33的辊状的墨带r相对于带卷绕轴34相对地进行移动,并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16侧露出。

由此,带供给轴33变为能够从打印机100装卸的带更换位置,从而能够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带供给轴33能够相对于带卷绕轴34自如地相对移动,从而能够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使带供给轴33向可以容易地进行操作的位置移动。

另外,带供给轴33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16侧、即用户的操作位置侧露出。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带供给轴33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墨带r从带供给轴33到带卷绕轴34的输送通路全部露出。因此,从带供给轴33到带卷绕轴34架设墨带r的作业也变得容易。

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使分隔部件35向壳体10侧摆动,则卡合部35e和被卡合部11a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卡合部35e与被卡合部11a的卡合。

此外,通过解除卡合部35e与被卡合部11a的卡合,印字单元30本身也朝向壳体10侧摆动至规定的位置。规定的位置是壳体10中的设置于支承轴13的附近的摆动限制部(未图示)与主体部31抵接的位置。

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使印字单元30向壳体10侧摆动,则摆动限制部弹性变形并且主体部31越过摆动限制部从而解除基于摆动限制部的印字单元30的定位。

另外,如图2所示,分隔部件35的基座部35a延伸至与设置于壳体10的反射传感器21对置的位置为止。由此,在反射传感器21、与分隔部件35中的与反射传感器21对置的部位之间,形成印字介质m的输送通路。

反射传感器21是检测在与实施印字介质m的印字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以规定的间隔预先打印的对准标记的传感器。由此,能够检测印字介质m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分隔部件35引导印字介质m,从而在距反射传感器21一定的距离内稳定地输送印字介质m。由此,能够使反射传感器21的检测精度提高。

此外,若使打印机100处于可印字的状态即图2所示的状态,则自动地成为分隔部件35引导印字介质m的状态。

这样,通过分隔部件35引导印字介质m,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在距反射传感器21一定的距离内输送印字介质m的引导部件,也无需在引导部件插通印字介质m的作业。

另外,打印机100具备透过传感器22,该透过传感器22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透过传感器22是具有作为射出规定的光的发光部的发光单元22a、和作为接收从发光单元22a射出的光并输出与接收的光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的受光部的受光单元22b的传感器。

例如,在印字介质m是在带状的底纸上以规定的间隔连续地临时附着了多个标签的标签连续体的情况下,在相邻的两个标签之间,存在仅有底纸的部分。

在存在标签的部分与仅有底纸的部分处,从发光单元22a射出的光的透过量不同,因此受光单元22b接收的光的强度发生变化。由此,透过传感器22能够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所示,发光单元22a设置于基座部35a中的与印字介质m的输送通路相反的一侧,即,设置于基座部35a的上表面侧。另外,在基座部35a形成有使从发光单元22a射出的光穿过的贯通孔35g。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受光单元22b隔着输送通路而设置于壳体10侧。

如上述那样,在使印字单元30处于非印字位置并且敞开了壳体10的开口部的状态下,进行将印字介质m设置于打印机100的作业。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较大地敞开了发光单元22a与受光单元22b之间的状态下将印字介质m设置于打印机10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印字介质m设置于打印机100的作业。此外,也可以互换发光单元22a与受光单元22b的位置。

打印机100形成为根据使用的印字介质m的形态,使反射传感器21与透过传感器22中的任一个工作从而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例如,在使用未设置有对准标记的印字介质m的情况下,打印机100通过透过传感器22检测印字介质m的位置。

控制器40由微处理器、rom、ram等存储装置、输入输出接口、以及连接这些的总线等构成。经由输入输出接口向控制器40输入来自外部计算机的印字数据、来自反射传感器21的信号、以及来自透过传感器22的信号等。

控制器40通过微处理器执行储存于存储装置的印字控制程序,并控制向热敏头32的发热元件的通电、和向压纸驱动马达的通电等。

接着,主要参照图6、图7对印字单元30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图6、图7为了易于理解而省略了墨带r进行记载。

如图3、图6所示,带供给轴33具有齿轮33a。

另外,如图6所示,印字单元30具备在带供给轴33处于带供给位置的状态(双点划线)下与齿轮33a啮合的齿轮38。经由齿轮38由供给轴驱动马达(未图示)驱动带供给轴33。

另外,如图6所示,带卷绕轴34具有齿轮34a。经由齿轮(未图示)由卷绕轴驱动马达(未图示)驱动带卷绕轴34。

带供给轴33和带卷绕轴34的旋转由控制器40控制为与压纸辊20的旋转同步。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带供给轴33和带卷绕轴34由一个驱动马达驱动。

如上述那样,印字单元30具备通过轴部35b一端侧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主体部31的分隔部件35。另外,带供给轴33安装于分隔部件35。

由此,如图6所示,若使分隔部件35处于关闭位置(双点划线),则带供给轴33变为向印字部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双点划线),若处于敞开位置(实线),则带供给轴33变为能够向打印机100装卸的带更换位置(实线)。此外,在分隔部件35设置有用于保持带供给轴33的锁止机构(未图示)。通过在带更换位置处解除锁止机构的锁止,从而能够从打印机100取下带供给轴33。

另外,如图6、图7所示,在主体部31设置有齿条31a。

如图7所示,齿条31a在分隔部件35从敞开位置变为关闭位置的途中与齿轮33a啮合,使带供给轴33向卷绕墨带r的方向旋转。

在进行了墨带r的更换的情况下等,如图5所示,存在在墨带r发生松弛的情况。在墨带r发生了松弛的情况下,需要使带供给轴33或带卷绕轴34旋转并去除墨带r的松弛的作业。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使分隔部件35从敞开位置变为关闭位置,则带供给轴33向卷绕墨带r的方向自动地旋转从而去除墨带r的松弛。因此,能够防止由墨带r的松弛所引起的印字不良的产生。

此外,在带供给轴33变为带供给位置之前解除齿轮33a与齿条31a的啮合。因此,在印字时齿条31a不会阻碍带供给轴33的旋转。

另外,解除齿轮33a与齿条31a的啮合后,齿轮33a与齿轮38立即啮合,因此能够在从解除齿轮33a与齿条31a的啮合开始到齿轮33a与齿轮38啮合的期间,抑制带供给轴33朝将墨带r向印字部15供给的方向旋转。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打印机100具备:印字部15,其在印字介质m上进行印字;带供给轴33,其保持向印字部15供给的墨带r;以及带卷绕轴34,其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带供给轴33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带卷绕轴34自如地相对移动。

另外,带供给轴33能够在向印字部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与能够向打印机100装卸的带更换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使带供给轴33向可以容易地进行作业的位置移动。

另外,打印机100具备分隔部件35,分隔部件35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带供给轴33安装于分隔部件35。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使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的分隔部件35来使带供给轴33自如地移动的构造。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用于使带供给轴33自如地移动的机构。

另外,分隔部件35能够在使带供给轴33处于带供给位置的关闭位置、与使带供给轴33处于带更换位置的敞开位置之间自如地摆动,若分隔部件35处于敞开位置,则带供给轴33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16侧露出。

根据该结构,带供给轴33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16侧、即在用户的作业位置侧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另外,若分隔部件35从敞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则带供给轴33向卷绕墨带r的方向旋转。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墨带r的松弛所引起的印字不良的产生。

另外,打印机100具备印字单元30,该印字单元30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并具有构成印字部15的热敏头32,带供给轴33、带卷绕轴34以及分隔部件35设置于印字单元30。

另外,打印机100具备:印字部15,其在印字介质m上进行印字;带供给轴33,其保持向印字部15供给的墨带r;带卷绕轴34,其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印字单元30,其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具有构成印字部15的热敏头32;以及分隔部件35,其摆动自如地设置于印字单元30,并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带供给轴33设置于分隔部件35。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通过使分隔部件35摆动,能够使带供给轴33移动至可以容易地进行作业的位置。因此,墨带r的更换变得较为容易。

另外,分隔部件35在使带供给轴33处于能够向印字部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的关闭位置、与使带供给轴33处于能够向打印机100装卸的带更换位置的敞开位置之间自如地摆动。

根据该结构,若使分隔部件35处于敞开位置,则带供给轴33变为带更换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另外,若分隔部件35变为敞开位置,则带供给轴33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16侧露出。

根据该结构,若使分隔部件35处于敞开位置,则带供给轴33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16侧、即在用户的作业位置侧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另外,带供给轴33构成为能够在打印机100的前方侧进行装卸,带卷绕轴34构成为能够在上方进行装卸。

如图2、图4、图5所示,“打印机100的前方侧”是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16侧、即用户的作业位置侧,其相反侧是打印机100的后方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通过在印字单元30摆动自如地设置分隔部件35,从而安装于分隔部件35的带供给轴33相对于带卷绕轴34进行相对移动。然而,也可以构成为:如图8所示的印字单元50那样,通过设置使分隔部件55滑动的滑动机构56,从而带供给轴33进行移动。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9~图11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200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中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30具备:带供给轴33,其将向印字部15供给的墨带r保持为辊状;带卷绕轴34,其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分隔部件235,其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导轴36,其规定墨带r从带供给轴33向印字部15的输送通路;以及导轴37,其规定墨带r从印字部15向带卷绕轴34的输送通路。带供给轴33可装卸地安装于分隔部件235。另外,带卷绕轴34可装卸地安装于主体部3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墨带r是涂覆了墨的面为外侧的外卷的墨带。

分隔部件235具有基座部235a、设置于基座部235a的一端侧的轴部235b、与轴部235b平行地且转动自如地支承带供给轴33的支承部235c和支承部235d、以及形成于支承部235c与支承部235d之间的卡合部235e。支承部235c虽然未图示,但是为与支承部35c对应的结构。

分隔部件235由轴部235b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主体部31。

如图9所示,卡合部235e构成为与设置于罩11的被卡合部11a卡合。若使分隔部件235处于卡合部235e与被卡合部11a卡合的位置(关闭位置),则带供给轴33被收纳于主体部31内。由此,带供给轴33变为向印字部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

这样,通过卡合部235e与被卡合部11a卡合,从而将分隔部件235维持在带供给轴33变为带供给位置的关闭位置。另外,成为印字单元30与罩11结合的状态。

在进行打印机200的印字时,罩11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处于分隔部件235的卡合部235e与罩11的被卡合部11a卡合的状态。

