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711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到一种用于提高具有双面打印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质量的对策。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激光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打印)动作,首先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主机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影,并对该静电潜影附着色粉,在感光鼓上使图像数据显影。之后,使经纸张传送路径传送来的记录纸通过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将感光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的表面。并且,使该记录纸通过定影辊,通过该定影辊的加热及加压使色粉图像定影到记录纸上。
并且,近年来,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对记录纸的正反两面进行打印的双面打印功能的装置的开发获得进展。该双面打印的方法公知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当请求进行多张双面打印时,在该请求打印的正反各打印数据中,首先对多张记录纸连续进行正面打印数据下的正面打印(单面打印),将该正面打印结束了的多张记录纸收容在中间盘中。并且,在所有正面打印数据的正面打印结束后,将收容在中间盘中的记录纸逐张取出,并对各记录纸进行反面打印数据下的反面打印,并将由此进行了双面打印的多张记录纸依次排出到排纸盘上。
而第二种方法是当请求进行双面打印时逐张进行正反打印数据下的打印。为了通过该第二方法进行双面打印,作为传送记录纸的传送路径需要配置主传送路径和副传送路径,并且需要记录纸的回转机构。即,在将记录纸传送到主传送路径进行完正面打印后,将该记录纸经由回转机构传送到副传送路径,从而反转记录纸的正反面,并再次传送到主传送路径上,进行对记录纸反面的打印。
在上述二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下,对应于请求进行多张双面打印的情况,需要可收容多张记录纸的较大的中间盘。即,由于需要大型的中间盘,因此存在难以实现图像形成装置小型化的问题。
并且在该第一种方法中,当请求进行多张双面打印时,在对该多张记录纸全部进行完正面打印之后才开始反面打印,因此存在以下问题直到双面打印完的记录纸到用户手中(可确认第一张打印物的打印状态时为止)为止,需要较长时间。
由于第一种方法存在上述问题,因此近年以来对通过上述第二种方法进行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多种开发。
由使用了第二种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双面打印时,如上所述,在对一张记录纸的单面转印完色粉图像后,进行使色粉图像定影到该记录纸上的定影步骤,之后继续开始反面打印。在定影步骤中一般进行加热定影,因此提供到该定影步骤的记录纸由于定影热量而从表面失去水分。其结果是,进行反面打印时的记录纸的表面电阻值,与进行正面打印前的记录纸的表面电阻值相比有所上升。
例如,使用A4尺寸的记录纸(以下简称为纸张)时,纸张的表面电阻值如图5所示变化。即,在第一张纸张的正面打印的转印步骤(1)中,纸张的表面电阻值为1×108Ωcm。在其之后进行的定影步骤(1)中,由于定影热量,纸张表面的水份失去,纸张的表面电阻值上升到0.5×1010Ωcm左右。之后,为了进行第一张纸张的反面打印而使纸张回转(回转传送步骤)时,纸张内部的水份膨润到纸张表面,因此纸张的表面电阻值大致下降到1×109Ωcm左右。因此在反面打印时的转印步骤(2)中,对具有1×109Ωcm的表面电阻值的纸张进行转印,但通过其后的定影步骤(2),纸张表面电阻值会再次上升。在第二张之后的纸张双面打印时,同样地,经过上述各步骤后纸张的表面电阻值发生变化(参照图5的转印步骤(3)~第二张纸张排纸完成)。
一般情况下,在上述转印步骤中,进行通过恒定的电流控制转印动作的恒流控制,但如上所述,在双面打印的转印时,当对不同的表面电阻值的同一纸张进行恒流控制下的转印动作时,正面打印和反面打印中,进行转印步骤时施加到转印辊的转印电压会大幅不同。纸张的表面电阻值(通常为1×106~1×1010Ωcm左右)根据纸张种类及大小、纸张中的水份量、周边环境等而在1×101~1×102Ωcm左右变化,但如上所述,由于伴随定影步骤的纸张表面电阻值的大幅变动,反面打印时的转印电压有时会变为是正面打印时的转印电压的约2倍的施加电压。这种转印电压的不同,对正面打印和反面打印时的转印特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导致表面画质的不一致。
另一方面,当进行多张双面打印时,在进行第二张以后的正面打印时,存在下面所述的“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以下对这种“翳影”的产生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在转印辊a和感光体b之间夹住纸张,将感光体b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时,对第一张纸张正面的转印步骤中向感光体方向流入的转印电流(转印辊的电流)基本恒定(参照图6(b)的实线)。
因此,对第一张纸张的正面进行完转印步骤后(对第一张纸张的反面进行转印步骤之前)的感光体b的表面电位,如图6(c)中的实线所示,在全部感光体b上是恒定的。
