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线、发光装置、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544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束线、发光装置、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诸如电装置、机动车辆等的各种设备中用于互连彼此以一定距离排列的电构件的束线(wire harness),以及适合于利用束线提供交流电力的发光装置、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束线经常用在作为电装置的发光装置、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以及诸如机动车辆等的各种设备中。束线用来互连以物理上彼此分离的状态排列的电装置、电部件或电模块(下文中统称为电构件),从而在这些电构件之间交换电信号或电力。即,束线包括一组一根或多根具有预定的长度、弯曲形状等的线。束线缩短了在上述各种装置的制造期间用于将电构件彼此连接的时间,防止了错误的布线,并且使布线路径安排均匀化以提高产品质量。
具体而言,在电装置领域中,近来有液晶显示装置快速普及到一般家庭的趋势。这种非自发光显示装置使用背光装置,背光装置通过利用作为光源的冷阴极荧光管来提供背光单元(发光单元)并通过由导电材料制成的被复线(covered wire)互连发光单元与用于驱动发光单元的驱动和控制单元而形成。另外,因为冷阴极荧光管的发光效率好,以比商用电源的频率高的频率被驱动的冷阴极荧光管已进入实用,作为用于照明的发光装置。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具有发光单元与驱动和控制单元的背光装置以及用于照明的发光装置利用几十kHz的交流电力来点亮冷阴极荧光管。已经积极研究了例如下面的技术通过导电材料线从一个冷阴极荧光管驱动装置向多个冷阴极荧光管提供电力的技术(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2-303848,下文中称为专利文献1)和利用用于机壳的绝缘材料减少来自被复线的漏电流的技术(见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1-255527,下文中称为专利文献2)。
在机动车辆领域中,使用同步电机的电动车辆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在该领域中,可能需要用于连接同步电机和控制单元的被复线,流经被复线的电流是交流电流,并且如同在上述的用于照明的发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装置中一样,发生了漏电流。

发明内容
希望在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装置中使用束线以提高量产率。另一方面,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的屏幕已变得越来越大,背光装置也因而变得更大,并且用于驱动冷阴极荧光管的功率也增大。另外,如下的模式已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其中一个逆变器电路(驱动和控制单元)顺序驱动多个冷阴极荧光管或者同时驱动多个冷阴极荧光管,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结果,与一个冷阴极荧光管被一个逆变器电路驱动的情形相比,束线变得更长。在用于照明的发光装置中,冷阴极荧光管和驱动电源单元彼此分离一定距离,以提高设计自由度。在机动车辆领域中,驱动电源单元和以交流电力运行的同步电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因为使用了所谓的轮内电机(in-wheel motor)。在任一情形中,用于将驱动电源单元和负载电路彼此连接的束线趋向于变得更长。
在这种情形中,在过去用在电装置、机动车辆等中的束线(该束线仅通过沿布线路径形成被复线的束而制成)增加了流向导电材料机壳(例如铁或铝机箱)的漏电流的绝对量,从而使来自驱动和控制单元的电力无法高效到达诸如冷阴极荧光管等的负载电路。这例如引起了发光效率的降低或者背光装置中驱动和控制单元尺寸的增大,并进一步引起了不必要的装置功耗的增加。使用如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用于机壳的绝缘材料可以减少漏电流,但是需要克服诸如机壳强度和应对不希望的电磁辐射等方面的问题。另外,随着功率的增加和交流电力频率的提升,用于照明的发光装置和电动车辆具有类似的问题要解决。
考虑到上述问题,希望提供一种引起少量的交流电力泄漏并且适合于提供交流电力的束线,以及利用该束线提供交流电力的发光装置、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束线,包括被配置以将电构件彼此相连以进行电导通的导电构件;被配置以包围并覆盖导电构件的覆盖构件,该覆盖构件由第一绝缘材料制成;以及被配置以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覆盖构件的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由第二绝缘材料制成。
在该束线中,导电构件将电构件彼此相连以进行电导通。由第一绝缘材料制成的覆盖构件包围并覆盖导电构件。保持构件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覆盖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装置,包括被配置以提供交流电力的驱动电源单元;具有被提供以交流电力的冷阴极荧光管和用于保持冷阴极荧光管的机壳的发光单元;以及被绝缘材料覆盖的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将驱动电源单元和冷阴极荧光管彼此相连以进行电导通,并且该导电构件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并沿机壳放置;其中保持构件抑制了交流电力的泄漏。
在该发光装置中,驱动电源单元和发光单元通过导电构件彼此相连,从而来自驱动电源单元的交流电力使得发光单元的冷阴极荧光管发光。导电构件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从而抑制了交流电力的泄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从图像显示面的背面发光的背光装置,该背光装置包括被配置以提供交流电力的驱动电源单元;具有被提供以交流电力的冷阴极荧光管和用于保持冷阴极荧光管的机壳的发光单元;以及被绝缘材料覆盖的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将驱动电源单元和冷阴极荧光管彼此相连以进行电导通,并且该导电构件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并沿机壳放置;其中保持构件抑制了交流电力的泄漏。
该背光装置从图像显示面的背面发光,并且充当背光装置。驱动电源单元和发光单元通过导电构件彼此相连,从而来自驱动电源单元的交流电力使得发光单元的冷阴极荧光管发光。导电构件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从而抑制了交流电力的泄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被配置以根据视频信号生成驱动信号并驱动液晶面板的面板驱动单元;具有用于从液晶面板的图像显示面的背面发光的冷阴极荧光管的发光单元;以及被配置以向发光单元提供交流电力的驱动电源单元;其中,提供了一种包括导电构件、覆盖构件和保持构件的束线,其中覆盖构件被配置以包围并覆盖导电构件,并且覆盖构件由第一绝缘材料形成,保持构件被放置以便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覆盖构件,并且保持构件由第二绝缘材料形成,并且驱动电源单元和发光单元通过形成束线的导电构件彼此相连。
