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218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设置 其中的定影装置,尤其涉及使得对定影部件加压的加压部件的加压力可变的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使得定影辊,定影带,定影套 等定影部件和加压辊,加压带等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将记录介质运送 到该夹持部,对记录介质上的色调剂像进行定影,这样的定影装置得到广泛 应用。
并且,在这样的定影装置中,广泛使用使得对定影部件加压的加压部件
的加压力可变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l等中,在加压部件(加压辊)的轴部设置加压杆, 以便对定影部件(定影辊)进行加压。凸轮与加压杆嵌合,使用电机使得凸轮 回转,实现加压部件相对定影部件的接离。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等中,公开了为了防止定影部件(定影带)的弹性 层的变形,任意调整加压部件相对定影部件的加压力(加压条件)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3等中,涉及通过凸轮回转实现加压部件相对定影部件的接 离的定影装置,公开了用与凸轮相接的微动开关检测凸轮回转状态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019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5-l 149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实开昭58-195255号公报
上述背景技术不能正确且简易地把握加压部件相对定影部件的加压状 态。因此,不能在夹持部得到所希望的加压力,有时不能确保充分的定影性。 根据记录介质纸种(纸厚)使得夹持部的加压力可变(微调整),使得夹持
量最适场合,上述这样的问题尤其不能忽视。
又,为了即使定影部件或加压部件小径化,也能确保充分的夹持量,在定 影部件或加压部件上设置由泡沫橡胶构成的弹性层,这种场合,为了抑制载 荷施加在弹性层上产生硬度低下,泡沫破坏,压縮永久应变,对夹持部的加压 力频繁可变,上述这样的问题尤其不能忽视。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使用光学传感器,光学检测凸轮的回转方向的姿 势(回转位置),或如专利文献3那样,用与凸轮相接的微动开关机械检测凸轮 的回转方向的姿势。
但是,这种场合,需要确保光学传感器或微动开关的设置空间,或需要设 置与光学传感器或微动开关相关联的部件,例如电气配线,光遮蔽板等,凸轮
形状受到制约。
上述问题并不局限于以加热器等为热源的加热灯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 对于其他方式例如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等的定影装置也同样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 的在于,提供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对定影部件加压的加压部件的加压 力可变场合,其可变的加压力能正确且简易地把握,在夹持部加压力最适,能 稳定地确保良好的定影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 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定影装置包括
定影部件,加热熔融色调剂像;
加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
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
该控制单元包括
凸轮,使得凸轮的回转位置变化,使得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 相对加压力可变;
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凸轮回转;
控制部,当驱动所述凸轮回转时,检测流过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流值的变 化,控制所述凸轮的回转位置。
(2) 在(l)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轮在其周面设有复数的压接区域以及复数的过渡区域,所述压接 区域与可变的所希望的所述加压力相对应,所述过渡区域用于沿着回转方向
向相邻的压接区域过渡;
所述复数的过渡区域随着所述凸轮的回转,离开该凸轮的回转中心轴的 距离发生大的变化。
(3) 在(2)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数的压接区域之中,至少一个压接区域使得所述加压力为零。
(4) 在(2)或(3)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将图像形成装置的首次打印时间设为Tl,运送记录介质开始后,该记录 介质到达所述夹持部的时间设为T2时,用于移动到上述复数的压接区域之中 某个压接区域的所述凸轮的回转时间T满足以下关系式
T《T1—T2
(5) 在(1)-(4)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手段构成为,通过所述驱动电机使得所述凸轮朝正逆方向回转,
增减所述加压力。
(6) 在(l)-(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机是DC电机。
(7) 在(1)-(6)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及加压部件中至少一方设有由泡沫橡胶构成的弹性层。
