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2204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加热加压方式使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在记录材料上定影的定影装
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多功能设备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采用热辊 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由相互压接的定影辊和加压辊构成,并且,定影辊和加压 辊这两者或者任意一方的表面温度,由配置在辊内部的热源(例如卤素灯)加热到规定的 温度(定影温度)。 然后,使未定影的已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通过两个辊的压接部(定影辊隙 部),从而利用热和压力在记录纸表面定影调色剂图像。 另外,作为用于彩色打印机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通常采用具有由硅酮橡胶等 构成的弹性层的弹性辊。 由于具有弹性层,定影辊表面根据记录纸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凹凸产生弹性 变形,并与记录纸接触以便覆盖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面。因此,相对于构成未定影调色剂图 像的调色剂量多于单色印刷的彩色印刷,能够良好地进行加热定影。 另外,即使是相比单色印刷而容易偏移(才7 * '7卜)的彩色印刷,利用弹性层在
定影辊隙部中的应变分离效果,也能够提高相对于调色剂的脱模性(離型性)。 而且,由于定影辊隙部成为倒辊隙形状,即在定影辊中抵接于加压辊的部分处于
稍微凹陷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记录纸的剥离性能,即使不使用剥离爪等剥离构件,也能
够从定影辊表面容易地剥离记录纸,并且防止由剥离构件导致的图像缺陷。 虽然弹性层具有如上所述的良好的定影特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导热性低,因此,
在将热源设置于具有弹性层的定影辊内部的情况下,向定影辊表面传递的导热效率下降。
其结果是,预热时间变长,另外,在将用于高速印刷的用纸传送速度高速化的情况下,存在
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不能随动的问题。 作为解决由低导热性引起的问题的手段,已知有使外部加热部与定影辊表面抵 接,并从外部(表面侧)加热定影辊的外部加热定影方式。 作为外部加热部,已提出了如下方式使在内部具有热源的加热辊与定影辊表面 接触的辊方式、加热环状的带构件并使该带构件与定影辊表面接触的带方式等。这种带方 式相比辊方式能够以更小的热容量确保宽的加热辊隙宽度,因此,能够向定影辊表面供给 的热量多,并且高速印刷中的定影辊表面温度的随动性优异。 另一方面,如果在完成定影动作之后停止定影辊的旋转,则由于加热传动带构件
的加热构件经由传动带构件与定影辊接触,因此,存在其接触部分局部地被加热,促使弹性
层劣化的问题。下面,将这种局部过热称为"过度加热"(才一"'一)-一卜)。 S卩,在传动带方式中,由于向定影辊供给热的热供给能力高,而且,在热源和定影
辊表面之间安装了带构件、带支承辊等多个构件,因此,热源和带构件表面之间的温度梯度变大。因此,如果定影辊停止旋转,并瞬间阻断向定影辊的热传递,则由于该温度梯度而使 带支承辊、带构件升温,使经由带构件接触带架设辊的定影辊部分局部地过热。特别是,由 于带架设辊、环状带等的热容量小,因此,由温度梯度引起的过度加热显著。
另外,如果产生过度加热,则也存在在定影辊表面产生温度不均,接着在定影处理 后的图像上产生光泽不均的问题。 另外,在需要根据印刷的图像数据变更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系统中,在定影动作 中,在降低定影辊的表面温度的情况下,通过切断定影辊内部的热源和带支承辊内部的热 源,在该状态下旋转定影辊,使定影辊表面温度下降。 但是,由于带支承辊的温度被设定为高于定影温度,因此,存在使定影辊表面温度 下降需要花费时间的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是因外部加热部始终处于与定影辊接触的状态而引起的,所以,通
过将外部加热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定影辊分离/接触,从而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在能够使定影辊分离/接触的情况下,即使停止加热,加热构件的温度也高于定
影构件表面的温度,因此,如果使带构件从定影辊完全离开,则传递到与加热构件接触的接
触部分的热被集中于带构件内的接触部分附近,故存在带构件提早劣化的问题。另外,在带
构件也完全离开的结构中,用于离开所需的移动距离大,从而也存在需要用于分离/接触
移动的空间宽广而不能谋求节省空间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2007-24872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的特征在 于,在加热构件自定影构件离开的状态下,带构件和定影构件接触,带构件因定影构件的旋 转而进行从动旋转。该定影装置使传动带构件难以劣化,而且能够节省空间、节省电力以及 实现迅速的分离/接触动作。 但是,在通过迅速的分离/接触动作而使加热构件从离开的状态变换到与定影构 件接触的情况下,根据由接触引起的冲击,冲击力传递至环状带、定影辊,并且传递至搭载 于加热构件内部的加热灯,由此成为环状带或定影辊的破损、以及加热灯的位置偏离或损 伤的原因。 当移动加热构件时,如果加热构件未以适当的压力压接于定影构件,则带构件的 从动旋转不能顺利进行而导致旋转不良,从而引起向定影构件的热供给不足以及带构件的 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各构件的劣化、破损的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 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定影构件,其绕轴线能够旋转地设置,加 热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并使构成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熔化;加 压构件,其绕轴线能够旋转地设置,压接在所述定影构件上并在其与所述定影构件之间形 成压接部,利用所述压接部对传送的、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进行加压,与所述 定影构件协作动作而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定影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外部加热部,其包含 多个支承辊、以与所述定影构件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能够旋转地架设于该多个支承辊的环 状的外部加热带以及对该外部加热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构件,所述外部加热部加热所述外周面;以及分离/接触部,其通过以多个所述支承辊中的一个支承辊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使所
述外部加热部转动,使所述外部加热部相对于所述定影构件分离/接触。 根据本发明,通过分离/接触部,在外部加热部相对于定影构件压接的情况下,以
