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片材、图像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4053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护片材、图像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护片材、图像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保护片材,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 5_257412(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工艺包保护部件是公知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工艺包保护部件1中,诸如黑纸等黑色 片材部件用作第一保护部件3,在第一保护部件3的与感光鼓13对应的部分与该第一保护 部件3 —体设置第二保护部件4,第二保护部件4的原材料为具有相当弹性的日本纸等。此 夕卜,在第一保护部件3的上部设置抓握部2 (专利文献1的图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 8_110744(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用于移除保护片 材的方法。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移除方法中,感光鼓21的表面覆盖有保护片材51,并且 在感光鼓21安装到装置主体上之后,移除保护片材51 (专利文献2的图1)。在保护片材51的一面上设置具有点线形状的连续孔55,并且保护片材51的连续 孔55在从驱动感光鼓21的驱动电机开始的驱动路径上与从动齿轮57啮合,从动齿轮57 通过驱动电机的驱动而旋转,从而移除保护片材5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面的目的是减小在将夹在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拉出 时产生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以及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 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保护片材包括保护部,该保护部可插在与潜像载体的外周 面接触的充电部件与该潜像载体之间,并可覆盖形成在该潜像载体的外周面上的图像形成 区;以及高摩擦部,该高摩擦部连接至所述保护部的端部,该高摩擦部可插在用于压靠形成 在所述潜像载体的外周面上的非图像形成区的挤压部与所述潜像载体的该非图像形成区 之间,并且在被从所述潜像载体拉出时,该高摩擦部的动态摩擦阻力高于所述保护部的动 态摩擦阻力。在第一方面的构造中的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保护片材中,所述保护部能够覆盖所述 潜像载体,使得在所述保护部的一个端部处,覆盖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图像形成区的覆盖 宽度朝与所述潜像载体的周向对应的方向上的一侧变窄。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单元包括潜像载体,在该潜像载体的外周面处形成 有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区以及不形成图像的非图像形成区;充电部件,该充电部件与所述 潜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并可对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面进行充电;挤压部,该挤压部压靠所 述潜像载体的非图像形成区;以及保护片材,该保护片材可被沿着所述潜像载体的周向拉 出,并具有保护部,该保护部插在所述充电部件与所述潜像载体之间,并覆盖该潜像载体 的所述图像形成区;以及高摩擦部,该高摩擦部连接至所述保护部的端部,该高摩擦部插在 所述挤压部与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非图像形成区之间,并且在被从所述潜像载体拉出时,该高摩擦部的动态摩擦阻力高于所述保护部的动态摩擦阻力。在第三方面的构造中的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单元中,在所述保护部的位于所述保护片材的拉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处,覆盖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图像形成区的覆盖 宽度朝所述拉出方向的下游侧变窄。在第三或第四方面的构造中的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单元中,所述保护部的 位于所述保护片材的拉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为以下形状在沿着所述潜像载体的周 向将所述保护部从所述潜像载体与所述充电部件之间拉出时,所述潜像载体与所述充电部 件接触的接触宽度变宽。在第三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构造中的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单元中,从 所述保护部的所述拉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至所述高摩擦部的所述拉出方向的下游侧的 端部的在所述拉出方向上的长度比从所述潜像载体与所述充电部件之间的接触部的所述 拉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至所述潜像载体与所述挤压部之间的接触部的所述拉出方向的 上游侧的端部的周向长度长。在第三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构造中的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单元中,所 述保护片材布置在该图像形成单元上,使得即使在所述保护部已被从所述潜像载体与所述 充电部件之间拉出时,所述高摩擦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布置在所述挤压部与所述潜像载体的 所述非图像形成区之间。在第三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构造中的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图像形成单元中,所 述充电部件包括与所述潜像载体接触的辊部以及布置在该辊部的轴向两端处的轴部;并且 所述高摩擦部布置在分别与所述辊部的轴向两端的外侧处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第三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构造中的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单元中,所 述充电部件包括与所述潜像载体接触的辊部以及布置在该辊部的轴向两端处的轴部;并且 所述高摩擦部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当沿所述潜像载体的周向将所述保护片材拉 出时,所述高摩擦部分别经过所述轴部与所述潜像载体之间。