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462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如下一种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其中,诸如导光板和光学片等的元件安装在底盖上,同时最大化了这些元件所占据的空间。
背景技术
在众多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装置需要有背光单元来显示图像。该背光单元包括底盖;发光器件,该发光器件布置在底盖上以产生光;导光板, 该导光板布置成与发光器件相邻且布置在底盖的前表面上,以引导由发光器件产生的光; 以及光学片,这些光学片附接到导光板以扩散或折射来自该导光板的光。此外,这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布置在由背光单元发射的光的前进路线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其中,导光板和光学片的位置是固定的,同时,最大化了底盖中的由导光板和光学片占据的面积。在下文的描述中,将部分地阐述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的和特征,并且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通过研究下述内容,这些其他优点、目的和特征将部分地变得显而易见,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知这些优点、目的和特征。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并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在此体现和广义地描述的,一种背光单元包括底盖;发光器件模块,该发光器件模块布置在所述底盖内侧的下部;导光板,该导光板布置成与发光器件模块相邻且布置在底盖的前面;反射片和至少一个光学片,所述反射片和至少一个光学片布置成与导光板相邻;多个凹部,这些凹部中的每一个均布置有一个开口侧,且布置在导光板、反射片、和至少一个光学片中的至少一个的边缘处;以及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布置在底盖的设有发光器件模块的一侧,以插入到如下项中的至少一个的凹部中导光板、反射片、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所述凹部可以布置至少两个,并且这些凹部彼此分隔开。所述突起可以布置有至少两个以对应于所述凹部的位置,并且这些突起彼此分隔开。布置在至少一个光学片上的凹部的位置、布置在导光板上的凹部的位置、以及布置在反射片上的凹部的位置可以相同。导光板、至少一个光学片、以及反射片可以堆叠,并且,导光板、至少一个光学片、 以及反射片可以由这些突起支撑。这些凹部的外部可以在导光板、至少一个光学片、以及反射片的边缘的方向上敞□。这些凹部的内侧部可以被圆化。所述突起可以是圆柱形凸柱。所述凹部的圆化的内侧部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该圆柱形凸柱的半径。所述凹部可以形成为U形形状。所述凹部的水平宽度和所述凹部的垂直高度可以大于所述突起的直径。所述突起可以形成在底盖的前表面上。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底盖;发光器件模块,该发光器件模块布置在底盖内侧的下部;导光板,该导光板布置成与发光器件模块相邻且布置在底盖的前面;至少一个光学片,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布置成与导光板相邻;凹部,这些凹部中的每一个均布置有一个开口侧,且布置在导光板和至少一个光学片中的至少一个的边缘处;突起, 这些从与底盖的前表面突出且对应于所述凹部的位置,以便插入到所述凹部中来支撑所述导光板和至少一个光学片;以及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布置在至少一个光学片的前面。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前述一般性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旨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于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且并入本申请中并构成其一部分, 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底盖的前表面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底盖的后表面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固定构件的透视图;图5和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第一固定构件的透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第二固定构件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在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底盖内的发光模块的视图;图10是沿着图1的显示装置的线1-1’截取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底盖、光学片以及导光板的布置结构的透视图;并且图12至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背光单元的光学片、导光板以及反射片的布置结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实施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当一个层(或膜)、区域、图案或结构被称为在另一衬底、另一层(或膜)、另一区域、另一焊盘、或另一图案“上”或“下”时,它可以“直接”或 “间接”位于另一衬底、层(或膜)、区域、焊盘、或图案上,或者也可以存在有一个或多个中间层。