但是在进行对第一张纸张反面的转印步骤时,如上所述在进行正面打印时纸张经过定影步骤,因此纸张的电阻值上升,由于该电阻值的上升而导致转印电流难以流动。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包括总是流入恒定电流的上述恒流控制方式,在该方法中,对于电流难以流动的部分提高电压从而流入恒定的电流。
另一方面,在纸张配置区域外(离开纸张通过区域的部分)h中,在感光体、转印辊之间没有纸张,由于是与对第一张正面的转印步骤时相同条件的电阻,因此电流易于流动,与对第一张正面的转印步骤时相比,更多的电流流入到纸张配置区域外的感光体b上。并且,此时的电压与纸张配置区域部(纸张的通过区域)相同,是比对第一张正面的转印步骤时高的电压。
由于这种现象,在纸张配置区域外的感光体b中,与感光体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电流在电压较高的状态下大量流入,结果降低了感光体b的带电电位(发生因相反电位引起的抵消现象)。
由此,在对第一张纸张反面进行完转印步骤后(对第二张纸张正面进行转印前)的感光体b,如图6(c)的虚线所示,纸张配置区域外的两端的表面电位下降。因此本来其是通过色粉和感光体b的电位差来防止色粉附着的非图像部,但由于电位差变小而事与愿违的出现色粉附着到感光体b上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翳影)。
如此在感光体b上发生翳影的状态(由于上述表面电位下降引起的色粉附着的状态)持续到进行再次带电步骤为止、即至少持续到感光体旋转一周为止。在该状态下,当第二张纸张传送过来时,在相当于感光体旋转一周以内的前端位置上翳影图像被转印,该状态发生在因纸张的传送偏差(纸张宽度方向上的错位)而在对第一张纸张进行反面转印时相对于纸张通过位置在感光体的轴线方向上偏离的地方。
因此,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双面打印中的转印问题及打印问题,提出了以下图像形成装置转印步骤并不通过恒流控制来进行,而是控制电压以使转印电压变得恒定(例如参照特开2002-49184号公报)。并且,还提出了以下图像形成装置转印步骤通过恒流控制来进行,并通过进行感光体的除电,减少感光体上的剩余电位,使转印电压恒定(例如参照特开2002-23576号公报)。
但是在特开2002-49184号公报及特开2002-23576号公报中所述的方法中,当转印电压恒定时,对感光体的损害变大,存在感光体的寿命减小的问题。即,在特开2002-23576号公报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通过与感光体的带电特性相反极性的除电电压来进行感光体的除电,因此有可能引起感光体的寿命减小。并且,在特开2002-49184号公报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进行恒压控制,通过装置的环境变化打印纸张的电阻值产生变化,发生匹配电压的变化。其导致施加到感光体的电压发生变化,对感光体造成损害,这种情况下也会导致感光体的寿命下降。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各点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对于具有双面打印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不会导致感光体的寿命降低,且可降低因“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利用移位功能改变正面打印时的通纸位置和反面打印时的通纸位置,可不导致感光体的寿命降低,且可降低因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
—解决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前提是一种具有双面打印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传送记录介质并将图像载体上形成的图像记录到该记录介质的第一面上后,将该记录介质再次传送到上述图像载体,对该记录介质中与上述第一面不同的第二面,记录上述图像载体上形成的图像。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切换部件,其进行切换,以使将图像记录到上述记录介质时的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在将图像记录到上述第一面时、和将图像记录到上述第二面时,在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同。
在双面打印时,通过上述图像载体的记录介质(例如记录纸)的表面电阻值发生变化,因而与记录介质不接触的位置上的上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电位变低。这种表面电位的下降使得在上述图像载体上产生翳影,在现有技术中,在第二张以后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时,如果上述传送位置稍有错位,就会发生由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在本发明中,在进行一张记录介质的双面打印时,如上所述通过改变传送位置,缩小上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电位变低的区域,减小发生翳影的区域。因此在进行第二张以后的记录介质的记录时,即使在该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上产生细小的错位,也可抑制记录介质接触到图像载体上的发生翳影的区域,从而可防止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因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