在第三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构造中的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图像形成单元中,所 述高摩擦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所述保护部的表面粗糙度。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图 像形成单元。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高摩擦部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 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 摩擦以及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第二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充电部件 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以及 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高摩擦部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 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 摩擦以及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第四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充电部件 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以及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第五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充电部件 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以及 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第六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充电部件 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以及 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第七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充电部件 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以及 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第八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充电部件 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以及 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第九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充电部件 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以及 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第十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充电部件 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以及 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根据第十一方面的构造,与不包括高摩擦部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拉出夹在充电 部件与潜像载体之间的保护片材时导致的充电部件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 以及保护片材与潜像载体的图像形成区之间的摩擦。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的示意立体图;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构造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变型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保护部主体的拉出 方向下游侧的端部的形状被改变;图4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变型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保护部主体的拉出 方向下游侧的端部的形状被改变;图5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变型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保护部主体的拉出 方向下游的侧端部的形状被改变;图6是示出根据示例实施方式保护片材覆盖感光鼓的暴露部分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将保护片材从感光鼓的暴露部分移除的状态的 示意图;图8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将保护片材拉出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A和9B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夹在感光鼓与充电辊之间的状 态以及保护片材夹在感光鼓与侧密封件之间的状态的展开图;图10是示出在其中利用挤压部件作为挤压部的构造中保护片材覆盖感光鼓的暴露部分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在其中利用挤压部件作为挤压部的构造中将保护片材从感光鼓的暴露部分移除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图12是示出在其中利用挤压部件作为挤压部的构造中将保护片材拉出的状态的 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 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的示意立体图。