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5344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采用钝化层的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式电子装置不断推陈出新。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的问世是电子科技的一项重大突破。显示面板具备轻、薄、寿命长等优点,使得显示面板已取代传统映像管显示器。触控面板能够提供使用者直觉式的操作介面,广泛受到使用者的欢迎,也成为输入设备的主流。

在制程中,显示面板或触控面板需通过曝光、显影、蚀刻等制程形成数层导线结构。然而,含铜或铝等高导电性的导线结构通常容易遭到腐蚀,而降低产品可靠度。许多具备抗腐蚀材料的导线结构无法进行蚀刻制程。因此,业界致力于开发具备高导电性、可蚀刻性及高抗腐蚀性的导线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其利用钝化层的形成,使得导线结构具备高导电性、可蚀刻性及高抗腐蚀性。

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一基板及至少一导线结构。导线结构设置于基板之上。导线结构包括一金属层及一钝化层。金属层的材质包括镍、铜及钛的合金。钝化层至少覆盖于金属层的一表面的一部分。钝化层的材质包括一镍氧化物及一钛氧化物。

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及一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及一导线结构。导线结构设置于基板的上。导线结构包括一金属层及一钝化层。金属层的材质包括镍、铜及钛的合金。钝化层至少覆盖于金属层的一表面的一部分。钝化层的材质包括一镍氧化物及一钛 氧化物。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绘示一导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A~2F绘示导线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绘示一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4绘示图3的导线结构的俯视图。

图5A~5E绘示导线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绘示另一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7绘示图6的导线结构的俯视图。

图8绘示另一导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9绘示另一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0绘示图9的导线结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间隔绝缘层的俯视图。

图11绘示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2绘示图11的导线结构的俯视图。

图13绘示图11的显示面板沿截面线A-A的剖面图。

110、210、610:基板

120、220、320、420、520、620、630:导线结构

121、221、421、521、621、631:金属层

122、422、522、622、632:钝化层

130、230:光阻层

223、423:黑化层

521a:底层

521b:中间层

521c:顶层

530:第一电极

540:第二电极

550:间隔绝缘层

560:保护绝缘层

660:金属遮蔽线

670:数据线路

680:液晶分子

900:人眼

2000、3000、5000:触控显示装置

2100、3100、5100、6100:显示面板

2200、3200:触控面板

2300、3300、4300:保护玻璃

2400:软性电路板

2500:异方性导电胶

A:截面线

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绘示一导线结构120的示意图。导线结构120包括一金属层121及一钝化层122。导线结构120设置于一基板110上。基板110例如是一玻璃基板、一可挠式基板、或已配置图案的阵列基板。金属层121的材质包括镍(Ni)、铜(Cu)及钛(Ti)的合金。举例来说,金属层121包含62%镍、35%铜及3%钛。注入氧气或空气时,金属层121暴露于氧气或空气中,使其形成的钝化层122会至少覆盖于金属层121的一表面的一部分。钝化层122的材质包括一镍氧化物(NiOx)及一钛氧化物(TiOx),其中x表示自然数。

由于导线结构120的金属层121添加铜,故其阻抗低,符合高导电性的要求。经实验证明,当金属层121的厚度在200纳米(nm)时,其阻抗为1.7~4.3ohm/sq。

并且,在湿蚀刻制程中,导线结构120的金属层121能够被铝酸溶液(1.5~8%硝酸、8~20%醋酸、60~80%磷酸的混和液)蚀刻,符合制程要求。

再者,钝化层122能够避免金属层121在空气中腐蚀。经过实验证明,导线结构120在高温且高湿环境(65℃、90%RH)静置240小时之后,钝化层122能够有效避免金属层121遭到腐蚀。

请参照图2A~2F,其绘示导线结构12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A所示,提供基板110。接着,如图2B所示,形成金属层121于基板110上。然后,如图2C所示,注入氧气或空气,使金属层121暴露于氧气或空气中,而形成钝化层122于金属层121上。接着,如图2D所示,形成一光阻层130于钝化层122及金属层121上。然后,如图2E所示,以光阻层130为遮罩,湿蚀刻钝化层122及金属层121。接着,如图2F所示,移除光阻层130,将金属层121的蚀刻断面暴露于空气中,使得金属层121的断面处能够形成钝化层122。如此一来,金属层121的顶面及侧面都能够被钝化层122良好包覆,以避免金属层121遭到腐蚀。

上述导线结构120具备高导电性、可蚀刻性、及高抗腐蚀性,使得导线结构120可广泛应用于显示面板、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请参照图3~4,图3绘示一触控显示装置2000的示意图,图4绘示图3的导线结构220的俯视图。触控显示装置2000包括一显示面板2100、一触控面板2200及一保护玻璃2300。显示面板2100例如是一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LED panel)或一电子纸面板(Electronic Paper)。触控面板2200包括两层导线结构220及两层基板210。一层导线结构220是为触控面板220的驱动电极(Tx),另一层导线结构220是为触控面板2200的感应电极(Rx)。在此实施例中,导线结构220包括一金属层221、一钝化层222及一黑化层223。黑化层223设置于金属层221的顶面,钝化层222设置于金属层221的侧面。黑化层223是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或金属氮氧化物。黑化层223用以降低人眼900前的反光,以提供使用者较舒适的视觉效果。

作为驱动电极的导线结构220与作为感应电极的导线结构220交错排列于不同层的基板210上。如图4所示,导线结构220为网格状。导线结构220的线宽W2为0.08~10微米(μm),且导线结构220的开口率为85~99﹪。如此一来,导线结构220同时具有高导电性及高透光率,而能够取代透明导电膜,作为驱动电极及感应电极。

