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928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柔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柔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显示设备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常,在柔性显示设备的非显示状态,可以将柔性显示屏收纳于收纳装置中,在进行显示时,将柔性显示设备从收纳装置中取出或展开。

目前,柔性显示屏可采用卷曲式或折叠式的收纳方式进行收纳。在卷曲式的收纳方式中,柔性显示屏卷曲缠绕于筒状外壳的内轴上,展开后底部无支撑部件,用户的触控操作不方便;在折叠式的收纳方式中,通常柔性显示屏固定于可折叠的支撑部件的表面,在收纳时将支撑部件折叠,这时柔性显示屏也随之被折叠,通常折叠时弯折程度较大,由此可能会对柔性显示屏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期望能够提供一种既能为柔性显示屏提供稳定的支撑、又能方便、无损地收纳柔性显示屏的柔性显示设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柔性显示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包括可折叠壳体和柔性显示屏;可折叠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壳体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壳体在第一端与第二壳体在第三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壳体在第二端与第二壳体在第四端可分离;第一壳体的第二端设有转轴,转轴相对第一壳体可转动;柔性显示屏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柔性显示屏通过固定端与转轴连接并缠绕于转轴上,活动端与拉手连接,拉手受到远离转轴的拉力时将柔性显示屏从转轴中拉出。

可选地,第一壳体通过第二端或第四端与第二壳体相互接触时第一壳体在靠近第二壳体的一侧具有第一表面,第二壳体在靠近第一壳体的一侧具有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在靠近第二端的位置设置有中空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至少能够容纳柔性显示屏。

可选地,第一表面在靠近第二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表面在靠近第四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一壳体通过第二端或第四端与第二壳体相互接触时,第一凹槽与第二凸起相互卡合。

可选地,第一壳体在第二端与第二壳体在第四端可分离地连接。

可选地,第二端设有第一磁性装置,第四端设有第二磁性装置;第一磁性装置和第二磁性装置用于将第二端和第四端相互吸合。

可选地,第一端设有第三磁性装置,第三端设有第四磁性装置;第三磁性装置和第四磁性装置用于将第一端和第三端相互吸合。

可选地,第一壳体通过第二端或第四端与第二壳体相互接触时,第一壳体在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具有第三表面,第二壳体在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具有第四表面;在可折叠壳体完全展开时,第一端与第三端连接使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形成一个连续的平面。

可选地,第一端与第三端通过相互配合的耦合部件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耦合部件包括第一固定部件、第二固定部件以及第一可转动部件;第一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一端,第二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三端,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通过第一可转动部件可转动地连接。

可选地,柔性显示装置还至少包括第三壳体;第三壳体括第五端和第六端;第二壳体在第四端与第三壳体在第六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壳体在第三端与第三壳体在第五端可分离。

可选地,第一壳体通过第二端或第四端与第二壳体相互接触并且第二壳体通过第三端或第五端与第三壳体相互接触时,第一壳体在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具有第五表面,第二壳体在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具有第六表面,第三壳体在靠近第二壳体的一侧具有第七表面;在可折叠壳体完全展开时,第一端与第三端连接、第四端与第六端连接,使第五表面、第六表面以及第七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可选地,第四端与第六端通过相互配合的耦合部件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耦合部件包括第三固定部件、第四固定部件以及第二可转动部件;第三固定部件固定在第四端,第四固定部件固定在第六端,第三固定部件和第四固定部件通过第二可转动部件可转动地连接。

可选地,第三端设有第五磁性装置,第五端设有第六磁性装置;第四端设有第七磁性装置,第六端设有第八磁性装置;第五磁性装置和第六磁性装置用于将第三端和第五端相互吸合;第七磁性装置和第八磁性装置用于将第四端和第六端相互吸合。

可选地,柔性显示装置还设有止动装置,止动装置用于将拉手固定于壳体上。

可选地,止动装置包括设置于可折叠壳体外表面、与拉手相卡合的至少一个卡槽。

可选地,卡槽至少包括设置于第一端的第一卡槽。

可选地,卡槽至少包括设置于第二端的第二卡槽。

可选地,卡槽至少包括设置于第四端的第三卡槽。

可选地,可折叠壳体为刚性壳体。

可选地,上述柔性显示屏包括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屏或电子纸。

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通过为柔性显示屏设计包含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可折叠壳体结构,其中第一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壳体中第三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壳体设有用于收纳柔性显示屏的转轴,使得柔性显示屏可以便捷、无损地收纳于转轴上,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连接形成一个平整的支撑面,能够为柔性显示屏提供稳定的支撑。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A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在部分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在完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在完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在部分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C是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在完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A、图1B和图1C,其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部分展开状态和完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柔性显示装置100包括可折叠壳体10以及柔性显示屏13。其中,可折叠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第二壳体12包括第三端123和第四端124。第一壳体11在第一端111与第二壳体12在第三端123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壳体11在第二端112与第二壳体12在第四端124可分离。