此外,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在将图像信息记录到上述第一面(正面)时、和将图像信息记录到上述第二面(反面)时,被设定为大约有10~30mm左右的不同。
并且,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的上述第一面或第二面的任意一个面时的上述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被设定在图像载体中的记录介质的通纸基准位置上。
根据上述结构,将图像信息记录到上述第一面或第二面的任意一个时的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是在单面打印等中传送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图像载体的通纸基准位置)。因此,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双面打印,即使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改变,也可使上述图像载体的寿命基本保持恒定。即,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不仅进行双面打印,也进行单面打印,因此为了对应上述图像载体的劣化而以恰当的时序进行图像载体的更换,优选在双面打印时与单面打印一样地进行记录介质的传送。即,如本发明一样,进行双面打印时改变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的情况下,在记录至少一个面时,使记录介质通过上述图像载体的记录介质的上述通纸基准位置,从而可使上述图像载体的劣化状况基本保持恒定。因此用户、制造者易于掌握上述图像载体的劣化状况,因此可对上述图像载体的更换等进行适当的管理。
并且,还具有用于排出记录了图像的记录介质的排纸部,将上述切换部件设置在该排纸部上。并且,该切换部件具有使排出的记录纸的排出位置不同的偏移功能。并且,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时的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通过上述切换部件的偏移功能而被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排出记录介质时所使用的偏移功能(移位功能),切换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因此不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
并且,具有将图像信息写入到上述图像载体上的光学单元,该光学单元,将图像信息写入到上述图像载体上时,分别设置用于将图像记录到上述记录介质的上述第一面的图像信息写入点、及用于将图像记录到上述记录介质的上述第二面的图像信息写入点。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双面打印时,即使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改变,也可根据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适当地设定图像信息写入点,因此可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的预定位置上。这样一来,在进行双面打印时,也不会导致上述第一面和第二面中图像的记录位置不同。
并且,上述光学单元具有对将图像信息写入到上述图像载体上的时序进行设定的写入时序检测传感器,其写入点通过改变来自上述写入时序检测传感器的写入时序而设定。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写入时序检测传感器对将图像信息记录到上述第一面或第二面的时序进行控制。这样一来,可根据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恰当地设定写入点。其结果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双面打印时,即使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改变,也可将图像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的预定位置上。
进一步,将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设定在以下各机构的可动作区域中配置在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中的多个传送辊、上述图像载体、定影机构、转印机构、及配置在上述图像载体周边的显影机构、各种带电机构、清洁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使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为以下各机构的可动作区域上述传送辊、上述图像载体、上述定影机构、上述转印机构、及配置在上述图像载体周边的上述显影机构、上述各种带电机构、上述清洁机构。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双面打印时,即使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改变,也可恰当地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
除此之外,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被切换,以使在将图像记录到上述第一面时、及将图像记录到上述第二面时处于不同的位置,且满足下述关系式(上述传送位置的改变距离)<[(上述图像载体的宽)-(用于打印的最大记录介质的宽)]/2。