(8) —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1) - (7)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9) 一种定影方法,对记录介质上的色调剂像进行定影,其特征在于 定影装置包括
定影部件,加热熔融色调剂像;
加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
凸轮,变更回转位置,使得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
可变;
驱动装置,驱动凸轮回转;
本定影方法包括
运送记录介质通过夹持部;
通过变更凸轮的回转位置,控制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 压力;
当凸轮回转时,检测流过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流值的变化; 根据检测流过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流值变化的结果,确定所述凸轮的回转 位置。
按照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使得凸轮回转,使得所述加压 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可变场合,检测用于驱动凸轮回转的驱动 电机的电流值,能正确且简易地把握可变的加压力,使得夹持部的加压力最 优化,能稳定地确保良好的定影性。


图l是本发明实施形态l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设置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构成图。
图3是设置在图2的定影装置中的凸轮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凸轮的回转位置,凸轮位置及驱动电机的电流值的关系图线。 图5是本发明实施形态2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各图中,相同或相当部 分标以同一符号,重复说明适当省略。
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 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形态l
参照图1-图4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1。 先参照图l说明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构成及动作。
在图1中,符号l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的装置主体,符号2表示 用于光学读取原稿D的图像信息的原稿读取部,符号3表示曝光部,其将根据
原稿读取部2读取的图像信息的曝光用光L照射到感光体鼓5上,符号4表示在 感光体鼓5上形成色调剂像(图像)的成像部,符号7表示将感光体鼓5上形成 的色调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部,符号10表示将设置的原稿D运送到 原稿读取部2的原稿运送部,符号12-14表示收纳转印纸等记录介质P的供纸 部,符号20表示对记录介质P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符号21表 示设置在定影装置中的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符号31表示设置在定影装置 20中的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
参照图l说明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形成图像时的动作。
先通过原稿运送部10的运送辊将原稿D从原稿台按图示箭头方向运送, 通过原稿读取部上方。此时,在原稿读取部光学读取通过上方的原稿D的图像 信息。
接着,将在原稿读取部2读取的光学图像信息变换成电信号后,向曝光部 送信。然后,从曝光部3,将根据该电信号的图像信息的激光等曝光用光L朝着 成像部4的感光体鼓5上发出。
另一方面,在成像部4,感光体鼓5朝着图示顺时钟方向回转,经所定的成 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在感光体鼓5上形成与图像信息对 应的图像(色调剂像)。
此后,形成在感光体鼓5上的图像在转印部7转印在通过定位辊运送的记 录介质P上。
另一方面,运送到转印部7的记录介质P实行如下动作。
先自动或手动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的若干供纸部12, 13, 14之中,选择 一个供纸部,例如,选择最上段的供纸部12。
此后,记录介质P通过运送通道K到达定位辊位置。接着,到达定位辊位 置的记录介质P为了与形成在感光体鼓5上的图像位置一致,控制运送时间, 在合适时刻朝着转印部7运送。
接着,转印工序后的记录介质P通过转印部7位置后,经运送通道到达定 影装置20。到达定影装置20的记录介质P被送入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之间,从定影带21受到热,从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受到的压力,对图像定影。图像得到
定影的记录介质P从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之间(称为夹持部)送出后,从图像
形成装置主体排出。
这样,完成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
参照图2-图4详细说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中的定影装置20的构 成及动作。
图2是设置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20构成图,图3是设置在 图2的定影装置20中的凸轮48的放大图,图4是表示凸轮48的回转位置,凸轮 位置(离开中心轴的距离)以及驱动凸轮48回转的驱动电机的电流值的关系 图线。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由定影带21,辊部件22, 23,加压辊31,可变手段 45-48, 52, 53等构成。
