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剂容器、图像形成装置和盖移动方法

文档序号:2792689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影剂容器、图像形成装置和盖移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影剂容器、图像形成装置和盖移动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装置已经广泛采用了这样的构造S卩,用于供给待由图像形成操作消耗的显影剂的显影剂供给容器或者在形成图像时排出的显影剂回收到其中的显影剂回收容器是可拆除且可更换的。关于这些具有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已知在 JP-A-2000-162861(参见段落 “0068” 至 “0086”)中说明的技术。JP-A-2000-162861 (参见段落“0068”至“0086”)披露了这样一种技术即,在将色调剂供给容器301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上时,通过插入然后旋转色调剂供给容器301来打开和闭合容器间板316。在 JP-A-2000-16^61(参见段落“0068”至“0086”)中说明的技术中,在插入色调剂供给容器 301时容器闸板316与止挡件354j接触,并且随后在使色调剂供给容器301旋转时通过弹性部件316b的弹力使止挡件354j挤压容器间板316的状态下,使色调剂供给容器301在被引导的同时旋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防止两个覆盖部件中的外侧覆盖部件的脱离。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影剂容器,包括容器部分,其收容显影剂;开口,其形成在所述容器部分中以供显影剂从其中通过;第一覆盖部件,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为能够在所述开口被暴露的第一暴露位置和所述开口被覆盖的第一覆盖位置之间移动;第二覆盖部件,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为能够在通过覆盖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的外侧而使所述开口被双重覆盖的第二覆盖位置和所述第一覆盖部件被暴露在外的第二暴露位置之间移动;脱离限制部分,其布置于所述第二覆盖部件在所述第二暴露位置和所述第二覆盖位置之间移动的区域中;以及被限制部分,其布置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中,并且当已经移动到所述第二覆盖位置的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移动以与所述容器部分脱离时,所述被限制部分通过与所述脱离限制部分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的脱离。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中,所述脱离限制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中,并且当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覆盖位置时,所述脱离限制部分引导所述第二覆盖部件在所述第二暴露位置和所述第二覆盖位置之间的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显影剂容器, 还包括
错误安装防止部分,其布置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中,并且当所述第一覆盖部件沿着除了预定方向之外的方向错误地安装至所述容器部分时,所述错误安装防止部分阻碍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覆盖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中,所述第二覆盖部件包括布置为与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的所述第一暴露位置相对的部分,并且当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覆盖位置时,所述部分限制所述第一覆盖部件向所述第一暴露位置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旋转的图像保持部件;显影装置,其将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潜像显影成可视图像;转印装置,其将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可视图像转印到介质上;定影装置,其对转印到所述介质上的所述可视图像进行定影;以及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收容待供给到所述显影装置的显影剂,并且所述显影剂容器被支撑为能够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或者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拆除。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暴露或覆盖显影剂容器的开口的盖移动方法, 所述显影剂容器包括收容显影剂的容器部分和形成在所述容器部分中以供所述显影剂从其中通过的开口,所述盖移动方法包括使第一覆盖部件在所述开口被暴露的第一暴露位置和所述开口被覆盖的第一覆盖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使第二覆盖部件在通过覆盖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的外侧而使所述开口被双重覆盖的第二覆盖位置和所述第一覆盖部件被暴露在外的第二暴露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将脱离限制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在所述第二暴露位置和所述第二覆盖位置之间移动的区域中;以及将被限制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中;以及当已经移动到所述第二覆盖位置的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移动以与所述容器部分脱离时,通过使所述被限制部分与所述脱离限制部分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的脱离。根据第一方面、第五方面和第六方面,可以防止两个覆盖部件中的外侧覆盖部件脱离。根据第二方面,可以以整体式地方式使引导第二覆盖部件的部分和脱离限制部分成为一体。根据第三方面,可以防止第一覆盖部件的错误安装。根据第四方面,可以防止第一覆盖部件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的内侧移动到所述第
一暴露位置。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前盖打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盒保持器的透视图。图5A和5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盒保持器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图5A是内闸板锁的透视图,并且图5B是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图6是根据第一实例的盒保持器的平面图。图7A至7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锁的示意图,其中,图7A是示出内闸板锁移动到锁定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B是示出内闸板锁移动到解锁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7C是轮齿的放大视图。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外闸板和内闸板移动到覆
盖位置。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外闸板移动到暴露位置,而内闸板移动到覆盖位置。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外闸板和内闸板移动到暴
露位置。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从图10中所示的状态去除了内闸板。图12A和12B是示出去除了外闸板和内闸板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图12A是从左前下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2B是从右后下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图13A和1 是示出色调剂盒的连接端口的示意图,其中,图13A是从左前下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3B是从右后下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图14A至14C是根据第一实例的连接端口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图14A是沿着图8中的线XIVA-XIVA截取的剖视图,图14B是沿着图9中的线XIVB-XIVB截取的剖视图, 并且图14C是示出从图14A中所示的状态去除了内闸板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5A至15G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的示意图,其中,图15A是透视图,图 15B是沿着图15A中的箭头XVB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5C是沿着图15B中的箭头XVC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5D是沿着图15B中的箭头XVD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5E是沿着图15B 中的箭头XVE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5F是沿着图15B中的箭头XVF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5G是沿着图15F中的箭头XVG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6A和16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示意图,其中,图16A是从上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6B是从图16A中的箭头XVIB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A至17H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示意图,其中,图17A是从后下侧斜向看到的透视图,图17B是从前上侧斜向看到的透视图,图17C是沿着图17B中的箭头 XVIIC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D是沿着图17C中的箭头XVIID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E 是沿着图17C中的箭头XVIIE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F是沿着图17C中的箭头XVIIF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G是沿着图17C中的箭头XVIIG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7H是沿着图17G中的箭头XVIIH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外覆盖突起部、板簧部分和外锁定凹槽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9A和19B是示出安装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19A 是示出色调剂盒安装在盒保持器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19B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 19A所示的状态向后插入并且外覆盖突起部到达螺旋形槽的前端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0A和20B是示出安装色调剂盒的后续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20A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19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外闸板在途中打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 