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剂收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68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影剂收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影剂收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利用过滤器通过抽吸方法收集未转印残留色调剂的清洁装置(例如,参见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 2007-171822)。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用于收集显影剂的过滤器部件堵塞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包括壳体,其设置有与显影剂承载部件相对的开口,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承载并传送显影剂;收集部件,其沿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传送所述显影剂的传送方向在所述开口的下游端处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密封部件,其沿所述传送方向在所述开口的上游端处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 抽吸路径,其沿着所述壳体的纵向延伸,所述抽吸路径连接至抽吸单元,所述抽吸单元用于将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去除的显影剂抽吸到所述壳体中;显影剂传送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开口和所述抽吸路径之间,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传送所述壳体中收集的显影剂;过滤器部件,其布置在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和所述抽吸路径之间;以及护罩部件,其布置在所述开口和所述过滤器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过滤器部件分开。根据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中,所述护罩部件具有静电去除功能。根据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中,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包括旋转轴和附接至所述旋转轴的螺旋形叶片,并且在所述过滤器部件的上部设置有沿着旋转的所述叶片而滑动的滑动部分,并且其中,当通过旋转的所述叶片向上推动所述滑动部分并且使所述滑动部分降落时,所述过滤器部件振动。根据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中,所述护罩部件与所述螺旋形叶片分开。根据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中,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为中间转印部件。根据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中,所述显影剂为色调剂。根据第七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中,所述护罩部件由所述滑动部分支撑。根据第八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或第七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中,所述滑动部分的与所述叶片接触的表面沿着所述叶片的传送表面倾斜。根据第九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中,所述过滤器部件设置在梯子状框架上,所述梯子状框架包括沿着所述壳体的纵向延伸
4的一对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为将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连接的多个竖直框架元件,并且其中,所述滑动部分设置在所述竖直框架元件的上部。根据第十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和第七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中,沿着所述过滤器部件的纵向设置有多个所述滑动部分,并且所述滑动部分之间的间隔设定为使得所述滑动部分在不同的时刻被向上推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潜像承载部件,其承载潜像; 显影单元,其使用显影剂对所述潜像承载部件上的所述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显影剂图像; 显影剂承载部件,所述潜像承载部件上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 并且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承载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单元,其将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在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所述显影剂收集装置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并且收集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借助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护罩部件不设置在开口和过滤器部件之间的位置处并且与过滤器部件分开的结构相比,可以减轻过滤器部件的堵塞。借助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护罩部件不具有静电去除功能的结构相比,可以降低或消除由于静电导致显影剂返回到显影剂承载部件中的风险。借助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过滤器部件不沿竖直方向振动的结构相比,可以减轻过滤器部件的堵塞。借助于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可以抑制过滤器部件的堵塞。借助于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可以减少形成图像的缺陷。借助于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可以减少形成图像的缺陷。借助于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护罩部件不由滑动部分支撑的结构相比,可以去除附着到护罩部件上的显影剂。借助于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接触叶片的滑动部分的表面不沿着所述叶片的传送表面倾斜的结构相比,可以平滑地向上推动过滤器部件。借助于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滑动部分不设置在竖直框架元件的上部处的结构相比,可以使过滤器部件大幅度振动。借助于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滑动部分之间的间隔不设定为使得在不同的时刻向上推动沿着过滤器部件的纵向设置的滑动部分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由振动引起的异常噪声。借助于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不设置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形成图像的缺陷。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2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图3A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与清洁装置接触时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图;3B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与清洁装置接触时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5