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层的这种位置。为了方便或清楚起见,附图所示的每一层的厚度和尺寸可以被夸大、省略或示意性绘制。另外,元件的尺寸并不完全反映真实尺寸。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底盖10 ;发光模块(未示出),该发光模块布置在底盖10内部的一侧;反射片20,该反射片20布置在底盖10的前面;导光板30,该导光板30布置在反射片20的前面以朝着该显示装置的前部引导由所述发光模块发射的光;至少一个光学片40,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40布置在导光板30的前面;液晶显示面板60,该液晶显示面板60布置在光学片40的前面;顶盖70,该顶盖70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60的前面;以及固定构件50,该固定构件50布置在底盖10和顶盖70之间以将底盖 10和顶盖70固定在一起。导光板30用于引导由所述发光模块(未示出)发射的光,以将其转换为表面光, 并且,布置在导光板30后面的反射片20用于在导光板30的方向上反射从所述发光模块 (未示出)发射的光,以提高光效率。反射片20可以如图1所示地布置成单独的元件,并且可以通过用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涂覆导光板30的后表面或底盖10的前表面来布置。布置在导光板30前面的至少一个光学片40用于使导光板30发射的光经历扩散和折射,以提高亮度和光效率。可以布置多个光学片40或者可以布置一个光学片40。即,可以布置包括第一扩散片41、棱镜片42以及第二扩散片43的多个光学片40,或者也可以布置起到扩散片和棱镜片作用的一个光学片40。可以根据所需的亮度特性来改变光学片40的数目和种类。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底盖10的前表面的透视图。优选地,底盖10是由金属制成的板型底盖,为了加强底盖10的强度,底盖10包括第一成形部分10a,该第一成形部分IO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向前突出;和第二成形部分10b,该第二成形部分IOa垂直于第一成形部分IOa的布置方向并突出。优选地,通过对底盖10进行压制加工来形成第一成形部分IOa和第二成形部分 10b。此外,优选地,第一成形部分IOa和第二成形部分IOb的前表面形成均勻的平坦平
面,并且这些平坦平面具有同一高度。这使得反射片20 (参考图2~)能够布置在第一成形部分IOa和第二成形部分IOb上。为了加强底盖10的强度,多个第二成形部分IOb布置成彼此分隔开。布置成热管或吸热件类型的第一散热构件11安装在这些第二成形部分IOb之间。 在此,多个第一散热构件11布置成彼此分隔。
第一散热构件11用于接收在驱动期间由布置在底盖10上的发光模块(未示出) 产生的热量并将该热量散发到外部。为此目的,第一散热构件11优选在底盖10中延伸到指定的长度。由于第二成形部分IOb以指定的长度向前突出,所以优选在与第一散热构件11相邻的第二成形部分IOb的区域处形成倾斜平面,以允许容易地安装第一散热构件11。在底盖10的边缘处布置有向前弯曲的边缘壁10c,并且该边缘壁IOc用于防止安装在底盖10中的导光板30、光学片40或反射片20脱离底盖10而到达外部。在底盖10的前表面的与左、右边缘壁IOc相邻的部分处布置有突起10d,这些突起 IOd对导光板30 (参考图1)、反射片20 (参考图1)以及光学片40 (参考图1)进行支撑。这些突起IOd插入到形成在导光板30、反射片20以及光学片40的边缘处的凹部(未示出) 中。稍后将描述突起IOd和所述凹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突起IOd的详细形状和布置结构。在底盖10的下部布置有连接孔IOf和10g,该连接孔IOf和IOg允许所述固定构件50 (参考图1)和顶盖70 (参考图1)通过诸如螺钉等的连接构件连接到底盖10。此外,在底盖10的左、右边缘壁IOc上布置有连接突起10e,该连接突起IOe连接到顶盖70 (参考图1)。为了加强底盖10的硬度,可以在底盖10的后表面上安装H形梁。在底盖10上布置有安装构件13,该安装构件13将第一散热构件11固定到底盖 10。安装构件13包括主体部分13a,该主体部分13a布置在左右方向上;延伸部分 13b,该延伸部分1 从主体部分13a朝着第一散热构件11垂直延伸;以及联接孔13c,该联接孔13c布置在延伸部分1 上,使得将第一散热构件11和底盖10连接的固定构件可以连接到联接孔13c。因此,当第一散热构件11放置在底盖10的前表面上时,安装构件13的延伸部分 13b放置在第一散热构件11的前表面上,然后所述固定构件插入到布置在延伸部分1 上的联接孔13c中,在第一散热构件11布置在底盖10和延伸部分1 之间的状况下,通过所述固定构件来固定第一散热构件11。如图3所示,多个固定销14布置在底盖10的后表面上,并且,布置在底盖10的后表面上的电源装置或印刷电路板通过这些固定销14固定到底盖10。固定销14连接到电源装置或印刷电路板,从而用于加强底盖10的刚度。