20B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20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解锁突起部与滑动件突起部的前端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1A至21D是示出安装色调剂盒的后续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21A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20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解锁突起部将滑动件突起部挤压到左侧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1B是图21A中所示的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图21C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21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内间板锁位于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1D是图21C所示的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图22A至22D是示出安装色调剂盒的后续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22A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21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解锁突起部向滑动件突起部的后方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2B是图22k中所示的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图22C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22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安装结束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2D是图22C 中所示的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图23A至23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图23A是示出外闸板从图18中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外闸板打开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 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3A中所示的状态倾斜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3C是示出板簧部分倾斜之前和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4A和24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图24A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3B中所示的状态解锁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4B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4A中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外闸板打开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5A和25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完全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25A是示出外闸板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中间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 25B是示出外间板从图25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移动到外间板闭合位置并且挤压突起部开始与被挤压突起部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6A和26B是示出继图25A和图25B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 26A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5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并且挤压突起部挤压被挤压突起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6B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6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并且挤压突起部经过被挤压突起部的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7是示出继图26A和图26B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外闸板从图26B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图28々至^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完全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28A是示出外闸板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中间状态的示意图,图28B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8A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并且前导轨开始与外锁定钩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8C是示出前导轨的后端表面由外锁定钩引导并且外闸板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9A和29B是示出继图28A至28C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A 是示出板簧部分开始与弹簧接触突起部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9B是示出恰在外锁定凹槽和外锁定钩彼此接合之前外间板从图^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移动到外间板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0A和30B是示出继图29A和29B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 30A是示出外闸板从图^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并且外锁定凹槽和外锁定钩彼此接合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0B是沿着图30A的箭头XXXB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31A和31B是示出继图30A和30B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 31A是示出外闸板完全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1B是沿着图31A的箭头XXXIB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32A和32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防止错误装配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32A 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被错误装配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2B是示出未设置有错误装配防止部分的构造的示意图。图33A至33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例的内闸板锁的示意图,其中,图33A是透视图,图3 是示出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彼此脱离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3C 是沿着图33A的箭头XXXIIIC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34A和34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例的内闸板锁的示意图,其中,图34A是平面图, 并且图34B是沿着图34A中的线XXXIVB-XXXIVB截取的剖视图。图35A至35D是示出根据第二实例的内闸板锁的移动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35A 是示出上部锁与内闸板的被锁定部分接合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5B是示出下部锁与内闸板的被锁定部分接合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5C是示出内闸板锁正向解锁位置移动的中间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5D是示出内闸板锁移动到解锁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6A至36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例的脱离限制部分的示意图,其中,图 36A是示出未安装内闸板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6B是示出安装了内闸板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6C是图36A中所示的脱离限制部件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考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下文中,称为“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下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的说明,假定在图中前后方向称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称为Y轴方向,并且上下方向称为Z轴方向。还假设由箭头X、-X、Y、-Y、Z 和-Z所指示的方向或侧向分别称为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和下方或者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在附图中,在“〇”中标有“ ”的标记指的是从图面的后侧指向前侧的箭头,并且在“O”中标有“ χ,,的标记指的是从图面的前侧指向后侧的箭头。在下面说明中提到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的目的,仅恰当地示出了说明所必需的部件。除此之外,显影剂可以用作粉末的实例。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粉末容器可以为显影剂容器,粉末可以为显影剂。