图4A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与清洁装置分开时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图4B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与清洁装置分开时清洁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清洁装置中包括的第二过滤器和护罩部件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从清洁装置中的第二过滤器和护罩部件突出的凸出部的平面图;图7示出了从清洁装置中的第二过滤器、护罩部件和传送螺旋推运器突出的凸出部;图8A、8B和8C示出了传送螺旋推运器的叶片向上推动各个凸出部的方式;图9A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处于接触状态时收集残留色调剂的方式的剖视图;以及图9B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处于非接触状态时收集残留色调剂的方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图1中,将箭头V所示的方向定义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向上方向(竖直方向),并且箭头H所示的方向定义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向右方向(水平方向)。另外,将图1中可见的一侧定义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记录纸张P用作记录介质的实例。在下面的说明中,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有时分别简称为“上游侧”和“下游侧”。参考图1,按照沿竖直方向从下到上的次序,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纸张储存单元 12,其中储存有记录纸张P ;图像形成单元14,其位于纸张储存单元12的上方并且在从纸张储存单元12供给的多张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以及原稿读取单元16,其位于图像形成单元14的上方并且读取原稿G。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20,控制器20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中并且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个部件的操作。纸张储存单元12包括第一储存单元22、第二储存单元M和第三储存单元沈,其中储存有具有不同尺寸的多张记录纸张P。第一储存单元22、第二储存单元M和第三储存单元沈中的每一个设置有供给辊32,供给辊32将所储存的多张记录纸张P供给到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传送路径观。一次传送一张记录纸张P的成对传送辊34和36沿着传送路径观设置在各供给辊32的下游的区域中。另外,一对传送辊50靠近第三储存单元沈设置在传送辊36的下游。传送辊50 布置为将已从下面将说明的反转传送路径四传送来的多张记录纸张P引导到传送路径洲中。一对定位辊38设置在传送辊50的下游。定位辊38使各张记录纸张P暂时停止并且在预定定时朝向下面将说明的二次转印位置馈送纸张。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传送路径观的位于传送辊50上游的部分沿着直线竖直地延伸。传送路径28的包括定位辊38的下游部分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侧延伸到右侧。更具体地,传送路径观的下游部分沿着大致直线延伸到设置在装置主体IOA的右侧上的纸张输出单元15。设置为用于对记录纸张P进行反转并传送的反转传送路径四位于传送路径观的包括定位辊38的下游部分的下方。反转传送路径四包括第一引导部件31,其将各张记录纸张P从传送路径观引导到反转传送路径四;反转单元33,其沿着直线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下区域竖直地延伸到纸张储存单元12的右下区域;第二引导部件35,其将已由反转单元33传送的各张记录
6纸张P从反转单元33引导到下面将说明的传送单元37 ;以及传送单元37,其传送由第二引导部件35引导的各张记录纸张P。传送单元37的下游部分在第三储存单元沈附近的传送辊36和传送辊50之间的区域中与传送路径观接合。反转单元33设置有彼此之间以预定间隔布置的多对传送辊 42,并且传送单元37设置有彼此之间以预定间隔布置的多对传送辊44。第一引导部件31在正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并且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将第一引导部件31的末端移动到传送路径观或反转传送路径四。因此,沿着传送路径观或反转传送路径四引导各张记录纸张P。类似地,第二引导部件35在正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并且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将第二引导部件35的末端移动到反转单元33或传送单元37。因此,沿着反转单元33或传送单元37引导各张记录纸张P。可折叠手动纸张馈送单元46设置在装置主体IOA的左侧。当从手动纸张馈送单元46供给一张记录纸张P时,纸张由传送辊48传送并且在传送辊50的下游和定位辊38 的上游的位置处插入到传送路径28中。原稿读取单元16包括文档传送装置52,其逐张地自动传送原稿G ;台板玻璃M, 其位于文档传送装置52的下方,并且将原稿G逐张地放置到所述台板玻璃M上;以及原稿读取装置56,在纸张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或放置到台板玻璃M上的同时,所述原稿读取装置56扫描各张原稿G。文档传送装置52包括自动传送路径55,沿着自动传送路径55布置多对传送辊 53。自动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布置为使得各张原稿G沿着台板玻璃M的上表面移动。原稿读取装置56扫描在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同时静止于台板玻璃M的左边缘处的各张原稿G。可选择地,原稿读取装置56在向右移动的同时扫描放置在台板玻璃M上的各张原禾商Go图像形成单元14包括圆筒形感光体62,所述感光体62为潜像承载部件的实例。 感光体62布置在装置主体IOA的大致中央区域中,以使感光体62的轴向沿着装置主体IOA 的前后方向延伸。感光体62由驱动单元(未示出)沿着箭头+R所示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承载通过利用光照射而形成的静电潜像。另外,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的电晕式充电部件64设置在感光体62的上方,以便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曝光装置66设置为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充电部件64的下游位置处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曝光装置66包括发光二极管(LED)。基于与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对应的图像信号,通过曝光装置66利用光照射(曝光)感光体62的已由充电部件64充电的外周表面。因此,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66不限于包括LED的曝光装置。例如,曝光装置66可以构造为使得利用多棱镜借助于激光束扫描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作为显影单元的实例的旋转切换式显影装置70沿着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曝光装置66借助于光照射感光体62的位置的下游。显影装置70通过使用各中颜色的色调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来使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下面将详细地说明显影装置70。中间转印单元60(参见图2、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显影装置70的下游以及感光体62的下方。在一次转印过程中,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
