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动式书写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0814发布日期:2020-09-15 19:53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揿动式书写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揿动式书写工具。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具有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在笔杆内沿前后方向移动且形成为筒状的揿动锁定构件的揿动式书写工具(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揿动式书写工具通过在前端向上的状态下卡定揿动锁定构件,从而阻止配置在笔杆的后端部的操作部向前方移动,使得无法进行揿动操作。因而,在使用设于操作部的后端部的消除构件消除该揿动式书写工具的笔迹时,能够进行平稳的擦蹭动作。即,即使调转揿动式书写工具而将消除构件按压于书写面并进行擦蹭动作,消除构件也不会晃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76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揿动式书写工具中,筒状的揿动锁定构件在重力作用下在规定距离的范围内沿前后方向在笔杆的内周面附近移动,因此,对于内部机构的部件形状、部件的配置场所存在制约。为了扩大内部机构的设计余地,优选利用其他机构也实现阻止在前端向上的状态下操作部向前方移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进行平稳的擦蹭动作等的简单机构的揿动式书写工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揿动式书写工具,该揿动式书写工具具备笔杆和操作部,通过进行将所述操作部向前方按压的揿动操作,从而能够在书写状态和非书写状态之间切换,该揿动式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该揿动式书写工具还具备: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在所述笔杆内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制动构件;能够与所述操作部一起移动且绕中心轴线旋转的旋转构件;以及能够与该旋转构件卡定的卡定部,在使所述笔杆的前端朝向上方时,所述制动构件向后方移动,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被限制,所述旋转构件与所述卡定部卡定,由此,所述操作部向前方的移动被阻止。

也可以是,所述旋转构件为筒状的构件。也可以是,在所述旋转构件的内表面设有突起,插入于所述旋转构件内的所述制动构件与所述突起卡定,由此,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被限制。也可以是,所述旋转构件具有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在周向上倾斜的第1斜面,所述卡定部具有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平面在周向上倾斜的第2斜面,通过将被限制了旋转的所述旋转构件的第1斜面与所述卡定部的第2斜面抵接,从而所述操作部向前方的移动被阻止。也可以是,所述第1斜面或者所述第2斜面相对于该揿动式书写工具的轴线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45度。也可以是,该揿动式书写工具具备:多个书写体;分别连接有该书写体的滑动构件;以及配置在该滑动构件的前方且与所述滑动构件分别协同动作的第1凸轮面,在书写状态下,至少一个所述滑动构件与所述第1凸轮面分开。也可以是,所述操作部的整体或者局部为能够消除该揿动式书写工具的笔迹的消除部。也可以是,所述消除部为聚丙烯系树脂在50质量%以上、且拉伸弹性模量(jisk7161:2014-1)在70mpa以上的摩擦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起到提供一种具备能够进行平稳的擦蹭动作等的简单的机构的揿动式书写工具这样共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书写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非书写状态且前端朝下的书写工具的纵剖视图。

图3是书写状态且前端朝下的书写工具的纵剖视图。

图4是前端向上的书写工具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5是书写工具的后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6是非书写状态的书写工具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书写工具的相反侧的立体图。

图8是后笔杆的纵剖视图。

图9是内筒的纵剖视图。

图10是隔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套筒的立体图。

图12是旋转凸轮的后视图。

图13是滑动块的立体图。

图14是操作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转子的立体图。

图16是制动杆的立体图。

图17是揿动环的立体图。

图18是说明揿动环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9是说明制动杆的动作的横剖视图。

图20是说明揿动环的动作的另一示意图。

图21是说明揿动环的动作的另一示意图。

图22是说明揿动操作时的笔芯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23是说明能够突出没入的笔芯的切换动作的示意图。

图24是说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揿动操作时的笔芯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25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书写工具的立体图。

图26是后笔杆的纵剖视图。

图27是隔件的立体图。

图28是说明揿动操作时的笔芯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纵观所有附图,对相应的构成要素标注通用的附图标记。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书写工具1的立体图,图2是非书写状态且前端朝下的书写工具1的纵剖视图,图3是书写状态且前端朝下的书写工具1的纵剖视图,图4是前端向上的书写工具1的放大纵剖视图,图5是书写工具1的后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6是非书写状态的书写工具1的后部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书写工具1的相反侧的立体图。

书写工具1具有:形成为筒状且具备前笔杆2和后笔杆3的笔杆4;以及作为配置在笔杆4内且在一端具备书写部5a的书写体的多个笔芯5。也可以将前笔杆2和后笔杆3形成为一体。另外,在图6和图7中,省略对笔杆3的描绘。

在本说明书中,在书写工具1的轴线方向上,将书写部5a侧规定为“前”侧,将与书写部5a相反的一侧规定为“后”侧。只要不特别提及,将中心轴线或者轴线方向称作书写工具1的中心轴线或者轴线方向。

书写工具1为通过将操作部向前方按压的揿动操作而笔芯5相对于笔杆4突出没入的揿动式书写工具。另外,书写工具1也是具有多个笔芯5的多芯式书写工具。

书写工具1具有安装在后笔杆3的后端部且具备笔夹28的内筒20。还可以包含内筒20在内而称作笔杆4。书写工具1在笔杆4内具有:隔件30;配置在隔件30的周围的套筒构件40;配置在套筒构件40的后方的旋转凸轮50;作为配置在内筒20与套筒构件40之间的多个滑动构件的滑动块60;配置在隔件30的后方的操作构件70;配置在操作构件70的周围的转子80;配置在操作构件70的内部的制动杆90;以及在转子80的后方配置在操作构件70的周围的揿动环100。

在操作构件70的后端部借助保持构件6安装有消除构件7。在保持构件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有盖构件8,消除构件7被盖构件8覆盖。消除构件7利用粘接或者双色成形等一体地设置于保持构件6。既可以使消除构件7相对于保持构件6能够装卸,还可以使保持构件6的局部作为消除构件发挥功能。通过将已安装的状态下的盖构件8向前方按压、或者在拆除了盖构件8的状态下将消除构件7向前方按压,操作构件70向前方移动,而进行揿动操作。换言之,书写工具1的后端、即消除构件7或者盖构件8作为用于揿动操作的操作部发挥功能。此外,也可以将操作部的整体或者局部设为能够消除书写工具1的笔迹的消除部。在图4和图5中,省略对盖构件8的描绘。

保持构件6被后弹簧10向后方施力。因而,无论书写工具1为书写状态还是为非书写状态,保持构件6、消除构件7以及盖构件8在轴线方向上都始终配置在同一位置。此外,也可以省略后弹簧10。在套筒构件40的前方配置有前弹簧11,套筒构件40被前弹簧11向后方施力。在前笔杆2与后笔杆3之间配置有环状的显示构件12。在显示构件12的外表面设有在周向上互相指向相反方向的两个三角形状的箭头。

在图2至图4中,上方为铅垂上方,下方为铅垂下方。即,在各图中重力朝向下方作用。如下所述,制动杆90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在笔杆4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因而,在图2和图3中,由于书写工具1的前端、即笔杆4的前端朝下,因而制动杆90在笔杆4内靠前端侧。另外,在图4中,由于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上,因而,与图2和图3相比较,制动杆90在笔杆4内靠后端侧。

适当参照图1至图7说明主要的部件的结构。

图8是后笔杆3的纵剖视图。后笔杆3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8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在后笔杆3的内周面设有大致t字型的两个t字突起13作为卡定部。两个t字突起13绕中心轴线分开120度地配置。在后笔杆3的前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分开的多个环状槽14。此外,t字突起13还可以不设于后笔杆3的内周面,而是例如设为分体的构件。

图9是内筒20的纵剖视图。内筒20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9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内筒20利用嵌合或者压入安装于后笔杆3的后端部。在内筒20的内周面形成有面向后方的台阶部21。在内筒20的内周面的比台阶部21靠前方的部分沿周向以等间隔设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六个第1内侧突起22。在第1内侧突起22各自的前端面形成有在周向上倾斜的斜面22a。六个第1内侧突起22构成第1外凸轮23。在第1内侧突起22各自的后端部形成有比第1内侧突起22更加突出的第2内侧突起24作为卡定部。在第2内侧突起24各自的后端面形成有在周向上倾斜的斜面24a,在第2内侧突起24各自的前端面的局部形成有在周向上倾斜的局部斜面24b(参照后述的图18的(a))。六个第2内侧突起24构成第2外凸轮25。在内筒20的前端部形成有呈矩形切除而成的凹部26。

图10是隔件30的立体图。隔件30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10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隔件30具有:筒状的主体部31;自主体部31的后端部朝向后方延伸的三个导轨部32;形成为连结三个导轨部32的后端部的连结部33。连结部33具有:与三个导轨部32的外径相比外周形成为小径的两个连结部片33a;以及形成为导轨部32的延长或者形成为比连结部片33a大径的一个旋转限制片33b。由相邻的两个导轨部32以及连结部33划分形成有能够供笔芯5插入的三个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书写工具1能够收纳三个笔芯5。在主体部31的外周面形成有凸缘部34,主体部31的外周面被凸缘部34前后分割。在凸缘部34的前端面形成有朝向前方延伸的突起状的标记部35。标记部35与显示构件12的凹部嵌合(图1)。在主体部31的前部形成有外螺纹部36,隔件30利用外螺纹部36与前笔杆2螺纹结合。在主体部31的后部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分开的多个环状突起37。