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面板驱动单元、发光单元和驱动电源单元。驱动电源单元和发光单元通过束线彼此相连,该束线包括导电构件、覆盖构件和保持构件,该覆盖构件被配置以包围并覆盖导电构件,并且覆盖构件由第一绝缘材料形成,该保持构件被配置以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覆盖构件,并且保持构件由第二绝缘材料形成。从而抑制了交流电力的泄漏。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引起少量的交流电力泄漏的束线,以及利用该束线提供交流电力的发光装置、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图1A和图1B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外部视图;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框图;图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和控制单元;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驱动和控制电路的电路示例;图5A至图5C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束线;
图6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的示图;图7是示出了对比示例中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的示图;图8A至图8C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束线;图9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的示图;图10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的示图;图11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的示图;图12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的示图;图13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的示图;图14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的示图;图15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使用束线的背光装置的示图;图16是示出了在根据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构成部分的排列的示图;以及图17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优选实施例。参考图1A和图1B以及图2,首先对普通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参考图3,对由驱动和控制单元以及冷阴极荧光管的主要部件形成的背光装置进行说明,驱动和控制单元用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并且在实施例中用作驱动电源单元的一个示例,冷阴极荧光管在实施例中用作负载电路的一个示例。图4中示出了驱动和控制单元的驱动和控制电路的另一实施例,将参考图4对其进行说明。参考图5A至图5C,将对束线的结构和效果进行说明。然后,参考图6,将对根据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进行说明。参考图7,将对根据对比示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线的连接进行说明。图8A至图8C示出了根据其他实施例的束线。参考图9至图14,将对根据各种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模式进行说明,并将对背光装置进行说明。参考图15和图16,将对根据各种实施例在驱动和控制单元与发光单元之间使用束线的连接模式进行说明,并将对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参考图17,将对使用束线并且专用于发光的发光装置进行说明。
(液晶显示装置的说明)首先,参考图1A和图1B的外部视图以及图2的框图,将对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A的立体图是当从下方倾斜观看作为液晶面板22(见图2)的前表面一侧(视频观看面一侧)的液晶面板显示面61时,液晶显示装置的外部视图。图1B的立体图是当从上方倾斜观看作为液晶面板显示面61的相反一侧的表面的背表面一侧(不是视频观看面一侧的那一侧)时,液晶显示装置的外部视图。
液晶面板显示面61和机箱63固定到机壳62,并且被机壳62保持,机壳62被布置使得包围四个侧面,即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在机箱63上,位于液晶显示装置两侧端部上的包括平衡线圈单元64a和平衡线圈单元64b在内的主电路(将在后面描述)分别经由塑料夹座被图1B中所示的弹簧构件65a至65d等固定。机箱63由导电的铁或铝制成。
多个冷阴极荧光管,例如22个冷阴极荧光管(未在图中示出),排列在液晶面板显示面61的背面一侧和机箱63之间。冷阴极荧光管具有窄长的圆柱形状。冷阴极荧光管沿液晶面板显示面61的纵向方向(图1的纸面的横向方向)彼此平行地排列,从而与机壳62的纵向方向平行。每个冷阴极荧光管在其两个端部都有电极。排列在多个冷阴极荧光管中每一个的两端上的相应电极被提供以来自平衡线圈单元64a和平衡线圈单元64b中每个的电力。因而,平衡线圈单元64a和平衡线圈单元64b排列在每个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极附近,以便使在冷阴极荧光管中流动的电流均一。平衡线圈单元64a和平衡线圈单元64b利用从驱动电源单元延伸了长距离的束线被提供以电力。对于厚度减小的液晶显示装置,束线被布置于由铁或铝制成的机箱63附近。这将在后面结合图15和图16详细描述。
图2是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20的框图。视频信号从液晶显示装置20中的视频端子tv输入。视频信号被提供给面板驱动单元21。面板驱动单元21对输入视频信号执行必要的视频信号处理,从而生成驱动液晶面板22的驱动信号,以便基于输入视频信号显示图像。液晶面板22根据在面板驱动单元21中这样生成的驱动信号执行操作,以根据视频信号显示图像。然而,该图像肉眼是不可见的。
发光单元23具有作为光源的冷阴极荧光管。发光单元23由驱动和控制单元5驱动,以用作光源。光从背面(与图像观看面相反侧的面)发射,从而,与视频信号相对应的图像可以在液晶面板22的图像观看面上被肉眼看见。驱动和控制单元5以及面板驱动单元21由控制单元24共同控制,以便以协调的方式工作。
作为驱动冷阴极荧光管的驱动和控制单元5的原理图,图3示出了驱动和控制单元5,其具有用于驱动一个冷阴极荧光管10的驱动和控制电路15作为主要部件。驱动和控制电路15包括振荡和驱动电路6、晶体管Q1和晶体管Q2。振荡和驱动电路6驱动晶体管Q1和晶体管Q2的基极。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到直流电压正电极侧Vin+,直流电压从该正电极侧提供到驱动和控制单元5。晶体管Q1的发射极连接到晶体管Q2的集电极。晶体管Q2的发射极连接到直流电压负电极侧Vin-。为了减少晶体管Q1和晶体管Q2中的损耗,晶体管Q1和晶体管Q2被控制为交替重复两个状态,即,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当晶体管Q1导通时,晶体管Q2截止。当晶体管Q1截止时,晶体管Q2导通。在晶体管Q1的发射极和晶体管Q2的集电极的节点处发生方波电压。