因此,若使罩11从关闭状态变为敞开状态,则印字单元30与罩11成为一体并摆动,如图10所示,从而敞开壳体10的开口部。

由此,能够进行印字介质m向打印机200的设置、壳体10内的各部的维护。

并且,若从图10所示的状态解除卡合部235e与被卡合部11a的卡合,并使分隔部件235朝向壳体10侧摆动,则分隔部件235变为图11所示的敞开位置。

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使分隔部件235向壳体10侧摆动,则卡合部235e和被卡合部11a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卡合部235e与被卡合部11a的卡合。

伴随着分隔部件235变为敞开位置,可装卸地安装于分隔部件235的带供给轴33和保持于带供给轴33的辊状的墨带r相对于带卷绕轴34相对地进行移动,并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16侧露出。

另外,通过解除卡合部235e与被卡合部11a的卡合,印字单元30本身也朝向壳体10侧摆动至规定的位置为止。规定的位置是壳体10中的设置于支承轴13的附近的摆动限制部(未图示)与主体部31抵接的位置。

由此,带供给轴33变为能够从打印机200装卸的带更换位置,从而能够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此外,若使印字单元30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向壳体10侧摆动,则摆动限制部弹性变形并且主体部31越过摆动限制部,从而解除基于摆动限制部的印字单元30的定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带供给轴33能够相对于带卷绕轴34自如地相对移动,从而能够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使带供给轴33移动至可以容易地进行作业的位置。

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分隔部件235为敞开位置的墨带r的更换时,带供给轴33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下方且比带卷绕轴34靠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位置。另外,带供给轴33能够在打印机200的前方侧进行装卸,带卷绕轴34能够在上方进行装卸。

如图9~图11所示,“打印机200的前方侧”是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16侧、即用户的作业位置侧,其相反侧是打印机200的后方侧。

另外,“带供给轴33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位置”是指通过带供给轴33的中心并相对于打印机200的设置面(底面)垂直的线l1处于比通过带卷绕轴34的中心并相对于打印机200的设置面垂直的线l2靠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位置,“带供给轴33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下方的位置”是指通过带供给轴33的中心并相对于打印机200的设置面平行的线l3处于比通过带卷绕轴34的中心并相对于打印机200的设置面平行的线l4靠下方的位置(参照图11)。

根据该结构,在墨带r的更换时,带供给轴33处于比带卷绕轴34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用户装卸带卷绕轴34时,带供给轴33不会成为对作业的妨碍。另外,带供给轴33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位置,因此从打印机200的前方侧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的用户容易确认带供给轴33,从而用户能够不进行从下方观察带供给轴33那样的繁琐的动作就能够装卸带供给轴33。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然而,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的情况下等,如在图11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存在在墨带r发生松弛的情况。在墨带r发生了松弛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褶皱的产生,需要使带供给轴33或带卷绕轴34旋转来去除墨带r的松弛的作业。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带r的更换时去除了墨带r的松弛的状态下,如在图1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那样,从带供给轴33到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端部(印字单元30的前端)存在的墨带r为以下两种情况中的其中一种,即,与热敏头32以及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端部这两处抵接,或仅与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端部抵接。

对于墨带r而言,弯曲点越多越容易产生褶皱,若在从带供给轴33到热敏头32之间产生褶皱,则有可能产生印字不良。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带r的更换时,墨带r在从带供给轴33到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端部为止为与热敏头32和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端部这两处抵接、或仅与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端部抵接中的其中一种情况。即,墨带r在从带供给轴33到热敏头32之间与任何部位都不抵接,从而不存在弯曲点。因此,能够抑制褶皱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分隔部件235的基座部235a延伸至与设置于壳体10的反射传感器21对置的位置。由此,在反射传感器21与分隔部件235中的与反射传感器21对置的部位之间,形成印字介质m的输送通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过传感器22的发光单元22a设置于基座部235a中的与印字介质m的输送通路相反的一侧,即,设置于基座部235a的上表面侧。另外,在基座部235a形成有使从发光单元22a射出的光穿过的贯通孔235g。另一方面,透过传感器22的受光单元22b隔着输送通路而设置于壳体10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更换位置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下方、且比带卷绕轴34靠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位置。换言之,带供给轴33在带更换位置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下方、且比带卷绕轴34靠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墨带r的更换时,带供给轴33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装卸带卷绕轴34时,带供给轴33不会成为对作业的妨碍。另外,带供给轴33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位置,因此从打印机200的前方侧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的用户容易确认带供给轴33,从而用户不进行从下方观察带供给轴33那样的繁琐的动作就能够装卸带供给轴33。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另外,对于打印机200而言,在带供给轴33处于带更换位置并且去除了墨带r的松弛的状态下,从带供给轴33到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端部为止的墨带r与热敏头32以及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端部这两处抵接,或仅与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200的前方侧的端部抵接。

根据该结构,在墨带r的更换时,墨带r在从带供给轴33到热敏头32之间与任何部位都不抵接,从而不存在弯曲点。因此,能够抑制墨带r的褶皱的产生。

另外,带供给轴33构成为能够在打印机200的前方侧进行装卸,带卷绕轴34构成为能够在上方进行装卸。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2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300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中以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30具备:带供给轴33,其将向印字部15供给的墨带r保持为辊状;带卷绕轴34,其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分隔部件335,其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导轴36,其规定墨带r从带供给轴33向印字部15的输送通路;以及导轴37,其规定墨带r从印字部15向带卷绕轴34的输送通路。带供给轴33可装卸地安装于分隔部件335。另外,带卷绕轴34可装卸地安装于主体部3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墨带r是涂覆了墨的面为外侧的外卷的墨带。

分隔部件335的支承带供给轴33的位置与第2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35不同。分隔部件335的其他的结构与分隔部件235相同,因此标注对应的附图标记335a~335g并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分隔部件335支承带供给轴33的位置设定为:在分隔部件335为敞开位置的墨带r的更换时,带供给轴33位于比包含热敏头32的下表面在内的平面p(双点划线)靠下方的位置。“带供给轴33位于比包含热敏头32的下表面在内的平面p靠下方的位置”是指带供给轴33的中心处于比平面p靠下方的位置。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更换位置位于比包含热敏头32的下表面在内的平面靠下方的位置。换言之,带供给轴33在带更换位置处位于比包含热敏头32的下表面在内的平面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在图12中,带供给轴33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打印机300的前方侧的位置,但也可以构成为:带供给轴33位于比带卷绕轴34靠打印机300的后方侧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从打印机300的前方侧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的用户容易确认带供给轴33,从而用户不进行从下方观察带供给轴33那样的繁琐的动作就能够装卸带供给轴33。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此外,只要带更换位置位于比包含热敏头32的下表面在内的平面靠下方的位置,就能够获得这样的效果。因此,能够根据热敏头32的位置、角度,使分隔部件335支承带供给轴33的位置与第2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235相同。

另外,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带供给轴33处于带更换位置并且去除了墨带r的松弛的状态下,墨带r在从带供给轴33到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300的前方侧的端部之间为与热敏头32以及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300的前方侧的端部这两处抵接、或仅与印字单元30处的打印机300的前方侧的端部抵接中的其中一种情况。即,墨带r在从带供给轴33到热敏头32之间与任何部位都不抵接,从而不存在弯曲点。因此,能够抑制墨带r的褶皱的产生。

例如,在从上述第1到第3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00、200、300具备罩11,但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罩11,而印字单元30作为罩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与分隔部件35、235、335的卡合部35e、235e、335e卡合的被卡合部设置于印字单元30的主体部31等。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2100进行说明。

打印机2100是通过加热墨带r并将墨带r的墨转印至印字介质m从而进行印字的热转印方式的打印机。印字介质m例如是在带状的底纸上连续地临时附着了多个标签的标签连续体。

如图13、图14所示,打印机2100具备壳体2010和覆盖壳体2010的开口部的罩2011。

如图14所示,印字介质m在卷绕为辊状的状态下保持于介质供给轴2012。此外,作为印字介质m,也能够使用无底纸标签、折叠式介质。

由设置于壳体2010的支承轴2013摆动自如地支承罩2011的一端侧的端部。通过以支承轴2013为支点使罩2011进行摆动,能够切换敞开壳体2010的开口部的敞开状态(参照图16)、与关闭壳体2010的开口部的关闭状态(参照图14)。

在壳体2010设置有将罩2011维持在关闭状态的锁止机构(未图示)。通过操作图13所示的手柄2014来解除锁止机构。

在罩2011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与壳体2010之间形成有将在图14所示的印字部2015印字的印字介质m从打印机2100排出的排出口2016。

在本实施方式的罩2011安装有面向排出口2016的剪切器2017。由此,能够切断从排出口2016排出的印字完毕的印字介质m。此外,在罩2011能够代替剪切器2017而安装其他的各种单元。

另外,在罩2011设置有用于操作打印机2100的操作单元2019。操作单元2019具有各种操作按钮、显示器、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以及led等。显示器也可以是触摸面板。

在打印机2100的内部收纳有用于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的印字单元2030、和控制打印机2100的动作的控制器2040等。

印字单元2030具备一端侧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轴2013的主体部2031、和安装于主体部2031的热敏头2032。

热敏头2032与设置于壳体2010侧的压纸辊2020一起构成在印字介质m上进行印字的印字部2015。

另外,印字单元2030具备:带供给轴2033,其将向印字部2015供给的墨带r保持为辊状;带卷绕轴2034,其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分隔部件2035,其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导轴2036,其规定墨带r从带供给轴2033向印字部2015的输送通路;以及导轴2037,其规定墨带r从印字部2015向带卷绕轴2034的输送通路。带供给轴2033可装卸地安装于分隔部件2035。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墨带r是涂覆了墨的面为外侧的外卷的墨带。

印字介质m从介质供给轴2012向印字部2015供给,并与墨带r一起被夹持在热敏头2032与压纸辊2020之间。

若在印字介质m和墨带r被夹持在热敏头2032与压纸辊2020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向热敏头2032的发热元件的通电,则利用发热元件的热将墨带r的墨转印至印字介质m,从而进行向印字介质m的印字。

另外,若通过压纸驱动马达(未图示)使压纸辊2020正转,则将印字介质m和墨带r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并将印字介质m从排出口2016向打印机2100的外部排出。

