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配置扩散膜和增光膜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3506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合理配置扩散膜和增光膜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中小尺寸的合理配置扩散膜和增光 膜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现行中小尺寸背光模组中通常在导光板的正面贴附一片扩散膜和两片增 光膜以及其它部材,以改善导光板的导光效果。现在采用的光源一般为发光 二极管光源有区别于传统的光源,它是一种点光源,而中小尺寸背光模组多为 发光二极管设置在导光板一侧端的方式入光。
如图1所示,现在的背光模组一般由导光板io、正对导光板io的导光板入
光端101设置的光源20、在所述导光板10的正面依次贴附设置的扩散膜12、第 一增光膜13、第二增光膜14、加盖于所述第二增光膜14上的遮光片15,以及 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0背面的反射片11组成。第一增光膜13靠近光源20的一端 为第一增光膜近光端131,第二增光膜14靠近光源20的一端为第二增光膜近光 端141,扩散膜12靠近光源20的一端为扩散膜近光端121。与所述第一增光膜 近光端131、第二增光膜近光端141以及扩散膜近光端121相互对齐。
当背光模组的光源点亮时,虽然大部分光线会进入导光板10中传播,但 仍有光线会进入增光膜的侧端,从背光模组的正面透出。由于光线在增光膜. 中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小,进入增光膜并透出的光线明显较亮,所以在光 源正前方将形成较强的光柱。严重损害了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
实用祛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重新设计增光膜和扩散膜的相互结构,减小甚至消除背光模组在正对光源处出现光柱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扩散膜和增光膜的背
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正对导光板的导光板入光端设置的光源、在所述导 光板的正面依次贴附设置的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加盖于所述 第二增光膜上的遮光片,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背面的反射片;
第一增光膜靠近光源的一端为第一增光膜近光端,第二增光膜靠近光源 的一端为第二增光膜近光端,扩散膜靠近光源的一端为扩散膜近光端;
与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和第二增光膜近光端比扩散膜近光端更远离所 述光源。
所述第一增光膜和第二增光膜材质相同,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和第二 增光膜近光端与所述光源的距离相同。
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和第二增光膜近光端与所述扩散膜近光端的距离 为0. 6亳米到1.5亳米。
所述第一增光膜和第二增光膜材质不同,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比第二 增光膜近光端与所述光源的距离更近。
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与扩散膜近光端的距离大于0.6亳米且小于1.0 毫米,所述第二增光膜近光端与扩散膜近光端的距离大于1. 0毫米且小于1. 8 毫米。
所述第一增光膜的增光率低于所述第二增光膜的增光率。 所述第二增光膜釆用BEF-RP增光膜,或者釆用BEF RP 2R增光膜。
所述光源釆用发光二极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增光膜的位置经过重新的设 计,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了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增光膜的侧端进入增光膜,从 而减少甚至避免了背光模组在光源正前方将形成较强的光柱,有效地改善了显示效果。

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组成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两层增光膜采用同种材质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两层增光膜釆用不同材质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正对导光板10的导光板入光端101设置有光源 20。在所述导光板10的正面依次贴附设置的扩散膜12、第一增光膜13、第 二增光膜14。遮光片15加盖于所述第二增光膜14上,反射片11设置在所述 导光板10背面的。
第一增光膜13靠近光源20的一端为第一增光膜近光,端131,第二增光膜 14靠近光源20的一端为第二增光膜近光端141,扩散膜12靠近光源20的一 端为扩散膜近光端121。
所述第一增光膜13和第二增光膜14选用的材质相同,所述第一增光膜 近光端131和第二增光膜近光端141相互对齐,比扩散膜近光端121更远离 所述光源20。
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131和第二增光膜近光端141与所述扩散膜近光 端121的距离为0. 6亳米到1. 5毫米。
如图3所示的背光模组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与上述事实方 式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增光膜13和第二增光膜14选用的材质不同,并且排列 的方式也有区别。不同材质的增光膜的增光率也有不同。
第一增光膜13选用普通材质的增光膜,而第二增光膜14选用3M公司生 产的BEF-RP增光膜或者BEF RP 2R增光膜。普通材质的增光膜如3M公司生 产的BEF增光膜等,其他厂家也有不同的型号,这些增光膜只能反射利用部分偏振光。而BEF-RP增光膜或者BEF RP 2R增光膜可以反射利用更多的偏振 光,其增光率要高于普通材质的增光膜。所以第二增光膜14比第一增光膜13 的增光效果更好。
第一增光膜近光端131与扩散膜近光端121的距离大于0.6毫米且小于 1. 0毫米,所述第二增光膜近光端141与扩散膜近光端121的距离大于1. 0毫 米且小于1.8毫米。
权利要求1、 一种合理配置扩散膜和增光膜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UO)、正对导光板UO)的导光板入光端(101)设置的光源(20)、在所述导光板(IO) 的正面依次贴附设置的扩散膜(12)、第一增光膜(13)、第二增光膜(14)、 加盖于所述第二增光膜(14 )上的遮光片(15 ),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0 ) 背面的反射片(11);所述第一增光膜(13 )、第二增光膜(14 )和扩散膜(12 ) 靠近光源(20)的一端分别为第一增光膜近光端(131)、第二增光膜近光端 (141)和扩散膜近光端(121);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近光端(121)比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131)或第二增光 膜近光端(141)更接近所述光源(20 )。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光膜(13) 和第二增光膜(14)材质相同,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131)和第二增光膜 近光端(141)对齐,所述扩散膜(12 )和第二增光膜(14 )靠近所述光源(20 ) 的地方呈二级阶梯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 端(131)和第二增光膜近光端(141)与所述扩散膜近光端(121)的距离为 0. 6毫米到1. 5亳米。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光膜U3) 和第二增光膜(14)材质不同,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131)比第二增光膜 近光端(141)更靠近所述光源(20),所述扩散膜(12)第一增光膜(13) 和第二增光膜U4)靠近所述光源(20)的地方呈三级阶梯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 端(131)与扩散膜近光端(121)的距离大于0.6亳米且小于1.0毫米,所 述第二增光膜近光端(141)与扩散膜近光端(121)的距离大于1.0毫米且 小于1. 8毫米。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光膜(13)的增光率低于所述第二增光膜(14)的增光率。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增光膜(14) 釆用BEF-RP增光膜,或者釆用BEF RP 2R增光膜。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20)釆用 发光二极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合理配置扩散膜和增光膜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正对导光板的导光板入光端设置的光源、在所述导光板的正面依次贴附设置的扩散膜、第一增光膜、第二增光膜、加盖于所述第二增光膜上的遮光片,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背面的反射片;第一增光膜靠近光源的一端为第一增光膜近光端,第二增光膜靠近光源的一端为第二增光膜近光端,扩散膜靠近光源的一端为扩散膜近光端;与所述第一增光膜近光端和第二增光膜近光端比扩散膜近光端更远离所述光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减小甚至消除背光模组在正对光源处出现光柱现象,提高了显示效果。
文档编号F21V9/00GK201155708SQ20072019652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7日
发明者峰 薛 申请人:亚通光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