方波电压经由电容器C1被施加到冷阴极荧光管10的电极Dm1和电极Dm2。电容器C1用来以与电容器C1所保持的中点电位相对应的电压,将电极Dm1和电极Dm2的电位幅度改变为相同的正电平和负电平。
尽管完全可以利用该方波电压来驱动冷阴极荧光管,但是本实施例利用谐振电路将要被提供给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变换为正弦波,以减少不希望的辐射。图4示出了使用谐振电路的驱动和控制单元105。可以使用图6中所示的由变压器TR和电容器C1形成的谐振电路,这将在后面描述。
下面将对图4中所示的使用谐振电路的驱动和控制单元105进行说明。驱动和控制单元105通过将电流谐振变换器连接在有源滤波器的后级来形成。驱动和控制单元105具有所谓的宽范围能力,其能够处理AC100V系统和AC 200V系统的交流输入电压。有源滤波器的添加用于提高功率因数。电流谐振变换器采用了外部激励半桥耦合系统的配置。
在驱动和控制单元105中,通过连接两个共模扼流圈CMC和三个跨接电容器CL而形成的共模噪声滤波器被连接到商用交流电源AC,连接模式如图4所示。桥式整流电路Di被连接在共模噪声滤波器的后级。桥式整流电路Di的整流输出线与常模噪声滤波器125相连,常模噪声滤波器125是通过将一个扼流圈LN和两个滤波电容器CN相连而形成的,如图所示。常模噪声滤波器125的正输出端子经由电感器LPC和快速恢复型整流二极管D20的串联连接,被连接到平滑电容器Ci的正电极端子。由电容器Csn和电阻Rsn形成的RC缓冲电路与整流二极管D20并联连接。
具有体二极管D103的MOS-FET被选为开关元件Q3。开关元件Q3、电感器LPC、整流二极管D20和平滑电容器Ci形成了升压型开关稳压器,并且形成了用于改善功率因数的有源滤波器的主要部分。功率因数和输出电压控制电路120是用于控制有源滤波器的操作以执行功率因数改善以便使功率因数接近1的集成电路(IC)。功率因数和输出电压控制电路120包括例如乘法器、除法器、误差电压放大器、PWM控制电路和用于输出用于对开关元件进行开关驱动的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
通过利用分压电阻R5和R6对平滑电容器Ci两端的电压(经整流和平滑的电压Ei)分压而获得的电压值被输入到功率因数和输出电压控制电路120的端子T1。与流经桥式整流电路Di的电流相对应的信号经由电阻R4被从插入在开关元件Q3的源极和初级侧地之间的电阻R3的节点输入到端子T2。另外,从全波整流得到的脉动电流电压(该电压在桥式整流电路Di的输出端获得)被电阻R7和电阻R8分压,随后被输入到端子T4。功率因数和输出电压控制电路120执行控制,以便将通过利用分压电阻R5和R6对平滑电容器Ci两端的电压分压而获得的电压值维持在预定值,从而使电压恒定,并将通过利用电阻R7和电阻R8对脉动电流电压分压而获得的电压均衡为经由电阻R4输入到端子T2的电压,从而使功率因数接近1。另外,驱动和控制单元105中用于向功率因数和输出电压控制电路120提供电力的电源单元和用于向振荡和驱动电路(将在后面描述)提供电力的电源单元未在图4中示出。
在上述有源滤波器后级的电流谐振变换器中,由两个MOS-FET形成的开关元件Q101和开关元件Q102通过半桥连接相连,并且与平滑电容器Ci并联连接,如图4所示。即,形成了半桥耦合型的电流谐振变换器。这种情况下的电流谐振变换器是外部激励的。当开关元件Q101和开关元件Q102关断时,体二极管D101和体二极管D102各自形成了用于通过反向电流的路径。振荡和驱动电路102以必要的切换频率,以开关元件Q101和开关元件Q102被交替导通/关断的定时,对开关元件Q101和开关元件Q102进行开关驱动。
变换器变压器PIT被提供以将通过开关元件Q101和开关元件Q102获得的开关输出从初级侧传输到次级侧。变换器变压器PIT的初级绕组N1的一个端部经由串联谐振电容器C101连接到开关元件Q101和开关元件Q102的节点。变换器变压器PIT的初级绕组N1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到初级侧地。串联谐振电容器C101的电容和初级绕组N1两端出现的漏电感形成了串联谐振电路。串联谐振电路通过被提供以开关输出而执行谐振操作。电容器Cp1形成部分电压谐振电路,以减少开关元件Q101和开关元件Q102中的损耗。
次级绕组N2缠绕在变换器变压器PIT的次级侧上。从次级绕组N2获得了与谐振操作相对应的正弦波形式的电压。适当选择初级绕组N1和次级绕组N2之间的匝数比提供了冷阴极荧光管10的电极Dm1和Dm2之间的期望的电压。电容器C1将切断DC分量。然而,由于没有直流电压被传输到次级绕组N2,因此次级绕组N2可以直接连接到电极Dm1和Dm2,而无需提供电容器C1。
(束线的说明)图5A至图5C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束线。图5A至图5C是从其端接侧来看束线的图。图5A中所示的束线1包括一个导电构件1c。该束线1包括导电构件1c、用于包围和覆盖导电构件1c的覆盖构件1b(覆盖构件1b由绝缘材料制成)以及用于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覆盖构件1b的保持构件1a(保持构件1a由绝缘材料制成)。保持构件1a的外直径由距离D1表示,保持构件1a的绝缘材料的厚度由距离D2表示,覆盖构件1b的直径由距离D3表示。
图5B中所示的束线2包括两个导电构件2c和3c。该束线2包括导电构件2c、用于包围和覆盖导电构件2c的覆盖构件2b(覆盖构件2b由绝缘材料制成)和用于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覆盖构件2b的保持构件2a(保持构件2a由绝缘材料制成),以及导电构件3c、用于包围和覆盖导电构件3c的覆盖构件3b(覆盖构件2b由绝缘材料制成)和用于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覆盖构件3b的保持构件3a(保持构件3a由绝缘材料制成)。保持构件2a和保持构件3a基本彼此紧密接触地排列,并且基本彼此平行。保持构件2a和保持构件3a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彼此紧密接触利用粘合剂等将保持构件2a和保持构件3a彼此绑定,利用绑定带将保持构件2a和保持构件3a彼此绑定在一起,或者预先将保持构件2a和保持构件3a彼此形成为一个整体。从导电构件2c的中心到导电构件3c的中心的距离由距离D4表示。
图5C中所示的束线3是通过给图5B中所示的束线2加上屏蔽3d而形成的。屏蔽3d是利用围绕保持构件2a和保持构件3a的网格形式或平面形式的导电材料形成的。屏蔽3d可以通过将带以网格形式或平面形式缠绕在束线2周围而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将束线2插入到屏蔽3d中而形成,屏蔽3d由预先制成的中空管形成。这样经屏蔽的束线3对于不希望的电磁辐射具有更好的特性。
上述束线1、束线2和束线3中的每一根根据情况具有预定长度,并且具有预定形状。当束线被安装在装置中时,该预定形状并不一定需要与最终形状相同,并且该预定形状包括有利于将束线安装到装置中的形状。用于将束线的两端容易地连接到电构件的安装构件(连接器)可以预先连接到这些束线。
在上述束线1、束线2和束线3中的每一根中,在覆盖构件和保持构件之间存在一个空间。该空间不仅有改善特性特征的效果(将在后面描述),还有使得可以在制造束线时,通过将覆盖构件所覆盖的导电构件(被复线)穿过保持构件的中空部分来形成这种束线的效果。
尽管图5A至图5C中所示的束线包括一个导电构件或两个导电构件,但是在束线具有三个或更多个导电构件时,也可以使用类似的结构。具有上述结构的束线可以防止对覆盖层造成破坏,因为被复线被保持在保持构件中。
下面将说明具有这种结构的束线的电特性。首先参考图5A,将对所有情况的公共特性进行说明。保持构件1a具有这样的强度,其使得即使当保持构件1a被安装到装置中时,保持构件1a也不会产生大的变形。从而,束线1的截面形状几乎不改变。因此,作为保持构件1a外直径的距离D1、作为保持构件1a的绝缘材料厚度的距离D2和作为覆盖构件1b外直径的距离D3保持基本恒定的值。由于保持构件1a被放置在装置(例如由铁或铝制成的机箱63(见图11))的导电材料机壳的附近,因此在导电构件1c和导电材料机壳之间产生了电容。