图11是套筒构件40的立体图。套筒构件40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11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套筒构件40的整体形成为筒状。在套筒构件40的外周面,在与后笔杆3的t字突起13对应的位置以互补的形状形成有两个t字凹部41。后端面的与两个t字凹部41之间相当的部分形成有以阶梯状隆起的隆起部42。套筒构件40的后端面的局部形成有自后端侧朝向前方倾斜地切除而成的切口部43(图7)。套筒构件40的包含切口部43的端面的后端面构成第1凸轮面44。

图12是旋转凸轮50的后视图。旋转凸轮50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12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旋转凸轮50具有绕中心轴线形成为环状的环状部51、爪形状的爪部52。环状部51以安装在爪部52的后端部的内表面的方式形成。在爪部52的内表面以自环状部51的前端面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突起状的引导突起53。如图7所示,爪部52的后部的外形形成为与内筒20的凹部26互补的矩形。因而,在非书写状态的书写工具1中,爪部52与内筒20的凹部26嵌合,旋转凸轮50的外表面与内筒20的外周面处于同一面。另外,环状部51的外径形成得略小于内筒20的内径。爪部52的前部具有平坦地形成的平坦面54和倾斜地形成的端面55。爪部52的平坦面54和端面55与内筒20的前端面27(图9)一起构成第2凸轮面56。

图13是滑动块60的立体图。滑动块60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13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滑动块60具有插入于笔芯5的后端部的插入部61和形成在插入部61的侧面的滑动件62。由于滑动件62如后所述地沿着第1凸轮面44滑动,因此,在滑动件62的前端面形成有微小突起63,以使得滑动时的摩擦阻力减小。由于滑动件62沿着第2凸轮面56滑动,因此,还可以在滑动件62的后端面形成同样的微小突起。

图14是操作构件70的立体图。操作构件70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14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操作构件70为前端开口且后端封闭的中空的构件。在操作构件70的外周面形成有凸轮凸缘71。在凸轮凸缘71的前端面形成有旋转凸轮面72,该旋转凸轮面72包括对称且连续的峰部和谷部。在凸轮凸缘71的外周面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六个引导槽73。在操作构件70的外周面的位于凸轮凸缘71的后方的部分绕中心轴线分开180度地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两个矩形的贯通孔74。在操作构件70的外周面,在贯通孔74的后方形成有面向后方的台阶部75,在台阶部75的后方形成有嵌合突起76。在将保持构件6安装于操作构件70的后端部时,嵌合突起76与设于保持构件6的开口嵌合。

图15是转子80的立体图。转子80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15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转子80为筒状的构件。在转子80的后端面形成有与操作构件70的旋转凸轮面72互补地形成的旋转凸轮支承面81。旋转凸轮支承面81与操作构件70的旋转凸轮面72协同动作。在转子80的外周面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且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的六个突起82,突起82的后端面构成第1内凸轮83。利用相邻的两个突起82,划分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六个卡定槽84。在突起82各自的后端面形成有卡定部85。

图16是制动杆90的立体图。制动杆90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16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制动杆90为实心的构件。在制动杆90的后端部形成有小径部91,在小径部91的前方形成有更大径的大径部92。小径部91和大径部92利用锥面93连接。在大径部92的外周面绕中心轴线分开180度地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两个矩形的突起94,通过将突起94的后部的局部呈矩形切除,从而划分形成有限制部95。

图17是揿动环100的立体图。揿动环100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17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揿动环100为筒状的构件。在揿动环100的内周面绕中心轴线分开180度地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两个限制突起101。在揿动环10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直角三角形的四个第1外侧突起102。两个第1外侧突起102绕中心轴线分开60度地配置,对应的其他两个第1外侧突起102互相绕中心轴线分开180度地配置。在第1外侧突起102各自的后方形成有平行四边形状的第2外侧突起103。第1外侧突起102和第2外侧突起103构成第2内凸轮104。

接着,参照图1至图7说明书写工具1中的各部件的组合和配置。

隔件30利用外螺纹部36与前笔杆2螺纹结合。后笔杆3的前端部插入于隔件30的主体部31的后部。此时,由于隔件30的环状突起37分别与后笔杆3的对应的环状槽14嵌合,因而后笔杆3相对于隔件30、进而相对于前笔杆2不易脱落而能够旋转地连接。前弹簧11和套筒构件40配置在隔件30的导轨部32的周围。前弹簧11的前端被隔件30的主体部31的后端面支承,前弹簧11的后端与套筒构件40的前端面抵接。套筒构件40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且被前弹簧11向后方施力。后笔杆3的t字突起13分别收纳于套筒构件40的对应的t字凹部41,由此限制套筒构件40绕中心轴线的旋转。因而,在使后笔杆3相对于前笔杆2旋转时,套筒构件40与后笔杆3一起旋转。

通过向三个笔芯5各自的后端部插入滑动块60的插入部61,从而连接笔芯5和滑动块60。在该状态下,笔芯5分别插入于隔件30的导轨部32之间的槽内,并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此时,滑动块60的滑动件62自隔件30的导轨部32向径向外方突出。滑动件62与导轨部32的缘部卡定,防止笔芯5自导轨部32之间脱落。滑动件62、特别是滑动件62的微小突起63抵接于套筒构件40的第1凸轮面44。此时,三个滑动块60的滑动件62中的一个滑动件62配置在套筒构件40的切口部43的第1凸轮面44,剩余的滑动件62配置在套筒构件40的后端面的第1凸轮面44。

由于套筒构件40被前弹簧11向后方施力,因此,滑动块60分别也经由套筒构件40被向后方施力,而且,旋转凸轮50也经由滑动块60被向后方施力。通过将滑动件62的后端面与旋转凸轮50的包含内筒20的前端面27的第2凸轮面56抵接而限制套筒构件40、进而滑动块60向后方的移动。因而,滑动块60的滑动件62分别配置在第1凸轮面44与第2凸轮面56之间。旋转凸轮50的爪部52在内筒20的凹部26内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此时,旋转凸轮50的环状部51沿着内筒20的内周面滑动。

操作构件70以内筒20的第1内侧突起22分别配置于对应的引导槽73的方式配置在笔杆4内。由此,在揿动操作之际,操作构件70能够不旋转地在笔杆4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后弹簧10的前端被内筒20的台阶部21支承,后弹簧10的后端抵接于保持构件6。其结果,保持构件6、进而安装有保持构件6的操作构件70被后弹簧10向后方施力。通过将凸轮凸缘71的后端面与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的前端面抵接而限制操作构件70向后方的移动。

在操作构件70的外周面的位于凸轮凸缘71的前方的部分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且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有转子80。此时,转子80的第1内凸轮83以与内筒20的第1外凸轮23协同动作的方式配置。在非书写状态的书写工具1中(图2),转子80的前端部插入于旋转凸轮50的环状部51内,转子80的突起82的前端面抵接于旋转凸轮50的环状部51的后端面。此时,转子80的后端面、即旋转凸轮支承面81抵接于操作构件70的旋转凸轮面72。如上所述,由于旋转凸轮50经由滑动块60被前弹簧11向后方施力,因此转子80、进而与其抵接的操作构件70也被向后方施力。

制动杆90配置在操作构件70、进而转子80的内部。制动杆90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在操作构件70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制动杆90向前方的移动通过与隔件30的后端面、即连结部33的后端面抵接而被限制。制动杆90向后方的移动通过制动杆90的锥面93与操作构件70的内表面卡定而被限制(图4)。

在操作构件70的贯通孔74的周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有揿动环100,揿动环100能够与操作构件70一起一体地沿前后方向移动。具体而言,揿动环100配置在操作构件70的凸轮凸缘71与安装于操作构件70的保持构件6之间,限制相对于操作构件7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此时,如参照图19后述那样,由于揿动环100的限制突起101分别配置在操作构件70的对应的贯通孔74内,因此揿动环100在贯通孔74内能够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而且,揿动环100的第2内凸轮104以与内筒20的第2外凸轮25协同动作的方式配置。

接着,说明书写工具1的动作。

书写工具1通过进行克服后弹簧10的施力和前弹簧11的施力而将书写工具1的后端的操作部向前方按压的揿动操作,从而在书写状态和非书写状态之间切换,对其基本的动作进行说明。利用操作构件70的旋转凸轮面72和转子80的旋转凸轮支承面81的协同动作,转子80的第1内凸轮83和内筒20的第1外凸轮23协同动作,从而在书写状态和非书写状态之间切换。对于这些凸轮之间的协同动作,由于与以往的揿动式书写工具相同,因此以下简单说明。

在非书写状态下,转子80的突起82分别配置在内筒20的第1内侧突起22之间,由此,转子80的旋转被限制。换言之,内筒20的第1内侧突起22配置在转子80的卡定槽84内。因而,转子80的旋转被限制。此时,操作构件70的旋转凸轮面72与转子80的旋转凸轮支承面81抵接,但它们的相位互相错开。

在利用揿动操作而操作构件70向前方移动时,转子80被凸轮凸缘71按压而向前方移动。在转子80向前方移动时,配置在套筒构件40的切口部43的具备滑动件62的滑动块60以及套筒构件40被爪部52按压而向前方移动。作为结果,与该滑动块60连接的笔芯5自笔杆4突出。

当转子80向前方移动且突起82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越过内筒20的第1内侧突起22的前端时,转子80的旋转的限制被解除。在该瞬间,作用欲使操作构件70的旋转凸轮面72与转子80的旋转凸轮支承面81之间的错开的相位复原的周向上的分力,该分力使转子80略微旋转。