如图4所示,下面将描述所述固定构件50。固定构件50包括第一固定构件51、第二固定构件52、第三固定构件53以及第四固定构件M。第四固定构件M可以分为由附图标记5 和54b表示的两个第四固定构件部分。在此,第一固定构件51布置在底盖10 (参考图幻的下边缘处,而第二固定构件52 布置在底盖10的上边缘处。此外,第二固定构件52和第三固定构件53布置在底盖10的左、右边缘处。第一固定构件51由合成树脂制成,而第二固定构件52、第三固定构件53以及第四固定构件讨由金属制成。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固定构件51包括第一部分51a,该第一部分51a布置在底盖10 (参考图1)、发光模块(未示出)以及光学片40 (参考图1)上;和第二部分51b,该第二部分51b从第一部分51a垂直弯曲并布置在底盖10(参考图1)上。在第一部分51a上形成有凹陷部51c,如图7所示,布置在显示面板60 (参考图1) 下方的印刷电路板61在该凹陷部51c上布置成延伸到底盖10(参考图1)的外部。此外,在凹陷部51c的旁边形成有第一连接孔51d,以通过诸如螺钉等的连接构件来将第一固定构件51连接到底盖10 (参考图1),或者通过诸如螺钉等的连接构件来将第一固定构件51连接到底盖10和顶盖70。在第二部分51b上形成有芯片布置孔51e和连接孔51f,如图7所示,与显示面板 60的印刷电路板62连接的芯片63布置在该芯片布置孔51e中,将底盖10和顶盖70 (参考图1)相连的诸如螺钉等的连接构件连接到这些连接孔51f。如图8所示,第二固定构件52用于对反射片20 (参考图1)、导光板30 (参考图1) 以及光学片40 (参考图1)进行支撑,以将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光学片40附接到底盖 10 (参考图1)。第二固定构件52包括第一部分52a,该第一部分5 支撑所述显示面板60 (参考图1);第二部分52b,该第二部分52b从第一部分52a向上突出以防止显示面板60移动; 以及第三部分52c和第四部分52e,该第三部分52c和第四部分5 从第一部分52a向下突出,彼此分隔开且交替地布置成与底盖10的侧壁的内表面及外表面相连接。第二部分52b从第一部分52a的外边缘向上突出,而第四部分5 布置在每个第二部分52b的一侧并从第一部分52a的外边缘向下突出。此外,第三部分52c从第一部分52a的中央表面向下延伸。利用该第三部分52c和第四部分52e,可以将第二固定构件52压配合到底盖 10 (参考图1)的侧壁。在第三部分52c上形成有连接突起52d。这些连接突起52d通过钩挂连接而插入到形成于底盖10(参考图1)上的指定孔中。在第四部分5 中形成有芯片布置凹部52f。芯片布置凹部52f提供了一定空间, 如图7所示,布置在显示面板60上的印刷电路板62的芯片(未示出)布置在该空间中。第一部分52a的与柔性印刷电路板61接触的部分布置有绝缘带或绝缘涂层。第三固定构件53具有与第二固定构件52相同的结构,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此外,第四固定构件M具有与第二固定构件52、第三固定构件53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因此将省略第四固定构件M的与第二固定构件52、第三固定构件53的部分相同的部分的详细描述。第四固定构件M布置在底盖10(参考图1)的上边缘处,并且需要进行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第四固定构件M可能卷曲或损坏。因此,第四固定构件M被分为图4的两个部分5 和Mb,从而更牢固地连接到底盖10 (参考图1)。另一方面,第一固定构件51的面积大于第四固定构件M的面积,因此具有更少的卷曲或损坏可能性。如果第一固定构件51由合成树脂制成,则第一固定构件51比较刚硬, 因此不需要分为两个部分。如图9所示,第一散热构件11布置在底盖10的前表面上,这些第一散热构件11彼此分隔开,并且第二散热构件12布置在第一散热构件11下方。每一个第二散热构件12均包括第一散热部分12a,该第一散热部分1 布置有突起;和第二散热部分12b,该第二散热部分12b垂直于第一散热部分1 布置,使得发光模块80布置在第二散热部分12b上。在此,布置在第一散热部分1 上的突起的最上方表面优选与第一成形部分IOa 和第二成形部分IOb(参考图幻共面。因此,反射片20 (参考图1)布置在第一散热部分12a的突起、第一成形部分IOa 以及第二成形部分IOb上,由此保持共面状态。c在第二散热构件12上布置有插入孔12,并且,通过将固定构件插入到该插入孔 12c中来连接底盖10的下部和第二散热构件12。发光模块80布置在第二散热构件12的每个第二散热部分12b的一个表面上。发光模块80包括模块基板81,该模块基板81沿着第二散热部分12b延伸;多个发光元件 82,所述多个发光元件82布置在模块基板81上且彼此分隔开;以及连接器83,该连接器83 布置在模块基板81上以将模块基板81连接到外部电源或印刷电路板。尽管图9示出了发光元件82包括LED,但发光元件82不限于此。即,发光元件82 可以包括诸如CCFL等的灯,或者包括诸如OLED等的有机发光元件。优选地,发光元件82布置成单侧边缘型,即,发光元件82仅布置在底盖10或显示面板60 (参考图1)的上部或下部。为了获得期望的亮度和均勻的光分布,可以根据显示面板60(参考图1)的尺寸 (即,显示面板60的以英寸为单位的对角线尺寸)来改变发光元件82的数目。优选地,发光元件82的数目是显示面板60(参考图1)的以英寸为单位的对角线尺寸的2. 5 3. 5倍。如果发光元件82的数目小于显示面板60 (参考图1)的以英寸为单位的对角线尺寸的2. 5倍或者大于显示面板60 (参考图1)的以英寸为单位的对角线尺寸的3. 5倍,则发光元件82难以提供具有适当亮度和均勻分布的光。例如,如果显示面板60具有47英寸的尺寸,则可以安装118 164个发光元件 82。