7(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单元60上。中间转印单元60包括作为显影剂承载部件实例的环形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68。中间转印带68沿着箭头-R所示的方向(图1 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中间转印带68缠绕在下面将说明这些部件上并且被旋转地驱动,所述部件为驱动辊61,其由控制器20旋转;张力施加辊63,其向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多个传送辊65, 其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周表面(背面)接触且被旋转驱动;以及辅助辊69,其在二次转印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周表面接触。一次转印辊67与感光体62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被置于一次转印辊67和感光体62之间。一次转印辊67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正面)上。一次转印辊67沿着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在感光体62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的位置的下游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周表面接触。一次转印辊67接收来自电源(未示出)的电力,以使得在一次转印辊67和接地的感光体62之间产生电位差。因此,执行一次转印过程在一次转印过程中,感光体62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作为转印单元的实例的二次转印辊71与辅助辊69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被置于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二次转印辊71执行二次转印过程在二次转印过程中, 在一次转印过程中已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张 P上。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位置用作二次转印位置,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处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辊71设置有进退机构(未示出),所述进退机构允许二次转印辊71朝向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移动以及远离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 (接触或分开)。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开,直到在一次转印过程中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全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在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全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之后,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然后,二次转印辊71接收来自电源(未示出)的电力,以使得在二次转印辊71和接地的辅助辊69之间产生电位差。因此,执行二次转印过程在二次转印过程中,中间转印带68 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作为显影剂收集装置的实例的清洁装置100与驱动辊61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 被置于清洁装置100和驱动辊61之间。清洁装置100收集在二次转印过程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T (参见图9A和9B)。下面将详细地说明清洁装置 100。位置检测传感器83在中间转印带68外侧的位置上与张力施加辊63相对。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检测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中间转印带 68的外周表面上的预定基准位置。位置检测传感器83输出用作开始图像形成过程的时间基准的位置检测信号。清洁装置73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清洁装置73 去除在一次转印过程中残留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而没有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等。
如图2所示,清洁装置73使用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接触的清洁刮板86和刷辊 88来收集残留色调剂等。放电装置75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上游和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放电装置75通过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来消除电荷。在清洁装置73收集残留色调剂等之前,放电装置75通过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来消除电荷。因此,施加到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等上的静电附着力减小,并且残留色调剂等的收集率增加。附加放电装置可以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和充电部件64的上游,该附加放电装置用于在收集残留色调剂等之后去除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电荷。如图1所示,由二次转印辊71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处于传送路径观的中间位置处。定影装置80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设置在传送路径观上的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位置处。定影装置80对已由二次转印辊71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定影装置80包括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加热辊82包括当被供电时产生热量的热源,并且布置在记录纸张P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一侧(上侧)处。