如图15所示,分隔部件2035具有基座部2035a、设置于基座部2035a的一端侧的轴部2035b、与轴部2035b平行地且转动自如地支承带供给轴2033的支承部2035c、2035d、以及形成于轴部2035b的中央部的卡合部2035e。

分隔部件2035由轴部2035b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主体部2031。

如图14所示,卡合部2035e构成为与设置于罩2011的被卡合部2011a卡合。若使分隔部件2035处于卡合部2035e与被卡合部2011a卡合的位置(关闭位置),则带供给轴2033收纳于主体部2031内。由此,带供给轴2033变为向印字部20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

这样,通过卡合部2035e与被卡合部2011a卡合,从而将分隔部件2035维持在带供给轴2033变为带供给位置的关闭位置。另外,成为印字单元2030与罩2011结合的状态。

在进行打印机2100的印字时,罩2011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处于分隔部件2035的卡合部2035e与罩2011的被卡合部2011a卡合的状态。

因此,若使罩2011从关闭状态变为敞开状态,则印字单元2030与罩2011成为一体并摆动,如图16所示,从而敞开壳体2010的开口部。

由此,能够进行印字介质m向打印机2100的设置、壳体2010内的各部的维护。

并且,若从图16所示的状态中解除卡合部2035e与被卡合部2011a的卡合,并使分隔部件2035朝向壳体2010侧摆动,则分隔部件2035变为图17所示的敞开位置。

伴随着分隔部件2035变为敞开位置,带供给轴2033和保持于带供给轴2033的辊状的墨带r相对于带卷绕轴2034相对地进行移动,并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2016侧露出。此外,带卷绕轴2034安装于主体部2031,且无法相对于印字单元2030移动。

由此,带供给轴2033变为能够从打印机2100装卸的带更换位置,从而能够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带供给轴2033能够相对于带卷绕轴2034自如地相对移动,从而能够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使带供给轴2033向可以容易地进行作业的带更换位置移动。

另外,带供给轴2033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2016侧、即用户的作业位置侧露出。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带供给轴2033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墨带r从带供给轴2033到带卷绕轴2034的输送通路全部露出。因此,从带供给轴2033到带卷绕轴2034架设墨带r的作业也变得容易。

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使分隔部件2035向壳体2010侧摆动,则卡合部2035e和被卡合部2011a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卡合部2035e与被卡合部2011a的卡合。

此外,通过解除卡合部2035e与被卡合部2011a的卡合,印字单元2030本身也朝向壳体2010侧摆动至规定的位置。规定的位置是壳体2010中的设置于支承轴2013的附近的摆动限制部(未图示)与主体部2031抵接的位置。

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使印字单元2030向壳体2010侧摆动,则摆动限制部弹性变形并且主体部2031越过摆动限制部,从而解除基于摆动限制部的印字单元2030的定位。

另外,如图14所示,分隔部件2035的基座部2035a延伸至与设置于壳体2010的反射传感器2021对置的位置。由此,在反射传感器2021、与分隔部件2035中的与反射传感器2021对置的部位之间,形成印字介质m的输送通路。

反射传感器2021是检测在与实施印字介质m的印字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以规定的间隔预先打印的对准标记的传感器。由此,能够检测印字介质m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分隔部件2035引导印字介质m,从而在距反射传感器2021一定的距离内稳定地输送印字介质m。由此,能够使反射传感器2021的检测精度提高。

此外,若使打印机2100处于能够印字的状态即图14所示的状态,则自动地成为分隔部件2035引导印字介质m的状态。

这样,通过分隔部件2035引导印字介质m,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在距反射传感器2021一定的距离内输送印字介质m的引导部件,也无需进行在引导部件插通印字介质m的作业。

另外,打印机2100具备透过传感器2022,该透过传感器2022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透过传感器2022是具有作为射出规定的光的发光部的发光单元2022a、和作为接收从发光单元2022a射出的光并输出与接收的光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的受光部的受光单元2022b的传感器。

例如,在印字介质m是在带状的底纸上以规定的间隔连续地临时附着了多个标签的标签连续体的情况下,在相邻的两个标签之间,存在仅有底纸的部分。

在存在标签的部分与仅有底纸的部分处,从发光单元2022a射出的光的透过量不同,因此受光单元2022b接收的光的强度进行变化。由此,透过传感器2022能够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图15所示,发光单元2022a设置于基座部2035a中的与印字介质m的输送通路相反的一侧,即,设置于基座部2035a的上表面侧。另外,在基座部2035a形成有使从发光单元2022a射出的光穿过的贯通孔2035g。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受光单元2022b隔着输送通路而设置于壳体2010侧。

如上述那样,在使印字单元2030处于非印字位置并且敞开了壳体2010的开口部的状态下,进行将印字介质m设置于打印机2100的作业。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较大地敞开了发光单元2022a与受光单元2022b之间的状态下,将印字介质m设置于打印机210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印字介质m设置于打印机2100的作业。此外,也可以互换发光单元2022a与受光单元2022b的位置。

打印机2100形成为根据使用的印字介质m的形态,使反射传感器2021与透过传感器2022中的任一个工作并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例如,在使用未设置有对准标记的印字介质m的情况下,打印机2100通过透过传感器2022检测印字介质m的位置。

控制器2040由微处理器、rom、ram等存储装置、输入输出接口以及连接这些的总线等构成。经由输入输出接口向控制器2040输入来自外部计算机的印字数据、来自反射传感器2021的信号、以及来自透过传感器2022的信号等。

控制器2040通过微处理器执行储存于存储装置的印字控制程序,并控制向热敏头2032的发热元件的通电、和向压纸驱动马达的通电等。

接着,主要参照图18、图19对印字单元2030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图18、图19为了易于理解而省略了墨带r进行记载。

如图15、图18所示,带供给轴2033具有在一端侧形成的齿轮2033a。

另外,如图18所示,印字单元2030具备在带供给轴2033处于带供给位置的状态(双点划线)下与齿轮2033a啮合的齿轮2038。带供给轴2033经由齿轮2038由供给轴驱动马达(未图示)驱动。

另外,如图18所示,带卷绕轴2034具有在一端侧形成的齿轮2034a。带卷绕轴2034经由齿轮(未图示)由卷绕轴驱动马达(未图示)驱动。

带供给轴2033和带卷绕轴2034的旋转由控制器2040控制为与压纸辊2020的旋转同步。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带供给轴2033和带卷绕轴2034由一个驱动马达驱动。

如上述那样,印字单元2030具备通过轴部2035b一端侧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主体部2031的分隔部件2035。另外,带供给轴2033安装于分隔部件2035。

由此,图18所示,若使分隔部件2035处于关闭位置(双点划线),则带供给轴2033变为向印字部20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双点划线),若处于敞开位置(实线),则带供给轴2033变为能够向打印机2100装卸的带更换位置(实线)。此外,在分隔部件2035设置有用于保持带供给轴2033的锁止机构(未图示)。通过在带更换位置解除锁止机构的锁止,从而能够从打印机2100取下带供给轴2033。

另外,如图18、图19所示,在主体部2031设置有齿条2031a。

如图19所示,齿条2031a在分隔部件2035从敞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的途中与齿轮2033a啮合,并使带供给轴2033向卷绕墨带r的方向旋转。

在进行了墨带r的更换的情况下等,如图17所示,存在在墨带r发生松弛的情况。在墨带r发生了松弛的情况下,需要使带供给轴2033或带卷绕轴2034旋转来去除墨带r的松弛的作业。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使分隔部件2035从敞开位置变为关闭位置,并使带供给轴2033从带更换位置变为带供给位置,则带供给轴2033向卷绕墨带r的方向自动地旋转来卷绕墨带r,从而去除墨带r的松弛。

根据该结构,无需为了消除墨带r的松弛而进行使带供给轴2033或带卷绕轴2034旋转的作业,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另外,墨带r的松弛被消除,因此能够防止墨带r的松弛所引起的印字不良的产生。

此外,在带供给轴2033变为带供给位置之前解除齿轮2033a与齿条2031a的啮合。即,齿条2031a形成为在带供给轴2033处于带供给位置的状态下不与齿轮2033a啮合。因此,在印字时齿条2031a不会阻碍带供给轴2033的旋转。

另外,解除齿轮2033a与齿条2031a的啮合后,齿轮2033a与齿轮2038立即啮合,因此能够在从解除齿轮2033a与齿条2031a的啮合开始到齿轮2033a与齿轮2038啮合为止的期间,抑制带供给轴2033朝将墨带r向印字部2015供给的方向旋转。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2100具备:印字部2015,其在印字介质m上进行印字;带供给轴2033,其保持向印字部2015供给的墨带r;以及带卷绕轴2034,其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带供给轴2033设置为能够在将墨带r向印字部2015供给的带供给位置、与能够向打印机2100装卸的带更换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并在从带更换位置向带供给位置移动的途中,向卷绕墨带r的方向旋转。

具体而言,在带供给轴2033设置有齿轮2033a,并且打印机2100具备在带供给轴2033从带更换位置向带供给位置移动的途中与齿轮2033a啮合的齿条2031a。

根据该结构,若使带供给轴2033从带更换位置变为带供给位置,则带供给轴2033自如地旋转并卷绕墨带r。因此,无需为了消除墨带r的松弛而进行使带供给轴2033或带卷绕轴2034旋转的作业,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另外,齿条2031a在带供给轴2033处于带供给位置的状态下不与齿轮2033a啮合。

因此,在印字时齿条2031a不会阻碍带供给轴2033的旋转。

另外,打印机2100具备分隔部件2035,分隔部件2035以自如摆动的方式设置,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带供给轴2033安装于分隔部件2035。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使带供给轴2033向可以容易地进行作业的带更换位置移动。

另外,打印机2100具备印字单元2030,该印字单元2030以自如摆动的方式设置,并具有构成印字部2015的热敏头2032,带供给轴2033、带卷绕轴2034、以及分隔部件2035设置于印字单元2030,带卷绕轴2034不能相对于印字单元2030移动。