请再参照图3,于周边线路区域,触控显示装置2000可以更包括一软性电路板2400及一异方性导电胶2500。异方性导电胶2500设置于软性电路板2400及黑化层223之间,以导通导线结构220及软性电路板2400。也就是说,黑化层223同时具有抗反光性及导电性,使得金属层221上设置了黑化层223之后,仍可通过异方性导电胶2500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2400。

请参照图5A~5E,其绘示含有黑化层223的导线结构22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A所示,提供基板210。接着,如图5B所示,形成金属层221及黑化层223于基板210上。然后,如图5C所示,形成一光阻层230于黑化层223上。接着,如图5D所示,以光阻层230为遮罩,湿蚀刻黑化层223及金属层221。然后,如图5E所示,移除光阻层230,并注入氧气或空气,使金属层221的蚀刻断面暴露于氧气或空气中,而于金属层221的蚀刻断面形成钝化层222。如此一来,金属层221的顶面及侧面分别被黑化层223及钝化层222良好包覆,以避免金属层221遭到腐蚀。

请参照图6~7,图6绘示另一触控显示装置3000的示意图,图7绘示图6的导线结构320的俯视图。触控显示装置3000包括一显示面板3100、一触控面板3200及一保护玻璃3300。触控面板3200包括单层导线结构320及单层基板310。导线结构320设置于基板310上。部分的导线结构320作为触控面板3200的驱动电极,另一部分的导线结构320作为触控面板3200的感应电极。导线结构320可采用图3的导线结构220,在此不再重复叙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100与触控面板3200可采用内嵌式技术(Touch On Display或In-cell Touch),将导线结构320直接制作于显示面板3100的上基板的背面,以省略基板310。

请参照图8,其绘示另一导线结构420的示意图。在图3的实施例中,人眼900由上方观看触控显示装置2000。黑化层223设置于金属层222的顶面,以有效避免金属层221于人眼900前可能产生的反光。在图8的实施例中,导线结构420可直接设置于保护玻璃4300上。因此,黑化层423设置于金属层421的一底面(即金属层421与保护玻璃4300之间),而钝化层422则形成于金属层421的顶面及侧面。如此一来,黑化层423可有效避免金属层421于人眼900前可能产生的反光。钝化层422也可有效保护金属层421不被腐蚀。

请再参照图9及10,图9绘示另一触控显示装置5000的示意图,图10绘示图9的导线结构520、第一电极530、第二电极540及间隔绝缘层550的俯视图。触控显示装置5000采用内嵌式技术(Touch On Display或In-cell Touch)及架桥技术,而直接于显示面板5100上形成第一电极530及第二电极540。第一电极530为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的其中之一,第二电极540为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的其中的另一。间隔绝缘层550覆盖部分的第二电极540。导线结构520设置于间隔绝缘层550上,并连接相邻的第一电极530。导线结构520、第一电极530、第二电极540、间隔绝缘层550设置于一基板上,以形成一触控面板。此基板例如是液晶面板5100的上基板。

导线结构520包括一金属层521及一钝化层522。金属层521包括一底层521a、一中间层521b及一顶层521c。中间层521b设置于底层521a上,顶层521c设置于中间层521b上。底层521a与顶层521c的材质包括镍、铜及钛的合金。中间层521b的材质包括铝。底层521a与顶层521c的厚度为中间层521b的厚度为也就是说,此实施例的导线结构520的金属层521更夹置了一层导电性良好的中间层521b,以提高导线结构520的导电性。

钝化层522则覆盖顶层521c的一顶面、顶层521c的一侧面及底层521a的一侧面。保护绝缘层560则覆盖导线结构520、第一电极530及第二电极540。

在此实施例中,由于钝化层522覆盖了导线结构520的大部分表面,因此有效提供导线结构520良好的抗腐蚀性。相较于,采用钼氮合金、铝、钼氮合金三层结构的导线,此实施例的导线结构520具备更优良的抗腐蚀性。

请参照图11~13,图11绘示显示面板6100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图12绘示图11的导线结构620、630的俯视图,图13绘示图11的显示面板6100沿截面线A-A的剖面图。如图13所示,显示面板6100包括一基板610、一导线结构620、一导线结构630、一金属遮蔽线660及一数据线路670。金属遮蔽线660及数据线路670位于不同层。导线结构620遮蔽一条数据线路670及两条金属遮蔽线660,导线结构630遮蔽一条数据线路670。

导线结构620是为共同电极,导线结构630是为像素电极630。导线结构620及导线结构630位于同一层。导线结构620包括金属层621及钝化层622, 导线结构630包括金属层631及钝化层623。导线结构620、630类似于图3的导线结构220,在此不再重复叙述。导线结构620及导线结构630之间产生水平电场,进而驱动液晶分子680水平排列。

在此实施例中,以导线结构620、630取代透明导电膜,使得导线结构620、630的厚度可以由降低至以下。如此一来,导线结构620、630的侧面的面积可以大幅缩小,避免过多的液晶分子680受到侧面形成的非水平电场的影响。

相较于透明导电膜,导线结构620、630能够改善遮蔽金属遮蔽线660及数据线路670的微漏光或杂闪光。

再者,此实施例的导线结构620、630含有钝化层622、632。因此,相较于钼钛合金(Mo-Ti),导线结构620、630能够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