加压辊84位于加热辊82的下方并且使记录纸张P挤压加热辊82的外周表面。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纸张输出单元15或反转单元33的传送辊39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传送路径观上的定影装置80的下游位置处。分别收容黄色⑴色调剂、品红色(M)色调剂、蓝绿色(青色)(C)色调剂、黑色(K) 色调剂、第一专色(E)的色调剂以及第二专色(F)的色调剂的色调剂盒78Y、78M、78C、78K、 78E和78F沿水平方向以可更换的方式布置在原稿读取装置56的下方以及显影装置70的上方的区域中。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可以从除了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之外的专色(包括透明色)中选定。可选择地,不选定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当选定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时,显影装置70利用Y、M、C、K、E和F这六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过程。当不选定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时,显影装置70利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过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实例,将说明利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而不利用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执行图像形成过程的情况。然而,作为其它实例,可以利用Y、M、C、 K以及第一专色E或第二专色F这五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过程。现在对显影装置7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70包括分别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 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各种颜色对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以此顺序沿圆周方向(逆时针方向)布置。通过用作旋转驱动源的电动机(未示出)以60°的步进角旋转显影装置70。因此,显影单元72Y、 72M、72C、7I、72E和72F中的要执行显影过程的一个选择性地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仅对显影单元72Y 进行说明,将省略对其它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的说明。显影单元72Y包括用作基体的外壳部件76。外壳部件76填充有显影剂(未示出),所述显影剂包含色调剂和载体。通过色调剂供给通道(未示出)从色调剂盒78Y (参见图1)供给显影剂。外壳部件76具有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的矩形开口 76A。显影辊74布置在开口 76A中以便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用于调节显影剂层厚度的板状调节部件79沿着开口 76A的纵向设置在外壳部件76中靠近开口 76A的位置处。显影辊74包括可旋转圆筒形显影套筒74A和磁性单元74B,所述磁性单元74B固定到显影套筒74A的内表面上并且包括多个磁极。在显影套筒74A旋转时,形成由显影剂 (载体)制成的磁刷,并且磁刷的厚度由调节部件79来调节。因此,在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显影剂层。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移动到显影套筒74A面向感光体62的位置。因此,色调剂附着到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潜像(静电潜像) 上。因此,对潜像进行显影。两个螺旋形传送螺旋推运器77可旋转地彼此平行地布置在外壳部件76中。两个传送螺旋推运器77旋转以使得收容在外壳部件76中的显影剂沿着显影辊74的轴向(显影单元72Y的纵向)循环。六个显影辊74被包括在各个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并且沿着圆周方向布置为以60°的中心角度彼此分隔开。当显影单元72切换时,使得新选定的显影单元72中的显影辊74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现在对清洁装置100进行说明。参考图2至图4B,清洁装置100包括壳体102、作为收集部件实例的清洁刮板106 以及密封部件108。壳体102具有与中间转印带68相对的矩形开口 104。清洁刮板106设置在开口 104的上侧并且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以收集残留色调剂T。密封部件108设置在与清洁刮板106相对的一侧(开口 104的下侧),并且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以便密封壳体 102和中间转印带68之间的间隙。在下面对壳体102的各个部件的说明中,将壳体102和开口 104的纵向定义为Z 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且沿着包括壳体102的底壁102A的平面延伸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 并且将与X方向和Z方向正交的壳体102的高度方向定义为Y方向。在前视图(参见图1) 中,Z方向沿着图像形成装置10的前后方向延伸。如图3A至图4B中详细图示,在壳体102的上部区域中设置有在X_Y平面中呈L 形的金属板制成的第一可移动部件116,以使得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纵向沿着Z方向延伸。图3Α和图;3Β示出了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的状态,并且图4Α和图4Β示出了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分开的状态。第一可移动部件116布置为在X-Y平面中为倒V形,并且第一可移动部件116包括倾斜部分116Α(在图3Α至图4Β中,朝向左下方延伸的部分)。支撑轴118固定到倾斜部分116Α的后表面(下面将说明的面向抽吸路径115的表面)上,以使支撑轴118的轴向沿着Z方向延伸。支撑轴118在其端部处由轴承(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在X-Y平面中呈L形的金属板制成的支撑板119附接至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倾斜部分116Α的前表面。清洁刮板106的沿其短侧方向的端部(沿传送方向的下游端)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至支撑板119的底端。清洁刮板106布置为沿着倾斜部分116Α的倾斜方向延伸。