根据该结构,带卷绕轴2034不相对于印字单元2030移动,因此若使带供给轴2033处于带供给位置并卷绕墨带r,则能够高效地消除墨带r的松弛。

另外,打印机2100具备壳体2010和覆盖壳体2010的开口部的罩2011,分隔部件2035具有与设置于罩2011的被卡合部2011a卡合的卡合部2035e,若卡合部2035e与被卡合部2011a卡合,则将分隔部件2035维持在带供给轴2033处于带供给位置的关闭位置,并且印字单元2030与罩2011结合。

根据该结构,若使罩2011从关闭状态变为敞开状态,则印字单元2030与罩2011成为一体并摆动。因此,在进行印字介质m的设置、壳体2010内的各部的维护时,无需另行地打开罩2011和印字单元2030,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通过在印字单元2030摆动自如地设置分隔部件2035,从而安装于分隔部件2035的带供给轴2033相对于带卷绕轴2034进行相对移动。然而,也可以构成为:如图20所示的印字单元2050那样,通过设置使分隔部件2055滑动的滑动机构2056,带供给轴2033进行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机2100具备罩2011,但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罩2011,而印字单元2030作为罩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与分隔部件2035的卡合部2035e卡合的被卡合部设置于印字单元2030的主体部2031等。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3100进行说明。

打印机3100是通过加热墨带r并将墨带r的墨转印至印字介质m从而进行印字的热转印方式的打印机。印字介质m例如是在带状的底纸上连续地临时附着了多个标签的标签连续体。

如图21、图22所示,打印机3100具备壳体3010和覆盖壳体3010的开口部的罩3011。

如图22所示,印字介质m在卷绕为辊状的状态下保持于介质供给轴3012。此外,作为印字介质m,也能够使用无底纸标签、折叠式介质。

由支承轴3013摆动自如地支承罩3011的端部。通过以支承轴3013为支点使罩3011进行摆动,从而能够切换敞开壳体3010的开口部的敞开状态和关闭壳体3010的开口部的关闭状态。

在壳体3010设置有将罩3011维持在关闭状态的罩锁止机构(未图示)。通过操作图21所示的手柄3014从而解除罩锁止机构。

在罩3011的与支承轴301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壳体3010之间形成有排出口3016,该排出口3016将在图22所示的印字部3015印字的印字介质m从打印机3100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罩3011安装有面向排出口3016的剪切器3017。由此,能够将从排出口3016排出的印字完毕的印字介质m切断。此外,打印机3100能够安装各种单元,例如有从带状的底纸剥离标签的剥离单元、将无衬标签(没有带状的底纸的标签)切断的剪切器单元。

另外,在罩3011设置有用于操作打印机3100的操作单元3019。操作单元3019具有各种操作按钮、显示器、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以及led等。显示器也可以是触摸面板。

在打印机3100的内部收纳有用于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的印字单元3030、和控制打印机3100的动作的控制器3040等。

印字单元3030具备端部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轴3013的主体部3031、和安装于主体部3031的热敏头3032。

热敏头3032与设置于壳体3010侧的压纸辊3020一起构成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的印字部3015。

另外,在印字单元3030设置有将向印字部3015供给的墨带r保持为辊状的带供给轴3033、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的带卷绕轴3034、以及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的分隔部件3035。

带供给轴3033可装卸地安装于分隔部件3035。另外,带卷绕轴3034可装卸地安装于主体部303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墨带r是涂覆了墨的面为外侧的外卷的墨带。

另外,印字单元3030具备:导轴3036,其规定墨带r从带供给轴3033向印字部3015的输送通路;和导轴3037,其规定墨带r从印字部3015向带卷绕轴3034的输送通路。此外,这里,对导轴在印字部3015的上游设置一个并在下游设置一个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例如也可以在热敏头3032的上游侧附近设置另一个导轴。

印字介质m从介质供给轴3012向印字部3015供给,并与墨带r一起被夹持在热敏头3032与压纸辊3020之间。

若在印字介质m和墨带r被夹持在热敏头3032与压纸辊3020之间的状态下进行向热敏头3032的发热元件的通电,则利用发热元件的热将墨带r的墨转印至印字介质m,从而进行向印字介质m的印字。

另外,若通过压纸驱动马达(未图示)使压纸辊3020正转,则将印字介质m和墨带r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并将印字介质m从排出口3016向打印机3100的外部排出。

另外,带卷绕轴3034在罩3011为关闭状态时经由齿轮3061等(参照图25)与压纸驱动马达连结,由此被驱动而进行旋转。带供给轴3033设置有反张力机构(未图示),墨带r在输送方向上游侧产生恒定的反张力的状态下被输送墨。

如图22所示,分隔部件3035具有基座部3035a、设置于基座部3035a的一端侧的轴部3035b、与轴部3035b平行且转动自如地支承带供给轴3033的支承部3035d、以及形成于支承部3035d的卡合部3035e。

分隔部件3035由轴部3035b摆动自如地支承于主体部3031。

如图22所示,卡合部3035e构成为与设置于罩3011的被卡合部3011a卡合。若使分隔部件3035处于卡合部3035e与被卡合部3011a卡合的位置(关闭位置),则将带供给轴3033收纳于主体部3031内。由此,带供给轴3033变为向印字部30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第2位置)。

这样,通过卡合部3035e与被卡合部3011a卡合,从而将分隔部件3035保持于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供给位置的关闭位置。另外,成为印字单元3030与罩3011结合的状态,印字单元3030被保持在收纳于罩3011的收纳位置。

在进行打印机3100的印字时,罩3011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处于分隔部件3035的卡合部3035e与罩3011的被卡合部3011a卡合的状态。

因此,若打开罩3011,则印字单元3030与罩3011成为一体并摆动,如图23所示,从而敞开壳体3010的开口部。

由此,能够进行印字介质m向打印机3100的设置、壳体3010内的各部的维护。

并且,若从图23所示的状态中解除卡合部3035e与被卡合部3011a的卡合,并使分隔部件3035朝向壳体3010侧摆动,则分隔部件3035变为图24所示的敞开位置。分隔部件3035的基座部3035a与印字单元3030的主体部3031抵接,从而在敞开位置处停止。

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使分隔部件3035向壳体3010侧摆动,则卡合部3035e和被卡合部3011a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卡合部3035e与被卡合部3011a的卡合。

伴随着分隔部件3035变为敞开位置,安装于分隔部件3035的带供给轴3033和保持于带供给轴3033的辊状的墨带r相对于带卷绕轴3034相对地进行移动,并在作为打印机3100的前方侧的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3016侧露出。

另外,通过解除卡合部3035e与被卡合部3011a的卡合,印字单元3030本身也朝向壳体3010侧摆动至规定的位置,以便敞开端3030a侧从罩3011分离。规定的位置是壳体3010中的设置于支承轴3013的附近的摆动限制部(未图示)与主体部3031抵接的位置。

由此,带供给轴3033变为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第1位置),从而能够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这样,若分隔部件3035变为敞开位置,则印字单元3030的敞开端3030a侧从罩3011分离,带供给轴3033变为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

如图24所示,带供给轴3033在处于带更换位置时,在打印机3100的前方侧露出。因此,操作人员容易视觉确认带供给轴3033,从而墨带r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使印字单元3030向壳体3010侧摆动,则摆动限制部弹性变形并且主体部3031越过摆动限制部,从而解除基于摆动限制部的印字单元3030的定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带供给轴3033能够相对于带卷绕轴3034自如地相对移动,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使带供给轴3033向可以容易地进行作业的位置移动。

另外,打印机3100具备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该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更换位置时为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锁止状态,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供给位置时为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非锁止状态。

参照图22~图24对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进行说明。

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具有:齿轮3033a,其设置于带供给轴3033;锁止部件(第1锁止部件)2038,其设置为能够在爪部3038a与齿轮3033a啮合的啮合位置(参照图24)、与解除爪部3038a与齿轮3033a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参照图22、图23)之间自如地移动;导轨3031a,其设置于印字单元3030的主体部3031,与锁止部件3038的端部3038b抵接;以及弹簧(第1施力部件)3039,其朝向导轨3031a对锁止部件3038施力。

在锁止部件3038形成有长孔3038c,并形成为设置于分隔部件3035的支承部3035d的矩形的凸部3035c嵌入于长孔3038c。由此,锁止部件3038滑动自如地支承于凸部3035c,并能够沿着长孔3038c的长边方向在啮合位置与非啮合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

弹簧3039在压缩状态下设置于在分隔部件3035的支承部3035d设置的板部3035k与锁止部件3038之间,并朝向导轨3031a对锁止部件3038施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3039为螺旋弹簧。对锁止部件3038施力的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板簧、扭簧以及橡胶等。

导轨3031a具有:引导面3031b,其形成为以分隔部件3035的轴部3035b为中心的圆弧状;和引导面3031c,其形成于比引导面3031b靠近轴部3035b的位置。

伴随着分隔部件3035在关闭位置与敞开位置之间摆动,被弹簧3039施力的锁止部件3038沿着引导面3031b、3031c滑动。

引导面3031b形成为以分隔部件3035的轴部3035b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在锁止部件3038沿着引导面3031b滑动的范围内使分隔部件3035摆动的情况下,锁止部件3038相对于在带供给轴3033设置的齿轮3033a的相对位置不变化。在该情况下,如图22、图23所示,锁止部件3038维持在处于非啮合位置的状态。

而且,若使分隔部件3035摆动至敞开位置,则锁止部件3038移动至与引导面3031c对置的位置。由此,如在图24中用箭头表示的那样,锁止部件3038被弹簧3039施力并向与引导面3031c抵接的位置移动,从而变为爪部3038a与齿轮3033a啮合的啮合位置。在该状态下,通过锁止部件3038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

另外,若使分隔部件3035从敞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摆动,则锁止部件3038压缩弹簧3039并且与引导面3031b搭接。由此,锁止部件3038变为解除爪部3038a与齿轮3033a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在该状态下,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

因此,在分隔部件3035处于关闭位置并且印字单元3030与罩3011结合的状态下,即,在印字单元3030处于收纳于罩3011的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

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如以上那样构成,与分隔部件3035的摆动动作连动地切换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锁止状态与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非锁止状态。

这样,对于打印机3100而言,在使分隔部件3035处于敞开位置时,即,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更换位置(第1位置)时,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成为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锁止状态,在使分隔部件3035处于关闭位置时,即,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供给位置(第2位置)时,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成为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非锁止状态。

换言之,在印字单元3030收纳于罩3011的状态下,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在印字单元3030的敞开端3030a侧从罩3011分离并且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