第一实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在图1中,在作为根据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打印机U的前表面的下侧上布置有作为用于接收记录纸张S的介质接收件实例的供纸托盘TR1。在打印机U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作为排出部分实例的纸张排出托盘TI h,记录有图像的纸张S排出到该纸张排出托盘TIih上。在前表面的右侧上形成有作为覆盖部分的实例的前盖U1,在对作为后面说明的可拆除部件实例以及显影剂容器实例的收容显影剂的色调剂盒TC进行操作时打开和闭合该覆盖部分。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示意图。在图2中,打印机U包括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实例和安装装置实例的打印机主体U1。 打印机主体Ul包括作为控制单元实例的控制器C、由控制器C控制操作的图像处理单元 GS、作为潜像形成电路实例的激光驱动电路DL和电源装置E。电源装置E向作为充电装置实例的充电辊CR、作为显影部件实例的显影辊( 和作为转印部件实例的转印辊Tr供给电压。图像处理单元GS将从作为外部信息发送装置的实例的计算机输入的打印信息转换成用于形成潜像的图像信息,并且在预定时间(即在预定定时)将图像信息输出到激光驱动电路DL。激光驱动电路DL将基于输入图像信息的驱动信号输出到潜像形成装置LH。 根据第一实例的潜像形成装置LH由下述装置(即所谓的LED头)构成在该装置中,作为潜像写入装置实例的LED以预定间隔沿左右方向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作为旋转的图像保持部件实例的感光部件ra支撑在打印机主体Ul的后部中。作为充电装置实例的充电辊CR、潜像形成装置LH、显影装置G、作为转印装置实例的转印辊Tr 以及作为用于图像保持部件的清洁器实例的感光部件清洁器CL沿着感光部件ra的旋转方向布置在感光部件I3R的周围。在图2中,作为用于清洁充电辊CR表面的充电装置清洁器实例的充电辊清洁器 CRc布置为面向且接触充电辊CR。显影装置G包括收容显影剂的显影容器V。在显影容器V中布置有显影辊( ,其布置为面向感光部件冊;一对运送部件( 和Ge,其搅拌并运送显影剂;供给部件Gd,其将由运送部件( 和Gc搅拌的显影剂供给到显影辊( ;以及厚度调节部件Ge,其对显影辊( 表面上的显影剂的厚度进行调节。作为供给部分实例的显影剂供给端口 Vl形成在显影容器V的上前表面上,并且作为显影剂运送路径实例的向前延伸的显影剂供给路径V3连接至显影剂供给端口 VI。作为显影剂运送部件实例的供给螺旋推运器V4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供给路径V3中。作为可拆除地安装有色调剂盒TC的可拆除部分实例的盒保持器KH连接至显影剂供给路径V3的前端,并且从色调剂盒TC供给显影剂。因此,当基于显影装置G中消耗的显影剂量来驱动供给螺旋推运器V4时,显影剂从色调剂盒TC供给到显影装置G。通过充电辊CR在充电区域Ql中对旋转感光部件I3R的表面进行充电,并且利用从潜像形成装置LH发射的潜像形成光束在潜像形成位置Q2处在感光部件冊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辊( 在显影区域Q3中将静电潜像显影成作为可视图像实例的色调剂图像,并且通过转印辊Tr在转印区域Q4中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介质实例的记录纸张S上,所述转印区域Q4由与感光部件I3R和转印辊Tr相对的区域形成。通过作为清洁部件实例的清洁刮板CB在作为清洁区域实例的清洁区域Q5 (其位于转印区域Q4的下游侧上)中将残留在感光部件I3R表面上的色调剂去除,并且所去除的色调剂回收到感光部件清洁器CL中ο作为防飞散部件实例的薄膜密封件FS布置在面向清洁刮板CB的一侧上。薄膜密封件FS防止回收到感光部件清洁器CL中的色调剂溢出。在图2中所示的打印机主体Ul的下部中,作为介质拾取部件实例的拾取辊Rp布置在供纸托盘TRl中。通过作为介质处理部件实例并且包括阻滞辊和供纸辊的处理辊Rs 将由拾取辊Rp拾取的记录纸张S逐张地分离,记录纸张S被沿着纸张运送路径SH运送,并且通过作为运送时间调节部件实例的配准辊Rr在预定时间运送到转印区域Q4,所述配准辊Rr沿纸张运送方向布置在转印区域Q4的上游。由控制器C控制的电源装置E向转印辊Tr供给转印电压,转印辊Tr将感光部件 PR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经过转印区域Q4的记录纸张S上。在转印区域Q4中转印有色调剂图像但色调剂图像尚未定影的记录纸张S被运送到定影装置F。定影装置F包括作为定影部件实例的一对定影辊i^h*Fp。定影区域Q6由一对定影辊冊和Fp之间的咬合区域形成。通过一对定影辊1 和Fp在定影区域Q6中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被运送到定影装置F的记录纸张S上。已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 S由作为介质引导部件实例的纸张引导件SGl和SG2引导并且从作为排出部件实例的排出辊Rl排出到打印机主体Ul的上表面上的纸张排出托盘TI h。盒保持器KH图3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打开前盖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和图3中,当根据第一实例的打印机U的前盖Ula从图1所示的正常位置移动到图3所示的操作位置时,作为显影剂容器实例的色调剂盒TC和作为用于支撑色调剂盒TC的容器支撑件实例的盒保持器KH暴露在外。在图3中,盒保持器KH由打印机主体Ul 支撑并且包括作为前部件实例的前板1。在前板1中形成有供色调剂盒TC安装和拆除的开 Π la。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盒保持器的透视图。图5A和5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盒保持器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图5A是内闸板锁的透视图,并且图5B是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图6是根据第一实例的盒保持器的平面图。在图4至图6中,根据第一实例的盒保持器KH包括从开口 Ia向后延伸并且作为支撑主体实例的筒形保持器主体2。保持器主体2包括布置在下部中的半圆筒形下部加和形成在下部加上的方形筒上部2b。在下部加和上部2b的内侧形成内表面2c。用于外闸板的覆盖槽在内表面2c中形成从保持器主体2的前端向后延伸并且作为第二覆盖部件的覆盖部分实例的覆盖槽3。在图6中,根据第一实例的覆盖槽3包括前槽部分3a,其作为沿着前后方向从前端向后延伸的通道的实例,所述前后方向为色调剂盒TC的安装拆除方向的;螺旋形槽部分北,其作为覆盖接触部分的实例并且沿着内表面2c从前端倾斜延伸到左上侧;以及后槽部分3c,其作为第二通道的实例并且从螺旋形槽部分北的上端向后延伸。在根据第一实例的覆盖槽3中,与螺旋形槽部分!Bb分开的右内槽表面!Be沿前后方向形成在前槽部分3a和螺旋形槽部分北之间的连接部分3d中,并且作为凸出部分实例的隆起部分池形成在靠近螺旋形槽部分北的左内槽表面3f中,该隆起部分池从图6中的虚线所示的虚线3g向开口 Ia位置的右侧隆起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图6中,在根据第一实例的保持器主体2中,作为记录介质读取器实例的CRUM 读取器4布置在左上端的后侧。供给端口在图5A和图5B以及图6中,作为第一开口部分的实例并且形成为从下部加的内表面2c向上突出的供给端口部分6形成在保持器主体2的下部加的后端处。作为第一开口实例的供给端口 6a形成在供给端口部分6的中心处,该供给端6a沿上下方向贯穿下部加且连接至显影剂供给路径V3的上游端。作为第一覆盖部件的止挡件实例的内间板止挡件表面6b形成在供给端口部分6的前端上。作为第二开口的引导件实例的保持器引导件7形成在供给端口部分6的两侧上, 该保持器引导件7从高于供给端口部分6的两个侧壁的上端沿左右方向向内延伸并且也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作为第一覆盖部件的接收部分实例的内闸板接收件8形成在供给端口部分6的前侧上,该内闸板接收件8高于内表面2c并且低于供给端口部分6。在内闸板接收件8中,作为摩擦减小部分的实例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肋部8a形成在沿左右方向的中心处, 并且向下凹陷的凹槽8b形成在引导肋部8a的两侧上。作为姿态对准部分实例的向上突出的空隙插入壁9形成在内闸板接收件8的右端处。从内闸板接收件8向内表面2c倾斜的斜面11形成在内闸板接收件8的前端处。 在图6中,根据第一实例的斜面11随着从右向左延伸而向后倾斜,并且所述斜面11具有与螺旋形槽部分北的斜面对应的斜面角度,以便在插入和拉出色调剂盒TC时减小操作者的操作力。在第一实例中,斜面11具有重叠区域11a,在所述重叠区域Ila中,斜面11的沿前后方向的前部的一部分与螺旋形槽部分北的沿前后方向的后部的一部分重叠。作为接合部分的移动限制部分实例并且向上延伸的锁侧壁12形成在内闸板接收件8的左端处。作为接合部分的通道实例的锁穿孔1 形成在锁侧壁12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心处。内闸板锁图7A至7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锁的示意图,其中,图7A是示出内闸板锁移动到锁定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7B是示出内闸板锁移动到解锁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7C是轮齿的放大视图。作为接合部分的引导件实例并且向左侧延伸的的锁引导件13形成在锁穿孔12a 的左侧。在图6和图7A至图7C中,作为第一覆盖部件的移动限制部件实例的内闸板锁14 由锁引导件13支撑。内闸板锁14包括作为移动限制部件的引导件实例的锁滑动件16,锁滑动件16由锁引导件13的内表面支撑以可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因此,内闸板锁14被支撑为可在图7A中所示的作为移动限制位置实例的锁定位置和图7B中所示的作为移动容许位置实例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锁定位置处,锁滑动件16的右端表面与锁侧壁12的左表面接触并且停止,在解锁位置处,锁滑动件16从锁定位置向左侧移动。作为接合部分实例的锁主体17形成在锁滑动件16的右端处,该锁主体17向右侧延伸并且通过锁穿孔1 进入内闸板接收件8。根据第一实例的锁主体17与锁穿孔1 的内表面接触并且由所述内表面引导。锁主体17的右端表面呈下述形状周期性地形成凹入部分17a和向右侧突出的凸出部分17b。也就是说,根据第一实例的锁主体17的右端表面具有轮齿形状。在图7C中,作为第一实例中的凸出部分17b的沿着后方(作为色调剂盒TC的安装方向)的上游表面的前表面17c向右倾斜,倾斜的方向为随着前表面17c向后延伸而接近锁接收件8内侧的方向。作为凸出部分17b的的后表面17d形成为随着向左延伸而向前倾斜,并且该后表面17d为与前表面17c的后端相连的下游表面。后表面17d相对于左右方向的倾斜角度比前表面17c的倾斜角度小。后表面17d可以从右后侧向左前侧倾斜,但是也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形成。在图7A至7C中,作为脱离接触部分实例的向上突出的滑动突起部18形成在锁滑动件16的左上表面上。滑动突起部18包括前引导表面18a,其作为第一脱离引导部分的实例并且随着从前端向后延伸而向右倾斜;中间引导表面18b,其作为第二脱离引导部分的实例并且从前引导表面18a的后端向后延伸;以及后引导表面18c,其作为第三脱离引导部分的实例并且随着从中间引导表面18b的后端向后延伸而向左倾斜。作为推动部件接收件实例的向左延伸的圆筒形弹簧接收件19形成在锁滑动件16 的左端处。作为分离推动部件的支撑件实例的弹簧支撑件21形成在下部加的下表面上,并且作为被接收到弹簧接收件19中的推动部件实例的卷簧22布置在弹簧支撑件21和锁滑动件16的左表面之间。因此,锁滑动件16通常被向右推动,并且通过卷簧22的弹力将内闸板锁14推动到锁定位置。卷簧22被例示为推动部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个实例。可以采用弹性橡胶等形成的任何推动部件。色调剂盒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外闸板和内闸板移动到覆
盖位置。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外闸板移动到暴露位置,并且内闸板移动到覆盖位置。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外闸板和内闸板均移动到暴露位置。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从图10中所示的状态去除了内闸板。图12A和12B是示出去除了外闸板和内闸板的色调剂盒的示意图,其中,图12A是从左前下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2B是从右后下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在图8至图12B中,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TC包括作为保持器主体实例的筒形盒主体31,该盒主体31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与保持器主体2的内表面2c对应。与保持器主体2类似,盒主体31包括半圆筒形下壁31a ;方形筒上壁31b,其与下壁31a的顶部连续地形成;板状后壁31c,其布置在后端处;以及板状前壁31d,其布置在前端处。待供给到显影装置G的新显影剂收容在由壁31a至31d包围的盒主体31的内部中。
作为操作部分实例的手柄32支撑在盒主体31的前端处,当操作者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色调剂盒TC时要抓紧该手柄32。向下突出的连接端口部分33形成在盒主体31的下壁31a的后端部分处,该连接端口部分33作为第二开口的实例和第一覆盖部件的支撑件的实例。作为向下侧敞开的第二开口实例的连接端口 33a形成在连接端口部分33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心的后部中。从连接端口部分33的上端沿左右方向隆起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右内闸板引导件3 形成在连接端口部分33的左右两侧上,该一对左右间板引导件3 作为第一覆盖部件的引导件的实例。图13A和1 是示出色调剂盒的连接端口的示意图,其中,图13A是从左前下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3B是从右后下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在图12A和图13A中,作为开口限制部分实例的向前突出的外锁定钩34形成在连接端口部分33的前端表面33c的左端处。第一实例中的外锁定钩34具有直角三角形形状并且包括右端表面34a,其作为限制部分主体的实例并且从连接端口部分33的前端表面33c向前延伸;以及外锁引导表面34b,其作为限制引导部分的实例并且随着从右端表面 34a的前端向左延伸而向后倾斜。作为泄漏防止部件实例的连接端口密封件36支撑在作为连接端口部分33的外表面的下表面上。开口 36a形成在连接端口密封件36的中心处以与连接端口 33a对应。在图12A和图12B以及图13A和图13B中,作为分离接触部分实例的解锁突起部 37形成在连接端口部分33的左侧上,该解锁突起部37布置在与内间板锁14的滑动突起部 18对应的位置并且向下突出。解锁突起部37包括前引导表面37a,其作为第一分离引导部分的实例并且随着从前端向后延伸而向左倾斜;中间引导表面37b,其作为第二分离引导部分的实例并且从前引导表面37a的后端向后延伸;以及后引导表面37c,其作为第三分离引导部分的实例并且随着从中间引导表面37b的后端向后延伸而向右倾斜。