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标签及具备能量标签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4235阅读:775来源:国知局
能量标签及具备能量标签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标签,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能够释放远红外线的生物共振能量波并且设置防伪辨识功能的能量标签,及具备能量标签的容器。



背景技术:

红外线属于电磁波的一种,根据其能量含量/波长的不同,可分成近红外线、中红外线、及远红外线。科学家已确认了人体分子所发出的波频带中有50%以上是3μm至45μm的波,而这些波长恰与远红外线(Far Infrared;FIR)所具有8μm至14μm的波长相接近。换言之,通过施加相近波长的远红外线于人体上,可促使人体与远红外线产生“同频共振”效应,进而能够起到平衡体内酸碱值、调节人体气场、促进人体的微血管扩张、提升血液循环效率、增加身体的免疫力等作用或效能。因此,远红外线又被称为“生育光线”,经常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上。另外,通过远红外线照射过后的饮用水或饮料,可以吸收来自远红外线的能量,产生共鸣与共振现象,使得液体分子内的振动加剧;并可通过共振,切断液体分子间的键结,使分子团缩小,进而消除液体的液味或是臭味。将远红外线应用于酒类或是发酵物时,还可使其口感更加甘醇顺口。

因此,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种涂布具有放射远红外线能力的陶瓷或矿石的奈米粉末的标签材料,可以贴附在容器的外周围,从而容器的物质进行活化。然而,陶瓷或矿石原料具有不易取得、价格昂贵、不易加工等缺点,这使标签材料的生产成本过高,且经济效益低。市面上更有不肖业者宣称其产品已经由远红外线处理,却仅仅只是仿照类似产品设计而已,用于混淆消费者购买,而并非具有新特性的红外线标签。

因而,各界莫不亟待开发出一种能量标签,不但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远红外线的标签的原料取得不易、及成本高昂的缺点,还具有多重的防伪功能,便于消费者轻易辨识并购买所需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能量标签,不仅具有多重防伪功能,还能够释放远红外线。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所述能量标签的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能量标签,自下而上依次由下保护层、黏合层、基体层、上保护层依序积层而成;其中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可视标示部,所述可视标示部设置有肉眼可见的可视图案或文字;所述基体层的内部均匀分布有第一远红外线能量粒子;所述黏合层的内部均匀分布有第二远红外线能量粒子;以及所述下保护层为能够自黏合层剥离的离型性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隐形标示部,所述隐形标示部具有可感温变色的图案或文字。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隐形标示部,所述隐形标示部具有可感压显现的图案或文字。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防伪部,所述防伪部具有UV隐形防伪荧光层。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辨识部,所述辨识部具有热致变形的指定图案或文字。

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具备能量标签的容器,其包括:容器本体,其包括容器周壁、容器基底、以及由所述容器周壁、所述容器基底限定的容置室;以及能量标签,其设置于所述容器本体上,所述能量标签自下而上依次由下保护层、黏合层、基体层、上保护层依序积层而成,其中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可视标示部,所述可视标示部设置肉眼可见的显性图案;所述基体层的内部均匀分布有第一远红外线能量粒子;所述黏合层的内部均匀分布有第二远红外线能量粒子;所述下保护层为能够自黏合层剥离的离型性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隐形标示部,所述隐形标示部具有可感温变色的图案或文字。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隐形标示部,所述隐形标示部具有可感压显现的图案或文字。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防伪部,所述防伪部具有一UV隐形防伪荧光层。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层的上表面设置有辨识部,所述辨识部具有一热致变形的指定图案或文字。

以下,参照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功效、及构成元件、形状、构造等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a为实施例一中能量标签的俯视图;

附图1b为实施例一中能量标签的剖面图;

附图2为实施例二中的能量标签的俯视图;

附图3为实施例三中具备能量标签的容器的示意图;

附图4为实施例四中具备能量标签的容器的示意图。

其中:1、2:能量标签;11、21:下保护层;12、22:黏合层;13、23:基体层;131、231:可视标签部;14、24:上保护层;232:隐形标示部;233:防伪部;234:辨识部;3、4:容器;30、40:容器本体;31:容器周壁;32:容器基底;33:容置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列举实例并结合附图加以详细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当然不仅限定于所列举的实施例及附图的具体内容。

参照图1a及1b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能量标签的俯视图及剖面图,所述能量标签1是自下而上依次由保护层11、黏合层12、基体层13、及上保护层14构成。