多个支承辊中的一个支承辊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使所述外部加热部转动并使外部加热部和
定影构件压接。 由此,与像现有的定影装置那样使外部加热部整体移动而分离/接触的结构相
比,能够减小压接时产生的冲击力,能够防止外部加热带和定影构件的劣化、破损。 而且,由于能够縮小离开和压接时所需的外部加热部的移动空间,因此能够实现
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多个所述支承辊中,仅有具有成为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 的支承辊,在内部具有所述加热构件。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成为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的支承辊在分离/接触动作时不
动,因此,在压接时产生的相对于该支承辊的冲击力变得最小。通过仅在该支承辊的内部设
置加热构件,能够减小相对于加热构件的冲击力,并且防止位置偏离、破损。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外部加热部相对于所述定影构件处于离开的离
开状态以及所述外部加热部相对于所述定影构件处于压接的压接状态这两种状态下,具有
成为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的支承辊,经由所述外部加热带压接在所述定影构件上。 根据本发明,具有成为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的支承辊在分离/接触动作时不动,
而且,在离开状态以及压接状态这两种状态下,经由所述外部加热带压接在所述定影构件上。 由此,能够防止外部加热带相对于定影构件的从动旋转不良,并且,能够使定影构 件表面的温度分布均匀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分离/接触部根据所述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使所述 外部加热部相对于所述定影构件分离/接触。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根据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而分离/接触,因此,能够縮短所 述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上升至设定温度所需的时间,而且,能够防止因过热引起的定影构 件的劣化。 另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所述定影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所述分离/接触部的动作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分离/接触 部,即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被断开时以及在转换到仅向所述控制部通电的睡眠模式 时,使所述外部加热部从所述定影构件离开,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被接通时以及从 所述睡眠模式恢复时,使所述外部加热部与所述定影构件压接。 根据本发明,由于仅在用户想要使用图像形成装置时,使外部加热部压接在定影 构件上,因此,能够避免因基于外部加热带的定影构件的局部加热而导致的过度加热,能够 防止定影构件的热劣化。 另外,在外部加热带与定影构件压接的状态下温度下降时,因外部加热带的硬化 而产生从动旋转不良,但是,当用户不使用图像形成装置时,使外部加热部从定影构件离 开,因此,能够在定影构件的温度下降之前使外部加热带离开,能够防止外部加热带的从动 旋转不良。
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更加明确本发明的目的、特色和优点。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复印机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放大表示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复印机的电连接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分离/接触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由控制部进行的分离/接触机构的动作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i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复印机100的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将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结构放大表示的剖面图。 复印机100包括图像形成装置1和扫描部7。图像形成装置1是将黄色、品红、青 色和黑色的四色调色剂图像依次重叠并转印而形成多色调色剂图像,并在记录材料8上定 影该多色调色剂图像而形成图像的串联结构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 置1包括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中间转印部3、二次转印部4、记录材料供给部5和定影装置 6。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包括制像单元10y、 10m、 10c、 10b,制像单元10y、 10m、 10c、 10b
自后述的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驱动方向(副扫描方向)即箭头27所示的方向中的上游 侧按照该顺序配置成一列,形成对应于作为数字信号等输入的各颜色的图像信息的静电潜 像,供给颜色对应于该静电潜像的调色剂,并进行显影而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制像单 元10y形成对应于黄色图像信息的调色剂图像,制像单元10m形成对应于品红图像信息的 调色剂图像,制像单元10c形成对应于青色图像信息的调色剂图像,制像单元10b形成对应 于黑色图像信息的调色剂图像。制像单元10y包括感光鼓11y、带电辊12y、光扫描单元13、 显影装置14y和鼓清洁器15y。 感光鼓lly是由未图示的驱动部绕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并且具有在表面形成静电 潜像进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感光层的辊状构件。作为感光鼓lly,能够使用例如包括未图示 的导电性基体和形成于导电性基体表面的未图示的感光层的感光鼓。作为导电性基体,能 够使用圆筒状、圆柱状、片状等导电性基体,其中优选圆筒状导电性基体。作为感光层,可例 举有机感光层、无机感光层等。作为有机感光层,可例举含有电荷产生物质的树脂层即电荷 产生层和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的树脂层即电荷输送层的层积体、在一个树脂层中含有电荷产 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的树脂层等。作为无机感光层,可例举含有从氧化锌、硒、非晶硅等 中选择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层。在导电性基体和感光层之间可以设置基底层,在感光 层的表面可以设置主要用于保护感光层的表面层(保护层)。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直径 为30mm的感光鼓,该感光鼓包括与接地电位(GND)连接的铝管(导电性基体)和形成于铝 管表面的厚度为20 i! m的有机感光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鼓1 ly沿顺时针方向以 355mm/s的圆周速度旋转驱动。