清洁刮板106为在平面图中呈矩形形状的由树脂制成的板,并且清洁刮板106附接至支撑板119,以使得清洁刮板106的纵向沿着开口 104的纵向延伸。因此,清洁刮板106 沿中间转印带68的传送方向(箭头-R所示的方向)而沿着开口 104的边缘设置在开口 104的下游端处。当进退机构(未示出)设定为接触状态时,清洁刮板106布置为使得清洁刮板106 的自由端(未固定至支撑板119的端部)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在这种状态下,清洁刮板 106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留色调剂T收集到壳体102中。由L形金属板制成的第二可移动部件120设置在X-Y平面中壳体102的下部区域中,以使第二可移动部件120的纵向沿着Z方向延伸。第二可移动部件120布置为在X-Y 平面中为倒V形,并且第二可移动部件120在其上部区域中包括倾斜部分120A(在图3A至图4B中朝向左下方延伸的部分)。可旋转支撑轴(未示出)附接至倾斜部分120A的后表面,以使可旋转支撑轴的轴向沿Z方向延伸。因此,可旋转地支撑第二可移动部件120。上述进退机构使得第二可移动部件120 与第一可移动部件116的移动相关联地旋转(移动)。密封部件108的沿其端侧方向的端部(沿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固定至第二可移动部件120的倾斜部分120A的顶端。密封部件108为例如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透明膜,并且密封部件108附接至第二可移动部件120,使得密封部件108沿着开口 104的边缘在密封部件108沿着中间转印带68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处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当进退机构设定为接触状态并且清洁刮板106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时,密封部件 108布置为使其自由端(未附接至第二可移动部件120的端部)与中间转印带68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密封部件108密封壳体102和中间转印带68之间的间隙。密封部件108布置在清洁刮板106的下方,并且密封部件108的端部指向沿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的下游。因此,密封部件108不从中间转印带68上去除残留色调剂 T。第一可移动部件116、支撑轴118、支撑板119和第二可移动部件120形成了壳体 102的一部分。开口 104为形成在壳体102中且从支撑板119的底端延伸到第二可移动部件120的顶端的开口区域。清洁装置100连接至抽吸单元110(参见图幻,所述抽吸单元110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留色调剂T等抽吸到壳体102中。抽吸单元110包括抽吸风扇单元111。利用由抽吸单元110产生的空气流(气流)收集包含残留色调剂T的粉尘的第一过滤器112 布置在壳体102中。第一过滤器112为纤维集合体并且形成为在壳体102的纵向(Z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第一过滤器112与附接至壳体102的附接部件113接合。附接部件113为通过沿着矩形板的纵向在该矩形板中形成多个矩形通孔开口而获得的框架部件。附接部件113 布置在支撑轴118的下方,以使得在X-Y平面中附接部件113的下部比其上部更远离中间转印带68和开口 104。附接部件113将壳体102分隔成这样使得在X_Y平面中具有倒三角形状的抽吸路径115设置在图:3Β中的壳体102的右侧处。抽吸路径115沿着壳体102的纵向延伸。一对分隔壁114和117设置在底壁102Α上以在壳体102的侧视图(Χ_Υ平面)中竖立在开口104和第一过滤器112之间的区域中。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布置在壳体102的下部区域中一对分隔壁114和117之间的空间中。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包括旋转轴125和螺旋形叶片127,所述旋转轴125的轴向沿着Z方向延伸,所述螺旋形叶片127形成在旋转轴125的外周表面上。传送螺旋推运器 121旋转以便将收集在壳体102中的残留色调剂T沿轴向(壳体102的纵向)传送到壳体 102的一端。传动齿轮90在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旋转轴125沿Z方向的后端处沿Z方向共轴地附接至旋转轴125。传动齿轮90与设置在沿Z方向的后侧处的驱动齿轮92齿合。在图;3B和图4B中,由虚线表示传动齿轮90和驱动齿轮92。控制器20 (参见图1)对使驱动齿轮92旋转的电动机(未示出)进行控制。因此,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并且收集到壳体102中的残留色调剂T沿Z方向朝向后侧传送。圆筒形收集路径123沿Z方向设置在壳体102的后端处。通过收集路径123将由传送螺旋推运器121传送的残留色调剂T引导到收集箱(未示出)中。一对分隔壁114和 117以及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形成显影剂传送单元的实例。参考图3A至图5,用于收集包含残留色调剂T的粉尘的作为过滤器部件实例的第二过滤器150设置在第一过滤器112(抽吸路径11 和传送螺旋推运器121之间(在抽吸操作中沿气流方向位于第一过滤器112上游的位置处)。第二过滤器150也是纤维集合体, 并且第二过滤器150形成为沿着壳体102的纵向(Z方向)较长的矩形形状。第二过滤器 150通过粘结的方式附接至附接部件152。附接部件152为梯子状框架部件的实例,并且通过沿着矩形板的纵向在该矩形板中形成大致为矩形通孔的多个开口 153而获得该附接部件152。附接部件152包括一对水平框架元件152A,其沿着壳体102的纵向较长;和多个竖直框架元件152B,其连接水平框架元件152A。第二过滤器150附接至附接部件152,以使第二过滤器150在开口 153处露
出ο附接部件152的下部通过粘结的方式附接至分隔壁117的靠近第一过滤器112的外表面(面向第一过滤器112的表面)。至少附接部件152的上部,更具体地为附接部件 152的包括开口 153的上半部(第二过滤器150在此处露出)的上部倾斜(偏斜),以在平面图中覆盖传送螺旋推运器121 (叶片127)和分隔壁117 (显影剂传送单元)。作为滑动部分实例的凸出部巧4从附接部件152的竖直框架元件152B的上部(水平框架元件152A在竖直框架元件152B的延长线上的部分)突出。凸出部巧4朝向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延伸。凸出部IM延伸到凸出部IM与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叶片127干涉的位置。当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且叶片127相应地移动时,叶片127向上推动凸出部 154。当叶片127向上推动凸出部154时,附接部件152的上部朝向第一过滤器112弹性变形,以使得附接部件152的上部直立。然后,当凸出部巧4从叶片127释放时,凸出部 IM突然返回(降落)到原始状态(参见图8A至8C)。相应地,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 152)沿竖直方向振动,从而由第二过滤器150捕获的残留色调剂T降落到传送螺旋推运器 121 上。由橡胶等制成的调节部件156设置在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 的上部和第一过滤器112(附接部件11 的上部之间。调节部件156调节第二过滤器150的附接部件 152的弹性变形。因此,适当地保持附接部件152上的凸出部巧4相对于传送螺旋推运器 121的叶片127的位置。如图5所示,附接部件152中的开口 153在纵向上具有不同的尺寸。因此,如图6 和图7中所示,凸出部IM之间的间隔不是恒定的。当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处于静止状态时,某些凸出部154总是从叶片127移开(偏移)。因此,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2)沿其纵向(前后方向)的各部分在不同的时刻沿竖直方向振动。换句话说,凸出部1 沿纵向的间隔设定为使得在不同的时刻向上推动凸出部154。参考图7至图8C,各个凸出部巧4在其沿色调剂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处即下述一侧具有倾斜表面154A,所述一侧为当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轴12 沿正向旋转以便将壳体102中收集的残留色调剂T传送到收集箱中时,叶片127与凸出部IM接触的一侧。 倾斜表面154A大致沿着叶片127的传送表面127A延伸。例如,在图8A至8C中,倾斜表面 154A相对于旋转轴125的轴向倾斜45°。另外,各个凸出部巧4具有竖直表面154B,所述竖直表面154B在沿色调剂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大致竖直地延伸(即,相对于旋转轴125的轴向倾斜约90° )。因此,当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沿正向旋转时,叶片127与凸出部154平滑地形成接触,而不会被凸出部巧4卡住,并且叶片127向上推动凸出部154以使附接部件152弹性变形。