具体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可以为具有平整的表面的壳体,以供显示屏13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表面上展开。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可以通过转动部件连接,例如可以利用转轴等部件连接,当第一端111和第三端123转动到图1C所示位置时,第一端111和第三端123完全贴合,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处无中空区域;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可以相互接触,在第一端111和第三端123相对转动时,第二端112和第四端124可以分离。例如图1A和图1B中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相互接触,图1C中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的转动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平行于第一壳体11表面的方向连接,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相互分离。

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设有转轴121,该转轴121可以相对第一壳体11转动。具体地,转轴1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壳体11的外侧表面,可以绕其轴心转动。柔性显示屏13包括固定端131和活动端132,固定端131与转轴连接,活动端132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固定端131发生位移。换言之,如图1C所示,柔性显示屏13通过固定端131与转轴121连接,并缠绕于转轴121上,活动端132与拉手14连接,该拉手14受到远离转轴121的拉力时,将柔性显示屏13从转轴121中拉出。可选地,柔性显示屏13可以为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屏或电子纸,进一步地,柔性显示屏13可以为柔性触控显示屏。

如图1A所示,柔性显示屏13完全缠绕于转轴121上,柔性显示屏13可以收纳于第一壳体11内;如图1B所示,柔性显示屏13的活动端132被拉伸至第一壳体11的边缘位置时,柔性显示屏13部分展开;如图1C所示,柔性显示屏13的活动端132被拉伸至第二壳体12的边缘位置,柔性显示屏13完全展开。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柔性显示装置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图2所示实施例与图1A、图1B、图1C所示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图1A、图1B、图1C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具有容纳转轴121的中空区域,转轴121位于第一壳体11的空间内,而图2所示柔性显示装置200中的转轴121位于在第一壳体11第二端112的外侧,通过支架18与第一壳体11连接,柔性显示屏13可以缠绕于转轴121上并经由转轴121下方抽出放置于第一壳体11上。

上述实施例不仅可以将柔性显示屏13便捷、无损地收纳于转轴121上,有效地保护柔性显示屏,还可以在利用柔性显示屏13进行显示时为柔性显示屏13提供稳定的支撑面,方便用户的触控操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A或图1B所示,第一壳体11通过第二端112或第四端124与第二壳体12相互接触时,第一壳体11在远离第二壳体12的一侧具有第三表面103,第二壳体12在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具有第四表面104。如图1C所示,在可折叠壳体10完全展开时,即可折叠壳体10展开至在柔性显示屏13的展开方向上的最大长度时,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与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连接使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形成一个连续的平面。