6
带电辊12y是由未图示的驱动部绕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并且使感光鼓lly的表面 以规定极性和电位带电的辊状构件。在带电辊12y上连接未图示的电源,通过从该电源施 加电压而放电,使感光鼓lly表面带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带电辊12y施加-1200V的电 压,感光鼓lly表面带电-600V。能够替代带电辊12y而使用电刷型带电器、充电型带电器、 所谓高压舱(》- 口卜口 > )的电晕带电器等。光扫描单元13向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鼓 lly表面照射对应于黄色图像信息的激光13y,并在感光鼓lly表面形成对应于黄色图像 信息的静电潜像。作为光扫描单元13,能够使用半导体激光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 电-600V的感光鼓lly表面形成曝光电位-70V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4y包括显影辊17y、显影刮片(現像7" ^ — K ) 18y、显影槽19y和搅拌 辊20y、30y。显影辊17y在其表面承载黄色显影剂16y,在显影辊17y和感光鼓lly的附近 部(显影辊隙部),向感光鼓lly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黄色显影剂16y。显影辊17y是如下 的辊状构件,即由显影槽19y绕轴线可旋转地支承,并且被设置为,从形成于显影槽19y的、 面临感光鼓lly的面的开口部,使该显影辊17y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并与感光鼓lly表面接 近,该显影辊17y内装有未图示的固定磁极。显影辊17y沿着与感光鼓lly旋转方向的反 方向旋转驱动。因此,在显影辊隙部中,显影辊17y和感光鼓lly沿着相同方向旋转驱动。 另外,在显影辊17y上连接未图示的电源,从该电源施加直流电压(显影电压)。由此,显影 辊17y表面的黄色显影剂16y顺利地供给到静电潜像。在本实施方式中,-420V的显影电 压施加在显影辊17y上。在显影辊隙部,显影辊17y表面的黄色调色剂层与感光鼓lly接 触,黄色显影剂16y被供给到静电潜像。 显影刮片18y是如下的板状构件,即被设置为一端由显影槽19y支承,另一端相对 于显影辊17y表面具有间隙地隔开,该显影刮片18y使承载于显影辊17y表面的黄色调色 剂层均匀化(层限制)。显影槽19y为如前所述开口部形成在面临感光鼓lly的面上且具 有内部空间的容器状构件。显影槽19y在其内部空间内置显影辊17y和搅拌辊20y、30y,并 贮存黄色显影剂16y。根据黄色显影剂16y的消耗状况,黄色显影剂16y从未图示的调色剂 盒补给到显影槽19y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性载体(磁性^ 7 )事先填充在显影槽19y内。补给到 显影槽19y中的黄色调色剂与该磁性载体混合并以黄色显影剂(黄色双成分显影剂)16y 的形态使用,但是不限于此,也能够以仅含有黄色调色剂的单成分显影剂的形态使用。搅拌 辊20y、30y是在显影槽19y的内部空间绕轴线可旋转地支承的螺旋状构件。搅拌辊20y被 设置为压接在显影辊17y的表面。搅拌辊20y、30y通过各自的旋转驱动,将从未图示的调 色剂盒补给到显影槽19y内的黄色显影剂16y输送到显影辊17y的表面周边。
根据显影装置14y,黄色调色剂附着在显影槽19y内的磁性载体上,这种形态的黄 色显影剂16y由搅拌辊20y、30y供给到显影辊17y表面,并在该表面形成显影剂层。该显 影剂层在利用显影刮片18y将层厚均匀化后,利用电位差等从显影剂层将黄色显影剂16y 选择性地供给到感光鼓lly表面的静电潜像,从而形成对应于黄色图像信息的黄色调色剂 图像。 如后所述,在将感光鼓lly表面的黄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之后,鼓 清洁器15y除去并回收残存在感光鼓lly表面的黄色显影剂16y。根据制像单元lOy,从光 扫描单元13向因带电辊12y而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鼓lly的表面,照射对应于黄色图像信息的信号光的激光13y而形成静电潜像,从显影装置14y向该静电潜像供给黄色显影剂16y 而使该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如后所述,该黄色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压接 在感光鼓lly的表面而沿箭头标记29的方向旋转驱动的中间转印带21。
残留于感光鼓lly表面的黄色显影剂16y被鼓清洁器15y除去并回收。该图像 (调色剂图像)形成动作反复执行。制像单元10m、10c、10b替代黄色调色剂而使用品红调 色剂、青色调色剂或黑色调色剂,除此之外,由于具有对应于制像单元10y的结构,因此,赋 予相同的参照标记,并且,在各参照标记的末尾赋予表示品红的"m"、表示青色的"c"、表示 黑色的"b",省略说明。 中间转印部3具有中间转印带21、中间转印辊22y、22m、22c、22b、支承辊23、24、25 及带清洁器26。中间转印带21是架设在支承辊23, 24之间而形成环状移动路径的环形带 状的调色剂图像承载体,以与感光鼓lly、llm、llc、llb相同的圆周速度沿箭头标记27的方 向旋转。作为中间转印带21,能够使用例如厚度为lOOym的聚四氟乙烯膜。中间转印带 21的材料并不仅限于聚四氟乙烯,能够使用由聚碳酸酯、聚酰胺、聚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 各种橡胶等构成的膜。在由合成树脂或者各种橡胶构成的膜中,为了调整作为中间转印带 21的电阻值,掺合炉黑、热法炭黑、槽法炭黑、石墨碳等导电材料。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 图像承载面,从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驱动方向的上游侧,依次压接在感光鼓lly、llm、llc、 llb上。中间转印带21压接在感光鼓lly、llm、llc、llb上的位置是各颜色调色剂图像的中 间转印位置。中间转印辊22y、22m、22c、22b配置在隔着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1y、llm、 11c、llb相对的位置上。 中间转印辊22y、22m、22c、22b是如下的辊状构件,即被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21 分别与感光鼓lly、llm、llc、llb相对,压接在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图像承载面21a的相 反面上,并且,由未图示的驱动部绕其轴线可旋转地驱动。作为中间转印辊22y、22m、22c、 22b,采用例如包括金属制轴体和覆盖在该金属制轴体表面的导电性层的辊状构件。轴体例 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对于轴体的直径不作特别限定,但是优选8 10mm。导电性层由 导电性弹性体等形成。作为导电性弹性体,能够使用该领域中常用的弹性体,例如可例举含 有炭黑等导电剂的三元乙丙橡胶(EP匿)、发泡三元乙丙橡胶、聚氨酯泡沫等。通过导电性 层,高电压均匀地施加在中间转印带21上。 为了将形成于感光鼓11y、llm、llc、llb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 上,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中间转印偏压,通过恒压控制,被施加在中间转印辊 22y、22m、22c、22b上。由此,形成于感光鼓lly、 llm、 llc、 lib的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调 色剂图像,依次重叠并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图像承载面21a上,从而形成多色调 色剂图像。其中,在仅输入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一部分的图像信息的情况下,调色剂图 像仅形成在制像单元10y、10m、10c、10b中对应于输入的图像信息的颜色的制像单元中。