然后,当凸出部1 从叶片127释放时,凸出部IM突然返回(降落)到原始状态(位置),从而可以从凸出部154向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 施加最大程度的振动。如上所述,当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时,叶片127向上推动凸出部154(使附接部件152弹性变形)。此时,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受到沿大致向下方向(与凸出部IM在 X-Y平面中延伸的方向正交的向下方向)的反作用力J(参见图:3B和图4B)。驱动齿轮92与共轴地设置在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旋转轴125上的传动齿轮90 啮合,驱动齿轮92布置在传动齿轮90的由于反作用力J而使驱动齿轮92不与传动齿轮90 分开的一侧。例如,驱动齿轮92布置在传动齿轮90的沿着与施加反作用力J的方向正交的向下方向的一侧处(在第二可移动部件120下方的位置处)。这样,防止传动齿轮90和驱动齿轮92引起接合故障,并且防止旋转轴125的旋转故障。如图3A至图7中所示,沿壳体102的纵向较长的矩形护罩部件158沿着壳体102 的纵向设置在凸出部巧4上,即,在开口 104和第二过滤器150之间的位置处,并且矩形护罩部件158与第二过滤器150分开。更具体地,护罩部件158的后表面接合到附接部件152 的上边缘部分和凸出部154的上表面。因此,护罩部件158附接至凸出部154并由凸出部 154支撑为在凸出部巧4上方延伸。例如,护罩部件I58具有约0. 8mm的厚度,并且护罩部件158由具有静电去除功能的无纺织物制成(除电部件)。护罩部件158的宽度(沿着与纵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使得护罩部件158不与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接触。由于护罩部件158的存在,对壳体 102中从开口 104到第二过滤器150的气流进行调节,以使空气围绕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流动。因此,由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收集的残留色调剂T的收集率增大,并且朝向第二过滤器 150流动的残留色调剂T的量减少。
13
现在将对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对由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的图像形成过程进行说明。参考图1,当图像形成装置10启动时,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⑷、 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各种颜色的图像数据从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或外部装置连续地输出到曝光装置66。此时,显影装置70被保持为使得例如显影单元72Y与感光体 62的外周表面相对(参见图2)。如图4A和图4B中所示,由于进退机构的操作,使得清洁装置100中的清洁刮板 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开,直到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过程)并且然后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过程)。曝光装置66根据图像数据发射光,并且已由充电部件64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被发射光曝光。因此,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与黄色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72Y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黄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 上。然后,参考图1,显影装置70沿着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60 °,以使显影单元72M 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然后,执行充电过程、曝光过程和显影过程,从而在感光体62 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品红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品红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上。类似地,蓝绿色(C)和黑色⑷色调剂图像相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并且根据颜色设定而另外将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记录纸张P从纸张储存部分12供给并且沿着传送路径观传送。然后,与以叠加方式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时间同步地,通过定位辊38将纸张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然后,执行如下二次转印过程即,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已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已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张P上。在二次转印过程之后,如图3A和图;3B中所示,通过进退机构的操作,使得清洁装置100中的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然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T由清洁刮板106去除并且收集到壳体102中。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沿着箭头A所示的方向(在图1中为向右)朝向定影装置80传送。定影装置80通过使用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向记录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加热和加压来对记录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已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排出到例如纸张输出单元15中。当要在记录纸张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执行下述过程。也就是说,在记录纸张P 的正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已由定影装置80定影之后,纸张沿着箭头-V所示的方向传送到反转单元33。然后,记录纸张P沿着箭头+V所示的方向传送,以使记录纸张P的前缘和后缘反转。然后,记录纸张P沿着箭头B所示的方向(在图1中为向左)沿着反转传送路径四传送,并且被插入到传送路径观中。然后,记录纸张P的背面经过图像形成过程和定影过程,在所述图像形成过程中,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设定为退避状态。在定影过程之后,通过进退机构的操作,使得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因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T由清洁刮板106移除并且收集到壳体102中。现在将对清洁装置100的操作进行说明。如图9A所示,在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的二次转印过程之后,未被转印的残留色调剂T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通过中间转印带68沿箭头-R所示的方向的旋转,残留色调剂T被转移到清洁装置100中。