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119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显示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在等离子显示装置驱动时能够抑制此时所产生的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目前广泛使用的等离子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中,由前面基板和后面基板之间形成的隔壁构成一个个单位细胞体(以下称作单元体),在每个单元体内充盈着诸如氖气(Ne)、氦气(He),以及氖气与氦气(Ne+He)的混合气体等的主要放电气体和包含少量的氙气的隋性气体。在高频电压的作用下主要放电气体放电时,隋性气体产生真空紫外线(Vacuum Ultraviolet rays),使得在前后面板间形成的间隔壁中所携带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显现画面。这种构成的等离子显示器面板轻且薄,引领了显示装置的发展潮流,从而作为新一代显示装置而倍受关注。
图1是现有等离子显示装置构造的简略示意图。如图所示,等离子显示装置包括以下部分由前面机壳111和后罩(Back cover)112构成的决定等离子显示装置外型的机箱110;在上述机箱内部,由于机体放电形成真空紫外线,激励荧光剂发光从而能够显示图像的等离子显示面板120;驱动和控制上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包含有PCB的驱动装置130;与上述驱动装置连接在一起,起到散发等离子显示装置驱动时所产生的热的作用并支撑上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框架140。
此外还包括以下构成元件在上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整个板面上,由附着在透明玻璃基板上的膜形成的带有特定间距的过滤器(Filter)150;在支撑上述过滤器的同时使过滤器与上述金属后罩能够相互导电连接的指状发条式垫圈(fingerspring gasket)160;过滤器支撑件(Filter supporter)170;支撑包括上述驱动装置在内的PDP的模块支撑件(Module supporter)180。
如上述构成的现有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生产过程如下在完成显示图像的等离子显示面板的制作之后,在上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背面安装框架,并组装驱动装置,完成等离子显示面板模块的制作。
之后在等离子显示装置模块的外面安装整个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机箱,完成整个等离子显示器的组装。
图2是现有框架结构的的简略示意图。如图2所示,现在的框架200一般是由支撑架210,驱动线路基板230、240、250、260、270,薄膜状元件(图中未显示)及主散热板290构成。
上述支撑架一方面起到强化上述框架200物理上的水平强度的作用,另一方面支撑着设置在上述框架上的驱动线路基板230、240、250、260、270、。此时,在支撑架210上设置有镶嵌器件220,用于固定组装上述驱动线路基板。
在上述驱动线路基板上设置有驱动线路,用于向等离子显示面板上的每个电极输送用于显示图像的信号。
这种驱动线路基板230、240、250、260、270包括用于向扫描电极输送扫描脉冲的扫描驱动线路基板230,向维持(sustain)电极输送维持(sustain)脉冲的维持(sustain)驱动线路基板240,向地址电极输送地址脉冲的地址驱动线路基板250,控制每个线路基板的控制线路基板260及向每个驱动线路和控制线路提供电源的电源(P.S.U)基板270。
薄膜状元件将驱动线路输出的信号通过挠性电路板(FPC)290向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每个电极线输送。薄膜状元件一般为TCP或COF。同时,薄膜状元件在驱动时往往产生大量的热。
主散热板280设置在薄膜状元件上,负责发散由薄膜状元件所产生的大量的热,并起到保护薄膜状元件不受外界冲击的影响的作用。
特别是当地址驱动线路基板250输出的信号输送至地址电极上时,薄膜状元件所在的框架的下端部分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参照图3,对这种释放薄膜状元件所产生的热的框架的下端部分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现有框架下端部分构造的简略示意图。如图3所示,框架300的下端部分包括支柱310,下部散热板320,上部散热板330,下部粘接剂340,上部粘接剂350,薄膜状元件360以及主散热板370。
框架负责释放等离子显示面板驱动装置在驱动时所产生的大量的热,同时起到支撑等离子显示面板(图中未显示)的作用。
支柱310支撑下部散热板320,下部散热板接合在框架上,为使下部散热板牢固地接合在框架上,需要有多个支柱。
下部散热板320支撑着薄膜状元件360,同时将从薄膜状元件产生的热释放出去。
薄膜状元件360通过挠性配线板(Fexible Printed Circuit,390)将从地址线路基板输出的信号输送至地址电极线,上述薄膜状元件往往采用TCP或者是COF。上述膜形素是在驱动装置驱动时产生大量的热。
上部散热板330设置于薄膜状元件上,利用小型支柱380将上部散热板接合在下部散热板上。上部散热板将从薄膜状元件中产生的大量的热传导至主散热板370上。
下部粘接剂340和上部粘接剂350分别粘接在下部散热板和上部散热板上,包裹住薄膜状元件。即薄膜状元件设置在下部粘接剂和上部粘接剂之间。
主散热板370将从上部散热板传导的热通过散热板的本体向散热栓传导,通过面积较大的散热栓将热向外部释放。