根据上述结构,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双面打印时,即使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改变,也可将上述图像载体上形成的图像信息恰当地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即,以满足上述关系式方式改变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从而可记录上述图像载体上形成的图像信息使其不会从记录介质溢出。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合机的内部结构的简要示意图。
图2是移位机构的截面图。
图3是激光扫描单元的简要结构的透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转印步骤中转印辊的电流及感光鼓的表面电位的变化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纸张的表面电阻值的变化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现有例的转印步骤中转印辊的电流及感光鼓的表面电位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方式中,对本发明适用于兼具复印功能、打印功能、传真功能的复合机的情况进行说明。并且,在本方式中,作为记录介质使用图像形成纸张、记录纸等任意的纸张,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用OHP纸等其他形态的记录介质。
—复合机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1表示作为本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合机1的内部结构概要。如图1所示,本复合机1具有扫描部2、作为图像形成部的打印部3及原稿自动送纸部4。以下对各个部进行说明。
(扫描部2的说明)扫描部2,是对放置在由透明玻璃等构成的原稿台41上的原稿图像、及由原稿自动送纸部4逐张提供的原稿图像进行读取并做成图像数据的部分。该扫描部2具有曝光光源21,多个反射镜22、23、24,成像透镜25,光电转换元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26。
上述曝光光源21,是对放置在原稿自动送纸部4的原稿台41上的原稿、及在原稿自动送纸部4中传送的原稿照射光的部件。各反射镜22、23、24,如图1的点划线A所示的光路,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暂时向图中左方向反射后,再向下方反射,之后向图中右方向反射以使其面向成像透镜25。
作为原稿的图像读取动作,当原稿被放置在上述原稿台41上时(作为“纸张固定方式”使用时),曝光光源21及各反射镜22、23、24沿着原稿台41在水平方向上扫描,读取原稿整体的图像。另一方面,当读取在原稿自动送纸部4传送的原稿时(作为“纸张移动方式”使用时),曝光光源21及反射镜22被固定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上,当原稿通过下述原稿自动送纸部4的原稿读取部42时读取其图像。并且,该原稿读取部42,包括下述平板玻璃42a;原稿压板42b;曝光光源21;反射镜22、23、24;成像透镜25;光电转换元件26。
由上述各反射镜22、23、24反射并通过了成像透镜25的光被引导到光电转换元件26,在该光电转换元件26中,反射光被转换为电信号(原稿图像数据)。
(打印部3的说明)打印部3具有图像形成系统31及纸张传送系统32。
图像形成系统31,具有作为本发明的光学单元的激光扫描单元31a、及作为鼓型图像载体的感光鼓31b。激光扫描单元31a,是将基于在上述光电转换元件26中转换的原稿图像数据的激光照射到感光鼓31b的表面的部件。感光鼓31b,沿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通过照射来自激光扫描单元31a的激光,在其表面形成静电潜影。
并且,在感光鼓31b的外周边,除了上述激光扫描单元31a外,沿着圆周方向依次配置有显影装置(显影机构)31c、构成转印机构的转印辊31d、清洁装置(清洁机构)31e、未图示的除电器、带电单元31f。显影装置31c,用于将感光鼓31b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影通过色粉显影为可视图像。转印辊31d,将感光鼓31b的表面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用纸张上。清洁单元31e,用于去除色粉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31b的表面上的色粉。除电器用于去除感光鼓31b表面的残留电荷。带电单元31f,使形成静电潜影前的感光鼓31b的表面带有预定的电位。
因此,在图像形成纸张上形成图像时,通过带电单元31f使感光鼓31b的表面带有预定的电位,激光扫描单元31a将基于原稿图像数据的激光照射到感光鼓31b的表面。之后,显影装置31c在感光鼓31b的表面利用色粉将可视图像显影,并通过转印辊31d将色粉图像转印到图像形成纸张上。进而之后,将残留在感光鼓31b的表面上的色粉通过清洁装置31e去除,并且将感光鼓31b的表面的残留电荷通过除电器去除。这样一来,在图像形成纸张上的图像形成动作(打印动作)的一个周期结束。通过反复进行该周期,可对多张图像形成纸张连续进行的图像形成。
另一方面,纸张传送系统32,逐张传送收容在作为纸张收容部的纸盒32中的图像形成纸张,由上述图像形成系统31进行图像形成,并且将进行了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纸张排出到作为纸张排出部的排纸盘35。