进一步地,柔性显示装置100的可折叠壳体1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垂直于第一壳体11表面的方向上层叠设置,这时,柔性显示屏13可以收纳于第一壳体22内,或者柔性显示屏13可以部分展开,第一壳体11远离第二壳体12的表面可用作柔性显示屏13的支撑面,方便用户在柔性显示屏上进行触控操作;可折叠壳体10处于完全展开的状态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与第一壳体11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相互连接,第一壳体11的一个表面和第二壳体12的一个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连接形成一个较大的支撑面,这时柔性显示屏13可以完全展开,其展开长度等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柔性显示屏13的展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这样,既可以保证柔性显示屏在收纳时不占用过大的空间,又可以为柔性显示屏提供足够的支撑平面以便用户进行触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100还可以适应不同需求下的显示和触控,例如当用户只需要使用一部分的柔性显示屏时,可折叠壳体10可以在折叠状态下为柔性显示屏13提供支撑。其中,可折叠壳体10可以为刚性壳体,即可折叠壳体的刚性较强,不易发生形变,例如可以采用较硬的金属材料制成。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在第二端112与第二壳体12在第四端124可分离地连接。在这里,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可切换状态,在可折叠壳体1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相互连接,以缩小收纳状态下柔性显示装置100在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的高度,提升柔性显示装置的便携性;在可折叠壳体1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处于相互分离,从而使得第一壳体的第三表面103和第二壳体的第四表面104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平面,为展开的柔性显示屏13提供平整的支撑面。在具体的实现中,可以通过向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施加使其远离第一壳体11的外力来分离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通过向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施加朝向第一壳体11的外力来使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设置磁性装置来实现上述第一壳体11在第二端112与第二壳体12在第四端124可分离地连接。如图1A、图1B、图1C所示,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设有第一磁性装置151,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设有第二磁性装置152,第一磁性装置151和第二磁性装置152用于将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相互吸合,以将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连接。同时,第一磁性装置151和第二磁性装置152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分离,从而使得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分离。这里的第一磁性装置151和第二磁性装置152在折叠状态下位置相对,以保证在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相互靠近时第一磁性装置151和第二磁性装置152相互靠近,二者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上述第一磁性装置151和第二磁性装置152可以为片状橡胶磁铁,磁环等具有磁性的元件。该第一磁性装置151和第二磁性装置152可以在柔性显示装置100的收纳状态下确保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处于层叠状态,不易展开,提升柔性显示装置的便携性。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也可以通过磁性装置连接。具体地,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设有第三磁性装置163,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设有第四磁性装置164,第三磁性装置163和第四磁性装置164用于将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相互吸合。当第三磁性装置163和第四磁性装置164相互分离时,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分离,可折叠壳体10处于折叠状;第三磁性装置163和第四磁性装置164相互吸合时,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相互连接,可折叠壳体1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同样地,第三磁性装置163和第四磁性装置164可以为片状橡胶磁铁,磁环等具有磁性的元件。该第三磁性装置163和第四磁性装置164可以在可折叠壳体1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将第一端111和第三端123牢固、平整地连接在一起,这时第三表面103和第四表面104所形成的平面较稳定,不易被分开,能够为柔性显示屏13持续提供稳定、平滑的支撑。

上述第一磁性装置151、第二磁性装置152、第三磁性装置163以及第四磁性装置164可以相互配合作用于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在第一磁性装置151和第二磁性装置152相互分离、第三磁性装置163和第四磁性装置164吸合时,如图1C所示,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相互接触,且第一壳体11的第三表面103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表面104在上述第一端111和第三端123接触的位置平滑地连接成为同一个平面,可以为柔性显示屏提供稳定、平滑的支撑,方便于用户的触控操作,避免柔性显示屏状态不稳定导致触控输入错误的问题。

进一步地,上述柔性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耦合部件17,上述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通过相互配合的耦合部件17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耦合部件17可以包括第一固定部件171、第二固定部件172以及第一可转动部件173,其中,第一固定部件171固定在上述第一端111,第二固定部件172固定在上述第三端123,第一固定部件171和第二固定部件172通过可转动部件173可转动地连接。在具体的实现中,第一固定部件171和第二固定部件172可以具有用于与第一可转动部件173嵌合连接的孔,第一可转动部件173具有两个中空的转轴,该中空的转轴分别在上述孔的位置处与第一固定部件171和第二固定部件172嵌合。

上述耦合部件17可以进一步保证完全展开状态下第一壳体11靠近第一端111的一个侧面和第二壳体12靠近第三端123的一个侧面紧密接触,使得第一壳体11的第三表面103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表面104在第一端111和第三端123接触的位置平滑地连接形成一个平面,进一步提升柔性显示屏13的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柔性显示装置还可以还设有止动装置,用于将上述拉手固定于壳体上。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图1A所示柔性显示装置的基础上,图3所示柔性显示装置300还包括止动装置,具体地,该止动装置可以包括设置于壳体10的外表面、与拉手相卡合的至少一个卡槽。拉手可以为柱状,其轴线与转轴121的轴线相平行。上述卡槽的外形轮廓可以与拉手14的底面的轮廓相配合,或者卡槽的尺寸可以稍大于拉手14的底面的尺寸,以使拉手14可以固定于卡槽中。

进一步地,上述卡槽可以至少包括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的第一卡槽181,当拉手14固定于第一卡槽181内时,柔性显示屏13处于收纳状态。上述卡槽也可以至少包括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的第二卡槽182,当拉手14固定于第二卡槽182内时,柔性显示屏13部分展开并保持部分展开的状态。上述卡槽还可以至少包括设置于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的第三卡槽183,当拉手14固定于第三卡槽183时,柔性显示屏13可以在壳体10展开所形成的平面上平整地完全展开并保持完全展开的状态。

上述止动装置可以使柔性显示屏保持收纳状态或展开至某一位置的状态,可以将柔性显示屏展开为一平面并固定在相应的位置,避免转轴发生转动使柔性显示屏弯折而对触控造成影响。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柔性显示装置还可以至少包括第三壳体。请参考图4A和图4B,其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和完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图1A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柔性显示装置400还包括第三壳体21。第三壳体21包括第五端215和第六端216。第二壳体12在第四端124与第三壳体21在第六端216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壳体12在第三端123与第三壳体21在第五端215可分离。