作为第二覆盖部件的止挡件实例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闸板右止挡件38形成在连接端口部分33的右侧上。作为突起部的实例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防止待说明的内闸板51暴露的肋部39 形成在解锁突起部37的左侧上。作为接收件的引导件实例并且沿盒主体31的半圆筒形形状的外周表面的周向延伸的外闸板前引导件41形成在解锁突起部37的左前侧上。外闸板前引导件41包括沿着盒主体31的外周表面的直径方向延伸的直立壁41a和从直立壁41a的外端向前延伸的弧状弧形板部分41b。图14A至图14C是根据第一实例的连接端口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图14A是沿着图8中的线XIVA-XIVA截取的剖视图,图14B是沿着图9中的线XIVB-XIVB截取的剖视图,并且图14C是示出从图14A所示的状态去除了内闸板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8至图11以及图12B、图13B、图14A和图14C中,作为接收件的引导件实例的向后突出的外闸板后引导件42形成在盒主体31的后端处。第一实例中的外闸板后引导件42形成在盒主体31的下壁31a和上壁31b的后端部分上,并且在下壁31a的后端与上壁31b的后端和后壁31c之间形成高度差。在图12B和图13B中,作为被推动部件实例的向后突出的弹簧接触突起部43形成在后壁31c的下端部中。第一实例中的弹簧接触突起部43具有直角三角形形状并且包括弹簧引导部分43a,其作为引导件的实例并且随着从左到右延伸而向后倾斜;以及右端部分43b,其从弹簧引导部分的右端向前延伸。作为驱动动力传输部件实例的联轴器44可旋转地支撑在后壁31c的中心处,并且与作为驱动动力传输部件的实例并且布置在盒保持器KH的后端处的联轴器(未示出)接合,以便当色调剂盒TC安装在打印机主体U 1上时传输驱动动力。后端由联轴器44支撑的公知运送部件(未示出)布置在盒主体31的内部,当驱动动力被传输时,该运送部件将盒主体31中的显影剂运送到连接端口 33a。在图8至图12B中,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CRUM 46支撑在上壁31b的左后端处, 该CRUM 46布置在与CRUM读取器4对应的位置处。CRUM 46存储与色调剂盒TC是否缺少显影剂有关的信息,并且能够通过在安装色调剂盒TC时与CRUM 46形成接触并且电连接的 CRUM读取器4从CRUM 46中读取信息或者将信息写入CRUM46中。内闸板图15A至图15G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的示意图,其中,图15A是透视图, 图15B是从图15A的箭头XVB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5C是从图15B的箭头XVC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5D是从图15B的箭头XVD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5E是从图15B的箭头XVE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5F是从图15B的箭头XVF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5G是从图15F 的箭头XVG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在图9和图10、图14A至图14C以及图15A至图15G中,作为第一覆盖部件实例的内闸板51由连接端口部分33支撑。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51包括作为覆盖部件主体实例的内间板主体51a,该覆盖部件主体呈面向连接端口部分33的外表面的板状并且通过使连接端口密封件36弹性变形而与连接端口部分33形成紧密接触。向上延伸的前壁51b形成在内闸板主体51a的前端处。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由内闸板引导件3 支撑为可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内导轨52 形成在内闸板主体51a的左右两侧上,该内导轨52作为第一覆盖部件的引导部分的实例。 根据第一实例的内导轨52包括下述部件作为第一覆盖部件的侧部的实例内闸板侧壁 52a,其从内闸板主体51a的左右两侧向上延伸并且布置在内闸板引导件33b的外侧;引导部分52b,其从内闸板侧壁5 的上端沿左右方向向内延伸并且与内闸板引导件3 的上表面形成接触以用于引导。因此,在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51中,内导轨52由内闸板引导件33b引导并且被支撑为可在图9中所示的作为第一覆盖位置实例的内闸板闭合位置和图10中所示的作为第一暴露位置实例的内闸板打开位置之间相对于连接端口部分33移动,其中,在内闸板闭合位置上,连接端口 33a被覆盖,在内间板打开位置上,连接端口 33a被暴露。作为接合部分的实例并且与内闸板锁14的锁主体17接合的内闸板锁定部分53 形成在左内闸板侧壁52a的后部中。在图7C和图15A至图15G中,第一实例中的内闸板锁定部分53具有这样的轮齿形状即,凸出部分53a和凹入部分5 呈周期性形成,以便与锁主体17的凹入部分17a和凸出部分17b接合。因此,如图7C中所示,在第一实例的内闸板锁定部分53的凸出部分53a中,后表面53c随着向后延伸而向右倾斜,并且前表面53d随着向左延伸而向前倾斜,从而与凸出部分17b的前表面17c和后表面17d对应。
在图14A至图14C和图15A至图15G中,作为第二覆盖部件的引导件实例并且作为脱离限制部分的实例的外闸板延伸引导件M形成在内闸板主体51a的前壁51b的上表面上,该脱离限制部分向上突出且高度低于内导轨52的上端。第一实例中的外闸板延伸引导件M布置在下述位置在内闸板51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下,外闸板延伸引导件 54与盒主体31的外闸板前引导件41的弧状板部分41b的延长线对应。作为被挤压部分实例的向前突出的被挤压突起部56形成在前壁51b的前表面的下部中。第一实例中的被挤压突起部56布置在内闸板主体51a的沿左右方向的中心处并且具有向前突出的三角形形状。作为错误装配防止部分实例的向左凹进的卡扣凹槽57形成在前壁51b的右端处。 第一实例中的卡扣凹槽57包括前卡扣部分57a,其随着从前端向后延伸而向左倾斜;以及后卡扣部分57b,其随着从前卡扣部分57a的后端向后延伸而向右倾斜。夕卜闸板图16A和图16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示意图,其中,图16A是从上侧斜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6B是从沿着图16A中的箭头XVIB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A至图17H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示意图,其中,图17A是从后下侧斜向看到的透视图,图17B是从前上侧斜向看到的透视图,图17C是沿着图17B中的箭头 XVIIC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D是沿着图17C中的箭头XVIID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E 是沿着图17C的箭头XVIIE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F是沿着图17C中的箭头XVIIF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17G是沿着图17C的箭头XVIIG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并且图17H是沿着图 17G中的箭头XVIIH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在图8至图10、图16A和图16B以及图17A至图17H中,作为第二覆盖部件的实例的外闸板61支撑在盒主体31的内闸板51的外侧。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61包括作为第二覆盖部件主体的实例并且沿着盒主体31的下壁51a延伸的局部圆筒形外闸板主体61a。作为第二覆盖部件的覆盖接触部分实例的向外突出的外覆盖突起部62形成在外闸板主体61a的外表面上。外覆盖突起部62插入到保持器主体2的覆盖槽3中并且沿着覆盖槽3被引导。向上延伸的前壁61b和后壁61c形成在沿外闸板主体61a的前后方向的两端上,并且向上延伸的左壁61d形成在左端处。向后延伸且与外闸板前引导件41或外闸板延伸引导件M的顶表面接触以用于引导的前导轨63形成在前壁61b的上端处,该前导轨63作为第二覆盖部件的引导部分的实例和用于防止脱离的限制部分实例。第一实例中的前导轨63形成为从前壁61b的右端到前壁61b的中心,并且前导轨63的沿左右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外闸板右止挡件38与盒主体31的外闸板前引导件41之间的距离小。具有从右侧看时为二形且与外闸板后引导件42的顶表面接触以用于引导的后导轨64形成在后壁61c的上端处,该后导轨64作为第二覆盖部件的引导部分的实例。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61的外导轨63+64由前导轨63和后导轨64构成。因此,外闸板61由外导轨63+64支撑为可在图8中所示的作为第二覆盖位置实例的外闸板闭合位置和图9和图10中所示的作为第二暴露位置实例的外闸板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外闸板闭合位置,连接端口 33a被双重覆盖,在所述外间板打开位置,连接端口 33a被暴露以将内间板51 暴露在外。
第一实例中的外导轨63+64由外闸板前弓丨导件41、外闸板后引导件42和外闸板延伸引导件M支撑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裕度(即间隙或松弛度),以便沿前后方向松弛或倾斜且不与盒主体31脱离。在图16B和图17D中,作为挤压部分实例的挤压突起部66形成在前壁61b的内侧壁的右端处,该挤压突起部66布置为与内闸板51的被挤压突起部56对应且向内(即向后)突出。第一实例中的挤压突起部66可以在外间板闭合位置的上游侧与被挤压突起部 56接触,以便当外闸板61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时将内闸板51挤压到内闸板闭合位置,并且在外间板移动到外间板闭合位置的状态下该挤压突起部66向右经过被挤压突起部56, 以便位于与被挤压突起部56分开的位置处。在图16A和图16B以及图17B和图17D中,作为开口限制部分实例的外锁定凹槽 67形成在前导轨63的左侧的后端处,该外锁定凹槽67布置为与外锁定钩34对应且向前凹进。第一实例中的外锁定凹槽67具有这样的尺寸即,在外闸板61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下,外锁定钩34能够被容纳到外锁定凹槽67中,并且外锁定钩34的右端表面 3 被卡住,从而使得外闸板61不能从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即,进入锁定状态。从前导轨 63的后端向后隆起的隆起部分67a形成在第一实例的外锁定凹槽67的右侧上,即,在沿外闸板61的闭合方向的下游侧上。在图16A和图16B以及图17A至图17H中,作为推动部件实例的板簧部分68形成在后壁61c的沿左右方向的中心处与盒主体31的弹簧接触突起部43对应的位置处。第一实例中的板簧部分68包括左端处的基端部分68a、从基端部分68a向右延伸的叶状板簧主体68b和从板簧主体68b的右端向前倾斜的倾斜部分68c。在第一实例中,作为第一推动部分实例的上游接触部分68d形成在倾斜部分68c 的端部处,当外闸板61沿闭合方向位于外闸板闭合位置的上游时,该上游接触部分68d布置在与弹簧接触突起部43接触的位置处。作为第二推动部分实例的闭合接触部分68e形成在倾斜部分68c和板簧主体68b的接合处,当外闸板61位于外闸板闭合位置处时,该闭合接触部分68e布置在与弹簧接触突起部43接触的位置处。图1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外覆盖突起部、板簧部分和外锁定凹槽的位置关系的图。在根据图18中所示的第一实例的外闸板61中,当色调剂盒TC插入到盒保持器KH中时,外覆盖突起部62与螺旋形槽部分北接触,并且因此打开力69作为来自螺旋形槽部分北的反作用力而作用于外覆盖突起部62上。借助于该打开力69,外闸板61向图 18中的右侧滑动,直至到达外锁定钩34被外锁定凹槽67卡住且不可移动的位置。这里,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61可以由于外导轨63+64的松弛而倾斜,并且当打开力69作用时,用于绕外锁定凹槽67和外锁定钩34之间的接触部分沿着图23A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作用。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锁定凹槽67关于沿打开力69的方向延伸的虚线69a位于沿倾斜方向的下游,即,图18中的顺时针方向的下游。在第一实例中的板簧部分68和弹簧接触突起部43的接触部分关于虚线69b位于沿图18中的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以便不干涉外闸板61 的倾斜,所述虚线69b将外锁定凹槽67与外锁定钩34的接触位置和打开力69在外覆盖突起部62上的作用点连接。第一实例的操作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第一实例的打印机U中,通过显影装置G在显影区域Q3中对形成在感光部件I3R表面上的潜像进行显影,并且显影装置G中的显影剂被消耗。当显影装置G中的显影剂被消耗时,色调剂盒TC中的供给螺旋推运器V4或运送部件根据消耗的显影剂量而进行操作,并且从色调剂盒TC供给显影剂。当从色调剂盒TC中供给显影剂并且因此色调剂盒TC中的显影剂耗尽或者色调剂盒TC有故障时,将色调剂盒TC相对于打印机主体Ul沿着前后方向插入和拉出并且进行更换。