因此,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防止因分隔部件3035在敞开位置停止后的反作用导致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以及防止在墨带r的更换作业中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另外,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与分隔部件3035的摆动动作连动地自动地切换锁止状态与非锁止状态。

因此,无需为了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而操作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另外,如图24所示,锁止部件3038的爪部3038a形成为将齿轮3033a的外径的切线附近向切线方向移动并与齿轮3033a啮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锁止部件3038处于啮合位置的状态下,爪部3038a与设置于带供给轴3033的齿轮3033a啮合,但也可以构成为:与带供给轴3033连结的其他的齿轮与爪部3038a啮合。“齿轮与带供给轴3033连结”是指向带供给轴3033传递齿轮的旋转的状态。因此,齿轮3033a也是与带供给轴3033连结的齿轮。

此外,打印机3100具备离合器机构(未图示),对于该离合器机构而言,即使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为锁止状态,若施加规定以上的扭矩,则带供给轴3033也进行旋转。因此,例如,在带卷绕方向上向墨带r施加了较大的张力的情况下,带供给轴3033进行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墨带r破损。

另外,如图25、图26所示,打印机3100具备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若打开罩3011,则该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变为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锁止状态,若关闭罩3011,则该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变为允许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非锁止状态。图25、图26为了易于理解而适当地省略了打印机3100的结构进行记载。

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具有:齿轮3061,其设置于印字单元3030的主体部3031,并与带卷绕轴3034连结;锁止部件(第2锁止部件)3062,其支承于在印字单元3030的主体部3031设置的支承轴3031d,并设置为能够在爪部3062a与齿轮3061啮合的啮合位置(参照图26)、与解除爪部3062a与齿轮3061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参照图25)之间自如地转动;第1定位部3063,其设置于壳体3010侧,与锁止部件3062的凸部3062b抵接,从而将锁止部件3062定位于非啮合位置;第2定位部3031e,其设置于印字单元3030的主体部3031,与锁止部件3062的爪部3062a抵接,从而将锁止部件3062定位于啮合位置;以及弹簧(第2施力部件)3064,其朝使锁止部件3062从非啮合位置向啮合位置转动的方向对锁止部件3062施力。

弹簧3064在压缩状态下设置于在印字单元3030的主体部3031设置的板部3031f与锁止部件3062的凸部3062c之间,并朝使锁止部件3062从非啮合位置向啮合位置转动的方向对锁止部件3062施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3064是螺旋弹簧。对锁止部件3062施力的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板簧、扭簧、橡胶等。

齿轮3061与设置于主体部3031的齿轮3065啮合。另外,齿轮3065与设置于带卷绕轴3034的齿轮3034a啮合。即,齿轮3061经由齿轮3065和齿轮3034a与带卷绕轴3034连结。“齿轮与带卷绕轴3034连结”是指向带卷绕轴3034传递齿轮的旋转的状态。

如图25所示,在罩3011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齿轮3061与设置于壳体3010侧的齿轮3066啮合。

另外,在罩3011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锁止部件3062通过凸部3062b与第1定位部3063抵接,从而限制朝向啮合位置的方向的转动,并定位于非啮合位置。在该状态下,锁止部件3062允许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因此,在罩3011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若向齿轮3066传递压纸驱动马达的驱动力,则经由齿轮3061、3065、3034a带卷绕轴3034进行旋转。

如图26所示,若操作手柄3014并打开罩3011,则印字单元3030与罩3011成为一体并摆动。伴随着此动作,设置于印字单元3030的锁止部件3062也以远离第1定位部3063的方式向上方移动。此时,锁止部件3062利用弹簧3064的作用力向朝向啮合位置的方向转动。

由此,若打开罩3011,则锁止部件3062变为爪部3062a与第2定位部3031e抵接的啮合位置。在该状态下,通过锁止部件3062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这样,随着罩3011打开,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成为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锁止状态。

相反地,若关闭罩3011,则通过凸部3062b与第1定位部3063抵接,锁止部件3062压缩弹簧3064,并且向朝向非啮合位置的方向转动。由此,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变为非锁止状态。

随着打开罩3011,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变为锁止状态,因此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更换位置时,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和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因此,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防止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另外,如上述那样,在带供给轴3033设置有反张力机构。因此,若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带卷绕轴3034变为能够自由地旋转,则在安装墨带r时,由于向带供给轴3033的上游侧的反卷作用力,带卷绕轴3034也向上游侧反卷方向旋转,从而难以安装墨带r。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也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此外,即使在带供给轴3033没有设置反张力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带卷绕轴3034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

此外,打印机3100具备离合器机构(未图示),对于离合器机构而言,即使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为锁止状态,若施加规定以上的扭矩,则带卷绕轴3034也进行旋转。因此,例如,在输送方向上游侧方向对墨带r施加了较大的张力的情况下,即使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为锁止状态,带卷绕轴3034也进行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墨带r破损。

另外,锁止部件3062形成为在处于啮合位置的状态下,爪部3062a与齿轮3061啮合,但也可以构成为:与带卷绕轴3034连结的其他的齿轮与爪部3062a啮合。

如图22所示,分隔部件3035的基座部3035a延伸至与设置于壳体3010的反射传感器3021对置的位置。由此,在反射传感器3021、与分隔部件3035中的与反射传感器3021对置的部位之间,形成印字介质m的输送通路。

反射传感器3021是检测在与实施印字介质m的印字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以规定的间隔预先打印的对准标记的传感器。由此,能够检测印字介质m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分隔部件3035引导印字介质m,从而在距反射传感器3021一定的距离内稳定地输送印字介质m。由此,能够使反射传感器3021的检测精度提高。

此外,若使打印机3100处于可印字的状态即图22所示的状态,则自动地成为分隔部件3035引导印字介质m的状态。

这样,通过分隔部件3035引导印字介质m,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在距反射传感器3021一定的距离内输送印字介质m的引导部件,也无需在引导部件插通印字介质m的作业。

另外,打印机3100具备透过传感器3022,该透过传感器3022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透过传感器3022是具有作为射出规定的光的发光部的发光单元3022a、和作为接收从发光单元3022a射出的光并输出与接收的光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的受光部的受光单元3022b的传感器。

例如,在印字介质m是在带状的底纸上以规定的间隔连续地临时附着了多个标签的标签连续体的情况下,在相邻的两个标签之间,存在仅有底纸的部分。

在存在标签的部分与仅有底纸的部分处,从发光单元3022a射出的光的透过量不同,因此受光单元3022b接收的光的强度变化。由此,透过传感器3022能够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发光单元3022a设置于基座部3035a中的与印字介质m的输送通路相反的一侧,即,设置于基座部3035a的上表面侧。另外,在基座部3035a形成有使从发光单元3022a射出的光穿过的贯通孔3035g。另一方面,如图22所示,受光单元3022b隔着输送通路而设置于壳体3010侧。

如上述那样,在使罩3011和印字单元3030摆动而敞开了壳体3010的开口部的状态下,进行将印字介质m设置于打印机3100的作业(参照图23)。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较大地敞开了发光单元3022a与受光单元3022b之间的状态下将印字介质m设置于打印机3100,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印字介质m设置于打印机3100的作业。此外,也可以互换发光单元3022a与受光单元3022b的位置。

打印机3100形成为根据使用的印字介质m的形态,使反射传感器3021与透过传感器3022中的任一个工作,从而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例如,在使用未设置有对准标记的印字介质m的情况下,打印机3100通过透过传感器3022检测印字介质m的位置。

控制器3040由微处理器、rom、ram等存储装置、输入输出接口、以及连接这些的总线等构成。经由输入输出接口向控制器3040输入来自外部计算机的印字数据、来自反射传感器3021的信号、以及来自透过传感器3022的信号等。

控制器3040通过微处理器执行储存于存储装置的各种程序,并控制向热敏头3032的发热元件的通电、和向压纸驱动马达的通电等。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一并进行说明。

打印机3100具备:印字部3015,其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带卷绕轴3034,其卷绕在印字部3015使用的墨带r;带供给轴3033,其保持向印字部3015供给的墨带r,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带卷绕轴3034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自如地相对移动;以及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其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第1位置时,成为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锁止状态,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第2位置时,成为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非锁止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位置是能够从带供给轴3033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第2位置是向印字部30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

这样,通过在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位置时,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从而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防止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并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另外,通过防止在墨带r发生松弛,能够防止墨带r的不必要的消耗。

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具有:齿轮3033a,其与带供给轴3033连结;和锁止部件3038,其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第1位置时,变为与齿轮3033a啮合的啮合位置,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第2位置时,变为解除与齿轮3033a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构造。

打印机3100具备分隔部件3035,分隔部件3035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带供给轴3033和锁止部件3038设置于分隔部件3035,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具有伴随着分隔部件3035摆动而供锁止部件3038沿着引导面3031b、3031c滑动的导轨3031a。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伴随着分隔部件3035摆动而锁止部件3038相对于带供给轴3033的相对位置进行变化的构造。

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具有作为朝向导轨3031a对锁止部件3038施力的施力部件的弹簧3039。

根据该结构,锁止部件3038在导轨3031a滑动时的追随性提高,因此能够使锁止部件3038稳定地移动。

分隔部件3035能够在带供给轴3033变为第1位置的位置与带供给轴3033变为第2位置的位置之间自如地摆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带供给轴3033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构造。

打印机3100具备印字单元3030,该印字单元3030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具有构成印字部3015的热敏头3032,带卷绕轴3034、分隔部件3035以及导轨3031a设置于印字单元3030的主体部3031。

打印机3100具备:印字部3015,其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带供给轴3033,其保持向印字部3015供给的墨带r;带卷绕轴3034,其卷绕在印字部3015使用了的墨带r;分隔部件3035,其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以及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其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与分隔部件3035的摆动动作连动地切换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锁止状态与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非锁止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通过使分隔部件3035摆动并使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处于锁止状态,能够防止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另外,无需为了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而操作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具有:齿轮3033a,其与带供给轴3033连结;和锁止部件3038,其设置为能够在与齿轮3033a啮合的啮合位置、与解除与齿轮3033a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构造。