接着,当停止揿动操作时,在前弹簧11的施力的作用下,经由套筒构件40,滑动块60、旋转凸轮50、转子80以及操作构件70略微向后方移动。此时,转子80的第1内凸轮83和内筒20的第1外凸轮23协同动作,使转子80进一步旋转。即,作为互相在相同方向上倾斜的斜面的、内筒20的第1内侧突起22的斜面22a与转子80的突起82的后端面抵接而作用周向上的分力,该分力使转子80进一步略微旋转。利用该旋转,操作构件70的旋转凸轮面72与转子80的旋转凸轮支承面81的相位再次成为错开的状态。通过将内筒20的第1内侧突起22与转子80的卡定部85卡定而限制转子80的旋转以及向后方的移动。作为结果,笔芯5维持自笔杆4突出的状态,书写工具1成为书写状态。

为了从书写状态设为非书写状态,再次进行揿动操作。当利用揿动操作而操作构件70向前方移动时,转子80被凸轮凸缘71按压而向前方移动。当转子80向前方移动且突起82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越过内筒20的第1内侧突起22的前端时,转子80的旋转的限制被解除。该瞬间,作用欲使操作构件70的旋转凸轮面72与转子80的旋转凸轮支承面81之间的错开的相位复原的周向上的分力,该分力使转子80略微旋转。

接着,当停止揿动操作时,在前弹簧11的施力的作用下,经由套筒构件40,滑动块60、旋转凸轮50、转子80以及操作构件70略微向后方移动。此时,转子80的第1内凸轮83和内筒20的第1外凸轮23协同动作,使转子80进一步旋转。即,作为互相在相同方向上倾斜的斜面的、内筒20的第1内侧突起22的斜面22a与转子80的突起82的后端面抵接而作用周向上的分力,该分力使转子80略微旋转。利用该旋转,操作构件70的旋转凸轮面72与转子80的旋转凸轮支承面81之间的相位再次成为错开的状态。通过将转子80的突起82分别再次配置于内筒20的第1内侧突起22之间而限制转子80的旋转。转子80向后方的移动被操作构件70的凸轮凸缘71限制。通过将转子80向后方移动,被前弹簧11施力的套筒构件40、滑动块60以及旋转凸轮50也向后方移动。作为结果,笔芯5成为没入到笔杆4的状态,书写工具1成为非书写状态。

上述的用于在书写状态和非书写状态之间切换的揿动操作在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下的状态下进行。另外,在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上的状态下,无法进行揿动操作。即,即使欲将操作部向前方按压,操作构件70的移动也被阻止,而无法使操作构件70向前方移动。关于这一点,以下进行说明。

图18是说明揿动环100的动作的示意图。图18对于将第2外凸轮25在周向上展开的情况表示揿动环100的第2内凸轮104的位置关系,即表示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与揿动环100的第1外侧突起102以及第2外侧突起103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图18中,上方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下方为书写工具1的前侧。图18的(a)表示进行揿动操作前的状态,图18的(b)表示利用揿动操作刚使操作部开始向前方的移动之后的状态,图18的(c)表示利用揿动操作使操作部向前方移动了的状态,图18的(d)表示通过停止揿动操作刚使操作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之前的状态。

参照图18的(a),在进行揿动操作之前,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配置在揿动环100的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方。在从该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操作构件70相对于内筒20相对地向前方移动,因而,揿动环100也向前方移动。此时,内筒20的第2外凸轮25和揿动环100的第2内凸轮104协同动作,使揿动环100旋转。即,具有互相在同一方向上倾斜的斜面的、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的斜面24a与揿动环100的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端面抵接,作用周向上的分力而使揿动环100一边前进一边旋转(图18的(b))。当操作构件7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在第2外侧突起103的旁边穿过,能够使揿动环100、进而使操作构件70充分地向前方移动(图18的(c)),进行揿动操作。

在从图18的(c)所示的状态起停止揿动操作时,在后弹簧10的施力的作用下,操作构件70相对于内筒20相对地向后方移动,因而,揿动环100也向后方移动。此时,内筒20的第2外凸轮25和揿动环100的第2内凸轮104协同动作,而使揿动环100向与之前相反的方向旋转。即,具有互相在相同方向上倾斜的斜面的、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的局部斜面24b与揿动环100的第1外侧突起102的后端面抵接,作用周向上的分力而使揿动环100一边后退一边旋转(图18的(d))。其结果,揿动环100、进而操作构件7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图18的(a))。

如上所述,在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下的状态下,揿动环100根据揿动操作而旋转,由此,操作构件70、即操作部向前方的移动不会被阻止而能够进行揿动操作。另外,在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上的状态下,通过使揿动环100的旋转被制动杆90限制,因此操作部向前方的移动被阻止,而无法进行揿动操作。参照图19说明这样的揿动锁定机构。

图19是说明制动杆90的动作的横剖视图。图19的(a)是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下的状态下的图3的线a-a处的剖视图,图19的(b)是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上的状态下的图4的线b-b处的剖视图。

如图19的(a)所示,在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下的状态下,在操作构件70的贯通孔74内分别配置有揿动环100的限制突起101。图19的(a)与图18的(a)相同,为进行揿动操作前的状态,此时,限制突起101靠贯通孔74的一个端缘。因而,揿动环100能够在限制突起101自贯通孔74的端缘受到的限制的范围内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

如图19的(b)所示,在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上的状态下,在操作构件70的贯通孔74内分别配置有揿动环100的限制突起101,但以填埋贯通孔74的间隙的方式配置有限制部95。即,在使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上时,在重力作用下,制动杆90向后方移动。由此,制动杆90在操作构件70内进一步插入到内部,并将限制部95插入于贯通孔74的间隙。其结果,揿动环100的限制突起101与制动杆90的限制部95卡定,由此揿动环100的旋转被限制。

当揿动环100无法旋转时,如参照图18的(b)说明的那样,即使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的斜面24a与揿动环100的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端面抵接,揿动环100也不会旋转。其结果,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与揿动环100的第2外侧突起103卡定,操作构件70进一步向前方的移动被阻止。因而,在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上的状态下,操作部向前方的移动被阻止,而无法进行揿动操作。

此外,在使书写工具1的前端从朝上的状态设为朝下的状态时,制动杆90向前方移动,揿动环100的旋转的限制被解除。其结果,能够再次进行揿动操作。

在书写工具1中,由于在前端朝上的状态下操作部向前方的移动被阻止,因此,例如在使用了消除构件7消除该书写工具1的笔迹时,能够进行平稳的擦蹭动作。即,即使调转书写工具1而将操作部按压于书写面并进行擦蹭动作,操作部也不会晃动。根据书写工具1,能够以比以往简单的机构实现平稳的擦蹭动作。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7615号公报)记载的以往的揿动锁定机构具有单一的揿动锁定构件,为利用揿动锁定构件在重力的作用下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和旋转来阻止操作部向前方的移动的结构。相对于此,书写工具1的揿动锁定机构具有制动杆90和揿动环100。因而,以制动杆90在重力作用下仅进行移动而揿动环100仅进行旋转的方式分离负责移动和旋转的构件。其结果,书写工具1的揿动锁定机构能够相比专利文献1的揿动锁定机构缩短机构部的全长,对于笔杆的内周面附近等的内部机构的部件形状、部件的配置场所能够使设计更自由。

制动杆只要在重力作用下能够在笔杆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就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制动构件。另外,揿动环也可以为不是完全的环状的c字形状,只要能够与操作部一起移动并且绕中心轴线旋转,就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旋转构件。而且,在将笔杆的前端朝向上方时,制动构件向后方移动,旋转构件的旋转被限制,旋转构件与卡定部卡定,由此,操作部向前方的移动被阻止,只要如此制动构件和旋转构件就能够采用任意的形状。

另外,在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上的状态下,若误使书写工具1落下,则对操作部施加轴线方向上的较强的冲击。此时,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的斜面24a与揿动环100的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端面碰撞,第2内侧突起24以向周向鼓起的方式变形。于是,变形了的第2内侧突起24无法像图18的(b)所示那样穿过揿动环100的相邻的第2外侧突起103之间,而可能无法进行揿动操作。另外,即使假设变形了的第2内侧突起24穿过了揿动环100的相邻的第2外侧突起103之间,变形了的第2内侧突起24也有可能勾挂于第2外侧突起103之间,而操作部无法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关于这一点,参照图20进行说明。

图20是说明揿动环100的动作的另一示意图。图20是与图18相同的图,在图20中,上方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下方为书写工具1的前侧。图20所示的揿动环100将相邻的第2外侧突起103中的与穿过相邻的第2外侧突起103之间的第2内侧突起24对应的第2外侧突起103、即图中右侧的第2外侧突起103形成为在轴线方向上更短。即,形成为将图中右侧的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端面配置在比另一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端面靠后方的位置。

图20的(a)表示由于书写工具1的落下而内筒20的未穿过相邻的第2外侧突起103之间的第2内侧突起24的后端面与揿动环100的对应的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端面碰撞的瞬间。此时,内筒20的另一第2内侧突起24配置在比揿动环100的对应的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端面靠后方的位置,因此,不会与该第2外侧突起103碰撞。在图20的(b)中,碰撞的结果,内筒20的未穿过相邻的第2外侧突起103之间的第2内侧突起24具有变形了的变形部24c。此时,由于内筒20的另一第2内侧突起24不产生变形,因此能够穿过相邻的第2外侧突起103之间,而不会对揿动操作产生影响。

另外,在通常的揿动操作中,以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的后端面与揿动环100的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端面抵接为契机,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与揿动环100的第2外侧突起103互相卡合,有时揿动环100无法旋转。关于这一点,参照图21进行说明。