下面将对距离D1、距离D2和距离D3与电容大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作为覆盖构件1b外直径的距离D3由流经导电构件1c的电流和施加到导电构件1c的电压的大小确定。在本实施例中,距离D3是2.7mm(毫米)的直径。本申请的发明人关注到这样的事实当在作为覆盖构件1b外直径的距离D3固定在2.7mm直径的情况下,作为保持构件1a外直径的距离D1和作为保持构件1a的绝缘材料厚度的距离D2不同地变化,并且从驱动和控制单元输出恒定电力时,在荧光显示管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根据距离D1和D2两者的大小而改变。发明人通过试验获得了距离D1、距离D2和距离D3之间的期望的关系。
(实施例)下面将描述实施例。图6是从图像显示面的背部发射光的背光装置的实施例。图6中所示的背光装置包括作为图2中所示的发光单元23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光单元23a的一部分、作为图3中所示的驱动和控制单元5的一个实施例的驱动和控制单元5a以及与图5A中所示的束线1具有类似结构的束线1A至1D。即,本实施例是从图像显示面的背部发射光的背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背光装置包括用作用于提供交流电力的驱动电源单元的驱动和控制单元5a;具有被提供以交流电力的冷阴极荧光管和保持冷阴极荧光管的机壳的发光单元23a;包括用作由绝缘材料覆盖的导电构件的束线1A至1D的束线,其中导电构件将驱动和控制单元5a与冷阴极荧光管彼此相连,以形成驱动和控制单元5a与冷阴极荧光管之间的电导通,导电构件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包围,并且沿机壳放置,保持构件抑制了交流电力的泄漏。
尽管在实施例中,发光单元23a是通过将22个冷阴极荧光管彼此平行地排列而形成的,但是图6只示出了两个冷阴极荧光管10和11,而没有示出另外20个冷阴极荧光管。
驱动和控制单元5a除了具有图3中所示的驱动和控制单元5之外,还具有变压器TR。变压器TR具有初级绕组N1和次级绕组N2。由于通过降低初级绕组N1和次级绕组N2之间的耦合度,提高了漏电感,因此漏电感和电容器C1的电容形成了谐振电路,从而在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N2处发生基本为正弦波的波形。这种正弦形式的电流流经束线1A至1D和图6中未示出的另外40根束线,以点亮冷阴极荧光管10和11以及图6中未示出的另外20个冷阴极荧光管。因此,与冷阴极荧光管被方波点亮的情形相比,减少了不希望的电磁辐射。驱动和控制电路15被提供以例如为300V(伏特)的交流电压。通过大约调整变压器TR的初级绕组N1和次级绕组N2之间的匝数比,次级绕组N2提供了700V(RMS值)。
尽管图3中所示的驱动和控制电路15被用作驱动和控制单元5a中的驱动和控制电路,但是也可使用图4中所示的使用谐振电路的驱动和控制电路105。这种情况下,放置在驱动和控制电路105中的变换器变压器PIT可用来替代变压器TR,并且包括连接到图6中的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N2的束线1A至1D在内的44根束线中的每一根都连接到变换器变压器PIT的次级绕组N102。从而,可以驱动包括冷阴极荧光管10和冷阴极荧光管11在内的22个冷阴极荧光管。当使用驱动和控制电路105时,不一定需要提供电容器C1。在下面图7、图9和图15的每个实施例中,驱动和控制电路105可用来替代驱动和控制电路15。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由于变换器变压器PIT阻止了DC分量被传输到次级侧,因此不一定需要提供电容器C1。
束线1A、束线1B、束线1C和束线1D中的每一根与图5A中所示的束线1具有相同结构。尽管使用了具有相同结构的44根束线,但是图6只示出了4根束线,而没有示出另外40根束线。另外,束线1A至1D和另外40根束线不具有相同长度,而是预先被切割成预定长度。使用这种束线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液晶显示装置,并且提高量产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44根束线的长度的平均值是750mm,这比为每个冷阴极荧光管提供驱动和控制电路并且将驱动和控制电路与冷阴极荧光管彼此相连的情形(未示出)中的100mm要长。另外,可以通过利用绑定带将右侧的22根束线(包括束线1A和束线1B)绑定在一起,并利用绑定带将左侧的22根束线(包括束线1C和束线1D)绑定在一起,并且将右侧的22根束线和左侧的22根束线形成为预定形状,来将44根束线成组为较大的束线。然而,本实施例中44根束线是彼此独立的。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作为覆盖构件1b外直径的距离D3是2.7mm(毫米),作为保持构件1a外直径的距离D1是4mm,作为保持构件1a的绝缘材料厚度的距离D2是0.5mm。这种情况下在22个冷阴极荧光管中流动的电流大小的平均值是5.859mA(毫安RMS值)。另外,聚乙烯被用作保持构件的绝缘材料。
(对比示例)图7示出了用于与本实施例比较的对比示例。在对比示例中,与本实施例不同,驱动和控制单元5a与排列在发光单元23中的冷阴极荧光管之间的连线是由没有保持构件1a的束线执行的,即,由通过将覆盖构件1b放置于导电构件1c周围而形成的被复线执行的。在图6中,通过将覆盖构件1b放置于导电构件1c周围而形成的相应的被复线由标号50A、标号50B、标号50C和标号50D标识。当使用与距离D3被设为2.7mm(毫米)直径的实施例具有完全相同结构和相同长度的被复线时,在22个冷阴极荧光管中流动的电流大小的平均值是5.446mA(毫安RMS值)。
由于冷阴极荧光管的亮度正比于在冷阴极荧光管中流动的电流,因此有必要补偿漏电流,以使冷阴极荧光管具有预定亮度。在上述示例中,观察到在没有保持构件1a的情况下束线中的漏电流有7%的增加,这种增加等同于上述电源单元的电源变换效率的7%的减少。因而,为了补偿该减少,与使用具有保持构件1a的束线的情形相比,提供给束线的电力需要增加7%。相反地,使用具有保持构件1a的束线等同于电源变换效率的7%的增加。
从而,当从驱动和控制单元5a提供相同电力时,具有保持构件1a的束线比起没有保持构件1a的束线,可以向冷阴极荧光管发送更高的电流,从而允许更有效的使用提供自驱动和控制单元5a的电力。结果,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电源效率,并且节省了电力。
(实施例和对比示例中的漏电流之间的差异)本申请的发明人假设在束线具有保持构件1a时产生这种电力减小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来自束线的漏电流的大小。即,认为不是所有的提供自驱动和控制单元5a的电力都到达了冷阴极荧光管,因为图6所示的束线1A等或图7所示的束线50A等中的每一根与由铁或铝制成的机箱之间的电容,以及诸如束线1A等的束线之间的电容,或诸如束线50A等的束线之间的电容,引起了提供自驱动和控制单元5a的电力泄漏作为漏电流。结果,到达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大小减小。
即,来自图6中所示的束线1A的漏电流和来自图7中所示的束线50A的漏电流都随着施加到束线的电压变高而增大,随着束线的长度变长而增大,并随着束线变得离金属机箱更近而增大。例如,当施加到束线的电压是约700V的正弦波电压,束线的长度是几十cm(厘米)到约1m,并且束线通过粘合剂、粘胶带等紧密地粘附在金属机箱上时,来自束线1A的漏电流的大小和来自束线50A的漏电流的大小之间的差异不可以被忽略。在屏幕尺寸增大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减小的情况下,漏电流增大的趋势加大。