打印机3100具备:印字部3015,其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带供给轴3033,其保持向印字部3015供给的墨带r;以及带卷绕轴3034,其卷绕在印字部3015使用了的墨带r,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和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防止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另外,如上述那样,在带供给轴3033设置有反张力机构。因此,若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带卷绕轴3034变为能够自如地旋转,则在安装墨带r时,因向带供给轴3033的上游侧的反卷作用力带卷绕轴3034也向上游侧反卷方向旋转,从而难以安装墨带r。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也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此外,即使在带供给轴3033没有设置反张力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带卷绕轴3034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

打印机3100具备壳体3010、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并覆盖壳体3010的开口部的罩3011、以及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并具有构成印字部3015的热敏头3032的印字单元3030,带供给轴3033和带卷绕轴3034设置于印字单元3030,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是罩3011打开后的状态,并且是印字单元3030的敞开端3030a侧从罩3011分离后的状态。

对于打印机3100而言,随着罩3011打开,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若罩3011打开,则自动地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因此无需用于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操作。

对于打印机3100而言,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更换位置时,带供给轴3033在打印机3100的前方侧露出。

根据该结构,操作人员容易视觉确认带供给轴3033,从而墨带r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打印机3100具备:作为第1锁止部件的锁止部件3038,其设置为能够在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位置、与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作为第2锁止部件的锁止部件3062,其设置为能够在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位置、与允许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作为第1施力部件的弹簧3039,其朝向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位置对锁止部件3038施力;以及作为第2施力部件的弹簧3064,其朝向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位置对锁止部件3062施力。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锁止部件3038定位于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位置,另外,能够容易地将锁止部件3062定位于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位置。

打印机3100具备壳体3010、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并覆盖壳体3010的开口部的罩3011、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的印字部3015、保持向印字部3015供给的墨带r的带供给轴3033、对在印字部3015使用了的墨带r进行卷绕的带卷绕轴3034、以及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并具有构成印字部3015的热敏头3032的印字单元3030,带供给轴3033和带卷绕轴3034设置于印字单元3030,在将印字单元3030收纳于罩3011的状态下,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在印字单元3030的敞开端3030a侧从罩3011分离并且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在印字单元3030的敞开端3030a侧从罩3011分离并且能够从带供给轴3033装卸墨带r的状态下,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因此,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防止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对于打印机3100而言,在罩3011打开的状态下,在印字单元3030收纳于罩3011的状态与印字单元3030的敞开端3030a侧从罩3011分离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都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在打开了罩3011的状态下,无论印字单元3030收纳于罩3011,还是敞开端3030a侧从罩3011分离,都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因此,能够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在进行打印机3100的维护时,防止带卷绕轴3034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7、图28对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3200进行说明。打印机3200主要在带供给轴3033与带卷绕轴3034不相对地移动这一点上与打印机3100不同。此外,在图27、图28中,对于与打印机310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为了易于理解而适当地省略记载,图27、图28所示的结构以外的打印机3200的结构与打印机3100相同。

以下,主要对与第5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打印机3200的印字单元3230具备:主体部3231,其端部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轴3013;和热敏头3032,其安装于主体部3231。

在主体部3231设置有将墨带r保持为辊状的带供给轴3033和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的带卷绕轴3034。

另外,在主体部3231设置有与在罩3211设置的被卡合部3211a卡合的卡合部3231a。

如图27所示,在印字单元3230处于收纳于罩3211的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卡合部3231a与被卡合部3211a卡合。由此,成为印字单元3230与罩3211结合的状态。

在进行打印机3200的印字时,罩3211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处于卡合部3231a与被卡合部3211a卡合的状态。在关闭罩3211的状态下,带供给轴3033变为向印字部3015供给墨带r的带供给位置(第2位置)。

若打开罩3211,则印字单元3230与罩3211成为一体并摆动,从而敞开壳体3010的开口部。

由此,能够进行印字介质m向打印机3200的设置、壳体3010内的各部的维护。

并且,若从图27所示的状态中解除卡合部3231a与被卡合部3211a的卡合,并使印字单元3230朝向壳体3010侧摆动,则如图28所示,印字单元3230变为敞开端3230a侧从罩3211分离的敞开位置。

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使印字单元3230向壳体3010侧摆动以使敞开端3230a侧从罩3211分离,则卡合部3231a和被卡合部3211a弹性变形,从而解除卡合部3231a与被卡合部3211a的卡合。

印字单元3230的敞开位置是壳体3010中的设置于支承轴3013的附近的摆动限制部(未图示)与主体部3231抵接的位置。

由此,带供给轴3033变为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第1位置),从而能够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如图28所示,带供给轴3033在处于带更换位置时,在打印机3200的前方侧露出。因此,操作人员容易视觉确认带供给轴3033,从而墨带r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扭矩使印字单元3230向壳体3010侧摆动,则摆动限制部弹性变形,并且主体部3231越过摆动限制部,从而解除基于摆动限制部的印字单元3230的定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印字单元3230处于敞开端3230a侧从罩3011分离的位置,可以使带供给轴3033向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移动。

另外,打印机3200具备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50,该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50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更换位置时为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锁止状态,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供给位置时为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非锁止状态。

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50具有:齿轮3033a,其设置于带供给轴3033;锁止部件(第1锁止部件)3238,其设置为能够在爪部3238a与齿轮3033a啮合的啮合位置(参照图28)、与解除爪部3238a与齿轮3033a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参照图27)之间自如地移动;导轨3211b,其设置于罩3211,并与锁止部件3238的端部3238b抵接;以及弹簧(第1施力部件)3239,其朝向导轨3211b对锁止部件3238施力。

在锁止部件3238形成有长孔3238c,并形成为设置于主体部3231的矩形的凸部3231b嵌入长孔3238c。由此,锁止部件3238滑动自如地支承于凸部3231b,并能够沿着长孔3238c的长边方向在啮合位置与非啮合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

弹簧3239在压缩状态下设置于在主体部3231设置的板部3231c与锁止部件3238之间,并朝向导轨3211b对锁止部件3238施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3239为螺旋弹簧。对锁止部件3238施力的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板簧、扭簧、橡胶等。

导轨3211b具有:引导面3211c,其形成为以支承轴3013为中心的圆弧状;和引导面3211d,其形成于比引导面3211c靠近支承轴3013的位置。

伴随着印字单元3230在收纳位置(参照图27)与敞开位置(参照图28)之间摆动,被弹簧3239施力的锁止部件3238沿着引导面3211c、3211d滑动。

引导面3211c形成为以支承轴3013为中心的圆弧状,因此在锁止部件3238沿着引导面3211c滑动的范围内使印字单元3230摆动的情况下,锁止部件3238相对于在带供给轴3033设置的齿轮3033a的相对位置不变化。在该情况下,如图27所示,锁止部件3238维持在处于非啮合位置的状态。

而且,若使印字单元3230摆动至敞开位置,则锁止部件3238移动至与引导面3211d对置的位置。由此,如在图28中用箭头表示的那样,锁止部件3238被弹簧3239施力并向与引导面3211d抵接的位置移动,从而变为爪部3238a与齿轮3033a啮合的啮合位置。在该状态下,通过锁止部件3238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

另外,若使罩3211向关闭的方向摆动,则印字单元3230收纳于罩3211。而且,越过摆动限制部并与罩3211一起摆动。

此时,随着印字单元3230变为收纳位置,锁止部件3238压缩弹簧3239并与引导面3211c搭接。由此,锁止部件3238变为解除爪部3238a与齿轮3033a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在该状态下,锁止部件3238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

这样,对于打印机3200而言,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更换位置时,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50成为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锁止状态,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供给位置时,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50成为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非锁止状态。

因此,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防止因印字单元3230在敞开位置停止后的反作用导致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能够防止在墨带r的更换作业中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另外,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50与印字单元3230的摆动动作连动,自动地切换锁止状态与非锁止状态。

因此,无需为了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而操作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50,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另外,如图28所示,锁止部件3238的爪部3238a形成为将齿轮3033a的外径的切线附近向切线方向移动并与齿轮3033a啮合。

此外,与第5实施方式的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050相同地,锁止部件3238的爪部3238a啮合的齿轮也可以是齿轮3033a以外的、与带供给轴3033连结的齿轮。

另外,打印机3200与打印机3100相同地具备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该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随着罩3211打开而成为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锁止状态。在罩3211打开的状态下,在印字单元3230收纳于罩3211的状态与印字单元3230的敞开端3230a侧从罩3211分离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都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因此,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和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此外,对于打印机3200而言,如上述那样,带供给轴3033设置于印字单元3230的主体部3231。因此,如图29所示,也可以代替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50而设置具有与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相同的构造的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60。

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60具有:齿轮3033a,其设置于带供给轴3033;锁止部件(第1锁止部件)3262,其支承于在印字单元3230的主体部3231设置的支承轴3231d,并设置为能够在爪部3262a与齿轮3033a啮合的啮合位置、与解除爪部3262a与齿轮3033a的啮合的非啮合位置(参照图29)之间自如地转动;第1定位部3263,其设置于壳体3010侧,与锁止部件3262的凸部3262b抵接,从而将锁止部件3262定位于非啮合位置;第2定位部3231e,其设置于印字单元3230的主体部3231,与锁止部件3262抵接,从而将锁止部件3262定位于啮合位置;以及弹簧(第1施力部件)3264,其朝使锁止部件3262从非啮合位置向啮合位置转动的方向对锁止部件3262施力。

弹簧3264在压缩状态下设置于在印字单元3230的主体部3231设置的板部3231f与锁止部件3262之间,并朝使锁止部件3262从非啮合位置向啮合位置转动的方向对锁止部件3262施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3264是螺旋弹簧。对锁止部件3262施力的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板簧、扭簧、橡胶等。

在采用了具有与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相同的构造的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60的情况下,对于打印机3200而言,随着打开罩3211,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和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60的锁止部件3262与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的锁止部件3062为连杆机构并连动。

根据该结构,无需带供给轴锁止机构3260的弹簧3264与带卷绕轴锁止机构3060的弹簧3064中的任一个。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一并进行说明。

打印机3200具备:印字部3015,其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带供给轴3033,其保持向印字部3015供给的墨带r;以及带卷绕轴3034,其对在印字部3015使用了的墨带r进行卷绕,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和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防止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另外,如上述那样,在带供给轴3033设置有反张力机构。因此,若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带卷绕轴3034变为能够自如地旋转,则在安装墨带r时,因向带供给轴3033的上游侧的反卷作用力,带卷绕轴3034也向上游侧反卷方向旋转,从而难以安装墨带r。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也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此外,即使未在带供给轴3033设置有反张力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带卷绕轴3034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