图21是说明揿动环100的动作的另一示意图。图21是与图18相同的图,在图21中,上方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下方为书写工具1的前侧。在图21中,通过将揿动环100的第2外侧突起103、特别是图中左侧的第2外侧突起103的前端的锐角部分的角度α设为45度~90度的范围,能够防止内筒20的第2内侧突起24与揿动环100的第2外侧突起103之间的意料之外的卡合。

如上所述,通过进行揿动操作,操作构件70、转子80以及旋转凸轮50向前方移动。当旋转凸轮50向前方移动时,配置在套筒构件40的切口部43的具备滑动件62的滑动块60和套筒构件40被爪部52按压而向前方移动。作为结果,与该滑动块60连接的笔芯5的书写部5a自笔杆4突出。参照图22说明使规定的笔芯5突出的动作。

图22是说明揿动操作时的笔芯的动作的示意图。如上所述,滑动块60的滑动件62分别配置在第1凸轮面44与第2凸轮面56之间,在图22中,由于将它们在周向上展开地进行表示,因此在各附图中,左右相连。滑动块60分别与第1凸轮面44以及第2凸轮面56协同动作。标注于三个滑动块60中的一个滑动块60的○标记是为了方便指定滑动块60而描绘的记号。在图22中,上方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下方为书写工具1的前侧。图22的(a)表示书写工具1的非书写状态下的套筒构件40、旋转凸轮50以及滑动块60,图22的(b)表示揿动操作刚开始后的套筒构件40、旋转凸轮50以及滑动块60,图22的(c)表示书写工具1的书写状态下的套筒构件40、旋转凸轮50以及滑动块60。另外,在图22中,示意性地表示设于后笔杆3的内周面的t字突起13。

在从图22的(a)所示的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通过将操作构件70向前方移动,旋转凸轮50也向前方移动,配置于切口部43的标注了○标记的滑动块60和套筒构件40前进。此时,剩余的两个滑动块60与设于相对静止的后笔杆3的内周面的t字突起13卡定(图22的(b))。因而,可以说第1凸轮面44包含t字突起13的后端面。接着,在旋转凸轮50进一步移动时,如上所述,转子80的第1内凸轮83和内筒20的第1外凸轮23协同动作,书写工具1成为书写状态(图22的(c))。此时,由于剩余的两个滑动块60与设于后笔杆3的内周面的t字突起13卡定,因此不会向前方移动。

假设在没有t字突起13的情况下,除自笔杆4突出的笔芯5以外的其他笔芯5也在重力作用下向前方移动。于是,多个笔芯5在前笔杆2的前端的锥状的部分集合,而可能阻碍欲突出的笔芯5的移动。于是,在书写工具1中,通过设置t字突起13,并使其他的笔芯5与其卡定,从而限制其他的笔芯5的不必要的前进。因而,t字突起13只要能够使笔芯5卡定,就能够设为任意的形状。

如图22明确那样,利用揿动操作,三个笔芯5中的与相对地前进的滑动块60连接的笔芯5自笔杆4的前端开口突出,书写工具1成为书写状态。因而,在书写工具1的非书写状态下,通过使相对地前进的笔芯5的书写部5a配置在笔杆4的前端开口的附近,能够以更小的揿动操作量、即更小的揿动行程使笔芯5突出而设为书写状态。另外,在揿动操作之际,旋转凸轮50的第2凸轮面56自身前进,并按压滑动块60,由此能够抑制部件之间的晃动。另外,能够使旋转凸轮50、特别是爪部52为相对较大的部件,能够使强度增大。

图23是说明能够突出没入的笔芯5的切换动作、即用于变更进行书写的笔芯5的动作的示意图。图23是与图22相同的图,在图23中上方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下方为书写工具1的前侧。隔件30相对于前笔杆2固定。另外,内筒20、套筒构件40、旋转凸轮50以及后笔杆3相对于前笔杆2能够旋转,构成旋转选择构件。换言之,前笔杆2相对于后笔杆3能够旋转。

在图23中,为了方便说明,后笔杆3相对于前笔杆2的旋转以后笔杆3为基准,因此,根据后笔杆3的旋转,仅滑动块60在图23中沿左右方向移动。实际上,仅是滑动块60在隔件30的导轨部32之间的槽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将三个滑动块60区分为滑动块60a、滑动块b以及滑动块60c。如上所述,在揿动操作之际,与配置在套筒构件40的切口部43的滑动块60连接的笔芯5、即配置在已选择的位置的笔芯5被爪部52按压而自笔杆4突出。因而,通过变更配置在已选择的位置的笔芯5,能够使期望的笔芯5突出没入。而且,为了方便说明,设为后笔杆3相对于前笔杆2能够自由旋转。

图23的(a)表示在非书写状态的书写工具1中滑动块60a配置在前进的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进行揿动操作时,如上所述,与滑动块60a连接的笔芯5成为书写状态。此时,其他的滑动块60b和滑动块60c如参照图22说明那样与设于后笔杆3的内周面的t字突起13卡定,而被限制向前方的移动。

在图23的(a)所示的状态下,在相对于前笔杆2使后笔杆3从书写工具1的后方观察向顺时针旋转时,滑动块60分别向图中的右方向相对移动。此时,伴随后笔杆3的旋转、即套筒构件40的旋转,配置在前进的位置的滑动块60a沿着第1凸轮面44的斜面向后方移动,并且,滑动块60b克服前弹簧11的施力跃到隆起部42上(图23的(b))。通过将滑动块60b跃到隆起部42上,套筒构件40与图23的(a)所示的状态相比向前方移动与隆起部42的高度对应的量。

而且,在使后笔杆3旋转时,滑动块60b沿着隆起部42相对地沿周向移动,并且,滑动块60c沿着旋转凸轮50的端面55向前方移动(图23的(c))。接着,在滑动块60b超过了隆起部42的端部的瞬间,向前方移动了与隆起部42的高度对应的量的套筒构件40在前弹簧11的施力的作用下瞬间向后方移动(图23的(d))。此时,滑动块60b与套筒构件40的后端面碰撞。与此同时,滑动块60c与套筒构件40的切口部43的端面碰撞。另外,与此同时,滑动块60a与内筒20的前端面27碰撞。其结果,滑动块60c配置在套筒构件40的切口部43,完成笔芯5的切换(图23的(e))。由于这些碰撞大致同时进行,因此,使后笔杆3进行了旋转的使用者能够感觉到该冲击和由该冲击引起的咔哒声,能够识别完成能够突出没入的笔芯5的切换动作的情况。此外,也可以省略隆起部42。

对于为了切换能够突出没入的笔芯5而使后笔杆3开始旋转所需要的转矩、即启动转矩,能够通过变更呈阶梯状隆起的隆起部42的高度、阶梯状的部分的形状等,变更成期望的值。考虑到伴随滑动块60的移动的摩擦阻力等,适当地调整启动转矩,由此,在施加启动转矩以上的转矩而旋转时,能够利用之后的惯性力瞬间进行向相邻的笔芯5的切换。

图24是说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揿动操作时的笔芯5的动作的示意图。图24是与图22相同的图,上方为书写工具1的后侧,下方为书写工具1的前侧。在图24中,以爪部152的前端面与内筒20的前端面27对齐的方式设定旋转凸轮150的爪部15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该情况下,位于被选择的位置的笔芯5不是与在前进的位置、即切口部43配置的滑动块60连接的笔芯5,而是与以下滑动块60连接的笔芯5:该滑动块60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与旋转凸轮150的爪部152相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后笔杆3旋转时,由于滑动块60与旋转凸轮150不接触,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能够突出没入的笔芯5的切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后笔杆3相对于前笔杆2的旋转、即旋转选择构件的旋转限制在规定角度的范围。即,如图2所示,在非书写状态的书写工具1中,旋转凸轮50的引导突起53的前端部能够配置在隔件30的连结部片33a的外侧。换言之,隔件30的连结部片33a与旋转凸轮50的引导突起53不干涉。该状态下,在使后笔杆3相对于前笔杆2向一方旋转时,隔件30的旋转限制片33b与旋转凸轮50的引导突起53抵接,后笔杆3的旋转被限制。即,隔件30的旋转限制片33b的周向上的一个侧面33c(图10)与旋转凸轮50的引导突起53抵接。在使后笔杆3相对于前笔杆2向另一方旋转时,隔件30的旋转限制片33b的周向上的另一侧面33c与旋转凸轮50的引导突起53抵接。因而,能够将旋转选择构件的旋转限制在规定角度的范围。此时,例如,构成为,从图23的(a)所示的状态起,使后笔杆3旋转120度而转变为滑动块60c配置在套筒构件40的切口部43的图23的(e)所示的状态,之后,无法进一步使后笔杆3旋转。因而,为了使滑动块60b配置在套筒构件40的切口部43,需要使后笔杆3向相反方向旋转240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在隔件30的多个环状突起37或者后笔杆3的多个环状槽14等设置卡定机构,从而将旋转选择构件的旋转限制在规定角度的范围。

通过将后笔杆3能够旋转的角度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即240度的范围),能够一眼就辨别出利用该时刻的揿动操作而突出的笔芯5。即,在图23的(a)所示的状态时,如图1所示,构成为内筒20的笔夹28与配置在显示构件12的标记部35对齐。在笔夹28与标记部35对齐时,利用揿动操作,与滑动块60a连接的笔芯5突出。由于标记部35与前笔杆2一体地移动,因此,根据前笔杆2的旋转方向,笔夹28与标记部35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因而,若观察笔夹与标记部35之间的位置关系,则能够辨别出哪个笔芯5位于被选择的位置并利用揿动操作成为书写状态。此时,也可以通过利用笔芯5的墨的颜色对标记部35和两个三角形的标记(图1)进行着色,而更容易进行辨别。