在此,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是按图2所示顺时钟方向移动的环形带, 架设支承在两个辊部件22, 23上。两个辊部件22, 23之中,一方的辊部件22 通过定影带21与加压辊31压接,在另一方的辊部件23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加热 器24(热源)。定影带21是在基体层上顺序叠层弹性层,脱模层的多层结构体, 与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31压接,形成夹持部。
作为定影带21的脱模层可以使用PFA,聚酰亚胺,聚醚亚胺,PES等。通过 在定影带21表层设置脱模层24,能确保对色调剂T(色调剂像)的脱模性(剥离 性)。
一方的辊部件22是在金属芯上形成由具有绝热性的泡沬橡胶构成的弹 性层。这样,能减少定影带21的温度低下,同时,即使辊部件22是小直径也能 在夹持部确保充分的夹持量。
另一方的辊部件23是由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形成的圆筒体。 内设在辊部件23中的加热器24是杆状的卤素加热器,其两端部固定在定 影装置20的侧板上。并且,装置主体1的电源部控制加热器24的输出,由该加 热器24通过辊部件23加热定影带21,从其表面对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T进行 加热。热电元件41设置在与定影带21表面对向,加热器24的输出控制根据该 热电元件41对带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进行。通过这样的加热器24的输出控制,
能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为所希望的温度。
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31主要由金属芯以及通过粘接层形成在金属芯 外周面的弹性层构成。加压辊31的弹性层可以由氟化橡胶,硅酮橡胶,泡沫性 硅酮橡胶等材料形成。尤其,当使用泡沫性硅酮橡胶等材料形成。尤其,当使
用泡沫橡胶作为弹性层场合,即使加压辊31是小直径也能在夹持部确保充分 的夹持量。在弹性层的表层也可以设置由PFA等构成的薄壁的脱模层。
并且,加压辊31通过由杆45和弹簧46构成的加压机构与定影带21压接。 这样,在加压辊31和定影带21之间,形成所希望的夹持部。
在此,本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20使得凸轮48的回转位置(回转方向的姿 势)变化,使得加压辊31对定影带21的加压力可变,使得夹持部的夹持量可 变。将在后文对此详细说明。
内设在加压辊31的加热器32是杆状的卤素加热器,其两端部固定在定影 装置20的侧板上。并且,装置主体1的电源部控制加热器32的输出,由该加热 器32通过加压辊31加热定影带21,从其表面对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T进行加 热。热敏电阻42与加压辊31表面相接,加热器32的输出控制根据该热敏电阻 42对辊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进行。这样,通过在加压辊31侧也设置加热器32, 提高定影带21的升温特性。
在加压辊31和定影带21的相接部即夹持部的入口侦ij,配设导向板(入口 导向板),用于对朝着夹持部运送来的记录介质P进行导向。在夹持部的出口 侧,配设导向板(出口导向板),用于对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进行导向。
在与定影带21外周面对向位置,夹持部的出口侧附近,配设分离爪28。分 离爪28用于抑制定影工序后的记录介质P巻绕在定影带21上的不良状态。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形态l的定影装置的特征构成及动作。
本实施形态1的定影装置20使得凸轮48的回转位置(回转方向的姿势)变 化(使得凸轮48回转),使得加压辊31对定影带21的加压力可变,能使得夹持 部的夹持量可变。
更详细地说,参照图2,杆45与加压辊31的轴部(没有图示)结合,所述杆 45以一端侧的中心轴45A为中心回转自如。在杆45的局部设置弹簧46,对杆45 朝下方(离开定影带21的方向)赋能。在杆45的另一端侧设置滚子47,该滚子 47与凸轮48配合。
通过这样的构成,驱动部52驱动凸轮48回转,杆45上下动作,同时,加压 辊31上下动作,加压辊31对定影带21的加压力(夹持部的夹持量)可变。
在此,驱动部52由作为驱动电机(驱动源)52A的DC电机以及减速齿轮列 构成,控制部53控制该驱动电机52A。 g卩,加压机构45-47,凸轮48,驱动部 52(驱动电机),控制部53起着作为可变手段的功能,所述可变手段使得加压 辊31 (加压部件)对定影带21 (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可变。可变手段45-48, 52, 53通过驱动部52(驱动电机)使得凸轮48正反方向回转,增减夹持部的加 压力。
当驱动凸轮48回转时,用控制部53检测流过驱动部52的驱动电机52A的 电流值变化,检测凸轮48的回转位置(回转方向的姿势)。
在此,参照图3,在凸轮48的周面形成三个压接区域F1-F3,以及三个过渡 区域R1-R3。所述压接区域F1-F3与可变的所希望的加压力相对应,所述过渡 区域R1-R3用于沿着回转方向从一个压接区域向另一个压接区域过渡。
更详细地说,使得凸轮48的第一压接区域F1与杆45 (滚子47)相接,在本 实施例中,将其设为凸轮第一回转位置,是使得夹持部的加压力低下(使其减 压)的场合。不实行定影工序场合,通过控制部53控制使得第一压接区域F1与 杆45相接(在该状态下,驱动电机停止回转)。这样,即使在定影带21和加压辊 31设置由泡沬橡胶构成的弹性层,不会对弹性层施加通常有的大载荷,能抑 制弹性层的硬度低下,破泡沫,压縮永久应变。
使得凸轮48的第二压接区域F2与杆45 (滚子47)相接,在本实施例中,将