该纸张传送系统32,具有主传送路径36和反转传送路径37。主传送路径36与纸盒33的排出一侧相对,并且另一端与排纸盘35相对。反转传送路径37,一端在转印辊31d的设置位置的上游一侧(图中下侧)与主传送路径36连接,并且另一端在转印辊31d的设置位置的下游一侧(图中上侧)与主传送路径36连接。
主传送路径36的上游端(与纸盒33的排出一侧相对的部分)设有截面为半圆状的拾取辊36a。通过该拾取辊36a的旋转,收容在纸盒33中的图像形成纸张可逐张间歇地提供到主传送路径36。
在该主传送路径36中转印辊31d的设置位置的上游一侧,设有阻力辊36d、36d。该阻力辊36d、36d,进行感光鼓31b表面的色粉图像与图像形成纸张的位置匹配,同时传送图像形成纸张。在主传送路径36中转印辊31d的设置位置的下游一侧,设有用于将转印到图像形成纸张上的色粉图像通过加热进行定影的一对定影辊36e、36e。并且,在主传送路径36的下游端,作为用于将图像形成纸张排出到排纸盘35的排出部设有排出单元7A,在该排出单元7A的内部收容有下述作为切换部件的移位机构7(参照图2)。
在与主传送路径36相对的反转传送路径37的上游端的连接位置上设有分支爪38。该分支爪38,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第一位置和从该第一位置开始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并打开反转传送路径37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绕水平轴自由旋转。该分支爪38位于第一位置时,向排纸盘35传送图像形成纸张,位于第二位置时,图像形成纸张可被提供到反转传送路径37。反转传送路径37中设有传送辊37a,当图像形成纸张被提供到反转传送路径37时(通过所谓回转传送将图像形成纸张提供到反转传送路径37时),通过该传送辊37a传送图像形成纸张,在阻力辊36d的上游一侧使图像形成纸张反转,并再次朝向转印辊31d在主传送路径36中传送。即,可对图像形成纸张的反面进行图像形成。
(原稿自动送纸部4的说明)接着对原稿自动送纸部4进行说明。该原稿自动送纸部4,作为所谓自动双面原稿传送装置而构成。该原稿自动送纸部4,可用作纸张移动式,具有作为原稿放置部的原稿盘43、中间盘44、作为原稿排出部的原稿排纸盘45、及在各盘43、44、45之间传送原稿的原稿传送系统46。
上述原稿传送系统46具有主传送路径47,将放置在原稿盘43上的原稿经由原稿读取部42传送到中间盘44或原稿排纸盘45;和副传送路径48,将中间盘44上的原稿提供到主传送路径47。
在主传送路径47的上游端(与原稿盘43的排出一侧相对的部分)设有原稿拾取辊47a及分离辊47b。分离辊47b的下侧设有分离板47c,随着原稿拾取辊47a的旋转,原稿盘43上的原稿中的一张通过该分离辊47b和分离板47c之间,并被提供到主传送路径47。在主传送路径47和副传送路径48的合流部分(图中B部分)的下游一侧,设有PS辊47e、47e。该PS辊47e、47e调整原稿的前端和扫描部2的图像读取时序,并将原稿提供给原稿读取部42。即,该PS辊47e、47e在原稿被供给的状态下暂时停止该原稿的传送,调整上述时序并将原稿提供到原稿读取部42。
原稿读取部42,具有平板玻璃42a和原稿压板42b,由PS辊47e、47e提供的原稿在通过平板玻璃42a和原稿压板42b之间时,来自上述曝光光源的光通过平板玻璃42a照射到原稿上。此时,上述扫描部2进行原稿图像数据的获取。上述原稿压板42b的反面(上面)由未图示的螺旋弹簧施加作用力。因此原稿压板42b以预定的按压力接触到平板玻璃42a,在原稿通过原稿读取部42时阻止其从平板玻璃42a浮起。
在平板玻璃42a的下游一侧设有传送辊47f及原稿排纸辊47g。在平板玻璃42a上通过的原稿,经过传送辊47f及原稿排纸辊47g,被排出到中间盘44或原稿排纸盘45。
在原稿排纸辊47g和中间盘44之间设有中间盘摇动板44a。该中间盘摇动板44a中,将中间盘44一侧的端部作为摇动中心,可在图中实线所示的位置1和从该位置1向上弹起的位置2之间摇动。中间盘摇动板44a位于位置2时,从原稿排纸辊47g排出的原稿被回收到原稿排纸盘45。另一方面,当中间盘摇动板44a位于位置1时,从原稿排纸辊47g排出的原稿被排出到中间盘44。向该中间盘44排纸时,原稿的端部边缘变为由原稿排纸辊47g、47g夹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原稿排纸辊47g反向旋转从而被提供到副传送路径48,并经过该副传送路径48被再次传送到主传送路径47。该原稿排纸辊47g的反向旋转动作,通过调整向主传送路径47的原稿的传送、及图像读取时序来进行。这样一来,原稿反面的图像由原稿读取部42读取。
—复合机的基本动作说明—作为如上结构的复合机1的动作,首先,本复合机1作为打印机使用时,接收从个人计算机等主机装置发送的打印数据(图像数据、文本数据),并将接收的打印数据暂时存储到未图示的缓冲器(存储器)中。将打印数据存储到该缓冲器,并依次进行来自缓冲器的打印数据的读出,根据该读出的打印数据,通过上述打印部3的图像形成动作在图像形成纸张上形成图像。
并且,本复合机1作为扫描仪使用时,将由上述扫描部2读取的原稿的扫描图像数据暂时存储在缓冲器中。将扫描图像存储到该缓冲器中,并且依次进行从缓冲器到主机装置的扫描图像数据的发送,并将在该主机装置的显示器等中进行图像显示。
进一步,本复合机1作为复印机使用时,根据通过上述扫描功能读取的原稿图像数据,通过打印部3的图像形成动作在图像形成纸张上进行图像形成。
—移位机构的说明—作为本方式的特征之一,具有用于错开排纸位置并排出图像形成纸张的上述移位机构(偏移机构)7,可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双面打印。以下对该移位机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设置在上述打印部3的主传送路径36的下游端部的排出单元7A的内部,设有移位机构7。该移位机构7的本来的功能在于在进行多份打印时,以可区别每一份打印物的方式错开每一份的排纸位置(在垂直于纸张排出方向的方向上错开),并将其排出。