这样,利用现在这种构成的散热装置,框架下端部分的温度依然很高。曾经提出过多种方法提高散热效能,但是最终还是不能解决全部释放产生的热的问题。
特别是曾经提出过增加主散热板的宽度和高度,扩大散热栓的面积,但是受制于机箱和驱动线路基板的高度和宽度,上述散热栓的面积不能随意的扩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作为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通过改善框架下端部分的构造,提高散热效率的等离子显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包含有如下构成元件支撑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框架;与上述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连接,向上述显示面板的电极输送信号的薄膜状元件;设置在上述框架上,支撑上述薄膜状元件并负责将上述薄膜状元件产生的热发散出去的主散热板;设置在上述框架上支撑驱动线路基板的支撑架;上述主散热板和上述支撑架由具备导热性的薄膜相连接。
本发明中的热传导性薄膜是金属薄膜。
本发明的金属薄膜的材质为金属线圈或是铝。
本发明的主散热板至少是由一个以上的散热栓构成。
本发明的主散热板及上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粘接热传导性薄膜的粘接剂。
本发明的主散热板的上部或是下部至少有一个部位上设置有为粘接上述热传导性薄膜的粘接部。
本发明的主散热板子以黑化处理。
本发明的主散热板上还包括在上述散热栓侧面竖直突出出来的多个突出部,并以此为特征。
本发明的薄膜状元件的上部或是下部中至少有一个部位上设置有粘接剂。
本发明的粘接剂是热传导性双面胶带或是硅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效果依据本发明的特征,本发明的等离子显示装置所具备的热传导性薄膜起到连接设置在框架上的主散热板和支撑架的作用。这样的构成,使得温度较高的主散热板可以将热向温度较低的支撑架传导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主散热板和支撑架中间起连接作用的薄膜将热散发出去。
如上述构成的本发明,通过改善框架下端部分的构造提高了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散热性能。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目前普通的发热结构截面图。
图2是现有等离子显示装置支撑显示面板的框架结构的简略示意图。
图3是现有等离子显示装置支撑显示面板的框架下端部分散热装置结构的简略示意图。
图4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等离子显示装置框架下端部分构造示意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主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依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等离子显示装置支撑显示面板的框架下端部分构造的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部件的符号说明400框架(frame)410薄膜状元件420下部散热板 430上部散热板440支柱 450下部粘接剂460上部粘接剂 470,510,620主散热板
480,630支撑架490,610热传导性薄膜491粘接剂 520粘接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4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等离子显示装置框架下端部分构造示意图。如图4所示,依据本发明,框架下端部分具备以下元件薄膜状元件410,下部散热板420,上部散热板430,支柱440,下部粘接剂450,上部粘接剂460,主散热板470,支撑架480以及热传导性薄膜490。
框架400负责释放等离子显示面板驱动装置在驱动时所产生的大量的热,同时起到支撑等离子显示面板的作用。依据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框架的下端部分的末端竖直弯曲,提高框架的强度。
薄膜状元件410与驱动装置相连接并通过柔性配线板411向等离子显示面板的电极(图中未显示)输送信号。上述薄膜状元件往往采用TCP或者是COF。上述薄膜状元件410是在驱动装置驱动时产生大量的热。
下部散热板420设置于上述框架400的下端部位上,支撑着上述薄膜状元件410,并将从上述薄膜状元件中产生的大量的热向下方释放。
上部散热板430设置于薄膜状元件410上,利用小型支柱441将上部散热板接合在下部散热板420上。
支柱440支撑着下部散热板,起到将框架和下部散热板接合在一起的作用。此时在框架的下端部分应该设置多个支柱。
下部粘接剂450和上部粘接剂460设置在薄膜状元件410的下部和上部。即分别形成于下面和上面的下部散热板420和上部散热板430上,包裹住薄膜状元件410。即薄膜状元件410设置在下部粘接剂450和上部粘接剂460之间。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粘接剂应该是热传导性双面胶带或是硅中的一种,此外,上述粘接剂460在保护薄膜状元件410不受外部冲击影响的同时将薄膜状元件410产生的热传导至下部散热板420或是上部散热板430。
主散热板470形成于上部散热板430的上部,从上部散热板430传导的热通过至少一个以上的散热栓向外部释放。
依据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主散热板470进行黑色处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热的辐射(radiation)作用。同时在主散热板470的散热栓侧面形成多个竖直突突出部,可以扩大散热的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性能。