其设为凸轮第二回转位置,是使得夹持部的加压力为通常值的场合。当对通 常厚度(制厚)的记录介质P实行定影工序场合,通过控制部53控制使得第二 压接区域F2与杆45相接。
使得凸轮48的第三压接区域F3与杆45(滚子47)相接,在本实施例中,将 其设为凸轮第三回转位置,是使得夹持部的加压力比通常值高的场合。当对 比通常厚的记录介质P(厚纸)实行定影工序场合,通过控制部53控制使得第 三压接区域F3与杆45相接。这样,根据记录介质P的纸种(纸厚度)使得夹持部 的加压力可变,实行夹持量的最优化,能得到良好的定影性。
在此,从第一压接区域F1到第二压接区域F2的第一过渡区域R1,从第二 压接区域F2到第三压接区域F3的第二过渡区域R2,从第三压接区域F3到第一 压接区域F1的第三过渡区域R3,哪个区域都随着凸轮48的回转,离开凸轮48 的回转中心线的距离发生大的变化。SP,凸轮48的周面形成为如图4上图所 示。在图4的上图中,横轴表示凸轮48的回转位置,纵轴表示凸轮位置(从凸轮 48的回转中心线到周面的距离)。
若使得这样形成的凸轮48朝正逆方向回转,则如图4下图所示,流过驱动 电机(DC电机)的电流值变化。
更详细地说,使得凸轮48朝正方向(图3的箭头CCW方向,图4的压接方向 回转区域)回转,从第一压接区域F1过渡到第二压接区域F2时(到达第一过渡 区域R1时),从凸轮48的回转中心轴到周面的距离急剧变大,驱动电机的载荷 激增,驱动电机的电流值激增。同样,使得凸轮48进一步朝正方向回转,从第 二压接区域F2过渡到第三压接区域F3时(到达第二过渡区域R2时),从凸轮48 的回转中心轴到周面的距离急剧变大,驱动电机的载荷激增,驱动电机的电 流值激增
另一方面,使得凸轮48朝逆方向(图3的箭头CW方向,图4的解除方向回转 区域)回转,从第三压接区域F3过渡到第二压接区域F2时(到达第二过渡区域 R2时),从凸轮48的回转中心轴到周面的距离急剧变小,驱动电机的载荷激减, 驱动电机的电流值激减。同样,使得凸轮48进一步朝逆方向回转,从第二压接 区域F2过渡到第一压接区域F1时(到达第一过渡区域R1时),从凸轮48的回转 中心轴到周面的距离急剧变小,驱动电机的载荷激减,驱动电机的电流值激 减。
又,使得凸轮48朝逆方向回转,从第一压接区域F1过渡到第三压接区域 F3时(到达第三过渡区域R3时),从凸轮48的回转中心轴到周面的距离急剧变 大,驱动电机的载荷激增,驱动电机的电流值激增。
这样,在本实施形态l中,使得夹持部的加压力可变时(驱动凸轮48回转 到达过渡区域R1-R3时),驱动电机的电流值变大,因此,能可靠地检测驱动电 机的电流值变化,能高精度检测凸轮48的回转位置(压接区域F1-F3) 。 g卩,不 使用光学传感器等,能正确且简易地把握凸轮48的回转位置,使得夹持部的
加压力最优化。
在本实施形态1中,在第一压接区域F1使得夹持部的加压力减压(施加小 的加压力),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压接区域F1使得夹持部 的加压力为零(解除加压力)。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l中,将图像形成装置的首次打印时间(形成一张输 出图像的时间)设为T1,将开始运送记录介质P后,记录介质P到达夹持部的时
间设为T2时,三个压接区域F1-F3之中,用于移动到某一个压接区域的驱动凸 轮48的回转时间T设定为满足以下关系式 T《T1一T2
这样,可变手段的加压力的可变动作从打印动作开始到记录介质P到达 夹持部可靠地完成,上述加压力的可变动作效果可靠。 最后简单地说明上述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动作。
若接通装置主体l的电源开关,则电力供给加热器24, 32,同时,开始驱动 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按图2所示箭头方向回转。
此后,从供纸部12-14供给记录介质P,在成像部4使得记录介质P上形成 未定影图像。载置未定影图像T(色调剂像)的记录介质P受导向板导向运送到 处于压接状态的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的夹持部。此时,通过可变手段45-48, 52, 53使得夹持部的夹持量(加压力)最优化。
并且,通过定影带21的加热,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加压力对记录介质P 表面的色调剂像T进行定影。此后,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介质P经排纸通道排 出到装置外。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l中,使得凸轮48回转,使得加压辊31 (加压部件) 相对定影带21 (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可变时,检测用于驱动凸轮48回转的 驱动电机的电流值,能正确且简易地把握可变的加压力,使得夹持部的加压 力最优化,能稳定地确保良好的定影性。
实施形态2
参照图5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2。
图5是本发明实施形态2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图。本发明实施 形态2的定影装置设置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这一点与设置在单色图像形
成装置中的实施形态l不同。
在图5中,符号1A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串列型彩色复印机的装置主
体,符号4Y, 4M, 4C, 4BK表示在各感光体鼓5上形成各色(黄,品红,青,黑)的 色调剂像的成像部,符号9表示用于调整记录介质P的运送时间的定位辊,符 号15表示转印偏压辊(一次转印偏压辊),其将形成在各成像部4Y, 4M, 4C, 4BK的感光体鼓5上的色调剂像叠合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符号16表示用于清 扫中间转印带17的中间转印带清洁部,符号17表示叠合转印多色色调剂像的 中间转印带,符号18表示用于将中间转印带17上的彩色色调剂像转印在记录 介质P上的二次转印偏压辊,符号20表示对记录介质P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 影的定影装置。
