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增光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108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增光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增光膜。
背景技术
传统的液晶显示器(TFT-LCD)主要由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所组成。传统的背光模 组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背光模组具有导光板11,导光板11的底面设置有反射板110,导光 板11的入光面设置有光源10,导光板11的出光面上设置有第一扩散膜12,在第一扩散膜 12上设置二层增亮膜13,最后再加上一层具保护作用的第二扩散膜14。这种结构的背光模组需要使用较多的光学膜片,成本较高,光源利用率也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增光膜,旨在解决传统的背光模组的成本较高,且 光源利用率不佳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增光膜,包括透明膜层、聚光层、雾化层,所述聚光层和雾化层与透明膜 层是一体设置的,并且聚光层和雾化层是相对设置的。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中,所述聚光层为V-cut聚光结构。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中,所述聚光层包括多个均勻排列的锯齿状的折射面和凸 柱,所述凸柱分散设置在锯齿状的折射面之间。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中,相邻锯齿状的折射面的间距是观至50微米,相邻凸柱 的间距是140至200微米。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中,锯齿状的折射面的高度是15微米,凸柱的高度是19微米。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中,所述雾化层包括多个均勻排列的凸半球型粒径的珠体。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中,所述凸半球型粒径的珠体的直径是3至10微米,其粗糙 度Ra值是0. M至0.3微米。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中,所述透明膜层的厚度为50微米。本发明采用单一层的结构设计,利用聚光层的锯齿状折射面可达到增光的功效。 利用雾化层的大小不一的凸半球型粒径的珠体使光产生光绕射,达到雾化扩散效果。与传 统的背光模组相比,本发明能减少一张以上的扩散膜,更能减少传统制造时,需将多层扩散 膜双面涂布的制作步骤,从而能大幅降低成本并且能提升作业品质。


图1是传统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复合增光膜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聚光层的局部立体图。
3
图4是图2中雾化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增光膜及背光模组,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 优点更清楚、明确,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2至图4,本发明的复合增光膜包括透明膜层2、聚光层21、雾化层22,聚 光层21和雾化层22与透明膜层2是一体设置的,并且聚光层21和雾化层22是相对设置 的。所述透明膜层2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PET)。所述透明膜层2的厚度约为50微 米。所述聚光层21为V-cut聚光结构,包括多个均勻排列的锯齿状的折射面210和凸 柱212,凸柱212分散设置在锯齿状的折射面210之间,相邻锯齿状的折射面210的间距是 28至50微米,相邻凸柱212的间距是140至200微米,锯齿状的折射面210的高度约为15 微米,凸柱212的高度是19微米。配合锯齿状的折射面210的折射聚光,可以产生更均勻 明亮的透光效果,达到聚焦光线、增加亮度的功效。而借由适当间距设置的凸柱212,使其与 其他膜层结合时,利用凸柱212先行顶住上一层,从而能防止锯齿状的折射面210直接与上 一膜层接触而产生刮伤。所述雾化层22包括多个均勻排列的凸半球型粒径的珠体220,所述凸半球型粒径 的珠体220的直径是3至10微米,其粗糙度Ra值是0. M至0. 3微米。所述凸半球型粒径 的珠体220是采用具有光学微结构的凹半球型粒径本体及液态高折射率的光学级丙烯酸 酯结合复制所形成的。该凸半球型粒径的珠体220的作用是使光产生光绕射,具有雾化扩 散效果。在使用本发明的复合增光膜时,只需将其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即可,使雾化层 22与导光板的出光面接触。本发明的复合增光膜可替代传统的背光模组的上层扩散膜和增亮膜。本发明采用单一层的结构设计,利用聚光层21的锯齿状折射面210可达到增光的 功效。利用雾化层22的大小不一的凸半球型粒径的珠体220使光产生光绕射,达到雾化扩 散效果。与传统的背光模组相比,本发明能减少一张以上的扩散膜,更能减少传统制造时, 需将多层扩散膜双面涂布的制作步骤,从而能大幅降低成本并且能提升作业品质。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 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权 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简单组合等多种变形,这些均落入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膜层、聚光层、雾化层,所述聚光层和雾化层 与透明膜层是一体设置的,并且聚光层和雾化层是相对设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层为V-cut聚光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层包括多个均勻排列的 锯齿状的折射面和凸柱,所述凸柱分散设置在锯齿状的折射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相邻锯齿状的折射面的间距是观 至50微米,相邻凸柱的间距是140至20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锯齿状的折射面的高度是15 微米,凸柱的高度是19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层包括多个均勻排列的 凸半球型粒径的珠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半球型粒径的珠体的直径 是3至10微米,其粗糙度Ra值是0. M至0. 3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增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膜层的厚度为50微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增光膜,所述复合增光膜包括透明膜层、聚光层、雾化层,所述聚光层和雾化层与透明膜层是一体设置的,并且聚光层和雾化层是相对设置的。本发明采用单一层的结构设计,利用聚光层的锯齿状折射面可达到增光的功效。利用雾化层的大小不一的凸半球型粒径的珠体使光产生光绕射,达到雾化扩散效果。与传统的背光模组相比,本发明能减少一张以上的扩散膜,更能减少传统制造时,需将多层扩散膜双面涂布的制作步骤,从而能大幅降低成本并且能提升作业品质。
文档编号G02B6/00GK102062891SQ20101053246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日
发明者李明伟 申请人:李明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