打印机3200具备壳体3010、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并覆盖壳体3010的开口部的罩3211、以及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并具有构成印字部3015的热敏头3032的印字单元3230,带供给轴3033和带卷绕轴3034设置于印字单元3230,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更换位置的状态是罩3211打开后的状态,并且是印字单元3230的敞开端3230a侧从罩3211分离的状态。

对于打印机3200而言,随着罩3211打开,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若罩3211打开,则自动地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因此无需用于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操作。

对于打印机3200而言,在带供给轴3033处于带更换位置时,带供给轴3033在打印机3200的前方侧露出。

根据该结构,操作人员容易视觉确认带供给轴3033,从而墨带r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打印机3200具备:作为第1锁止部件的锁止部件3238,其设置为能够在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位置、与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作为第2锁止部件的锁止部件3062,其设置为能够在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位置、与允许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位置之间自如地移动;作为第1施力部件的弹簧3239,其朝向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位置对锁止部件3238施力;以及作为第2施力部件的弹簧3064,其朝向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位置对锁止部件3062施力。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锁止部件3238定位于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的位置,另外,能够容易地将锁止部件3062定位于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的位置。

打印机3200具备壳体3010、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并覆盖壳体3010的开口部的罩3211、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的印字部3015、保持向印字部3015供给的墨带r的带供给轴3033、对在印字部3015使用了的墨带r进行卷绕的带卷绕轴3034、以及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并具有构成印字部3015的热敏头3032的印字单元3230,带供给轴3033和带卷绕轴3034设置于印字单元3230,在印字单元3230收纳于罩3211的状态下,允许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在印字单元3230的敞开端3230a侧从罩3211分离并且带供给轴3033处于能够装卸墨带r的带更换位置时,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在印字单元3230的敞开端3230a侧从罩3211分离并且能够从带供给轴3033装卸墨带r的状态下,限制带供给轴3033的旋转。因此,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能够防止带供给轴3033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墨带r的更换。

对于打印机3200而言,在罩3211打开的状态下,在印字单元3230收纳于罩3211的状态与印字单元3230的敞开端3230a侧从罩3211分离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都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在打开了罩3211的状态下,无论印字单元3230收纳于罩3211还是敞开端3230a侧从罩3211分离,都限制带卷绕轴3034的旋转。因此,能够在进行墨带r的更换时、在进行打印机3200的维护时,防止带卷绕轴3034旋转而在墨带r发生松弛。

<第7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4100进行说明。

打印机4100是通过加热墨带r并将墨带r的墨转印至印字介质m从而进行印字的热转印方式的打印机。印字介质m例如是在带状的底纸上以规定的间隔连续地临时附着了多个标签的标签连续体。

如图30、图31所示,打印机4100具备壳体4010和覆盖壳体4010的开口部的罩4011。

如图31所示,印字介质m在卷绕为辊状的状态下保持于介质供给轴4012。此外,作为印字介质m,也能够使用无底纸标签、折叠式介质。

由设置于壳体4010的支承轴4013摆动自如地支承罩4011的一端侧的端部。罩4011通过以支承轴4013为支点进行摆动,从而能够切换关闭壳体4010的开口部的关闭位置(参照图31)、与敞开壳体4010的开口部的敞开位置(参照图32、图33)。

在壳体4010设置有将罩4011维持在关闭状态的罩锁止机构(未图示)。通过操作图30所示的手柄4014来解除罩锁止机构。

在罩4011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与壳体4010之间形成有将在图31所示的印字部4015印字的印字介质m从打印机4100排出的排出口4016。

在罩4011安装有面向排出口4016的剪切器4017。剪切器4017将从排出口4016排出的印字完毕的印字介质m切断。此外,在罩4011能够代替剪切器4017而安装其他的各种单元。

另外,在罩4011设置有用于操作打印机4100的操作单元4019。操作单元4019具有各种操作按钮、显示器、近距离无线通信模块以及led等。显示器也可以是触摸面板。

如图31所示,在打印机4100的内部收纳有用于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的印字单元4030。

印字单元4030具备一端侧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轴4013的主体部4031、和安装于主体部4031的热敏头4032。

热敏头4032与设置于壳体4010侧的压纸辊4020一起构成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的印字部4015。

另外,印字单元4030具备:带供给轴4033,其将向印字部4015供给的墨带r保持为辊状;带卷绕轴4034,其卷绕使用完毕的墨带r;分隔部件4025,其将墨带r与印字介质m之间隔开;导轴4036(参照图33),其规定墨带r从带供给轴4033向印字部4015的输送通路;以及导轴4037,其规定墨带r从印字部4015向带卷绕轴4034的输送通路。带供给轴4033可装卸地安装于分隔部件4025。

印字介质m从介质供给轴4012向印字部4015供给,并与墨带r一起被夹持在热敏头4032与压纸辊4020之间。

若在印字介质m和墨带r被夹持在热敏头4032与压纸辊4020之间的状态下,即,在印字单元4030处于印字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向热敏头4032的发热元件的通电,则利用发热元件的热将墨带r的墨转印至印字介质m,从而进行向印字介质m的印字。

在壳体4010设置有作为动力源的马达4061和将马达4061的驱动力传递给压纸辊4020等的齿轮系4062。若利用马达4061的驱动力使压纸辊4020正转,则将印字介质m和墨带r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并将印字介质m从排出口4016向打印机4100的外部排出。

在印字单元4030设置有向带供给轴4033和带卷绕轴4034传递马达4061的驱动力的齿轮系4060。在印字单元4030工作时,齿轮系4062的齿轮(未图示)与齿轮系4060的齿轮(未图示)啮合,从而将马达4061的动力传递给带供给轴4033和带卷绕轴4034。

印字单元4030通过与罩4011一起以支承轴4013为支点相对于壳体4010摆动,能够切换印字介质m容纳于壳体4010并夹持在热敏头4032与压纸辊4020之间的印字位置(参照图31)、与热敏头4032从压纸辊4020分离的非印字位置(参照图32、图33)。

分隔部件4025由摆动轴4026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4031自如地摆动。分隔部件4025通过相对于主体部4031以摆动轴4026为支点进行摆动,能够切换带供给轴4033收纳于印字单元4030内的关闭位置(参照图32)、与能够装卸带供给轴4033的敞开位置(参照图33)。在关闭位置,齿轮系4060的齿轮4064与齿轮4065啮合,从而将马达4061的驱动力传递给带供给轴4033。另一方面,在敞开位置,解除齿轮系4060的齿轮4064与齿轮4065的啮合。

若使打印机4100处于可印字的状态,即图31所示的状态,则自动地成为分隔部件4025引导印字介质m的状态。分隔部件4025具有使印字介质m滑动接触的引导面4029。引导面4029通过与从导轴4036向印字部4015输送的墨带r滑动接触,从而规定墨带r的输送通路。

另外,打印机4100具备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的透过传感器4022。

透过传感器4022是具有作为射出规定的光的发光部的发光单元4022a、和作为接收从发光单元4022a射出的光并输出与接收的光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的受光部的受光单元4022b的传感器。

例如,在印字介质m是在带状的底纸上以规定的间隔连续地临时附着了多个标签的标签连续体的情况下,在相邻的两个标签之间,存在仅有底纸的部分。在存在标签的部分与仅有底纸的部分,从发光单元4022a射出的光的透过量不同,因此受光单元4022b接收的光的强度变化。由此,透过传感器4022能够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发光单元4022a设置于分隔部件4025中的与印字介质m的输送通路相反的一侧,即,设置于分隔部件4025的上表面侧。另外,在分隔部件4025形成有使从发光单元4022a射出的光穿过的贯通孔4035。另一方面,受光单元4022b隔着输送通路而设置于壳体4010侧。此外,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发光单元4022a设置于壳体4010侧,受光单元4022b设置于分隔部件4025。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分隔部件4025设置有反射传感器(未图示)。该反射传感器是具有射出规定的光的发光部、和接收从发光部射出的光在印字介质m反射的反射光并输出与接收的光的强度对应的电信号的受光部的传感器。反射传感器形成为通过检测在印字介质m上预先打印的对准标记,从而检测印字介质m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

由两个支承部4028支承带供给轴4033的两端部,使得带供给轴4033相对于分隔部件4025转动自如且能够装卸。

在摆动轴4026设置有从其中央部突出的卡止部4027。在罩4011设置有供卡止部4027卡合的被卡止部4018。在卡止部4027与被卡止部4018卡合的状态下,印字单元4030保持在容纳于罩4011的收纳位置。由卡止部4027和被卡止部4018构成相对于罩4011保持印字单元4030的单元锁止机构4038。

在进行打印机4100的印字时,如图31所示,罩4011处于关闭壳体4010的开口部的关闭状态。

在进行打印机4100的维护等时,使罩4011从图31所示的关闭位置向图32所示的敞开位置摆动。由此,能够敞开壳体4010的开口部,并进行印字介质m向打印机4100的设置、壳体4010内的各部的维护。

而且,若使分隔部件4025从图32所示的关闭位置向图33所示的敞开位置摆动,则带供给轴4033和保持于带供给轴4033的辊状的墨带r相对于带卷绕轴4034相对地进行移动,并在印字介质m的排出口4016侧露出。

利用使上述分隔部件4025从关闭位置向敞开位置摆动的操作力,卡止部4027和被卡止部4018弹性变形从而解除二者的卡合。

通过解除卡止部4027与被卡止部4018的卡合,印字单元4030本身也朝向壳体4010侧摆动至规定的露出位置。规定的露出位置是壳体4010中的设置于支承轴4013的附近的摆动限制部(未图示)与主体部4031抵接的位置。

此外,若以规定扭矩以上的操作力使印字单元4030向壳体4010侧摆动,则摆动限制部弹性变形并且主体部4031越过摆动限制部,从而解除基于上述摆动限制部的印字单元4030的定位。

这样,分隔部件4025和印字单元4030从图32所示的状态切换至图33所示的状态。由此,将带供给轴4033和带卷绕轴4034配置于能够从打印机4100装卸的带更换位置,从而能够进行墨带r的更换作业。