前笔杆2和后笔杆3能够仅在书写工具1为非书写状态时相对旋转。换言之,能够仅在书写工具1为非书写状态时使旋转选择构件旋转。即,在书写状态的书写工具1中,如图22的(c)所示,旋转凸轮50向前方移动。此时,旋转凸轮50将对应的滑动块60向前方按压,并且,旋转凸轮50的引导突起53插入于隔件30的导轨部32之间的槽内。因此,即使欲使旋转选择构件旋转,也通过旋转凸轮50的引导突起53与导轨部32之间的卡定来限制旋转,而无法使旋转选择构件旋转。因而,在书写工具1为书写状态时,无法相对于后笔杆3使前笔杆2旋转。因而,能够防止在书写过程中无意地使旋转选择构件旋转而变更笔芯5这样的误动作。另一方面,在书写工具1为非书写状态时,旋转凸轮50的引导突起53配置在比导轨部32靠后方的位置,而未与导轨部32卡定,因此能够使旋转选择构件旋转。

另外,即使利用揿动操作使书写工具1从书写状态设为非书写状态,只要不像参照图23说明那样使旋转选择构件旋转,相同的笔芯5就位于被选择的位置。因而,例如在用黑色进行了书写之后,进行揿动操作而设为非书写状态,在欲再次用黑色进行书写的情况下,不进行与各笔芯对应的操作部的选择等,而仅通过对单一的操作部进行揿动操作,就能够再次将黑色的笔芯5设为书写状态。即,不用每次为了使期望的笔芯5突出而从多个操作部中寻找规定的操作部,通过对单一的操作部进行揿动操作,就能够简单地进行同一笔芯5的反复的出没。另一方面,在利用揿动操作切换成为书写状态的笔芯5时,如上所述,通过使旋转选择构件绕轴线旋转就能够简单地进行切换。

另外,通过使旋转选择构件绕轴线旋转,滑动块60分别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不需要配置对与滑动块60连接的笔芯5分别单独施力的多个弹簧。即,能够用单一的前弹簧11实现多芯式且揿动式的书写工具。其结果,对于书写工具1,还能够使出没机构、笔芯选择机构相对于轴线方向的全长所占的比例减小,且使书写工具1的外径更细,而且,能够设为简便的结构。另外,通过在隔件30的外侧、即笔杆4的内周面附近配置单一的前弹簧11,能够防止笔芯5与前弹簧11接触而损伤。即,由于隔件30的导轨部32覆盖笔芯5的面向径向外方的外周面的大部分,因此笔芯5不会与前弹簧11接触。而且,由于在书写工具1的外周面未配置多个操作部,因此凹凸较少,能够印刷图案、实施装饰。

还可以在笔杆4的侧面设置开口或者将笔杆4设为透明或者半透明,以能够判断利用揿动操作使哪个笔芯5成为书写状态、即哪个笔芯5位于被选择的位置。具体而言,在笔杆4的侧面设置开口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笔杆4的侧面的与各滑动块60对应的部分形成开口,以仅在滑动块60位于前进的位置时能够从开口视觉辨认。也可以用与被插入的笔芯5的书写颜色相同的颜色对滑动块60进行着色。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书写工具1具有三个笔芯5,但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四个以上,也可以作为将其中的一个笔芯设为尖头铅笔、标记笔、触摸笔、橡皮擦或者摩擦体等其他种类的笔芯来代替圆珠笔用笔芯的复式书写工具。另外,书写工具1在其后端部设有消除书写工具1的笔迹的消除构件7,但除此之外或者代替此,还可以在书写工具1的不同的部位设置消除构件。例如,既可以在前笔杆2的局部、例如前端部设置消除构件,也可以在笔夹设置消除构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突起、槽、凸轮构造等的具体例,但只要具有相同的效果,就也可以由不同的数量、形状或者独立的其他部件构成。

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笔芯5中的至少一个笔芯设为收纳了含有热致变色性色料的热致变色墨的笔芯。该情况下,书写工具1为热致变色性书写工具,能够利用作为消除构件的摩擦体擦蹭时产生的摩擦热使书写工具1的笔迹热致变色。

这里,热致变色墨是指具有下述性质的墨:在常温(例如25℃)下维持规定色彩(第1颜色),当升温至规定温度(例如60℃)时变化为其他色彩(第2颜色),之后,冷却至规定温度(例如-5℃)时,再次恢复为原来色彩(第1颜色)。对于使用了热致变色墨的书写工具1,所述第2颜色为无色,对于使利用第1颜色(例如红色)书写的描线升温成为无色,这里称为“消除”。因而,利用摩擦体对书写有描线的书写面等进行擦蹭而产生摩擦热,由此使描线变化为无色、即消除。其中,不言而喻,所述第2颜色也可以是无色以外的有色。

对于作为热致变色性色料的热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只要是会因摩擦热等热量而变色的颜料、例如具有从有色至无色、从有色至有色、从无色至有色等功能的颜料,就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各种颜料,能够列举出使至少包含无色色素、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的热致变色性组合物微胶囊化的颜料。

作为能够使用的无色色素,只要是供电子性染料且发挥作为发色剂的作用,就不特别限定。具体而言,从获得发色特性优异的墨的观点来看,能够将三苯基甲烷系、螺吡喃系、荧烷系、二苯基甲烷系、若丹明内酰胺系、吲哚苯酞系、无色金胺系等以往公知的材料单独(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混合(以下,简称为“至少一种”)来使用。

具体而言,可列举出6-(二甲基氨基)-3,3-双[4-(二甲基氨基)苯基]-1(3h)-异苯并呋喃酮、3,3-双(对二甲基氨基苯基)-6-二甲基氨基苯酞、3-(4-二乙基氨基苯基)-3-(1-乙基-2-甲基吲哚-3-基)苯酞、3-(4-二乙基氨基-2-乙氧基苯基)-3-(1-乙基-2-甲基吲哚-3-基)-4-氮杂苯酞、1,3-二甲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2-氯-3-甲基-6-二甲基氨基荧烷、3-二丁基氨基-6-甲基-7-苯胺基荧烷、3-二乙基氨基-6-甲基-7-苯胺基荧烷、3-二乙基氨基-6-甲基-7-二甲代苯氨基荧烷、2-(2-氯苯胺基)-6-二丁基氨基荧烷、3,6-二甲氧基荧烷、3,6-二正丁氧基荧烷、1,2-苯并-6-二乙基氨基荧烷、1,2-苯并-6-二丁基氨基荧烷、1,2-苯并-6-乙基异戊基氨基荧烷、2-甲基-6-(n-对甲苯基-n-乙基氨基)荧烷、2-(n-苯基-n-甲基氨基)-6-(n-对甲苯基-n-乙基氨基)荧烷、2-(3’-三氟甲基苯胺基)-6-二乙基氨基荧烷、3-氯-6-环己基氨基荧烷、2-甲基-6-环己基氨基荧烷、3-二(正丁基)氨基-6-甲氧基-7-苯胺基荧烷、3,6-双(二苯基氨基)荧烷、甲基-3’,6’-双(二苯基氨基)荧烷、氯-3’,6’-双(二苯基氨基)荧烷、3-甲氧基-4-十二烷氧基苯乙烯基喹啉等。

这些无色染料具有内酯骨架、吡啶骨架、喹唑啉骨架、双喹唑啉骨架等,这些骨架(环)开环而显色。

能够使用的显色剂成为具有使上述无色色素显色的能力的成分,例如,能够列举出酚醛树脂系化合物、水杨酸系金属氯化物、水杨酸树脂系金属盐化合物、固体酸系化合物等。

具体而言,可列举出邻甲酚、叔丁基儿茶酚、壬基苯酚、正辛基苯酚、正十二烷基苯酚、正硬脂基苯酚、对氯苯酚、对溴苯酚、邻苯基苯酚、六氟双酚、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酯、对羟基苯甲酸正辛酯、间苯二酚、没食子酸十二烷基酯、2,2-双(4’-羟基苯基)丙烷、4,4-二羟基二苯基砜、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双(4-羟基苯基)硫醚、1-苯基-1,1-双(4’-羟基苯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3-甲基丁烷、1,1-双(4’-羟基苯基)-2-甲基丙烷、1,1-双(4’-羟基苯基)正己烷、1,1-双(4’-羟基苯基)正庚烷、1,1-双(4’-羟基苯基)正辛烷、1,1-双(4’-羟基苯基)正壬烷、1,1-双(4’-羟基苯基)正癸烷、1,1-双(4’-羟基苯基)正十二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乙基丙酸酯、2,2-双(4’-羟基苯基)-4-甲基戊烷、2,2-双(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2,2-双(4’-羟基苯基)正庚烷、2,2-双(4’-羟基苯基)正壬烷等中的至少1种。

对于使用的显色剂的使用量,根据所期望的色彩浓度任意选择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但是,通常,优选相对于1质量份的上述的无色色素,在0.1质量份~100质量份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能够使用的变色温度调整剂是在上述无色色素和显色剂的显色时控制变色温度的物质。对于能够使用的变色温度调整剂,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调整剂。具体而言,能够列举出醇类、酯类、酮类、醚类、酰胺类、偶氮甲碱类、脂肪酸类、烃类等。