然后,残留色调剂T由与中间转印带 68的外周表面接触的清洁刮板106的边缘收集到壳体102中。此时,密封部件108的端部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从而对壳体102和密封部件108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因此,防止收集到壳体102中的残留色调剂T泄漏到壳体102的外部。由于密封部件108的端部指向沿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方向的下游,因此密封部件108不从中间转印带68上去除残留色调剂T。此时,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并且抽吸单元110(风扇单元111)启动。然后,当图像形成装置10开始下一个图像形成过程时,如图9B中所示,清洁刮板 106和密封部件108设定为如下退避状态即,清洁刮板106的端部和密封部件108的端部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分开。此时,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旋转停止。然而,抽吸单元110(风扇单元111)连续地运转。因此,抽吸路径115和壳体102中的压力设定为负压,并且使得空气从壳体102流动到抽吸路径115。因此,沿着箭头N所示的方向(参见图9B)产生从开口 104到第二过滤器150和第一过滤器112的空气流动(气流)。结果,防止收集到壳体102中的残留色调剂 T再次散布或附着到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上。由空气流动(气流)携带的残留色调剂T由第二过滤器150捕获,或者由第二过滤器150或附接部件152阻挡且降落。穿过第二过滤器150的残留色调剂T由第一过滤器 112捕获,或者由第一过滤器112或附接部件113阻挡且降落。在平面图中,第二过滤器150的上部倾斜(偏斜),以便覆盖分隔壁117和传送螺旋推运器121。因此,已经通过开口 104吸入的部分残留色调剂T由第二过滤器150或附接部件152阻挡并且降落到传送螺旋推运器121上,或者是暂且由第二过滤器150捕获随后降落。因此,由第二过滤器150捕获的残留色调剂T的量减少,并且抑制了第二过滤器150 的堵塞。第一过滤器112也在壳体102中倾斜(偏斜)。因此,与第一过滤器112在壳体 102中竖直地竖立的情况相比,安装区域较大,并且由第一过滤器112捕获的残留色调剂T 更易于从第一过滤器112上降落。已穿过第二过滤器150的残留色调剂T由第一过滤器 112捕获或者降落到壳体102的底壁102A上位于第二过滤器150和第一过滤器112之间的区域中。由于部分残留色调剂T被第二过滤器150捕获,因此流向第一过滤器112的残留色调剂T的量减少。结果,也抑制了第一过滤器112的堵塞。结果,抑制了由抽吸单元110 施加到残留色调剂T上的抽吸力的减小,并且可以长时间地使用清洁装置100。当使得清洁刮板106的端部和密封部件108的端部再次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时,如图9A所示,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旋转启动。因此,由传送螺旋推运器121 传送收集到壳体102中的残留色调剂T。
此时,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在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旋转时,叶片127向上推动各个凸出部154。因此,附接部件152弹性变形,从而使得附接部件152直立。然后,如图 8C中所示,当凸出部154从叶片127释放时,附接部件152(凸出部154)突然返回(降落) 到原始状态。因此,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 沿竖直方向振动。由于第二过滤器150的振动,由第二过滤器150捕获的残留色调剂T降落到传送螺旋推运器121上,并且进一步抑制了第二过滤器150的堵塞。而且,凸出部巧4布置为这样当某些凸出部1 与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叶片127干涉时,其它的凸出部IM不与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叶片127干涉。因此,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 沿其纵向的前部和后部在不同的时刻振动。例如,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 随着从其前端到其后端的时间差而振动。因此,可以使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 高效地振动。另外,与第二过滤器 150(附接部件15 在其沿纵向的整个区域(包括前端和后端)上同时振动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由振动引起的异常噪声。另外,在由图像形成过程形成的图像中,可以抑制由振动引起的线条(白线)。各个凸出部IM在其沿色调剂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处的侧表面(即,当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沿正向旋转时与叶片127接触的侧表面)形成为大致沿着叶片127的传送表面 127A延伸的倾斜表面154A。因此,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叶片127与凸出部IM平滑地接触,而不被凸出部巧4卡住,并且向上推动凸出部154。而且,凸出部巧4设置为从附接部件152的竖直框架元件152B的上部(在竖直框架元件152B的延长线上)突出。因此,当叶片127向上推动凸出部154时,抑制或防止附接部件152弯曲(弹性变形)。换句话说,当叶片127向上推动凸出部154时,确保了附接部件152的刚性。因此,与凸出部巧4不设置为从附接部件152的竖直框架元件152B的上部突出的结构相比,可以使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 更大幅度地振动。另外,各个凸出部IM在其沿色调剂传送方向的下游端处的侧表面(即,当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沿着正向旋转时与叶片127分开的侧表面)形成为竖直表面154B。因此,当凸出部154从叶片127释放时,附接部件152(凸出部154)突然返回(降落)到原始状态。 因此,可以向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 施加最大程度的振动。护罩部件158沿着壳体102的纵向设置在凸出部154上(S卩,开口 104和第二过滤器150之间的位置处),并且与第二过滤器150分开。因此,如图9B中的箭头N所示,通过开口 104吸入的空气围绕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朝向第二过滤器150流动。因此,由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收集的残留色调剂T的量(收集率)增加,并且朝向第二过滤器150流动的残留色调剂T的量(收集率)减少。因此,进一步抑制残留色调剂 T堵塞第二过滤器150,并且增加了第二过滤器150的寿命。另夕卜,由于护罩部件158用作具有静电去除功能的除电部件,因此已通过开口 104 收集的残留色调剂T不易于由于静电再次返回(附着)到中间转印带68上。作为上面描述的第二过滤器150(附接部件152)振动的结果,附着到护罩部件158的残留色调剂T从护罩部件158降落到传送螺旋推运器121 (从护罩部件158移除)。然后,残留色调剂T由传送螺旋推运器121来传送。另外,与共轴地设置在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旋转轴125上的传动齿轮90啮合的驱动齿轮92布置在传动齿轮90的沿着向下方向的一侧处,该向下方向与当传送螺旋推运器121的叶片127向上推动凸出部154时由凸出部154施加的反作用力J的方向正交。如果例如驱动齿轮92设置在传动齿轮90的上侧,则存在如下风险由于凸出部 154向下推动传送螺旋推运器121 (旋转轴12 ,因此传动齿轮90将与驱动齿轮92脱离。 如果增加传动齿轮90和驱动齿轮92之间的啮合深度以防止二者脱离,则将增大旋转所需的转矩。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齿轮92布置在上述位置处,从而不影响驱动齿轮92和传动齿轮90之间的啮合深度。换句话说,传动齿轮90和驱动齿轮92彼此不分开, 并且不增大旋转所需的转矩。尽管上面参考