另外,若使分隔部件4025从图33所示的敞开位置朝向罩4011侧摆动,则分隔部件4025切换为图32所示的关闭位置,卡止部4027与被卡止部4018弹性变形并相互卡合。通过卡止部4027与被卡止部4018卡合,将印字单元4030被保持在容纳于罩4011内的收纳位置。

在打印机4100设置有锁止机构4040,该锁止机构4040在使分隔部件4025处于关闭位置时,将分隔部件4025相对于印字单元4030定位。锁止机构4040通过分隔部件4025从敞开位置向关闭位置切换的动作,阻止分隔部件4025相对于印字单元4030的摆动。

以下,参照图34对锁止机构404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4是表示分隔部件4025和锁止机构4040的立体图。在分隔部件4025,两个锁止机构4040在摆动轴4026的径向上设置于远离摆动轴4026的位置。两个锁止机构4040在摆动轴4026的轴向上配置于分隔部件4025的两端部。

锁止机构4040具备:钩4050,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分隔部件4025绕轴自如地摆动;和弹簧4049,其对钩4050的卡合部4053向与主体部4031的被卡合部4045卡合的方向施力。

在分隔部件4025形成有支承钩4050而使钩4050摆动自如的支承轴4048。支承轴4048与摆动轴4026平行地配置。

钩4050具有:筒状的嵌合部4051,其转动自如地与支承轴4048的外周嵌合;和卡合部4053及限制部4052,它们从嵌合部4051向支承轴4048的径向突出。

在分隔部件4025形成有使限制部4052抵接来限制钩4050的摆动的抵接部4056、和承受弹簧4049的一端的弹簧承受部4057。

螺旋状的弹簧4049的一端支承于弹簧承受部4057,其另一端支承于钩4050的弹簧承受部4054。

钩4050的卡合部4053朝向被卡合部4045突出为山状。分隔部件4025的被卡合部4045具有朝向钩4050突出为山状的山部4045a。

以下,参照图35a、图35b、图35c对锁止机构4040的动作进行说明。根据按图35a、图35b、图35c的顺序表示的动作,锁止机构4040解除分隔部件4025的保持,并且分隔部件4025从图32所示的关闭位置向图33所示的敞开位置进行切换。此外,图35a、图35b、图35c为了说明的简单化而省略了打印机4100的一部分来进行图示。

如图35a所示,在分隔部件4025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钩4050的卡合部4053利用弹簧4049的作用力与被卡合部4045的山部4045a卡合。由此,将分隔部件4025保持于关闭位置。

如在图35b中用箭头a表示的那样,若操作人员向分隔部件4025给予规定扭矩以上的操作力,则钩4050抵抗弹簧4049的作用力而向用箭头b表示的方向摆动,卡合部4053与被卡合部4045的山部4045a搭接,分隔部件4025从关闭位置向敞开位置摆动。

如图35c所示,若分隔部件4025继续摆动,则卡合部4053越过被卡合部4045的山部4045a。此时,钩4050利用弹簧4049的作用力向在图35c中用箭头c表示的方向摆动,最终,限制部4052与抵接部4056抵接,由此阻止钩4050的摆动。

这样通过操作人员使分隔部件4025向敞开位置方向(下方)摆动的操作,利用锁止机构4040解除分隔部件4025被保持在关闭位置的状态,从而顺利地将分隔部件4025从关闭位置切换为敞开位置。

另一方面,在将分隔部件4025从图33所示的敞开位置向图32所示的关闭位置切换时,锁止机构4040与按上述图35a、图35b、图35c的顺序所示的动作相反地进行动作,在钩4050的卡合部4053越过被卡合部4045的山部4045a后,利用弹簧4049的作用力与被卡合部4045的山部4045a卡合。由此将分隔部件4025定位于关闭位置。

即使在印字单元4030处于容纳于壳体4010内的印字位置(参照图31)的状态下,带供给轴4033也与分隔部件4025一起由锁止机构4040保持。由此,在打印机4100工作时,保持带供给轴4033的齿轮4065与齿轮4064的啮合状态,从而顺利地传送墨带r。

另外,在壳体4010设置有与分隔部件4025的下表面侧对峙的对峙部(未图示)。并且,在壳体4010设置有与钩4050的限制部4052对峙的对峙部4058。在将印字单元4030切换为容纳于壳体4010内的印字位置(参照图31)的状态下,分隔部件4025的下表面侧与壳体4010的对峙部(未图示)对峙,并且钩4050的限制部4052与壳体4010的对峙部4058对峙。由此,在印字单元4030处于印字位置(参照图31)的状态下,阻止钩4050摆动,从而可靠地维持卡合部4053与被卡合部4045的卡合状态。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打印机4100,上述打印机4100具备:印字单元4030,其用于在印字介质m进行印字;带供给轴4033(带轴),其保持墨带r;分隔部件4025,其设置为能够在向带供给轴4033传递驱动力的齿轮4064、4065啮合的关闭位置、与解除齿轮系4060的齿轮4064、4065的啮合的敞开位置之间自如地摆动;以及锁止机构4040,其在分隔部件4025处于关闭位置时,相对于印字单元4030保持分隔部件4025。

通过这样构成,在打印机4100工作时,分隔部件4025被锁止机构4040保持于关闭位置。由此,保持驱动带供给轴4033的齿轮4064、4065的啮合状态,从而稳定地进行墨带r的输送。另一方面,在墨带r的更换时,分隔部件4025摆动至敞开位置,并将带供给轴4033配置为能够从印字单元4030取下。由此,易于进行打印机4100的在有限的空间内的墨带r的装卸操作,从而能够提高墨带r的更换操作性。

另外,在壳体4010设置有向齿轮4064传递驱动力的马达4061。在打印机4100工作时,利用锁止机构4040将分隔部件4025保持于关闭位置,由此准确地将马达4061的驱动力经由齿轮4064向带供给轴4033传递,从而稳定地进行墨带r的输送。

另外,打印机4100具备透过传感器4022(传感器),该透过传感器4022具有发光单元4022a(发光部)和受光单元4022b(受光部),并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发光单元4022a与受光单元4022b的至少一方设置于分隔部件4025。在打印机4100工作时,利用锁止机构4040将分隔部件4025保持于关闭位置,由此透过传感器4022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在输送方向上的印字介质m的位置。

另外,分隔部件4025具有使印字介质m滑动接触的引导面4029。在打印机4100的工作时,利用锁止机构4040将分隔部件4025保持于关闭位置,由此通过分隔部件4025的引导面4029以规定路径输送印字介质m。由此,在打印机4100高精度地进行印字。

另外,打印机4100具备开闭壳体4010的罩4011。在分隔部件4025处于关闭位置时,印字单元4030容纳于罩4011内,若将分隔部件4025切换至敞开位置,则印字单元4030从罩4011露出。由此,通过分隔部件4025的操作,印字单元4030从罩4011露出,因此易于进行墨带r的装卸操作,从而能够提高墨带r的更换操作性。

另外,打印机4100还具备单元锁止机构4038,在分隔部件4025处于关闭位置时,该单元锁止机构4038相对于罩4011保持印字单元4030。在打印机4100工作时,分隔部件4025被锁止机构4040保持于关闭位置,由此通过单元锁止机构4038将印字单元4030相对于罩4011保持于规定的印字位置。

另外,锁止机构4040具备:被卡合部4045,其设置于印字单元4030;和卡合部4053,其伴随着分隔部件4025摆动而到达关闭位置,利用弹簧4049的作用力与被卡合部4045卡合。对于锁止机构4040而言,利用使分隔部件4025向敞开位置摆动的操作力,卡合部4053克服弹簧4049的作用力,从而解除与被卡合部4045的卡合。这样,通过使分隔部件4025摆动的操作,锁止机构4040自动地工作,由此能够提高墨带r的更换操作性。

另外,锁止机构4040具备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分隔部件4025的钩4050。钩4050具有卡合部4053,并利用弹簧4049的作用力使卡合部4053向与被卡合部4045卡合的方向摆动。

通过这样构成,对于锁止机构4040而言,若将分隔部件4025切换为关闭位置,则钩4050利用弹簧4049的作用力进行摆动,并使卡合部4053与被卡合部4045卡合。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锁止机构4040的操作,从而能够提高墨带r的更换操作性。

另外,打印机4100具备容纳印字单元4030的壳体4010。印字单元4030被切换成容纳于壳体4010的印字位置和敞开壳体4010的非印字位置。钩4050具有限制部4052,该限制部4052限制钩4050相对于壳体4010的摆动。

通过这样构成,在分隔部件4025处于容纳于印字单元4030的印字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壳体4010对峙的钩4050的限制部4052,阻止钩4050的摆动,并禁止解除卡合部4053与被卡合部4045的卡合。由此,即使打印机4100从外部受到冲击,也会维持卡合部4053与被卡合部4045的卡合状态。因此,在打印机4100工作时,保持驱动带供给轴4033的齿轮的啮合状态,从而顺利地进行传送墨带r的工作。

另外,在分隔部件4025的一端侧设置有摆动轴4026,在分隔部件4025的另一端侧设置有锁止机构4040。

这样,通过充分地设置摆动轴4026与锁止机构4040之间的距离,从而可靠地进行处于关闭位置的分隔部件4025的定位。另外,锁止机构4040的切换所需要的操作力较小即可。

另外,锁止机构4040在摆动轴4026的轴向上配置于分隔部件4025的两端部。

这样通过充分地设置锁止机构4040彼此的间隔,从而维持处于关闭位置的分隔部件4025的稳定的姿势。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分隔部件4025设置有被卡合部4045,在印字单元4030设置有卡合部4053。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印字单元4030设置被卡合部4045,在分隔部件4025设置卡合部4053。

在分隔部件4025可装卸地设置有带供给轴4033,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可装卸地设置带卷绕轴4034。

以上,对打印机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旨在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具体的结构。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组合使用。

本申请主张基于在2017年9月26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2017-185376、在2017年9月26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2017-185378、在2018年6月1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2018-106516、在2018年6月1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2018-106519、在2018年7月13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2018-133719、在2018年7月13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2018-133721、在2018年7月13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2018-133722、以及在2018年7月13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专利2018-133724的优先权,这些申请的所有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至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