图2是该移位机构7的截面图(与纸张排出方向垂直的面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移位机构7中,由驱动齿轮71对轴72进行驱动使其旋转,上述驱动齿轮71接收来自复合机1的未图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该轴72经由连接部件72a与连接齿轮73连接为可一体旋转。并且,在配置在该连接齿轮73的图中下侧的箱形偏移部件74的内部,设有接收来自连接齿轮73的驱动力并旋转的偏移辊74a、74a。因此,通过来自装置驱动源的驱动力,将驱动齿轮71驱动,从而驱动轴72,设置在偏移部件74上的偏移辊74a旋转驱动,并传送纸张。该偏移辊74a,根据驱动齿轮71的旋转方向可以逆向旋转,可向排出纸张的方向、或者向反转传送路径37使纸张反向传送的方向进行旋转。
并且,上述移位机构7通过偏移用驱动源75及偏移用齿轮组76,可使偏移部件74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即,上述连接部件72a具有连接齿轮滑动用长孔72b,以使与轴72连接的连接齿轮73可沿着轴72在预定范围内滑动。在该连接齿轮滑动用长孔72b的内侧配置有从轴72突出的毂72c。因此,通过偏移用齿轮组76,以使连接齿轮滑动用长孔72b中的毂72c的相对位置移动的方式使连接部件72a移位时,连接齿轮73也移位,偏移部件74的位置移位。随着该偏移部件74的移位,偏移辊74a、74a的位置也移位。
这样一来,通过将偏移辊74a、74a的位置与偏移部件74同时移位,可以错开记录纸的排纸位置(在与纸张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错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该移位功能进行记录纸的回转,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错开正面和反面打印中记录纸的传送位置。
—复印动作—以下对上述结构的复合机(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复印机使用时(复印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原稿台41上放置希望打印的原稿,并且用户将记录纸装入纸盒33,在对配置在复合机1的外装前面部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上的条件输入键(打印张数/打印倍率等)进行输入后,按下开始键,开始复印动作。
如此开始复印动作后,首先,几乎在按下开始键的同时主驱动电机起动,使各驱动齿轮旋转。之后,拾取辊36a旋转、记录纸被提供,该记录纸到达阻力辊36d。为了使记录纸与感光鼓31b上形成的图像前端部保持同步,而将其暂时停止,记录纸的前端部被阻力辊36d平均地挤压,进行记录纸的前端位置的校正。
另一方面,在扫描部2中,原稿读取中的图像信息,通过曝光光源21亮灯、由该曝光光源21和各反射镜22、23、24构成的复印灯单元向与上述原稿台41平行的方向移动而开始进行曝光。含有由曝光光源21照射了原稿的图像信息的照射光,通过从第一反射镜22经由第二反射镜23、第三反射镜24、光学透镜25输入到CCD 26而被读取。
这样读取的图像信息,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CCD电路中,入射光的图像信息被转换为电信号,该图像信息信号,以设定的条件进行图像处理,并作为打印数据被发送到激光扫描单元(LSU)31a。
另一方面,感光鼓(图像载体)31b通过带电单元31f,使整体带有预定带电电位。来自激光扫描单元31a的激光,如图3所示,通过多棱镜81、各种透镜照射到感光鼓31b,在感光鼓31b上形成静电潜影。之后,显影装置31c的显影槽中的MG辊上的色粉,被吸附到感光鼓31b的表面,静电潜影通过色粉而对应于感光鼓31b上的电位间隙被显影,从而获得色粉图像。
成像的记录纸,对应感光鼓31b表面的色粉图像和图像形成纸张的位置匹配的时序,由阻力辊36d传送到感光鼓31b方向(主传送路径36)上,并通过转印辊31d将感光鼓31b上的色粉转印到记录纸上。感光鼓31b上的残留色粉由清洁装置31e的清洁刮板刮取而被回收。
结束色粉转印的记录纸,通过定影装置(定影机构)的上加热辊和下加热辊(上述定影装置36e、36e),被施加热和压力,记录纸上的未定影色粉熔融、固定到纸张上,并经过排出单元7A排出到排纸盘35。
因此对记录纸进行双面打印时,经过定影辊36e、36e的记录纸,通过回转机构使记录纸的前端和后端相反,并传送到反转传送路径37。并且,如上所述,通过阻力辊36d,以使其与感光鼓31b同步的方式调整时序,向感光鼓31b方向(主传送路径36)传送,进行对记录纸的反面的打印,并排出到排纸盘3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上述回转时,利用排出单元7A所具有的移位机构7,使记录纸的传送位置错开。即,将打印了正面(第一面)的记录纸首先通过移位机构7错开记录纸的传送位置,之后进行回转,将记录纸传送到反转传送路径37,进行反面(第二面)的打印。因此,当进行双面打印时,感光鼓31b及转印辊31d、定影装置等中的记录纸的传送位置,在正面打印和反面打印时不同。
记录纸的传送位置(纸张传送位置),被设定为记录纸正面打印时为在复合机1中预先设定的基准位置。换言之,驱动上述移位机构7,以使记录纸反面打印时的纸张传送位置从在复合机1上设定的纸张传送基准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感光鼓31b中的记录纸的通纸基准位置)错开。这是因为,在复合机1中,不只是进行双面打印,而且也要进行单面打印。因此,为了使感光鼓31b的寿命特性基本保持恒定,正面或反面的任意一个面的打印中的纸张传送位置优选设定为复合机1中设定的纸张传送基准位置。这样一来,可以易于进行感光鼓31b的劣化等引起的更换等管理。