首先将对引起漏电流发生的电容进行说明。图6和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实际存在的这些电容的一部分。在图6中,电容CAN是束线1A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电容CBN是束线1B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电容CCN是束线1C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电容CDN是束线1D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在另外40根束线中的每一根和铁或铝机箱之间也存在电容。然而,另外40根束线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未在图6中示出。
电容CABN是存在于束线1A和束线1B之间的电容。电容CCDN是存在于束线1C和束线1D之间的电容。另外,在彼此平行延伸的另外40根束线之间也存在电容,但未在图6中示出。另外,在束线1A和束线1C或束线1D之间以及在束线1B和束线1C或束线1D之间也存在电容。但是,由于束线1A和束线1B与束线1C和束线1D分离放置,并且束线1A和束线1B向右方向延伸而束线1C和束线1D向左方向延伸,因此向右方向延伸的束线和向左方向延伸的束线之间的电容是不必考虑的小值。
在图7中,电容CA是线50A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电容CB是线50B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电容CC是线50C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电容CD是线50D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在另外40根束线中的每一根和铁或铝机箱之间也存在电容。然而,另外40根束线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未在图7中示出。
电容CAB是存在于线50A和线50B之间的电容。电容CCD是存在于线50C和线50D之间的电容。另外,在彼此平行延伸的另外40根束线之间也存在电容,但未在图7中示出。另外,在线50A和线50C或线50D之间以及在线50B和线50C或线50D之间也存在电容。但是,由于线50A和线50B与线50C和线50D分离放置,并且线50A和线50B向右方向延伸而线50C和线50D向左方向延伸,因此向右方向延伸的线和向左方向延伸的线之间的电容是不必考虑的小值。
另外,尽管上述电容在图6和图7的每一个中由一个电容器等同表示,但是电容实际上是分布的电容。在距离D1、距离D2和距离D3中的每一个都固定的情形中,当铁或铝机箱与保持构件1a彼此接触,并且保持构件1a夹在铁或铝机箱和覆盖构件1b之间时,导电构件1c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最高。另一方面,当导电构件1c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空间最大时,导电构件1c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最低。
从而,电容大小不仅依赖于距离D1、距离D2和距离D3,还依赖于覆盖构件1b(即导电构件1c)是如何放置在保持构件1a中的。在使每根束线的导电构件1c和铁或铝机箱最小化的期望配置中,导电构件1c被粘贴到保持构件1a的一个壁面上,并且粘贴了导电构件1c的表面被放置在与铁或铝机箱尽可能远的距离处。然而,为了采用这一结构,可能要求对粘贴和方向进行管理,从而导致量产率较差。作为另一种配置形式,考虑这样的情形以绝缘材料(电介质材料)填充空间,以将导电构件1c放置在保持构件1a的一侧上。然而,这种情况下,具有高的相对介电常数的电介质材料反过来增大了电容。另一方面,因为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基本是1,所以在保持构件1a内部形成的充有空气的空间防止了电容的增大。
基于上述观点,发明人发现对距离D1、距离D2和距离D3的范围有某些限制,以发挥减小漏电流的期望效果。具体而言,当与距离D3相比距离D1太大时,导电构件1c与保持构件1a的底面(在重力方向上最低位置处的表面)相接触,从而可能无法发挥出漏电流减小效应。当与距离D1相比距离D2太大时,即当其厚度由距离D2表示的保持构件1a的壁厚太大时,电介质材料增大了电容,从而相反地增大了漏电流值。从而,用于保持构件1a的材料理想地是具有低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并且用于保持构件1a的材料需要是柔性的,以便作为装置中的束线被布线,同时保持作为保持构件的硬度,即硬度程度能够在保持构件被例如绑定带绑定时抵抗挤压力。因此,聚乙烯被用作保持构件。
作为由保持构件1a外圆周包围的横截面面积的保持构件外圆周内面积和作为由聚乙烯形成的保持构件的横截面面积的保持构件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率有必要在预定范围之内(在第一预定范围内)。另外,作为由保持构件1a的内圆周包围的横截面面积的保持构件空间面积和作为由覆盖构件1b的外圆周包围的横截面面积的覆盖构件外圆周内面积之间的比率有必要在预定范围之内(在第二预定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保持构件外圆周内面积、保持构件横截面面积、保持构件空间面积和覆盖构件外圆周内面积中的每一个都是具有圆形的平面的面积。因此,上述比率可由直径比表示。具体而言,当距离D1和距离D2之间的比率在在预定范围内(在第一预定范围内),并且作为距离D1和距离D2之间的差的距离与距离D3之间的比率在在预定范围内(在第二预定范围内)时,束线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减小了,并且获得了有利的漏电流减小的效应。
这两个预定范围(第一预定范围和第二预定范围)是可以从利用例如漏电流量作为评价标准的试验值获得的值。另外,在图6所示的束线之间的电容CABN和电容CCDN以及在图7所示的线之间的电容CAB和电容CCD的动作将在后面描述。在图5B所示的束线2的情形中,束线之间的电容大小和线之间的电容大小依赖于作为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之间距离的距离D4的大小而不同。
图8A是沿束线31的纵向方向截取的束线31的截面图。在图8A中,导电构件1c和覆盖构件1b弯曲,同时随机地与保持构件1a的内圆周表面相接触。这种情况下,束线31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可被认为是当导电构件1c穿过保持构件1a的中心时的平均电容,该电容的增加量与导电构件1c的长度增加相对应,导电构件1c的长度增加与弯曲相对应。即,通过保持构件1a的效果,束线31可被认为实现了等同于对线进行布线的效果,从而使线在空间中浮动,同时维持到铁或铝机箱的一定距离。
为了获得这种效果,考虑使覆盖构件1b的长度比保持构件1a的长度长。这样,覆盖构件1b的外表面在弯曲的情况下与保持构件1a的内表面相接触。结果,可以实现这样一种束线在束线和铁或铝机箱之间具有较小电容。
基于这种原理形成的另一种束线是图8B中所示的束线32。束线32是对图5B中所示的束线2的改进。束线32具有分别在保持构件2a和保持构件3a中弯曲的覆盖构件2b和覆盖构件3b。另外,可以形成图8C中所示的具有四个导电构件的束线34。束线34具有在相应保持构件内部弯曲的覆盖构件。尽管图8C示出了具有四个导电构件的束线34的示例,但是对导电构件的数目并没有技术上的限制,也可以形成具有更大数目的导电构件的束线。
(使用束线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其他优选实施例)参考图9至图16,将对使用上述束线的背光装置的其他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至图16中的每一副图都示出了发光单元、驱动和控制单元、将发光单元与驱动和控制单元彼此相连的束线,而没有示出其他部分,因为其他部分与图2中的类似。
