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276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尤指一种适用于液晶显示 器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是一种非自发光显示器,必须由一背光 模组提供其所需的光源。随着显示面板尺寸越来越大,原本使用 的侧光式背光模组所能提供的光源亮度已无法满足大尺寸面板 的需求,因此,直下式背光模组已成为高画质液晶显示器或液晶 电视的主流。
所谓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有冷阴极灯管、扩散板、反射 板、侧框、电路板及框体等元件。然而,冷阴极灯管为一种线光 源,而且其在背光模组中为间隔的配置。因此需由设置于冷阴极 灯管上方的扩散板,才能有效的将冷阴极灯管所发出的光线转变 成为一均匀的平面光源。同时,在冷阴极灯管下方设置反射板, 使得部分冷阴极灯管所发出的光线可向上反射,以有效利用冷阴 极灯管的发出的光线,达到增加亮度的目的。更依据产品的不同,直下式背光模组中通常会有8至1 6支不等数目的冷阴极灯管, 而这些冷阴极灯管同时又连接有电路板。因此,直下式背光模组 在组装的过程中须耗费大量的人工与时间。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组立方式是先将所有灯管分别排列 于位于框体的背板上的预设位置,然后再将左右两侧侧框组装于 框体的两侧,而这些侧框上形成有多个凹槽,用以固定及容置这 些灯管。但当其中一组灯管摆设位置有偏差时,便容易造成侧框的底
部压迫到灯管,进而造成灯管损坏。因此,在背光模组的组装过 程中,最关键部分是灯管、侧框与框体三者之间的结合机构与方 式。而传统的机构设计与组装方式不仅耗费工时,而且容易损坏 灯管,也因此造成生产良率下降。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以便 能快速组装与縮短组装工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能 避免组装过程中灯管受损及提高生产良率。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一框体;一侧框,设置于框体之中;至少一第一定位部,具有至少一滑槽并设置于侧框的一第一 侧部上;以及一电路板,经由第一定位部的至少一滑槽设置于侧框上。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第一侧部还包含一扣合部,
用以固定电路板。此扣合部可具有任何型式,其较佳为一卡勾。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侧框还包含第二侧部,且此
第二侧部与第一侧部相对设置。此第二侧部还设有一凹口 ,以容
置一光源。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含一第二定位部,此第二 定位部设置于侧框上并连接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此第二定位部 可具有一凹槽,以容置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含一光源,此光源设置于 框体之中并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此光源可具有任何型式,其较佳 为 一 冷阴极灯管或 一 热阴极灯管。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含一光学膜片组,此光学 膜片组设置于框体之中并位于光源之上。此光学膜片组还包含一 扩散板。此光学膜片组可还包含一增亮片,此增亮片设置该扩散 板上。此光学膜片组可还包含一极性增亮片,此极性增亮片设置 该扩散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可还包含一反射片,此反射片 设置于框体之中并位于光源之下。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电路板可具有一贯穿孔,此 扣合部贯穿此贯穿孔。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框体可具有一底板及一由
底板向上延伸的侧壁,且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侧框嵌 入于此侧壁中。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型式的优点以及方式的较佳实施例,将会 揭露于下述的详细说明中。以下配合附图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 施例以说明各实施例的运用方式,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及图3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的侧框与灯管的结合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侧框与灯
管的结合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1…框体
12、 18…侧框 1 3…第一定位部 1 4…电路板 1 5…灯管 1 6…反射片 1 7…光学膜片组
19…第二定位部
111…底板
112…侧壁
121…第一侧部
122…第二侧部
123…凹口