并且,复合机1内的记录纸的纸张传送位置,优选位于沿着传送记录纸的纸张传送路径而配置的阻力辊36d、感光鼓31b、定影辊36e、转印辊31d、配置在上述感光鼓31b周边的显影装置31c、带电单元31f、清洁装置31e等可进行动作的区域内。这样一来,在进行双面打印时即使记录纸的传送位置改变时,也可恰当地进行记录纸的传送、记录纸的打印。
进一步,正面打印和反面打印中,改变的纸张传送位置(纸张传送位置的改变距离)优选满足以下关系式(纸张传送位置的改变距离)<[(感光鼓的宽度)-(用于打印的最大记录纸的宽度)]/2在此,用于打印的最大记录纸,是指可在复合机1中打印的记录纸中具有最大尺寸的记录纸。通过使纸张传送位置的改变距离满足上述关系式,在打印时,记录纸可将感光鼓31b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进一步,在正面打印和反面打印中,由于纸张传送位置的改变,需要改变从上述激光扫描单元31a等光学单元写入到感光鼓31b的时序。该时序由光学单元所具有的写入时序检测传感器控制。即,上述写入时序检测传感器80,如图3所示,从激光光源82将入射到多棱镜81的光的一部分,射出到与写入到感光鼓31b上的写入区域不同的位置,再由反射镜83反射。当传感器80接收到该反射光时,在经过预定时间后开始向感光鼓31b表面的写入。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合机1中,在进行双面打印时由于纸张传送位置不同,因此作为写入到感光鼓31b表面的写入点,需要有正面打印用写入点、及反面打印用写入点。如上所述,由传感器80接收反射光并经过预定时间后,开始向感光鼓31b上的写入,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到写入开始为止的预定时间,使写入的时序不同。即,正面打印用及反面打印用的写入点的变化,可根据写入时序的变化而改变。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具有回转机构,通过恒流控制施加转印步骤的转印电压。参照图4,对在该复合机1中进行的转印步骤中转印辊31d的电流及感光鼓31b的表面电位的变化进行说明。
在上述复合机1中,如图4(a)所示,在转印辊31d和感光鼓31b(以下称为感光体)之间夹持记录纸,将感光鼓31b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在对第一张纸张正面的转印步骤中,传送记录纸以使其通过图4(a)所示的最大纸张通纸位置(A)。
对第一张纸张正面的转印步骤中流入到感光体方向的转印电流,如图4(b)的实线所示,基本恒定。因此进行完第一张纸张正面的转印步骤后(对第一张纸张反面进行打印前)的感光体31b的表面电位,如图4(c)所示,在感光体31b整体上基本恒定。
接着,将正面进行了打印的记录纸回转,对记录纸的反面(第一张记录纸的反面)进行打印。在进行该打印的转印步骤中,使记录纸的传送位置移动,以使其通过图4(a)所示的最大纸张通纸位置(B)。该传送位置的移动,通过利用复合机1的排出单元7A具有的移位机构7来进行。
在此,在对第一张记录纸反面进行的转印步骤中,由于进行恒流控制,因此在进行正面打印时,在因进行了定影步骤而表面电阻值上升的记录纸中,与对第一张纸张正面进行转印步骤时相比,转印电流难以流入,因而电压上升,对于配置有记录纸的区域(以下称为纸张配置区域),由于纸张配置区域以外的区域,电阻值不上升,电流易于流入,因此如图4(b)虚线所示,较多的电流流入到感光体31b上。
但是,通过将纸张通纸位置从图4(a)所示的(A)位置错开到(B)位置,在未配置记录纸的区域变小的端部区域(以下称为第一端部区域)中,由于流入到感光体31b的流入电流局部集中,因此对感光体电位的影响较大(图4(b)中的X1)。
与之相对,通过纸张通纸位置的错开,在未配置记录纸的区域变大的端区域(以下称为第二端部区域)中,流入到感光体31b的电流,因分散在较宽广的区域内而不会出现局部的集中电流,对感光体电位的影响较小(图4(b)中的X2)。
这样一来,进行完对第一张纸张反面的转印步骤后(向第二张纸张正面进行转印前)的感光体31b的表面电位,如图4(c)的虚线所示,在感光体31b的端部区域中电位下降(y1、y2)。该电位下降在第一端部区域(电压y1)下比在第二端部区域(电压y2)大。其中,在第一端部区域的电位值的下降造成对感光体的损害,在感光体31b上引起翳影。另一方面,电位值下降较小的第二端部区域中所产生的感光体31b上的翳影较小,基本上不会产生因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因此不会对感光体造成损害。
接着,将进行完双面打印的第一张记录纸排出,对第二张记录纸的正面进行打印。在该打印时所进行的转印步骤中,与第一张记录纸正面的转印步骤一样,传送记录纸以使其通过图4(a)所示的最大纸张通纸位置(A)。如上所述,在第二端部区域中产生的感光体31b上的翳影较小,因此即使记录纸的一部分和感光体31b及转印辊31d的第二端部区域接触,也基本上不会产生由上述翳影引起的色粉附着到记录纸上的问题。
并且,即使第二张记录纸的最大纸张通纸位置(A)上发生微小的错位,记录纸的一部分也不会接触到易于因翳影而发生问题的感光体31b及转印辊31d上的第一端部区域(只要传送位置不大幅错位就不会接触到第一端部区域),因此通过记录纸的错位,感光体31b上的翳影部分转印到记录纸上,而不会发生打印问题。这样一来,可以减少现有技术中的因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
进一步,在第二张记录纸正面的转印步骤中,记录纸在感光体31b和转印辊31d之间通过,因此第二张记录纸的正面的转印步骤后的感光体31b及转印辊31d变为已被除电的状态。其结果是,感光体31b的表面电位,如图4(c)的实线所示,在感光体整体上基本恒定。因此,在第二张记录纸反面的转印步骤中,不会产生因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进一步,在进行对第三张以后的记录纸的打印时,也如上述说明一样,可通过改变记录纸的传送位置,降低因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