支承辊23、24、25被设置为由未图示的驱动部绕轴心可旋转地驱动,并架设中间 转印带21而使其沿着箭头标记27的方向旋转驱动。支承辊23、24、25采用例如直径30mm、 厚度lmm的铝制圆筒体(管状辊)。支承辊24隔着中间转印带21压接在后述的二次转印 辊28而形成二次转印辊隙部,并且被接地。支承辊24具有架设中间转印带21的功能,还 具有在记录材料8上二次转印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功能。
带清洁器26是在记录材料8上转印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图像承载面21a上的调色剂图像之后,除去残存于调色剂图像承载面21a上的调色剂的构件,隔着中间转印带 21与支承辊25相对而设置。带清洁器26包括清洁刮片26a和调色剂存储容器26b。清洁 刮片26a是如下的板状构件,即通过未图示的加压部压接在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图像承 载面21a上,并刮下残存于调色剂图像承载面21a上的调色剂等。清洁刮片26a能够使用 例如由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例如聚氨酯橡胶)等构成的刮片。调色剂存储容器26b暂时 存储被清洁刮片26a刮下的调色剂等。 根据中间转印部3,形成于感光鼓11y、llm、llc、llb上的调色剂图像,重叠并转印 在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图像承载面21a的规定位置上,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如后所述, 该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辊隙部,被二次转印于记录材料8上。在二次转印之后,存留于中 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图像承载面21a上的调色剂、偏移调色剂(才7七'7卜卜f一)、纸粉 等被带清洁器26除去,在调色剂图像承载面21a上再次转印调色剂图像。
二次转印部4包含支承辊24、二次转印辊28。 二次转印辊28是如下的辊状构件, 被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21压接在支承辊24上,并且能够绕轴线方向旋转驱动,由未图示 的驱动部旋转驱动。二次转印辊28例如包括金属制轴体和覆盖在该金属制轴体表面的导 电性层。金属制轴体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导电性层由导电性弹性体等形成。作为导 电性弹性体能够采用该领域中常用的弹性体,例如可例举包括炭黑等导电剂的三元乙丙橡 胶(EP匿)、发泡三元乙丙橡胶、发泡聚氨酯等。在二次转印辊28上连接未图示的电源,并且 均匀地被施加具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支承辊24、中间转印带21和二 次转印辊28的压接部为二次转印辊隙部。 根据二次转印部4,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隙部,与 之同步,从后述的记录材料供给部5供给的记录材料8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隙部,在二次转 印辊隙部,调色剂图像和记录材料8重叠,在记录材料8上二次转印调色剂图像。这样,在 记录材料8上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8被传送到定影 装置6。 定影装置6加热熔化构成承载于记录材料8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并使其 定影在记录材料8上。在后面叙述定影装置6的详细结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后的记录材 料8排出到排纸盘110,完成图像形成。 记录材料供给部5包括记录材料盒42、拾取辊43和对位辊44a、44b。记录材料盒 42存储记录材料8。作为记录材料8,例如可例举普通纸、涂料纸、彩色复印专用纸、0HP用 膜、明信片等。作为记录材料8的尺寸,可例举A4、A3、B5、B4、明信片尺寸等。拾取辊43将 记录材料8 —张张地供给到传送路径P。对位辊44a、44b是相互压接而设置的一对辊状构 件,与中间转印带21上的多色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隙部的操作同步地,将记录 材料8供给到二次转印辊隙部。 根据记录材料供给部5,存储于记录材料盒42内的记录材料8被拾取辊43 —张张 地传送到传送路径P,进而,被对位辊44a、44b供给到二次转印辊隙部。
扫描部7包括原稿台、光源和CCD(电荷耦合元件)图像传感器9。在原稿台的上 表面上放置需要复印的原稿。原稿台采用由透明玻璃等透明材料构成的板状构件。光源 用于照明放置于原稿台上的原稿。CCD图像传感器9通过对来自由光源照明的原稿的反射 光进行光电转换,将反射光转换为图像信息(图像信号)。CCD图像传感器9包括转换部、转送部和输出部,在转换部将反射光的光信号变换为电信号,在转送部与时钟脉冲同步向输出部依次转送电信号,在输出部中将电信号变换为电压信号,并进行放大、低阻抗化而输出。对于这样得到的模拟信号,进行众所周知的图像处理而变换为数字信号。由扫描部7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被传送到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个动作的CPU(中央处理装置),在此进行各种图像处理之后,暂时存储在存储器中,并根据输出指示读出存储器内的图像,将其传送到光扫描单元13,从而在作为记录材料8的记录纸上形成图像。 用于本发明的调色剂含有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脱模剂。作为粘结剂树脂能够使用在该领域常用的树脂,例如可例举聚苯乙烯、苯乙烯的取代物的均聚物、苯乙烯类共聚物、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氨酯等。 作为粘结剂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一并使用两种以上。在这些粘结剂树脂中,作为彩色调色剂,考虑保存性、耐久性等方面,优选软化点100 15(TC、玻璃化转变温度50 80°C的粘结剂树脂,尤其优选具有所述软化点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酯。聚酯在软化状态下具有高透明度。 当粘结剂树脂为聚酯时,如果在记录材料8上使重叠了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多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则由于聚酯本身透明,因此通过减色法混合而得到充分的显色。 作为着色剂,能够使用以往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技术的调色剂用颜料和染料。 作为颜料有有机颜料、无机颜料和金属粉等。作为有机颜料,例如有偶氮颜料、苯并咪唑酮颜料、喹吖啶酮颜料、酞菁颜料、异吲哚啉酮颜料、异二氢氮茚基颜料、二噁嗪颜料、蒽醌颜料、二萘嵌苯颜料、紫环酮颜料、硫靛颜料、喹酞酮颜料、金属络合物颜料等;作为无机颜料,例如有炭黑、氧化钛、钼红、铬黄、钛黄、氧化铬、柏林蓝等;作为金属粉例如有铝粉等。颜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可以一并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脱模剂,能够使用例如蜡。作为蜡,能够使用在该领域中常用的蜡,例如可例举聚酯蜡、聚丙烯蜡、固体石蜡等。 除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脱模剂以外,调色剂可以含有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通常