图9示出了这样的发光单元以及驱动和控制单元当放置在发光单元23b中的冷阴极荧光管10在纵向方向上较长时,其产生了大大减小漏电流的效果。图9中的标号(1b,1c)表示图5A中所示的束线1的覆盖构件1b和导电构件1c,覆盖构件1b和导电构件1c未在图9中示出。在图9中,冷阴极荧光管10的一个电极端子通过相对短的连接线被连接到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的一个端子,而冷阴极荧光管10的另一个电极端子通过长束线1被连接到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的另一端子。由于束线1的导电构件1c和铁或铝机箱之间的电容小,如上所述,因此即使束线1长,漏电流量也可以被减小到一个小量。当图8A中所示的束线31被用来替代束线1时,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
图10示出了这样的发光单元以及驱动和控制单元5a当放置在发光单元23b中的冷阴极荧光管10在纵向方向上长时,其产生了大大减小漏电流的效果,还减小了不希望的电磁辐射。图10中的标号(2b,2c)和标号(3b,3c)表示图5B中所示的束线2的覆盖构件2b和导电构件2c以及覆盖构件3b和导电构件3c,覆盖构件2b和导电构件2c以及覆盖构件3b和导电构件3c未在图10中示出。其电极端子被放置在纵向方向上的两端的冷阴极荧光管10的每个电极端子通过相对短的连接线被连接到具有相同结构并具有漏电感的变压器TRa和变压器TRb的次级绕组N2的一个端子。变压器TRa和变压器TRb的次级绕组N2的另一端子接地。变压器TRa和变压器TRb以与上述变压器TR类似的方式动作。变压器TRa和变压器TRb的漏电感与电容器C1形成了谐振电路。正弦波电压被施加到冷阴极荧光管10的每个电极。变压器TRa和变压器TRb的绕组极性被选择使得施加到相应电极的电压V1和电压V2是相反极性。
变压器TRa与驱动和控制电路15彼此邻近的排列。变压器TRa的初级绕组N1通过短连接线被连接到驱动和控制电路15。另一方面,变压器TRb被放置在置于冷阴极荧光管10的纵向方向上的端面处的电极附近。因此,变压器TRb远离驱动和控制电路15,从而变压器TRb的初级绕组N1通过长束线2连接到驱动和控制电路15。即使当变压器TRb如此远离驱动和控制电路15时,也可以使从束线2流到铁或铝机箱的漏电流量较小。另外,通过将变压器TRb的次级绕组N2的匝数设为大于变压器TRb的初级绕组N1的匝数,可以降低施加到束线2的电压,从而进一步减小漏电流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变压器TRb与冷阴极荧光管一起形成了负载电路。
在图10中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之间存在与图6中所示的电容CABN类似的电容。漏电流经由电容流动。由线之间的电容引起的漏电流的大小依赖于施加到彼此相邻的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的电压之间的差而不同,并且不希望的电磁辐射的量依赖于流经彼此相邻的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的电流方向而不同。
由于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中的每一个的一端连接到变压器TRb的初级绕组,因此相反极性的电压被施加到彼此相邻的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并且电流沿相反方向流经彼此相邻的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至于电容,由于束线2中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之间的距离通过保持构件2a和保持构件3a,被等同地使得基本恒定,因此电容值正比于束线2的长度。由于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经由由保持构件2a和保持构件3a形成的空间彼此分离,因此与覆盖构件2b和覆盖构件3b彼此紧密接触的情形相比,减小了电容大小。
从而,与电容相对应的漏电流值比当覆盖构件2b和覆盖构件3b彼此紧密接触时的小。由于流经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的电流方向彼此相反,因此在电磁方面可以认为电磁辐射从短偶极子发生,并且可以减小不希望的电磁辐射量。另外,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束线32可用来替代束线2。另外,当在发光单元23中排列多个冷阴极荧光管10(例如22个冷阴极荧光管10)而不是一个冷阴极荧光管10时,相应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极可以彼此并联连接,从而使多个冷阴极荧光管可以同时发光。
图11示出了这样的发光单元以及驱动和控制单元当多个冷阴极荧光管被放置在发光单元23b中时,其产生了大大减小漏电流的效果。尽管图11中示出了两个冷阴极荧光管10和11,但是通过采用类似配置,在使用三个或更多个冷阴极荧光管的情形中可以获得类似效果。这种情况下,当形成束线的每导电构件的许可电流容量被设为每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容量时,可以通过形成具有一定数目导电构件的束线来适应任意数目的冷阴极荧光管,其中导电构件的数目对应于冷阴极荧光管的数目。
在图11中,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的一个端子连接到右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2c和右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3c,而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的另一端子连接到左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2c和左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3c。这种情况下,流经右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的电流方向相同,并且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处于同一电位,从而在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之间不产生电压。从而没有漏电流流经在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之间形成的电容,因而只有流向铁或铝机箱的分量构成漏电流。类似地,流经左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的电流方向相同,并且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处于同一电位,从而没有漏电流流经在左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2c和导电构件3c之间形成的电容。因而可以使漏电流量更小。
相比于图11,图12示出了具有与图11中所示相同配置的发光单元23a、具有与图6中所示相同配置的驱动和控制单元5a以及图5B中所示的束线2。在图12中,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的一个端子连接到右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2c和左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3c,而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的另一端子连接到右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3c和左侧的束线2的导电构件2c。从而,可以使流经彼此相邻的导电构件的电流方向与图10中彼此相反。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小不希望的辐射量,如上所述。另外,在图11和图12的每一个中,上述束线32可用来替代束线2。