更具体而言,可列举出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二辛酸酯(c7h15)、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二月桂酸酯(c11h23)、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二肉豆蔻酸酯(c13h27)、双(4-羟基苯基)苯基乙烷二肉豆蔻酸酯(c13h27)、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二棕榈酸酯(c15h30),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山嵛酸酯(c21h43)、双(4-羟基苯基)苯基乙基亚己基二肉豆蔻酸酯(c13h27)等中的至少1种。

对于该变色温度调整剂的使用量,根据所期望的滞后时间及显色时的色彩浓度等来适当选择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但是,通常,优选相对于1质量份的无色色素,在1质量份~100质量份左右的范围内进行使用。

热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能够通过使至少包含上述无色色素、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的热致变色性组合物微胶囊化为平均粒径0.1μm~5μm来制造。作为微胶囊化法,例如,能够列举出界面聚合法、界面缩聚法、原位聚合法、液体内硬化涂布法、自水溶液的相分离法、自有机溶剂的相分离法、熔体分散冷却法(日文:融解分散冷却法)、空气悬浮涂布法、喷雾干燥法等,能够根据用途适当选择。

例如,自水溶液的相分离法的情况下,将无色色素、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加热熔融后,投入乳化剂溶液,并加热搅拌,使之呈油滴状分散,接着,作为胶囊膜剂,使用树脂原料等,例如,缓慢投入氨基树脂溶液、异氰酸酯系树脂溶液等,接着使其反应并调制后,对该分散液进行过滤,从而能够制造目标的热致变色性的微胶囊颜料。

这些无色色素、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的含量根据所使用的无色色素、显色剂、变色温度调整剂的种类、微胶囊化法等而变动,相对于1该色素,以质量比计,显色剂为0.1~100,变色温度调整剂为1~100。另外,对于胶囊膜剂,相对于胶囊内容物,以质量比计为0.1~1。

热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优选为:通过对上述无色色素、显色剂及变色温度调整剂的种类、量等进行适当组合,能够将各颜色的显色温度(例如,在-20℃以上显色)、消色温度(例如,在60℃以上消色)设定为合适的温度,利用摩擦热等热量从有色变化为无色。

对于热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从进一步提高描线浓度、保存稳定性、书写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壁膜由聚氨酯树脂、尿素/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或者氨基树脂形成。作为聚氨酯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化合物。作为环氧树脂,例如,能够列举出环氧树脂与胺的化合物。作为氨基树脂,能够列举出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苯并胍胺树脂等。微胶囊色料的壁膜的厚度能够根据所需的壁膜强度、描线浓度来适当决定。

对于热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的平均粒径,从着色性、发色性、易消色性、稳定性、在墨中的流动性的观点以及抑制对书写性的不良影响、与后述的光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的相容性等观点来看,优选为0.1μm~5μm,更优选为0.3μm~3μm。其中,这里规定的“平均粒径”是使用粒度分析仪[microtrac(マイクロトラック)hra9320-x100(日机装社制)]测量平均粒径(50%直径)(折射率1.8)得出的值。

若该平均粒径小于0.2μm,则无法获得足够的描线浓度,另一方面,若大于5μm,则容易发生书写性的劣化、热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的分散稳定性的降低、由振动引起的回墨,而不优选。进而,90%直径为8μm以下,优选为6μm以下。若直径较大的颗粒为一定比例以上,则有所述影响变得比较明显的趋势。其中,对于成为上述的平均粒径的范围(0.1μm~5μm)的微胶囊颜料,虽然因微胶囊化法会有变动,但是在采用自水溶液的相分离法等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适当组合制造微胶囊颜料时的搅拌条件来进行调制。

热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的比重为0.9~1.3,优选为1.0~1.2的范围。若比重在该范围外,则微胶囊颜料的分散稳定性容易降低。另外,比重大于1.3的微胶囊颜料容易因振动而发生回墨。

在书写工具用水性墨组合物中,除了上述热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之外,作为其余部分,除了作为溶剂的水(自来水、精制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纯净水等)之外,还能够根据各书写工具用(圆珠笔用、标记笔用等)的用途,在不损害其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含有水溶性有机溶剂、增稠剂、润滑剂、防锈剂、防腐剂或者抗菌剂等。

作为能够使用的水溶性有机溶剂,例如,能够单独或者混合使用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丙二醇、聚乙二醇、3-丁二醇、硫代二甘醇、甘油等二醇类、乙二醇单甲醚、二甘醇单甲醚。

其中,出于抑制因回墨导致在书写部墨固化的目的,优选使用甘油,其添加量优选为相对于墨总量的1质量%~10质量%。尽管甘油的作用机理不明,但推测具有降低与干燥状态下的颜料及墨成分的凝集力的效果。

作为能够使用的增稠剂,例如,优选从包括合成高分子、纤维素及多糖类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具体而言,能够列举出阿拉伯树胶、黄蓍胶、瓜尔胶、刺槐豆胶、海藻酸、角叉菜胶、明胶、黄原胶、韦兰胶、琥珀酰聚糖、迪优坦胶(diutangum)、葡聚糖、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淀粉乙醇酸及其盐、藻酸丙二醇酯、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基甲基醚、聚丙烯酸及其盐、羧乙烯基聚合物、聚环氧乙烷、乙酸乙烯酯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交联型丙烯酸聚合物及其盐、非交联型丙烯酸聚合物及其盐、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及其盐等。

其中,优选使用多糖类。多糖类因其流变特性而具有不容易受到振动对流动性的影响的倾向,不容易发生因回墨引起的书写不良等不良状况。尤其是黄原胶与书写工具墨所需的其他特性的平衡较好而优选。

作为润滑剂,能够列举出也被用于颜料的表面处理剂的多元醇的脂肪酸酯、糖的高级脂肪酸酯、聚氧化烯高级脂肪酸酯、烷基磷酸酯、高级脂肪酸酰胺的烷基磺酸盐、烷基烯丙基磺酸盐、聚烷撑二醇的衍生物、氟系表面活性剂、聚醚改性有机硅等。另外,作为防锈剂,能够列举出苯并三唑、甲基苯骈三氮唑、二环己基亚硝酸铵、皂苷类等。作为防腐剂或者抗菌剂,能够列举出苯酚,吡硫嗡钠(sodiumomadine)、苯甲酸钠、苯并咪唑系化合物等。

在制造该书写工具用水性墨组合物时,能够采用目前公知的方法,例如,通过下述方式获得:除了所述热致变色性、光致变色性微胶囊颜料之外,还按规定量混合所述水性的各成分,利用高速搅拌机(日文:ホモミキサー)或者分散器(日文:ディスパー)等搅拌机搅拌混合。之后,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过滤、离心分离将墨组合物中的粗大颗粒除去。

书写工具用水性墨组合物的粘度值优选为:在25℃、剪切速率3.83/s时为500mpa·s~2000mpa·s,在剪切速率383/s时为20mpa·s~100mpa·s。通过设定在所述粘度范围内,能够成为书写性和经时稳定性较好的墨。此外,优选通过由s=αdn(其中,1>n>0)(s为剪切应力(dyn/cm2),d为剪切速率(s-1),α为非牛顿粘度系数)表示的粘性式求出的非牛顿粘度指数n为0.2~0.6。在所述粘度范围内并且非牛顿粘度指数n也在所述范围内,从而能够恰当地设定墨相对于振动的流动性,能够防止回墨的发生。

书写工具用水性墨组合物的表面张力为25mn/m~45mn/m,进而优选为30mn/m~40mn/m。若在该范围内,则笔尖内部和墨的润湿性的平衡适中,能够防止回墨的发生。

在笔芯内,也可以在紧挨着墨的后方配置墨追随体。作为构成追随体的材料,能够至少包括不挥发性或者难挥发性有机溶剂和增稠剂。墨追随体所使用的不挥发性或者难挥发性有机溶剂被用作墨追随体的基油,例如,能使用流体石蜡。流体石蜡能使用矿物油、化学合成油,作为化学合成油,能够使用聚丁烯、聚α-烯烃、乙烯α-烯烃低聚物等。

作为能够使用的具体的矿物油,例如,能够列举出市售的dianaprocessoil(ダイアナプロセスオイル)ns-100、pw-32、pw-90、nr-68、ah-58(出光兴产社制)等。

作为能够使用的具体的聚丁烯,例如,能够列举出市售的nissan(ニッサン)聚丁烯200n、聚丁烯30n、聚丁烯10n、聚丁烯5n、聚丁烯3n、聚丁烯015n、聚丁烯06n、聚丁烯0n(以上为日本油脂社制)、聚丁烯hv-15(日本石油化学社制)、35r(出光兴产社制)等。

作为能够使用的具体的聚α-烯烃,例如,能够列举出市售的barrelprocessoil(バーレルプロセスオイル)p-26、p-46、p-56、p-150、p-350、p-1500、p-2200、(p-10000、p-37500)(松村石油社制)等。

作为能够使用的具体的乙烯α-烯烃低聚物,例如,能够列举出市售的lucant(ルーカント)hc-10、hc-20、hc-100、hc-150、(hc-600、hc-2000)(以上为三井化学社制)等。