符号54表示使得各成像部4Y, 4M, 4C, 4BK的感光体鼓5上带电的充电部, 符号55表示对形成在各成像部4Y, 4M, 4C, 4BK的感光体鼓5上的静电潜像进 行显影的显影部,符号56表示用于回收各成像部4Y, 4M, 4C, 4BK的感光体鼓 5上的未转印色调剂的清洁部。
在此,本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20与上述实施形态1构成及动作相同。艮P, 本实施形态2的定影装置20也与上述实施形态1相同,使得凸轮48回转,使得 加压辊31相对定影带21的相对加压力可变时,检测用于驱动凸轮48回转的驱 动电机的电流值。
下面,说明实施形态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通常彩色图像形成时的动作。
先通过原稿运送部10的运送辊将原稿D从原稿台按图示箭头方向运送, 载置在原稿读取部2的稿台玻璃上。然后,在原稿读取部2光学读取载置在稿 台玻璃上的原稿D的图像信息。
更详细地说,在原稿读取部2中,从照明灯发出光照射稿台玻璃上的原稿 D的图像,进行扫描。接着,从原稿D反射的光通过反光镜组及透镜,成像在彩 色传感器上。原稿D的彩色图像信息在彩色传感器按RGB(红,绿,蓝)的色分解 光被读取后,变换成电信号。进而,根据RGB的色分解图像信号,在图像处理部 实行色变换处理,色补正处理,空间频率补正处理等处理,得到黄,品红,青, 黑的彩色图像信息。
接着,黄,品红,青,黑的各色图像信息向曝光部3送信。然后,从曝光部3,
将根据各色图像信息的激光等曝光用光分别朝着对应的成像部4Y, 4M, 4C, 4BK的感光体鼓5上发出。
另一方面,四个感光体鼓5分别朝着图5所示顺时钟方向回转。感光体鼓5 的表面与充电部54对向,通过充电部54使得感光体鼓5表面均一带电(充电工 序)。这样,在感光体鼓5上形成带电电位。此后,带电的感光体鼓5表面分别 到达激光的照射位置。
在曝光部3,从四个光源分别射出各色对应的与图像信号对应的激光。各 激光按黄,品红,青,黑色各成份,通过各自光路(曝光工序)。
与黄色成份对应的激光照射从纸面左侧第一个成像部4Y的感光体鼓5表 面。此时,黄色成份的激光通过高速回转的多面镜,沿感光体鼓5的回转轴方 向(主扫描方向)扫描。这样,充电部件充电后的感光体鼓5上形成与黄色成份 对应的静电潜像。
同样,与品红色成份对应的激光照射从纸面左侧第二个成像部4M的感光 体鼓5表面,形成与品红色成份对应的静电潜像。与青色成份对应的激光照射 从纸面左侧第三个成像部4C的感光体鼓5表面,形成与青色成份对应的静电 潜像。与黑色成份对应的激光照射从纸面左侧第四个成像部4BK的感光体鼓5 表面,形成与黑色成份对应的静电潜像。
此后,形成各色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5表面分别到达与显影部55对向的 位置。接着,从各显影部55向感光体鼓5上供给各色色调剂,对感光体鼓5上的 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显影工序)。
此后,显影工序后的感光体鼓5表面分别到达与中间转印带17对向部。在 此,在各对向部设置转印偏压辊15,与中间转印带17的内周面相接。接着,在 转印偏压辊15位置,形成在各成像部4Y, 4M, 4C, 4BK的感光体鼓5上的各色 色调剂像顺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7上(一次转印工序)。
然后,转印工序后的感光体鼓5表面分别到达与清洁部56对向的位置。 并且,在清洁部56回收残存在感光体鼓5上的未转印色调剂(清洁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表面通过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结束感光体鼓5的一连串 的成像处理。
另一方面,在成像部4Y, 4M, 4C, 4BK形成的各色色调剂像叠合转印在中
间转印带17上,该中间转印带17沿图示顺时钟方向移动到达与二次转印偏压
辊18对向的位置。接着,在与二次转印偏压辊18对向的位置,载置在中间转印 带17上的彩色色调剂像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二次转印工序)。
此后,中间转印带17表面到达中间转印带清洁部16的位置。附着在中间 转印带17上的未转印色调剂回收到中间转印带清洁部16,结束中间转印带17 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中间转印带17和二次转印偏压辊18之间(二次转印夹持部) 的记录介质P从供纸部12-14经定位辊9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从收纳记录介质P的供纸部12-14通过供纸辊供给记录介质 P,通过运送导向件后,被导向定位辊9。到达定位辊9的记录介质P在合适时间 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
接着,转印有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P通过运送带被导向定影装置20。在定 影装置20,在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的夹持部,彩色图像(色调剂像)定影在记 录介质P上。