的调色剂用添加剂,作为该添加剂,例如有带电控制剂、流动性提高剂、定影促进剂、导电剂等。 调色剂能够通过粉化法、悬浮聚合法、乳化凝聚法等公知方法制造,其中,粉化法为将着色剂、脱模剂等与粘结剂树脂熔融搅拌而粉化;悬浮聚合法为在将着色剂、脱模剂、粘结剂树脂的单体等均匀分散之后,使粘结剂树脂的单体聚合;乳化凝聚法为通过凝聚剂使粘结剂树脂粒子、着色剂、脱模剂等凝聚并加热由此得到的凝聚物的微粒子。
对于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不作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2 7 ii m。当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不足2 ii m时,调色剂的流动性下降,在进行显影动作时,调色剂的供给、搅拌和带电不充分,导致调色剂量不足,极性相反的调色剂增加等,从而可能得不到高品质图像。另一方面,当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超过7 ii m时,由于难以软化至中心部分的大粒径的调色剂粒子多起来,因此,图像在记录材料8上的定影性下降,而且,图像的显色变差,尤其在0HP片体上进行定影时图像变暗。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颜料以外调色剂具有如下所示的相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调色剂例如是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TC、软化点温度为12(TC、体积平均粒径为6 y m的负带电性的绝缘性非磁性调色剂。 为了采用该调色剂得到基于X-Rite公司制310测定的反射浓度测定值为1. 4的图像浓度,需要5g/m2的调色剂量。 调色剂包括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TC且软化点为12(TC的聚酯(粘结剂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TC且软化点为7(TC的低分子聚酯蜡(脱模剂)和各色颜料,蜡含有量为调色剂总量的7重量% 、颜料含有率为调色剂总量的12重量%以及剩下部分为粘结剂树脂的聚酯。包含于调色剂的低分子聚酯蜡是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软化点低于粘结剂树脂的聚酯的蜡。 图3是表示复印机100的电连接构成的框图。 复印机100具有控制部301,控制部301基于存储在存储部302的各种控制程序进行整个复印机100的动作控制。控制部301基于如下信息进行动作控制,即经由配置在复印机IOO上表面的操作面板(包括显示部303、输入部304)输入的印刷指令、来自配置在复印机100内部的各种传感器等的检测结果、从外部设备经由USB/LAN接口 305输入的图像数据、用于控制复印机100内部的各装置动作的各种设定值以及数据表。
作为存储部302,能够使用在该领域中常用的存储器,例如可例举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硬盘驱动器(HDD)等。 作为与复印机100连接的外部设备,能够使用可以形成或者取得图像数据,并且可以与复印机100电连接的电气、电子设备,例如可例举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等。
运算部306取出用于执行存储在存储部302的各种数据(印刷指令、检测结果、图像信息等)以及各种控制的程序,进行各种检测、判定。控制部301根据运算部306的各种判定结果、运算结果等,向目标装置输送控制信号并进行动作控制。 控制部301和运算部306例如是由具有CPU的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等实现的处理电路。 扫描部7具有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部307,由读取部307读取的原稿图像,通过图像处理部308变换为合适的电信号并生成图像数据。图像形成部309基于生成的图像数据制成静电潜像,使用调色剂使其显影,并在记录纸上形成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部310在转印纸上加热定影由图像形成部309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 另外,作为后处理装置的修整机、分类机等周边设备,由周边设备控制部311进行动作控制。 虽然未图示,但是主电源向复印机100的各动作部供给电力。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6的结构的剖面图。利用图4详细说明定影装置6的结构。 如图4所示,定影装置6包括定影辊50、加压辊60、外部加热部70和清洁部80。
定影辊50和加压辊60以规定载重(例如600N)相互压接,在它们之间形成定影辊50表面和加压辊60表面相互抵接的部分(以下称为定影辊隙部N)。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辊隙部N的辊隙宽度(沿着定影辊50、加压辊60的旋转方向的长度)例如设定为9mm。 定影辊50被加热至定影温度(例如180°C ),并加热通过定影辊隙部N的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8。定影辊50是如下的三层结构的辊构件,即在金属芯(芯金)50a的外周面上具有弹性层50b,并在弹性层50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脱模层。作为金属芯50a,例如采用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等。 另外,作为弹性层50b,采用硅酮橡胶,脱模层采用PFA(四氟乙烯和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等含氟树脂。 在定影辊50的金属芯50a的内部,配置有用于从内部加热定影辊50的作为热源的加热灯(卤素灯)51。 由控制部301控制加热灯51的通电,如果被通电,则向金属芯50a的内周面上放射红外线。放射的红外线被金属芯50a的内周面吸收,加热金属芯50a,并向弹性层50b、脱模层进行热传导,从而加热整个定影辊50。 加压辊60通过隔着旋转轴而设置于定影辊隙部N的相反侧的压接机构,相对于定影辊50压接,并向定影辊隙部N施加规定的压力。加压辊60与定影辊50同样,是具有如下三层结构的辊构件,即在由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者它们的合金等构成的金属芯60a表面,具有硅酮橡胶等弹性层60b,进而在其上形成有PFA、PTFE等脱模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压辊60中,也在金属芯60a的内部具有加热灯61。另外,由控制部301控制加热灯61的通电,如果被通电,则向金属芯60a的内周面放射红外线。