具体地,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13可以为具有平整的表面的壳体,以供显示屏13在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13的表面上展开。第一壳体11的第一端111和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可以通过转动部件连接,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与第三壳体21的第六端216可以通过转动部件连接,例如可以利用转轴等部件连接,当第一端111和第三端123转动到图4B所示位置,并且第四端124与第六端216转动到图4B所示位置时,第一端111和第三端123贴合,第四端124和第六端216贴合;第一壳体11的第二端112和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可以相互接触,在第一端111和第三端123相对转动时,第二端112和第四端124可以分离;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和第三壳体21的第五端215可以相互接触,在第四端124和第六端216相对转动时,第三端123和第五端215可以分离。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第一壳体11通过第二端112或第四端124与第二壳体12相互接触并且第二壳体12通过第三端123或第五端215与第三壳体21相互接触时,第一壳体11在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具有第五表面405,第二壳体12在远离第一壳体11的一侧具有第六表面406,第三壳体21在靠近第二壳体12的一侧具有第七表面407。在可折叠壳体40完全展开时,第一端111与第三端123连接、第四端124与第六端216连接,使第五表面405、第六表面406以及第七表面407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时第七表面407也可作为柔性显示屏的支撑面。如图4B所示,柔性显示屏13可以完全展开于该平面上,其展开长度等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第三壳体21在柔性显示屏13的展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可见,相较于图1A、图1B、图1C所示实施例,本实施例通过增加壳体数量增加了对柔性显示屏的可支撑长度,为柔性显示屏提供了更大的支撑面,可以应用于面积较大的柔性显示屏。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上述第四端124与上述第六端216通过相互配合的耦合部件48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该耦合部件48包括第三固定部件481、第四固定部件482以及第二可转动部件483。其中第三固定部件481固定在第四端124,第四固定部件482固定在第六端216,第三固定部件481和第四固定部件482通过第二可转动部件483可转动地连接。

上述耦合部件48可以进一步保证完全展开状态下第二壳体11靠近第四端124的一个侧面和第三壳体21靠近第六端216的一个侧面紧密接触,使得第二壳体11的第四端124和第三壳体21的第六端216相互接触后在受到用户的触控操作产生的触控作用力时不容易分离,进一步提升柔性显示屏13的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壳体12的第三端123可以设有第五磁性装置491,上述第三壳体21的第五端215可以设有第六磁性装置492,上述第二壳体12的第四端124可以设有第七磁性装置493,上述第三壳体21的第六端可以设有第八磁性装置494。第五磁性装置491和第六磁性装置492用于将上述第三端123和上述第五端215相互吸合,第七磁性装置493和第八磁性装置494用于将上述第四端124和上述第六端216相互吸合。

上述第五磁性装置491和第六磁性装置492可以在柔性显示装置400的收纳状态下确保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21处于层叠状态,不易展开,提升柔性显示装置的便携性。上述第七磁性装置493和第八磁性装置494可以在可折叠壳体4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将第四端124和第六端216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使得第六表面406和第七表面407所形成的平面不易被分开,提升壳体在为柔性显示屏提供支撑时的稳定性。

从图4A和图4B可以看出,由于增加了可折叠壳体中壳体的数量,可折叠壳体可以为柔性显示屏提供更大的支撑平面,可以更好地收纳面积较大的柔性显示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的数量可以为大于2的任意正整数,例如柔性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N壳体,其中N为大于3的整数。第一至第N壳体可以在收纳状态下层叠放置,上述N越大,则柔性显示装置在垂直于柔性显示屏展开平面的方向上的高度越高,在柔性显示屏的展开平面上的长度越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对上述N的值进行设计,各壳体间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关系可以与上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5A、图5B和图5C,其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在收纳状态、部分展开状态和完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A、图5B和图5C所示,柔性显示装置500包括可折叠壳体50以及柔性显示屏53。其中,可折叠壳体50包括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第一壳体51包括第一端511和第二端512,第二壳体52包括第三端523和第四端524。第一壳体51在第一端511与第二壳体52在第三端523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壳体51在第二端512与第二壳体52在第四端524可分离。可选地,上述可折叠壳体50为刚性壳体,即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2均为刚性壳体,具有较强的抗弯折性能,能够为柔性显示屏提供稳定的支撑面。