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60具有47英寸的尺寸并且安装了 138个发光元件82。在第二成形部分IOb中,突起IOd布置在最左侧和最右侧的成形部分IOb上,使得这些突起IOd彼此分隔开地在一条直线上。优选地,突起IOd布置成紧挨着边缘壁10c。如图10所示,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第一散热构件11布置在设于底盖10的前表面上的第二成形部分IOb (参考图9) 之间。第二散热构件12布置成大致L形状,并且第二散热构件12的第一散热部分1 接触第一散热构件11的下部。第二散热部分12b与第一散热部分1 一体地形成,使得第二散热部分12b垂直于第一散热部分1 或者以接近于垂直的角度进行布置。发光模块80布置在第二散热部分12b上。在此,模块基板81布置在第二散热部分12b上,并且发光元件82布置在模块基板81上。
因此,如果电力被施加给模块基板81且发光元件82发射光,则在驱动所述发光元件82的过程中产生了热量。该热量被传导到第二散热构件12,传导到与第二散热构件12 接触的第一散热构件11,然后散发到外部。反射片20布置在第二散热构件12和第一散热构件11的前表面上,并且导光板30 布置在反射片20的前表面上。导光板30的下端布置成与发光元件81相邻,因此,由发光元件81发射的光进入导光板30。进入导光板30的光在导光板30内经历反射、全反射以及折射,并且大部分光被向前导向。此外,通过导光板30的后表面放出的光由反射片20反射,然后返回到导光板30。用于引起光的光学现象的至少一个光学片40布置在导光板30的前表面上,并且显示面板60布置在至少一个光学片40的前面。柔性印刷电路板61连接到显示面板60的端部。柔性印刷电路板61穿过第一固定构件51从该背光单元向下延伸,并且印刷电路板 62连接到柔性印刷电路板61并布置在底盖10下方。顶盖70包围所述显示面板60的上、下、左及右边缘,并且它把包括印刷电路板62、 柔性印刷电路板61以及底盖10的该背光单元的上、下、左及右边缘包围,从而用于连接该背光单元和显示面板60。如图11所示,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布置在底盖10与第二固定构件52、第三固定构件53 (参考图4)之间,该第二固定构件52、第三固定构件53布置在底盖10的侧表面上。在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的侧边缘上分别布置有凹部20a、 30a以及40a,突起IOd (参考图9)插入到这些凹部20a、30a以及40a中而受到支撑。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突起IOh布置在底盖10的下部上。优选地,布置在底盖 10的下部上的突起IOh布置在多个第二散热构件12之间。布置多个第二散热构件12的原因是为了实现第二散热构件12的安装方便性,并且,突起IOh布置在第二散热构件12之间的原因是为了在布置第二散热构件12时正确地设定第二散热构件12的位置。即,在第二散热构件12的侧表面上形成有指定的凹部,并且突起IOh定位在这些凹部中,从而允许正确地布置第二散热构件12。如图13所示,在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的下边缘上分别布置有凹部20b、30b以及40b,突起IOh (参考图12)插入到这些凹部20b、30b以及40b中而受到支撑。S卩,由于突起IOd和IOh插入到在反射片20、导光板30和至少一个光学片40的侧边缘上布置的凹部20a、30a、40a以及在反射片20、导光板30和至少一个光学片40的下边缘上布置的凹部20b、30b、40b中,所以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在其位置不移动的情况下稳固地固定到适当位置。如图14所示,优选地,布置在底盖10的侧边缘处的突起IOd彼此分隔开,并且凹部20a、30a以及40a布置成对应于突起IOd的位置。如图15所示,每个突起IOd优选包括圆柱形凸柱,但其不限于此。优选地,布置在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上的凹部20a、30a以及40a布置成当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被竖直地堆叠时,这些凹部 20a、30a以及40a的位置彼此重叠。
因此,凹部20a、30a以及40a的形状和尺寸优选相同。更详细地,凹部20、30a以及40a优选形成为U形形状。优选地,凹部20a、30a以及40a的外侧部在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的边缘的方向上敞口,并且凹部20a、30a以及40a的内侧部被圆化。这使得能够容易地在凹部20a、30a以及40a和突起IOd之间进行联接并防止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在联接之后移动。优选地,凹部20a、30a以及40a的水平宽度w和凹部20a、30a以及40a的垂直高度h大于突起IOd的直径D,并且,凹部20a、30a以及40a的圆化的内侧部的曲率半径大于突起IOd的半径。这也使得能够在凹部20a、30a、40a与突起IOd之间容易地进行联接。此外,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的边缘水平地延伸超过突起 IOd而邻近于底盖10的边缘壁,从而最小化底盖10和反射片20、导光板30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40之间的间隔,因此最小化光学损耗。