放射的红外线被金属芯60a的内周面吸收,加热金属芯60a,并向弹性层60b、脱模层进行热传导,从而加热整个加压辊60。 外部加热部70具有环状的外部加热带74和架设该外部加热带74的一对旋转支承辊71。详细情况在后面利用图5进行叙述,在外部加热部70上设置使旋转支承辊71相对于定影辊50表面分离/接触的分离/接触机构。 外部加热带74在被加热至高于定影温度的加热温度(例如210°C )的状态下与定影辊50表面接触,来加热定影辊50表面。在外部加热带74上,由内周面接触的旋转支承辊71进行供热。外部加热带74被配置为,在隔着定影辊50的旋转轴与定影辊隙部N相反的一侧压接在定影辊50表面,通过后述的分离/接触机构,以规定的挤压力(例如40N)压接在定影辊50上。通过这样的压接,形成外部加热带74表面和定影辊50表面相互抵接的部分(以下称为加热辊隙部n)。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隙部n的辊隙宽度(沿着定影辊50的旋转方向的长度)例如为20mm。 外部加热带74是如下的双层结构环状带构件,即在聚四氟乙烯等耐热树脂或者由不锈钢、镍等金属材料构成的中空圆筒状的基体材料表面上,作为脱模层形成有耐热性和脱模性优异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FA、 PTFE等含氟树脂)。 另外,外部加热带74随着定影辊50的旋转而从动旋转,为了减少该外部加热带74的偏心力(寄力),优选在内周面设置含氟树脂等涂覆层。 旋转支承辊71通过由铝、铁类材料等构成的中空圆筒状金属制芯材构成,并由旋转支承辊71a和旋转支承辊71b这一对辊构件构成。为了减小外部加热带74的偏心力,在金属制芯材的表面可以实施含氟树脂等的涂覆层。在旋转支承辊71的内部配置作为热源的加热灯72,加热灯72设置在一对辊中的一个辊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仅设置在旋转支承辊71a的内部。 由控制部301控制加热灯72的通电,如果被通电,则向金属制芯材的内周面放射红外线。放射的红外线被金属制芯材的内周面吸收,从而加热整个旋转支承辊71a。被加热的旋转支承辊71a从内周面加热外部加热带74。 在定影辊50的外周面上配置有用于检测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的热敏电阻(温度检测部)52,在加压辊60的外周面上配置有用于检测加压辊60的表面温度的热敏电阻62。
另外,在外部加热带74的外周面,在分别与旋转支承辊71a和旋转支承辊71b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热敏电阻73 、75。 控制部301基于这些热敏电阻52、62、73、75的输出,检测定影辊50、加热辊60和外部加热带74的规定位置的表面温度,并控制向对应的加热灯51、61、72的通电,以使各表面温度接近目标温度。 清洁部80包括清洁纸(々工7" )81、送出辊82、纸压接辊83和巻取辊84,用于除去附着在定影辊50表面的偏移调色剂等。 清洁纸(以下简称为"纸")81被设置为,从送出辊82朝向纸压接辊83送出,被纸压接辊83巻绕而压接在定影辊50表面之后,被巻取辊84巻取。 作为纸81,能够使用例如耐热性无纺布。作为耐热性无纺布不作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例举包括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和高温下软化的聚酯纤维并且同时具有合适的柔软性和机械强度的无纺布等。这样的耐热性无纺布在市面有出售,例如有诺梅克斯(商标名7一乂 '7夕7 )、黑麦隆(商标名匕乂 口 > )等。 另外,在纸81上可浸渍具有脱模效果等的油。作为油,能够使用在该领域中常用
的油,例如例举二甲基硅油、氨基改性硅油、巯基改性硅油及氟改性硅油等硅油。对于纸81的厚度不作特别限定,但是,优选30iim以上100iim以下。在本实施方
式中,作为纸81使用厚度为40iim的纸。 送出辊82绕轴线可从动旋转地被支承,在其表面缠绕并保持纸81。在本实施方式中送出辊82构成为,随着利用巻取辊84的纸81的巻取动作,进行逆时针方向的从动旋转而送出纸81。 纸压接辊83是长度方向的两端被未图示的轴承可从动旋转地轴支承的辊状构件。纸压接辊83被设置为,由未图示的挤压部隔着纸81压接在定影辊50的表面。纸压接辊83在利用巻取辊84进行纸81的巻取动作时进行从动旋转。 纸压接辊83,例如采用包括金属制金属芯和形成在金属制金属芯表面的弹性层的辊状构件。作为构成弹性层的弹性材料,例如例举硅酮橡胶等耐热性橡胶以及硅酮橡胶的发泡体等。对于弹性层的表面硬度不作特别限定,但是优选20。 30° (Asker-c硬度)。
巻取辊84由未图示的驱动部绕轴线可旋转地被支承,巻取与定影辊50接触之后的纸81。在本实施方式中,巻取辊84被设置为,在纸压接辊83的大致铅直方向上方,自送出辊82和外部加热部70隔开。通过巻取辊84的旋转,纸81从送出辊82送出,并开始清洁动作。 由控制部301控制清洁部80的动作。控制部301在根据传感器或者定影辊50的转速等检测到规定张数的记录材料8通过定影辊隙部N之后,向使巻取辊84旋转的驱动部发送控制信号。接收到控制信号的驱动部使巻取辊84旋转而巻取一定数量的纸8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复印机100的控制部301进行向加热灯51、61、72通电等控制,但是,也可构成为定影装置6本身具有独立的控制部。
另外,来自驱动电机(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定影辊50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的一端部,使定影辊50旋转驱动。 在进行定影动作等时,通过使定影辊50旋转驱动,由产生在定影辊隙部N的摩擦力,使压接在定影辊50的加压辊60从动旋转。因此,加压辊60的旋转方向与定影辊50的旋转方向相反。 外部加热部70的外部加热带74也通过产生在与定影辊50接触的加热辊隙部n的摩擦力,随着定影辊50的旋转而从动旋转。 因此,外部加热带74的旋转方向与定影辊50的旋转方向相反。另外,旋转支承辊71通过使其表面与外部加热带74的内周面接触,从而随着外部加热带74的旋转而从动旋转。 记录材料8以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形成面与定影辊50抵接且其相反面与加压辊60抵接的方式传送到定影辊隙部N。通过使记录材料8通过定影辊隙部N,形成在记录材料8上的未定影调色图像被热压接,并定影在记录材料8的表面。作为传送路径P通过定影辊隙部N的通过速度的定影速度,与处理速度(用纸传送速度)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355mm/sec。另外,以每分钟连续供给的纸张数表示的复印速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70张/min。 接着,说明相对于定影辊50使旋转支承辊71分离/接触的分离/接触机构90。 图5A和图5B是表示分离/接触机构90结构的图。图5A表示旋转支承辊71b与
定影辊50抵接的状态,图5B表示旋转支承辊71b从定影辊50离开的状态。 在内部具有加热灯72的旋转支承辊71a和在内部不具有加热灯的旋转支承辊
71b,在旋转轴两端部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板状的侧面机架91上。 该轴承相对于侧面机架91以规定的轴间距被固定,确保旋转支承辊71a、71b之间
的平行度。侧面机架91固定在臂92上,臂92的转动轴A与旋转支承辊71a的旋转轴相同。