对于这些不挥发性或者难挥发性有机溶剂,能够一种或者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作为墨追随体所使用的增稠剂,例如,能够列举出磷酸酯的钙盐、微粒二氧化硅、聚苯乙烯-聚乙烯/丁烯橡胶-聚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乙烯/丙烯橡胶-聚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乙烯丁烯-烯烃晶体的嵌段共聚物、烯烃晶体-乙烯丁烯-烯烃晶体的嵌段共聚物以及乙酰烷氧基铝二烷基化物等,能够使用这些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作为能够使用的磷酸酯的钙盐的优选市场贩卖品,能够例举出crodaxdp-301la(crodajapan(クローダジャパン)社制)等。能够使用的细粒二氧化硅有亲水性细粒二氧化硅和疏水性细粒二氧化硅,作为亲水性二氧化硅的优选市场贩卖品,能够列举出aerosil-300、aerosil-380(日本aerosil(アエロジル)社制)等,另外,作为疏水性二氧化硅的优选市场贩卖品,能够列举出aerosil-974d、aerosil-972(日本aerosil(アエロジル)社制)等。

另外,作为聚苯乙烯-聚乙烯/丁烯橡胶-聚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的优选市场贩卖品,能够列举出kraton(クレイトン)gfg-1901x、kraton(クレイトン)gg-1650(以上为shelljapan(シェルジャパン)社制)、septon(セプトン)8007、septon(セプトン)8004(以上为kuraray(クラレ)社制)等。此外,作为聚苯乙烯-聚乙烯/丙烯橡胶-聚苯乙烯的嵌段共聚物的优选市场贩卖品,能够列举出kraton(クレイトン)gg-1730(shelljapan(シェルジャパン)社制)、septon(セプトン)2006、septon(セプトン)2063(以上为kuraray(クラレ)社制)等。

作为氢化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的优选市场贩卖品,能够列举出dynaron1320p、dynaron1321p(以上为jsr社制)、tuftec(タフテック)hl041、tuftec(タフテック)hl141(以上为旭化成工业社制)等。

作为苯乙烯-乙烯丁烯-烯烃晶体的嵌段共聚物的优选市场贩卖品,能够列举出dynaron4600p(jsr社制)等,作为烯烃晶体-乙烯丁烯-烯烃晶体的嵌段共聚物的优选市场贩卖品,能够列举出dynaron6200p、dynaron6201b(jsr社制)等。

作为乙酰烷氧基铝二烷基化物的优选市场贩卖品,能够列举出plenact(プレンアクト)al-m(ajinomotofine-techno(味の素ファインテクノ)社制)等。

在这些增稠剂中,从进一步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苯乙烯-乙烯丁烯-烯烃晶体的嵌段共聚物、烯烃晶体-乙烯丁烯-烯烃晶体的嵌段共聚物等热塑性烯烃系弹性体。

而且,从获得防止发生回墨的墨追随体的观点来看,优选在频率区域1rad/s~63rad/s呈指数函数地增加且针对各频率测量的tanδ值的平均值为1.0以上,更优选为1.7~3.4。

这里,tanδ是表示损耗弹性模量/储能弹性模量的值,以往,公知在频率区域“1rad/s~63rad/s”呈指数函数地增加且针对各频率测量的tanδ值的平均值优选为1.0以下。在本发明中,在所述1rad/s~63rad/s针对各频率测量的tanδ值的平均值为1.0以上,从而能够吸收振动,防止回墨的发生。

另外,优选摩擦体以亮度值比收纳于书写工具1的热致变色墨的颜色的亮度值低的颜色着色。即,在使用摩擦体时书写工具1的热致变色墨没有变色而是转印到摩擦体的表面的情况下,能够使热致变色墨的转印不显眼。尤其是,通过使摩擦体的颜色为黑色或者亮度值设为2.5以下,能够使摩擦体的随着使用而出现的表面弄脏处也不显眼。

亮度值是通过这样得出的:用通用型色差计(tc-8600a,东京电色株式会社制)等测量装置并使用孟塞尔颜色系统,对于摩擦体的亮度值,测量表面,对于热致变色墨的亮度值,测量以书写速度4.5m/min、间距0.1mm书写在纸面(旧日本工业标准jisp3201;以100%化学纸浆为原料制成的优质纸,基本重量范围40g/m2~157g/m2,白度75.0%以上)上的描线上的墨。

作为构成摩擦体的材料,50质量%以上使用聚丙烯系树脂,摩擦体的拉伸弹性模量(jisk7161:2014-1)优选为70mpa以上。

通过使用该特性的摩擦体,通过擦蹭而使由热致变色墨形成的笔迹变色或者消色时的阻力感较少,另外,以较轻的力就能够得到充分的摩擦热,而且,还容易消除较细的部分等。

能够使用的聚丙烯系树脂为成为摩擦体的基材的材料,例如可列举丙烯均聚物、丙烯与其他少量的α-烯烃(例如、乙烯、1-丁烯、1-己烯、1-辛烯以及4-甲基-1-戊烯等)的共聚物(包含嵌段共聚物和无规共聚物。)等。作为上述聚丙烯系树脂,能够使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通过在摩擦体总量中使用50质量%以上的上述聚丙烯系树脂,能够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作为上述聚丙烯系树脂以外能够使用的树脂,例如可列举聚乙烯、离聚物等。从进一步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观点来看,这些树脂期望在摩擦体总量中设为0.5质量%~30质量%。

而且,对于构成摩擦体的材料,从调整粘合性、即使是较轻的力也可以发挥充分的摩擦热的观点来看,优选可以含有自松香系树脂、萜烯系树脂、石油系树脂、酚系树脂、煤系树脂、二甲苯系树脂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树脂。

在这些树脂中,选择分子量为数百至数千的树脂,通过将其配合到成为摩擦体的主要成分的聚丙烯系树脂的配合体系中,从而可以对摩擦体赋予粘合性,能够进一步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具体而言,可以使用松香系树脂、萜烯系树脂等天然树脂、石油系树脂、酚系树脂、煤系树脂、二甲苯系树脂等分子量优选500~5000、更优选700~4000的上述各种树脂。

作为松香系树脂,可列举脂松香、妥尔油松香、木松香、氢化松香、歧化松香、聚合松香、改性松香的甘油、季戊四醇酯等,作为萜烯系树脂,可列举α-蒎烯系、β-蒎烯系、二戊烯系等萜烯树脂、芳香族改性萜烯树脂、萜烯酚树脂、氢化萜烯树脂等。

在这些树脂中,从进一步的平稳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聚合松香、萜烯树脂、氢化萜烯树脂、芳香族改性氢化萜烯树脂、萜烯酚树脂。

石油系树脂可以通过例如石油化工业的石脑油的热分解,利用friedelcrafts型催化剂将含有烯烃、二烯烃等不饱和烃的分解油馏分在混合物的状态下聚合而得到,所述烯烃、二烯烃等与乙烯、丙烯等石化基础原料一同副产。

作为该石油系树脂,可列举将利用石脑油的热分解而得到的c5馏分(共)聚合而得到的脂肪族系石油树脂、将利用石脑油的热分解而得到的c9馏分(共)聚合而得到的芳香族系石油树脂、将所述c5馏分和c9馏分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系石油树脂、氢化系、二环戊二烯等脂环式化合物系石油树脂、苯乙烯、取代苯乙烯、苯乙烯与其他单体的共聚物等的苯乙烯系树脂等石油系树脂。

对于利用石脑油的热分解而得到的c5馏分,通常包含1-戊烯、2-戊烯、2-甲基-1-丁烯、2-甲基-2-丁烯、3-甲基-1-丁烯等烯烃系烃、2-甲基-1,3-丁二烯、1,2-戊二烯、1,3-戊二烯、3-甲基-1,2-丁二烯等二烯烃系烃等。

另外,将c9馏分(共)聚合而得到的芳香族系石油树脂是指将以乙烯基甲苯、茚为主要的单体的碳数9的芳香族聚合而成的树脂,作为利用石脑油的热分解而得到的c9馏分的具体例,可列举α-甲基苯乙烯、β-甲基苯乙烯、γ-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同系物、茚、香豆酮等茚同系物等。

作为商品名,有三井化学制ペトロジン、mikunicemicalindustryk.k制ペトライト、jx日矿日石能源制neopolymer、东曹制ペトコール、ペトロタック等。

而且,包含所述c9馏分的石油树脂改性而成的改性石油树脂作为高度地同时实现粘合性、粘合持续性的树脂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优选使用。

作为改性石油树脂,可列举用不饱和脂环式化合物进行改性而得的c9系石油树脂、用具有羟基的化合物进行改性而得的c9系石油树脂、用不饱和羧酸化合物进行改性而得的c9系石油树脂等。

作为优选的不饱和脂环式化合物,可列举环戊二烯、甲基环戊二烯等、另外作为烷基环戊二烯的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产物的、二环戊二烯、环戊二烯/甲基环戊二烯共二聚物、三环戊二烯等,特别优选二环戊二烯。

二环戊二烯改性c9系石油树脂能够在存在二环戊二烯和c9馏分这两者的存在下通过热聚合等得到。

作为二环戊二烯改性c9系石油树脂,例如可列举jx日矿日石能源制造的neopolymer130s。

另外,作为具有羟基的化合物,可列举醇化合物、酚化合物。

作为醇化合物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烯丙醇、2-丁烯-1,4二醇等具有双键的醇化合物。

作为酚化合物,能够使用苯酚、甲酚、二甲苯酚、对叔丁基苯酚、对辛基苯酚、对壬基苯酚等烷基苯酚类。

这些含羟基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来使用。

含羟基的c9系石油树脂也可以利用在将(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等与石油馏分一起热聚合并在石油树脂中导入了酯基之后使该酯基还原的方法、在石油树脂中残存或导入双键之后使该双键水合的方法等来制造。

另外,作为含羟基的c9系石油树脂,能够使用如上所述利用各种方法得到的树脂,但从性能方面、制造方面来看,优选使用酚改性石油树脂等,酚改性石油树脂是通过在苯酚的存在下将c9馏分阳离子聚合而获得的,容易改性,且价格低。