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10包括感光鼓12,感光鼓12作为在其上保 持潜像的潜像载体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感光鼓12以可旋转的方式由图中未示出的 支撑部支撑。感光鼓12的外周面形成有在其上形成图像(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区G 以及在其上不形成图像(调色剂图像)的非图像形成区H。图像形成区G形成在感光鼓12 的沿轴向的中央部上,非图像形成区H形成在感光鼓12的沿轴向的两端上。潜像载体并不局限于感光鼓,也可使用形成为带状的感光带,只要其保持潜像即 可。在感光鼓12的下方设有充电辊14,充电辊14作为能够为感光鼓12的外周面充电 的充电部件的一个实施例,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的外周面接触。充电辊14容纳在作为壳 体部的一个实施例的壳体框架16中。充电辊14以可旋转的方式由被加压部件支撑在壳体 框架16处的轴承部件(图中未示出)支撑。充电辊14包括辊部14A,其与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接触,从而对图像形成 区G进行充电;以及轴部14B,其设置在辊部14A的轴向的两端上,并且其直径小于辊部14A 的直径。辊部14A被图中未示出的加压单元抵靠感光鼓12加压。轴部14B布置在感光鼓 12的非图像形成区H处,并且不与感光鼓12接触。充电部件不局限于充电辊,也可使用形成为带状的充电带,只要其对潜像载体充 电即可。在感光鼓12的一侧(在图6中为左侧)设有作为移除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清洁 铲18。清洁铲18与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接触,以移除附着到感光鼓12上的调色剂。 清洁铲18刮除附着到感光鼓12上的调色剂,从而移除这些调色剂。在清洁铲18的宽度方向上在清洁铲18的两侧设置作为挤压部的一个实施例的侧 密封件20,使得侧密封件20将清洁铲18夹在中间。侧密封件20压靠感光鼓12的非图像 形成区H。侧密封件20抑制由清洁铲18刮除的调色剂从清洁铲18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泄 漏。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10中,在出厂状态下,即未使用状态下, 稍后所述的保护片材22附连至感光鼓12的外周面上(参见图6)。在从感光鼓10拆除附 连的保护片材22之后使用图像形成单元10。(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构造)
以下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构造。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 式的保护片材的构造的示意图。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22可附连至图像形成单元10的感光鼓12,并用 于保护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保护片材22可弯曲,并被卷绕而覆盖感光鼓12的外周 面(参见图6)。在以下描述中,当围绕感光鼓12卷绕保护片材22时,沿感光鼓12的轴向的方向 为保护片材22的宽度方向,沿感光鼓12的周向的方向为保护片材22的卷绕方向。卷绕方 向也是将围绕感光鼓12卷绕的保护片材22拉出的拉出方向。保护片材22如图2所示包括保护部24,其能够覆盖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 ; 以及高摩擦部26,其在拉出感光鼓12时的动态摩擦力大于保护部24的动态摩擦力。保护部24可插在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之间。保护部24为黑色,用于吸收光,以 抑制向感光鼓12上曝光。
保护部24包括用于覆盖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的保护部主体24A以及用于连 接保护部主体24A和高摩擦部26的连接部24B。保护部主体24A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设定成比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的轴向 长度长,从而保护部主体24A具有使其可覆盖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的整个轴向区域的 尺寸。保护部主体24A的卷绕方向上的长度设定成比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的暴露 部分沿周向的长度长。保护部主体24A具有使其可覆盖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的暴露 部分沿周向的整个区域的尺寸。注意,所述暴露部分是暴露于图像形成单元10的外部的部分,并且是当从图像形 成单元10的外部发射光时进行曝光的部分。保护部主体24A的卷绕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是 能够覆盖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的整个外周的长度,但是至少是能够覆盖感光鼓12的 图像形成区G的暴露部分沿周向的整个区域的长度。 在保护部主体24A中,位于宽度方向的两端上的边25A和25B形成为线性形状。边 25A和25B平行延伸。此外,在保护部主体24A中,位于卷绕方向的一端处的边25C形成为线性形状。边 25C是位于保护片材22的拉出方向的上游侧的边。保护部主体24A可覆盖感光鼓12,使得其在一端(卷绕方向上的另一端)的覆盖 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区G的覆盖宽度朝感光鼓12的周向上的一个方向变窄。具体地说,“拉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位于拉出方向的越下游侧,覆盖感光鼓12 的图像形成区G的覆盖宽度变得越窄。更具体地说,保护部主体24A的卷绕方向上的另一端由倾斜边25D和倾斜边25E 形成。倾斜边25D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的顶点C延伸至边25A并朝边25C倾斜,倾斜 边25E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的顶点C延伸至边25B并朝边25C倾斜。倾斜边25D和25E 形成角部25F,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从该角部向外突出。也就是说,保护部主体24A的卷绕方向上的另一端部(拉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 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即当沿着感光鼓12的周向在感光鼓12与充电辊14之间拉出保护部主 体24A时,感光鼓12与充电辊14的接触宽度逐渐变宽。在图2所示的形状中,感光鼓12与充电辊14在轴向的两端部处开始接触,并且接触宽度从轴向的两端部开始朝中央部逐 渐增加。保护部主体24A在拉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的形状可是图3所示的形状。在该构造 中,保护部主体24A的卷绕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由倾斜边25G形成,该倾斜边25G从边25A延 伸至边25B并朝边25C倾斜。在图3所示的形状中,感光鼓12和充电辊14在轴向一端部 处开始接触,并且接触宽度从该轴向一端部朝另一端部逐渐增加。