臂92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机架等转动自如地安装。 —端固定在主机架等的螺旋弹簧93,其另一端安装在臂92上。臂92以及由臂92支承的侧面机架91,通过该螺旋弹簧93的拉伸力,以转动轴A为支点向定影辊50侧被施力。 如图5A所示,在旋转支承辊71a、71b隔着外部加热带74压接在定影辊50的状态下,旋转支承辊71a、71b构成为以相等的载重压接在定影辊50上。 为了以转动轴A为支点转动臂92,设置偏心凸轮94。偏心凸轮94配置成使螺旋弹簧93位于转动轴A和偏心凸轮94之间。 在旋转支承辊71a、71b隔着外部加热带74压接在定影辊50的状态下,偏心凸轮94的旋转轴与凸轮周面最接近的一侧(短轴侧)与臂92抵接。如果使偏心凸轮94旋转180度,则偏心凸轮94的旋转轴与凸轮周面最远离的一侧(长轴侧)与臂92抵接。此时,如图5B所示,臂92抵抗螺旋弹簧93的弹力,以转动轴A为支点转动,旋转支承辊71b从定影辊50离开。 由于转动轴A不动,因此,即使在旋转支承辊71b从定影辊50离开的情况下,旋转支承辊71a相对于定影辊50的位置也不变化,并保持隔着外部加热带74压接在定影辊50的状态。
这种分离/接触机构90的结构,与使旋转支承辊71a、71b两者都分离/接触的机构相比,结构简单,能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为了实现使定影辊50表面的温度骤升、骤降等目的,将图5A所示的旋转支承辊71a、71b两者都压接在定影辊50的压接状态和图5B所示的旋转支承辊71a压接在定影辊50且支承辊71b从定影辊50离开的离开状态适当转换。 当从离开状态转换到压接状态时,冲击力经由外部加热带74传递到旋转支承辊71。 但是,由于转动轴A与在内部具有加热灯72的旋转支承辊71a的旋转轴相同,因此,大的冲击力不向旋转支承辊71a传递,而冲击力主要传递到旋转支承辊71b。由于在旋转支承辊71b上未设有加热灯,因此,冲击力因分离/接触动作而几乎不传递到加热灯72,从而能够防止加热灯72破损。 另外,即使在离开状态,由于旋转支承辊71a以一定压力压接在定影辊50,因此,当定影辊50旋转时,外部加热带74可靠地进行从动旋转。 加热辊隙部n根据外部加热带74的弯曲习性、温度而变化,但是,在压接状态下,将辊隙宽度设为20mm。另一方面,当处于离开状态时,为了防止定影辊的温度不均以及防止在外部加热带产生局部的热集中,以辊隙宽度为5mm的方式离开。 外部加热带74如下构成,即例如在厚度为90mm的聚四氟乙烯(宇部兴产制(宇部興産製),商品名工一匕。^ '7夕^ S(UPILEX-S))的基体材料表面上,以20ym厚度涂敷作为脱模层混合PTFE和PFA的含氟树脂。外部加热带74的周长为94. 24mm(室温条件下),被架设在轴间距被固定的旋转支承辊71a、71b,以载重40N与定影辊50压接。
另外,定影辊50使用如下形成的辊,即在铝制的金属芯50a的表面,作为弹性层50b形成厚度为3mm的硅酮橡胶层,进而在其上作为脱模层覆盖厚度为30 y m的PFA管。定影辊50的直径为50mm。 加压辊60使用如下形成的辊,即在铝制的金属芯60a的表面,作为弹性层60b形成厚度为2mm的硅酮橡胶层,进而在其上覆盖厚度为30 ii m的PFA管。加压辊60的直径与定影辊50相同,为50mm。 旋转支承辊71a、71b均为厚度0. 75mm的铝制金属芯且直径均为15mm。另外,在表面涂敷将PTFE和PFA混合的含氟树脂。旋转支承辊71a、71b被配置成它们的轴间距为23. Omm。 定影辊50的轴线方向两端部不能避免如下情况,即因金属芯50a的轴颈部而导致与轴线方向中央部相比,热容量变大,从而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分布相对于轴线方向产生温度不均。因此,通过由外部加热带74从定影辊50的表面侧进行热供给,能够使定影辊50的轴线方向的温度分布达到均匀化。 另外,在待机中,由于使定影辊50静止,因此有可能仅使加热辊隙部过热,但是,如果进行温度调整而使外部加热带74和定影辊50表面温度相等即可,由此,相对于定影辊50的圆周方向也不会产生温度不均。
下面,说明分离/接触机构的动作控制。 当使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急剧上升时,即在刚好将复印机100的电源接通之后,或者从处于仅向控制部301通电的状态即睡眠模式恢复时,为了有效地对定影辊50进行热供给,使外部加热部70处于压接状态。另外,当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8通 过定影辊隙部N时,定影辊50将热传递给记录材料8而表面温度下降。虽然由定影辊50 内部的加热灯51进行热供给,但在高速机器中温度不能随动而导致定影不良。因此,为了 从外部加热带74有效地对定影辊50进行热供给,通过使外部加热部70处于压接状态,能 够使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调整到定影温度。 而且,即使在如下的待机状态下,即定影辊50、加压辊60、外部加热带74被加热以 便只要输入印刷指示信号就立即能够形成图像,也使外部加热部70处于压接状态。
图6A和图6B是表示由控制部301进行分离/接触机构90的动作控制处理的流 程图。图6A表示接通电源时或者从睡眠状态恢复时的动作控制处理,图6B表示切断电源 时或者转换到睡眠模式时的动作控制处理。 首先,说明图6A的流程图。在接通电源前,即在电源切断的状态下或者处于睡眠 模式的状态下,外部加热部70保持为离开状态。 在步骤S1中,判断复印机100或者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是否被接通,或者从睡 眠模式是否恢复,如果电源接通或者从睡眠模式恢复,则进入步骤S2,如果电源没有接通或 者从睡眠模式没有恢复,则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2中,使偏心凸轮94旋转180度,使外部加热部70从离开状态转换到压 接状态,并进入步骤S3。在步骤S3中,进行温度调整以使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上升到定影 温度。温度调整如下进行,即基于热敏电阻52、62、73、75的输出,检测定影辊50、加压辊60 和外部加热带74的表面温度,控制对应的加热灯51、61、72的通电,以使各表面温度接近于 目标温度。在步骤S4中,使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可印刷的状态而待机,等待输入印刷指示。
之后,在输入了印刷指示的情况下,使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动作并执行印刷。如果 未输入印刷指示,则暂时将外部加热部70转换为离开状态,并进行温度调整以使外部加热 带74和定影辊50之间没有温度差,再次转换为压接状态而等待输入印刷指示。
在步骤S5中,使外部加热部70维持在离开状态。如果处于睡眠模式,则通过搭载 于定影辊内部的加热灯51,调整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使其处于可印刷的状态。
例如,在睡眠模式的状态下,由用户按压输入部304的印刷指示按钮时、或从外部 装置接收印刷指示信号时等,从睡眠模式进行恢复。 接着,说明图6B的流程图。在电源切断前,即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外部加热部70 保持在压接状态,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被调整而处于可印刷的状态。 在步骤Sll中,判断复印机100或者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是否被切断,如果电源 没有被切断,则进入步骤S12,如果电源被切断,则进入步骤S16。 在步骤S12中,判断是否转换到睡眠模式,如果转换到睡眠模式,则进入步骤S13, 如果没有转换到睡眠模式,则处于如下状态,即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正在被调整使其处于 可印刷的状态,并返回到步骤Sll。 在步骤S13中,使偏心凸轮94旋转180度,将外部加热部70从压接状态转换到离 开状态,进入步骤S14。在步骤S14中,对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进行温度调整使其处于可 印刷状态。温度调整如下进行,即基于热敏电阻52、62、73、75的输出,检测定影辊50、加压 辊60和外部加热带74的表面温度,控制对应的加热灯51、61、72的通电,以使各表面 度 接近于目标温度。在步骤S15中,使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可印刷状态而待机,等待输入印刷指示。 在步骤S16中,使偏心凸轮94旋转180度,将外部加热部70从压接状态转换到离