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100,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不限于图中所示的清洁装置100,并且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型。例如,壳体102不一定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0上。而是,壳体102可以构造为使得其整体可朝向中间转印带68移动以及远离中间转印带68,以使得清洁刮板106和密封部件108与中间转印带68的外周表面接触以及分开。另外,护罩部件158不限于由具有静电去除功能的诸如Denkitol (注册商标)无纺织物制成的护罩部件。可以由例如由树脂制成的膜形部件构成护罩部件158,只要护罩部件158具有静电去除功能即可。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显影剂收集装置,包括壳体,其设置有与显影剂承载部件相对的开口,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承载并传送显影剂;收集部件,其沿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传送所述显影剂的传送方向在所述开口的下游端处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密封部件,其沿所述传送方向在所述开口的上游端处沿着所述开口的边缘设置; 抽吸路径,其沿着所述壳体的纵向延伸,所述抽吸路径连接至抽吸单元,所述抽吸单元用于将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去除的显影剂抽吸到所述壳体中;显影剂传送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开口和所述抽吸路径之间,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传送所述壳体中收集的显影剂;过滤器部件,其布置在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和所述抽吸路径之间;以及护罩部件,其布置在所述开口和所述过滤器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过滤器部件分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护罩部件具有静电去除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显影剂传送单元包括旋转轴和附接至所述旋转轴的螺旋形叶片,并且在所述过滤器部件的上部设置有沿着旋转的所述叶片而滑动的滑动部分,并且当通过旋转的所述叶片向上推动所述滑动部分并且使所述滑动部分降落时,所述过滤器部件振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护罩部件与所述螺旋形叶片分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为中间转印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显影剂为色调剂。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护罩部件由所述滑动部分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滑动部分的与所述叶片接触的表面沿着所述叶片的传送表面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滑动部分的与所述叶片接触的表面沿着所述叶片的传送表面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器部件设置在梯子状框架上,所述梯子状框架包括沿着所述壳体的纵向延伸的一对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为将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连接的多个竖直框架元件,并且所述滑动部分设置在所述竖直框架元件的上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器部件设置在梯子状框架上,所述梯子状框架包括沿着所述壳体的纵向延伸的一对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为将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连接的多个竖直框架元件,并且所述滑动部分设置在所述竖直框架元件的上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器部件设置在梯子状框架上,所述梯子状框架包括沿着所述壳体的纵向延伸的一对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为将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连接的多个竖直框架元件,并且所述滑动部分设置在所述竖直框架元件的上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器部件设置在梯子状框架上,所述梯子状框架包括沿着所述壳体的纵向延伸的一对水平框架元件和布置为将所述水平框架元件彼此连接的多个竖直框架元件,并且所述滑动部分设置在所述竖直框架元件的上部。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沿着所述过滤器部件的纵向设置有多个所述滑动部分,并且所述滑动部分之间的间隔设定为使得所述滑动部分在不同的时刻被向上推动。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其中,沿着所述过滤器部件的纵向设置有多个所述滑动部分,并且所述滑动部分之间的间隔设定为使得所述滑动部分在不同的时刻被向上推动。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潜像承载部件,其承载潜像;显影单元,其使用显影剂对所述潜像承载部件上的所述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显影剂图像;显影剂承载部件,所述潜像承载部件上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并且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承载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单元,其将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剂收集装置,在所述转印单元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所述显影剂收集装置与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接触,并且收集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上的显影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显影剂收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显影剂收集装置包括壳体,其设置有与显影剂承载部件相对的开口,显影剂承载部件承载并传送显影剂;收集部件,其沿显影剂承载部件传送显影剂的传送方向在开口的下游端处沿着开口的边缘设置;密封部件,其沿传送方向在开口的上游端处沿着开口的边缘设置;抽吸路径,其沿着壳体的纵向延伸,抽吸路径连接至抽吸单元,抽吸单元用于将从显影剂承载部件去除的显影剂抽吸到壳体中;显影剂传送单元,其设置在开口和抽吸路径之间,显影剂传送单元传送壳体中收集的显影剂;过滤器部件,其布置在显影剂传送单元和抽吸路径之间;以及护罩部件,其布置在开口和过滤器部件之间并且与过滤器部件分开。
文档编号G03G21/12GK102467063SQ20111015960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8日
发明者小出弘行, 山田昌利, 德永雅彰, 榎本嘉博, 菊地原克则, 辐形和幸, 金山清俊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