如图4中所示,保护部主体24A可形成为使得拉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具有台阶形 状,并且“拉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位于拉出方向的越下游侧,对感光鼓12的覆盖宽度变得 越窄。如图5中所示,保护部主体24A可形成为使得拉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沿宽度方向 为线性边25H。该边25H平行于边25C延伸。保护部24的连接部24B均从保护部主体24A的卷绕方向上的另一端朝拉出方向 下游侧延伸。当保护片材22卷绕在感光鼓12周围时,连接部24B布置在感光鼓12的非图 像形成区H上。高摩擦部26与保护部24的相应连接部24B —体设置,并连接至连接部24B的拉 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高摩擦部26由橡胶之类的弹性片材形成。例如,高摩擦部26的表 面粗糙度大于保护部24的表面粗糙度。高摩擦部26可插在侧密封件20与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之间。当保护片 材22卷绕在感光鼓12周围时,高摩擦部26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其中高摩擦部26在保护部 24插在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之间的状态下插在侧密封件20与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 H之间。通过将高摩擦部26插在侧密封件20与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之间,高摩擦 部26通过侧密封件20而压靠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从保护部主体24A的拉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例如,图2中的顶点C)至高摩擦 部26的拉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在拉出方向上的长度Ll (参见图2以及图9A和图9B) 设定成比感光鼓12与充电辊14之间的接触部S2的拉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至感光鼓 12与侧密封件20之间的接触部Sl的拉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周向长度L2 (参见图6 以及图9A和图9B)长。也就是说,即使在已从感光鼓12与充电辊14之间拉出保护部24时,高摩擦部26 的至少一部分也会布置在插入在侧密封件20与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之间的插入位 置。也就是说,在顶点C经过感光鼓12与充电辊14之间时,高摩擦部26的至少一部分仍 保持插在(存在于)侧密封件20与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之间。高摩擦部26布置在与辊部14A的轴向宽度的外侧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相 对于辊部14A与轴向部14B之间的边界的延长线均位于外侧。也就是说,当沿着感光鼓12的周向拉出保护片材22时,各高摩擦部26布置在其 所经过的轴向部14B与感光鼓12之间的位置。(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以下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附连有保护片材22的图像形成单元10设定成使得保护片材22覆盖感光鼓12的暴露部分,如图6中所示。保护片材22如图7中所示从感光鼓12的暴露部分移除。在该 状态下,保护片材22设置成使得保护部24夹在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之间,高摩擦部26 夹在感光鼓12与侧密封件20之间,如图9A所示。如图8所示,沿感光鼓12的周向拉出以这种方式夹持的保护片材22,然后使用图 像形成单元10。在保护片材22正被拉出时,压靠感光鼓12的充电辊14随保护片材22的保护部 4的运动而被驱动。然而,另一方面,因与清洁铲18接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施加至感光鼓12,感光鼓 12随被侧密封件20加压的高摩擦部26的运动而被驱动。随着保护片材22被进一步拉出并且保护部24在感光鼓12与充电辊14之间被拉 出,感光鼓12与充电辊14之间的接触宽度变宽。结果,由于充电辊14和感光鼓12逐渐开始联动转动,因而当保护部24在充电辊 14与感光鼓12之间完全被拉出时,感光鼓12与充电辊14联动转动。而且,当保护部24在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之间被拉出时,如图9B所示,感光鼓 12被插在侧密封件20和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之间的高摩擦部26驱动旋转。当保护片材22被拉出时,高摩擦部26在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之间经过。如以上所述,由于保护片材22、感光鼓12及充电辊14的运动,保护片材22、感光 鼓12及充电辊14之间产生的速度差受到抑制。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侧密封件20用作挤压部,然而挤压部并不局限于侧密封 件,可使用各种部件。挤压部可布置在感光鼓12的外周上的任何位置。保护片材22的布置位置根据挤压部的位置来设定。也就是说,当保护片材22卷 绕在感光鼓12周围时,在保护部24插在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之间的状态下,高摩擦部26 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高摩擦部26插在侧密封件20与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 之间。此外,即使当保护部24已从感光鼓12和充电辊14之间拉出时,高摩擦部26的至少 一部分也可布置在其中高摩擦部26插在侧密封件20与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之间 的插入位置。如图10中所示,可使用设置在容纳充电辊14的壳体框架16处的挤压部件30作 为挤压部。挤压部件30相对于充电辊14设置在保护片材22的拉出方向的下游侧。