在上述图6和图9至图12所示的每个背光装置中,用作用于生成交流电力的驱动电源单元的驱动和控制单元,以及用作被提供以交流电力的负载电路的发光单元,通过图5A或图5B中所示的具有导电构件和保持构件的束线彼此相连,并且这种束线抑制了来自导电构件的漏电流。在大量冷阴极荧光管被用在发光单元中的情形中,当这些冷阴极荧光管简单地如上所述彼此并联连接时,流经各个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可能在大小上不一致。这是因为从驱动和控制单元到各个冷阴极荧光管的路径长度彼此不同,从而来自将驱动和控制单元连接到各个冷阴极荧光管的导电构件的漏电流的大小彼此不同,并且还因为冷阴极荧光管自身的特性也是变化的。图13至图15示出了驱动和控制单元的配置,其可以防止流经这种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大小彼此不同,并且可以向各个冷阴极荧光管馈送均一的电流。图16示出了使用这种驱动和控制单元的背光装置。
图13中所示的驱动和控制单元5b使用平衡线圈Lb来使流经冷阴极荧光管10的电流In1和流经冷阴极荧光管11的电流In2一致。平衡线圈Lb也被称为共模扼流圈。当绕组NLb1的匝数等于绕组NLb2的匝数时,从端子Lbi流入的电流被分为从端子Lbo1流动的电流In1和从端子Lbo2流动的电流In2。平衡线圈Lb用来使电流In1的大小与电流In2的大小相等。具体而言,从绕组NLb1的绕组末端提取出电流In1,从绕组NLb2的绕组始端提取出电流In2。由于绕组NLb1和绕组NLb2彼此紧密地磁耦合,因此在每个绕组中出现根据电流In1和电流In2之间的差的电动势,并且反馈效应使得电流In1与电流In2相等。另外,触点C1b1和触点C1a1、触点C1b2和触点C1a2以及触点C2b和触点C2a是连接器的触点,并且被用于使驱动和控制单元5b可以与发光单元23a分离。
图14中所示的驱动和控制单元5c使用一组多个平衡线圈作为平衡线圈Lb,来将从端子Lbi流入的电流分为从端子Lbo1流动的电流In1、从端子Lbo2流动的电流In2、从端子Lbo3流动的电流In3和从端子Lbo4流动的电流In4。当绕组NLb1的匝数等于绕组NLb2的匝数,绕组NLb3的匝数等于绕组NLb4的匝数,且绕组NLb5的匝数等于绕组NLb6的匝数时,冷阴极荧光管10的电流In1的大小、冷阴极荧光管11的电流In2的大小、冷阴极荧光管12的电流In3的大小和冷阴极荧光管13的电流In4的大小都彼此相等。另外,触点C1b1和触点C1a1、触点C1b2和触点C1a2、触点C1b3和触点C1a3、触点C1b4和触点C1a4以及触点C2b和触点C2a是连接器的触点,并且被用于使驱动和控制单元5c可以与发光单元23a分离。
图15示出了图1A和图1B以及图2中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装置。驱动和控制单元5a中的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N2的一个端子经由连接器CNA连接到束线1f的导电构件。束线1f的导电构件经由连接器CNC连接到平衡线圈单元64a。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N2的另一端子经由连接器CNB连接到束线1g的导电构件。束线1g的导电构件经由连接器CND连接到平衡线圈单元64b。平衡线圈单元64a和发光单元23a经由连接器CN1a至CN22a彼此相连。平衡线圈单元64b和发光单元23a经由连接器CN1b至CN22b彼此相连。这种情况下,在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N2两端生成的电压是700V(伏特),并且作为较长束线的束线1g的长度是750mm(毫米)。由于这种高电压被施加到长束线,因此当过去的束线被用来替代束线1g时,漏电流的大小变得更高。
图15中所示的背光装置使用了两个平衡线圈单元,即平衡线圈单元64a和平衡线圈单元64b。然而,如图14所示,平衡单元可仅用在一个电极侧,并且在另一电极侧上的电极可以彼此直接相连,而不使用平衡单元。然而,如图15所示在两个电极侧上都提供平衡线圈可以提高流经各个冷阴极荧光管的均一性。
另外,如图10所示,两个变压器,即变压器TRa和变压器TRb可以具有如下配置变压器TRa的次级绕组N2连接到平衡线圈单元64a,变压器TRb的次级绕组N2连接到平衡线圈单元64b。这种情况下,变压器TRb被使得具有与变压器TRa相同的结构,并且放置在变压器TRa和变压器TRb中的每个次级绕组N2的匝数被使得大于放置在变压器TRa和变压器TRb中的每个初级绕组N1的匝数,从而降低了施加到作为较长束线的束线1g的电压值。从而可以进一步抑制漏电流。例如,当初级绕组N1的匝数为1而次级绕组N2的匝数为4时,施加到束线1g的电压可以减小到在不提供变压器TRb的情况下的电压的1/4。从而可以抑制漏电流。然而,由于使用了两个变压器,因此从减小装置尺寸的角度来看,本实施例中的使用束线1g来抑制漏电流的配置是有利的。
平衡线圈Lb1a至Lb21a排列在平衡线圈单元64a中,而平衡线圈Lb1b至Lb21b排列在平衡线圈单元64b中,以便使得流经排列在发光单元23a中的各个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相等。在除了平衡线圈Lb20a和平衡线圈Lb20b之外的每个平衡线圈中,形成平衡线圈的两个绕组的匝数彼此相等。在平衡线圈Lb20a和平衡线圈Lb20b中,两个冷阴极荧光管连接到一个绕组,并且八个冷阴极荧光管连接到另一个绕组。从而,假设这八个冷阴极荧光管连接到的绕组的匝数是1,而这两个冷阴极荧光管连接到的绕组的匝数是4。
图16示出了驱动和控制单元5a、平衡线圈单元64a、平衡线圈单元64b、束线1f、束线1g和冷阴极荧光管在机箱63上的排列(图16只示出了22个冷阴极荧光管中的冷阴极荧光管10和冷阴极荧光管11,而没有示出彼此平行排列的另外20个冷阴极荧光管)。这种情况下,束线1f和束线1g与图5A中所示的束线1具有相同结构。在图16所示的排列中,束线1f和束线1g被用于减小泄漏到由具有导电性的铁或铝制成的机箱63的电流,平衡线圈单元64a和平衡线圈单元64b被用于使流经各个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均一,从而使从各个冷阴极荧光管发射的光的亮度均一。
尽管未在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部分的排列的图16中示出,但是还排列了包括在面板驱动单元21(见图2)中的信号处理板和面板驱动电路板。面板驱动单元21作为整体占据了很大的板面积,并且面板驱动单元21处理比驱动和控制单元5a更高的频率。因此,优先考虑面板驱动单元21的排列位置。难以将驱动和控制单元5a放置在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极附近。必然地,束线1f和束线1g倾向于具有不一致的长度,并且束线1f和束线1g中的两者或其中之一倾向于长度增大。考虑这种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形,通过利用与图5A中所示的束线1具有相同结构的束线1f和束线1g而产生的漏电流减小效应是明显的。
图17图示了将图5A中所示的束线1和图5B中所示的束线2应用到发光装置的示例。所有与上述背光装置有关的实施例都可应用于该发光装置。发光装置的电路部分与图13中所示的类似。在图17所示的发光装置中,只提供了两个冷阴极荧光管,即冷阴极荧光管81a和冷阴极荧光管81b,来替代图13的发光单元23a中的冷阴极荧光管10和冷阴极荧光管11。束线2(未在图17中示出)将驱动和控制单元5b的端子Lbo1经由触点C1b1和触点C1a1连接到冷阴极荧光管81a的一个电极(未在图17中示出),并且还将驱动和控制单元5b的端子Lbo2经由触点C1b2和触点C1a2连接到冷阴极荧光管81b的一个电极(未在图17中示出)。束线1(未在图17中示出)将驱动和控制单元5b中的变压器TR的次级绕组N2经由触点C2b和触点C2a,连接到冷阴极荧光管81a的另一个电极(未在图17中示出)和冷阴极荧光管81b的另一个电极(未在图17中示出)。支撑构件83和灯罩82由具有中空部分的导电金属材料制成。连线是通过使束线1和束线2穿过支撑构件83和罩82的中空部分而形成的。