盒的安装操作图19A和图19B是示出安装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 19A是示出色调剂盒安装在盒保持器上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19B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19A中所示的状态向后插入并且外覆盖突起部到达螺旋形槽的前端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9A和图19B中,当在将色调剂盒TC安装在盒保持器KH上的时候从前侧插入色调剂盒TC时,外闸板的外覆盖突起部62插入到覆盖槽3中,并且外覆盖突起部62随着色调剂盒TC向后移动而沿着覆盖槽3的前槽部分3a向后移动。然后,如图19B中所示, 当色调剂盒TC向后移动时,外覆盖突起部62从前槽部分3a与螺旋形槽部分北接触。图20A和图20B是示出安装色调剂盒的后续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20A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19B中所示的状态向后进一步插入并且外闸板在途中打开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0B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20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解锁突起部与滑动突起部的前端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当色调剂盒TC从图19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时,外覆盖突起部62被沿着螺旋形槽部分北向左引导,并且随着外覆盖突起部62向左移动,外间板61沿着盒主体 31的外周表面向左移动,这如图20A中所示。也就是说,外闸板61从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到外闸板打开位置。当色调剂盒TC从图20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时,内闸板51的向下暴露的后端与斜面11接触并且沿着所述斜面被引导至内闸板接收件8。此时,第一实例中的斜面11不沿着内闸板51的后端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而是关于左右方向倾斜。内闸板51 的后端不与斜面形成表面接触,而是随着色调剂盒TC的插入而后端从右到左依次与该斜面形成接触。因此,在使内闸板51与斜面11接触时的冲击减小,并且抑制用于插入色调剂盒TC的力快速增加。在第一实例中,斜面11对应于螺旋形槽部分北的倾斜度,在打开外闸板61时从保持器主体2作用于外闸板61上的反作用力和在使得内闸板51与斜面11接触时作用的反作用力均指向左前侧,并且指向左侧的力作用于色调剂盒TC上。因此,当安装色调剂盒 TC时,使得CRUM 46与布置在左侧的CRUM读取器4可靠地接触。第一实例中的斜面11具有重叠区域11a,在重叠区域Ila中,斜面11的沿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一部分与螺旋形槽部分北沿前后方向的后侧的一部分重叠。也就是说,与不设置重叠区域Ila的情况相比,在具有两个闸板51和61的色调剂盒TC中,可以减小沿着盒保持器KH和色调剂盒TC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当色调剂盒TC从图20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内闸板51由于与连接端口部分33等的间隙或者姿态倾斜而沿左右方向与内闸板接收件8脱离时,内闸板51的右侧表面与间隙堵塞壁9接触以校正姿态。因此,与不设置间隙堵塞壁9的情况相比,防止发生内闸板51和内闸板锁14之间的接合不充分等安装故障。在图20A和图20B中,当色调剂盒TC从图20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时, 如图20B所示,外覆盖突起部62到达后槽部分3c,并且外闸板61移动到暴露位置。此时, 内闸板51在与引导肋8a接触的同时在内闸板接收件8中向后移动。也就是说,与不设置引导肋8a的构造相比,摩擦减小,并且因此在用于插入色调剂盒TC的力的增加被减小的状态下将色调剂盒TC插入。在连接端口部分33与供给端口部分6的内间板止挡件表面6b 接触之前,解锁突起部37的后引导表面37c与内闸板锁14的滑动突起部18的前引导表面 18a接触。图21A至图21D是示出安装色调剂盒的后续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21A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20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解锁突起部向左挤压滑动突起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1B是图21A中所示的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图21C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21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内闸板锁位于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1D是图21C中所示的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当色调剂盒TC从图20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时,解锁突起部37向后移动,并且内闸板锁14随着与后引导表面37c和前引导表面18a的接触而克服卷簧22的弹力向左移动。因此,中间引导表面18b和中间被引导表面37b如图21A和图21B所示彼此接触,内闸板锁14移动到解锁位置,并且锁主体17从内闸板接收件8中退避。当色调剂盒TC从图21A和图21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时,色调剂盒TC 的连接端口部分33的后端与内闸板止挡件表面6b接触,并且内闸板51被接收到内闸板接收件8中,这如图21D所示。在这种状态下,解锁突起部37的前引导表面37a与滑动突起部18的后引导表面18c接触,并且锁主体17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图22A至图22D是示出安装色调剂盒的后续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22A是示出色调剂盒从图21C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解锁突起部使滑动突起部向后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2B是图22k中所示的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图22C是色调剂盒从图 22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并且安装结束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2D是图22C中所示的内闸板锁的局部放大视图。当色调剂盒TC从图21C和图21D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插入时,解锁突起部37 向滑动突起部18的后引导表面18c的后方移动,如图22和图22B中所示,并且内闸板锁14 向锁定位置移动。当内闸板锁14移动到锁定位置时,锁主体17与内闸板锁定部分53接合, 并且内闸板14不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即被锁定。这里,在第一实例中的锁主体17和内闸板锁定部分53中,如图7C所示,凸出部分 17b的后表面17d随着向左延伸向前倾斜,并且凸出部分53a的前表面53d随着向左侧延伸而向前倾斜。因此,即使当由于解锁突起部37或滑动突起部18的制造误差或者装配误差导致在内间板锁定部分53到达锁主体17的位置之前锁主体17没有退避到解锁位置或者在内闸板51的后端到达内闸板止挡件表面6b之前锁主体17返回到锁定位置时,在使得凸出部分53a的前表面53d随着色调剂盒Tc的插入而挤压凸出部分17b的后表面17d时,指向左前侧的力作用,并且因此指向左侧的力作用。因此,内闸板锁14可以移动到左解锁位置,并且内闸板51的凸出部分53a可以向前移动越过闸板锁14的凸出部分17。当进一步使得色调剂盒从图22A和图22B中所示的状态向后移动时,内闸板51与内闸板止挡件表面6b接触,内闸板锁14锁定,内闸板51的移动停止,并且连接端口部分33 在由供给端口部分6的保持器引导件7引导的同时向后移动。也就是说,内闸板51相对于连接端口 33a移动并且从内闸板闭合位置移动到内闸板打开位置。当色调剂盒TC移动到盒保持器KH的后端时,如图22C所示,内闸板51移动到内闸板打开位置,并且连接端口 33a连接至供给端口 6a,由此完成色调剂盒TC的安装。因此, 显影剂可以从色调剂盒TC供给到打印机主体Ul中。因此,在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TC中,外闸板61和内闸板51均打开,并且仅通过将色调剂盒从前侧向后侧插入的一次操作将连接端口 33a连接至供给端口 6a。结果,与需要执行插入且旋转色调剂盒以打开闸板的两次操作的构造相比,可以便于插入操作。在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TC中,在打开和闭合外闸板61时,内闸板51引导外闸板61。当内闸板51不引导外闸板61时,可能使得外闸板61的打开和闭合移动不稳定。 当引导外闸板61的部件设置在盒主体31中而不是内闸板51中时,引导外闸板61的部件可能干涉内闸板51的打开和闭合操作,并且不能实现采用两个闸板51和61的构造。另外, 还存在由于安装新引导件导致构造复杂的问题。反之,在第一实例中,内闸板51利用延伸弓丨导件讨来引导外闸板61,因此使得外闸板61的移动稳定。另外,内闸板51和延伸引导件M形成一体以使构造简化,并且没有部件干涉内闸板51的打开和闭合移动。盒的拆卸当由于色调剂盒TC中的显影剂耗尽等而拆卸色调剂盒TC时,从图22C中所示的状态向前拉动色调剂盒Tc。此时,内闸板锁14锁定内闸板51以限制内闸板51的向后移动。因此,在如JP-A-2005-134452中描述的一部分挤进沿着闸板的拉动方向下游端的构造中,由于制造误差等原因,在被挤进的部分和间板之间不可避免地形成沿着间板移动方向的间隙。因此,在拉出色调剂盒时,闸板可能与下游偏离以在供给端口部分和闸板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导致显影剂泄漏。相反地,在第一实例中,内闸板51从一侧沿着作为色调剂盒TC的安装和拆除方向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受限制,从而没有沿着内闸板51的前后方向形成间隙。因此,在拉出色调剂盒TC时,内闸板51不易于与内闸板止挡件表面6b分开并且不易于在内闸板51和内闸板止挡件表面6b之间形成间隙。因此,当连接端口部分33越过内闸板51和内闸板止挡件表面6b之间的部分时,防止显影剂从连接端口 33a向下泄漏并积聚在间隙中。结果,防止泄漏的显影剂弄脏内闸板51,防止弄脏盒保持器KH或色调剂盒TC,并且防止在拉出脏的色调剂盒TC时弄脏操作者或安装有打印机U的地板。特别地,在第一实例中的锁主体17和内闸板锁定部分53中,如图7C所示,凸出部分17b的前表面17d随着向右延伸而向前倾斜,并且凸出部分53a的后表面53c随着向左延伸而向后倾斜。因此,当色调剂盒TC向前拉出时凸出部分53a的后表面53c挤压锁主体 17的凸出部分17b的前表面17c,指向右后侧的力作用,因此指向右侧的力作用。因此,内闸板锁14从锁定位置接收到指向右侧的力,并且没有指向解锁位置的力作用于内闸板锁 14上。结果,即使当由于向前拉出色调剂盒TC时的摩擦使得用于向前移动内闸板51的力作用时,沿接合方向的力施加到内闸板锁14和内闸板锁定部分53上,内闸板51未解锁,并且因此限制向后移动。在第一实例中,锁侧壁12布置在锁主体17的前后两侧上。因此,即使当指向后侧的力作用于锁主体17上时,锁侧壁12与锁主体17接触,并且限制锁主体17的倾斜或下落。 因此,与不设置锁侧壁12的情况相比,更加可靠地限制了内闸板51的向后移动。在图22A至图22D中,当色调剂盒TC从图22C中所示的状态被拉出到图22A中所示的状态时,内闸板51相对于连接端口 33a移动,并且连接端口 33a被内闸板51覆盖。在这种状态下,解锁突起部37的前引导表面37a移动到滑动突起部18的后引导表面18c的后侧,并且内间板锁14被保持在锁定位置处。当色调剂盒TC从图22k中所示的状态被拉出到图21C中所示的状态时,解锁突起部37与内闸板锁14的滑动突起部18接触,并且因此内闸板锁14开始移动到解锁位置。因此,内闸板锁14与内闸板51分离,并且内闸板51被解锁。因此,当色调剂盒TC被向前拉出时,内闸板51能够向前移动,并且内闸板51开始以一体方式向前移动,这如图21A和图 20B中所示。当从图20B中所示的状态拉出色调剂盒TC时,已由后槽部分3c引导的外覆盖突起部62如图20A所示到达螺旋形槽部分北,并且外闸板61开始沿着盒主体31向右(即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当从图20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拉出色调剂盒TC时,外覆盖突起部62沿着螺旋形槽部分北移动,并且外闸板61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以覆盖内闸板51的外侧,这如图 19B所示。此时,在根据第一实例的盒保持器KH中,向右隆起的隆起部分池布置在螺旋形槽部分北的前端处,并且外覆盖突起部62被向右(即向外闸板闭合位置)推动。因此,与不设置隆起部分池的情况相比,外闸板61可以容易地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并且防止外闸板处于外闸板没有完全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即所谓的半打开状态。当从图19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拉出色调剂盒TC时,色调剂盒TC从打印机主体 Ul中取出并且处于图19A所示的状态。因此,在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TC中,内闸板51 和外间板61相继闭合,并且仅通过从后侧向前侧拉动色调剂盒的一次操作就可以覆盖连接端口 33a。因此,与需要两次操作的构造相比,可以便于拉出操作。在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TC中,内闸板51的打开闭合方向与外闸板61的打开闭合方向相交。如果两个闸板的打开闭合方向彼此平行,则存在如下问题即,外闸板需要移动到内闸板移动以打开和关闭的范围的外侧,外闸板的移动距离增加,并且色调剂盒TC 的尺寸增加。然而,根据第一实例,两个闸板51和61沿着交叉方向移动,从而减小了色调剂盒TC的尺寸。打开外闸板的移动图23A至图23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图23A是示出外闸板从图18中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外闸板打开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 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3A中所示的状态倾斜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3C是示出板簧部分倾斜之前和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在根据第一实例的色调剂盒TC从打印机主体Ul上拆除的状态下,通过弹簧接触突起部43挤压板簧部分68并使板簧部分68弹性变形,并且外闸板61被推向后侧,这如图 18所示。因此,外锁定钩34插入到外闸板61的外锁定凹槽67中。因此,如图23A中所示, 即使当由于操作者接触外闸板61等原因使得指向左外闸板打开位置的外力作用在外闸板 61上时,外锁定凹槽67与外锁定钩34的右端表面3 接触以限制外闸板61的旋转。