具体地,第一壳体51的第一端511和第二壳体52的第三端523可以通过转动部件连接,例如可以利用转轴等部件连接;第一壳体51的第二端512和第二壳体52的第四端524可分离。

第一壳体51的第二端512设有转轴521,该转轴521可以相对第一壳体51转动。具体地,转轴5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壳体51的外侧表面,可以绕其轴心转动。柔性显示屏53包括固定端531和活动端532,固定端531与转轴521连接,活动端532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固定端531发生位移。换言之,如图5A所示,柔性显示屏53可以通过固定端531与转轴521连接,并缠绕于转轴521上,活动端532可以与拉手54连接,该拉手54受到远离转轴521的拉力时将柔性显示屏53从转轴521中拉出,如图5B和图5C所示,柔性显示屏53在壳体表面展开。通过转动缠绕的方式收纳柔性显示屏,可以避免柔性显示屏弯折程度过大而造成损伤。可选地,柔性显示屏53可以为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屏、电子纸或其他具有可弯折型的显示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51通过第二端512或第四端524与第二壳体52接触时第一壳体51靠近第二壳体52的一侧具有第一表面501,第二壳体52靠近第一壳体51的一侧具有第二表面502,第一表面501在靠近第二端512的位置设有中空的第一凸起5011,第一凸起5011至少能够容纳柔性显示屏53。换言之,第一凸起5011的中空部分用于容纳缠绕于转轴521上的柔性显示屏53。

进一步地,第一表面501在靠近第二端512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5012,第二表面502在靠近第四端524的位置设有第二凸起5021。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壳体51通过第二端512或第四端524与第二壳体52接触时,第一凹槽5012与第二凸起5021相互卡合。进一步地,如图5C所示,第一壳体51的第二端512远离第二壳体52的第四端524时,例如可折叠壳体50完全展开时,第一凸起5011和第二凸起5021作为两个平行支柱,为壳体50提供支撑,进而为展开的柔性显示屏13提供稳定的支撑。

从图5A、图5B、图5C可以看出,与图1A、图1B、图1C所示柔性显示装置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500可以在为柔性显示屏提供稳定、平滑的支撑面的同时,进一步缩小可折叠壳体的厚度,有利于提升柔性显示装置的便携性。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51的第二端512设有第一磁性装置551,第二壳体52的第四端524设有第二磁性装置552,第一磁性装置551和第二磁性装置552用于将第一壳体51的第二端512和第二壳体52的第四端524相互吸合,以将第一壳体51的第二端512和第二壳体52的第四端524连接。同时,第一磁性装置551和第二磁性装置552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分离,从而使得第一壳体51的第二端512和第二壳体52的第四端524分离。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51的第一端511还可以设有第三磁性装置563,第二壳体52的第三端523还可以设有第四磁性装置564,第三磁性装置563和第四磁性装置564用于将第一壳体51的第一端511和第二壳体52的第三端523相互吸合。当第三磁性装置563和第四磁性装置564相互分离时,第一壳体51的第一端511和第二壳体52的第三端523分离,可折叠壳体50处于折叠状态;第三磁性装置563和第四磁性装置564相互吸合时,第一壳体51的第一端511和第二壳体52的第三端523相互连接,可折叠壳体5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上述第一磁性装置551、第二磁性装置552、第三磁性装置563和第四磁性装置564可以为片状橡胶磁铁,磁环等具有磁性的元件。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壳体51的第一端511和第二壳体52的第三端523通过相互配合的耦合部件57可转动地连接在一起。耦合部件57可以包括第一固定部件571、第二固定部件572以及可转动部件573,其中,第一固定部件571固定在上述第一端511,第二固定部件572固定在上述第三端523,第一固定部件571和第二固定部件572通过可转动部件573可转动地连接。这里的耦合部件57与图1A所示柔性显示装置100中的耦合部件17的结构、功能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柔性显示装置500还可以设有止动装置,该止动装置用于将拉手54固定于壳体50上。具体地,止动装置可以包括设置于可折叠壳体50外表面、与拉手54相卡合的至少一个卡槽。卡槽的位置即为拉手被固定的位置,上述卡槽可以设置于上述第一端511、上述第二端512、上述第四端514或上述壳体50的外表面的其他任意位置处。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装置,能够方便地收纳柔性显示屏,在柔性显示屏的展开状态下为其提供稳定、平滑的支撑面,从而可以提供更平整的显示画面,方便用户的触控操作,有利于提升触控精度;并且,通过将壳体涉设计为可折叠结构和具有凸起的结构,可以减小柔性显示装置的体积,能够提升柔性显示装置的便携性。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