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goa驱动电路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507131阅读:来源:国知局
作来清空像素电极上的残留电位。具体的,如图1所示,唤醒驱动单元600包括第十三开关元件NT11和第十四开关元件NT12。其中,NT11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五开关元件NT8的输出端,即第一驱动单元200与第二驱动单元300的公共的输出端Gn。NT11的控制端与输入端短接,且利用输入信号GAS1来实现黑屏唤醒时的All gate on功能。当Gn端由NT11来驱动时,应保证NT7与NY8均处于关闭状态,避免NT11的输出信号与行扫描驱动电路之间相互影响。NT12的输出端耦接于P点,输入端接固定的低电平信号VGL,其控制端接GAS 1。GAS 1在黑屏唤醒期间保持为高电平,NT 11开启,在Gn端输出有效的行信号,即持续的高电平信号使所有行扫描线信号全开。NT12开启,可以下拉P点的电位,使NT8能够可靠的关闭。
[0040]漏电防治单元700,其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扫描信号控制单元100和第一驱动单元200耦接,用于防止第一驱动单元200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发生漏电。输入到第一驱动单元200的控制信号用于开启NT7以便在适当时序输出行扫描信号,而NT7是否能够正确开启,还要参考NT7的漏源端的电压,若NT7的栅极(控制端,即Q点)电位达不到预期值,就有可能导致NT7错误的开启或关闭,进而无法在设定的时序上输出行扫描信号,因此Q点为关键节点,需要对其电压进行准确的控制。具体的,如图1所示,漏电防治单元700包括第十五开关元件NT6,其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耦接于NT1的输出端和NT7的控制端,NT6的控制端接固定的高电平信号VGH。
[0041]当在第η行与第η+2或η-2行之间插入触控扫描周期的时候,需要对ΝΤ7的控制端的电压进行保持以保证在触控扫描结束之后,后一级或前一级的第一驱动单元能够获得有效的电压信号(即使后一级或前一级的ΝΤ7能够可靠开启的高电平信号)。开关元件ΝΤ6在Q点为高电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可以阻断Q点的放电回路,使Q点的电位得以保持。
[0042]本申请实施例中的G0A驱动电路共采用四条时钟信号线,位于左边的奇数行由CK1/CK3隔行交替输入到CK/XCK进行驱动,位于右边的偶数行由CK2/CK4隔行交替输入到CK/XCK进行驱动。以左边奇数行驱动电路为例(偶数行驱动电路的设置与功能相同),在第η行的驱动电路中,CK端接CK1,XCK端接CK3,而在其后面的第η+2行的驱动电路中,CK端接CK3,XCK端接CK1。下面参考图3的时序图说明上述驱动电路的工作过程。
[0043]如图3所示,时钟CK1、CK2、CK3和CK4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每个时钟占周期的四分之一。但实际上,位于一侧的驱动电路只使用其中的两个时钟信号。还可以看出,输入到左边(或右边)的CK1与CK3之间(或CK2与CK4之间)也间隔了四分之一周期。
[0044]进一步地,图3的时序图完整示出从黑屏到正常显示画面的黑屏唤醒阶段,以及在正常显示画面时插入ΤΡ扫描的情形。在黑屏阶段,由于驱动1C的限制,各输入信号均为5V或-5V,而驱动电路内部的各节点(例如关键节点Ρ点和Q点)的电位则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利用GAS1信号实现黑屏唤醒期间的All gate on功能,当GAS1为高电平时,NT11开启且在Gn端输出高电平信号,期间用于清空像素电极上的残留电位。