如图18所示,当色调剂盒TC插入到盒保持器KH中并且外闸板61的外覆盖突起部62与螺旋形槽部分北接触时,指向左前侧的打开力69作用于外覆盖突起部62上。当打开力69作用时,打开力69的前向分量与板簧部分68向后侧推动外闸板61的力相反,指向左侧的力作用于外闸板61上,并且因此外闸板61移动到外闸板打开位置,直到外锁定凹槽67与外锁定钩34的右端表面3 接触,这如图23A所示。也就是说,外闸板61在与外锁定钩34接触的状态下具有松弛度。当外闸板61移动直到图23A所示的状态时,由于如上所述外锁定钩34与外锁定凹槽67的接触而使外间板61的移动受限制。这里,在第一实例中,外锁定凹槽67和外锁定钩;34的接触部分沿着图18和图23A中的顺时针方向处于打开力69的延长线69a的下游,并且力作用于外闸板61上,以便当打开力69在图23A中所示的状态下作用时外闸板61 绕着外锁定凹槽67和外锁定钩34的接触部分转动。因此,在外锁定凹槽67与外锁定钩34 接触的状态下,外闸板61沿着图18和图23A至图23C中的顺时针方向倾斜,直到外闸板61 的外导轨64的左端与外闸板后引导件42接触,这如图23B中所示。在图23B中所示的状态下,伴随着外闸板61的倾斜,外锁定凹槽67向右前侧(即,沿着外锁定凹槽67与外锁定钩34分离的方向)移动,使得外锁定凹槽67和外锁定钩34之间的卡扣效果减弱。在图23B中,当外闸板61倾斜时,板簧部分68的基端部分68a —起倾斜并向前移动。因此,如图23C中所示,由实线表示的非倾斜板簧部分68的状态变成由两点划线表示的倾斜板簧部分68的状态。也就是说,与在如虚线和一点划线表示的倾斜之前和之后不弹性变形的状态相比,倾斜的板簧部分68的弹性变形量变得小于非倾斜的板簧部分68的弹性变形量。因此,在图23B中所示的状态下,与图23A中所示的状态相比,板簧部分68向后推动外闸板61的力减弱。当在图23B中所示的状态下打开力69作用于外闸板61上时,由于抵抗板簧部分 68的推动力的力的前向分量,向左移动和倾斜受限制的外闸板61向前移动。此时,在第一实例中,板簧部分68的向后推动力如上所述减弱,并且外闸板61向前移动所需的力比在推动力不减弱的情况小。因此,在插入色调剂盒TC时对操作者的负荷或插入阻力减小。此时, 在第一实例中,如图2 所示,外锁定凹槽67和外锁定钩34之间的卡合随着外闸板61的倾斜而减弱,并且,在外闸板61向前移动时通过小量的力即可松开外锁定凹槽67和外锁定钩34之间的卡合。也就是说,板簧部分68的变形量随着外闸板61的向前移动而减小,并且对操作者的负荷和插入阻力减小。图24A和图24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图24A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3B中所示的状态解锁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4B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4A中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外闸板打开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参考图2 和图24A,当由于打开力69作用于外闸板61上而使外闸板61向前移动时,如图24A所示,外锁定凹槽67和外锁定钩34彼此脱离,并且因此外闸板61被解锁。参考图24A和图MB,在图24A中所示的状态下外闸板61可以向左(即向着外闸板打开位置)移动,并且通过打开力69的指向左侧的分量使外闸板61移动到外闸板打开位置,这如图24B所示。内闸板的闭合移动在图22k和图21C中,当色调剂盒TC已从打印机主体Ul上拆除时,内闸板51移动到连接端口 33a被覆盖的内闸板闭合位置。然而,由于部件的制造误差或者装配误差,内闸板没有完全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因此,连接端口 33a可能被覆盖,而内闸板51可能没有完全闭合。特别地,当内闸板锁14与内闸板51分开的时间被设定为与内闸板51完全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的时间重合时,由于制造误差,内闸板锁14分开的时间可能会比内闸板51 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的时间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内闸板51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并且在拉出色调剂盒TC时内闸板51趋于向前移动时,内闸板被锁定,并且因此不可拉出色调剂盒TC。因此,内闸板锁14被设定为在内闸板51完全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之前与内闸板51分开,并且在内闸板51未完全闭合的状态下色调剂盒TC向前移动。图25A和图25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完全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25A是示出外闸板正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的中间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5B是示出外间板从图25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外间板闭合位置移动并且挤压突起部已经开始与被挤压突起部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25A中,当在内闸板51未完全闭合的状态下拉出色调剂盒TC时,外闸板61的外覆盖突起部62与螺旋形槽部分北接触,并且外间板61开始向外间板闭合位置移动。在图25B中,当外闸板61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时,外闸板61的挤压突起部66与内闸板51 的被挤压突起部56接触。此时,外闸板61的板簧部分68的端部68a开始与弹簧接触突起部43接触,并且板簧部分68开始弹性变形。图26A和图26B是示出继图25A和图25B中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26A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5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并且挤压突起部挤压被挤压突起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6B是示出外闸板从图^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外间板闭合位置移动并且挤压突起部通过被挤压突起部的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当外闸板61从图25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时,如图26A中所示,被挤压突起部56的前端和挤压突起部66的后端彼此接触,并且内间板51向内闸板闭合位置移动。因此,随着外闸板61的转动,内闸板51完全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特别地,根据第一实例,在被挤压突起部56和挤压突起部66彼此接触的状态下, 板簧部分68与弹簧接触突起部43接触且弹性变形,并且指向后侧(即指向内间板闭合位置)的力作用于外闸板61上。因此,内闸板51借助于板簧部分68的推动力而向内闸板闭合位置移动,并且,与没有板簧部分68的推动力作用的构造相比,可以使得内闸板51可靠地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在第一实例中,被挤压突起部56布置在内闸板51的沿左右方向的中心处。当被挤压突起部56布置在沿左右方向的一侧上并且被挤压突起部56被挤压时,转动力或倾斜力施加到内闸板51上,并且指向内闸板闭合位置的力未被有效地传递,因此内闸板可能没有完全地移动到内间板闭合位置。相反地,在根据第一实例的构造中,被挤压突起部56布置在沿左右方向的中心处,指向内闸板闭合位置的力被有效地传递,可以使内闸板容易地移动到内闸板闭合位置。图27是示出继图26A和图^B中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外闸板 61从图^B中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在图26A和图26B中,当外闸板61从图26A中所示的状态移动时,挤压突起部66通过被挤压突起部56,并且挤压突起部66与被挤压突起部56的接触被释放,这如图26B中所示。即使当外闸板61借助于板簧部分68的推动力而向后移动时,如图27中所示,被挤压突起部56和挤压突起部66之间的接触仍被释放,并且被挤压突起部56和挤压突起部66 定位为使得在如图23A和图2 所示外闸板61倾斜时不阻碍倾斜。色调剂盒TC在运送或处理时受到震动,因此指向内闸板打开位置的力可以施加到内闸板51上。然而,在第一实例中,在外闸板61覆盖内闸板51外侧的状态下利用外锁定钩34锁定外闸板61,并且因此防止内闸板51打开。特别地,当内闸板51将要向内闸板打开位置移动时,被挤压突起部56与外闸板61的前壁61b快速接触,并且在连接端口 33a 在外闸板61的内侧打开之前内闸板51的移动受限制。外闸板的闭合移动图28A至图28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完全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28A是示出外闸板正在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的中间状态的示意图,图 28B是示出外闸板从图28k中所示的状态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并且前导轨开始与外锁定钩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8C是示出前导轨的后端表面由外锁定钩引导并且外闸板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28A至图^C以及图29A至图31B中,为了易于理解外闸板61的移动,未示出内闸板51。在图28A至图28C中,当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61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时,夕卜闸板61的前导轨63从外闸板前引导件41被引导到外闸板延伸引导件M并且向右移动。在图^B中,当外闸板61在其向后偏离的状态下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时,前导轨63的右端由外锁定钩34的外锁引导表面34b引导并且向前侧移动,即变松。因此,当外闸板61从图^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时,如图28C所示,前导轨63 的后端表面由外锁定钩34引导并且向右移动。图29A和图29B是示出继图28A至图^C中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29A是示出板簧部分开始与弹簧接触突起部接触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29B是示出恰在外锁定凹槽和外锁定钩彼此接合之前外间板从图^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当外闸板61由外锁定钩34引导并且从图28C中所示的状态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时,板簧部分68的上游接触部分68d开始如图29A所示接触,并且板簧部分68开始屈曲。 也就是说,板簧部分68开始弹性变形,并且产生了用于向后侧推动外闸板61的弹力。在图29A和图29B中,当外闸板61从图^A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时,如图^B中所示,外锁定钩34开始在外锁定凹槽67的前方与前导轨63的隆起部分67a接触。因此,外闸板61向前移动,板簧部分68的屈曲量随着外闸板61的向前移动而增加,并且弹力也增加。