作为酚改性c9系石油树脂,例如可列举jx日矿日石能源制造的neopolymer-e-130。

而且,作为用不饱和羧酸化合物进行改性而得到的c9系石油树脂,能够使用用烯属不饱和羧酸将c9系石油树脂改性而成的树脂。

作为该烯属不饱和羧酸的代表,可列举马来酸(酐)、富马酸、衣康酸、四氢苯二甲酸(酐)、甲基丙烯酸或柠康酸等。

不饱和羧酸改性c9系石油树脂能够通过将c9系石油树脂和烯属不饱和羧酸热聚合而获得。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马来酸改性c9系石油树脂。

作为不饱和羧酸改性c9系石油树脂,例如可列举jx日矿日石能源制造的neopolymer160。

另外,能够优选使用利用石脑油的热分解获得的c5馏分和c9馏分的共聚树脂。

在此,作为c9馏分,并不特别限定,优选为利用石脑油的热分解获得的c9馏分。

具体而言,可列举schill&seilacher公司制造struktol系列的ts30、ts30-dl、ts35、ts35-dl等。

作为所述酚系树脂,可举出烷基酚甲醛系树脂及其松香改性体、烷基酚乙炔系树脂、改性烷基酚树脂、萜烯酚树脂等,具体而言,可列举作为酚醛型烷基酚树脂的商品名hitanol1502(日立化成工业公司制)、作为对叔丁基酚乙炔树脂的商品名コレシン(basf公司制)等。

另外,作为煤系树脂,可列举香豆酮茚树脂等,作为二甲苯系树脂,可列举二甲苯甲醛树脂等。

此外,聚丁烯也可以作为具有增粘性的树脂使用。

在这些树脂中,从粘合性、粘合持续性的观点来看,优选c5馏分与c9馏分的共聚树脂、将c9馏分(共)聚合而获得的芳香族系石油树脂、酚系树脂以及香豆酮茚树脂。

这些树脂的软化点优选为200℃(测量法:astme28-58-t)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150℃的范围。

若软化点超过200℃,则有使加工性劣化的情况,另外,在小于80℃时,有粘合性能劣化的情况。从这些观点来看,软化点更优选为90℃~120℃的范围。上述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使用。

从进一步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观点来看,期望自以调整这些树脂的粘合性的目的而使用的上述松香系树脂、萜烯系树脂、石油系树脂、酚系树脂、煤系树脂、二甲苯系树脂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树脂的配合量在摩擦体总量中优选为0.05质量%~20质量%,更优选设为0.05质量%~10质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摩擦体中,除了上述聚丙烯系树脂等以外,除了以调整粘合性的目的而使用的上述树脂以外,在不损害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范围内,根据期望,能够以适当量含有热稳定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结晶成核剂、抗粘连剂、密封性改良剂、脱模剂(例如硬脂酸和硅油等)、聚乙烯蜡等润滑剂、着色剂、颜料、无机填充剂(例如氧化铝、滑石、碳酸钙、云母、硅灰石以及粘土等)、发泡剂(有机系、无机系)以及阻燃剂(例如、水合金属化合物、红磷、聚磷酸铵、锑化合物以及硅等)等任意成分。

另外,对于摩擦体的材料,还可以含有烷基磺酸苯酯、环己烷二羧酸酯。通过在摩擦体含有烷基磺酸苯酯、环己烷二羧酸酯,进而,能够不损伤纸面且不使印刷文字等模糊地消除笔迹等。

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摩擦体能够通过使用上述聚丙烯系树脂等并利用例如挤出成型、注射成型等方法来制造。

本实施方式的摩擦体赋予耐久性,从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观点来看,拉伸弹性模量(jisk7161:2014-1)需要设为70mpa以上,优选的是,期望设为80mpa~5000mpa。若该拉伸弹性模量小于70mpa,则无法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而并不优选。

为了将该摩擦体的拉伸弹性模量设为70mpa以上,能够通过适当地组合所使用的聚丙烯系树脂的种类、配合量、其他的树脂种类、其含量等来进行调整。

更优选的是,从进一步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并减小阻力感的观点来看,期望将摩擦体的永久伸长率(jisk6273:2006)设为50%以上,特别优选的是,期望设为50%~100%。

本实施方式中规定的“永久伸长率”是指在将试验片伸长到两倍的状态下以23℃保持了6小时之后,去除应力。将伸长后的长度除以伸长前的长度而得到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不过度滑动而赋予适当的阻力感的观点来看,期望将摩擦体的摩擦系数设为0.3~0.5。

本实施方式中规定的“摩擦系数”是指使用市场上销售的表面性测定器(heidon-14d,新东科学株式会社)将摩擦体相对于优质纸以载荷4.9n、角度90°、书写速度100mm/min进行摩擦从而测量到的摩擦系数。

为了将上述摩擦体的永久伸长率、摩擦系数设为优选的范围,能够通过适当组合所使用的聚丙烯系树脂的配合量、其他的树脂种类、其含量等来进行调整。

此外,摩擦体还能够应用为触摸笔、记录笔,也可以赋予导电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摩擦体,与以往的苯乙烯系弹性体等弹性体、塑料发泡体等相比较,由于将聚丙烯系树脂设为50质量%以上,将摩擦体的拉伸弹性模量设为70mpa以上,因此,能够发挥至今未有的优异功能:在通过擦蹭而使由热致变色墨形成的笔迹变色或者消色时的阻力感较小,另外,即使用较轻的力也能够获得充分的摩擦热,而且,较细的部分的消除等也变得容易。

而且,通过将摩擦体的摩擦体的永久伸长率设为50%以上和/或将摩擦系数设为0.3~0.5,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上述功能。

图25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书写工具201的立体图。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1比较,书写工具201在后笔杆和隔件的形状上不同,对于其他的构件,由于相同或者实质上相同,因此仅说明不同点。

图26是后笔杆203的纵剖视图。后笔杆203在书写工具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26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20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在后笔杆203的内周面设有大致i字型的两个细长突起213作为卡定部。两个细长突起213绕中心轴线分开120度地配置。此外,细长突起213也可以不是设于后笔杆203的内周面,而是例如设为分体的构件。后笔杆203中的细长突起213的前端部的位置与书写工具1的后笔杆3中的对应的t字突起13的前端部的位置相同。然而,后笔杆203中的细长突起213的后端部的位置位于比书写工具1的后笔杆3中的t字突起13的后端部的位置靠前方的位置。即,细长突起213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形成得短于t字突起13的轴线方向的长度。

图27是隔件230的立体图。隔件230在书写工具201的组装状态下以图27中的上方成为书写工具201的后侧的方式配置。隔件230具有以连结三个导轨部32的后端部的方式形成的连结部233。连结部233具有三个连结部片33a,该三个连结部片33a具备比三个导轨部32的外径形成得略小径的外形。即,隔件230不具有书写工具1的隔件30的旋转限制片33b。因而,在书写工具201中,后笔杆203能够相对于前笔杆2自由旋转。即,后笔杆203的绕轴线的旋转不会由于隔件230的连结部233与旋转凸轮50的引导突起53之间的抵接而被限制。在凸缘部34的前端面形成有朝向前方延伸的突起状的标记部235。标记部235向比书写工具1中的标记部35靠径向外方的位置突出。因而,在书写工具201中,标记部235以通过用手指触摸能够明确地进行辨别的程度自笔杆4的外表面突出(图25)。由此,能够容易地辨别前笔杆2和后笔杆3的连接部。

图28是说明揿动操作时的笔芯的动作的示意图。书写工具201中的揿动操作时的笔芯的动作基本上与参照图22上述说明的书写工具1中的揿动操作时的笔芯的动作相同。但是,与书写工具1中的t字突起13不同,书写工具201中的细长突起213与揿动操作时的笔芯的动作无关,因此,在图28中也未图示。在书写状态的书写工具1中,如参照图22说明那样,三个滑动块60中的两个滑动块60与t字突起13卡定,而限制了两个滑动块60的前进。然而,在书写工具201中,由于细长突起213的后端部的位置位于比书写工具1的t字突起13的后端部的位置靠前方的位置,因此,滑动块60不会与细长突起213卡定。

在此,在书写工具1中,在非书写状态(图22的(a))和书写状态(图22的(c))中的任一情况下,滑动块60均与t字突起13卡定或者大致卡定。因而,在书写工具1的前端朝下的状态下,若误使书写工具1落下,则对滑动块60和与滑动块60连接的笔芯5施加轴线方向上的较强的冲击。此时,由于滑动块60与t字突起13卡定,因此,笔芯5在自滑动块60脱离的方向上承受惯性力。

相对于此,在书写工具201中,由于滑动块60不会与细长突起213卡定,因此,即使在书写工具201的前端朝下的状态下落下,笔芯5也会与滑动块60一起向前方移动。因而,笔芯5不会自滑动块60脱离。换言之,在书写工具201的书写状态下,由于滑动块60与第1凸轮面44分开,因此,不会仅滑动块60被限制前进,笔芯5不会自滑动块60脱离。此外,笔芯5和滑动块60的前进通过笔芯5的书写部5a与前笔杆2的前端的锥状的部分抵接而被限制。

附图标记说明

1、书写工具;4、笔杆;5、笔芯;7、消除构件;10、后弹簧;11、前弹簧;13、t字突起;20、内筒;30、隔件;40、套筒构件;50、旋转凸轮;60、滑动块;70、操作构件;80、转子;90、制动杆;100、揿动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