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物线绘图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1164阅读:6672来源:国知局
抛物线绘图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书写或绘画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抛物线绘图工具。



背景技术:

抛物线是指平面内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绘制抛物线时,多采用“描点法”,也有采用电子计算机模拟绘制抛物线,或者直接手绘,但“找点描迹法”和直接手绘绘制抛物线,费时间而且不精确;用电子计算机模拟绘制抛物线,虽能模拟出抛物线,但它的使用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当老师在教学时,按教科书的方法用粉笔和细绳在黑板上是比较困难的。一是不能用钉子直接作为焦点,二是直尺和三角尺需要专人按着,三是粉笔向上画时要求粉笔靠紧三角尺细绳绷直,同时三角尺还要紧贴直尺向上移动,这些操作都是不容易实现的。因此老师一般采取的是用多媒体动画或图片展示,缺少课堂实践的形象、生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抛物线绘图工具,以解决现有技术教学绘制抛物线操作困难、准确性低、实践性差以及存在很大局限性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抛物线绘图工具,包括纵向尺、横向尺、定位棒和连接线,其中,所述横向尺与纵向尺呈直角,横向尺的一端滑动连接在纵向尺上,横向尺的另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连接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固定在定位棒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圆孔,设置在端部近定位棒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为扇形孔,连通端部的上方和下方。

优选地,所述纵向尺上沿尺体长度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凸起面的横向长度大于凸部与纵向尺尺面侧结合面的横向长度;所述横向尺与纵向尺连接的一端端部设置有与凸部相匹配的凹部,所述凹部套合在凸部上。

优选地,所述凸部纵向两个端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端卡部,横向尺沿纵向尺滑动到端卡部时停止滑动。

优选地,所述纵向尺上沿尺体长度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安装孔,安装孔上安装固定吸盘。

优选地,所述定位棒包括棒体和与棒体一侧端部连接的可拆卸的吸盘底座,所述棒体上设置有固定连接线的第二固定部。

优选地,所述横向尺和纵向尺上设置有刻度。

优选地,所述连接线上设置有刻度。

优选地,所述横向尺上还设置有沿横向尺横向滑动的套笔部,套笔部上设置有穿孔,所述连接线从第一固定部呈水平的穿过套笔部的穿孔后连接到定位棒的第二固定部。

有益效果:

1.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教学难点。2.既能给学生真实直观的展示,也能让学生亲自操作,比多媒体的感受更深刻,符合”做中学,学中做“的现代教学理念。3.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如何动脑筋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学习兴趣,有利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抛物线绘图工具的实施例1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抛物线绘图工具的横向尺与纵向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抛物线绘图工具的实施例2的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抛物线绘图工具的定位棒示意图。

图中:1-纵向尺,101-凸部,1011-凸起面,1012-结合面,102-端卡部,103-安装孔,2-横向尺,201-凹部,202-第一固定部,3-定位棒,301-棒体,302-吸盘底座,303-第二固定部,4-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4所示,一种抛物线绘图工具,包括纵向尺1、横向尺2、定位棒3和连接线4,其中,所述横向尺2与纵向尺1呈直角,横向尺2的一端滑动连接在纵向尺1上,横向尺2的另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02,所述连接线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部202,另一端固定在定位棒3上。使用本实施例绘图工具绘制抛物线时,在绘图平面上放置好纵向尺1和定位棒3,所述绘图平面如黑板、白板等,定位棒3到纵向尺1的垂直连线落在纵向尺1上,按绘图需要调整连接线4长度并将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横向尺2上的第一固定部20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定位棒3上的第二固定部303,将绘图笔紧靠连接线4及横向尺2,保持连接线4始终绷直,带动横向尺2沿纵向尺1滑动,即可画出所需抛物线在直角坐标系一个象限内的图形。再于另一个象限内重复上述操作即可绘制完整的抛物线。绘图效率高切准确,操作容易且展示形象生动,利于教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02优选圆孔,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可穿过连接线并固定的孔,设置在端部近定位棒3侧。即,定位棒3作为抛物线的焦点定位在横向尺2下方,圆孔设置在横向尺2端部下方。连接线4穿过圆孔固定,如将其绑在横向尺2上,横向尺2沿纵向尺1向上移动绘制抛物线。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尺1上沿尺体长度还设置有凸部101,所述凸部101的截面呈梯形,横向尺2对应设置有与凸部101相匹配的凹部201。凸部101的凸起面1011的横向长度大于凸部101与纵向尺尺面侧结合面1012的横向长度;所述横向尺2与纵向尺1连接的一端端部设置有与凸部101相匹配的凹部,所述凹部201套合在凸部101上,即所述凸部101的截面呈梯形,上底面长度大于下底面长度,所述凹部201的截面呈梯形。使得横向尺自由的沿纵向尺移动,操作灵活。

可选的,纵向尺1上设置的凸部101与横向尺2上设置的凹部201也可反之设置,即纵向尺1上设置的凹部,横向尺2上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凸部。可选的,上述所述凸部的截面还可以是呈倒“T”形。

可选的,所述凸部101纵向两个端部设置有端卡部102,横向尺2沿纵向尺1滑动到端卡部102时停止滑动。通过设置端卡部102,避免操作时横向尺2从纵向尺1上滑落下来。

可选的,所述纵向尺1上沿尺体长度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安装孔103,安装孔103上安装固定吸盘。通过设置安装孔103及其上安装固定吸盘将纵向尺1固定在绘图平面上。

可选的,所述定位棒3包括棒体301和与棒体301一侧端部连接的可拆卸的吸盘底座302,所述棒体301上设置有固定连接线4的第二固定部303。定位棒3通过可拆卸的吸盘底座302固定在绘图平面上,便于使用,方便安装和拆卸,便于定位和移位。

可选的,所述横向尺2和纵向尺1上设置有刻度。所述连接线4上设置有刻度。便于测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横向尺2上的第一固定部202为扇形孔,连通端部的上方和下方,所述上方即B点位置,所述下方即A点位置。连接线4固定在A点时,按实施例1所述进行绘图。

当横向尺2沿纵向尺1上端向下端移动,定位棒3作为抛物线焦点设置在横向尺2上方时,将连接线4固定在B点位置。本实施例可双向绘制抛物线。

其他未特殊说明之处均与实施例1中所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所述横向尺2下方近定位棒3一侧上还设置有沿横向尺2横向滑动的套笔部,套笔部上设置有穿孔,所述连接线4从第一固定部202成水平的穿过套笔部的穿孔后连接到定位棒3的第二固定部。所述套笔部可拆卸,套笔部内放置绘图笔,使得绘图笔始终紧靠连接线4及横向尺移动绘图,使得绘图过程更容易操作,绘图质量更高。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在所述横向尺2上方和下方两侧设置有沿横向尺2横向滑动的套笔部,套笔部上设置有穿孔,所述连接线4从第一固定部202呈水平的穿过套笔部的穿孔后连接到定位棒3的第二固定部。所述套笔部可拆卸,套笔部内放置绘图笔,使得绘图笔始终紧靠连接线4及横向尺3移动绘图,使得绘图过程更容易操作,绘图质量更高。也可只设置一个套笔部,当定位棒3位于横向尺2下方、横向尺2沿纵向尺1从下向上移动时,连接线4一端固定连接在A点处,套笔部安装在横向尺下方;当定位棒3位于横向尺2上方、横向尺2沿纵向尺1从上向下移动时,连接线4一端固定连接在B点处,套笔部安装在横向尺2上方。

本实施例中除特殊说明之外,其他均与实施例2所述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