定影工序后的记录介质P通过排纸辊作为输出图像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 主体1外,完成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2中也与实施形态1相同,使得凸轮48回转,使得 加压辊31 (加压部件)相对定影带21 (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可变时,检测用 于驱动凸轮48回转的驱动电机的电流值,能正确且简易地把握可变的加压力, 使得夹持部的加压力最优化,能稳定地确保良好的定影性。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对加热灯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适用本发明,但并 不局限于此,对电磁感应方式等其他方式的定影装置当然也适用本发明。并 且,这种场合也能得到与上述各实施形态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对使用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使用加压辊作为加 压部件的定影装置适用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使用定影辊作为 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也能适用本发明。对使用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使用加 压带作为加压部件的定影装置也适用本发明。另外,对在定影套等定影部件 上内设垫片、在与加压部件的相接位置形成夹持部的定影装置也适用本发 明。再有,对在定影部件和加压部件之间形成若干夹持部的定影装置也能适
用本发明。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使得加压部件31与定影部件21压接,在双方部件 之间形成夹持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这种场合可变手段也能使得加压
部件31相对定影部件21的相对加压力可变,检测用于驱动凸轮回转的驱动电 机的电流值,能得到与上述各实施形态同样的效果。
上面参照

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 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影装置包括定影部件,加热熔融色调剂像;加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该控制单元包括凸轮,使得凸轮的回转位置变化,使得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可变;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凸轮回转;控制部,当驱动所述凸轮回转时,检测流过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流值的变化,控制所述凸轮的回转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轮在其周面设有复数的压接区域以及复数的过渡区域,所述压接区域与可变的所希望的所述加压力相对应,所述过渡区域用于沿着回转方向 向相邻的压接区域过渡;所述复数的过渡区域随着所述凸轮的回转,离开该凸轮的回转中心轴的 距离发生大的变化。
3. 根据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的压接区域之中,至少一个压接区域使得所述加压力为零。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图像形成装置的首次打印时间设为T1,运送记录介质开始后,该记录介质到达所述夹持部的时间设为T2时,用于移动到上述复数的压接区域之中 某个压接区域的所述凸轮的回转时间T满足以下关系式 T《T1—T2。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手段构成为,通过所述驱动电机使得所述凸轮朝正逆方向回转,
6. 根据权利要求l-5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机是DC电机。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及加压部件中至少一方设有由泡沫橡胶构成的弹性层。
8. —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9. 一种定影方法,对记录介质上的色调剂像进行定影,其特征在于 定影装置包括定影部件,加热熔融色调剂像;加压部件,与所述定影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凸轮,变更回转位置,使得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 可变;驱动装置,驱动凸轮回转;本定影方法包括运送记录介质通过夹持部;通过变更凸轮的回转位置,控制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 压力;当凸轮回转时,检测流过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流值的变化; 根据检测流过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流值变化的结果,确定所述凸轮的回转 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部件(21),加热熔融色调剂像;加压部件(31),与所述定影部件压接,形成夹持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该控制单元包括凸轮(48),使得凸轮的回转位置变化,使得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可变;驱动装置(52),驱动所述凸轮回转;控制部,当驱动所述凸轮回转时,检测流过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流值的变化,控制所述凸轮的回转位置。使得凸轮回转,使得所述加压部件对所述定影部件的相对加压力可变场合,检测用于驱动凸轮回转的驱动电机的电流值,能正确且简易地把握可变的加压力,使得夹持部的加压力最优化,能稳定地确保良好的定影性。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1178567SQ20071016587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8日
发明者御沓泰成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