124、1 2 5…扣合部
131、1 3 2…滑槽
141、14 2…侧端
143…底端
144…顶端
145…贯穿孔
171…扩散板
172…增亮片
173…极性增亮片
19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请参见图1 、图2 、及图3 。 在本实施例中,此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有一框体1 1 、 一侧框1 2 、至少一第一定位部1 3及一电路板1 4 。其中,侧框1 2设
置于框体1 1之中,第一定位部1 3具有二滑槽1 3 1 、 1 3 2 并设置于侧框1 2的第一侧部1 2 1上,电路板1 4则经由第一 定位部1 3的二滑槽1 3 1 、 1 3 2而设置于侧框1 2上。此外,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可还包括多个灯管1 5 、反射片1 6 、光学膜片组1 7及另一侧框1 8 。
如图1所示,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灯管1 5的数目为1 0 , 且其型式为I型灯管并设置于框体1 1之中,但事实上,灯管1 5的数目及型式并非仅限于此,本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亦可 具有不同数目及型式的灯管1 5 。此外,前述的1 0根灯管1 5 是两两地分别与一前述的电路板14电性连接,且由电路板14 驱动而发光。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1 4的数目为5 。同 样地,如前所述,由于本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亦可具有不同 数目的灯管1 5 ,所以本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亦可具有不同 数目的电路板1 4 ,而非仅限于前述的数目。
另一方面,反射片l 6设置于框体1 l之中并位于灯管l 5 之下。光学膜片组1 7同样设置于框体1 1之中,且位于灯管1 5之上以调制灯管1 5所发出的光线。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 组1 7包含一扩散板1 7 1 、一增亮片1 7 2及一极性增亮片1 7 3 。其中,增亮片1 7 2位于扩散板1 7 1之上,极性增亮片 1 7 3位于增亮片1 7 2之上。
再如图l所示,框体l l进一步包含一底板l 1 l及一由底 板1 1 1的向上延伸的侧壁1 1 2 ,而前述的反射板1 6便设置于底板1 1 1之上。此外,前述的另一侧框1 8是相对于侧框1
2而设置于框体1 1之中,两者并分别嵌入于侧壁1 1 2中。另 一方面,为了将灯管1 5固定于框体1 1之中,另一侧框1 8的 结构与侧框1 2大致相同,两者互为左右镜像。在某些特定的应
用中,两者的结构亦可不同。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侧框1 2包含一第一侧部 1 2 1及一第二侧部1 2 2 ,第一侧部1 2 1及第二侧部1 2 2 是相对设置,且第二侧部1 2 2具有一凹口 1 2 3以容置灯管1 5 。此外,第一定位部1 3具有二滑槽13 1、 13 2并设置于 第 一 侧部1 2 1上,电路板1 4便由将其两侧端1 4 1 、 1 4 2 分别滑入二滑槽13 1、 13 2的方式而设置于侧框1 2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含一设置于侧框 1 2的第二定位部1 9 。第二定位部1 9分别连接第一侧部1 2 1与第二侧部1 2 2 ,且具有一凹槽1 9 1 。如上所述,当电路 板1 4由将其两侧端1 4 1 、 1 4 2分别滑入二滑槽1 3 1 、 1
3 2的方式而设置于侧框1 2时,凹槽1 9 1便顶抵住电路板1 4的底端14 3,使得电路板1 4被固定于侧框1 2中。
最后,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侧壁112还设置有 二扣合部1 2 4 、 1 2 5 ,以固定电路板1 4于侧框1 2中的位 置。在本实施例中,二扣合部1 2 4 、 1 2 5的型态较佳为卡勾, 且当电路板1 4以前述的方法设置于侧框1 2后,二扣合部1 2
4 、 1 2 5便勾住电路板1 4的顶端1 4 4 ,使得电路板1 4被 固定于侧框1 2中。需注意的是,前述的光源1 5的型态与数目、电路板1 4与 灯管1 5的连接方式以及光学膜片组1 7的组成与外型均可视 产品的需求而加以调整。也就是说,前述所列举的构成要素仅为 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具体应用型态之一,其并非指本 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局限于上述的构成。
图3是显示电路板1 4被固定于侧框1 2中的状态,此时, 电路板1 4的两侧端1 4 1 、 1 4 2分别滑入二滑槽1 3 1 、 1 3 2中,电路板1 4的底端1 4 3则被第二定位部1 9的凹槽1 9 1顶抵住,电路板1 4的顶端1 4 4则被二扣合部1 2 4 、 1 2 5勾住。如此,电路板1 4便可轻易地被定位至侧框1 2中。 而从图2及图3中可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仅需由 简单的滑动程序,便可将电路板1 4轻易地固定于其侧框1 2 中。而且, 一旦电路板1 4滑动至定位后,不论受到来自任何方 向的冲击,电路板1 4在任何方向上所可能发生位移均会被前述 的二滑槽13 1、 13 2、凹槽1 9 1及二扣合部124、 12 5限制住,使得电路板l4仍然维持在其原先的位置。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当 需要将某一电路板1 4自侧框1 2移出时,如电路板1 4发生故 障而需要进行重工程序时,工作人员仅需拨开对应于此一故障的 电路板1 4的二扣合部1 2 4 、 1 2 5 ,使得此一故障的电路板 1 4的顶端1 4 4不再被二扣合部1 2 4 、 1 2 5勾住,即可将