在实施例一中,所述能量标签1为长方形,但不仅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能量标签可以是任何形状,根据使用需求而设定;例如,可以是圆形、正方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图形。对于基体层13的材质并未限定,可以是由纸纤维、塑胶或者其他具有挠性的材料制成。在基体层13上表面设置一可视标签部131,所述可视标签部131上设置有肉眼可见的可视图案或文字,例如,可以是二维条码、宣传文字、商标图案或是3D立体图形。另外,基体层13的材料内部还均匀分布有能够释放远红外线的第一远红外线粒子P1。

黏合层12可以是干胶或不干胶,例如强力胶、热溶胶、AB胶瞬间胶、橡胶是胶、或压克力是胶,但不仅限于此。另外,黏合层12的材料内部还均匀分布有能够释放远红外线的第二远红外线粒子P2。为了避免黏合层12在尚未使用时受到外界的污染,因此在黏合层的下方设置有下保护层11,所述下表护层11为一可撕离地粘贴在黏合层12下方的离形膜。

上保护层14是由聚氯乙烯(PVC)树脂或BOPP所制成的透明保护膜,上保护层14设置在基体层13的上方并且其边缘与基体层13的边缘粘接,用于保护基体层13上表面的可视标示部131不被破坏。

第一远红外线粒子P1是通过转能加工器将远红外线照射器所产生的远红外线加以集束并照射基体层13而得;而第二远红外线粒子P2则是通过转能加工器将远红外线照射器所产生的远红外线加以集束并照射黏合层12而得。所述第一远红外线粒子P1及第二远红外线粒子P2所产生的远红外线的波长可介于4~20μm之间,较佳是在8~14μm之间。具有该波长的远红外线为生育光线,可以被生物体内的分子吸收,并能够产生同调共振的效果与热效应。所述第一远红外线粒子P1及第二远红外线粒子P2产生的能量,可被一般液体或者发酵液吸收;形成共鸣或者共振的现象,进而提升液体分子的振动速度;借助共振切断液体分子间的键结,促使液体分子团变小,有效消除液体中的异味及臭味。另外,当所述液体为酒类的发酵液,液体分子的振动加速还可以提高陈化的速度,使发酵液更为甘醇、滑顺。

参照附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能量标签2自下而上依次由下保护层21、黏合层22、基体层23、及上保护层24积层构成。能量标签2的基体层23的上表面设置可视标示部231;为了提高防伪的功能,能量标签2的基体层23的上表面还进一步设置有隐形标示部232、防伪部233、及辨识部234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可视标示部231、隐形标示部232、防伪部233、及辨识部234均为长方形,但仅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能量标签中的可视标示部、隐形标示部、防伪部、及辨识部的具体形状及面积大小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做出调整。

隐形标示部232的中具有可感温变色的图案或文字、或是可感压显现的图案或文字。对所述隐形标示部232施加一定热量或压力时,隐形标示部232可以显示出隐藏的图案或文字。

所述防伪部233具有一UV隐形防伪荧光层(未图示)。当紫外光照射防伪部233时,所述UV隐形防伪荧光层可以发出荧光。所述辨识部234具有热致变形的指定图案或文字。

如图3所示,实施例三为能量标签1在容器中的应用。容器3包含容器本体30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能量标签1。所述容器本体30包括容器周壁31、容器基底32、以及由所述容器周壁、所述容器基底而限定的容置室33。

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所述容器时,先将能量标签1的下保护层11撕下,并将黏合层12粘贴在容器周壁31的外周围。由基体层13和黏合层12的内部的第一远红外线能量粒子P1及第二远红外线能量粒子P2所产生的远红外线可以通过容器周壁31,并作用在位于容置室33内的物质。同时,为了加强能量标签使用时的防伪功效,在基体层的上表面增设隐形标示部、防伪部、及辨识部中的至少一种。

对于容器3的容器本体的外观形态并未加以限定。如附图4所示,实施例四为本实用新型的具备能量标签在另一容器中的应用。所述容器4包含容器本体40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能量标签1。在本实施例中,容器本体40为一易开罐,但不仅限于此。容器本体还可以是酒瓶、宝特瓶、铝箔包等可容纳液体的容器,而所述容器本体的材质可以是玻璃、金属、及塑胶中的任一种。

由于远红外线产生的能量可以被容置室33内的物质吸收,并形成共鸣或者共振的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能量标签及设置所述能量标签的容器可以消除内容物的异味及臭味,还可以提高发酵性液体的陈化速度,使其口感更加甘醇顺口。

综合以上实施例及附图的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能量标签,能够改善现有技术的缺陷,具有多重防伪的优异的功效;具有所述能量标签的容器可以通过能量标签所发出的远红外线而降低容器内置液体的异味感,大幅提升所述液体的香醇口感,同时使其容易被人体吸收,达到促进血液循环与提振精神的功效。

以上通过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定于此。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利用利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