开状态,进入步骤S17。在步骤S17中,停止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供给。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如下情况,即根据电源的接通/切断状态或者是否处于睡
眠模式,分离/接触机构90进行外部加热部70的分离/接触动作控制的形态,但是,除此
之外,例如存在如下优选形态,即在变更作为印刷对象的记录材料种类等情况下,进行分离
/接触动作控制,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作为一个例子,说明将记录材料从OHP片体变更为普通纸的情况。当用户操作输入部304而输入在OHP片体上进行印刷的印刷指示时,控制部301将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调整到调色剂能够充分定影在OHP片体上的高温度,例如200°C。接着,当用户操作输入部304而输入在普通纸上进行印刷的印刷指示时,在对应于先前的OHP片体的定影温度200°C下,定影温度高而导致产生调色剂的高温定影偏移(才7 * '7卜)。因此,将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调整到相对于普通纸能够良好地定影的温度,例如180°C 。 在将定影辊50的表面温度从高的表面温度调整到低的表面温度时,控制部301使偏心凸轮94旋转,将外部加热部70转换到离开状态。由此,相比在压接状态下进行温度调整的情况,能够以更短的时间调整到所希望的定影温度。 另外,作为其他例子,说明在压接状态下定影辊50停止旋转的情况。当定影辊50停止旋转时,向定影辊50进行的热传递被阻断,由于外部加热部70内的温度梯度,外部加热带74、旋转支承辊71a、71b升温,经由外部加热带74,加热辊隙部n局部地过热,相对于定影辊50的圆周方向产生温度不均。为了防止温度不均,在定影辊50停止旋转的情况下,将外部加热部70从压接状态转换到离开状态。 在此,由于外部加热带74和旋转支承辊71a、71b的热容量较小,因此,如果加热辊隙部n过小,则导致热集中于外部加热带74,提早使外部加热带74劣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处于离开状态的加热辊隙部n的宽度设定为5mm左右。处于离开状态的加热辊隙部n的宽度,根据以转动轴A为支点的臂92的转动角度大小来确定。臂92的转动角度可以根据偏心凸轮94的大小、与臂92相接的位置等而适当设定。 另外,在保持外部加热带74被加热的状态而处于压接状态之后,当外部加热带74的温度降低到室温或者接近于室温的温度时,外部加热带74的形状在压接于定影辊50表面的状态下硬化,成为从动旋转不良的原因,有可能导致向定影辊50进行的热供给不充分。 因此,当转换到电源切断或者睡眠模式时,外部加热部70在压接状态下,基于热敏电阻73、75取得温度检测结果,当检测到超过了规定的温度(例如130°C )时,使偏心凸轮94旋转并将外部加热部70转换为离开状态之后,转换到电源切断或者睡眠模式。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者主要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因此,前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的范围示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中,并不限于说明书文本。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的变形、变更均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定影构件,其绕轴线能够旋转地设置,加热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使构成所述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熔化;加压构件,其绕轴线能够旋转地设置,与所述定影构件压接并在其与所述定影构件之间形成压接部,利用所述压接部对传送的、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进行加压,与所述定影构件协作动作,使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定影;外部加热部,其具有多个支承辊、以与所述定影构件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能够旋转地架设于该多个支承辊的环状的外部加热带和对该外部加热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构件,所述外部加热部加热所述外周面;以及分离/接触部,其通过以多个所述支承辊中的一个支承辊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使所述外部加热部转动,使所述外部加热部相对于所述定影构件分离/接触。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支承辊中,仅有具有成为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的支承辊,在内部具有所述 加热构件。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部加热部相对于所述定影构件处于离开的离开状态以及所述外部加热部相 对于所述定影构件处于压接的压接状态这两种状态下,具有成为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的支 承辊,经由所述外部加热带压接在所述定影构件上。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接触部根据所述定影构件的表面温度,使所述外部加热部相对于所述定影 构件分离/接触。
5. —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所述分离/接触部的动作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控制所述分离/接触部,即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被断开 时以及在转换到仅向所述控制部通电的睡眠模式时,使所述外部加热部从所述定影构件离 开,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源被接通时以及从所述睡眠模式恢复时,使所述外部加热部 压接在所述定影构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各构件的劣化、破损。分离/接触机构(90)将一对旋转支承辊(71a、71b)中的一个旋转支承辊(71a)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使外部加热部(70)整体旋转,从而使外部加热部(70)相对于定影辊(50)分离/接触。由此,能够减小压接时产生的冲击力,能够防止外部加热带(74)和定影辊(50)的劣化、破损。而且,通过仅在旋转支承辊(71a)上设置加热灯(72),也能够防止加热灯的位置偏离、破损。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1770200SQ20101000207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7日
发明者中山敦喜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