[0045]黑屏唤醒结束后,在RST端施加一个高电平信号,以保证P点的初始电位为高,即保证Gn能够输出稳定的低电平信号。当扫描方式为从上向下扫描时,U2D为高电平信号,D2U为低电平信号,VGH和VGL分别为固定的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STV为用于启动扫描的第一个触发信号,下面以第η行为例进行说明,此时第η-2行的行扫描信号Gn-2的高电平已经级传到NT9的控制端。
[0046]第一阶段,当CK3为高电平,CK1为低电平时。NT9开启,U2D的高电平传递到NT1的输入端。由于CK3(XCK)为高电平,因此NT1开启,高电平信号传递到NT1的输出端。另夕卜,还需要注意的是,此时,NT6 一般也处于开启状态,在后面将看到在循环扫描时,本行扫描完成后,Q点会被置为低电位,因此NT6是开启的,则高电平信号经由NT6传递到Q点,NT7的控制端信号从低电平信号变为高电平信号,输入到NT7的时钟信号CK1在Gn输出低电平信号。同时,Q点处的高电平使第一电容C1充电至第一电压,进一步由第一电容C1保持Q点的尚电位。
[0047]在第一阶段,NT14在时钟信号CK3的作用下开启,NT3的控制端接收到U2D的高电平信号,NT3的一端输入固定的高电平信号VGH,另一端P点也为高电位,且由第二电容C2维持,如果此时NT3的控制端的高电平信号不能使NT3开启,则P点的高电位仍然可以由第二电容C2维持,即NT8保持开启。若此时P点的电位略低于控制端的高电平信号,且能够达到NT3的开启条件,则NT3开启,高电平信号VGH将P点上不稳定的高电位拉升到一个稳定的值上,其结果仍是使NT8保持开启,在Gn端输出低电平信号VGL。
[0048]第二阶段,当CK1和CK3均为低电平时。NT14关闭,NT13控制端不再有主动施加的高电平信号,则P点的高电位将不能很好地维持,会有一定的降低,若该处电位降至使NT2开启,则会相对地将Ρ点的高电位拉低一些,但不至于使ΝΤ8关闭。另一种情况是,ΝΤ2此时还不能开启,则Ρ点的高电位仍由第二电容C2维持。
[0049]第三阶段,当CK1为高电平,CK3为低电平时。ΝΤ15开启,ΝΤ2的输入端接入D2U的低电平信号,ΝΤ2开启,Ρ点被拉至低电平,ΝΤ5和ΝΤ8关闭。同时,处于开启状态的ΝΤ7将时钟信号CK1的高电平输出到Gn端,第一电容C1再次被充电,使Q点的电压抬升至第二电压,第二电压高于第一电压。
[0050]在第三阶段,由于Q点的电位升高,将导致NT6关闭,同时由于第一电容C1作用,Q点的电位能够得以维持,且Q点与驱动电路的其他传递路径均被NT6阻断,所以Q点不会经由其他传递路径漏电。
[0051]第四阶段,当CK1和CK3均为低电平时。输出的行扫描信号Gn跟随时钟信号CK1的变化,回到低电平。第一电容C1放电,Q点电位相应地降低至第一电压,进而使NT6再次开启。
[0052]第五阶段,当CK3为高电平,CK1为低电平时。需要注意此时虽然时钟信号重复为第一阶段的时钟信号,但电路内部的过程却不相同,具体如下。此时Gn-2信号无效,但Gn+2信号有效(由于相邻的CK1和CK3互换,因此当Gn在CK1输出的时候,相当于Gn+2的第一阶段;而Gn+2在CK3输出Gn+2的高电平,相当于Gn在CK1输出Gn的高电平)。在Gn+2作用下,NT10开启,D2U的低电平信号传至Q点,使NT7关闭。同时NT14开启,U2D的高电平信号传至NT3的控制端,由于P点在上个阶段为低电位,因此NT3开启,P点被拉升至高电位,进而NT8开启,输出端Gn输出稳定的低电平信号VGL。同时第二电容C2被充电,可以在NT3关闭后,维持P点的高电位。
[0053]第六阶段,当CK1为高电平,CK3为低电平时。此时NT4和NT5同时开启,低电平施加于Q点,使NT7能够更加可靠地关闭。输出端Gn仍由NT8维持为稳定的低电平。在NT7的控制端与时钟信号输入端之间存在寄生电容,由于该寄生电容的作用,有可能导致Q的电位在第二时钟CK为高电平时被抬升,进而引发NT7的开启导致电路的功能失效,利用NT4和NT5可以在一帧画面的扫描过程中,多次向Q点施加低电平信号,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0054]在接下来的多个扫描阶段,由于第η行的级传输入信号Gn-2和Gn+2均无效,因此该行驱动电路不再发生变化。
[0055]当在正常行扫描的过程中需要执行TP扫描时,包括如下过程:
[0056]假设在第η-2行与第η行之间插入ΤΡ扫描过程,则此时第η行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