利用这种结构,用作用于提供交流电力的驱动电源单元的驱动和控制单元5b(该单元是附接到发光装置的基座的大的结构部分)与附接到发光装置的上部部分并且被提供以交流电力的冷阴极荧光管相距较长的距离。另外,由于作为保持冷阴极荧光管的机壳的罩82以及保持束线1和束线2的支撑构件83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因此束线1和束线2与这些金属材料之间的电容大。然而,可以减小来自束线1和束线2的漏电流,其中束线1和束线2具有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的导电构件。另外,放置在驱动和控制单元5b中的平衡线圈Lb可以向冷阴极荧光管81a和冷阴极荧光管81b馈送均一的电流。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赖于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这些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落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束线,包括导电构件,被配置以将电构件彼此相连以进行电导通;覆盖构件,被配置以包围和覆盖所述导电构件,所述覆盖构件由第一绝缘材料形成;以及保持构件,被配置以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所述覆盖构件,所述保持构件由第二绝缘材料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其中,作为由所述保持构件的外圆周包围的横截面面积的保持构件外圆周内面积和作为所述第二绝缘材料的横截面面积的保持构件横截面面积之间的比率在第一预定范围内,并且作为由所述保持构件的内圆周包围的横截面面积的保持构件空间面积和作为由所述覆盖构件的外圆周包围的横截面面积的覆盖构件外圆周内面积之间的比率在第二预定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具有基本彼此紧密接触并且基本彼此平行地排列的第一保持构件和第二保持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其中,所述覆盖构件弯曲,并且所述覆盖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保持构件的内表面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线,其中,通过所述导电构件彼此连接的电构件中的一个被连接到被配置以提供交流电力的驱动电源单元;另一个电构件被连接到被提供了所述交流电力的负载电路;并且所述保持构件抑制所述交流电力的泄漏。
6.一种发光装置,包括驱动电源单元,被配置以提供交流电力;发光单元,具有被提供了所述交流电力的冷阴极荧光管和用于保持所述冷阴极荧光管的机壳;以及被绝缘材料覆盖的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将所述驱动电源单元和所述冷阴极荧光管彼此相连以进行电导通,并且所述导电构件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并沿所述机壳放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抑制所述交流电力的泄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发光单元具有多个冷阴极荧光管,并且交流电力经由平衡线圈从所述驱动电源单元提供,所述平衡线圈用于使流经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均一。
8.一种用于从图像显示面的背面发光的背光装置,所述背光装置包括驱动电源单元,被配置以提供交流电力;发光单元,具有被提供了所述交流电力的冷阴极荧光管和用于保持所述冷阴极荧光管的机壳;以及被绝缘材料覆盖的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将所述驱动电源单元和所述冷阴极荧光管彼此相连以进行电导通,并且所述导电构件被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持构件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并沿所述机壳放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抑制所述交流电力的泄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提供了多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管,并且交流电力经由平衡线圈从所述驱动电源单元提供,所述平衡线圈用于使流经所述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均一。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面板驱动单元,被配置以根据视频信号生成驱动信号,并驱动所述液晶面板;发光单元,具有用于从所述液晶面板的图像显示面的背面发光的冷阴极荧光管;以及驱动电源单元,被配置以向所述发光单元提供交流电力;其中,提供了一种束线,包括导电构件、包围并覆盖所述导电构件的覆盖构件以及被放置使得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所述覆盖构件的保持构件,所述覆盖构件由第一绝缘材料形成,所述保持构件由第二绝缘材料形成,并且所述驱动电源单元和所述发光单元通过形成所述束线的所述导电构件而彼此相连。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束线的所述保持构件具有基本彼此紧密接触并且基本彼此平行地排列的第一保持构件和第二保持构件,并且施加到由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保持的第一导电构件和由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的第二导电构件的电压的极性方向彼此不同。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束线的所述保持构件具有基本彼此紧密接触并且基本彼此平行地排列的第一保持构件和第二保持构件,并且施加到由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保持的第一导电构件和由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的第二导电构件的电压的极性方向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提供了多个所述冷阴极荧光管,并且交流电力经由平衡线圈从所述驱动电源单元提供,所述平衡线圈用于使流经所述冷阴极荧光管的电流均一。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束线、发光装置、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束线包括被配置以将电构件彼此相连以进行电导通的导电构件;被配置以包围并覆盖导电构件的覆盖构件,覆盖构件由第一绝缘材料形成;以及被配置以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包围覆盖构件的保持构件,保持构件由第二绝缘材料形成。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912693SQ20061010935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0日
发明者角田诚一, 渥美浩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