注意,侧 密封件20也相对于充电辊14设置在保护片材22的拉出方向的下游侧,但是与设置侧密封 件20的位置相比,挤压部件30设置在更靠近充电辊14的位置。挤压部件30被图中未示出的加压单元加压而压靠感光鼓12。在附连至感光鼓12 的保护片材22处,保护部24插在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之间并覆盖感光鼓12的图像形成 区G,高摩擦部26插在挤压部件30与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之间。保护片材22的高 摩擦部26从挤压部件30悬垂。在该构造中,如图11所示从感光鼓12的暴露部分移除保护片材22。在该状态下, 保护片材22的保护部24夹在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之间,高摩擦部26夹在感光鼓12与 挤压部件30之间。如图12所示沿感光鼓12的周向将以这种方式夹持的保护片材22拉出,然后使用图像形成单元10。在保护片材22正被拉出时,压靠感光鼓12的充电辊14随保护片材22的保护部 24的运动而被驱动。然而,另一方面,因与清洁铲18接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施加至感光鼓12,感光鼓 12随被挤压部件30加压的高摩擦部26的运动而被驱动。而且,当保护部24在充电辊14与感光鼓12之间被拉出时,感光鼓12被 插在侧密 封件20和感光鼓12的非图像形成区H之间的高摩擦部26驱动而旋转。如以上所述,由于保护片材22、感光鼓12及充电辊14的运动,保护片材22、感光 鼓12及充电辊14之间产生的速度差受到抑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而是可进行各种修改、变更和改进。
权利要求
一种保护片材,该保护片材包括保护部,该保护部能够插在与潜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的充电部件与该潜像载体之间,并能够覆盖形成在该潜像载体的外周面上的图像形成区;以及高摩擦部,该高摩擦部连接至所述保护部的端部,该高摩擦部能够插在用于压靠形成在所述潜像载体的外周面上的非图像形成区的挤压部与所述潜像载体的该非图像形成区之间,并且在被从所述潜像载体拉出时,该高摩擦部的动态摩擦阻力高于所述保护部的动态摩擦阻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片材,其中,所述保护部能够覆盖所述潜像载体,使得在所 述保护部的一个端部处,覆盖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图像形成区的覆盖宽度朝与所述潜像载 体的周向对应的方向上的一侧变窄。
3.一种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包括潜像载体,在该潜像载体的外周面处形成有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区以及不形成图像的 非图像形成区;充电部件,该充电部件与所述潜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并能够对所述图像载体的外周 面进行充电;挤压部,该挤压部压靠所述潜像载体的非图像形成区;以及保护片材,该保护片材能够被沿着所述潜像载体的周向拉出,并具有保护部,该保护部插在所述充电部件与所述潜像载体之间,并覆盖该潜像载体的所述 图像形成区;以及高摩擦部,该高摩擦部连接至所述保护部的端部,该高摩擦部插在所述挤压部与所述 潜像载体的所述非图像形成区之间,并且在被从所述潜像载体拉出时,该高摩擦部的动态 摩擦阻力高于所述保护部的动态摩擦阻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在所述保护部的位于所述保护片材的拉 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处,覆盖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图像形成区的覆盖宽度朝所述拉出方 向的下游侧变窄。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保护部的位于所述保护片材的 拉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为以下形状在沿着所述潜像载体的周向宽。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从所述保护部的所述拉出方向的下游 侧的端部至所述高摩擦部的所述拉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在所述拉出方向上的长度,比 从所述潜像载体与所述充电部件之间的接触部的所述拉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至所述潜 像载体与所述挤压部之间的接触部的所述拉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周向长度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保护片材布置在该图像形成单元上, 使得即使在所述保护部已被从所述潜像载体与所述充电部件之间拉出时,所述高摩擦部的 至少一部分也布置在所述挤压部与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非图像形成区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充电部件包括与所述潜像载体接触的辊部以及设置在该辊部的轴向两端处的轴 部;并且所述高摩擦部布置在分别与所述辊部的轴向两端的外侧处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充电部件包括与所述潜像载体接触的辊部以及设置在该辊部的轴向两端处的轴 部;并且所述高摩擦部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当沿所述潜像载体的周向将所述保护片 材拉出时,所述高摩擦部分别经过所述轴部与所述潜像载体之间。
10.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高摩擦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所 述保护部的表面粗糙度。
1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 成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保护片材、图像形成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保护片材包括保护部,该保护部能够插在与潜像载体的外周面接触的充电部件与该潜像载体之间,并能够覆盖形成在该潜像载体的外周面上的图像形成区;以及高摩擦部,该高摩擦部连接至所述保护部的端部,所述高摩擦部能够插在压靠形成在所述潜像载体的外周面上的非图像形成区的挤压部与所述潜像载体的该非图像形成区之间,并且在被从所述潜像载体拉出时,该高摩擦部的动态摩擦阻力高于所述保护部的动态摩擦阻力。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813908SQ200910169190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5日
发明者青岛琢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