图30A和图30B是示出继图29A和图^B中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30A是示出外闸板从图^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并且外锁定凹槽和外锁定钩彼此接合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0B是沿着图30A中的箭头XXXB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当外闸板61从图29B中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时,如图30A和图30B所示,外锁定钩34与外锁定凹槽67接合。此时,如图^B中所示,板簧部分68的弹力很大,从而向后侧推动外闸板61。例如,当快速拉出色调剂盒TC并且因此外闸板61快速移动到外间板闭合位置时,可以可靠地使得外锁定钩34和外锁定凹槽67彼此接合,从而锁定外闸板61。图31A和图31B是示出继图30A和图30B中所示的操作之后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31A是示出外闸板完全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1B是沿图 31A中的箭头XXXIB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在图30A和图30B中,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61未完全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 并且在外闸板61的右端和外闸板右止挡件38之间形成间隙。相反地,在第一实例中的板簧部分68中,如图30A和图30B所示,倾斜部分68c与弹簧接触突起部43接触,而不与闭合接触部分68e接触。因此,在图30B中所示的状态中,从弹簧接触突起部43施加到倾斜部分68c的反作用力71具有右向分量,并且指向右方(即指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的力施加到外闸板61上。因此,沿着倾斜部分68c的表面引导弹簧接触突起部43,外闸板61从图30A和图 30B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图31A和图31B所示的位置,外闸板61完全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 在图31A和图31B中所示的状态下,弹簧接触突起部43与闭合接触部分68e接触,与弹簧接触突起部与倾斜部分68c接触的情况相比,板簧部分68的变形减小,并且弹力减小。当弹簧接触突起部43除了在闭合接触位置68e之外与板簧主体68b的基端部分68a接触时, 板簧部分68的变形增大以增强弹力并且返回到具有较小弹力的闭合接触位置68e。也就是说,在根据第一实例的构造中,弹簧接触突起部保持与板簧部分68的弹力最小的闭合接触位置68e接触,也就是说,外间板61自然地保持在外间板闭合位置处。防止外闸板的脱离当根据第一实例的外闸板61安装在盒主体31上时,外闸板61的后导轨64从图 12A和图12B中所示的状态与外闸板后引导件42接合。此时,如图14C所示,内闸板51未安装在连接端口部分33上,并且前导轨63可以被安装而不与内闸板51干涉。另外,如图 29A至图31B所示,当不存在内闸板51时,前导轨63可以被安装而不与外闸板前引导件41干涉。当外闸板61从该状态向外闸板打开位置移动时,获得图11中所示的状态。在图 11所示的状态中,外闸板61的后导轨64与外闸板后引导件42接合,并且前导轨63与外闸板前引导件41接合,由此外闸板61不与盒主体31脱离。在外闸板61移动到外闸板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当内闸板51从前侧安装并且使得内闸板51从图10所示的内闸板打开位置移动到图9所示的内闸板闭合位置时,内闸板51 安装在连接端口部分33上。当使得外闸板61在图9所示的内闸板51安装在盒主体31上的状态下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时,外闸板61闭合而成为图8中所示的状态。此时,如图14A所示,外闸板61 的前导轨63由内闸板51的延伸引导件M支撑。因此,如图14A和图14C中所示,当内闸板51被安装时,外闸板61与内闸板51的延伸引导件M接触,并且在外闸板闭合位置处也防止外闸板61与盒主体31脱离。因此,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51在防止外闸板61脱离的同时引导外闸板61,并且共同且同时地执行如下三个功能覆盖和暴露连接端口 33a,引导外闸板61,并且防止外闸板61脱离。防止内闸板的错误装配图32A和图32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防止错误装配的操作的示意图,其中图32A 是示出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被错误装配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2B是示出未设置有错误装配防止部分的构造的示意图。在图9和图10中,当根据第一实例的内闸板51被安装至连接端口部分33时,内闸板51被从前侧安装至连接端口部分33,但是可能错误地从后侧安装,也就是说,可能错误地装配。在这种情况下,内闸板51的前壁51b与连接端口部分33的后端接触并且停止,但是在第一实例中卡扣凹槽57的位置被设定为对应于卡扣凹槽57与外闸板61的后导轨64 或后壁61c干涉的位置。因此,如图32A中所示,当使得外闸板61在内闸板51被错误装配的状态下向外闸板闭合位置移动时,后导轨64与卡扣凹槽57接合,并且因此外闸板61不能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在如图32B中所示不设置卡扣凹槽57的构造中,当后导轨64与内闸板51的角部 01接触并且外闸板61具有松弛度时,后导轨64可以越过角部01并且可以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也就是说,外闸板可能在内闸板被错误装配的状态下闭合。相反地,第一实例中的卡扣凹槽57包括前卡扣部分57a和后卡扣部分57b,并且待插入的后导轨64被引导至凹进中央部分,由此后导轨不会移动且不与卡扣凹槽57脱离。因此,防止了外闸板61在内闸板 51被错误装配的状态下闭合的问题。第二实例图33A至图33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例的内闸板锁的示意图,其中图33A 是透视图,图3 是示出第一接合部分和第二接合部分彼此脱离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 33C是沿着图33A中的箭头XXXIIIC的方向看到的视图。图34A和图34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例的内闸板锁的示意图,其中,图34A是平面图,并且图34B是沿着图34A中的线XXXIVB-XXXIVB截取的剖视图。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第二实例进行说明。在说明第二实例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例中的部件对应的部件,并且不重复对这些部件的说明。第二实例与第一实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下述几点,并且其它点与第一实例中说明的相同。在图33A至图33C以及图34A和图34B中,在第二实例中作为覆盖部件的移动限制部件实例的内闸板锁81包括作为第一接合部分实例的上部锁82,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的厚度被设定为第一实例中的内闸板锁14的沿上下方向的厚度的一半。第二实例中的上部锁82包括上部锁滑动件82a,该上部锁滑动件82a的厚度被设定为第一实例中的锁滑动件 16的沿上下方向的厚度的一半。向下突出的一对圆柱形互锁突起部82b形成为上部锁滑动件82a的下表面中的移动限制互锁部分的实例。第二实例中的上部锁82包括上部锁主体 82c、滑动突起部82d、上弹簧接收件8 和由弹簧支撑件21支撑的上卷簧82f,这些部件除了沿上下方向的厚度减半之外与第一实例中内闸板锁14的锁主体17、滑动突起部18、弹簧接收件19、弹簧支撑件21和卷簧22具有相同的构造。与上部锁82具有相同厚度的下部锁83作为第二接合部分的实例布置在上部锁82 的下方。第二实例中的下部锁83包括布置为与上部锁82的上部锁滑动件8 相对的下部锁滑动件83a。布置为与互锁突起部82b对应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纵向互锁凹槽83b形成为下部锁滑动件83a中的移动限制互锁部分的实例。下部锁83包括下部锁主体83c、 下弹簧接收件8 和由弹簧支撑件21支撑的下卷簧83f,这些部件与上部锁主体82c、上弹簧接收件8 和上卷簧82f具有相同的构造。在第二实例中的下部锁83的下部锁主体83c 中,凹入部分83cl和凸出部分83c2形成为具有与上部锁主体82c的凹入部分82cl和凸出部分82c2相同的形状,但是位置不同。上部锁82和下部锁83构成了第二实例中的内闸板锁81。图35A至图35D是示出根据第二实例的内闸板锁的移动状态的示意图,其中,图 35A是示出上部锁与内闸板的被锁定部分接合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5B是示出下部锁与内闸板的被锁定部分接合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5C是示出内闸板锁向解锁位置移动的中间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5D是示出内闸板锁移动到解锁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35A至图35D中,在解锁突起部37不与滑动突起部82d接触的状态下,第二实例中的内闸板锁81的上部锁82和下部锁83能够沿左右方向独立地移动。因此,如图35A 和图35B中所示,取决于锁定部分53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上部锁82和下部锁83中的一个与内闸板51的锁定部分53接合,并且另一个与锁定部分53的外表面接触。当解锁突起部37与滑动突起部82d接触时,如图35C和图35D中所示,随着解锁突起部37向左侧的解锁位置的移动,上部锁82的互锁突起部82b与下部锁83的互锁凹入部分83b的左端表面接触,以便使下部锁83向左移动。也就是说,上部锁82和下部锁83 彼此协作地向解锁位置移动。因此,即使当上部锁82和下部锁83中的任一个接合时,锁定状态被释放。第二实例的操作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第二实例的打印机U中,内闸板锁81的上部锁82和下部锁83具有不同的轮齿间隔,即轮齿节距。因此,即使当由于诸如所安装的内闸板51的制造误差等不规则性或个体差异导致内闸板锁定部分53的位置不规则时,在内闸板51和内闸板止挡件表面6b彼此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与上部锁82和下部锁83中的一个接合而将内闸板锁定。因此,不论内闸板51的个体差异如何,均可以减小内闸板51和内闸板止挡件表面 6b之间的间隙。第三实例图36A至图36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例的脱离限制部分的示意图,其中图 36A是示出未安装内闸板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6B是示出安装了内闸板的状态的示意图,并且图36C是图36A中所示的脱离限制部件的局部放大视图。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第三实例进行说明。在说明第三实例时,与第一实例中的部件对应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不重复对这些部件的说明。第三实例与第一实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下述几点,并且其它点与第一实例中说明的相同。在图36A至图36C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86形成为在根据第三实例的盒主体31 的沿左右方向的一侧上的脱离限制部分接收件的实例。在槽86中,作为脱离限制部分的互锁部件实例的互锁臂87支撑为可沿前后方向移动。互锁臂87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臂主体87a,该臂主体87a作为互锁部件主体的实例。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长导孔87b形成为臂主体87a中的被引导部分的实例,并且作为支撑在槽86中的引导部件的实例的水平导销88分别通过长导孔87b插入。因此,第三实例中的互锁臂87支撑为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竖直延伸的内闸板接触部分87c形成为在臂主体87a后端处的接触部分的实例。随着向前侧延伸而向下倾斜的凸轮面87d形成为在臂主体87a的前端处的竖直移动部分的实例。作为向前推动互锁臂87的推动部件实例的卷簧89支撑在臂主体87a的后端和槽 86的后端表面之间。脱离限制部件91布置在臂主体87a的前上表面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竖直长导孔91a形成为第三实例中的脱离限制部件91的引导部分的实例。作为引导部件的实例的竖直导销92分别通过竖直长导孔91a插入。在图36C中,作为安装在对应的竖直导销 92上的推动部件实例的卷簧93布置在各个竖直长导孔91a中,由此向上推动脱离限制部件。因此,脱离限制部件91由竖直导销92和竖直长导孔91a支撑为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通常借助于卷簧93的弹力向上推动脱离限制部件91。向前延伸且布置为与外闸板61的前导轨63对应的脱离限制肋91b形成为在脱离限制部件91的下端处的脱离限制部分的实例。第三实例的操作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第三实例的打印机U中,在未安装内闸板51的状态下,如图36A中所示,互锁臂87由于卷簧89的弹力而向前移动到限制释放位置,在所述限制释放位置处,脱离限制部件91被接收到槽86中。