支撑架480可以强化框架的物理水平强度,支撑设置在框架上的驱动线路基板(多层印制电路板),此时在支撑架上还设置有为接合驱动线路基板用的镶嵌器件(图中未显示)。
热传导性薄膜490粘接在主散热板470和支撑架480上,起到连接主散热板和支撑架的作用。
利用热传导性薄膜490,将热从温度比较高的主散热板470向温度比较低的支撑架480传导。此时,主散热板的温度会降低,同时,由于热传导性薄膜自身和外部空气大面积接触,因此薄膜本身也起到释放从薄膜状元件中产生的热的作用。
依据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上述热传导性薄膜也可以使用金属薄膜,此时金属薄膜应该采用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线圈或是铝。
此外,依据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用上述金属性热传导薄膜连接主散热板和支撑架时应该使用粘接剂491。本发明中的粘接剂应该使用具有热传导性的双面胶带或是硅。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主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为使薄膜粘合在主散热板上,在主散热板510上设置有粘接部520。
上述粘接部520设置于与将热传导薄膜粘接在散热栓上部位相对应的部位。散热栓上热传导薄膜粘接的部位与散热栓上部结合,结合的部位形成一个水平面,从而形成粘接部位。
由于形成了粘接部位,与热传导性薄膜相对应的面积扩大,从而提高导热性能。
图6a和图6b是依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框架下端部分构造的示意图。
如图6a所示,当采用热传导性薄膜610连接主散热板620和支撑架630时,热传导性薄膜610粘接在主散热板620的上部。
再如图6b所示,当采用热传导性薄膜610连接主散热板620和支撑架630时,热传导性薄膜610粘接在主散热板620的下部。
通过热传导性薄膜610,不仅可以将主散热板620上的热传导至支撑架630,还可以通过热传导性薄膜610自身向外部传导释散热。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部件构成支撑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框架;与上述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连接,向上述显示面板的电极输送信号的薄膜状元件;设置在上述框架上,支撑上述薄膜状元件并负责将上述薄膜状元件产生的热发散出去的主散热板;设置在上述框架上支撑驱动线路基板的支撑架;上述主散热板和上述支撑架由具备导热性的薄膜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传导性薄膜是金属薄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薄膜的材质为金属线圈或是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散热板至少是由一个以上的散热栓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散热板及上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粘接热传导性薄膜的粘接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散热板的上部或是下部至少有一个部位上设置有为粘接上述热传导性薄膜的粘接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散热板予以黑化处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散热板上还应该包括有在上述主散热板的散热栓侧面竖直突出出来的多个突出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薄膜状元件的上部或是下部中至少有一个部位上设置有粘接剂。
10.如权利要求5或9所述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剂是热传导性双面胶带或是硅中的一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显示装置,是一种在等离子显示装置驱动时能够抑制此时所产生的热的等离子显示装置,本发明在如下部件构成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中实现支撑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框架;与上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连接,向上述等离子显示面板的电极输送信号的薄膜状元件;设置在上述框架上,支撑上述薄膜状元件并负责将上述薄膜状元件产生的热发散出去的主散热板;设置在上述框架上支撑驱动线路基板的支撑架;上述散热板和上述支撑架由具备导热性的薄膜相连接。本发明通过改善框架下端部分的构造提高了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散热性能。
文档编号G09F9/313GK101039563SQ200610024
公开日2007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6日
发明者金福龙 申请人:乐金电子(南京)等离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