从上文描述中显而易见的是,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中,每一个均布置有一个开口侧的多个凹部布置在反射片、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上并与布置在底盖上的多个突起联接,从而允许反射片、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更容易地安装在底盖上。此外,反射片、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的边缘水平地延伸超过所述突起而邻近于底盖的边缘壁,从而最小化该底盖与反射片、导光板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之间的间隔, 并因此最小化光学损耗。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的任何引用均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各处出现的这类短语不必都指向同一实施例。此外,当结合任何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都认为结合这些实施例中的其它实施例来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想到的。虽然已经参照其多个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将落入本发明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多个其它修改和实施例。更具体地,在本公开、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主题组合布置结构的组成部件和/或布置结构方面的各种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除了组成部件和/或布置结构方面的变化和修改之外,替代用途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单元,包括 底盖;发光器件模块,所述发光器件模块布置在所述底盖内侧的下部;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布置成与所述发光器件模块相邻且布置在所述底盖的前面; 反射片和至少一个光学片,所述导光板布置在所述光学片和所述反射片之间; 凹部,所述凹部布置在从由所述导光板、所述反射片、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元件的边缘处;以及突起,所述突起布置在设有发光器件的所述底盖上,所述突起插入到从由所述导光板、 所述反射片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元件的凹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凹部布置成至少两个,且所述凹部彼此分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突起布置成至少两个,以对应于所述凹部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上的凹部的位置、布置在所述导光板上的凹部的位置、以及布置在所述反射片上的凹部的位置是相同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所述导光板以及所述反射片由所述突起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凹部的内侧部中的至少一个被圆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突起是圆柱形凸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凹部的圆化部分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圆柱形凸柱的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凹部形成为U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凹部的水平宽度大于所述突起的直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凹部的垂直宽度大于所述突起的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底盖的前表面上。
1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的前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该背光单元包括底盖;发光器件模块,该发光器件模块布置在所述底盖内侧的下部;导光板,该导光板布置成与发光器件模块相邻并布置在底盖的前面;反射片和至少一个光学片,所述反射片和至少一个光学片布置成与导光板相邻;多个凹部,这些凹部中的每一个均布置有一个开口侧,且布置在导光板、反射片及至少一个光学片中的至少一个的边缘处;以及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布置在底盖的设有发光器件模块的一侧,以插入到如下项中的至少一个的凹部中导光板、反射片、以及至少一个光学片。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2287681SQ201110146790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5日
发明者俞东局, 张荣倍, 朴成用 申请人: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