因此,在该状态下,可以在安装内闸板51之前将外闸板61安装在外闸板闭合位置和从外闸板闭合位置拆除。当安装了内闸板51时,如图36B所示,内闸板接触部分87c与内闸板51接触并且被向后推动。因此,卷簧89和93弹性变形,并且互锁臂87向后移动到脱离限制位置,在脱离限制位置处,脱离限制部件91由凸轮面87d推动且向下伸出。因此,当在外闸板61移动到外闸板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安装了内闸板51时,脱离限制部件91向下伸出。当外闸板61 移动到外闸板闭合位置时,前导轨63与外闸板61接合。结果,限制外闸板61的向下脱离。变型例尽管已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 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中说明的本发明的构思之内以各种形式做出改进。下面将对变型例 (HOl)至(H018)进行说明。(HOl)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打印机U被例示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本发明可应用于复印机、传真机或具有这些功能的多功能机器。本发明不限于单色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多色图像形成装置。(HO》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收容待供给到显影装置G的新显影剂的盒K被例示为显影剂容器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下述构造在所使用的色调剂盒或可拆除显影装置G中具有覆盖部件,所述色调剂盒作为收容从感光体清洁器CLp或带清洁器CLb回收的显影剂的容器实例,所述可拆除显影装置G作为收容显影剂的容器实例。(H03)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色调剂盒TC或盒保持KH的外形可以改变成任意形状。
(H04)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覆盖槽3的形状可以改变成任意形状。例如,前槽部分3a可以被去除,以使得从前端起形成螺旋形槽部分北。螺旋形槽部分北的斜面角度可以改变成任意角度。可设置隆起部分池,但是也可以去除隆起部分池。(H05)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改变CRUM读取器4或CRUM 46的位置或构造。 CRUM读取器4和CRUM 46之间的信息发送和信息接收不限于通过接触的有线形式,还可以利用RF波无线地执行。(H06)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引导肋部8a、间隙堵塞部分9、斜面11和锁侧壁12,但是也可以去除这些部件。斜面11的斜面角度可以设定为与螺旋形槽部分北对应,但是斜面角度也可以设定为大于或小于螺旋形槽部分北的斜面角度,或者斜面角度可以设定得很大以与水平方向对应。可以去除重叠区域11a。供给端口 6a可设置有闸板。(H07)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滑动突起部18或解锁突起部37的形状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的形状,还可以改变成任意形状。例如,可以去除中间引导表面18b或中间引导表面37b。(H08)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去除外闸板右止挡件38。(H09)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外闸板引导件41和42以及外闸板导轨63+64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的构造,而是可以以各种方式改变外闸板引导件41和42以及外闸板导轨63+64的位置、尺寸、长度等。(H010)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内闸板51可设置有引导外闸板61的延伸引导部分M,但是延伸引导部分M也可以设置到盒主体31上或者可以去除。(HOll)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于锁定外闸板61的构造不限于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外锁定钩34和外锁定凹槽67的组合,而是可以改变外锁定钩和外锁定凹槽的位置或构造。例如,外锁定钩和外锁定凹槽的关系可以反转,或者外锁定钩和外锁定凹槽可以布置在外闸板61的后侧而不是前侧。可以设置也可以去除隆起部分67a。可以设置也可以去除用于锁定外闸板61的构造或者用于限制内闸板51的移动的构造。(H012)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卡扣凹槽57被例示为错误装配防止部分的实例,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可以改变卡扣凹槽的形状、位置或尺寸。可以设置也可以去除错误装配防止部分。(H013)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改变外覆盖突起部62的形状、尺寸或位置, 或者在螺旋形槽部分北具有大宽度以便引导整个外闸板61的构造中可以去除外覆盖突起部62。(H014)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内闸板锁14或内闸板51的锁定部分53的构造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构造,而是可以改变成任意构造。例如,凹入部分和凸出部分可以具有在安装时越过凸出部分并且在拆除时彼此接合的构造,但是也可以具有在安装和拆除时均越过凸出部分的构造。内闸板锁和锁定部分可以具有周期性地形成凸出部分和凹入部分的轮齿形状,但是也可以是例如内间板锁和锁定部分中的一个具有轮齿形状而另一个具有单个凸出部分的构造或者一个为凸出部分而另一个为凹入部分的构造。内闸板锁14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内闸板锁14从一侧接触的构造,还可以具有诸如在 JP-A-2005-134452中描述的构造等任意构造。(H015)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内闸板51的延伸引导件M另外具有如外闸板61的脱离限制部分的功能,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脱离限制部分可以布置在与内闸板 51的延伸引导件M不同的位置处。例如,可以在盒主体31中设置利用搭扣配合结构与外闸板61的前导轨63接合的脱离限制部分。(H016)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板簧部分68和弹簧接触突起部43的形状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的形状,而是可以改变板簧部分68和弹簧接触突起部43的位置、形状或尺寸。例如,可以在板簧部分68上设置倾斜部分68c,但是也可以去除倾斜部分68c。板簧部分可以布置在盒主体31中,并且弹簧接触突起部可以布置在外闸板61中。可以去除板簧部分68和弹簧接触突起部43。(H017)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示例了利用被挤压突起部56和挤压突起部66挤压内闸板51的构造,但是可以改变该构造的位置、形状或尺寸。例如,被挤压突起部56可以布置在内闸板51的沿左右方向的一端处或者内闸板51的底表面上,或者可以将形状改变成除了三角形形状之外的诸如梯形的形状。可以设置利用被挤压突起部56和挤压突起部66挤压内闸板51的构造,但是也可以去除该构造。(H018)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打开外闸板时可以使外闸板61倾斜以防止操作力增大,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构造。外闸板可以不倾斜,可以向前移动以释放锁定状态,并且可以随后向左侧移动。也就是说,可以去除外导轨63+64和引导件41、42和讨之间的间隙或松弛度。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显影剂容器,包括 容器部分,其收容显影剂;开口,其形成在所述容器部分中以供显影剂从其中通过;第一覆盖部件,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为能够在所述开口被暴露的第一暴露位置和所述开口被覆盖的第一覆盖位置之间移动;第二覆盖部件,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为能够在通过覆盖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的外侧而使所述开口被双重覆盖的第二覆盖位置和所述第一覆盖部件被暴露在外的第二暴露位置之间移动;脱离限制部分,其布置于所述第二覆盖部件在所述第二暴露位置和所述第二覆盖位置之间移动的区域中;以及被限制部分,其布置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中,并且当已经移动到所述第二覆盖位置的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移动以与所述容器部分脱离时,所述被限制部分通过与所述脱离限制部分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的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中,所述脱离限制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中,并且当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覆盖位置时,所述脱离限制部分引导所述第二覆盖部件在所述第二暴露位置和所述第二覆盖位置之间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还包括错误安装防止部分,其布置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中,并且当所述第一覆盖部件沿着除了预定方向之外的方向错误地安装至所述容器部分时,所述错误安装防止部分阻碍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覆盖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中,所述第二覆盖部件包括布置为与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的所述第一暴露位置相对的部分,并且当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覆盖位置时,所述部分限制所述第一覆盖部件向所述第一暴露位置移动。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旋转的图像保持部件;显影装置,其将形成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潜像显影成可视图像; 转印装置,其将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可视图像转印到介质上; 定影装置,其对转印到所述介质上的所述可视图像进行定影;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收容待供给到所述显影装置的显影剂,并且所述显影剂容器被支撑为能够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或者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拆除。
6.一种暴露或覆盖显影剂容器的开口的盖移动方法,所述显影剂容器包括收容显影剂的容器部分和形成在所述容器部分中以供所述显影剂从其中通过的开口,所述盖移动方法包括使第一覆盖部件在所述开口被暴露的第一暴露位置和所述开口被覆盖的第一覆盖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使第二覆盖部件在通过覆盖所述第一覆盖部件的外侧而使所述开口被双重覆盖的第二覆盖位置和所述第一覆盖部件被暴露在外的第二暴露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将脱离限制部分布置于所述第二覆盖部件在所述第二暴露位置和所述第二覆盖位置之间移动的区域中;以及将被限制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中;以及当已经移动到所述第二覆盖位置的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移动以与所述容器部分脱离时, 通过使所述被限制部分与所述脱离限制部分接触来限制所述第二覆盖部件的脱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影剂容器和一种盖移动方法,所述显影剂容器包括容器部分,其收容显影剂;开口,其形成在所述容器部分中以供显影剂从其中通过;第一覆盖部件,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第二覆盖部件,其由所述容器部分支撑;脱离限制部分,其布置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在第二暴露位置和第二覆盖位置之间移动的区域中;以及被限制部分,其布置在所述第二覆盖部件中,以便当已经移动到第二覆盖位置的第二覆盖部件移动以与容器部分脱离时,被限制部分通过与所述脱离限制部分形成接触来限制第二覆盖部件的脱离。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467011SQ20111015968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0日
发明者堀井清人, 大越竹士, 寺尾聪彦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