此一故障的电路板1 4沿着二滑槽1 3 1 、 1 3 2滑出侧框1 2 ,并不需要将整个侧框拆开而造成其它未故障的电路板的位置 连带被改变。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可以避免在侧框与框体 结合时损坏灯管,且可有效的縮短组装所需的工时并同时达成提 高生产良率。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除了侧框1 2与电路板1 4的设计与实施例1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不同以夕卜,本实施例的直 下式背光模组的其它构成元件皆与实施例1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的其它构成元件相同。
图4为显示本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侧框与电路板的 组合的立体图。其中,电路板1 4具有二贯穿孔1 4 5 ,其形状 则与侧框1 2所设置的二扣合部1 2 4 、 1 2 5互相对应。此外, 第二定位部1 9的凹槽1 9 1的开口宽度大于电路板1 4的厚 度。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电路板1 4固定于侧框1 2的程序 便为先将电路板1 4的底端1 4 3 (如图2所示)向下顶抵住 第二定位部1 9的凹槽1 9 1 ,接着将电路板1 4往第一侧部1 2 1的方向横向移动,使得侧框1 2的二扣合部1 2 4 、 1 2 5 分别贯穿电路板1 4所具有的二贯穿孔1 4 5 。如此,电路板1 4便轻易地被固定于侧框1 2之中。同样地,在需要将电路板1
4自侧框1 2移出时,工作人员仅需按压二扣合部1 2 4、 1 2 5并同时将电路板1 4以朝向第二侧部1 2 2的方向横向移动, 即可将此一故障的电路板l4移出侧框12,并不需要将整个侧 框拆开而造成其它未故障的电路板的位置连带被改变。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 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 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体;一侧框,设置于该框体之中;至少一第一定位部,具有至少一滑槽并设置于该侧框的一第一侧部上;以及一电路板,经由该第一定位部的该滑槽设置于该侧框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第一侧部还包含一用以固定该电路板的扣合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扣合部为一卡勾。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 中,该侧框还包含一第二侧部,且与该第一侧部相对设置。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侧框的该第二侧部还设有一以容置一光源的凹口。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含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二定位部设置于该侧框上并连接 该第一侧部与该第二侧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定位部具有一以容置该电路板的凹槽。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 中,还包含一光源,该光源设置于该框体之中并与该电路板电性 连接。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还包含一光学膜片组,该光学膜片组设置于该框体之中并位 于该光源上。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其中,还包含一反射片,该反射片设置于该框体之中并位于该光 源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一框体;一侧框,设置于框体之中;至少一第一定位部,具有至少一滑槽并设置于侧框的一第一侧部上;以及一电路板,经由第一定位部的至少一滑槽设置于侧框上。如此,本实用新型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能避免组装过程中灯管受损,并且具备快速组装、缩短组装工时以及方便组装与重工的优点。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177710SQ200820009018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7日
发明者徐伟真, 林岳锋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