—其他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具有扫描功能、打印功能、复印功能的复合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适用于具有各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的图像形成设备、及其他图像形成设备中。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对于具有双面打印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用切换部件(移位功能)对正面打印时的通纸位置和反面打印时的通纸位置进行改变,可缩小图像载体的表面电位变高的区域,减小翳影发生的区域。因此在进行第二张以后的记录介质的记录时,即使在该记录介质的上述传送位置上产生细小的错位的情况下,也可抑制记录介质接触到图像载体上的发生翳影的区域,从而可防止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因翳影引起的打印问题,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此外,本发明只要不脱离其精神及主要特征,能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从各方面而言仅是单纯的示例,不得作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范围如权利要求所示,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约束。并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均等范围内的变形、改变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并且,本申请请求基于2003所4月1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3-107939号公报的优先权。因此其所有内容均组合到本申请中。
本发明不限于复印机、打印机、传真装置等,可适用于可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双面打印功能,在传送记录介质、并将图像载体上形成的图像记录到该记录介质的第一面上后,将该记录介质再次传送到上述图像载体,对该记录介质中与上述第一面不同的第二面,记录上述图像载体上形成的图像,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切换部件,进行切换,以使将图像记录到上述记录介质时的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在将图像记录到上述第一面时、和将图像记录到上述第二面时,在与记录介质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图像记录到上述记录介质的上述第一面或第二面的任意一个面上时的上述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被设定在上述图像载体中的记录介质的通纸基准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排纸部,用于排出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上述切换部件,被设置在该排纸部上,具有使排出的记录介质的排出位置不同的偏移功能,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时的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通过上述切换部件的偏移功能而被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将图像信息写入到上述图像载体上的光学单元,上述光学单元,在将图像信息写入到上述图像载体上时,分别设定用于将图像记录到上述记录介质的上述第一面上的图像信息写入点、及用于将图像记录到上述记录介质的上述第二面上的图像信息写入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单元,具有对将图像信息写入到上述图像载体上的时序进行设定的写入时序检测传感器,上述写入点,通过改变来自上述写入时序检测传感器的写入时序而设定。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被设定在以下各机构的可动作区域中配置在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中的多个传送辊、上述图像载体、定影机构、转印机构、及配置在上述图像载体周边的显影机构、各种带电机构、清洁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记录介质的传送位置被切换,以使在将图像记录到上述第一面时、及将图像记录到上述第二面时处于不同的位置,且满足下述关系式(上述传送位置的改变距离)<[(上述图像载体的宽)-(用于打印的最大记录介质的宽)]/2。
全文摘要
在复合机的主传送路径的下游端部配置排出单元,并使该排出单元具有移位机构;通过移位功能改变正面打印时相对于感光鼓的通纸位置、以及反面打印时相对于感光鼓的通纸位置,从而缩小感光鼓的表面电位变高的区域,减少发生翳影的区域;这样一来,在对第2张之后进行记录时,在记录纸的传送位置上即使发生细小的错位,也可抑制该记录纸接触到感光鼓上的翳影区域,防止出现打印问题。
文档编号G03G21/00GK1771468SQ20048000969
公开日2006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1日
发明者村上进, 富依稔, 岩仓良惠, 泉英志, 成清隆久, 仲野久仁昭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